隸(拼音:lì,dài),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隸”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的“隸”本讀dài,始見於春秋金文,其古字形像手持牛尾一類的東西,用手抓住牛尾表示從後面追上並抓住,此義後世用“逮”表示。繁體“隸”始見於戰國文字,屬形聲字,左部是表音符號,右部的“隸”表示抓住,本義是奴隸、奴僕,又特指古代奴隸的一個等級,后又特指隸卒,即衙門裡的差役。作動詞時指一方附屬於另一方。“隸”又是隸書的簡稱。隸書的得名,一說是因為它“施之於徒隸”,一說是由於秦官府“令隸人佐書”。

基本資料


隸
隸,li,從手(又)從尾。隸的本字。柰,一種果木;隸,從事採摘果子的工作的奴隸。本義是逮住。
五筆86:VII 五筆98:VII
筆順編號:51124134 四角號碼:50909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6B6

基本釋義


● 隸 lì ㄌㄧˋ
1. 附屬,屬於:~屬。配~(從屬)。直~中央。
2. 封建時代的衙役:~卒。皂~。徒~。
3. 舊社會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仆。
4. 漢字的一種書體:~書。~字。漢~。
● 隸 dài ㄉㄞˋ
◎ 古同「逮」,捕獲。

詳細釋義


◎隸
隸、隷 lì
〈動〉
● ● (隸:又樆尾會意。本義:逮、捕、追及)
● ● 同本義 [catch;capture]
隸,及也,從又從尾省,又持尾者從后及之也。——《說文》
● ● 跟從;附屬 [be subordinate to]
隸而從者。——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不隸於宮觀之籍。——明·顧炎武《復庵記》
● ● 又如:隸事(以故事相互隸屬)
● ● 通「離」。流離 [live the life of a refugee]
餓饉流隸,饑寒道路。——《漢書•敘傳·王命論》
● ● 通「肄」
● ● 檢查 [examine;review;inspect]
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史記•酷吏列傳》
● ● 練習 [practise]
廼令群臣習隸。——《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詞性變化
◎隸
隸 lì
〈名〉
● ● 中囯古代對一種奴隸或差役的稱謂[slave;person in servitude]
輿臣隸,隸臣僚。——《左傳》
皆得以隸使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甿隸之人。——漢· 賈誼《過秦論》
欲效野夫賤隸。——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出入必輿隸。
● ● 又如:隸人(職位低微的吏役;因罪被罰為官奴而從事勞役的人);隸仆(僕役);隸戶(被沒入為奴隸的人家);隸農(農奴,佃戶,代耕農)
● ● 特指衙役 [yamen runner]。如:皂隸
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
● ● 即隸書(秦書八體之一。又名「八分體」。相傳為秦人程邈所作,由小篆省簡變化而成) [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如:隸絶(善於寫隸書的高手);隸習(練習,演習);隸篆(隸書與小篆)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徒耐切《集韻》待戴切,?音代。《說文》及也。從又,從尾省。
又,持尾者,從後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韻》或作?。
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音肄。義同。
又《廣韻》本也。
又《集韻》神至切,音示。《方言》餘也,秦晉之閑曰隸。○按今《揚子·方言》本作?。
又《集韻》徒對切,音隊。從後及之也。
又一曰與也。
又大計切。音第。狐子也。○按《爾雅·釋獸》貍子?。《釋文》音曳,《集韻》作隸,音大計切,未知何據。
又盪亥切,音殆。與迨?逮同。
(隸)《唐韻》《集韻》?郞計切,音麗。《說文》附著也。《後漢·馮異傳》部分諸將,各有配隸。《注》隸,屬也。
又《孔融傳》皆隸名而已。
又《史記·酷吏傳》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注》隸,閱也。
又《廣韻》仆隸。《集韻》賤稱也。《左傳·隱五年》皁隸之事。《注》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
又《桓二年》士有隸子弟。《注》士?,自以其子弟為仆隸。《周禮·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儺。《儀禮·旣夕》隸人涅廁。《注》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晉語》其猶隸農也。《注》隸,今之徒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隸仆掌五寢之掃除糞灑之事。
又《秋官》司隸掌五隸之灋:罪隸、蠻隸、閩隸、夷隸、貉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司隸校尉周官。
又《後漢·律曆志》隸首作數。《注》博物記曰:隸首,黃帝之臣。一說隸首,善算者也。
又《正字通》姓也。漢隸延之。
又隸書。《晉書·衞恆傳》秦旣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卽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按隸書,諸說不一。或雲秦後旴陽變小篆為隸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韻會辨之頗當,蓋古之隸,卽今之眞書行書也。周興嗣千字文,杜藁鍾隸。蕭子云云:論草隸法,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任玠五體序云:隸則羲、獻、鍾、庾、歐、虞、顏、柳。孫過庭書譜曰:元常精於隸,伯英工於草,逸少兼之,此皆以眞行書為隸也。歐陽修集古錄,始誤以八分書為隸。唐六典云:校書郞正字,所掌字體有五,一古文,二大篆,皆不用。三小篆,印璽旗旛用之。四八分,石經?刻用之。五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據此,益可信隸卽今之楷書。《正字通》云:東魏大覺寺?題曰:隸書,今楷字也。亦其一證。
又《集韻》力智切,音荔。附也。
又《類篇》力結切,音捩。仆也。 《說文》本作?。《廣韻》俗作?。《韻會》《正韻》作?,非。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 粵語:dai6
◎潮州話:di6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lɯds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羊至脂A開至A去聲三等開口脂A去六至jijiɪjijiyi4jiihjih本也及也又音代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ꡭꡞyiji去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齊微齊齊微去聲齊齒呼li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以智二寘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三幾紀記陽去習也又樹斬而復生曰肄
隸書
東漢·隸書
東漢·隸書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后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隸屬、隸書、隸卒、隸字、疲隸、隸釋、傔隸、行隸、賤隸、驛隸。

相關成語

隸首之學、販夫皂隸、嚴家餓隸、販夫皁隸

文字源流


漢字簡化前,“隸”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
隸
簡體的“隸”本是會意字,春秋金文作甲組圖1,是動詞,應讀為dài,手持牛尾,表示趕上並逮住牲畜。此即“逮(dài)”之初文。戰國時繼承春秋象形意味濃重的寫法成為當時的主流,璽印文字作圖5,顯然是追術藝術性而使“構件A”成為特定的符號。小篆使尾由手下握至手中,貼在牛尾兩邊的毛離開牛尾,作甲組圖6,削弱了象形性,也非主流寫法,但被《說文》所採納而成為主流寫法。隸變后楷書作隸,主要是筆勢變化。
隸
奴隸的隸,繁體作乙組圖13,是形聲字,右部的“隸(dài)”作形旁,因放牧牛馬者為僕役,所以用此作形旁;左部的“柰(nài)”指一種落葉小喬木,在“隸(繁)”字中表聲(隸與柰同為舌音)。隸變后楷書作乙組圖13(隸定作“?”)。隨著字形簡化,聲旁“柰”被去掉了,與表示追及的“隸(dài)”成為同形字。隸變時,形旁“隸(dài)”本手持牛尾,牛尾訛作米,遂成乙組圖14、圖15等字,並俗體。
說文解字》還收錄了一個異體字作乙組圖1。字形以“祟”為聲;聲旁祟為會意字,從出從示,出是腳離某地之象,示是祭祀神主之象,出示結合會“神禍”之意。祟於此字中表聲。“?”與“隸(繁)”為重文異體,“?”為小篆,“隸(繁)”為古文,二者之別在於聲旁之作“祟”與“柰”。小篆隸隸定后楷書作隸。隸變時,聲旁祟的構件出訛作土,最後楷書作“隷”(祟的構件出訛作士,非土)。“隸(繁)”又簡化為“隸”。作為異體,隸與隸(繁)之別僅在構件作木與出,作木為原初形體,作出為後代訛變(士又為出之訛)。
“隸(繁)”本義指奴隸,即為奴隸主奴役的人,在這意義上又可引申為動詞性的奴役、役使。奴隸歸屬於奴隸主,故“隸(繁)”又引申為“附屬”,如“隸屬”一詞,是從屬於誰,受誰管轄的意思。
“隸(繁)”也是漢字形體之一的“隸書”的簡稱。隸書的得名,晉人衛恆的《四體書勢》認為,隸書的由來是因為秦朝建立后曾採用秦篆字作為標準字,但是篆字難寫,當時便讓“隸人”(即胥吏)來抄寫奏章報告,所以後人稱其為“隸書”。還有一說,在李斯創立小篆的同時,一位叫程邈的獄吏因冒犯秦始皇,被關在監牢里。他平時就喜歡研究文字,當時身在獄中整天沒事幹,便開始捉摸,怎樣能使字變得好寫好認。於是,他把字分為幾類,有一類去掉重複的筆畫,變得簡單;有一類把偏旁部首進行統一,變得有規律;在寫法上,程邈把詰屈的筆畫變成平直的,把圓轉的部位改成方折,變得好寫多了。於是一種嶄新的字體誕生了。由於當時管獄中的犯人叫“徒隸”,這種書體就被叫做“隸書”。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隸部】徒耐切(dài)
隸(簡),及也。從又,從㞑省。又,持㞑者,從后及之也。凡隸之屬皆從隸。
【卷三】【隸部】郎計切(lì)
隸(繁),附箸也。從隸柰聲。
?,篆文隸從古文之體。
【註釋】?:徐鉉等註:“未詳古文所出。” 㞑:同“尾”。
說文解字注
【卷三】【隸部】
隸(簡),及也。此與辵部逮音義皆同。逮專行而隸廢矣。
從又,㞑省。又持㞑者從后及之也。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卷三】【隸部】
隸(繁),附箸也。附,當是本作坿,淺人改也。《周禮》註:“隷,給勞辱之役者。漢始置司隷,亦使將徒治道溝渠之役,后稍尊之,使主官府及近郊。”《左傳》:“人有十等,輿臣隷。”按,隷與仆義同,皆訓坿箸,故從隸。
從隸,柰聲。郎計切,十五部。
?,篆文隸,從古文之體。按此雲篆文則上古文也。先古后篆,亦丄部之例。但先古后篆,必古從隸,篆不從隸,乃合。各本隸、?俱從隸,則何取爾?有以知篆文必非從隸矣。《九經字樣》云:“?字故從又持米,從柰聲,‘又’象人手,經典相承作隸已久,不可改正。”《玄應書》曰:“字從米,?聲。”?從又,從祟,音之絹切。考《楊君石門頌》《王純碑》作?。與《字㨾》合。《魯峻碑》作?,與《玄應》合。二人所謂,蓋皆謂《說文》,而右旁皆作〔⿱又米〕。《玄應》說似近是,蓋即《說文》之篆文也。《說文》因小篆作□,故不得先舉篆而系以古文。以其形與古文略相似也,故依革、弟、民、酉之例云:“從古文之體”。至《玄應》乃說之曰:“從米?聲。”?,之芮切。從米,則唐玄度說以《周禮》曰:“奴,男子入於罪?,女子入於舂稾。”
廣韻
羊至切,去至以 ‖ 隸聲隊1部
隸,本也。及也。又音代。
【校釋】音代:即代韻“逮”字。
郎計切,去霽來 ‖ 隸聲隊1部
隸,仆隷。隷,上同。俗作?。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隸部】隸(簡);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0
(dài)《唐韻》徒耐切。《集韻》待戴切,並音代。《說文》:及也。從又,從尾省。
又持尾者,從后及之也。《玉篇》:亦作逮。《集韻》:或作?。
(yì)又《廣韻》《集韻》《韻會》羊至切。《正韻》以智切,並音肄。義同。
又《廣韻》:本也。
(shì)又《集韻》神至切,音示。《方言》:餘也,秦晉之閑曰隸。○按今揚子《方言》本作?。
(duì)又《集韻》徒對切,音隊。從后及之也。
又一曰與也。
(dì)又大計切。音第。狐子也。○按《爾雅·釋獸》:貍子?。《釋文》:音曳,《集韻》作隸,音大計切,未知何據。
(dài)又盪亥切,音殆。與迨、?、逮同。
【戌集中】【隸部】隸(繁);康熙筆畫:17;部外筆畫:9
(lì)《唐韻》《集韻》並郎計切,音麗。《說文》:附著也。《後漢·馮異傳》: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註:隸,屬也。
又《孔融傳》:皆隸名而已。
又《史記·酷吏傳》: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註:隸,閱也。
又《廣韻》:仆隸。《集韻》:賤稱也。《左傳·隱五年》:皁隸之事。註: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又《桓二年》:士有隸子弟。註:士卑,自以其子弟為仆隸。《周禮·夏官·方相氏》:帥百隸而時儺。《儀禮·旣夕》:隸人涅廁。註: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晉語》:其猶隸農也。註:隸,今之徒也。
又官名。《周禮·夏官》:隸仆掌五寢之掃除糞灑之事。
又《秋官》:司隸掌五隸之灋:罪隸、蠻隸、閩隸、夷隸、貉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司隸校尉周官。
又《後漢·律曆志》:隸首作數。註:《博物記》曰:隸首,黃帝之臣。一說隸首,善算者也。
又《正字通》:姓也。漢隸延之。又隸書。《晉書·衛恆傳》: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按隸書,諸說不一。或雲秦后旴陽變小篆為隸書。或言程邈獄中所造。韻會辨之頗當,蓋古之隸,即今之真書行書也。周興嗣《千字文》、杜藁《鍾隸》。蕭子云云:論草隸法,逸少不及元常,子敬不及逸少。任玠《五體序》云:隸則羲、獻、鍾、庾、歐、虞、顏、柳。孫過庭《書譜》曰:元常精於隸,伯英工於草,逸少兼之,此皆以真行書為隸也。歐陽修《集古錄》始誤以八分書為隸。《書苑》云:蔡琰言:割程隸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於是為八分書。任玠亦云:八分酌乎篆隸之閑,則隸之非八分可知。《唐六典》云:校書郞正字,所掌字體有五,一古文,二大篆,皆不用。三小篆,印璽旗旛用之。四八分,石經碑刻用之。五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用之。據此,益可信隸即今之楷書。《正字通》:云:東魏《大覺寺碑》題曰:隸書,今楷字也。亦其一證。
(lì)又《集韻》力智切,音荔。附也。
(lì)又《類篇》力結切,音捩。仆也。
《說文》本作?。《廣韻》:俗作?。《韻會》《正韻》作?,非。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隸
書寫提示
“肀”,中間橫筆兩端出頭。“彐”,居上居中,下橫在橫中線。亅(豎鉤)穿過“彐”寫在豎中線左側。末四筆點、提和撇、捺分寫豎中線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