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苓

多孔菌科茯苓屬植物

茯苓,多孔菌目茯苓屬菌類,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后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茯苓主要主產於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等地。具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物種簡介


伏苓
伏苓
藥材名稱:茯苓(Poria)
又名:茯菟(《本經》),茯靈(《史記》),茯蕶(《廣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記事珠》),絳晨伏胎(《酉陽雜俎》),雲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綱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廣西中藥志》)。
類別:菌藻類
科類:多孔菌科
注意:茯苓與土茯苓容易混淆。兩者名稱相似,但完全無關。
味甘平。主胸脅逆氣(御覽作疝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一名茯菟,(御覽作茯神,案元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
吳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鵲甘無毒,或生茂州,大松根下,人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采。(御覽)
名醫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
案廣雅云:茯神,茯苓也;范子計然云:茯苓,出嵩高三輔,列仙傳云:昌容采茯苓,餌而食之;史記褚先生云:傳曰,下有伏靈,上有兔絲,所謂伏靈者,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伏靈者,千歲松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說林訓云:茯苓掘,兔絲死,舊作茯,非。

形態特徵


伏苓
伏苓
茯苓個呈球形,扁圓形或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重量由數兩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顯隆起的皺紋,常附有泥土。體重,質堅硬,不易破開;斷面不平坦,呈顆粒狀或粉狀,外層淡棕色或淡紅色,內層全部為白色,少數為淡棕色,細膩,並可見裂隙或棕色松根與白色絨狀塊片嵌鑲在中間。氣味無,嚼之粘牙。以體重堅實、外皮呈褐色而略帶光澤、皺紋深、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塊,色白細膩而有粉滑感。質鬆脆,易折斷破碎,有時邊緣呈黃棕色。

分佈範圍


主產安徽、湖北、河南、雲南。此外貴州、四川、廣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產。以雲南所產品質較佳,安徽、湖北產量較大。

栽培技術


栽培
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種后第二、三年採收,以立秋後採收的質量最好,過早則影響質量和產量。
採集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 ● 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敲之發出空響。
● ● 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菌絲(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狀)。
● ● 樹樁頭爛后,有黑紅色的橫線裂口。
● ● 小雨後樹樁周圍乾燥得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有抗腫瘤的作用。

藥材形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結節狀團塊,表面凹凸不平,有多數丁包狀突起,質堅硬。味淡而澀。飲片不規則,切面類白色或紅棕色,顯粉性,對光視,可見發亮小點,潤濕後有粘滑感。

藥材製做

加工
伏苓
伏苓
茯苓出土后洗凈泥土,堆置於屋角不通風處,亦可貯放於瓦缸內,下面先鋪襯松毛或稻草一層,並將茯苓與稻草逐層鋪迭,最上蓋以厚麻袋,使其發汗,析出水分。然後取出,將水珠擦去,攤放陰涼處,待表面乾燥后再行發汗。如此反覆3~4次,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再置陰涼乾燥處晾至全乾,即為茯苓個。
切制
於發汗后趁濕切制,亦可取乾燥茯苓以水浸潤后切制。將茯白茯苓苓菌核內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切制后的各種成品,均需陰乾,不可炕曬,並宜放置陰涼處,不能過於乾燥或通風。以免失去粘性或發生裂隙。

化學成分

茯苓菌核含β-茯苓聚糖約佔乾重93%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醯茯苓酸、茯苓酸、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組氨酸、膽鹼、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藥理作用
利尿作用
茯苓煎劑3克或臨床常用量對健康人並無利尿作用,犬靜脈注射白茯苓煎劑0.048克/公斤亦不使尿量增加,對大白鼠亦無效或很弱,兔口服煎劑(接近臨床人的用量)亦不增加尿量。但有用其醇提取液注射於家兔腹腔,或用水提取物於兔慢性實驗,謂有利尿作用,煎劑對切除腎上腺大鼠單用或與脫氧皮質酮合用能促進鈉排泄,因此茯苓的利尿作用還值得進一步研究。茯苓含鉀97.5毫克%,以30%水煎劑計算,含鈉0.186毫克/毫升、鉀11.2毫克/毫升,故茯苓促進鈉排泄與其中含鈉量無關(因鈉含量太低),而增加鉀排泄則與其所含大量鉀鹽有關。
五苓散在慢性輸尿管瘺犬(靜脈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劑),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現明顯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實驗中可使鈉、鉀、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藥物為桂枝澤瀉、白朮。也有報道,五苓散煎劑給大鼠口服,劑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證明有利尿作用。
抗菌作用
試管內未發現茯苓有抑菌作用。乙醇提取物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水煎劑則無效。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低胃酸。
其他作用
茯苓能降低血糖,酊劑、浸劑能抑制蟾蜍離體心臟,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則能使心收縮加強。對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無鎮吐作用。

古籍相關

《廣雅》曰:伏神,伏苓也。茯苓
《史記·龜策傳》曰:伏苓,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新雨已,天清靜無風,以夜燒兔絲,去之,即篝燭此地,(徐廣曰:{?騫}籠也。蓋然禍獰?籠罩其上也。篝音溝。)火滅,即記其處。明即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伏苓者,千歲松脂,食之不世。
《齊書》曰:陶弘景,永明中上表辭祿。許之,賜以東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
《淮南子》曰:下有伏苓,上有兔絲。(伏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一名女羅也。)
《抱朴子·內篇》曰:任子季,服伏苓十八年,仙人玉女往從之,面體如玉澤。
《范子計然》曰:伏苓,出嵩高三輔。
《神異經記》曰:西北荒,有人飲甘露,食伏苓。
《典論》曰:潁川郄儉,能辟榖,餌伏苓。初,儉至市,伏苓價暴貴數倍。
《典術》曰:伏苓者,松脂入地,千歲為伏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神仙傳》曰:秀眉公餌伏苓,得仙。茯苓又曰:皇初起,以弟初平得道,乃棄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柏伏苓。至五萬日,能坐在立亡,行日中無影,有童子之色。及俱還鄉里,親戚死亡略盡,乃復俱去。臨去,以方教南伯,遂易姓為赤。初起,字魯班。初平,為赤松子。其後服此葯得仙者,數十人。
《列仙傳》曰:犢子者,鄴人也。少在黑山上彩松子、伏苓,餌而服之,且數百年。時殖時老,時好時?鬼,時人乃知仙人也。
《廣志》曰:伏神,松汁所作,勝伏苓。或曰:松根,伏苓貫著之。生朱提濮陽縣
博物志》曰:仙傳云:松柏入地中,千年化為伏苓。伏苓千年化為虎魄,一名江珠。今太山出伏苓,而無虎魄江珠。益州永昌郡出虎魄,而無伏苓。或雲蜂燒巢所作,未詳二說。
《嵩高山記》曰:取松柏伏苓二斤,醇酒漬之,和以白蜜,日三服,乃通靈。
《名山略記》曰:郁州山,出伏苓。
《吳氏本草》曰:伏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鵲甘,無毒。或生益州,大松根下,入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彩。
本草經》曰:伏苓,一名伏神。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脅、山氣、憂患、悸驚。生太山。
《素女經》采女曰:“交接之事既聞之矣,敢問服食藥物,何者亦得而有效?”彭祖曰:“使人丁強不老,房室不勞損氣力,顏色不衰者,莫過麋角也.......亦可用隴西頭伏苓分等捧篩,服方寸匕,日三,令人長生,房內不衰。”

主治用法

用於關節酸痛,尿路感染,白帶,濕熱瘡毒,梅毒,紅皮病,急性菌痢,瘰癧,並用於治療鉤端螺旋體病。水煎服與他葯配伍。
臨床上用於防治鉤端螺旋體病;預防,每日30g水煎,1—2次服用,每周連服3日,共服用5周。又可治頭痛,痛風。

功用主治

茯苓的功效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關於茯苓的功能相關記錄如下:
● ●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 ● 《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 ● 《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 ● 《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 ● 《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 ● 《醫學啟源》:除濕,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溺黃或赤而不利。
● ● 《主治秘訣》: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 ● 《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
● ● 《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