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中醫方劑名
五苓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 通用名:五苓散
● 英文名:Wuling San
本方主治病症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於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於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白朮、茯苓相須,佐以白朮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於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
諸葯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
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 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白朮。
● 五苓散為散劑,內容物為淡黃色粉末;氣味微香,味道微辛。
● 溫陽化氣、利濕行水。
● 可以緩解頭痛微熱、小便不利、煩渴欲飲、短氣而咳、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水入即吐、水腫、泄瀉等癥狀。
● 用於治療脾腎陽虛、膀胱氣化失司、開闔不利造成的蓄水證。緩解頭痛微熱、小便不利、煩渴欲飲、短氣而咳、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水入即吐、水腫、泄瀉等癥狀。
● 五苓散為處方藥物,須在醫院或診所憑醫師或其他有處方權的醫療專業人員開寫處方出售,並在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監督或指導下方可使用。
● 如果對茯苓、澤瀉、豬苓等過敏,禁止服用。
● 濕熱者忌用。
● 屬於陰虛津液不足之口渴、小便不利者不宜服用。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過敏性體質者,謹慎服用。
● 散劑,每袋裝6克或9克。
● 服用時間:飯前或飯後服用均可。
● 服用方法:按照說明書,溫開水送服。
● 服用劑量:1次6~9克,1日2次。
● 兒童一定要在成年人的監護下服用。
● 五苓散可引起過敏反應。其他不良反應目前尚不清楚。
● 服藥期間應該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食物,以防影響藥物吸收,降低藥效。
●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藥物會與五苓散相互作用,如果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諮詢醫生,以防藥物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 五苓散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 使用中成藥時,首先需要請中醫進行辨證,做到合理應用。
● 不要自行根據癥狀盲目加量、減量使用,也不可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長期使用。
● 發生不良反應時請停葯,並及時去醫院就診,以確定是否繼續用藥,還是調換藥物。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不要聽信廣告宣傳使用中成藥。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成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藥物應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 密閉保存於陰涼乾燥的地方。
● 如果希望了解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徠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人則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論選錄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凡中風、傷寒,結熱在里,熱傷氣分,必煩渴飲水,治之有二法:表證已罷,而脈洪大,是熱邪在陽明之半表裡,用白虎加人蔘清火以益氣;表證未罷,而脈仍浮數,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裡,用五苓散,飲暖水,利水而發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氣亦不散,既不能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與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為水逆。水者腎所司也,澤瀉味咸人腎,而培水之本;豬苓黑色人腎,以利水之用;白朮味甘歸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氣順矣。然表裡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溱溱汗出,表裡之寒熱兩除也。白飲和服,亦啜稀粥之微義,又復方之輕劑矣。”
四苓散
組成
白朮、茯苓、豬苓各45g,澤瀉75g。
用法
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
健脾滲濕。
主治
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處
《丹溪心法》
胃苓湯
組成
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
功用
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出處
《世醫得效方》
組成
茵陳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先食,飲方6g,日三服。
功用
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者。
出處
《金匱要略》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成方製劑卷(下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