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縣

安徽省淮北市轄縣

濉溪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北市。位於安徽省北部,東臨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蒙城縣、懷遠縣,西連渦陽縣,西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北靠淮北市市區。總面積1987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濉溪縣轄11個鎮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濉溪縣常住人口為932402人。 

濉溪縣是淮海經濟區和徐州經濟圈重要縣域,素有 “酒鄉煤城、中原糧倉、能源之都、運河故里”的美譽。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2020年,濉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2億元,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242.7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194.2億元,增長3.9%。三次產業結構為11.0:49.4:39.6。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068元。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本地屬宋國,置銍邑,邑址在今臨渙集。戰國時期,本地屬楚國。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設36郡,縣境分屬泗水郡的相縣、銍縣、蘄縣、符離縣。泗水郡及相縣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相、銍縣未變。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大將居翁為相城侯,沛郡改為侯國。宣帝地節元年(前69年)本地東部屬彭城郡,其餘屬侯國。后侯國又改稱沛郡。
三國時期,曹魏遷沛國治所至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本地分屬魏豫州譙郡的相、銍、竺邑、蘄和符離5縣。
西晉時,沛國治所復遷相城。本地分屬豫州沛國之相縣、竺邑縣、符離縣和譙國之銍縣、蘄縣。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本地屬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離和譙郡之銍、蘄5縣;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臨渙郡,治銍城,本地分屬譙州之臨渙郡、蘄城郡。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析臨渙郡置白撣縣和渙北縣,白撣縣治所在今百善南,渙北縣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屬沛郡相縣、蘄城郡蘄城縣、臨渙郡白撣縣和渙北縣。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復置竹邑縣,治所在竹邑城;廢臨渙郡和渙北縣,置臨渙縣,治銍城。武平三年(572年)本地分屬彭城郡承高縣、蘄城郡蘄城縣、睢南郡竹邑縣、符離縣,譙郡臨渙縣、白撣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竹邑縣併入符離縣。大業元年(605年),白撣縣併入臨渙縣,本地分屬譙郡臨渙縣和彭城郡蘄縣、符離縣、蕭縣。
唐初(618年),本地分屬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武德四年(621年)析符離縣置諸陽縣,治所在今趙集山西村。元和四年(809年),析徐州之符離縣、蘄縣和泗州虹縣置宿州,本地分屬宿州符離縣、蘄縣和亳州臨渙縣。九年臨渙縣改屬宿州,本地分屬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北宋熙寧五年(1063年),分屬淮南東路宿州之臨渙縣、符離縣、蘄縣。南宋時,長淮以北淪為金,本地分屬金南京路宿州之符離縣、臨渙縣、蘄縣。
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臨渙、符離、蘄縣三縣,轄地併入宿州。本地屬河南行省歸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無縣建置,屬宿州。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本地仍屬宿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7月1日,析宿縣西境置濉溪縣,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行政專區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個1月12日,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13日,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屬宿縣地區。1977年1月12日改屬淮北市,為淮北市轄縣。2000年,撤銷濉溪縣鐵佛鄉,設立鐵佛鎮。2004年8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濉溪縣馬橋鄉、白沙鄉、任集鎮,分別併入新蔡鎮、五溝鎮南坪鎮。同時將濉溪縣新蔡鎮划入淮北市烈山區;將濉溪縣的3個自然村划入相山區,將濉溪縣濉溪鎮的慶相橋居委會、虎山北路居委會(鐵路以北)划入淮北市相山區三堤口街道辦事處管轄。2006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濉溪縣陳集鄉、楊柳鄉、徐樓鎮、岳集鄉、五鋪鄉,分別併入雙堆集鎮孫疃鎮百善鎮、鐵佛鎮、四鋪鄉;撤銷祁集鎮,其中19個村併入臨渙鎮,另11個村併入韓村鎮;原鐵佛鎮的楊庄、留古2個村划入劉橋鎮。將濉溪縣鐘樓鄉划入相山區渠溝鎮,將濉溪縣趙集鄉與原古饒鎮合併,成立新的古饒鎮,同時划入烈山區。
2012年12月,經安徽省民政廳批准,撤銷濉溪縣四鋪鄉,設立四鋪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
2020年7月,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濉溪縣被列入“淮北”片區。
2021年8月,國家衛健委確定8個基層醫改試驗區,其中包括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濉溪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東臨宿縣,南接蒙城縣、懷遠縣,西連渦陽縣和河南省的永城市,北靠淮北市區和蕭縣,是淮北市市轄縣。縣城濉溪鎮,人民政府駐沱河路92號,距省會合肥300公里。
濉溪縣轄區南端從雙堆集鎮趙元村王小庄至北端劉橋鎮任圩村徐庄南北最大距離95公里。東端四鋪鎮新莊村大劉家至西端鐵佛鎮朱暗樓村吳庄最大距離50公里。全縣總面積1987平方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18.6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62.99平方公里。水域中河流面積21.13平方公里,塌陷湖泊、坑塘等面積41.8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濉溪縣地處淮北平原,地勢平坦,海拔23.5至32.4米。以橫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宿永公路為界,北部為黃泛沖積平原區,南部為古老河湖相沉積平原區。黃泛沖積平原區包括劉橋、濉溪、百善、四鋪、鐵佛等鄉鎮,為黃泛沉積物覆蓋,屬沖積成因的堆積地形。古老河湖相沉積平原區包括雙堆集、南評、孫疃、五溝、臨渙、韓村等鄉鎮,為黃土性古河湖沉積物覆蓋,屬剝蝕堆積地形。

水文

濉溪縣境內河渠縱橫,境內蕭灘新河、老灘河、王引河、巴河、南沱河包澮河、澥河、北淝河8條骨幹河道均屬淮河水系,共建有9座節制閥,總庫容約5000萬立方米;縣內有大溝115條,長約980公里,可蓄水700萬立方米。合計總庫容約5700萬立方米。

氣候

濉溪縣年平均氣溫在14.3℃—15.5℃之間,屬於溫和氣候型。1月平均氣溫最低,1961年—2010年間50年平均氣溫0.5℃;7月平均氣溫最高,1961年—2010年間50年平均氣溫27.4℃。年降雨量650毫米—1020毫米,雨量較為適中,一般年份能夠滿足主要栽培的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濉溪縣野生獸類有野兔、野貓、獾狗、刺蝟、松鼠、黃鼠狼等。50年代,東北部山區(后劃歸淮北市烈山區)有狼出現。1981年,在澮河和閘河各捕到1隻揚子鱷。
濉溪縣林木科類有黃連木、山槐、朴樹、楸樹、白榆、山棗。

礦產資源

濉溪縣礦產資源豐富,為全國煤炭資源大縣和兩淮煤炭基地。已發現礦產52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28種,非金屬礦產20種,水產礦產2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8種,其中煤、鐵資源儲量豐富。截至2016年末已查明煤炭資源儲量60億噸,鐵礦1億噸,銅13.59萬噸(伴生金屬量),金17.3噸(伴生金屬量),銀112.65噸(伴生金屬量),鈷6169.44噸(伴1金屬量)等。保有煤炭資源儲量46億噸,鐵礦8300萬噸。
濉溪縣已開發利用的礦產為煤、鐵、銅,其中煤炭礦山14個,鐵礦5個。開採礦區面積達500平方公里,年產原煤2000萬噸,鐵礦100萬噸。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濉溪縣轄11個鎮。濉溪鎮為濉溪縣政府所在地。
轄區詳情
濉溪鎮臨渙鎮南坪鎮百善鎮鐵佛鎮劉橋鎮
孫疃鎮韓村鎮雙堆集鎮五溝鎮四鋪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末,濉溪縣戶籍人口111.9萬人,比2016年增加0.7萬人,其中,男性57.7萬人,增加0.4萬人;女性54.2萬人,減少0.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22391人,死亡人口13862人。全縣常住人口104.4萬人。
截至2018年末,濉溪縣戶籍人口112.95萬人,比2017年增加1.07萬人,其中,男性58.3萬人,增加0.6萬人;女性54.7萬人,增加0.5萬人。當年出生人口18518人,死亡人口4066人。全縣常住人口105.8萬人。
2020年,濉溪縣常住人口93.24萬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濉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9億元,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4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176.3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2億元,增長7.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313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2.7:51.6:35.7。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4734人,新增私營企業1765戶,新增個體工商戶6984戶。
2018年,濉溪縣完成財政總收入39.6億元,增長18.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4億元,增長10.3%。稅收收入36.6億元,增長19.5%。全年財政支出62.7億元,增長9.2%。其中,一般公務個服務支出4.1億元,增長4.7%;教育支出13.6億元,增長22.7%;醫療衛生支出7.9億元,增長5.2%;農林水事務支出8.4億元,下降21.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7億元,增長49.2%;節能環保支出1.7億元,下降39.9%。
2018年,濉溪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819元,增長8.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405元,增長7.8%。其中,食品煙酒支出4917元,增長18.3%;全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710元,增長9.9%。全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283元,增長8.5%。其中,食品煙酒支出2764元,增長14.1%。

第一產業

2018年,濉溪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2.6億元,增長1.4%。糧食種植面積340.7萬畝,總產量120萬噸。50萬畝“濉溪良種”和100萬畝“濉溪糧食”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小麥平均單產達502.4公斤,榮獲“全省第一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小麥)示範縣”。蔬菜產量16.1萬噸,增長5.8%。生豬出欄38.5萬頭,增長1.2%;牛出欄9052頭,增長22.6%;羊出欄29.7萬隻,增長16.2%;家禽出欄969.8萬隻,增長21.7%。肉類總產量5.7萬噸,水產品產量1.2萬噸,禽蛋產量3987噸。

第二產業

2018年,濉溪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總數達270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分行業看,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長25.8%,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0%,酒、飲料喝精製茶製造業增長18.6%,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25.3%,有色金屬冶鍊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2.1%,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1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1.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分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47.3%,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增長2.7%,股份制企業增長8.4%。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3.4%,鋁基新材料增加值增長17.8%,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2.7%。
2018年,濉溪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增長7.2%,利潤總額增長22.7%,應交增值稅增長14.2%。
截至2018年末,濉溪縣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12家。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6.7萬平方米,增長37.7%。房屋竣工面積29.7萬平方米,增長35%。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5.6億元,增長12.7%。

第三產業

2018年,濉溪縣培育限上商貿流通企業12家,總數達101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7億元,增長11.5%。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15.5億元,增長12.6%。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消費理念和消費層次不斷提升,文化娛樂成為居民消費新熱點。限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和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分別增長36.3%、79.4%。
2018年,濉溪縣實現進出口總額3.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出口3.09億美元,增長13%,進口1954萬美元,增長358.7%。外貿進出口實績企業達42家,實現進出口總額3.1億美元,增長12%。
濉溪縣
濉溪縣

文化


濉溪方言
濉溪地處黃淮平原,濉溪方言屬於中原官話方言區。濉溪的口音與宿州幾乎相同,與徐州、商丘、阜陽、蚌埠等周邊地區相通,但其個性仍很鮮明。
紡織畫
紡織畫是用膠水和紡織顏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畫,它不受繪畫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濉溪縣畫家馬泰先生和李凌女士共同創作的。創作紡織畫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在1997年的一次運動會上因急需一幅隊旗,圖案為騰飛的巨龍,當時,刻板印刷太慢,用水粉怕掉色,用油漆不能幹,急中生智中,用紡織顏料代替了作畫材料,而且作畫效果較好。於是,用紡織顏料在布上作畫成了馬泰夫婦多年來孜孜不怠的追求,他們潛心鑽研,在各種布料上嘗試作畫,研究出一套通過紡織顏料來表達繪畫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新技法。
淮北大鼓誕生於淮北市濉溪縣,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最初只是以手鼓伴奏,半說半唱順口溜。清代中期,藝人們改革了這門手藝,他們把手鼓用簡單支架固定了鼓位,隨之,表演也變成了固定場地的演唱。新中國成立后,淮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期。
淮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流行於蘇、皖北部邊界以內,至宿州、澮河以北這一較小區域,是極具民間特殊演唱風格的稀有劇種之一。據傳溯源於明初,又有記載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解放后,淮北及豐、沛、蕭、碭地區的民間花鼓班有百餘個。
泥塑李
泥塑是中國歷史上較為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從民間泥玩到清靜高雅的寺院殿堂無所不在。據史書記載,泥塑藝術在商、周時代就得到了普及和應用。人們不但用泥塑成了各種歷史人物、民族英雄和神像,而且用泥塑造了各種動物和社會所需的容器等,對其進行燒制,成為陶器。特別是陶俑之類隨葬品的發明和應用,結束了用活馬活人陪葬的歷史。到了隋唐時期,泥塑藝術最為盛行,尤其西域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泥塑藝術的蓬勃發展。但到了上世紀中期,泥塑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斷層。受西方雕塑藝術的衝擊,雕塑市場被石膏、蠟雕等藝術佔領,加上泥塑藝術隊伍的老化,面臨著失傳和滅絕。
泗洲戲原稱“拉魂腔”,是淮北地區的主要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蘇北及魯南等地區,約有200多年歷史。據傳,與江蘇、山東的柳琴戲同出一源。泗州戲是由民間說唱發展起來的比較典型的板腔體唱腔劇種。
刻綾畫
刻綾畫是畫家賀馥女士在民間剪紙基礎上與版畫等各類繪畫結合,在創作題材和內容上加以深層拓展,並在材料、技法、裝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表現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綾,非紙,在裝裱後方集大成。畫面突破了剪紙的尺寸、表現內容的局限性,不僅有版畫、國畫的視覺效果,也有著裝飾畫的特殊美感。

地方特產

產於淮北市濉溪縣,系濃香型白酒。口子酒釀造歷史悠久。據傳,戰國時期,宋國遷都相山,就大量釀造。口子酒歷時千年,素有“名馳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譽。口子酒以優質高粱、小麥、大麥、豌豆為原料,在吸取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用現代技術釀造,長期陳儲,精心勾兌而成,被譽為酒中珍品。
口子糕點
糕點是一種以麵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餡料和調味料,初製成型,再經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製成的食品。糕點,在淮北地區俗稱“果子”。口子糕點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是濉溪的土特名產之一。
臨渙包瓜
臨渙醬培包瓜,系傳統名菜,有百餘年歷史。臨渙包瓜在清光緒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來臨渙集開設“園昌齋”醬園店製成的一種醬菜。以香、脆、嫩以及醬味濃郁等獨特風味而聞名。
濉溪醬包瓜
濉溪醬菜以醬包瓜最為著名,創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產歷史。濉溪醬包瓜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風味別具一格。元昌齋醬品廠選用當地產的優質包瓜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澤青黃,清潤豐滿,而且要求每顆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堅持隨採摘隨加工,不能過夜,以保證鮮嫩。製作時,首先在包瓜的梗處以圓蓋狀切開,挖去瓜瓤,再經過初腌、日晒、醬制等工序,使瓜殼呈琥珀色;然後,篩選取優質杏仁、花生仁、黃瓜、線瓜、豆角、苔子、苤藍、生薑、鹿角菜、陳皮等作為配料,並經過醬制之後切碎作餡,充填於醬好的包瓜殼內。最後將先前切下來的圓瓜皮蓋再蓋上,捆紮為原鮮包瓜的形狀即為成品。
臨渙培乳肉
臨渙培乳肉,具有香濃、味純、滋補等特點。比起紅燒肉,培乳肉吃起來肥嫩不膩,含化在嘴裡回味無窮;比起精肉塊,培乳肉吃起來更有軟嫩感,尤其是它特有的乳香味,香氣四溢,叫人垂涎欲滴。培乳肉色澤鮮艷、形態飽滿。培乳肉的營養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營養成分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和尼克酸等。
土型西瓜
濉溪西瓜
濉溪西瓜
產於濉溪縣土型,已有多年栽培歷史,聞名淮海地區,風銷淮北、徐州、宿州、蚌埠、合肥等地。該瓜品質優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划其皮,自動裂開,瓜瓤突起,不可複合。主要品種是青核桃紋,屬中熟種,果型較大,為橢圓形;皮青綠色,有細網紋,厚約1厘米;瓤紅、質沙、籽黑。單瓜重約20斤,大的30餘斤,畝產4000斤左右,最高達7000斤,每年栽培面積約300畝。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狀美觀看見舒心,麥香筋道吃起來掉渣,方圓百里聞名遐邇。過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嘗硬面大卷以飽口福。百善硬面大卷不同於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變形,像磚頭塊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長7厘米,寬3厘米,高15厘米,一個足有四兩多。其次是它的形狀:上方為橋拱圓弧形,下邊為四方形。僅這三個特點,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百善硬面大卷,幾經興盛沉浮。如今在百善鎮只有謝家獨家經營。百善硬面大卷已瀕於失傳的邊緣。
雙堆面魚
“雙堆面魚”做法很簡單,用碗盛上麵粉,加上一定的水,放鹽適量,搗成糊狀,將水燒開后,用筷子將搗成糊狀的麵糊一筷一筷地撥入正在燒的開水之中,麵糊進入開水后凝固,形狀像大大小小的河魚,成蛋狀。面魚入鍋煮熟后,再加上適量的鹽、油和調料即可食用。如果搗麵糊時,加上一兩個雞蛋,面魚吃起來會更鬆軟。“雙堆面魚”可葷可素,而面魚的葷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來調節,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類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為主。葷者,配料可用各類肉丁肉絲,用油則以動物油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麵魚的湯也有講究,大多用豬骨、牛骨、羊架子等燉煮的高湯了。
王憨子油茶
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補精品,人們常說“老城油茶噴噴香”。在街頭的飲食攤子上,擺把大壺,外用棉布包著用作保溫,壺內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時,加醋、醬油、麻油,酸辣鮮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膩油潤,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氣濃郁,營養豐富,深受老人和兒童的喜愛。

交通


新中國成立后,濉溪縣地處淮北煤田開發中心,交通業迅速發展。1956年春,縣人民委員會發動群眾,以“民工建勤”的方式,把濉符公路改建成碎石路面,至次年冬完工,境內長23公里,這是濉溪縣第一條晴雨通車公路。1959年,宿永、宿蒙公路縣境內路段63.2公里,全部改建為砂礓路面,符合國家四級道路標準。此後,烈山至蔡里、宋疃至馬橋、渠溝至青龍集路段,相繼改建為碎石路面,計長24.1公里。濉溪至四鋪、四鋪至孫疃、臨渙至五溝、濉溪至渦陽、南坪至羅集、孫疃至任集等路段也先後改建為砂礓路面,計長284公里。
1970年,0908國防公路(蕭淮公路)開始興建,1975年工程告竣,縣境內長42.9公里,是濉溪縣第一條三級黑色油路。同年,濉符公路改建成三級油路面,長23公里。此後,宿永公路、烈山至蔡里公路也改建為瀝青路面,計長48.4公里。1979年至1983年,濉溪至岳集、仲大庄至劉橋礦公路,分別由省公路局和劉橋礦投資,改建成瀝青路面,計長29公里。
截至2017年末,濉溪縣實施並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373.6公里,南雙路、百臨路等一批縣鄉道路建成通車。“一航兩港兩閘”加快推進。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9.0萬輛,增長19.6%,其中私人汽車7.8萬輛。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0億元,增長5.3%。
2018年,濉溪縣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122.2公里,交通專項扶貧項目103.55公里,公路大中修工程24.88公里,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24.68公里。城鄉客運一體化全面推進,城鎮公交通行率達100%,“1元出行”成為常態。南坪港、南坪船閘基本竣工,“一航兩港兩閘”加快推進。S101合相路二期、S235濉唐路等綜合交通網路工程有序建設。沱河東路等4條道路完成設計,澮河東路(南三橋—相山路段)主體完工,岱河西路等河西區7條道路及鹼河路、閘河路(工程處段)竣工驗收,沱河路(淮海路—202線)完成改造。
截至2018年末,濉溪縣民用汽車擁有量10.5萬輛,增長16.8%,其中私人汽車9.3萬輛。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9億元,增長3.9%。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濉溪縣共有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其中普通中專學校1所,成人中專學校1所;當年招生647人,在校學生2017人,當年畢業學生7123人。普通中學49所,當年招生18824人,在校學生54221人。其中高中5所,當年招生6055人,在校學生17420人;初中42所,當年招生12769人,在校學生36801人。小學174所,當年招生15498人,在校學生83237人;幼兒園113所,入園兒童1889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3.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57.2%。年末全縣中小學共有專任教師8134人。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141.8萬平方米;普通高中生均佔有校舍建築面積17.7平方米,普通初中生均佔有校舍建築面積15.4平方米,小學生均佔有校舍建築面積6.1平方米,中職生均佔有校舍建築面積61.8平方米。二中新校區、老年大學等工程主體竣工。
科學技術
2徠018年,濉溪縣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被評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淮海壹號眾創空間獲省級備案。“濉溪鋁基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皖北鋁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掛牌成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17家,5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評價認定。標王農牧公司等3家企業申報項目獲省重大科技專項立項,巨成化工一項目獲省科學技術三等獎。雙收種業等7家企業與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全年申請專利1821件、授權專利397件。
文化事業
2018年,濉溪縣河西區文體場館工程主體竣工。大運河·柳孜文化園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臨渙鎮躋身“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百善鎮入選“安徽省千年古鎮”,韓村鎮淮海村、百善鎮柳孜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文昌宮、小李家、雙堆集烈士陵園入選省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濉溪縣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52家,其中醫院18家、衛生院18家,執業(助理)醫師1634人、註冊護士1589人。衛生機構床位數3597張。
社會保障
2018年,濉溪縣開工並完成12個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完成郭樓橋、王橋等4橋景觀亮化。棚戶區開工項目8753套,淮海南居等項目交付入住2075套。全年改造農村危房2300戶,3255人脫貧、3個貧困村出列。謀划脫貧項目1580個,資金3.38億元。
截至2018年末,濉溪縣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9個,擁有床位2680張。全縣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7.2萬人、4.7萬人和3.9萬人。全縣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人數達95.6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52.2萬人,續保38.5萬人。

旅遊


濉溪是春秋時期政治家華元、秦相蹇叔、東漢哲學家桓譚、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首嵇康的故里。文物古迹星羅棋布,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其中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東起老濉河西岸,西至關帝廟巷南頭,全長1公里,街寬5米。街面青石鋪砌,光滑如鏡。其建築古樸典雅,呈明清風格,現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板街由清末民初一名叫做周俊哲的紳士倡導用青色瓦子石鋪設。工程十分浩大,動用民工千餘人,牛車數百輛,石料上萬方,歷時數月才造就了古城最繁華的地點。抗戰期間遭到了日寇焚燒,淮海戰役時又遭國民黨飛機轟炸。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濉溪縣的黨政機關、學校團體、工商企業等陸續遷往新城,繁華的石板街漸趨蕭條。9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對老城石板街開發保護。包括濉溪石板街兩旁建築在內的濉溪老街古建築群已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縣城西南35公里處,古為銍城,是澮水、渙水的交界處。由於臨渙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舊有兩庵四寺、九閣十八廟、二堂對兩館、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記載,臨渙古城遺址與城內古建築城隍廟、天主教堂、文昌宮、慈雲庵、山西會館、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張晉亨墓、李沃孜漢墓群、孫氏墓群等共同被列為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它古遺跡還有位於臨渙古城南端的觀星台遺址、環繞臨渙集四周的臨渙古城遺址、位於南城牆外側,澮河岸坡地上的陶圈井、城西外側的宋代窯址。古墓有位於臨渙東周庄的秦相蹇叔墓、臨渙集東李沃孜村西的李沃孜墓群、臨渙郊區東側的碼頭漢墓群、位於城西黃庄的元代墓群以及元奉大夫張晉亨元代墓。古建築有位於城東牆內側的山西會館、臨渙十八廟之一的香山廟、位於臨渙古城中部的城隍廟。
臨渙文昌宮
文昌宮位於臨渙鎮文昌路北頭,始建於唐代。擁有龐大的古建築群,前後三進庭院。北院為總前委指揮部會議室、秘書處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首長住處,東跨院為伙房和後勤處,南院是參謀處、作戰處、機要處、通訊處舊址。紀念館佔地面積5436平方米,館內開設總前委舊址原狀陳列、史料陳列、實物陳列等三大塊內容,館藏革命文物200餘件。1981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2001年和2007年三次被列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年接待遊客量約20萬人次。
小李庄前委舊址
小李庄前委舊址位於韓村鎮淮海村小李庄,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戰役總前委從臨渙文昌宮移駐至此,直至淮海戰役勝利結束。現小李家村前委駐地於1980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堆集烈士陵園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位於淮北市濉溪縣雙堆集南面,東西長368米,南北寬292米,面積10.6公頃,烈士陵園於1976年籌建,1981年10月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落成,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於1988年10月竣工。陵園大門朝東,門內兩側各有一個面積為1250平方米的池塘。寬闊筆直的主幹道通往紀念碑,南部的尖谷堆為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也是淮海戰役雙堆集地區殲滅戰期間敵我雙方激烈爭奪的制高點。國內遍植雪松、龍柏、黃楊等風景樹木,並有花圃和果園。1995年12月,陵園被批准為安徽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陵園被批准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陵園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全國第二批100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紀念碑
乾隆湖旅遊風景區
乾隆湖旅遊風景區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紀念碑位於陵園中部,1980年5月動工興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崗岩砌成。碑基分為兩層,第一層南北長31米,東西寬31米;第二層長寬各為25米;四面各有18級台階,並有青松環繞。紀念碑座正面鐫刻紀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鄧小平同志的親筆題詞“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兩端環萬年青圖案。碑冠鑲嵌淮海戰役勝利紀念章浮雕。紀念碑前鋪設水泥結構的廣場,面積約2100平方米。
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
淮海戰役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位於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內,改擴建工程總投資約1500萬元,紀念館陳展面積1860平方米。陳列分為序廳、戰前形勢、血戰雙堆、支前廳、忠烈廳五個部分,共展出珍貴文物、照片和製作品近500件。
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於1976年籌建,1981年10月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落成,雙堆集殲滅戰紀念館老館於1988年10月竣工。擴建后的紀念館新館陳展面積比以往的900平方米增加了一倍多。烈士陵園內還新建了英烈廣場、老兵廣場以及兩座無名烈士公墓。
乾隆湖
乾隆湖風景區位於濉溪縣城南端,由塌陷復墾的環湖風景區、步行龍圖街、老城石板街3塊構成,面積約5平方公里。融農業觀光、休閑娛樂、商貿購物為一體。由安徽建工學院規劃設計,1998年10月濉溪鎮人民政府開工興建。

代表人物


濉溪歷代不乏俊才名士,歷史名人有春秋時期政治家華元,秦相蹇叔,東漢哲學家桓譚,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嵇康,東晉著名的軍事家、音樂家桓伊以及東晉三戴(戴逵、戴勃、戴顒)、西晉嵇含、金代二武(武禎、武亢)等。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在此結廬,有《廣陵散》。
近代有早期革命家朱務平、徐鳳笑、劉之蕪等。
華督(?—前745年),字華父,因又稱華父督,商湯的後代之一,周朝宋戴公的孫子,好父說的兒子,東周時期宋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人,官至宋國太宰,位及“六卿”之首,後代子孫世掌宋國政權達二百多年。
薛廣德,生卒年月不詳,字長卿,西漢沛郡相(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人,是被漢高祖劉邦封為千戶侯的薛鑒的第5代子孫,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家。曾任博士、諫大夫、諫議大夫、淮陽太守、長信少府等職。後來又繼貢禹之後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
夏侯夔(476年—532年),字季龍,夏侯亶的弟弟,梁國譙郡銍(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人。歷任吳興太守、征遠將軍、西陽武昌二郡太守、持節、督司州諸軍事、信武將軍、司州刺史、右衛將軍、雲麾將軍、督南豫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職。
呂圻(1517年—1589年),曾任鎮撫、參將,封為鎮國將軍。原籍河南汝陽,后遷濉溪縣東趙集山南呂村居住。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沿海人民紛紛組織武裝抗倭,嘉靖皇帝亦調兵遣將相助。呂圻是當時的一員戰將,與戚繼光同期抗倭,曾在通州(今江蘇南通)、海門、泰興、奉化等地與倭血戰。
朱務平(1898年—1932年),化名朱大生、煥明、人和、大春等,安徽省濉溪縣臨渙四里朱小樓人。少時讀了幾年私塾,後轉到臨渙、蕪湖、徐州等地讀書。1924年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下半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上中學時,領導徐州培心中學學生進行反對美國傳教士的鬥爭。大革命時期,在宿縣從事農民運動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是宿縣中共組織的創建者之一。
李文忠(1339~1384)明代開國著名將領,字思本,漢族,江蘇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長公主),十二歲喪母,由朱元璋撫養長大。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嘗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史稱“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臨陣踔厲歷風發,遇大敵益壯”。

獲得榮譽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0年3月,入選2019年安徽縣域經濟總量20強(第7)。
2020年6月,授予濉溪縣“第五屆安徽省文明城市”稱號。
2020年6月30日,濉溪縣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二批)》。
2020年6月30日,入選安徽省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縣名單。
2020年8月15日,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名單。
2020年12月1日,位居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十強縣(市)第29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