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

唐代書法理論家

孫過庭(646~691),名虔禮,以字行。杭州富陽(今屬浙江)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大事件

0646

出生

646年出生在杭州富陽(今屬浙江)。

0687

著《書譜》

687年著《書譜》2卷。

著《書譜》
0686

任率府錄事參軍,后丟官

686年做了“率府錄事參軍”的小官,因操守高潔,遭人讒議丟了官。

0691

因貧病交困暴卒

691年因貧病交困,暴卒於洛陽植業里之客舍。

因貧病交困暴卒

人物生平


人生經歷

孫過庭,曾任右衛胄參軍、率府錄事參軍。胸懷大志,博雅好古。擅楷書、行書,尤長於草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宋米芾以為唐草得二王法者,無出其右。然也有論者如竇巫譏其書為千紙一類、一字萬同者。
出身寒微,在“志學之年”,就留心翰墨,學習書法,專精極慮達二十年,終於自學成才。到了四十歲,才做了“率府錄事參軍”的小官,因操守高潔,遭人讒議丟了官。辭官歸家后他抱病潛心研究書法,撰寫書論,可惜未及完稿,孫過庭因貧病交困,暴卒於洛陽植業里之客舍。唐初大詩人陳子昂曾為他作《率府錄事孫君墓誌銘》和《魏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鍾繇)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過庭比為三國時的大書家鍾繇,可見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主要成就


書法

孫過庭“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於翰墨間”。他擅長楷、行、草諸體,尤以草書著名。傳世書跡有《書譜》《千字文》《景福殿賦》三種,都是草書墨跡,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要數《書譜》。
孫過庭墨跡
孫過庭墨跡
《書譜》墨跡問世后不久,就有人提出批評。如唐代的竇暨在《述書賦》里說孫氏的草書有“閭閻(凡夫俗子)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這種說法受到了後世專家的反駁。宋代的王詵說:“虔禮(孫過庭)草書專學二王。郭仲微所藏《千文》,筆勢遒勁,雖覺不甚飄逸,然比之永師(智永)所作,則過庭已為奔放矣。而竇暨謂過庭之書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余固已深疑此語,既而復獲此書,研究之久,視其興合之作,當不減王家父子。至其縱任優遊之處,仍造於疏,此又非眾所能知也。”宋代的米芾雖然對前代書家頗為苛刻,對孫過庭的草書卻心悅誠服。他在《海岳名言》中說:“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明代的焦謂:“昔人評孫書,謂千字一律,如風偃草,意輕之也。余謂《書譜》雖運筆爛熟,而中藏軌法,故自森然。頃見《千文》真跡,尤可以見晉人用筆之意。禪門所稱不求法脫不為法縛,非入三昧者,殆不能辦此。”王世貞也說:“虔禮書名,一時,獨竇暨貶曰凡草閭閻之類。《書譜》濃潤圓熟,幾在山陰(王羲之)堂室。后復縱放,有渴猊游龍之勢。細玩之,則所謂一字萬同者,美碧之微瑕,故不能掩也。”這些分析與評價要比竇暨全面、中肯得多。

藝術

孫過庭書
孫過庭書
細觀《書譜》墨跡,庭既得二王筆法的真諦,又有所發揚創新。全篇開始一段用筆沉穩。速去援來,應規入矩,就象交響曲的引子,意和氣平;中間寫得興起,筆勢漸轉放縱,點畫相連,鉤環牽引;到了後段,隨逸興遄飛而達到高潮,只見筆下生風,波詭雲譎,盡情揮灑。首尾三千餘言,高潮迭起一氣呵成,真是“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達到了“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的化境。看《書譜》的用筆,流暢婉轉中極富變化,“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映帶俯仰,氣脈貫通。筆端或輕如蟬翼,或重若崩雲,剛中顯柔,柔中寓剛,飛動輕繼,意趣盎然。《書譜》筆法雖源於王羲之,但比王羲之更為雋拔剛斷、富於變化。最具有特點的是橫划、長點捺,先頓筆重按,后順筆出鋒,使一筆中陡然出現兩種變化,波瀾跌宕,神采頓生。右環轉下作弧筆時,筆畫末端由精轉而出細鋒,鋒芒咄咄,精神外耀,宛如瀑布突然受阻,流水變細,從岩隙中急轉而出。藏鋒、露鋒、中鋒、側鋒,無拘無束,自然揮灑。其筆法、意趣、氣韻頗近陸機平復帖》和王羲之《寒切帖》、《遠宦貼》,用筆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飄逸愈沉著,婀娜愈剛健”。《書譜》的墨色亦燥潤參差,前半段以取妍,溫雅流美;後半段燥筆居多,“若柘槎架險,巨石當路”。其結構雖以平正為基調,但疏密聚散得宜,寬窄伸縮有致,在參差錯落的章法中,更見渾然天成之妙。千百年來,《書譜》博得了眾多書家的讚歎和推崇,其中以孫承澤說得最為公允,他說:“唐初諸人無一人不摹右軍,然皆有蹊徑可尋。孫虔禮之《書譜》,天真瀟灑,掉臂獨行,無意求合,而無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理論

在書法理論方面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書論之精華集中在《書譜》之中,歷凡是研究書法者,無不奉為圭臬。在《書譜》三千七百字中涉及到書法發展、學書師承、重視功力、廣泛吸收、創作條件、學書正途、書寫技巧以及如何攀登書法高峰等課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首先孫過庭回顧了漢晉四位大書法家(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成就及不同的書風,指出自他們以來書法發展的總體特點是“古質而今妍”。
其次字中點畫是組成書法藝術的基本元素,書家必須對此十分精熟,才能通過點畫體現“形質”,用揮寫來表達“性情”。儘管正、草書體有動靜之別,技巧表現也各有側重,但“形質”和“性情”總是顯示書法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為了更好地充實書法的活力,還必須從其它各種書體中去吸取新的營養。比如學習楷書與草書,應該“旁通二篆,俯貫八成,包括篇章,涵泳飛白”,兼收博採,有容乃大。當然,書法創作的成功與否,除了書法家的功力是否深厚外,人的情緒,工具、材料的優劣,以至天氣季節的變化,都會產生影響。書寫者應在最佳狀態時揮毫,才能使書法藝術達到理想的境界。
再次在《書譜》中談了書法創作中的核心問題--運筆(所以有人也稱《書譜》為《運筆論》)。他告誡學者要在“執、使、轉、用”的技巧上下功夫。針對當時書壇上出現的不良書風,即把一些裝飾性的“美術字”作為創新的書法,孫過庭指斥他們為“巧涉丹青,工虧翰墨”,沒有在運筆上下真功夫。
《書譜》是孫過庭自己書法實踐的總結和升華,這些言之有物、透闢精到的書論給後學者的教益,比起那些缺乏書法實踐或書藝不高的理論家的泛泛空論,不知要高出多少,《書譜》無愧是一部書學經典。

個人作品


書譜

《書譜》,唐代孫過庭撰並書。草書,分上、下卷。款署垂拱三年寫記。存紙本墨跡上卷,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載:卷高八寸五分、橫二丈八尺七分,凡三百七十行。書法二王,筆勢堅勁,後半卷愈益恣肆,唐代竇臮雖有“千紙一類,一字萬同”之評,而明代王世貞稱:“美璧微瑕,故不能掩也。”歷代習草者,多取為範本。此帖又是著名的書法論文,《書斷》、《宣和書譜》等稱之為“運筆論”。而手跡卷首題“書譜卷上”,篇末記“撰為六篇,分成二卷”。宋代以後所傳,僅見三千七百餘言,學者多疑有脫佚,近人朱建新考北宋以前論書者所稱引,無一語出於今傳本之外,而論文亦首尾完具,無以復加,故推證應為原文全篇。唯裝裱多次,中間已有斷失,“卷下”等篇失去,故生雜議。兩漢以來論書之作甚多,而此篇言簡意賅,不蹈空疏,委曲切實,於“執、使、轉、用”之際,闡述頗多精義,為古代論書名作。
唐代徐浩所撰書法論著。《新唐書》、《宋史》稱唐代徐浩有《書譜》一卷。已佚。
清代萬斯同所撰論著。共二十四卷,見楊賓大瓢偶筆》。清代姜宸英書法論著。程瑤田《書勢·五事》中曾提及之。

草書

唐孫過庭《草書千字文》孫過庭三十八歲時所作,通篇以今草書為主,摻以章草,草法上下連接,用筆含蓄不露,功力內在,沉著而飄逸,勁健而婀娜,一氣貫注,筆致俱存,甚為精熟。卷中鈐有唐“龜龍麟鳳”朱文印記、南唐“建業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印記、宋米芾寶晉齋”白文印記。此卷與唐垂拱三年(687)撰《書譜·卷上》面貌頗不一致,有學者認為非孫氏原作,而是以後的臨仿本。

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又叫《佛垂涅般略說教誡經》《佛臨般涅拌經》《佛臨般涅般略說教誡經》。
公元前248年佛祖釋迦牟尼在拘屍那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即將圓寂之時,遺囑眾徒。后經阿難、迦葉等徒的整理形成《佛遺教經》而流傳後世。此經2500字左右,言短而意深,佛家精要盡括無餘。我國南北朝時代,經姚氏後秦高僧鳩摩羅什(印度人,生於新疆,精通漢文。
公元401年即後秦弘始3年,秦帝姚興邀入長安,專譯佛經)譯成漢文,后經唐朝書家孫過庭手書,而成為歷代王朝的內府秘本,到清朝中葉流落士大夫之手後方有刻石傳世。但滄桑變遷,加之戰亂侵擾,原刻石不知所向。從此,孫過庭書《佛遺教經》在國內絕跡。
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凈土宗大師夏蓮居居士赴日本講學,意外發現日本佛教界有後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唐朝大書家孫過庭手書的《佛遺教經》石刻本,細審“秘府”“緝熙殿寶”印鑒俱全,便出資購回。至今國內未見第二本。

人物爭議


籍貫爭議

簡畫像
簡畫像
其籍貫有二說: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般均稱富陽人,可是他在《書譜》中自稱吳郡人(富陽曾屬吳郡,此處孫過庭可能是沿用舊稱)。陳子昂為其作墓誌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他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草書師法“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唐韋續《續書品》)。以草書擅名,尤妙於用筆,雋拔剛折,尚異好奇。他又善於臨摹古帖,往往真贗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跡,比作魏的鐘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