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一說為廣西藤縣人),明末抗清名將,著名愛國英雄、民族英雄。
袁崇煥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了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后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多次擊敗后金軍的進犯。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后,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
有《袁督師遺集》存世,今人輯有《袁崇煥集》。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后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大事件
題寫“聚奎塔”塔額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了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往京城覲見明熹宗
朱由校,御史
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不久之後,廣寧被后金軍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后,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回朝之後,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又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時關外地都被哈剌慎諸部所據,所以袁崇煥到任后,駐守於關內。沒多久,哈剌慎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軍駐紮中前所,督參將周守廉、游擊將軍左輔的軍隊,管理前屯衛所的事務。之後王在晉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失業人群,袁崇煥當即於夜間出發,冒著被虎豹襲擊的危險穿梭於荊棘之間,四更天入城后,將士們都誇讚袁崇煥有膽量。
王在晉非常倚重袁崇煥,上言提拔袁崇煥為寧前兵備僉事。但是袁崇煥覺得王在晉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所以並不是事事都遵從王在晉。王在晉在八里鋪修築城牆,袁崇煥認為此舉不是很好禦敵策略,但他爭辯不過,於是奏書給首輔
葉向高。
十三山困有難民十餘萬,大學士孫承宗巡行邊塞時,袁崇煥向孫承宗請示道:“在寧遠駐紮五千兵力,以壯十三山的聲勢,然後派遣將領帶兵去救援十三山。寧遠距離十三山只有兩百里,可以輕易佔據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寧遠,怎麼能放棄十萬難民?”孫承宗於是與總督王象乾商議,王象乾認為駐紮關上的軍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沮喪,不如調動插部護關的軍隊三千人前往寧遠,孫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調兵前往寧遠,一方面讓王在晉去救難民,但王在晉卻救援失敗,十萬難民只救回六千人。孫承宗對此非常生氣,駁斥王在晉修築重牆的建議,於是召集眾文武將官商量重點防守的地方。閻鳴泰主張駐守覺華,袁崇煥主張駐守寧遠,而王在晉、張應吾、邢慎言等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孫承宗採用袁崇煥的主張。孫承宗自鎮關門,更加倚重袁崇煥,袁崇煥也不負所望,安撫軍民,整備邊防,功勞顯著。
畫像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
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僉事萬有孚、劉詔極力勸阻,但孫承宗執意前往,並命滿桂與袁崇煥一起前往。袁崇煥到任后,發現
祖大壽奉孫承宗命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於是袁崇煥制定規格重新修築,並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的修築竣工,在滿桂與袁崇煥的努力下,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樂於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將寧遠視為樂土。同年九月,袁崇煥偕同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一萬二千巡視廣寧,拜謁北鎮祠,經過十三山,抵達右屯,就由水路在三岔河乘船而回。以袁崇煥防守的功勞,先後晉陞為兵備副使、右
參政。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佔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復土兩百里。同年十月,孫承宗遭到罷免,高第接替其職。高第認為關外一定會守不住,命令軍隊全部撤出錦州及右屯等地,督屯通判
金啟倧上書給袁崇煥說:“錦州、右屯、大凌三城都是前鋒要地,如果撤兵,已經安居的百姓將再次被遷徙,收回的疆土再次淪陷,關內外經得住幾次退守?”袁崇煥也向高第極力爭辯:“兵法上說,有進無退,收回的疆土怎麼能輕易放棄?錦州、右屯動搖,寧遠便會難保,進而使關門失去了保障。這些地方只需要派遣良將守衛,就不需要太多的顧慮。”但
高第執意要撤離,並且想要撤掉寧遠的軍隊,但袁崇煥表示寧願死在寧遠,也不願撤離,高第無法強迫袁崇煥,於是將錦州等地軍民盡數撤離,丟棄米粟十餘萬,在遷徙路上死亡的人非常多,哭聲震野,軍民怨聲載道,袁崇煥於是請求回家為父守喪,但遭到拒絕。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升為按察使。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
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后金軍抵達寧遠,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于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袁崇煥得知后,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
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
同知程維楧盤查姦細,
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將其全部斬殺。
努爾哈赤將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寧遠,並讓其勸袁崇煥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拒絕。於是努爾哈赤舉大軍進攻寧遠城,並讓士兵舉著盾牌攻鑿城牆。而袁崇煥讓羅立等人指揮西洋巨炮,炮轟后金軍,后金軍在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於是下令退軍。但名將金啟倧卻因為點火炮時引起自燃而死。寧遠保衛戰勝利后,明廷舉朝歡喜,升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
但另一方面,后金軍大肆攻略覺華島,殺死參將金冠及軍民數萬人,而袁崇煥剛剛竭盡全力保全了寧遠,無力救援覺華。寧遠大捷后,經略高第及楊麟因為不發援軍被罷官,明廷以
王之臣和趙率教將其替代。
雕像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設立遼東巡撫,並以袁崇煥擔任,
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坤、
紀用一同前來鎮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離,但遭到拒絕,明廷又加袁崇煥為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但不久之後,袁崇煥解了寧遠之圍,逐漸驕橫起來,與大將
滿桂鬧不和,於是袁崇煥上疏請求將滿桂調往別處,明廷於是召滿桂回朝。經略王之臣奏書請求留住滿桂,袁崇煥又因此與王之臣鬧不和。明廷擔心這兩個人鬧矛盾會影響大事,於是將兩人分開,王之臣督關內,袁崇煥守關外。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死,袁崇煥派遣使者前往弔唁,以刺探虛實,皇太極遣使回報。袁崇煥想要和后金議和,於是自寫書一封再次派遣使者前往。冬十月,袁崇煥領劉應坤、紀用、趙率教等將巡視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興屯田,恢復高第放棄的疆土,魏忠賢、劉應坤等人的子孫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蔭襲錦衣千戶,袁崇煥從原來的錦衣千戶進升為指揮僉事。他於是上書:“遼東的敗壞,雖然是人心不穩固,也因為失去了有形的險要,沒有東西可用來堅固人心。部隊不利於野戰,只有依憑堅固的城牆和使用大炮一種方法。如今
山海關的四座城池已經修復一新,應當再修松山諸城,輪值的軍隊四萬人,缺一不可。”皇上回書給袁崇煥答應了他的請求。
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和,舉兵渡鴨綠江征討
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作,於是將王之臣召回,不再設立經略一職,關內外盡屬袁崇煥管理。袁崇煥於是趁
皇太極舉兵朝鮮之際,派人修繕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朝鮮和毛文龍同時向明廷告急,明廷命袁崇煥前往救援。袁崇煥派遣水軍增援毛文龍,又派左輔、趙率教、朱梅等人率領九千兵力逼近三岔河,以牽制后金軍。而朝鮮倒向清廷進攻毛文龍,卻被毛文龍擊敗,后金軍也被毛文龍擊退,史稱“丁卯之役”。同年四月,
趙率教在錦州督護城防建造工程,明廷派尤世祿前來接替趙率教,又以左輔為前鋒總兵官,駐紮大凌河。五月,皇太極從朝鮮退兵后,率兵直抵錦州,將其包圍。趙率教與紀用一方面閉城堅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議和,想以此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使者跑了三個來回仍舊沒有決定,而後金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袁崇煥以寧遠的兵力不能輕易調動,於是讓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四千繞到大軍後面決戰,另派遣水軍從東面進行牽制,並請求薊鎮等地發兵東護關門。明廷命山海關的滿桂移駐前屯,三屯
孫祖壽移往山海關,宣府黑雲龍移往一片石,薊遼總督
閻鳴泰移到關城,又調動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隊奔赴上關;傳檄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守將整備好兵馬聽候調遣。尤世祿剛要整備出發,后金軍又分兵來攻寧遠,袁崇煥與劉應坤、
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而滿桂、
尤世祿、祖大壽在城外與后金軍搏戰,死傷比較多,滿桂也中箭負傷。后金軍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六月,后金軍撤兵,史稱“
寧錦大捷”。而後金軍撤兵時順道毀壞大小凌河二城。
寧錦之戰後,滿桂、趙率教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賞賜,但袁崇煥卻因為魏忠賢讓他的黨羽彈劾袁崇煥不救援
錦州,論功行賞時,只給袁崇煥增加一級官階。尚書
霍維華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辭去蔭襲子孫的賞賜,但魏忠賢不許。七月,袁崇煥辭官回鄉。明廷以王之臣接替袁崇煥為
督師兼任遼東巡撫,駐紮寧遠。
天啟七年(1627年),
明熹宗駕崩,明思宗
朱由檢即位,設計將魏忠賢除去,並把之前冒領軍功的人削職。在朝中大臣的建議下,袁崇煥得以重新被啟用,被任命為
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上疏陳述兵事,朱由檢於平台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朱由檢對此大加讚賞。給事中
許譽卿問袁崇煥復遼的策略,袁崇煥卻說是用這種話安慰皇上。許譽卿說:“皇上英明,怎麽可以隨便應對。他日按照期限追求成效,你該怎麽辦?”袁崇煥也覺得自己失言了,於是上奏說:“五年復遼的計劃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託給臣,臣怎麽敢推辭這艱難的任務。但是五年內,
戶部轉運軍餉,工部供應器械,
吏部用人,
兵部調兵選將,必須朝廷內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朱由檢於是讓四部的臣按照袁崇煥的話辦。
袁崇煥害怕自己去往邊關以後,朝廷中難免有人會再次誹謗自己,於是將此事告訴朱由檢,朱由檢在大學士
劉鴻訓等人的建議下,收回王之臣、滿桂的尚方寶劍,將其賜給袁崇煥。鑒於此前熊廷弼、孫承宗都因為受到排擠陷害,使自己的意願難以舒展,袁崇煥於是又上書說:“恢復遼地的計策,不外乎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的說法。執法在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諸邊防官員所能做到的。至於選擇用人的入,與被人用的人,都是皇上掌握其中的關鍵。怎麽才能用人而不三心二意,相信而不懷疑?因為駕馭邊防大臣與朝廷大臣不同,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只應當談論成敗的大局,不必摘取一言一行的細小過失。事情的責任既然重大,招致怨恨實在多。各種有利於邊疆的事情,都是不利於自身的。況且謀取敵人急,敵人亦從而離間,因此作邊疆的大臣很難。陛下愛護臣了解臣,臣何必過於疑慮懼怕,但心中有所危懼,不敢不告訴。”朱由檢發優詔答覆袁崇煥,並賞賜蟒袍玉帶、銀幣,但袁崇煥上疏推不接受辭蟒袍玉帶。
崇禎二年(1629年),駐守寧遠的來自於川、湖等地的士兵因為軍餉的事而嘩變,袁崇煥用計將其平定。而後袁崇煥請求將寧遠、錦州合為一鎮,讓祖大壽鎮守錦州,何可剛替代朱梅駐寧遠,趙率教守關門,袁崇煥自駐寧遠,同時上書給朱由檢極力稱讚祖大壽等三人的才能,並說自己五年復遼的計劃全靠這三人來實現,如果五年後沒有實現,他將親手將這三人斬殺,自己到司法部門領罪服死。朱由檢加封袁崇煥為太子太保,並賜給蟒衣銀幣。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以東江
毛文龍雖然能牽制后金軍,但毛文龍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袁崇煥上書請求讓朝廷派人來管理毛文龍部的軍餉,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製著自己,於是上書爭辯。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於是決定殺掉毛文龍。
同年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由去見毛文龍,毛文龍設宴與袁崇煥喝酒,倆人常常喝到半夜,毛文龍沒有覺察到袁崇煥的來意。袁崇煥提議更改軍營制度,設置監察官員,毛文龍對此建議感到不高興,袁崇煥用回鄉來打動他,毛文龍說:“我向來有這個意思,但只有我知曉遼東的事務,遼東的事情解決后,朝鮮衰弱,可以襲擊佔有。”袁崇煥對毛文龍的回答感到不高興。
而後袁崇煥邀請毛文龍觀看將士射箭,預先在山上設置好帳篷,令參將謝尚政等率兵埋伏在帳外。毛文龍到了之後,他的部下沒能入內。袁崇煥說:“我早晨就走,你擔當海外的重託,請受我一拜。”毛文龍回拜之後倆人開始登山。路上袁崇煥問隨從官員的姓名,大多都是姓毛的。毛文龍說:“這些都是我的孫子。”袁崇煥笑著說:“你們在海外長久勞累,每月祿米只有一斛,說來痛心,也受我一拜,請為國家儘力。”眾人都叩頭道謝。
袁崇煥接著說幾件毛文龍違法做的事,毛文龍與其爭辯,袁崇煥厲聲斥責毛文龍,下令將毛文龍的冠服去除並捆綁起來,毛文龍表示不服,袁崇煥於是列數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拿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殺。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之後,害怕他的部下叛變,於是增加他們的餉銀,但是島上的人沒有主帥,人心背離,難以使用,而後會導致叛離。袁崇煥上書給明廷:“東江鎮是牽制敵人所必須依託的。現確定兩協的編製,馬軍十營,步軍五營,每年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皇帝朱由檢對兵員減少軍餉卻增加的事情感到疑慮,但是一看是袁崇煥奏請的,也就答應了他。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后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所經過的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各城,都分兵留守。皇帝朱由檢得知后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
但不久之後,
遵化、三屯營都被后金軍攻破,趙率教也在遵化戰役中中流矢陣亡,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盡而死。后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朱由檢召見袁崇煥,賞賜御用酒菜及貂裘慰勞袁崇煥,袁崇煥以兵馬長途奔波,疲憊不已,請求入城休整,但遭到拒絕。於是袁崇煥駐軍城外,與后金軍鏖戰,互有勝負。袁崇煥令戴承恩在
廣渠門列陣,祖大壽於南面列陣,王承胤在西北列陣,袁崇煥在西面列陣以備戰,中午時刻,清騎兵從東南面進攻,祖大壽率兵奮力接戰,而王承胤卻拔陣向南避戰。后金軍力戰祖大壽不下,於是撤退,明將劉應國、羅景榮等人率兵進行追擊,殺傷后金軍千餘人,而明軍死傷也很多。收兵后,朱由檢用酒食犒賞軍隊。袁崇煥有派遣任守忠率領五百人用火炮轟打金營,后金軍撤退,京都之圍遂解。
但后金軍退兵后,袁崇煥卻被治罪。當初后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后金軍入關,直逼京城,於是千里迢迢趕來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后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此時后金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后金軍有秘密約定。十二月,朱由檢將袁崇煥下獄。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史褷等人想趁機給魏忠賢報仇,以擅自與后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並意圖一併殺死
錢龍錫。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實則家無餘財。
關寧鐵騎據說是一支由孫承宗和袁崇煥組織並訓練的一支可以與后金軍八旗騎兵抗衡的隊伍。但史料里卻沒有袁崇煥關於關寧鐵騎的記載,即便是梁啟超的《袁崇煥傳》和金庸作的《
袁崇煥評傳》也對關寧鐵騎隻字未提。
而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
綏寇紀略》提到“關寧鐵騎”卻是祖大壽的家將祖寬和堂弟祖大樂入關所帶的軍隊,這支部隊的編製有夷人的成分。據《
明季北略》記載,祖大壽收降夾在遼東與中國之間的夷人,組成了一支能騎擅射的軍隊。
《明史》里提到的“關門鐵騎”就是《綏寇紀略》說的“關寧鐵騎”,但這支部隊當時是用來清剿河南流寇的,與袁崇煥擊退後金軍所用的騎兵部隊是兩碼事。
紀念園
武俠小說家金庸將袁崇煥紀念園稱之為“崇煥故園”,位於東莞
石碣鎮,水南村為紀念袁崇煥,在袁崇煥故居遺址上投資建設了袁崇煥紀念園。崇煥故園地處東江河畔,崇煥路東,東鄰石龍古鎮,該園仿明代建築建造,現已成為集歷史文化與娛樂休閑於一體的園林景區。2007年4月25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到袁崇煥紀念園參觀時親手寫下了“護國愛民、英名永輝”的題字。
墓碑
袁崇煥祠和墓位於崇文區東北部,東花寺斜街,原廣東義園舊址,其廟位於區東南部龍潭公園東湖畔。
祠堂和墓碑約建於清代初期,俗稱佘家館,面南向,大門上原有後人題寫的“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匾額。祠堂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粵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祠堂后即為袁崇煥墓。原有墳丘,高約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拱桌。墓地周圍以磚砌花牆,種植四季常青的松柏。文化大革命中,袁祠堂和墓均遭遇受破壞,現僅存墓碑和牆壁上的部分石刻。
袁崇煥廟是廣東人張伯禎先生於1917年創建的。廟祉坐西向東,面闊三間,坐落在高約1米的台基上。廟堂內三間各自分隔,中門上的石門額書刻“袁督師廟”。門兩旁石刻對聯為:“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廟內明間正壁上鑲嵌袁督師石刻像,其上原有袁崇煥手跡“聽雨”的牌匾,現已失落。兩壁有《明袁督師廟記》、《袁督師廟碑記》、《佘義士墓誌鉻》等石刻。門額、對聯及廟記等多塊石刻均為
康有為手筆。廟的左右次間為張先生“意釣亭”和“悼亡亭”,是紀念其亡妻亡子的家祠,其內尚有梁啟超書刻的對聯及
宋伯魯等名人手跡石刻,共有23塊。195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對袁崇煥祠、墓和廟進行過重修,1984年又重修了龍潭湖畔的袁督師廟,並準備重新修復袁崇煥祠和墓,並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努爾哈赤:“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
楊惟和:“十餘年奴氛孔熾,士卒畏敵,不畏將帥。袁崇煥一振起之,而將士始用其命,軍民始安其生,天下壯之,真今之方叔也。”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門滅,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孫珂,能白其冤。而督師竟允絕,聖世誰復為《金陀粹編》者?可嘆也!”
王在晉:“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耳!”
唐甄:“當是之時,非無賢才也,袁崇煥以間誅,
孫傳庭以迫敗,
盧象升以嫉喪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將,國之寶也,不得盡其才而枉陷於死,使當日者有一
張居正為之相,則間必不行,師出有時,嫉無所施,各盡其才,而明之天下猶可不至於亡。”
談遷:“初,虜勢張甚。人心惶駭欲遁。自崇煥堅拒,氣始振。”“藤縣(袁崇煥)之於東陲,亦勛勞多矣!初,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果如其說,則遼西將非國之有也。賴藤縣力持,成寧遠之功,士氣少奮。”
計六奇:“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
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
張岱:“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魘也。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呼!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餘載。崇煥以齷齪庸才,焉可上比秦檜。”
朱舜水:“奴虜種類,原自不蕃。先年李寧遠以奴隸兒子畜之,玩之掌股,使其長養內地,知我虛實情形;又加以龍虎將軍名號,使得控崇別部,狡焉啟疆,失於防禦,遂滅北關、白羊骨諸種,益致彼猖。又賊臣楊鎬、袁崇煥前後賣國,繼喪遼陽、廣寧,滋蔓難圖;然猶二十年蹂躪,三韓、燕雲屹然無恙。即曾兩入朔易山東,未敢公然盤踞。祗因流寇攻陷京城,慘殺文武。吳三桂愚呆豎子,失於較計,欲報家仇,勾引入寇;逆虜遂令三桂為導,乘機掩襲北京。”
夏允彝:“自有遼事,所用人,鮮能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為庶幾;而武臣如劉綎、杜松、滿桂、祖大壽、吳三桂,其最著也。”
張廷玉:“崇煥智雖疏,差有膽略,庄烈帝又以讒間誅之。”
乾隆帝:“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
汪榮寶:“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後相望。”
韓文舉:“以叔季衰亡之國,攖犬羊暴起之眾,自有歷史以來,未有能取勝者,能取勝自督師始。且不徒取勝而已,實足制敵死命而無難,是中經營慘淡,殆非尋常英雄所能勝任。夫知敵所長而避之,偵敵所短而乘之,難矣;然猶非至難也。大敗之後,人無固志,胡塵乍起,望風而逃,於此而欲振作士氣,俾將卒去其畏敵之心,起其滅敵之望,寧非難中之至難者哉?以此而論督師,殆天人不可及歟!”
康有為:“夫袁督師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其遺文雖寥落,而奮揚蹈厲,鶴立虹布,猶想見魯陽揮戈、崆峒倚劍之神采焉。”“若吾粵袁督師之喪於讒間也,天下震動,鬼神號泣,明社遂屋,余禍烈烈,波盪至今。嗚呼,天下才臣名將多矣,讒死亦至伙,而惻惻於人心,震惕於敵國,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實以一身之生命關中國之全局,則豈惟杜郵、鍾室、涼風、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間不行而能盡其才,明或不亡。”
梁啟超:“使督師以前而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將不能越遼河一步,使督師以後而能有督師其人者,則滿洲軍猶不能越榆關一步,故袁督師一日不去,則滿洲萬不能得志於中國,后金軍之處心積慮,以謀督師宜也。而獨怪乎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見,而與之俱盡,古今冤獄雖多,語其關係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師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蕭一山:“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皆以蓋世之才,治遼事而有餘,然或內毀於閹黨,外罹於反間,不終其位。”
李濟深:“論明清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
孟森:“庶知三百年公論不定,一翻明末人當時之記載,愈墜雲霧中。論史者將謂今日之人不應妄斷古人之獄,惟有求之故紙,憑耳目所及者之言以為信。豈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為糾葛。”
金庸:“袁崇煥真像是一個古希臘的悲劇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他衝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遲浩田:“袁崇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英雄,我們岳飛、袁崇煥都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褒有貶,經歷坎坷,但是最終一條,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是公正的。”
袁崇煥的事迹、評論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正如
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時期歷史記載十分混亂,即使是與其耳目相關的人,其恩怨糾葛也尤其複雜。其中,主要爭議的集中點是袁崇煥殺死毛文龍之過及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袁崇煥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曾經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震怒,擒殺毛文龍也是袁崇煥擅自主張。他的同事王在晉認為袁崇煥雖然死於國法,但是他的功勞不可淹沒,但同時,他也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取滅亡。而唐甄、談遷等人則視之為明之良將。
參加過“
反清復明”的活動,他於《朱舜水集》中將袁崇煥稱為“
賣國賊”。
張岱在《
石匱書後集》中也對袁崇煥進行猛烈抨擊,但其敘述與史實多有出入,評價亦失之偏頗。明末將領徐石麒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
計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認為袁崇煥雖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如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殺岳飛一樣。
葉恭綽等人給毛澤東的書信及毛澤東的回復
清人在撰寫《
明史》時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
妄殺”,而崇禎殺袁崇煥則是“誤殺”。而清乾隆皇帝亦認為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
民國初年,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復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
崇禎皇帝)相信了
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年代 | 電影、電視劇 | 飾演者 |
1985年 | 《碧血劍》 | 曾江 |
1987年 | 《袁崇煥》 | 張孝中 |
1999年 | 《袁崇煥傳》 | 莫少聰 |
2000年 | 《碧血劍》 | 王志華 |
2002年 | 《孝庄秘史》 | 王崗 |
2003年 | 《江山風雨情》 | 張孝中 |
2005年 | 《明末風雲》 | 王建國 |
2009年 | 《袁崇煥》 | 於魁智 |
2015年 | 《大玉兒傳奇》 | 黃海冰 |
2017年 | 《超時空男臣》 | 蕭正楠 |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