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崔鶯鶯的結果 展開

崔鶯鶯

小說《鶯鶯傳》中人物

崔鶯鶯,小說、戲劇中的人物,生於河北博陵,最早出現於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鶯鶯傳》描寫的是張生對崔氏始亂終棄的故事,文章的最後說“崔氏小名鶯鶯”,元稹的《鶯鶯傳》為後代西廂故事之祖。金代董解元在《鶯鶯傳》基礎上作《西廂記諸宮調》,把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事改編成張崔二人自由戀愛的故事,元代王實甫又在《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作雜劇《西廂記》,王實甫的《西廂記》文詞優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動,遂使西廂故事廣為流傳,作為主角的崔鶯鶯也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人物關係


人物形象


崔鶯鶯
崔鶯鶯
王實甫《西廂記》里的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對張生(即張珙,字君瑞)一見傾心,月下隔牆吟詩,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陷入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並遷怒於紅娘的跟隨。老夫人當眾許婚,後來又出爾反爾,既賦於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賦於崔、張愛情以內在的合理性。正是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於衝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君瑞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但是,衝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衝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在艱難,於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其中鶯鶯所表現的“假意兒”,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鶯鶯戰勝傳統的教養、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覆和艱難。長亭送別時,鶯鶯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后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置,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
《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並且細緻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錮和心理的樊籠的全過程。
與自身的封建禮教烙印作鬥爭
老夫人毀約后,張生一撅不振,此時鶯鶯明明思念張生,讓紅娘去探望,但當見到紅娘帶回張生的簡貼時,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頸,改變了朱顏”,怒斥紅娘說要告過夫人,打下你個小賤人下截來。”待紅娘說要將簡貼兒交與老夫人時,她又道:“我逗你耍來”,並急切地詢問張生的情況。這種有辱於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與“禮”的鬥爭。她在紅娘面前遮掩,而內心又忍不住牽掛張生。
但她對張生的愛戀,一開始卻是膽怯和動搖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為一個相國小姐又是在那樣的母親的管教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接受過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這就構成了她思想和行動上的矛盾。她回答張生的那首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表達了她不甘寂寞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流露了她對異性的渴望。在“聽琴”的時候,她被張生琴中熱切的呼喚深深地感動著,以致於淚水漣漣,但是她又沒有勇氣與張生見面。此時在她的心中,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對張生的愛戀激烈地衝突著,最後愛情終於戰勝了禮教。因此當她接到張生的情詩時,終於大著膽子寫了一首題為《明月三五夜》的回詩,約定張生於十五日晚上相會。“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短短二十個字,標誌著鶯鶯決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緊接著的“賴簡”中她出言道:“我在這裡燒香你無故至此,若夫人聞知,有何理說!’,“若不看紅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裡去,看你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萬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無一不提到老夫人。雖然此刻鶯鶯是遠離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嚴卻依然籠罩在她周圍,使她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再說,直到此時,她也還沒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紅娘,這也是促使她變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這次變卦又是出於不得已的。因此當她看到由於自己的所做所為,使張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時,便打消了一切顧慮,採取了一個大膽的行動,深夜主動去向張生表示慰問安撫,表達愛情。至此,鶯鶯的叛逆性格終於達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鶯鶯身上還體現了我國婦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質,美麗、敏慧、深情、善良、溫柔,才華橫溢。她愛上了張生后,對他一往情深,溫柔體貼。這是作者所看到的並賦予的劇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國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但《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已不再是元稹《鶯鶯傳》中那個永遠處於男性社會中的性別奴役和規範之中,任人擺布、最終被“始亂終棄”的有著悲劇形象的弱女子了,作者賦予了她鮮明的個性和內涵。鶯鶯雖然是一個帶著封建禮教深深烙印的女子,同時也是一個於追求自己的愛情,敢於對自己的命運有所把握的女子,儘管她還只能把自己的愛情命運寄托在男人身上,像以後的很多女子如杜十娘、繁漪,都如此儘管鶯鶯的成功帶有理想色彩,但畢竟她有自己明確的追求,她比她的前人有新的覺醒,更突出了性格中的叛逆,也給了後人啟迪和希望。

人物經歷


元稹《鶯鶯傳》里的崔鶯鶯
生活於唐代貞元年間,其父已亡,母親姓鄭,張生之母也姓鄭,細算起來鶯鶯之母是張生的遠房姨,《鶯鶯傳》里只說崔氏財產甚厚,多奴僕,沒有對崔氏的家庭做具體的說明。張生與崔氏一家同寓於普救寺,恰逢蒲州兵亂,張生與蒲州的將領相識,請兵保護,崔氏遂免於禍亂,崔氏婦命鶯鶯出來拜謝張生,張生對鶯鶯一見鍾情,爬樹跳牆到西廂房去會鶯鶯,被鶯鶯嚴辭責斥,但幾天以後鶯鶯又自己主動去見張生,後來張生暮來朝去,一月有餘,等張生進京趕考時就拋棄了鶯鶯,張生還把鶯鶯比喻成妲己、褒姒那樣的人,說自己的德行不能勝妖孽,所以“忍情”。最後崔張二人各自結婚,張生一次路過鶯鶯的居所,想見一見鶯鶯,鶯鶯最終沒有見他。
王實甫《西廂記》里的崔鶯鶯
《西廂記》從問世一直到今天,在舞台上一直盛演不衰,深得各時代觀眾的好評。明代有陸采、李日華南曲改編本。當代不少劇種如越劇、京劇、崑劇等都有《西廂記》的改編演出。
崔鶯鶯,《西廂記》主人公。崔相國之女,河北博陵(今河北安平人),母親鄭氏。才貌出眾,品德雙佳。精絲綉女工,擅琴棋書畫。

人物謎團


身份之謎

崔鶯鶯
崔鶯鶯
元稹所作《鶯鶯傳》雖是傳奇,但一般認為是帶有自傳性質的,張生就是元稹,鶯鶯是元稹曾經的戀人,元稹為了攀附權貴,最後娶了豪門望族的女子,而拋棄了昔日的戀人。女主角崔鶯鶯的身份究竟大致兩種說法:一是寒門閨秀,二是妓女。首先從鶯鶯的家庭狀況:是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崔氏之家,財產甚厚,多奴僕。(崔母)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因此,我們知道鶯鶯之母鄭氏為寡婦,生有一子一女,男為歡郎,已十餘歲,女為鶯鶯「生年十七矣」,而且家庭的經濟狀況算是富裕,養有許多奴僕可供使喚。由此觀之,崔家應非所謂的「寒門」。
《鶯鶯傳》布下些許隱藏的線索,說明鶯鶯的來歷並不單純,這點我們不能忽視。
作者元稹為何要故布疑陣
理由有三:
一。當時幾篇名著如「李娃傳」、「霍小玉傳」等,皆屬於抬高女性地位的作品,而且女主角的身份都是妓女,霍小玉曾自言:「妾本倡家。」作者的創作總是跟著時代風尚來走,因此當時有許多文人投入撰寫關於妓女的作品,《鶯鶯傳》也是其中一篇。
二.《鶯鶯傳》是元稹自身愛情生活之寫照,雖然文中不時流露出炫耀其艷遇之心情,但也可見得他對女主角鶯鶯是存有愧疚之心的,否則不會透過鶯鶯之口說:「為郎憔悴卻羞郎」以責備張生,不無自責之意。
三。雖是寫艷遇,但元稹對女主角必有相當程度的感情,所以不願明寫其為妓女身份,而以鶯鶯遵守禮教、是個閨秀作為幌子,美化她的身份,事實上,答案已藏在文本之中了。
他這樣刻意隱瞞鶯鶯的真實身份,其實蘊藏了多少對昔日戀人的愛與悔恨啊!這或許是元稹的難言之隱,不足為外人道也!

鶯鶯墳

葉璇飾演的崔鶯鶯
葉璇飾演的崔鶯鶯
浚縣第一實驗小學院內有一塊鶯鶯碑,來自崔庄之鶯鶯墳,該碑為《唐故滎陽鄭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袝墓誌銘》,碑高0.8米,寬1米,左邊及右下角已殘缺。碑文正楷書,歷時蒼桑,許多地方已漫漶不清。仔細辨識,尚可讀懂大意。文中並未提及鶯鶯,但據當地人介紹說,崔氏即是鶯鶯。鶯鶯傳》中的張生即是作者元稹,所以該傳有一定真實性。取之與墓誌對照,傳中鶯鶯與碑中崔氏頗多吻合:均姓崔,均為博陵人氏,均出身令門清族,均為唐德宗宣宗間人。碑文載崔氏“病卒於大中九年(855年),享年七十有六”。《鶯鶯傳》中鶯鶯之母向張生介紹鶯鶯年齡時稱:“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於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意思是:鶯鶯生於今天子甲子年七月,到貞元庚辰年,已經十七歲。經查,“今天子甲子歲”,即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按此推至大中九年,鶯鶯應為七十二歲,與碑文所載崔氏享年七十有六相差四歲,頗為相近。《鶯鶯傳》記述鶯鶯被張生始亂終棄,一年後,崔張分別嫁娶:“后歲余,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此“委身”即出嫁。嫁給誰人,《傳》未明說,頗疑鶯鶯所嫁之人即碑文中滎陽鄭府君鄭恆。如此多處吻合,難說碑文中崔氏不是《鶯鶯傳》中崔鶯鶯。至於滎陽鄭恆和博陵崔鶯鶯為什麼合葬於崔庄,碑中沒有介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該碑即來自崔庄南地墳冢,從以上對照分析來看,鶯鶯墳及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人物外貌


不說張生所見的崔鶯鶯“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鬢邊。未語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恰便似嚦嚦鶯聲花外囀,行一步可人憐。解舞腰肢嬌又軟,千般裊娜,萬般旖旎,似垂柳晚風前”。(出自《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

性格特點


鶯鶯秀外慧中,頗具詩才。鶯鶯一上場,唱了一曲【仙呂·賞花時】: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以殘春蕭瑟的景象表現了內心的種種閑愁,鋪敘委婉,詞彩華美。在第一本第三折中,當張生隔牆高吟一詩時,鶯鶯不禁依韻和上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詞清句麗,婉轉地表達出她內心寂寞閑苦,鶯鶯的才情可見一斑。
鶯鶯有膽有識,顧全大局。鶯鶯看似弱柳扶風,嬌柔羞怯,但在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的危急關頭,鶯鶯並未瞻前顧後,只求自保,而是挺身而出,力勸老夫人“休愛惜鶯鶯這一身”,主動要求把自己“與賊漢為妻”,只為“第一來免摧殘老太君;第二來免堂殿作灰燼;第三來諸僧無事得安存;第四來先君靈柩穩;第五來歡郎雖是未成人,須是崔家後代孫”,而後又怕辱沒相國家門,希望能“白練套頭兒尋個自盡”,把屍體獻給孫飛虎,最後獻計“不揀何人,建立功勛,殺退賊兵……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鶯鶯在生死關頭,不計個人安危,識大體、顧大局,救眾生於水火之中,展現出光彩奪目的人性之美。 
崔鶯鶯既被封建禮教束縛著,又被自由意識的光輝所照耀著。崔鶯鶯與她的母親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她的身上由有著母親的影子。在崔鶯鶯的身上,可以看到她有宰相之女的教養與修為,有名門閨秀,封建女子的懦弱,膽小,她的內心深處深受封建禮教陰影的籠罩。她從小就生活在囚籠一樣的宅子里,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教育,所以她的思想被封建禁錮也是在所難免的。這中禁錮和陰影就像是一張血盆大口,吞噬著她那顆想要自由戀愛和追求幸福的心,使得她在離幸福越來越近的時候推開了它。這種人物的性格衝突在《西廂記》中《鬧簡》和《賴簡》里,表現的淋漓盡致。如果說《鬧簡》是怕母親發現端倪,怕紅娘到處亂說,那麼《賴簡》里就更加突出了自身的性格的矛盾,偷偷約了張生,卻變了卦,想寫張生的書簡,卻把張生當成盜賊一樣抓了起來。在崔鶯鶯受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里,她還是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見不得人的,所以她才會鬧出這樣一場劇來。從著兩個片段中,可以充分看出,崔鶯鶯在對愛情的渴望,對禮教的敬畏,對封建環境的壓力的膽怯下的矛盾性格。 
由於鶯鶯是相國之女,身份地位令她每天只能在牆垣之內,她要做的就是按照父母之言,受封建的教育,做女子該做的事情。她甚至知道她的命運,早已被安排好。她無力反抗,也不得反抗。然而當她已經認定自己的命運會被安排的時候,張生出現在了她的生命中。張生為尋老友杜確,去到普救寺,也正是在那,鶯鶯與張生相遇,兩人一見鍾情。然而封建教育的禁錮使鶯鶯不敢大膽表明自己的感情,兩人只得眉目傳情。此時鶯鶯心中是混亂且矛盾的。她知道自己的命運被安排,但是由於喜歡張生,漸漸出現了反抗心理,於是陷入深深的矛盾與苦悶之中。而此時孫飛虎聽聞鶯鶯美麗,便兵圍普救寺,娶鶯鶯做壓寨夫人。情急之下,老夫人答應“但有退得賊兵的,將小姐與他為妻”。聽聞此言,張生立即寫信給杜確,請他派兵解圍。杜確接信,率兵打敗了孫飛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侶。然而,當事情結束,張生和鶯鶯等待老夫人的消息時,老夫人卻絕口不提,反而讓兩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內心是惶恐的、失落的,然而在當時情況下,他也是無法反抗的。同樣的,鶯鶯更無法反抗,他們能做的只有相互思念。但是,此時鶯鶯發現自己已深深愛上了張生,所以她性格中隱性的誠摯熱烈的一面開始顯現。當鶯鶯知道張生也在思念她時,她便想盡辦法與他相遇。從此刻開始,擁有自主的愛情和可掌控的人生成為鶯鶯生活的夢想,也成為其忤逆封建束縛的原動力。其實,在書中可以看出,鶯鶯在還沒有遇到張生之前,就已經“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了,她骨子裡是要衝破這種封建禮教束縛的,但是卻又沒有一個明確的點讓她可以這樣做。於是她也一直沉默與接受。張生的出現,讓鶯鶯心中隱性的熱烈找到一個點。她開始明白,自己的幸福是要追尋的,被困囿住的命運並不是她想擁有的。所以她瞞著老夫人開始和張生幽會,並且私訂了終身。這裡的鶯鶯開始瞞著老夫人進行一系列事情,表面上是對家長的隱瞞,實質是對封建禮教束縛的一種反抗。鶯鶯與張生見面困難重重,但她沒有退縮,這也體現了鶯鶯對愛情的堅定、執著。然而此刻,老夫人開始發現鶯鶯的恍惚異常。其實,鶯鶯在追求愛情時,內心也是惶恐的,因此她與以往有了不同的表現,這也體現了鶯鶯猶豫、怯弱的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鶯鶯肯定了自己是深愛張生,於是堅定地走上反抗道路。

人物來源


《西廂記》的故事取材於唐朝元稹創作的一部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問世后廣為流傳,王實甫便在此基礎上創作了《西廂記》。 
元代的戲劇家王實甫在元稹的《鶯鶯傳》的故事基礎上,對該小說進行再次創作,對人物進行重新塑造,從而演變成了後來在戲曲舞台上所欣賞到的《西廂記》,而《西廂記》的創作與《鶯鶯傳》的故事及人物有了很大的區別。特別是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崔鶯鶯,張生,紅娘等人的人物形象都變得更加鮮明,更加豐滿。

衍生形象


改編形式作品名演員上映時間
電視劇西廂記周奇奇 2010年

人物評價


邵陽學院中文系教授傅治同:在《西廂記》中,作者描寫鶯鶯作假共有七處之多,十分生動真實地表現了鶯鶯性格特徵和在特定環境下的心理活動,從而使《西廂記》的人物描寫擺脫了臉譜化、公式化的套子,而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對後世的戲劇和小說創作,無疑是一個良好啟迪。崔鶯鶯這個形象的出現,使《西廂記》成為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自由、求幸福、追求愛情的宣言書,使它比以往任何時期的這類題材的戲劇具有更加強烈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