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
建隆
建隆是北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使用的年號,也是宋朝的第一個年號。當時還殘留的其他一些五代十國政權也用此年號紀年。
宋太祖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后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嘩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六年。
建隆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公元 | 960年 | 961年 | 962年 | 963年 |
干支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七歲的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建隆元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宋太祖趙匡胤起於行伍,據天下后,懲於唐五代藩鎮之禍,蓄兵京師,以成強於弱支之勢。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更多地依賴漕運,以備兵食,因此河渠之務最急。建隆元年(960)正月,改每歲徵調民夫疏浚漕河,自備口糧,為官給,並為成制。
唐五代時期,沿襲凡遇重大事情,皇帝命宰相坐議;待賜茶,宰相退下的舊制。入宋,後周宰相范質等仍為相,但自以周室舊臣,於建隆元年(960)二月請每事具割進呈取旨,宋太祖許之。於是宰相坐議之制遂廢。
宋建隆元年(960)四月,後周昭義節度使(治潞州,今山西長治)李筠聞宋代周,結北漢叛。宋以石守信,高懷德,率軍討之。五月北漢劉鈞親自統兵傾國自團柏甫下,與李筠相會於太平驛,北漢以盧贊監軍。李筠留長子李守節守上黨(即長治),自統三萬兵馬南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為宋石守信等所敗。宋太祖趙匡胤下詔親征。宋石守信、高懷德於澤州(今山西晉城)之南破李筠三萬軍,俘北漢陽節度使范守圖,殺其監軍盧贊。李筠逃入澤州,據城自守。六月,趙匡胤到澤州,督軍攻城,十餘白不在克,馬全義率敢死隊登城,趙匡胤率衛兵繼之。城破,李筠投火而死。宋免澤州當年田租,轉攻潞州,李守節以城降。宋以李守節為單州團練,免潞州附近三十里內當年田租,錄陣亡將校子孫、丁夫給復三年。昭義平。
宋平揚州之叛
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年長於周世宗柴榮,少年即隨郭威征討。郭威病重,曾召其顧命,使拜周世宗以定君臣之分。周世宗嗣位,李重進北伐北漢、南征南唐,均立戰功。後周平江北,以其為淮南節度使。宋建隆元年(960),宋遷其鎮青州,九月,李重進拘宋使,據揚州叛,又求援於南唐,南唐不敢救。宋削其官爵,以石守信、王審琦等討之。不久,宋太祖趙匡胤親征揚州。十一月十一日,趙匡胤到揚州城下,當日破城,李重進舉族自焚。李重進之兄自殺,弟及侄並遭宋戮。宋平揚州,賑揚州城中百姓,每人一斛米,十歲以下減半。
北漢侵宋
宋建隆元年(960)四月,北漢聯合代北諸部侵掠河西,宋詔諸鎮會兵御之。定難節度使李彝興(殷)派都將李彝玉進援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北漢退兵。
建隆元年(960),太祖懲唐五代藩鎮割據弊制,採納趙普建議,立更戌法,分遣禁旅戍守邊城,使兵旅往來道路,習勤苦,均勞逸。自此將不得專兵,兵旅不至於驕惰。
媽祖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生前為福建地方巫女林默,在短暫的一生中致力於幫助當地的漁民,留下頗多的靈異傳聞。
自宋至清,對林默的封贈不斷,她也從漁民的守護女神變成了水手、海商甚至漕運行業的守護神,兼有了海神、行業神、兒童守護神的性質。
李筠(?~960),生年未詳,卒於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初名榮,避周世宗諱,改名筠,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五代時後周大將。
留從效(906—962),字元范,泉州永春(今福建泉州永春縣)人,五代時曾任清源節度使。年少時父親即去世,孝順母親及兄長,遠近知名,喜歡讀書,又頗好兵法。王延羲在位時任泉州散員指揮使。卒於公元962年(建隆三年)。
年號 | 時間 | 政權 | 君主 |
天會 | 957年至973年 | 北漢 | 劉鈞、劉繼恩、劉繼元 |
大寶 | 958年8月至971年2月 | 南漢 | 劉鋹 |
廣政 | 938年1月至965年1月 | 后蜀 | 孟昶 |
應歷 | 951年9月至969年2月 | 遼 | 耶律璟 |
同慶 | 912年至966年 | 於闐 | 尉遲烏僧波 |
天德 | 957年10月至961年2月 | 日本 | 村上天皇 |
應和 | 961年2月至964年7月 | 日本 | 村上天皇 |
南唐元宗李璟於960年開始用北宋建隆年號紀年(960年~961年),李煜繼續使用(961年七月~963年十一月吳越忠懿王錢俶亦用此年號。荊南待中高保勗、高繼沖從960年八月開始用此年號,直到963年五月投降北宋為止。
北宋年號 | |||
---|---|---|---|
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趙匡胤(在位:960年—976年) | |||
建隆 | 960年—963年 | 4年 | 南唐元宗李璟,李煜; |
乾德 | 963年—968年 | 6年 | 南唐後主李煜、吳越忠懿王錢俶 |
開寶 | 968年—976年 | 9年 | |
宋太宗(在位:976年—997年) | |||
太平興國 | 976年—984年 | 9年 | 吳越忠懿王錢俶用此年號 |
雍熙 | 984年—987年 | 4年 | |
端拱 | 988年—989年 | 2年 | |
淳化 | 990年—994年 | 5年 | |
至道 | 995年—997年 | 3年 | 三年三月宋真宗即位沿用 |
宋真宗(在位:997年—1022年) | |||
咸平 | 998年—1003年 | 6年 | |
景德 | 1004年—1007年 | 4年 | |
大中祥符 | 1008年—1016年 | 9年 | 高麗自1016年起用北宋年號 |
天禧 | 1017年—1021年 | 5年 | |
乾興 | 1022年 | 1年 | 二月宋仁宗即位沿用 |
宋仁宗(在位:1022年—1063年) | |||
天聖 | 1023年—1032年十一月 | 10年 | |
明道 | 1032年—1033年 | 2年 | |
景祐 | 1034年—1038年 | 5年 | |
寶元 | 1038年—1040年 | 3年 | |
康定 | 1040年—1041年 | 2年 | |
慶曆 | 1041年—1048年 | 8年 | |
皇祐 | 1049年—1054年 | 6年 | |
至和 | 1054年—1056年 | 3年 | |
嘉祐 | 1056年—1063年 | 8年 | 八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 |
宋英宗(在位:1063年—1067年) | |||
治平 | 1064年—1067年 | 4年 | 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沿用 |
宋神宗(在位:1067年—1085年) | |||
熙寧 | 1068年—1077年 | 10年 | |
元豐 | 1078年—1085年 | 8年 | 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 |
宋哲宗(在位:1085年—1100年) | |||
元祐 | 1086年—1094年 | 9年 | |
紹聖 | 1094年—1098年 | 5年 | |
元符 | 1098年—1100年 | 3年 | 三年正月宋徽宗即位沿用 |
宋徽宗(在位:1100年—1125年) | |||
建中靖國 | 1101年 | 1年 | |
崇寧 | 1102年—1106年 | 5年 | |
大觀 | 1107年—1110年 | 4年 | |
政和 | 1111年—1118年 | 8年 | |
重和 | 1118年—1119年 | 2年 | |
宣和 | 1119年—1125年 | 7年 | 七年二月宋欽宗即位沿用 |
宋欽宗(在位:1126年—1127年) | |||
靖康 | 1126年—1127年 | 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