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斯同
清初著名史學家
萬斯同(1638年3月9日—1702年5月4日),清初著名史學家。字季野,號石園,門生私謚貞文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師事黃宗羲。
康熙間薦博學鴻詞科,不就。
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
明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戌時,萬斯同出生於浙江鄞縣,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
8歲時,在客人面前能背誦《揚子法言》,終篇不失一字。
到14、15歲讀遍了家藏書籍,以後專攻二十一史,並受業於浙東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后又博覽天一閣藏書,學識銳進,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
萬斯同像
他熟悉漢以下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當時,參加纂修的官員有五六十人,他們把每篇初稿寫成后.都送到萬斯同處複審。萬斯同看完每一篇初稿。就告訴纂編者,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應當補入;取某書某卷某頁,某事應當核實,無一謬誤。徐元文以後,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相繼擔任纂修《明史》的總裁,仍延請萬斯同繼續修《明史》。
萬斯同以修《明史》自任。年青時喜歡古文及詩歌,與當時一些名士角逐於文壇,以後,他認為史學是國家需用之學,便由經入史,專攻史學,有志於作一代史籍手。他常常感嘆唐代以後,修志時設局分修,造成史書錯謬百出,說:“以前司馬遷、班固修史,才既傑出,又承父學,事實可靠,才記入史書。以後,專家修史書,才雖不如司馬遷和班固,但都不至於官修那樣雜亂。修史書,就像入人之室,總是先知其廳堂,而後知其家境如何,禮俗如何;而後知其一家老幼、剛柔遇賢。待到都了解清楚后,才能掌握這家情況。修史書也同樣道理。官修之史,倉卒而成;眾人不暇擇其材宜與不宜,事實或不實,就像招過路人討論室中之事。我所以要作總裁,是惟恐眾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亂賢奸之跡,暗昧不明。”他這番話,對後世修史者頗有影響。
萬斯同修史態度非常嚴謹。他認為撰寫史書必須“事信而言文”。他說過,修史難。修史者以自己的好惡隨心毀譽。一室之事,三人傳說,往往各異,何況數百年以前的事,是非曲直難以裁別,故受其枉者舉不勝舉。他說:“我少年時,在城東某氏家中一面當館師,一面借閱該氏所藏的明代列朝實錄。我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待長大后,遊學四方,向故家長老求遺書,考問往事,旁及郡志。凡雜家志傳,無不搜羅,並以實錄作為指針。實錄直載其事,不尚增飾。他書中有錯謬者,以實錄為證裁。這樣,雖不能說完全可信,但謬誤就少多了。”他就是以這種嚴肅認真的態度修史。今“天一閣”珍藏有他編纂的《明史稿》列傳部分十餘冊,在史學上有相當地位。
萬斯同畫像
萬斯同晚年時候雙目失明,只能憑藉口授的方式編史。而由他口授,溫睿臨操筆的《南疆逸史》也因為沒有刊印,而逃過了雍正、乾隆年間的文字獄,為史學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辰時,萬斯同在京師王鴻緒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葬於浙江奉化蒓湖鎮烏陽觀山南麓半山腰,身邊的藏書被錢名世佔有。劉坊寫有《萬季野先生行狀》。萬斯同的去世,象徵《明史》編纂第一個階段結束,其後經過數次易稿,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距其過世,已有三十餘年。經學家楊椿認為:“《明史》成於國初遺老之手,而萬季野功尤多。紀、傳長於表志,而萬曆以後各傳,又長於中葉以前。袁崇煥、左良玉、李自成傳,原稿皆二巨冊。刪述融汰,結構寵肅,遠在宋、元諸史上。”文革時,萬斯同墓慘遭破壞,慘不忍睹。
萬斯同手定《明史稿》
一、《讀禮通考》。始作於康熙十七年,萬斯同為徐乾學母喪撰《喪禮》而作,約在康熙二十年前後完成。《萬氏宗譜》、劉坊《行狀》、蔣學鏞《傳》九十傳,全祖望《萬貞文先生傳》作一百六十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作一百二十卷。
此書原為康熙十六年徐乾學居母喪於江蘇崑山時所草創,因力有未逮,於是請萬斯同撰纂,萬氏獨力成九十卷。徐乾學於康熙二十九年歸里,又請顧炎武、朱彝尊、閻若璩等續補審訂,積十餘年,三易稿而後成。因而嚴格地說來,這本書萬斯同出力最多,但並非為他所作。徐氏傳是樓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九十卷本原稿已佚。
此書內容雖名“讀禮”,其實皆為喪禮。有康熙三十五年徐氏傳是樓家刊本。徐氏傳是樓刊本中多有“季野曰”之句,惜其久十卷本原稿已佚。
二、《讀禮附論》。即《讀禮通考附論》,見《陸清獻公日記》卷八。朱彝尊《經義考》列入。已佚。
三、《喪禮辨疑》,四卷。作於在京修史初期,見全祖望《萬貞文先生傳》。已佚。
四、《廟制折衷》。二卷。作於在京修史初期,據全祖望《傳》,萬斯同為徐乾學撰《讀禮通考》,又以其餘為《喪禮辨疑》及《廟制折衷》。已佚。
五、《聲韻源流考》:一卷。作於在京修史後期。據馮辰《李恕谷先生年譜》,康熙四十年十月,萬斯同與李塨曾論及聲韻,可知為其歿前一年草創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此書“不過儲諸書之材,而尚未能著書。”此書《四庫全書》存目,今不見。
六、《經世粹言》。據杭世駿《敘禮記集說》卷首《姓氏》:“國朝,萬氏斯同,字季野,鄞人。著《經世粹言》。”但此書諸家都未論及。
《明史稿》
據陳廷敬《汪先生琬墓誌銘》,汪琬於康熙十八年予修明史,然僅六十日,即稱病一年,以病免故里,撰史稿百七十五篇,於二月中再撰《明通鑒》巨著,似不可能。然潘、丁兩位何以定為萬斯同所作?又何以落入汪琬之手?書中汪琬兩印章,其真偽也難定,凡此,都必須進一步考定。
八、《明史表》。作於京師修史時期,十三卷。萬經增輯《濠梁萬氏宗譜》家集錄。載斯同著有《明史表》十三卷,與《補歷代史表》並列。后朱彝尊作《補歷代史表序》,稱斯同作《歷代史表》補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近人陳守實在其所著《明史稿考證》中說,此十三篇,後為張廷玉“割入”於《明史》,故《明史》之《表》,“必出於季野之手”。然張《表》稱南明福、唐、桂三王之帝號為“潛號”,清軍為“大清”“王師”,顯然與斯同建議溫瑞臨撰《南疆逸史》的書法不合,與萬氏“隱忍史局”二十年,企圖“藉手以報先朝”之志不合。《明史》十三篇《表》,決非出自其手。故編者采(民國)《鄞縣通志·藝文》二“《明史表》實為《明史稿》而作,非《歷史史表》之續也。蓋因當時有所忌諱,故終未出”之說。斯同《明史表》十三篇未刊行,今已佚。
九、《康熙寧波府志》。作於康熙十二年,三十卷。寧波府知府邱業主修,萬斯同與其他兄弟斯選、友人趙時贇分修。邱業於此書《序》中說,凡三月閱而成,可知修得很倉卒。曹秉仁、萬經在《雍正寧波府志序》中說,寧波郡志,“雖經國朝邱、李二郡守之續修,皆為成書”,可知此書實未完。
《咸豐丙辰鄞縣誌》述及郡志源流時說,此書“未及刊行,其抄本郡中藏書家有之。”本世紀六十年代前,此抄本寧波私人仍藏有,但經“文革”浩劫,已不傳。
十、《難難》。《濠梁萬氏宗譜》《家集錄》載。劉坊《行狀》說:“《難難》一卷,散失。”可見此書在康熙年間已佚。
除此一種外,斯同友人楊賓在《萬季野小傳》中說他“又私撰弘光、監國、隆武、永曆四朝紀傳,未成而病作,遂歿。”可知為未完之作,原稿已佚。據斯同在京弟子溫瑞臨所著《南疆逸史凡例》中說,斯同連他專取南明成一外史,亦可能其私撰四朝傳記,已融入於《南疆逸史》的本紀與列傳中。
萬斯同遺著尚有三種須要說明,或應予以否定。爭論最大的為《五禮通考》。蔣學鏞《鄞志稿》卷一二《儒林傳》下《萬斯同》中說:“尚書(徐乾學)又請遍撰五禮,遂節略前書,復補其四,共二百餘卷,未及繕寫,先生卒,稿本留京師一故家。近時有檢得之者,其書多以片紙粘綴,或脫落失次,因重為編葺,竟竄名已作。崑山(徐乾學)所刻(指《讀禮通考》),人知出先生之手,而《五禮通考》,人或未之知也,因附著之。”於是遂啟此書作者之爭。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思想史》十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經學、小學及音韻》中說,秦蕙田的《五禮通考》,“這書為續補《讀禮通考》而作。我很疑心有一大部分也出萬季野手,但未得確證,不敢斷言。”點出“竄名”者為秦蕙田。按《讀禮通考》所考的僅是喪禮(凶禮),而未及吉、軍、賓、嘉四禮。萬斯同後來補撰其四,實有極大可能。他卒后遺書多為錢名世所竊,或有散落。然確否為秦蕙田所檢而竄以已名,已無足夠實據。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對蔣、梁兩人的說法很不以為然,說無徵不信,認為他們“厚誣古人”。
此外,蕭穆《靖孚類稿》說萬斯同為其侄萬言的《明史舉要》一書曾重為參訂。他在清末上海某書肆中曾見此稿。稿後有杭世駿《跋》,杭氏在《跋》中說,萬言歸里后,“窮年建戶編纂《明史舉要》一書,其卒也未及校讎,應徵士潛齋先生(即應撝謙)參補校閱,歷時二年而全書始畢。其後季野重為參訂。及九沙先生經歸自貴陽學使任,復於是書缺者補之,繁者芟之,乃成有明一代之信史,惜乎力無能刊也。書中潛齋用硃筆,季野用墨筆,其黃筆乃九沙也。”杭世駿這一《跋》文極為可疑。按《濠梁萬氏宗譜》,萬言卒於康熙四十四年,應撝謙卒於康熙二十八年(見全祖望《鮚錡亭集》卷一二《應潛齋先生神道碑》),萬斯同卒於康熙四十一年,他們都比萬言早卒,豈有已卒之人為未卒之人“參補校閱”、“重為參訂”其著作的可能?所以說萬斯同重訂《明史舉要》,實屬子虛。
又沈昌佑自補其《遺著目錄匯志》,述及萬氏有《璇璣圖》一卷,狀如迴文詩,寧波朱酇卿藏。先師訓慈先生告知:《璇璣圖》為清人萬樹《璇璣碎錦》之迴文詩附圖。其友人宣寶琛曾致函先師,《璇璣碎錦》“系清乾隆庚甲年揚州江氏柏香堂校刊藏本,原著作人為清萬紅友先生。……萬樹,宜興人,字花農,一字紅友,佐兩廣總督吳興衽幕,以才稱。尤工詞曲填樂府二十餘種。以詩餘譜舊圖,多紊亂,成《詞律》一書。……又有《璇璣碎錦》,此集內容系迴文詩詞,附圖六十餘幅。”(此函存於編者處)由此可知,《璇璣圖》與斯同毫無關係。
萬斯同參與編撰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成為著名史學家,但他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
萬斯同多藏古今之書,在京師時,攜書10數萬卷。藏書樓“寒松齋”,卒后,旁無親屬,所有藏書全數歸於錢名世。《明史稿》落入王鴻緒手中,每卷改為王鴻緒著。藏書印有一長印文:“吾存寧可食無肉,吾亡寧可發無槨,子子孫孫永無鬻,熟此直可供饘粥”、“季野讀過”、“萬氏寒松齋珍藏之印”等。著述有《補歷代史表》、《庚申群遺事》、《紀元匯考》、《南宋六陵遺事》、《歷代宰輔考》、《宋季忠義錄》、《河渠考》、《群書疑辨》、《書學彙編》、《儒林宗派》、《石園詩文集》等。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
楊賓《萬季野小傳》
全祖望《萬貞文先生傳》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萬斯同先生傳》
黃百家《萬季野先生斯同墓誌銘》
劉坊《萬季野先生行狀》
楊無咎《萬季野先生墓誌銘》
萬斯同墓
清代翰林裘璉曾題墓誌聯: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
蔣介石題聯:史筆殿千軍,先生不死;布衣終一生,後進群瞻。
萬斯同故居1
萬斯同故居2
萬斯同故居位於寧波環城西路東側的“白雲公園”萬家河畔的白雲庄內。白雲庄軸線上有牌樓式大門、三開間正廳和后屋組成。大門門額上書著“白雲庄”三字,這是沙孟海先生的手筆。正廳中上方掛著一幅“證人書院”橫匾,其下為八扇隔扇,為書院講學時的陳設,。后屋為“萬氏家史陳列”。陳列黃宗羲生平事迹。
緊挨白雲庄的南面,就是萬斯同故居,由南面牌樓式大門、前廳和后廳組成。前廳,五開間硬山頂建築。正廳門上方掛一匾:“浙東學術文化陳列”。后廳明間廊下掛著“萬氏故居”橫匾,后廳前廊西側邊門外就是明代都督萬泰之父萬邦孚及萬泰第五子萬斯選、第四子萬斯昌的墓葬。1963年3月,白雲庄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宗羲: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托布衣。
徐元文:季野萬子惠然北來,止余邸舍十年矣。同心托契,凝於蘭金,編校之事,蒙實賴焉。
黃雲眉:不居《明史》纂修之名,隱操總裁之柄。
全祖望:《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雖其後不盡仍先生之舊,而要其底本,足以自為一書者也。
錢大昕:①先生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束髮未嘗為時文,專意古學,博通諸史,尤熟於明代掌故,自洪武至天啟實錄皆能闇誦。②於前史體例貫穿精熟,指陳得失,皆中肯綮,劉知幾、鄭樵諸人不能及也。③乾隆初,大學士張廷玉等奉詔刊定《明史》,以王鴻緒史稿為本而增損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手也。
錢林:乾隆中大學士張廷玉奉詔編輯《明史》,所據(王)鴻緒稿本,實(萬)斯同所定本也。
黃百家:天生季野(萬斯同),關係明朝一代之人也。
張壽鏞、陳訓慈等:萬季野先生啟浙東之史派。……卒以喚醒聾聵,屋清社而光復華夏,先生振民族精神於文字,其功蓋可想見。
劉仲華:其高瞻遠矚,足當史才之稱而無愧者,則萬斯同一人而已。
虞浩旭:萬斯同一生功力,盡萃《明史》。在康、雍、乾三代帝王的鉗制干擾之下,《明史》仍能成為繼“前四史”之後最受推崇之正史,不能不推季野居首功。
梁啟超:①清代史學極盛於浙,鄞縣萬斯同最稱首出。……其以獨力成《明史稿》,論者謂(司馬)遷、(班)固以後一人而已。②清代史學開拓於黃梨洲(黃宗羲)、萬季野,而昌明於章實齋(章學誠)。……三君之學不盛行於清代,清代史學界之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