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王陵又稱三陵陵墓、溫窯靈台位於河北邯鄲縣與永年縣西北交界處,紫山東麓的丘陵地帶,距邯鄲市區20公里,屬三陵鄉境內,有5座較為集中的陵丘,它們相距不過2至3公里,其中,在邯鄲縣境內共三大墓丘,從東至西編號為1、2、3號;另兩座在永年縣,編號為4、5號,它們是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稱其為趙王陵,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北省乃至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王陵。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
此陵墓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雖經23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社會人為損壞,地面建築只存遺址和碎磚爛瓦,但其整個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趙國自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定都邯鄲至趙王遷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滅,計158年,共傳八代。這五座陵台七個墓冢的墓主人分別是誰,至今不得而知,5座陵台中有2、4號陵台上面是兩座封土,這可能是夫妻合葬墓,這五座陵台七個封土高大的古墓,被認為可能是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七個趙王的陵墓。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將國都從中牟遷到邯鄲,為邯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經成侯、肅侯,使邯鄲得以穩步發展。到公元前325年,武靈王趙雍即位后,銳意改革,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得以稱雄,邯鄲空前興盛。公元前298年趙惠文王繼位,這也一位非常能幹的君主。他重用人才,任人唯賢,出現了藺相如、廉頗、趙奢等名臣重將,這些人物都是著名的“將相和”、“澠池會”、“閼與之戰”等歷史記載的主角,被世人傳為美談,使趙國在戰國時期的霸主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邯鄲發展突飛猛進,很快成為全國各地的“大都市”。到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時,趙國開始走下坡路。由於趙孝成王錯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至使長平一戰趙國慘敗,大傷元氣。悼襄王和幽繆王時期,有李牧大將軍南征北戰,趙國才得以喘息。只可惜幽繆王輕信郭開讒言,將李牧殺害,任趙蔥為大將軍。無能的趙蔥未能抵擋住強秦的進攻,公元前228年,邯鄲被秦攻陷,趙幽繆王被擒,趙國滅亡,邯鄲成為秦國一郡。
自公元前386年趙敬侯中牟遷都邯鄲至公元前228年趙幽繆王被擒,邯鄲歷經趙國8帝158年的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聞名於世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不僅是趙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工商都市和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1997年3月18日,專事盜掘古墓葬文物的北京市人楊魏和山西籍人王春保、孫金龍、劉曉民等結成盜墓團伙,盜掘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王陵2號墓葬,盜走包括青銅馬、銅鋪首、金牌飾、車馬器構件、玉衣片、玉圭等文物200多件。盜掘后不久,文物走私分子立即將這批2000多年前的珍貴文物盜賣到英國、加拿大等國。案發後,邯鄲警方迅速偵破了案件,並萬里追寶,已於1998年5月將走私到英國的青銅馬等一批國家一級文物追回。
1997年10月,邯鄲縣境內的二號陵台發生被盜事件,公安、文物部門聯合行動,當場抓獲數名盜墓犯罪分子,經過公安機關的全力偵破,追繳回三件青銅馬、一件獸面銅鋪首、一件透雕花紋金牌飾和209片玉片等珍貴文物。為配合現場勘查,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喬登雲、薛玉川等曾進入墓室探查,二位專家初步判定墓為鑿于山岩內的洞室墓,墓室平面近似方形,邊長約10.5米,高17米,穹隆頂,室內淤土達9米多深,應該仍有重要的陪葬文物在墓內。
1997年12月,永年縣境內的四號陵北封土墓也發生被盜事件,公安、文物部門聯合行動,蹲守六晝夜,當場抓獲數名盜墓犯罪分子。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喬登雲等曾下到距墓頂約32米深的洞內勘查,初步判定該墓為豎穴土壙木槨墓,因盜墓犯罪分子僅僅接近槨室或正欲進入槨室即被抓獲,因此,具體墓內形制及陪葬文物埋藏情況不祥。
2009年12月22日,永年縣境內的4號陵南封土堆東側,洞口被巧妙偽裝,並用雜草覆蓋。2010年1月6日盜墓賊再次出現在4號陵附近,永年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報案,並安排文物保護員、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全力協助公安民警偵破此案,當場抓獲6名盜墓犯罪嫌疑人,並繳獲大量鐵鎚、鐵鍬、鋼釺等作案工具,從而保證了趙王陵的安全。
趙王陵
邯鄲縣誌對趙王陵的記載是:趙王墓三王:惠文、孝成、悼襄也......。明代舉人張錫有謁趙王陵的五律:落日一登台,山河四望開。英雄悲往昔,冠蓋入蒿萊。樹古風霜慘,秋深猿鶴哀。有懷吾不盡,杯酒重徘徊。
徠與此地相連的永年境內也有兩座墓丘,這樣就有五座墓丘組成了一個龐大的陵區。大墓丘四周又有無數將軍墓。據考古發掘,這些將軍墓不止有戰國時的,還有漢代的。武靈王葬於插箭嶺。但在民間廣為傳說“武靈王四門出殯,不知靈王哪裡埋。”那時,武靈王已注意到墓的保密了,其墓也是個謎。趙氏第八代幽繆王投降秦國,被流放於外地,他未入趙氏墳墓還有可能。所以可這樣推斷:趙國自趙敬侯遷都邯鄲后,經成侯、肅侯、武靈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繆王8代帝王158年,前七位都埋入了趙氏墓區。
根據趙國墓葬的葬制和葬俗,在邯鄲縣三陵鄉和永年溫窯的五座趙王陵台,都是座西朝東,東邊均築有“神路”,東西筆直,呈斜坡狀自下而上直達陵台。其中溫窯1號陵封土最為高大。按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宗廟或墓次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在其後的第一、三、五世位於始祖的右方,稱穆,第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自趙敬侯始以邯鄲為都,此後,趙國各代王侯多葬在邯鄲西北紫山東麓一帶。如以趙敬侯為始祖墓,則左方即北方為昭,右方即南方為穆。
若居中的為永年溫窯1號陵墓,居右的應是三陵村的陵墓,對應的北部雖不見封土,當也有陵墓存在於地下。三陵村的三陵陵墓業經考證確定為趙國的三個國王陵墓,溫窯靈台也當為趙王陵墓。其北的聰明山附近也當有趙王陵墓。趙惠文王為敬侯四世孫,故應葬於北部,且稱之為“昭”。
趙王陵2號陵車馬坑保護棚已建設完成,並進行了的燈光亮化、地面硬化,接通了供水,進行了綠化美化,初步具備了接待遊人的條件,2號陵已經成為了一個以車馬坑為看點,集生態、文化、休閑於一體的旅遊景點。市委政府領導十分關注趙王陵的保護開發,多次親自調研。
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謀划趙王陵的大開發,大發展。相信通過對陵區進行硬化、綠化、美化,集中陳列展示趙王陵出土文物,趙王陵就能建設成為一處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文物風景旅遊景區,打造一條以趙王陵為龍頭的“龍(石龍)陵(趙王陵)苑(趙苑)夢(黃粱夢)精品旅遊路線。
趙王陵位於永年縣,趙陵秋草為洺州(臨洺)十景之一。《李氏族譜》對洺州十景有詳細的記載,並全都附以詩文,共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