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名縣的結果 展開

大名縣

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縣

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名縣總面積為1053平方千米,境內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鄉10鎮,65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地位於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名縣常住人口為726396人。

徠唐建中三年(782年)改魏州為大名府,1970年後,大名縣歸屬邯鄲市。大廣高速、106國道、215省道縱穿南北,邯大高速、313省道橫貫東西。境內現有宋、明兩代古城,存有五禮記碑、天主大教堂、興化寺、馬陵道等180餘處歷史古迹,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流經大名。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歷史沿革


大名縣
大名縣
春秋戰國時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鄴地。至其子魏武侯時,將鄴作為別都。魏武侯今大名縣境內一塊屬地作為其公子元的食邑。
漢高祖十二年因這裡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鄴地為中心設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帶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縣時以元城縣名之。
西漢後期漢宣帝在位時,元城縣委粟里少女王政君被選入後宮,許配給太子。
漢元帝初元元年,被封為漢元帝的皇后,稱孝元皇后。
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元城縣成為陽平郡的郡治所在。
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熙元年從元城縣劃出西部地方建貴鄉縣。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復置貴鄉縣,后又省。
東魏天平二年,分館陶西界復置貴鄉縣。此時,元城、貴鄉、魏縣均屬魏尹。
北齊天保七年魏縣及元城縣俱廢,併入貴鄉縣。
隋開皇六年元城縣、魏縣從貴鄉縣分出復置,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馬陵縣,均屬魏州。
唐武則天聖歷二年分貴鄉縣復置元城縣,貴鄉、元城、魏縣均屬魏州。
唐乾元元年,復改為魏州。
唐建中三年,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承襲唐制。
唐光元年三月,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貴鄉縣為廣晉縣。
唐光三年改東京興唐府鄴都魏州。
後晉天福二年七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
後漢乾佑元年,改廣晉府為大名府。
北宋初期,承襲前制。稍後,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先屬河北路,后屬河北東路大名府,稱之為“北京”。
熙寧六年,大名縣併入元城縣。
紹聖二年復置大名縣。金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路。
元至元二年,省元城縣入大名縣,不久復置元城縣。
明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府。
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大名縣入魏縣。
洪武十五年二月復置。
清初承襲明制。清順治十六年,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行省大名府。
乾隆二十三年,省魏縣,306個村歸大名,31個村歸元城。
民國年間,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冀南道。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政府潰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山東省朝城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併入元城縣,元城縣改為元朝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划城區及周圍建大名市。此時,市、縣分設,屬冀南三個專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
1949年8月,改為城關區,同時廢元朝縣,將元朝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劃歸山東莘縣,其餘全部併入大名,此時大名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8年10月,廢魏縣入大名縣。
1960年5月,撤邯鄲專區,大名縣改屬邯鄲市。
1961年5月,恢復邯鄲專區,大名仍屬之。
1961年6月,魏縣從大名分出復置。
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市合併,稱邯鄲市,大名縣屬邯鄲市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東西長45.45公里,南北寬37.58公里。縣治駐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公里,西北距邯鄲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公里,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公里,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公里。

地質

大名縣屬華北地台斷坳帶的一部分,處在內黃隆起與臨清坳陷交界處,具有第四系繼承老構造的斷坳特點,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這裡原是一個海灣,由於漳河、黃河的高速沖積沉澱而於新第三系的中新世形成陸地。此後,隨著漳河、黃河的頻繁改道和沖涮,沉積層越來越厚。
據北京農業大學1988年出版的《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中“黃淮海平原沉積層厚度圖”測算,大名縣的垂直沉積厚度為5600米,以下為岩石層。埋深400~600米,是沖積湖積~冰水沉積物。岩性特徵為紅色、紫色、紫灰色或灰綠色粘土及砂粘土夾沙層,粘土細膩,有灰白條紋和斑點。埋深360~42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岩性特徵上段為銹黃、紅色、棕褐色粘性土夾灰黃色砂層,土層內見長石及鈣質小白點,具有黃土狀碎塊結構;下段為棕紅、棕褐色粘性土夾砂層。埋深120~26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岩性特徵為灰黃、棕黃色或棕褐色砂粘土及粘砂土夾砂層粘性土,具黃土狀結構。埋深10~70米,為沖積洪積、沖積湖積的沉積物,岩性特徵以灰黃、褐黃色砂粘土及砂粘土夾砂層為主,另有黑色淤泥質粘性土夾粉細砂層,結構疏鬆。

水文

衛河:衛河在大名境內河道長48.5千米,左堤長38.3千米,右堤長31.79千米。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對原河道進行了順直和開挖,行洪能力由原來的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500立方米每秒,達到50年一遇標準。
漳河:縣境內河道長27千米,左堤長22.65千米、右堤長29.78千米,行洪能力為700立方米每秒。
馬頰河:縣境內河道長25.2千米。1971年對該河進行了治理,使行洪能力達到246立方米每秒。

土壤

大名縣的土壤共分2個土類(褐土、潮土),5個亞類(褐土性土、潮褐土、潮土、褐土化潮土、鹽化潮土)。
褐徠土性土亞類本亞類只有1個土屬1個土種,即沙質褐土性土。面積35767.7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2.78%,潮褐土亞類本亞類有壤質潮褐土和粘質潮褐土兩個土屬12個土種。海拔在45.5米以上,面積79791.3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6.2%,潮土亞類本亞類有沙質潮土、壤質潮土和粘質潮土3個土屬,共1034491.46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80.32%,其中沙質潮土76955.1畝。
褐土化潮土亞類在大名縣為1個土屬即壤質褐土化潮土。它有6個土種共68639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5.3%。
鹽化潮土亞類大名縣鹽化潮土共分兩個土屬(氯化物硫酸鹽鹽化潮土、硫酸鹽氯化物鹽化潮土),9個土種。共有69256畝,占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5.4%。
大名縣的土壤養分狀況是:少氮、缺磷、中鉀、有機質缺乏。從對微量元素的化驗看,大名縣土壤中鐵、銅含量較高;錳大多數都在三級以上,個別地塊為四級;鋅大都處於4~5級,含量較低。

地貌

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屬掩埋古河道的壤質土沖積平原。海拔最高點是王村鄉田固村為49.29米,最低點是漳、衛河匯流處南側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約為1:4000。以衛河為界,衛西為漳河沖積扇的邊緣,土質粘重。衛東是由黃河沖積物形成的,土質以沙為主。大名縣因系河流沖積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複雜。但平原是構成大名地貌的主體,佔總面積的90%以上。

氣候

大名縣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季同季,無霜期長,干寒同期。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是北風,出現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
季節劃分
大名縣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干寒同期。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
風雲風
大名縣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是北風,出現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
降水
大名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04.9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降水量為307.1毫米;冬季12-2月降水稀少,以雪為主,平均為16.1毫米;而春秋兩季的降水量變化較大且不穩定。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佔85.2%。降水頻率在83%以上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下,降水頻率在73%以上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氣溫
大名縣幾乎每年都有高溫天氣出現,1981年6月14-16日出現38-40℃的高溫,1988年6月12-14日出現了37-39℃的高溫天氣,其中1979年6月13日、1986年7月14日、1997年6月23日更是出現了超過40℃的高溫天氣。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綜合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大名縣水資源多年平均23.31億立方米。但在地表水中汛期75%的水量及一、二月份的降水不能利用,故大名縣水資源可利用量收為2.2億立方米。
自產水:大名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7.8毫米,年均降水總量5.9788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30.1毫米,徑流總量0.317億立方米,占降水總量的5.3%。
入境水:衛河年均入境流量55.51立方米每秒,年均入境水量17.506億立方米。漳河年均入境流量9.4立方米每秒,年均入境水量2.964億立方米。馬頰河年均入境流量2.66立方米,年均入境水量0.839億立方米。黃河故道年均入境水量0.027億立方米。魏大館渠入境水量0.074億立方米。以上河渠入境總水量為21.41億立方米。
地下水:大名縣雨水年均補給1.262億立方米,河渠年均滲漏補給0.099億立方米,灌溉年均回歸補給量0.230億立方米,井澆年均回歸補給量0.013億立方米,總補給量為1.604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大名縣土地總面積1580828.1畝。其中耕地1146296.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2.5%;園地63986.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05%;林地87745.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55%;其它農用地55105.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4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3435.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61%;交通用地8687.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55%;水利設施用地7740.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49%。未利用土地14282.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9%。其它土地13548.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86%。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林木主栽樹種:泡桐、榆樹、椿樹、柳樹、國槐、刺槐、楊樹、桑樹、杏樹、棗樹、梨樹、蘋果樹、桃樹、葡萄、枸杞。
藥用菌類植物:馬勃;藥用植物類:萊菔子、板蘭根、甘遂、透骨草、木賊、車前、馬齒莧、白頭翁、王不留行、地黃、知母、天門冬、白芷、當歸、蛇床、防風、芫荽、黃芪、荊芥、側柏、皂角、忍冬、金銀花、枸杞、曼陀羅、澤瀉、牛膝、薄荷、爬山虎、地膚、菊花、艾、蒲公英、蒼耳、地丁、丹參、益母草、菌陳等。
花卉:山茶、五色梅、太陽花(死不了)、迎春、茉莉、鳳仙花、芍藥、百日紅、含羞草、風信子、雞冠花、無花果、翠菊、萬壽菊、百日草、四季海棠、洋繡球、美人蕉、木槿、米蘭、荷花、月季、玫瑰、紫茉莉、臘梅等。
雜草:遏蘭草(老婆指甲)、芥、諸葛菜、播娘蒿、馬康草、地溝菜、鴨舌草、鴨腳板(回回蒜)、米瓦罐、狗尾草、紅莖馬唐(抓地秧)、毛馬唐(叉子草)、牛鞭草、自草、酸漿(燈籠草)、馬連、夏至草(燈龍顆)、打碗花、刺兒菜、野西瓜苗(鬼燈籠)、齒果酸模(牛舌頭章)、兔兒酸、灰灰菜等。
動物資源
鳥綱有鸕鶿(魚鷹)、鴻雁、老鷹、雀鷹(鴿)、鶴鶉、斑鳩、大杜鵬(布穀鳥)、紅角鶉(夜貓子)、長耳鸚(貓頭鷹)、燕、啄木鳥、赤裂、烏鴉、喜鵲、柳鶯、麻雀、鷓鴣;哺乳綱有刺蝟、麝鼴(地爬子)、老鼠、黃鼠狼、獾、豹貓、狐狸、地豹、兔、蝙蝠;兩棲綱有癩哈蟆、青蛙;爬行綱有蛇、壁虎、麻晰;毛足綱有蚯蚓;腹足綱有蝸牛、蛞蝓;多足綱有蚰蜒(牆串子);蛛形綱有蠅虎、蠍、拉土蛛;甲殼綱有鼠婦(潮蟲);昆蟲綱有螞蟻;魚綱有鯉魚、鯽魚、團頭魴(武昌魚)、草魚、鏈魚、金魚、泥鰍、羅非魚;爬行綱有金龜、鱉、游蛇;甲殼綱有米蝦、青蝦、水蚤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個鎮、10個鄉:
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
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鎮王村鄉
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
西未庄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
北峰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大名縣政府駐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

人口民族


2012年,大名縣總人口8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1468人;男有435755人,女有417674人,18歲以下207790人,18-35歲264928人,35-65歲273246人,60歲以上107465人。
截至2018年,大名縣總人口為94.5萬人。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名縣常住人口為726396人。

政治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江濤
縣委常委、政府副縣長:吳平
縣監察委員會副主任、代理主任:李強偉
副縣長、代理縣長:劉銳光、、王培、閆國輝王潔、
人民法院副院長、代理院長:胡長春

經濟


綜合

2014年,大名縣生產總值完成103.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926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7691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12553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2024萬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90194畝,總產量695282噸,人均糧食產量804公斤,糧食單產每畝467公斤,棉花總產量2912噸,人均肉類產量84.19公斤,大牲畜存欄88300頭,農牧漁總產值達59.2億元。
2018年,大名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8.9億元,比2017年增長8.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7.88億元,同比增長20.92%,稅收佔比8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46億元,同比增長13.02%,稅收佔比7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22.2:39.5:38.3調整為2018年的16.9:39.6:43.5。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257.92億元、133.38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56.37億元、21.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0.6億元,增長9%;出口總值1.8億元,增長6%;服務業增加值完成65.7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830元,增速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069元,增速9.5%。開發區全年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稅收預計完成32.2億元、142億元、3.3億元,分別增長21%、20.3%、52.3%。

第一產業

大名縣農業
大名縣農業
2014年,大名縣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經營和核算單位由生產隊變成家庭,家庭年經濟總收入除去國家、集體提留,生產隊費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大名縣農村出現收入較高的重點戶、專業戶共3873戶,其中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戶,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47戶。大名縣農業戶數89703戶,農業人口42.085萬人,勞動力15.9265萬個,全年農業總收入1.3876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07萬元。1990年大名縣農戶達到10.41萬戶,農業人口46.36萬人。農村經濟總收入4.2342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37億元。
2017年,大名縣小麥種植面積85.28萬畝,畝產474.58公斤,總產40.47萬噸;玉米種植面積62.8萬畝,畝產531公斤,總產34萬噸。
2018年,大名縣糧食總產量70.0萬噸,比2017年下降7.4%;油料總產量8.3萬噸,比2017年增長2.4%;蔬菜總產量45.3萬噸,比2017年增長12.5%;肉類總產量5.9萬噸,比2017年下降0.6%;禽蛋總產量7.4萬噸,比2017年增長2.0%;奶類產量0.3萬噸,比2017年下降9.4%;畜牧業實現產值10.4億元,比2017年增長9.1%。
2018年,大名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9.65萬畝,總產68.52萬噸,畝產457.9公斤。完成2017年度地下水壓采綜合治理任務,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5萬畝,壓采地下水250萬立方米。累計流轉土地32萬畝,土地流轉率34.59%。發展國家級農民合作社3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5家。市級以上企業63家,其中省級以上8家,省級、市級企業數量均居邯鄲市首位,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預計達到72.3%。
截至2018年,大名縣小麥日加工能力達到4.3萬噸(縣內加工能力6000噸),年產麵粉1300餘萬噸;花生產業方面,播種面積35萬畝,總產10萬噸,年加工轉化花生10萬噸以上,年產值近10億元;香油產業方面,全縣擁有小磨香油專業村40多個,香油專業戶7500多戶,縣內年生產小磨香油4.5萬噸,佔全國香油總量的四分之一,年產值達13.5億元,利潤1.6億元。

第二產業

2014年,大名縣主要工業門類有: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子。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建材工業、紡織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加工工業、橡膠製品工業及文教、藝術用品製造工業等。大名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引進使用,大名縣工業總產值由1963年的218萬元,增長為1977年的1735.75萬元。
大名縣
大名縣
大名縣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有114家。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共96家。按工業性質劃分,輕工業72家,重工業69家。工業總產值3831萬元,為1958年的2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職工人數增加到7106人。大名縣工業總產值達156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1.31%。共有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96家,鄉辦工業企業89家,職工人數達23184人。大名縣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為2588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42033萬元。
2018年,大名縣規模以上工業總利潤達到6.8億元,比2017年增長37.0%;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到98.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05.7%;建築業總產值3.8億元,比2017年增長14.1%。
2018年,大名縣實施“5381”項目工程,全縣開工在建億元以上項目60個,竣工項目31個,謀划項目95個,實現有效投資105.6億元。列入省重點項目2個、市重點14個,分別完成投資18.3億元、42億元。新簽約項目43個,總投資332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23個,超10億元項目4個,超50億元項目1個,在談項目140個。大名縣規上工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6%、15%。

第三產業

大名縣旅遊業
大名縣旅遊業
2014年,大名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95000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8897萬元。大名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2億元,同比增長32.7%。38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6.8億元,列入市級的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精密機械零部件加工等13個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眾喜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引進項目29個,總投資109.8億元,開工項目26個,完成投資5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獲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縣一等獎和大項目獎”。
2018年,大名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0.7億元,比2017年增長9.0%;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2.4億元,比2017年增長20.5%;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完成1009萬元,比2017年增長14.6%;共接待外地遊客42萬人次,實現旅遊業收入1.3億元。
2018年,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升級擴建主體完工並正在布展;大名府故城核心區勘探全面展開,“兩城一心”項目已簽訂合作協議。縣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升級完畢,縣級物流配送中心改造提升完成,村級電商服務站完成改造升級345家。

文化


文化脈系
運河文化、武術文化、草編文化等六大文化脈系在大名縣發展。

地方特產

草編
草編
草編
大名縣的草編,以天然、優質的小麥莛稈等天然原料,經過精心選料、拔莛、浸泡、掐辮等十幾道複雜的工序編織而成的。經技術人員的巧妙設計和工人的精心加工,編製出潔白、柔韌、光亮的各種草帽、草藍、草盒、草墊、地席、茶墊等。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大名府小磨香油始創於清光緒年間,以芝麻為原料,用石質小磨和獨特的傳統技藝加工而成,品味純正,居食用油之首。
大名縣
大名縣
二毛燒雞
“二毛燒雞”雅稱“珍積成燒雞”,始創於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年8月8日)直隸大名府城內(今河北省大名縣)。“二毛燒雞”創始人王德興當年開燒雞鋪時並沒有字型大小,因德興小名叫“二毛”,又因二毛在煮雞的鍋內放有兩個石貓,所以街坊鄉親習稱店鋪為“二毛燒雞鋪”。
清同治年間,德興將雞鋪、技藝秘方傳給兒子王國珍。國珍在繼承父業時,為將“二毛燒雞”推向外地,嫌“二毛”名號不雅,便以自己名中的“珍”字為首,並取“珍品、積研、成名”之意,更名為“珍積成燒雞”,沿襲流傳至今。
大名縣
大名縣
五百居香腸
五百居香腸,創業於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原籍山東濟南府的王湘雲來大名謀生,先在官府當廚師,后見大名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商業、飲食業發達,可做生意。於是他便在城內道前街關帝廟西邊開設了店鋪,製作香腸及熟肉製品。因大名府距濟南府約五百里,故取名為“五百居”。其特點是:味道鮮美、色澤純正、條桿勻稱、香味醇厚濃郁、肥瘦適宜、甜咸兼備、軟滑利口、食而不膩、越嚼越香、回味悠久,獨具一格。
大名縣
大名縣
郭八火燒
“郭八火燒”與“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是大名縣比較有名的小吃“二五八”的簡稱。郭八火燒創業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韓道村。老城內道口處原有一馬時庄馬姓回民老頭開一火燒鋪,郭致忠先在此處學徒,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到北京(原叫順天府)繼續學藝深造。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郭致忠回到大名,在縣城開業,經營火燒。由於郭致忠虛心好學,經常外出拜師學藝,博採眾家之長,不斷提高火燒質量,好多達官貴人和遊人品嘗后都稱之為“府城小吃一絕”。因他從順天府學藝而來,堂號首取“天”字,並希望買賣興隆,又取“興”字,故立店鋪字型大小為“天興火燒鋪”。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當地人便把他經營的火燒鋪叫作“郭八火燒鋪”。“郭八火燒”的特點是:層多且薄、外表金黃油亮、呈現石榴籽狀,吃起來皮酥里筋、焦香可口、味香誘人,風味獨特,層多且薄,出爐的火燒,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每張上有二十五層至三十層薄如紙的麵皮組成。
大名縣
大名縣
芝麻焦燒餅
芝麻焦燒餅為大名縣風味食品之一。芝麻焦燒餅為圓餅形,兩面沾有芝麻,有咸、甜之分,為了滿足不同口味消費者的需求,開發、研製了豆沙、棗泥等系列加餡產品。其特點是:入口香脆,落口回香,焦而不硬,香而不膩。芝麻焦燒餅的製做原為吊爐烘烤,現多為烤爐烘製,原料為麵粉、芝麻、植物油、花椒和鹽。

文物保護

2020年7月,入選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劃歸冀魯豫片區。

交通


大名縣距離石家莊、濟南、鄭州三個省會城市均在200千米左右,1小時覆蓋人口1500萬人。邯濟鐵路過境建站,大廣高速、106國道、215省道縱穿南北,邯大高速、313省道橫貫東西,“一鐵兩高三線”。

社會


教育事業

2010年,大名縣普通中學29處,在校生人數27104人,專任教師2531人,代課教師185人;小學205處,在校生人數93743人,專任教師3825人,代課教師299人;幼兒園123處,在校幼兒21657人,專任教師218人,代課教師291人。其中,大名第一中學為市重點中學。爭取到校安工程資金3252萬元,建設校安工程項目學校17所。
2018年,大名縣謝台臣小學、紅旗小學等項目投用,17個中小學薄改項目主體竣工。中高考成績實現“八連增”,實現清華北大名校再次突破。通過省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和語言文字工作評估驗收。

醫療事業

2010年,大名縣醫院總數達27處,床位總數1429張,醫療衛生工作人員達1224人。
2018年,大名縣組建614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進村開展簽約服務,貧困人口簽約率達到100%。
2020年6月2日,大名縣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科技事業

2010年,大名縣衛生技術人員765人,其他技術人員233人,管理人員75人。
2018年,大名縣全年新增入統規上工業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科技型中小型企業7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3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各1家。

社會保障

2018年,大名縣累計完成民生投資21.8億元,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87%。新增城鎮就業7805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465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5480人。全縣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人均提高6%,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增加18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490元。

基礎設施

2018年,大名縣“四路北延”和濱河東路、廣晉路西延建成通車,天雄路雨污分流改造、五得利大街綜合整治基本完工;對城區主要街道路燈進行LED升級改造。集中開展小區物業規範提升和清潔能源供熱專項行動,116個建成小區全部實現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雙備案”,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供熱實現全覆蓋。集中開展“雙違暨一區三邊”整治,拆除違法建築及私搭亂建397處6.9萬餘平方米。開展“廁所革命”,主城區改造公廁13座、新建10座;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完成1.5萬餘座。投入4500萬元,推動“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治理模式順利實施。
2018年,大名縣嚴格落實河長制,縣內主要河流斷面全部達標。投資2133萬元實施引河治理工程。完成了72個土壤環境監測點樣品採集工作。城西工業園污水處理廠試運營。全縣綠化造林16942.5畝,超額完成市下達造林任務。2018年,全縣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6.83,下降2.15%;PM2.5平均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下降11.27%,空氣質量較往年改善。

旅遊


境內現有宋、明兩代古城,存有五禮記碑、天主大教堂、興化寺、馬陵道等180餘處歷史古迹,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流經大名。
大名縣
大名縣
卧龍槐
卧龍槐位於縣城內西街中段路北側,是明代兵,工兩部尚書劉遵憲後花園門前所栽,距今約五百年。劉遵憲、原籍西未庄鄉劉軍庄人,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後任朝遷要職,告老還鄉后,在縣城西街購置宅院居住,當時路南為住宅區,有大型建築藏書樓等,路北為宗祠、花園賞玩之所,佔地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現已建為民宅。劉姓後人現傳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區周圍和劉軍庄仍居有其後人。古槐酷似龍型,頭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顯。1983年大名縣人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名縣
大名縣
大鐵鐘
鑄於明萬曆年間,原在縣城內道前街關帝廟拜殿內懸掛,鍾為鐵質,系一次鑄造成型,全高2.49米,口徑1.47米,厚度0.08米,總重量為3.06噸,鍾鈕為二龍相交之龍鈕,鈕高0.60米,鐘身項部有八個孔,下沿為波浪狀闊口,鐘體鑄有多種紋飾,自上而下分別為捲去紋,纏枝蓮,忍冬花以及八卦紋飾。鐘身中部分別相對“皇帝萬歲”“臣宰千秋”八個大字。1987年移至縣招待所院內,1995年在天池公園內懸掛。2002年移至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建亭懸掛保管,1983年大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大名縣
大名縣
大名縣石刻博物館
大名縣石刻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於2014年4月動工,佔地70畝,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整個館區為仿宋式建築風格,分為東、中、西三個功能區。東區為學術交流中心和管理中心。中區依次為大門、五禮廣場、五禮記碑亭、中心湖區、弘敬閣。內部設有七個展廳,主要展示中國石刻藝術的發展、唐代藩鎮割據史、唐宋元明等歷史時期的主要墓誌。西區為遊客服務中心、長樂園、望京閣。
大名縣
大名縣
何弘敬墓
何弘敬墓誌銘為中國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誌銘。墓誌有蓋均為青石質。志蓋呈頂式,頂面邊長0.96-1.00米,底邊長1.88-1.96米,厚0.88米。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大師廬江何公墓誌銘”。四周有四殺浮雕獸面及四神,四殺交角處浮雕牛,馬等動物。雕工精美、神態生動。四側邊雕刻波浪,圖案簡簡練線條流暢。墓誌為正方形,邊長1.95米,厚0.53米。表石四側邊的中部雕刻花卉,供養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誌鐫楷書60行,滿行58字,共3800字。
大名縣
大名縣
大名府古城遺跡
大名府古城遺跡位於現城東北5-12華里一帶,以大街、雙台村為中心,現東門口、南門口、鐵窗口、北門口四村是故城的東、南、西、北四大城門舊址,分外城和內皇城(也稱宮城),外城周長48里,佔地面積36平方千米,內城周長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大名府幫城始建於前燕建熙元年(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年,毀於漳衛洪泛。1992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名縣
大名縣
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於大名縣城內東街,始建於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現存最雄偉壯麗的聖堂之一。建築面積約1440平方米,為鐘樓和禮拜堂一體的哥特式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材料為磚、石、木。鐘樓位於整個建築的北端,樓高46米,樓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徑1.42米大鐘,正門上方3米處的供龕內雕刻有聖母抱耶穌玉石像。前有月台,鐘樓的前方兩側建有對稱的兩個高約20多米的小陪樓。禮拜堂高約18.5米,堂外牆磨磚對縫,堂內磚飾券頂,中間凈跨11米,38個牆柱,22個金柱,窗用彩花玻璃鑲嵌,東西壁為苦路“十四處”油畫,此教堂為法國天主教會所建,至解放前夕,這裡一直作為大名教區的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自1990年修繕后,保存基本完好。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名縣
大名縣
朱熹寫經碑
朱熹寫經碑,又名“朱子太極石刻”,位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原碑書於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書丹蔡元定刻,行書窠字體。立於常州府,即現湖南長沙市,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廢毀。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學畿南按照南宋傳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寫經碑”,最初鑲嵌於大名府學“明倫堂”大殿山牆上,1986年遷至今址。碑砂石質,高1.8米,寬2.9米,厚0.3米,重4.2噸,座為豐槽角基。明代畿南重新翻刻並立,碑文摘錄《易經》里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間變化原理,共111資字每字16厘米×13厘米見方。
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名縣
大名縣
馬文操神道碑
馬文操神道碑立於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原位於大名縣寺庄村西,后移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青石質地,碑首、身為一體,原座已失。現通高3.40米,寬1米,厚0.36米,為龍首碑。碑首高1.17米,寬1米,厚0.36米。碑首陽面題額篆刻“大晉故贈秘書兼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陽面行書碑文,共計3390餘字,為晉高祖石敬塘令賈緯為馬文操撰文,高廷矩書丹立碑,主要刻記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晉對其家庭後人的冊封。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新朝皇帝王莽、唐代宰相狄仁傑以及歐陽修、寇準、包拯等在此為官,明代尚書黃立極、閣老成基命、成克鞏,西晉文學家、史學家束皙、近代革命家郭隆真。

獲得榮譽


2013年,大名縣被譽為“中國麵粉之都”、“中國花生之鄉”、“中國小磨香油之鄉”,“中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稱號。
2018年,大名縣被評為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先進單位,被省商務廳授予“興農扶貧大名縣品牌站”、“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
2019年2月2日,大名縣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20年4月,大名縣入選河北省2019年度體育工作最佳縣(市、區)、2020中國健康產業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日,評選為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2020年6月30日,大名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9月,被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授予河北省食品產業強縣(市、區)(創建型)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4月,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2021年4月1日,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創建縣”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