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
《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為宋代人撰寫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紀實故事及道經﹑釋藏等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徠(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和《太平御覽》同時編纂,所以叫做《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分類編的,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從內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一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總集。其中有不少書已經失傳了,只能在本書里看到它的遺文。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廣記》而保存了下來。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的分類,的確便於檢查,也很有研究的價值。書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術、方士、異人、異僧、釋證和草木鳥獸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屬於志怪性質的故事,代表了中國文言故事的主流。直到清代《聊齋志異》系列的擬古派故事,都跳不出這個範圍。書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計七十卷,又排在全書的開頭,可以看出唐五代故事題材的重點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學術的一種傾向。
唐代除了《法苑珠林》等所載的佛教界驗證的一些紀實故事,道教也產生了不少優美動人的故事。例如寫方士上天入地尋找楊貴妃的《長恨歌傳》就是一篇代表作。唐代故事中的名篇如《柳毅傳》、《無雙傳》、《虯髯客傳》以及《杜子春》、《張老》、《裴航》等,也都和道教有關。晚唐五代神仙家的思想更是瀰漫一時,杜光庭就是一個神仙傳記的大作家,《太平廣記》里收了不少他的著作。
宋初的故事還保留著這種風氣。但是《太平廣記》的分類標準並不統一,如講精怪的《東陽夜怪錄》、講龍女的《靈應傳》,都收在雜傳記類,按類別在短時間內就不容易找到。從這裡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傳奇稱作“雜傳記”,還沒有用“傳奇”這一名稱。
卷第001 神仙一 | 卷第051 神仙五十一 | 卷第101 釋證三 | 卷第151 定數六 | 卷第201 才名(好尚附) | 卷第251 詼諧七 | 卷第301 神十一 | 卷第351 鬼三十六 | 卷第401 寶二(金玉附) | 卷第451 狐五 |
卷第002 神仙二 | 卷第052 神仙五十二 | 卷第102 報應一(金剛經) | 卷第152 定數七 | 卷第202 儒行(憐才 高逸) | 卷第252 詼諧八 | 卷第302 神十二 | 卷第352 鬼三十七 | 卷第402 寶三 | 卷第452 狐六 |
卷第003 神仙三 | 卷第053 神仙五十三 | 卷第103 報應二(金剛經) | 卷第153 定數八 | 卷第203 樂一 | 卷第253 嘲誚一 | 卷第303 神十三 | 卷第353 鬼三十八 | 卷第403 寶四(雜寶上) | 卷第453 狐七 |
卷第004 神仙四 | 卷第054 神仙五十四 | 卷第104 報應三(金剛經) | 卷第154 定數九 | 卷第204 樂二 | 卷第254 嘲誚二 | 卷第304 神十四 | 卷第354 鬼三十九 | 卷第404 寶五(雜寶下) | 卷第454 狐八 |
卷第005 神仙五 | 卷第055 神仙五十五 | 卷第105 報應四(金剛經) | 卷第155 定數十 | 卷第205 樂三 | 卷第255 嘲誚三 | 卷第305 神十五 | 卷第355 鬼四十 | 卷第405 寶六(錢、奇物附) | 卷第455 狐九 |
卷第006 神仙六 | 卷第056 女仙一 | 卷第106 報應五(金剛經) | 卷第156 定數十一 | 卷第206 書一 | 卷第256 嘲誚四 | 卷第306 神十六 | 卷第356 夜叉一 | 卷第406 草木一(文理木附) | 卷第456 蛇一 |
卷第007 神仙七 | 卷第057 女仙二 | 卷第107 報應六(金剛經) | 卷第157 定數十二 | 卷第207 書二 | 卷第257 嘲誚五 | 卷第307 神十七 | 卷第357 夜叉二 | 卷第407 草木二 | 卷第457 蛇二 |
卷第008 神仙八 | 卷第058 女仙三 | 卷第108 報應七(金剛經) | 卷第158 定數十三 | 卷第208 書三 | 卷第258 嗤鄙一 | 卷第308 神十八 | 卷第358 神魂一 | 卷第408 草木三 | 卷第458 蛇三 |
卷第009 神仙九 | 卷第059 女仙四 | 卷第109 報應八(法華經) | 卷第159 定數十四(婚姻) | 卷第209 書四 | 卷第259 嗤鄙二 | 卷第309 神十九 | 卷第359 妖怪一 | 卷第409 草木四 | 卷第459 蛇四 |
卷第010 神仙十 | 卷第060 女仙五 | 卷第110 報應九(觀音經) | 卷第160 定數十五(婚姻) | 卷第210 畫一 | 卷第260 嗤鄙三 | 卷第310 神二十 | 卷第360 妖怪二 | 卷第410 草木五 | 卷第460 禽鳥一 |
卷第011 神仙十一 | 卷第061 女仙六 | 卷第111 報應十(觀音經) | 卷第161 感應一 | 卷第211 畫二 | 卷第261 嗤鄙四 | 卷第311 神二十一 | 卷第361 妖怪三 | 卷第411 草木六 | 卷第461 禽鳥二 |
卷第012 神仙十二 | 卷第062 女仙七 | 卷第112 報應十一(崇經像) | 卷第162 感應二 | 卷第212 畫三 | 卷第262 嗤鄙五 | 卷第312 神二十二 | 卷第362 妖怪四 | 卷第412 草木七(五穀、茶) | 卷第462 禽鳥三 |
卷第013 神仙十三 | 卷第063 女仙八 | 卷第113 報應十二(崇經像) | 卷第163 讖應 | 卷第213 畫四 | 卷第263 無賴一 | 卷第313 神二十三 | 卷第363 妖怪五 | 卷第413 草木八 | 卷第463 禽鳥四 |
卷第014 神仙十四 | 卷第064 女仙九 | 卷第114 報應十三(崇經像) | 卷第164 名賢(諷諫附) | 卷第214 畫五 | 卷第264 無賴二 | 卷第314 神二十四 | 卷第364 妖怪六 | 卷第414 草木九 | 卷第464 水族一 |
卷第015 神仙十五 | 卷第065 女仙十 | 卷第115 報應十四(崇經像) | 卷第165 廉儉(吝嗇附) | 卷第215 算術 | 卷第265 輕薄一 | 卷第315 神二十五(淫祠附) | 卷第365 妖怪七 | 卷第415 草木十 | 卷第465 水族二 |
卷第016 神仙十六 | 卷第066 女仙十一 | 卷第116 報應十五(崇經像) | 卷第166 氣義一 | 卷第216 卜筮一 | 卷第266 輕薄二 | 卷第316 鬼一 | 卷第366 妖怪八 | 卷第416 草木十一 | 卷第466 水族三 |
卷第017 神仙十七 | 卷第067 女仙十二 | 卷第117 報應十六(陰德) | 卷第167 氣義二 | 卷第217 卜筮二 | 卷第267 酷暴一 | 卷第317 鬼二 | 卷第367 妖怪九(人妖附) | 卷第417 草木十二 | 卷第467 水族四 |
卷第018 神仙十八 | 卷第068 女仙十三 | 卷第118 報應十七(異類) | 卷第168 氣義三 | 卷第218 醫一 | 卷第268 酷暴二 | 卷第318 鬼三 | 卷第368 精怪一 | 卷第418 龍一 | 卷第468 水族五 |
卷第019 神仙十九 | 卷第069 女仙十四 | 卷第119 報應十八(冤報) | 卷第169 知人一 | 卷第219 醫二 | 卷第269 酷暴三 | 卷第319 鬼四 | 卷第369 精怪二 | 卷第419 龍二 | 卷第469 水族六 |
卷第020 神仙二十 | 卷第070 女仙十五 | 卷第120 報應十九(冤報) | 卷第170 知人二 | 卷第220 醫三 | 卷第270 婦人一 | 卷第320 鬼五 | 卷第370 精怪三 | 卷第420 龍三 | 卷第470 族七 |
卷第021 神仙二十一 | 卷第071 道術一 | 卷第121 報應二十(冤報) | 卷第171 精察一 | 卷第221 相一 | 卷第271 婦人二 | 卷第321 鬼六 | 卷第371 精怪四 | 卷第421 龍四 | 卷第471 水族八 |
卷第022 神仙二十二 | 卷第072 道術二 | 卷第122 報應二十一(冤報) | 卷第172 精察二 | 卷第222 相二 | 卷第272 婦人三 | 卷第322 鬼七 | 卷第372 精怪五 | 卷第422 龍五 | 卷第472 水族九(龜) |
卷第023 神仙二十三 | 卷第073 道術三 | 卷第123 報應二十二(冤報) | 卷第173 俊辯一 | 卷第223 相三 | 卷第273 婦人四(附妓女) | 卷第323 鬼八 | 卷第373 精怪六 | 卷第423 龍六 | 卷第473 昆蟲一 |
卷第024 神仙二十四 | 卷第074 道術四 | 卷第124 報應二十三(冤報) | 卷第174 俊辯二(幼敏附) | 卷第224 相四 | 卷第274 情感 | 卷第324 鬼九 | 卷第374 靈異 | 卷第424 龍七 | 卷第474 昆蟲二 |
卷第025 神仙二十五 | 卷第075 道術五 | 卷第125 報應二十四(冤報) | 卷第175 幼敏 | 卷第225 伎巧一 | 卷第275 童僕(奴婢附) | 卷第325 鬼十 | 卷第375 再生一 | 卷第425 龍八 | 卷第475 昆蟲三 |
卷第026 神仙二十六 | 卷第076 方士一 | 卷第126 報應二十五 | 卷第176 器量一 | 卷第226 伎巧二 | 卷第276 夢一 | 卷第326 鬼十一 | 卷第376 再生二 | 卷第426 虎一 | 卷第476 昆蟲四 |
卷第027 神仙二十七 | 卷第077 方士二 | 卷第127 報應二十六 | 卷第177 器量二 | 卷第227 伎巧三(絕藝附) | 卷第277 夢二 | 卷第327 鬼十二 | 卷第377 再生三 | 卷第427 虎二 | 卷第477 昆蟲五 |
卷第028 神仙二十八 | 卷第078 方士三 | 卷第128 報應二十七 | 卷第178 貢舉一 | 卷第228 博戲 | 卷第278 夢三 | 卷第328 鬼十三 | 卷第378 再生四 | 卷第428 虎三 | 卷第478 昆蟲六 |
卷第029 神仙二十九 | 卷第079 方士四 | 卷第129 報應二十八(婢妾) | 卷第179 貢舉二 | 卷第229 器玩一 | 卷第279 夢四 | 卷第329 鬼十四 | 卷第379 再生五 | 卷第429 虎四 | 卷第479 昆蟲七 |
卷第030 神仙三十 | 卷第080 方士五 | 卷第130 報應二十九(婢妾) | 卷第180 貢舉三 | 卷第230 器玩二 | 卷第280 夢五(鬼神上) | 卷第330 鬼十五 | 卷第380 再生六 | 卷第430 虎五 | 卷第480 蠻夷一 |
卷第031 神仙三十一 | 卷第081 異人一 | 卷第131 報應三十(殺生) | 卷第181 貢舉四 | 卷第231 器玩三 | 卷第281 夢六 | 卷第331 鬼十六 | 卷第381 再生七 | 卷第431 虎六 | 卷第481 蠻夷二 |
卷第032 神仙三十二 | 卷第082 異人二 | 卷第132 報應三一(殺生) | 卷第182 貢舉五 | 卷第232 器玩四 | 卷第282 夢七 | 卷第332 鬼十七 | 卷第382 再生八 | 卷第446 畜獸十三 | 卷第482 蠻夷三 |
卷第033 神仙三十三 | 卷第083 異人三 | 卷第133 報應三二(殺生) | 卷第183 貢舉六 | 卷第233 酒(酒量、嗜酒附) | 卷第283 巫(附厭咒) | 卷第333 鬼十八 | 卷第383 再生九 | 卷第447 狐一 | 卷第483 蠻夷四 |
卷第034 神仙三十四 | 卷第084 異人四 | 卷第134 報應三三(宿業畜生) | 卷第184 貢舉七(代族附) | 卷第234 食(能食、菲食附) | 卷第284 幻術一 | 卷第334 鬼十九 | 卷第384 再生十 | 卷第448 狐二 | 卷第484 雜傳記一 |
卷第035 神仙三十五 | 卷第085 異人五 | 卷第135 征應一(帝王休徵) | 卷第185 銓選一 | 卷第235 交友 | 卷第285 幻術二 | 卷第335 鬼二十 | 卷第385 再生十一 | 卷第449 狐三 | 卷第485 雜傳記二 |
卷第036 神仙三十六 | 卷第086 異人六 | 卷第136 征應二(帝王休徵) | 卷第186 銓選二 | 卷第236 奢侈一 | 卷第286 幻術三 | 卷第336 鬼二十一 | 卷第386 再生十二 | 卷第450 狐四 | 卷第486 雜傳記三 |
卷第037 神仙三十七 | 卷第087 異僧一 | 卷第137 征應三(人臣休徵) | 卷第187 職官 | 卷第237 奢侈二 | 卷第287 幻術四 | 卷第337 鬼二十二 | 卷第387 悟前生一 | 卷第487 雜傳記四 | |
卷第038 神仙三十八 | 卷第088 異僧二 | 卷第138 征應四(人臣休徵) | 卷第188 權幸 | 卷第238 詭詐 | 卷第288 妖妄一 | 卷第338 鬼二十三 | 卷第388 悟前生二 | 卷第488 雜傳記五 | |
卷第039 神仙三十九 | 卷第089 異僧三 | 卷第139 征應五(邦國咎徵) | 卷第189 將帥一 | 卷第239 諂佞一 | 卷第289 妖妄二 | 卷第339 鬼二十四 | 卷第389 冢墓一 | 卷第489 雜傳記六 | |
卷第040 神仙四十 | 卷第090 異僧四 | 卷第140 征應六(邦國咎徵) | 卷第190 將帥二(雜譎智附) | 卷第240 諂佞二 | 卷第290 妖妄三 | 卷第340 鬼二十五 | 卷第390 冢墓二 | 卷第490 雜傳記七 | |
卷第041 神仙四十一 | 卷第091 異僧五 | 卷第141 征應七(人臣咎徵) | 卷第191 驍勇一 | 卷第241 諂佞三 | 卷第291 神一 | 卷第341 鬼二十六 | 卷第391 銘記一 | 卷第491 雜傳記八 | |
卷第042 神仙四十二 | 卷第092 異僧六 | 卷第142 征應八(人臣咎徵) | 卷第192 驍勇二 | 卷第242 謬誤(遺忘附) | 卷第292 神二 | 卷第342 鬼二十七 | 卷第392 銘記二 | 卷第492 雜傳記九 | |
卷第043 神仙四十三 | 卷第093 異僧七 | 卷第143 征應九(人臣咎徵) | 卷第193 豪俠一 | 卷第243 治生(貪附) | 卷第293 神三 | 卷第343 鬼二十八 | 卷第393 雷一 | 卷第493 雜錄一 | |
卷第044 神仙四十四 | 卷第094 異僧八 | 卷第144 征應十(人臣咎徵) | 卷第194 豪俠二 | 卷第244 褊急 | 卷第294 神四 | 卷第344 鬼二十九 | 卷第394 雷二 | 卷第494 雜錄二 | |
卷第045 神仙四十五 | 卷第095 異僧九 | 卷第145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 | 卷第195 豪俠三 | 卷第245 詼諧一 | 卷第295 神五 | 卷第345 鬼三十 | 卷第395 雷三 | 卷第495 雜錄三 | |
卷第046 神仙四十六 | 卷第096 異僧十 | 卷第146 定數一 | 卷第196 豪俠四 | 卷第246 詼諧二 | 卷第296 神六 | 卷第346 鬼三十一 | 卷第396 雨(風虹附) | 卷第496 雜錄四 | |
卷第047 神仙四十七 | 卷第097 異僧十一 | 卷第147 定數二 | 卷第197 博物 | 卷第247 詼諧三 | 卷第297 神七 | 卷第347 鬼三十二 | 卷第397 山(溪附) | 卷第497 雜錄五 | |
卷第048 神仙四十八 | 卷第098 異僧十二 | 卷第148 定數三 | 卷第198 文章一 | 卷第248 詼諧四 | 卷第298 神八 | 卷第348 鬼三十三 | 卷第398 石(坡沙附) | 卷第498 雜錄六 | |
卷第049 神仙四十九 | 卷第099 釋證一 | 卷第149 定數四 | 卷第199 文章二 | 卷第249 詼諧五 | 卷第299 神九 | 卷第349 鬼三十四 | 卷第399 水(井附) | 卷第499 雜錄七 | |
卷第050 神仙五十 | 卷第100 釋證二 | 卷第150 定數五 | 卷第200 文章三 | 卷第250 詼諧六 | 卷第300 神十 | 卷第350 鬼三十五 | 卷第400 寶一 | 卷第500 雜錄八 |
徠《太平廣記》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傳,原書已有缺佚舛誤。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談愷據傳鈔本加以校補,刻板重印,成為現存最早的版本,以後的幾種刻本多從談刻本出。另有沈與文野竹齋鈔本和陳鱣校宋本。通行的版本是經過汪紹楹校點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華書局重印新一版。
《太平廣記》引書很多,有些篇幅較小的書幾乎全部收入了,失傳的書還可以根據它重新輯錄復原,有傳本的書也可以用它校勘、輯補。例如《劇談錄》、《闕史》、《三水小牘》等書,引文和現有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就很值得研究。
研究古代小說的人都要用《太平廣記》作為基本材料。魯迅編輯《古小說鉤沉》和《唐宋傳奇集》時就充分利用了本書。他在《破〈唐人說薈〉》一文中指出:“我以為《太平廣記》的好處有二,一是從六朝到宋初的小說幾乎全收在內,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別買許多書。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類一類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們看到厭而又厭,對於現今談狐鬼的《太平廣記》的子孫,再沒有拜讀的勇氣。”
《太平廣記》對於後世文學發展的影響很大。宋代以後,唐人小說單行本已逐漸散失,話本、雜劇、諸宮調等多從《太平廣記》一書中選取題材、轉引故事,加以敷演;說話人至以“幼習《太平廣記》”為標榜(《醉翁談錄‧小說開闢》)。
宋人蔡蕃茄曾節取書中的資料,編為《鹿革事類》、《鹿革文類》各30卷。明人馮夢龍又據本書改編為《太平廣記鈔》80卷。明清人編的《古今說海》、《五朝小說》、《說郛》(陶珽重編本)、《唐人說薈》等書,則往往轉引《太平廣記》而改題篇目,假託作者,研究者亦可據此書加以考訂。
《太平廣記》的編者把神仙、道術放在異僧、釋證等類的前面,顯然有尊崇“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意思。異僧、釋證等講佛法智慧和因果報應的紀實故事,雖然潤物細無聲,能潛移默化獲益,啟迪學問德行,但藝術性恐難如神仙故事。唐代小說里往往講仙女下凡,又有靈丹度世,還有許多神奇靈異的變化,更能眩人耳目。
唐代小說,如異僧、釋證等內容,絕不似現在那種虛構的文學,而是嚴格保持著紀實的傳統,並以虛構或與事實不符為恥。另如《柳氏傳》、《鶯鶯傳》、《李娃傳》等,寫作方法也仍然走現實主義的道路。
中國的小說成熟於唐代。唐代小說的絕大部分收集在《太平廣記》里,明清人編印的唐代小說集卻往往是改頭換面的偽書,所以魯迅指點讀者看唐人小說還是要看《太平廣記》。當然,《太平廣記》里收的不只是唐代作品,還有不少是漢魏六朝的作品。其中單篇流傳的唐代傳奇大多已經收入了新的選本,如魯迅編的《唐宋傳奇集》、汪辟疆編的《唐人小說》等書,比較容易見到。但不少已經散失的小說集還很少有經過認真整理的版本,我們要了解宋代之前中國古代小說的全貌,也只能通讀《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對後來的文學藝術的影響十分深遠。宋代以後,話本、曲藝、戲劇的編者,都從《太平廣記》里選取素材,把許多著名故事加以改編。例如演張生、崔鶯鶯故事的《西廂記》,有各種不同的劇本,這個故事差不多已經家喻戶曉了,可是最早保存在《太平廣記》里的它的素材《鶯鶯傳》,卻很少人知道。《太平廣記》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個寶藏,很值得閱讀。
《太平廣記·神仙二十二·羅公遠》
羅公遠,本鄂州人也。刺史春設,觀者傾郡。有一白衣人長丈余,貌甚異,隨群眾而至,門衛者皆怪之。俄有小童傍過,叱曰:“汝何故離本處,驚怖官司耶?不速去!”其人遂攝衣而走。吏乃擒小童至宴所,具白於刺史。刺史問其姓名。云:“姓羅,名公遠,自幼好道術,適見守江龍上岸看,某趣令回。”刺史不信曰:“須令我見本形。”曰:“請俟後日。”至期,於水濱作一小坑,深才一尺,去岸丈余,引水入。刺史與郡人並看。逡巡,有魚白色,長五六寸,隨流而至,騰躍漸大,青煙如線,起自坎中。少頃,黑氣滿空,咫尺不辨。公遠曰:“可以上津(津原作律。據明抄本、許刻本改)亭矣。”未至,電光注雨如瀉,須臾即定。見一大白龍於江心,頭與雲連,食頃方滅。時玄宗酷好仙術。刺史具表其事以進。時玄宗與張果、葉法善棋。二人見之大笑曰:“村童事亦何解。”乃各握棋子十數枚,問曰:“此有何物?”曰:“空手。”及開果無,並在公遠處,方大駭異。令與張、葉等齒坐。劍南有果初進,名為日熟子,張與葉以術取,每過午必至。其日,暨夜都不到,相顧而語曰:“莫是羅君否。”時天寒圍爐,公遠笑,於火中素樹一箸,及此除之,遂至。葉詰使者。雲欲到京,焰火亘天,無路可過;適火歇,方得度。從此眾皆敬伏。
開元中,中秋望夜,時玄宗於宮中玩月。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玄宗問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記其聲調,遂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且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時武惠妃尤信金剛三藏,玄宗幸功德院,忽苦背癢。公遠折竹枝,化七寶如意以進。玄宗大悅,顧謂三藏曰:“上人能致此乎?”曰:“此幻化耳。臣為陛下取真物。”乃袖中出七寶如意以進。公遠所進者,即時化為竹枝耳。及玄宗幸東洛,武妃同行,在上陽宮麟趾殿,方將修殿,其庭有大方梁數丈,經六七尺,時公遠、葉尊師、金剛三藏皆侍從焉。
玄宗謂葉尊師曰:“吾方閑悶。可試小法以為樂也?師試為朕舉此方木。”葉受詔作法,方木一頭揭數尺,而一頭不起。玄宗曰:“師之神力,何其失耶!”葉曰:“三藏使金剛善神,眾壓一頭,故不舉。”時玄宗奉道,武妃宗釋,武妃頗有悅色,三藏亦陰心自歡,惟公遠低頭微哂。玄宗謂三藏曰:“師神咒有功,葉不能及,可為朕咒法善入澡瓶乎?”三藏受詔置瓶,使法善敷座而坐,遂咒法大佛頂真言,未終遍,葉身欻欻就瓶;不三二遍,葉舉至瓶嘴;遍訖,拂然而入瓶。玄宗不悅。良久謂三藏曰:“師之功力,當得自在,即使其入,能為出乎?”三藏曰:“是僧之本法也。”即咒之。誦佛頂真言數遍,葉都不出。玄宗曰:“朕之法師,今為三藏所咒而沒,不得見矣。”武妃失色。三藏大懼。玄宗謂公遠曰:“將若之何得法善旋矣。”公遠笑曰:“法善不遠。”良久,高力士奏曰:“葉尊師入。”玄宗大驚曰:“銅瓶在此,自何所來!”引入問之。對曰:“寧王邀臣吃飯,面奏的不放,臣適寧王家食訖而來,不因一咒,何以去也。”玄宗大笑,武妃、三藏皆賀。已而使葉設法籙。
於是取三藏金襕袈裟摺之,以盆覆之。葉禹步叩齒,繞三匝曰:“太上老君攝去。”盆下袈裟之縷,隨色皆攝,各為一聚。三藏曰:“惜哉金襕,至毀如此!”玄宗曰:“可正乎?”葉曰:“可。”又覆之,咒曰:“太上老君正之。”啟之,袈裟如故。葉又取三藏缽,燒之烘赤,手捧以合三藏頭,失聲而走。玄宗大笑。公遠曰:“陛下以為樂,乃道之末法也,葉師何用逞之?玄宗曰:“師不能為朕作一術以歡朕耶?”公遠曰:“請更問三藏法術何如?”三藏曰:“貧道請收固袈裟,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於是令就道場院為之。三藏結壇焚香,自於壇上跏趺作法,取袈裟貯之銀合;又安數重木函,皆有封鎖,置於壇上。玄宗與武妃、葉公,皆見中有一重菩薩,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外以一重金剛圍之,賢聖比肩,環繞甚嚴,三藏觀守,目不暫舍。公遠坐繩床,言笑自若。玄宗與葉公皆視之。數食頃,玄宗曰:“何太遲遲,得無勞乎!”公遠曰:“臣鬥力,安敢自炫其能!
但在陛下使三藏啟觀耳。”令開函取袈裟,雖封鎖依然,中已空矣。玄宗大笑。公遠奏曰:“請令人於臣院內,敕弟子(子字原闕,據明抄本補)開櫃取來。”即令中使取之,須臾袈裟至。玄宗問之。公遠曰:“善薩力士,聖之中者,甲兵諸神,道之小者,皆可功參上界;至於太上至真之妙,非術士所知。適使玉清神女取之,則菩薩金剛不見其形,取若坦途,何礙之有。”玄宗大悅。賞賚無數。而葉公、三藏然後伏焉。時玄宗欲學隱遁之術。對曰:
“陛下玉書金格,以簡於九清矣;真人降化,保國安人,誠宜習唐、虞之無為,繼文、景之儉約,卻寶劍而不御,棄名馬而不乘,豈可以萬乘之尊,四海之貴,宗廟之重,社稷之大,而輕狥小術,為戲玩之事乎?若盡臣術,必懷璽入人家,困於魚服矣。”玄宗怒,罵之。遂走入殿柱中,數玄宗之過。玄宗愈怒,易柱破之,復入玉磶中。又易磶。破之為數十片,悉有公遠之形。玄宗謝之,乃如故。玄宗后又堅學隱形之術,強之不已,因而教焉。然託身隱,常有不盡,或露裾帶,或見影跡,玄宗怒斬之。其後數歲,中使輔仙玉,奉使入蜀,見公遠於黑水道中,披雲霞衲帔,策杖徐行。仙玉策馬追之,常去十餘步,竟莫能及。仙玉呼曰:“天師雲水適意,豈不念內殿相識耶!”公遠方佇立顧之。仙玉下馬拜謁訖,從行數里。官道側俯臨長溪,旁有巨石,相與渡溪據石而坐。謂仙玉曰:“吾棲息林泉,以修真為務,自晉咸和年入蜀,訪師諸山,久晦名跡,聞天子好道崇玄,乃舍煙霞放曠之樂,冒塵世腥膻之路,混跡雞鶩之群,窺閱蜉蝣之境,不以為倦者,蓋欲以至道之貴,俯教於人主耳。
聖上廷我於別殿,遽以靈藥為索,我告以人間之腑臟,葷血充積,三田未虛,六氣未潔,請俟他日以授之,以十年為限。不能守此誠約,加我以丹頸之戮,一何遑遽哉!然得道之人,與道氣混合,豈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於我哉!但念主上列丹華之籍,有玉京交契之舊,躬欲度之,眷眷之情,不能已已。”因袖中出書一緘,謂仙玉曰:“可以此上聞,雲我姓維,名厶遠,靜真先生弟子也,上必寤焉。”言罷而去,仍以蜀當歸為寄,遂失所在。仙玉還京師,以事及所寄之緘奏焉。玄宗覽書,惘然不懌。仙玉出,公遠已至,因即引謁。玄宗曰:“先生何改名姓耶?”對曰:“陛下嘗去臣頭,固改之耳。羅字去頭,維字也;公字去頭,厶字也;遠字去頭,遠字也。”玄宗稽首陳過,願舍其尤。公遠欣然曰:“蓋戲之耳。夫得神仙之道者,劫運之災,陽九之數,天地淪毀,尚不能害;況兵刃之屬,那能為害也?”異日,玄宗復以長生為請。對曰:“經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於他。當先內求而外得也。刳心滅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因以三峰歌八首以進焉,其大旨乃玄素黃赤之使,還嬰溯流之事。玄宗行之逾年,而神逸氣旺,春秋愈高,而精力不憊。歲余,公遠去,不知所之。天寶末,玄宗幸蜀,又於劍門奉迎鑾輅,衛至成都,拂衣而去。乃玄宗自蜀還京,方悟蜀當歸之寄矣。(出《神仙感遇傳》及《仙傳拾遺》、《逸史》等書)
《太平廣記·卷五十九·女仙三·董永妻》
董永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主知其賢,與錢千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詣主,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謂永曰:“以錢丐君矣。”永曰:“蒙君之恩,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百匹具焉。(出《搜神記》)
譯文:董永的父親死了,沒有錢安葬,董永就自賣為奴。主人知道他品德好,給他一千萬錢打發他走了。董永行三年喪禮守孝完畢,就想回到主人那裡,奉行他的奴隸職責。在路上,董永遇到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對他說:“願意做您的妻子。”就與董永一起到主人家。主人說:“我把錢給你了。”董永說:“我承蒙您的恩德,父親死了使他的屍骨得到收藏,我董永即使是小人,也一定要承擔勞役盡我之力,用來報答您的厚德。”主人問:“這個女子能做什麼?”董永說:“能紡織。”主人說:“你一定要這樣做的話,只要讓你的妻子給我織一百匹雙絲細絹就行了。”於是董永的妻子就給主人家織布,十天就把一百匹雙絲細絹全部織成了。
《太平廣記·卷第六十一·女仙六·天台二女》
劉晨、阮肇,入天台採藥,遠不得返,經十三日飢。遙望山上有桃樹子熟,遂躋險援葛至其下,啗數枚,飢止體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見蕪菁葉流下,甚鮮妍。復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飯焉。乃相謂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見二人持杯,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杯來。”劉、阮驚。二女遂忻然如舊相識,曰:“來何晚耶?”因邀還家。南東二璧(南東二璧原作雨璧東壁,據明鈔本改。黃本作西璧東璧)各有絳羅帳,帳角懸鈴,上有金銀交錯。各有數侍婢使令。其饌有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美。食畢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夜后各就一帳宿,婉態殊絕。至十日求還,苦留半年,氣候草木,常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鄉。歸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還路。鄉邑零落,已十世矣。(出《神仙記》。明鈔本作出《搜神記》。)
譯文:劉晨和阮肇,進入天台山去採藥,因為路遠不能回家,已經餓了十三天了。遠遠地望見山上有桃樹,樹上的桃子熟了,就躋身險境抓著葛藤到了桃樹底下。他們吃了幾個桃子,覺得不餓了,身體充實了,想要下山。用杯取水時,看見有蕪菁葉流下來,很鮮艷。又有一個杯子流下來,裡面還有胡麻飯。於是兩人互相安慰說:“這裡離人家近了。”就越過山,出現一條大溪,溪邊有兩個女子,姿色很美。她們看見二人拿著杯子,就笑著說:“劉、阮二位郎君拿回剛才的杯子來了。”劉晨、阮肇都很驚訝。兩個女郎就高高興興地如舊相識一般,跟他們說:“怎麼來晚了呢?”便邀請劉晨、阮肇跟她們回家。南邊東邊兩壁各有大紅色的羅織床帳,帳角上懸著金鈴。上面有用金銀雕嵌的綜橫交錯的花紋圖案交錯。兩個女郎各有幾個侍奉的婢女使喚。吃的東西有胡麻飯、羊脯、牛肉,味道很美。吃完飯又喝酒。忽然有一群妮子拿著桃子,笑著說:“祝賀你們女婿到來!”酒喝到盡興時就奏樂。晚上,劉晨與阮肇各到一個女郎的床帳里去睡覺,女郎嬌婉的情態特別美妙。住了十天,兩人請求回家,二女又苦苦留住了半年。從氣候、草木情形看,當是春天的時節,百鳥啼鳴,使他們更懷鄉思,思歸更苦。女郎就送他們,指點回去的道路讓他們看清。他們回鄉以後,看到鄉邑已經零落,才知道已經過了十代了。
《太平廣記·卷第六十二·女仙七·白水素女》
謝端,晉安侯官人也。少喪父母,無有親屬,為鄰人所養。至年十七八,恭謹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鄉人共憫念之,規為娶婦,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晝夜。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壺。以為異物,取以歸,貯瓮中畜之。十數日,端每早至野,還,見其戶中有飯飲湯火,如有人為者。端謂是鄰人為之惠也。數日如此,端便往謝鄰人。鄰人皆曰:“吾初不為是,何見謝也?”端又以為鄰人不喻其意,然數爾不止。后更實問,鄰人笑曰:“卿以自取婦,密著室中飲爨,而言吾為人飲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後方以雞初鳴出去,平早潛歸,於籬外竊窺其家,見一少女從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門,取徑造瓮所視螺,但見殼(殼原作女,據明抄本改)。仍到灶下問之曰:“新婦從何所來,而相為炊?”女人惶惑,欲還瓮中,不能得,答曰:“我天漢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權相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婦,自當還去。而卿無故竊相同掩,吾形已見,不宜復留,當相委去。雖爾後自當少差,勤于田作,漁采治生。
留此殼去,以貯米穀,常可不乏。”端請留,終不肯。時天忽風雨,翕然而去。端為立神座,時節祭祀,居常饒足,不致大富耳。於是鄉人以女妻端。端后仕至令長雲。今道中素女是也。(出《搜神記》)
譯文:謝端,是晉代福建省侯官縣人。他小時候就父母雙亡,又沒有親屬,被鄰人所撫養。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他恭順謹慎自守,不涉足非法的事。開始自己出去生活。他沒有妻子,鄉人們都可憐他、惦念他,共同謀划給他娶媳婦,卻一直沒有找到。謝端晚睡早起,種田十分賣力,不分晝夜去勞作。後來,他在城下發現一個大螺,象三升的壺那麼大,覺得是個稀奇的東西,就把它拿回家去,放到瓮中養著它。一連十幾天,謝端每天起來到野外種田,回來的時候,就看見自己家中有吃的有喝的有湯有水,好象是有人特意給他做的。謝端認為這是鄰人幫他做的好事。幾天都是這樣,謝端就去向鄰人道謝,鄰人都說:“我們當初幫你做的不是為了這個,何必感謝我們呢?”謝端又覺得鄰人不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屢次這樣做個不停。後來謝端就把實話告訴他們,問他們是誰幫他做的。鄰人笑著說:“你自己已經娶了媳婦,藏在屋裡給你做飯,怎麼反而說我們給你做的飯?”謝端沒話可說,心裡懷疑,卻不知其中緣故。後來他在雞剛叫的時候出去,天亮時悄悄地回來,在籬笆外偷偷地窺視自己的家,看見一個年輕女子從瓮中出來,到灶下去點火。謝端就進了門,直奔放瓮的地方去看那個大田螺,卻只看見田螺的殼。他就又到灶下問那個女子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給我做飯呢?”那個女子很惶惑,想要回到瓮中去,卻沒能回去,只好回答說:“我是天河中的白水素女。天帝可憐你年少孤單,能以恭敬謹順的態度自守,所以派我暫且給你看守房舍,做飯做菜。十年之內,使你家中富裕,等你找到媳婦時,我自當回去。而你無故偷著看我,把我擋住。我的身形已經暴露,不宜再留下,你應當放我回去。雖然你今後自己做飯,情況稍差一些,但你勤於耕田勞作,打漁採藥,可以維持生活。我這個殼給你留下,用它貯存米穀,可以經常不缺糧食。”謝端請她留下,她始終不肯。這時,天上忽然颳起風,下起雨,白水素女忽然身形一收就離去了。謝端為她立了神位,逢年過節祭祀她,家裡常常豐足,只不過不致大富而已。於是鄉人里便有把女兒嫁給謝端。謝端後來做了官,官至縣令、郡守。現今道教中的素女就是白水素女。
《太平廣記》是宋太宗趙匡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又名趙光義、趙炅)下令編纂的,編者共13人,於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成書,太平六年(公元982年)雕版。
(1)李昉(925-996)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五公村人,宋代著名學者。後漢乾佑年間(948年)進士。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宋初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書侍郎。
同修者分別是:
(2)呂文仲,字子臧,新安人(今安徽省黃山市),南唐進士出身;
(3)趙鄰幾,字亞之,須城人(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後周進士出身;
(4)董淳,流坑人(今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其中董淳是這個以出進士聞名的古村中第一個進士),北宋進士出身;
(5)王克貞,字守節,廬陵人(今江西省吉安市),南唐進士出身;
(6)張泊,又名張偕仁,字師黯,全椒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南唐進士出身;
(7)湯悅,原名殷崇義,青陽人(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南唐進士出身;
(8)李穆,字孟雍,陽武人(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後周進士出身;
(9)扈蒙,字日用,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後晉進士出身;
(10)宋白,字太素,大名人(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北宋進士出身;
(11)徐鉉,字鼎臣,廣陵人(今江蘇省揚州市),隨南唐後主李煜降宋,著有志怪筆記小說《稽神錄》六卷;
(12)吳淑,字正儀,丹陽人(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南唐進士出身,徐鉉之婿;
(13)陳鄂,后蜀降臣,奉宋太祖趙匡胤的詔書,撰《開寶通禮》二百卷,重刊《尚書釋文》,奉宋太宗趙匡義的命令,協助李昉編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