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州

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廣府鎮

洺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治所在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因境有洺水,故名。治廣年縣(隋改永年縣,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

洺州轄域今分屬邯鄲、邢台二市。

歷史沿革


北周時,始置洺州,為武安郡治,轄縣八。
隋開皇年間(581-600年)武安郡廢,屬廣平郡隋煬帝楊廣即位,為避其諱,改廣年縣為永年縣,為武安郡治。
隋大業三年(607)年罷洺州,改名武安郡。
隋末唐初,農民起義軍夏王竇建德劉黑闥相繼建都於此,稱洺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廣平郡屬河北道屬。
五代時期,後梁以邢州、洺州、磁州為保義軍(治於邢州,軍,行政區劃名),後梁改為安國軍(治邢州)。
宋金時期稱洺州,屬河北西路,宋時轄五縣,即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
金時轄九縣,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滏陽、武安、邯鄲、成安
元代,改州為路(路,行政區劃名)治,初稱邢洺路,后改洺磁路,再改廣平路,轄一司、五縣、二州。一司即錄事司(元制,錄事司掌城中民事)。五縣即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今廣平縣)。二州即磁州(滏陽、武安、邯鄲、成安四縣仍屬磁州)、威州(洺水、井陘二縣仍屬威州)。
明改路為府,稱廣平府,轄永年、曲周、肥鄉、雞澤、廣平、邯鄲、成安、威縣、清河九縣。
清初,沿明制不變,雍正中(1723-1735年),因滏陽河建閘爭水事,割河南彰德府磁州來屬,至是,轄一州九縣。
民國,廢府留縣,屬大名道。
今分屬邯鄲市、邢台市

十景

古時候洺州有十景,亦稱臨洺十景.
一:北河春柳;北河,指洺河。洺河亦稱洺水,古稱寢水、千步水、漳水。臨洺鎮北臨洺河而得名。古時,洺河兩岸楊柳千垂,每至春暖花開之際,層層綠蔭勝似“隋堤”之境(隋堤,隋煬帝時築,在今楊州,渠兩堤遍植楊柳,得名)。
二:南寺清泉;南寺即泉亭寺。泉亭寺:在臨洺關西五里中召庄村南。舊志稱:鎮地掘井必三丈乃及泉,唯寺中地掘二尺即得水,內有蓮池,水泉常溢。寺有古井尚存。又名紅魚寺。民間相傳原為戰國時趙王香火院。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邑人李養沖(李芳莎父)曾重修。現已重闢為旅遊景點。
三:龍潭月影;據傳,龍泉村西北有泉成潭,水注洺河,因得村名。龍泉之水澇不漲,旱不幹,泉通東海龍王居所,故在水畔有龍泉寺一座。
四:佛閣燈光;佛閣即觀音閣,位於今臨洺關南街。傳始建於北魏,隋唐時重修。據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觀音閣碑記》載:“所載自漢唐以來,臨洺為縣,舊有十景,佛閣燈光居其一也”。
五:趙陵秋草;趙陵即趙王陵,為趙國國君的陵寢,分佈於今邯鄲市西北,共有陵台五座。位於永年境內的張窯、溫窯陵台即為趙王陵。雖經歷兩千三百餘年風雨滄桑,至今保存完好,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六:翠柏連雲;指聰明山之風景。明代以前,聰明山殿宇林立,松柏掩映,雲煙依稀,靜聞天籟,可謂洞天福地。相傳,聰明山盛產茯苓,久服輕身,延年益壽。
七:信宮故址;《史記·趙世家》載:“梁襄王與太子嗣、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春正月又云:“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信宮的功能是朝會諸侯,且同檀台同在一地,信宮后稱信都。信都作為趙國陪都,在今永年陽城一帶。
八:檀台反照;《史記·趙世家》載:“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史記集解》曰:“襄國縣有檀台”。東漢至魏晉時檀台遺址在襄國境內。而至隋唐,“檀台在洺州臨洺縣北二里”。《括地誌》云:“檀台在洺州臨洺縣北二里”。檀台故址漢時屬襄國,唐屬臨洺縣,今屬永年縣,與信宮同在一地。
九:居士遺庵;龐庄亦稱龐庄鋪,龐庄鋪在臨洺南二里處,為唐時村莊,清代曾作通訊鋪,今廢。有凌霄一掌渡丹霞之傳說。
十:唐壘寒煙。婁山,古稱狗山,位於臨洺關偏北3.5公里處。和聰明山、豬山同為太行山余脈,主峰海撥219米,據《廣平府志》載:“狗山今之婁山,山勢崇廣,怪石嶙峋,上有古剎”。《元和郡縣誌》稱:“唐武德五年(公元662年)太宗親總戌討劉黑闥於此立營”。現尚存營壘基址,人稱“唐壘”、“太宗壘”、“駐蹕山”。

十景碑記

續洺州十景詩小引浦珠公
洺州星分昴野地介邢邯由來山水人物故宮古
剎以及馬鬣浮屠代有佳跡惟是蕞爾之區文獻
寥寥遂使名勝消沉人地削色無澄弗信為採風
者闋典昔余世父中丞公季父廷尉公覽古眺今
感慨系之因集白礪甫山人謀曰少陵一生閱歷
隨事詠言便稱詩史吾儕忝茲地主岵屺與思黍
離増慨豈無意歟顧令聰岫洺濤爭譏竦誚耶乃
拈出十景分韻唱和用垂不朽一時侈為盛舉矣
雖不敏然亦景中人耳詎敢自外風雅為方輿辜
人步趨十絕續梓於後學邯鄲而匍匐歸且弗暇
計敢冀附大人以成名乎藏山覆瓿聽之後人屑
玉霖金竢之同志。
浦珠公:李芳氵隺:天啟丁卯科舉人,任掖縣、文登縣知縣。永年縣臨洺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