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
宋太宗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對於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關鍵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為節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個女兒還封為國公主。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紀年
太平興國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公元 | 976年 | 977年 | 978年 | 979年 | 980年 | 981年 | 982年 | 983年 | 984年 |
干支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太平興國錢幣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二月,太宗任命樞密直學士、左正諫大夫賈琬為三司副使。三司副使自此始設。其後三司副使均由員外郎以上曾任三路轉運使及六路發運使者擔任。當戶部,鹽鐵、度支分置三使時,其副官稱三部副使。
藩鎮墨領支郡
太平興國元年(976),太宗令少府監高保寅知懷州。懷州隸屬河陽,趙普為河陽節度使,因二人有矛盾,趙普時常壓制他,保寅不服,上奏請罷節鎮領支郡之制。
運城太平興國寺塔
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太宗採用香葯庫使張遜的建議,設立榷場局,出售官庫所藏的香葯、珠寶等外國貢品,每年增加國庫收入三十萬貫。
辛仲甫使遼
太平興國二年(977)五月,太宗詔命起居舍人辛仲甫使遼,右贊善大夫穆被為副使。辛仲甫至邊境后,聽說朝廷將興師伐北漢,遂逗留不前,等待聖旨,太宗詔令繼續出使。辛仲甫至遼都后,遼景宗問道:”聽說貴朝的黨進驍勇無比,像黨進這樣的驍將有多少人?”辛仲甫答道:”我朝名將輩出,像黨進這樣的將材,不可勝數”。景宗想留下仲甫,仲甫以死堅辭,景宗知其志不可奪,遂厚禮遣還。仲甫奉使外域,隨機應變,不辱君命,以功授刑部郎中知成都府。
藩鎮墨領支郡
吳越歸地
運城太平興國寺塔
翦滅北漢
北漢劉氏割據政權依附於遼朝,長期與中原諸政權分廷抗禮。宋太祖時,曾兩次兵臨太原城下,由於契丹以兵相助,宋師均無功而還。北漢有恃無恐,時常侵犯邊境州軍。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宋太宗遣潘美等分路出兵,圍攻太原。其後,太宗又親赴前線督師。三月,雲州觀察使郭進破北漢西龍門砦,擒獲甚眾,既而又大破契丹援兵於太原石嶺關甫。宋軍連克盂縣、隆州、嵐州,太原城被圍得水泄不通,諸軍輪番進攻,矢石如雨。太宗親臨太原城下,詔諭北漢主劉繼元降,不果,於是命宋軍發機石攻城。五月,破太原西南羊馬城,獲其宣徽使范超、北漢郭萬超率師降宋。宋太宗又移師城南,繼續攻城。北漢外絕援軍,內乏糧草,軍心動搖。劉繼元欲戰無力,只好出降,北漢遂平。宋朝得其十州四十縣。
宋置簽署樞密院事
太平興國四年(979)正月,太宗詔以樞密直學士石熙載為簽署樞密院事。自習匕宋朝始置簽署樞密院事。簽署樞密院事為樞密院副長官,官資深者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官資淺者則稱此名。
白馬嶺之戰
太平興國四年(979)初,宋師伐北漢,北漢主劉繼元向遼救援,遼景宗命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塔爾為監軍率軍赴援。三丹,遼軍到達白馬嶺,前面為一條大澗,郭進率宋軍駐紮在對岸。耶律沙等將領認為應等待后軍,再與宋軍決戰,而塔爾認為應率先鋒一鼓作氣急擊宋軍,耶律沙力諫不聽,塔爾率軍渡澗攻宋軍,遼軍剛渡一半,郭進率騎奮擊,大敗遼軍。塔爾、華格、令袞圖敏、洋袞唐古等將陣亡,耶律沙等被宋軍包圍,適逢耶律色珍率救兵至,才擊退宋軍。
宋焚太原城
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劉繼元奉表納款,宋軍佔領太原。太宗遂詔命毀太原舊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并州。將僧人、道士及豪民遷於西京,一般百姓遷居新并州,派兵縱火焚燒太原廬舍,有許多老弱病殘者來不及轉移,被大火吞沒。
太平興國四年(979),高梁河之戰宋軍失敗之後,遼燕王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哥統兵攻宋,與宋將趙延進、李繼隆等軍戰於滿城(今河北滿城西)。趙延進、李繼隆勸說崔翰等改變宋太宗預授之陣圖,大敗遼軍。韓匡嗣隻身逃竄,惟耶律休哥全軍退走。
得勝口之戰
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宋平定北漢后,趁勢伐遼,志在奇取幽薊,宋軍勢如破竹,遼東易州刺史劉禹獻城出城,傅潛、孔守正在沙河大敗耶律希達、涿州判官劉原德獻城出降。遼南院大王耶律色珍認為宋軍士氣高漲,銳不可當,應為智退宋軍,因耶律希達迎戰失敗,為宋軍所輕,遂用耶律希達的青旗,屯駐勝金口誘惑宋軍。太宗率兵進攻勝金口,士氣倍增,斬首千餘級。耶律色珍率軍從后襲擊宋軍,宋軍失利,開始後撤。
太平興國
太宗伐黎桓
太平興國五年(980),交趾郡王丁璉死,其弟丁都璿幼年繼位,自稱節度行軍司馬權領軍府事。大將黎桓發動兵變,囚禁丁璿及其宗族。太宗乃發蘭州團練使孫全興、八作使張璿、左監門衛將軍崔亮為陸路兵馬部署,自邕州路入交州。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侯王僎為水路兵馬部署,自廣州路入交州,水陸並進,破敵斬首。次年,在白藤江大敗敵軍,斬首千餘級,獲戰艦二百艘,甲胄以萬計。轉運使侯仁寶率前軍長驅直入。黎桓詐降,侯仁寶受騙,以身殉國,太宗遂班師。
楊業雁門關大捷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遼為雪滿城之恥,命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附馬、侍中蕭咄李率兵10萬殺奔雁門關,又一次大舉攻宋。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率數百精騎繞過遼軍,在敵後迂迴,出其不意,由雁門關北口南向襲擊遼軍。遼軍攻關受挫,“後院起火”,頓時潰亂。雁門關守軍趁勢開關掩殺過來,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潰逃,雁門關大捷的指揮者揚業,原名劉繼業,北漢勇將,號稱“無敵”。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宋伐北漢,劉繼元獻城投降后,劉繼業還繼續據城苦戰。宋太宗愛其忠勇雙全,很想收歸己用,於是命劉繼元招撫劉繼業。劉繼業為保全城中百姓,開城受降,迎接宋軍。宋太宗授右領軍衛大將軍,複姓楊氏,名業。后又任命楊業為鄭州防禦使。十一月,宋太宗委以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的要職。
秦王德勞卒
宋太祖第四子。歷任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等職。卒於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時年二十三歲。死後贈中書令、岐王,后加贈太師,改楚王。
太宗立三限之制
宋初,諸州長吏不親決案件,而委託胥吏議決,許多案件越年而未判。太平興國六年(981)太宗立三限之制,規定大事不過四十日,中事不過三十日,小事不過十日,不須追捕而又容易判決的案件不過三日,令天下不得有滯案。另外還詔令長吏集官屬同審案犯,不得委之胥吏。
太宗置差遣院
太平興國六年(981),宋置京朝官差遣院,簡稱差遣院。主管除兩省、御史台外自少卿監以下京朝官考課、注擬差遣事宜。淳化四年(993)併入審官院。
滿城之戰
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遼景宗耶律賢親自率將士越境南侵,雙方戰於滿城(今河北塔院村),遼軍大敗;宋太尉希達里中流矢死,統軍使耶律善布被伏兵所圍,樞密使色珍率兵營救,才免於全軍覆沒。五月遼景宗班師回京。
太宗封王治為高麗國王
太平興國七年(982),高麗國王王伯去世,其弟王治總攬朝政,他遣金全攜金銀線罽錦袍褥、金銀飾刀劍弓矢、名馬、香葯朝貢宋朝,並要求承襲王位。太宗乃授王治為檢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充大順軍使,封高麗國王。並特派監察御史李巨源、札記博士孔維奉使齎詔宜諭。
太宗詔虔、信、饒三州鎬錢
轉運使張齊賢為江南西路轉運副使時,訪饒、信、虔三州盛產銅、鐵、鉛、錫。他採用唐水平鑄錢法,所鑄錢幣堅實耐用,太平興國八年(983)張齊賢面奏太宗,太宗允三州買鉛錫銅鑄錢。三州歲鑄錢五十萬貫,共用銅八十五萬斤,錫三十六萬斤,鉛十六萬斤。
趙廷美卒
趙廷美字文化,為宋太祖次弟,原名光美。太平興國元年(976)改今名,建隆元年(960),廷美任嘉州防禦使。次年,遷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乾德二年(964),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寶六年(973),加檢校太保、侍中、京兆尹、永興軍節度使。宋太宗即位后,加中書令、開封尹,封齊王,加檢校太師。隨太宗征北漢,進封秦王。太平興國七年(982),太宗獲知廷美圖謀不軌,縱吏為惡,遂罷其開封尹,授西京留守。趙普復相后,彈劾盧多遜與廷美結交。詔削奪盧多遜官爵,全家流崔州。廷美降為涪陵縣公。雍熙元年(984),廷美謫居房州,鬱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追封涪王。
李謙溥字德明,并州盂縣(今山西盂縣)人。天福元年(936),從後晉高祖入汴京,補殿直。出帝即位,改西頭供奉官。漢初,遷東頭供奉官。廣順元年(951),遷供備庫副使。從世宗征北漢,以功改閑廄使、晉州兵馬都監。顯德四年,(957),擊潰北漢侵軍。次年,攻陷孝義縣,以功領衢州刺史。恭帝即位,改澶州巡檢使,丹州刺史。建隆四年(963),移慈州,兼晉、隰緣邊都巡檢,后移隰州刺史。在州十年,北漢不敢犯境。開寶三年(970),改濟州團練使,因部下失律,又改晉;隰緣邊巡檢使。六年(973),率兵攻太原,連克七城。開寶九年(976)病卒,享年六十二歲。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天成元年(926),補禁軍列校。後晉初,從侯益在汜水敗張從賓,以功遷護聖指揮使。廣順元年(951),改為龍捷右廂都指揮使,在兗州討伐慕容彥超,為行營馬步都校。顯德中,隨向訓征秦、鳳,領恩州團練使,后領泗州防禦使。從世宗平淮南,改相州留後。宋初,與慕容延釗討伐李筠,以功拜安國節度。建隆四年(963),與洺州,防禦使郭進討伐北漢,克樂平,俘獲數千人,乾德二年(964),改忠武軍節度。宋師伐蜀,任西川行營前軍都部署,率兵三萬出風州路,連戰皆捷,遂克劍門。三年正月十三日,駐軍魏城,蜀主盂昶奉表請降。王全斌率軍入成都,日夜宴飲,不恤軍務,縱部下掠奪子女財物。太祖詔發蜀兵赴汴都,優給錢糧,全斌擅自剋扣,激起蜀軍兵變,責授祟義軍節度觀察留後。開寶九年(976)三月,遷武寧節度。同年卒,年六十九歲,贈中書令。
李繼勛,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初隸郭威帳下。廣順元年(951),補禁軍列校,累遷至虎捷左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顯德元年(954),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世宗親征淮南,領兵失律,出為河陽三城節度,左授右武衛大將軍。顯德四年(957),從世宗南征,以功遷左領軍衛上將軍。七月,改右羽林統軍。恭帝即位,授安國軍節度,加檢校太傅。宋初,加檢校太尉,旋任昭義軍節度使。同年秋,率軍攻北漢,陷平遙縣。建隆二年(961),大敗北漢軍,俘獲遼州刺史傅延彥。乾德二年(964),大敗北漢軍及遼軍於遼州。五年(967),加同平章事。開寶元年(968),召為行營前軍都部署率軍北伐,在渦河大敗北漢軍。三年(970),移鎮大名。太平興國元年(976),加兼侍中。次年卒,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謚號庄武。
李漢超字顯忠,雲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顯德元年(954),補殿前指揮使,累遷至殿前都虞侯。宋初,改散指揮都指揮使,領綿州刺史,累遷控鶴左廂都校,領恩州團練使。從平李重進,遷齊州防禦使兼關南兵馬都監。關南素苦契丹攻擾,他到任后,邊境安然。在郡十七年,政治清明,深得吏民愛戴,太宗詔立頌德碑,並令率更令徐鉉撰碑文。太平興國元年(976),遷應州觀察使,判齊州,仍為關南巡檢。太平興國二年(977)八月卒,贈太尉、忠武節度。
李光睿,夏州(今寧夏)人,本姓拓跋氏,屬黨項族。父彝殷為定難軍節度使、太尉,兼中書令、西平王。乾德五年(967)彝殷卒,以行軍司馬權知州事。十月,授定難軍節度使,加檢校太保。開寶五年(972),請入汴都朝覲,詔不許。九年(976),率兵攻破北漢吳堡砦,俘砦主侯遇獻宋。太宗即位,避太宗諱改名克睿。太平興國元年(976)十二月,太宗嘉其擊北漢功,加檢校太尉。太平興國三年,(978)卒,贈侍中。
黨項首領,夏州(今寧夏)人。父克睿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三年(978),李克睿卒,自以衙內都指揮使檢校工部尚書權知州事。太宗詔授檢校司徒定難軍節度觀察留後。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征北漢,繼筠遣銀州刺史李光遠、綏州刺史李光憲出兵討北漢。同年卒。季弟繼捧以衙內都指揮嗣為留後。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宋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幼年好學,博通古今,後唐清泰進士。歷仕後晉、漢、周。宋初遷戶部侍郎,太祖親征李筠及季重進,並判留同三司,後知許州。建隆三年(962),為樞密直學士,權知貢舉。乾德元年(963),加兵部侍郎拜參知政事。五年(967),加吏郡侍郎。開寶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嶺南等道提舉三司水陸發運使事,兼判門下侍郎事,監修國史及五代吏。六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平興國初,加左僕射、昭文館大學士,進位司空。太平興國六年(981),因服丹砂中毒卒。贈太尉、中書令,謚文惠。
王仁贍,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宋初,歷任武德使,知秦州、左飛龍使。建隆二年(961),任右領軍衛將軍,充樞密承旨,后出為荊南巡檢使。乾德元年(963)遷左千牛衛大將軍,加內客省使。次年,擢為樞密副使,加左衛大將軍。同年,以鳳州路行營前軍都監隨王全斌討蜀,因私納李廷硅妓女、竊豐德庫金錢,黜為右衛大將軍。后以王仁贍為判留守司、三司兼知開封府事、東京留守兼大內都部署、判三司、權宜徽北院事。太平興國初,拜為北院使兼判三司,加檢校太保。四年(979),充大內部署,仍判留守司、三司,總轄裡外巡檢司公事。王仁贍掌國家計司近十年,特恩擅權,縱吏為奸。七年(982)為陳恕告發,遂失寵,數月後卒,年三十六歲。
韓匡嗣,遼薊州玉田(今河北)人。中書令韓知右子。韓匡嗣醫術高明,經常為太祖及述律皇后看病,遂得厚遇。應歷十年(960),為太祖廟詳穩。景宗即位,拜上京留守。不久,封燕王,改南京留守。保寧末,以留守攝樞密使。乾亨元年(979),宋滅北漢,乘勝謀取燕雲,匡嗣慌忙應戰失利。遼發兵大敗宋軍后,與耶律休哥乘勝侵宋,在滿城為宋軍所敗。景宗大怒,欲斬匡嗣,因皇后求情,遂降封秦王,遙授晉昌軍節度使。乾亨三年(981),改為西南面招討使。次年卒,追贈尚書令。
侯仁寶,汾州平遙(今山西平遙)人,父齊國公侯益,妻趙普之妹。仁寶以父蔭遷太子中充。盧多遜與趙普有隙,趙普罷相,仁寶出為知邕州。太平興國五年(980),太宗以交州大將黎桓廢黜丁璿而興師討伐,仁寶上書陳取交州之策。太宗令馳驛召歸;然為盧多遜所阻,太宗遂以仁寶為交州水陸計度轉運使隨軍征討。次年,大軍在白藤江口大破敵軍,斬首千餘級,獲戰艦二百艘,甲胄數萬計。仁寶率前鋒長驅直入,援兵不繼,黎桓以詐降計獲仁寶,遂為所害。特贈工部侍郎。
高懷德宇藏用,冀定常山(今河北正定)人。其父為後周太平節度齊王郭行周。後周時,多次隨父出征,屢建奇功;歷任忠州刺史、東西班都指揮使。領吉州刺史、鐵騎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果州團練使、知廬州行府事、充招安使、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周恭帝即位后,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江寧軍節度、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宋太祖即位后,拜為殿前副都點檢。同年率軍平定李筠之亂,以功遷忠武軍節度、檢校太尉,又率軍平定李重進之亂。次年,改歸德節度。開寶六年(973),加同干章事。太宗即位后,加侍中、檢校太師。太平興國四年(979),隨太宗平北漢,改鎮曹州,封冀國公。七年(982),改任武勝軍節度。同年七月卒,時年五十七歲。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謚武穆。
竇偁字日章,薊州漁陽(今天津市薊縣)人。後漢乾祐進士。仕後周,歷任單州軍事判官、秘書郎、絳州防禦判官。宋初,歷任武寧軍掌書記、西京留守判官、天雄歸德軍節度判官。開寶六年(973),拜右補闕,知宋州。趙光義領開封尹,選為判官,因在太宗宴請諸王的宴會上斥責賈琰而罷為彰義軍節度判官。太平興國五年(980),拜禮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六年,遷左諫議大夫。七年,參知政事。同年卒,時年五十八歲,贈工部尚書。
楚昭輔字拱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後周時,隸趙匡胤麾下,有才幹,頗得趙匡胤信任。宋初,為軍器庫使。太祖親征澤、潞及淮揚時,以昭輔為京城巡檢。建隆四年(963),權知揚州。開寶四年(971),拜左驍衛大將軍、權判三司。六年(973),遷樞密副使。九年(976),權宜徽南院事。太平興國初,拜樞密使。三年(978),加檢校太傅。從太宗征北漢,加檢校太尉。后以被疾罷為驍騎衛上將軍七年(982)卒,時年六十九歲,贈侍中。
石熙載字凝績,河南洛陽人。宋初,趙光義任殿前都虞侯領泰寧軍節制,在幕府為掌書記。後為開封府推官,授右拾遺,遷左補闕。以讒罷為忠武、崇義二軍掌書記。太宗即位后、遷左補闕、同知貢舉。知潭州時,撫邊有功,擢為兵部員外郎,領樞密直學士。不久,簽書樞密院書。太平興國四年(979),從太宗征北漢,遷刑部侍郎。次年,拜戶部尚書、樞密使。八年(983),授尚書右僕射。九年卒,時年五十七歲。贈侍中,謚元懿。
李穆字孟雍,開封府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後周顯德初,以進士為郢、汝二州從事,后遷至右拾遺。宋初,歷任洋州通判、陝州通判。開寶五年(972),召為太子中允。次年,拜左拾遺、知制誥。太平興國元年(976),拜左補闕。三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四年,拜中書舍人,預修太祖實錄。七年(982),受秦王廷美、盧多遜案件牽連,責授司封員外郎。八年春,與宋白等同知貢舉,不久拜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五月,召為翰林學士。六月,知開封府,有功,十一月,擢為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九年卒(984),時年五十七歲,贈工部尚書。
石守信,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後周太祖時,累遷至親衛都虞侯。從周世宗征晉陽,遷鐵騎左右都校。從征淮南,領嘉州防禦使,充鐵騎、控鶴四廂都指揮使。從征關南,以功遷殿前都虞侯,轉都指揮使、領洪州防禦使。恭帝即位,加領義成軍節度。宋太祖即位后,遷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領歸德軍節度。平定李筠之叛后,以功加同平章事。乾德元年(963),太祖採納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石守信稱病請解兵權,出為天平軍節度。開寶六年(973),加兼侍中。太平興國元年(976),加兼中書令。次年,拜中書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檢校太師。四年(979),從征范陽,督戰不利,責授崇信軍節度、兼中書令,不久進封衛國公。七年(982),移鎮陳州,復守中書令。守信累任節度,搜刮無度,聚財鉅萬。卒於太平興國九年(984),時年五十七歲。贈尚書令,追封威武郡王,謚武烈。
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