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魚
中國北方一帶的常見麵食
面魚,是中國北方一帶的常見麵食。根據其做法和形態,主要有兩大類:西北面魚和華北面魚。在西北地區,尤其是山西、甘肅等地,面魚是夏天常見的傳統特色麵食,某些地方(如天水)的方言里又稱為“鍋走(方言里蝌蚪的發音)、麵疙瘩”,形狀似小魚或蝌蚪。
徠華北面魚分佈於中原、華北、東北,山東等地區。多以小麥麵粉或雜糧麵粉為原料,以外形獲名,製作方法為油炸或蒸制。有多種不同形狀,包括不同的小動物如魚類,俗稱面魚。
用料
食材 | 用量 |
麵粉 | 300克 |
水 | 150ml |
鹽 | 5克 |
香菜 | 一勺 |
香蔥 | 一勺 |
蒜末 | 一勺 |
白芝麻 | 一勺 |
花生碎 | 一勺 |
辣椒粉 | 一勺 |
香醋 | 依個人口味 |
醬油 | 2勺 |
糖 | 半勺 |
鹽 | 半勺 |
油 | 適量 |
詳細步驟
步驟 | 圖片 | 說明 |
步驟一 | 步驟一 | 盆中放入300g中筋麵筋和5g鹽,倒入150g 溫水,用筷子攪拌成絮狀。 |
步驟二 | 步驟二 | 在案板上揉成光滑的麵糰,蓋上保鮮膜,醒面15分鐘。 |
步驟三 | 步驟三 | 燒開一鍋水,用剪刀將麵糰剪入鍋中,不斷攪拌防止粘在一起。 |
步驟四 | 步驟四 | 煮至邊緣透明浮起后撈出。 |
步驟五 | 步驟五 | 過冷水(提前燒好的涼白開) |
步驟六 | 步驟六 | 將面撈出倒入碗中,放入1勺蒜末、1勺辣椒粉、1勺小蔥、1勺香菜、1勺芝麻、一勺花生碎、半勺鹽、半勺糖、2勺生抽和2勺香醋(依個人口味添加) |
步驟七 | 步驟七 | 淋熱油,好香呀…… |
步驟八 | 步驟八 | 攪拌均勻開始享用吧!因為家人太著急吃了,最最有食慾的照片都沒拍到。 |
面魚有兩種,而且差別很大。
1、西北面魚:西北地區(尤其是甘肅)夏天常見的傳統特色麵食,在某些地方(如天水)的方言里又稱為“鍋走(方言里蝌蚪的發音)、麵疙瘩”,形狀似小魚或蝌蚪,其做法類似華北東北地區的“疙瘩湯”。
2徠、華北面魚:華北、中原、東北以及山東(膠東地區為主)等地區的一種油炸麵食。有多種不同形狀,包括不同的小動物,如魚類,俗稱面魚。
小麥麵粉放入加適量鹼面,加水攪拌揉成較硬的麵糰,在較大的鍋或者瓷盆中加水將麵糰洗成麵漿,最後剩下纖維狀的東西,將洗好的麵漿倒入鍋中,熬煮至稠糊狀,將“井”字架擱在盛有涼清水的盆子或鍋上面,中間放上底部有均勻圓孔的漏盆(也可以拿孔較大的漏勺代替),用大勺子將熬好的稠糊裝物舀到漏盆裡面,用勺子在漏盆中邊滑動擠壓讓其通過圓孔,落入清水中,將醋或者漿水熗一下,炒一些小菜,準備好蒜泥,辣子,待面魚冷卻后,用漏勺撈起,涳掉裡面的水,倒入碗中,加上各種準備好的配料即可。
用麵粉捏成一些特別的形狀,包括一些小動物,有時候使用木質的模具製作,包括鴿子、獅子以及魚的形狀,然後放到蒸籠里蒸熟,放冷,著色加彩,描線點睛。經過藝術處理的面魚,色彩艷麗,栩栩如生了。在著色加工的基礎上,再用文火烘乾,便可將面魚當工藝品收藏了。經過加工的面魚,或贈送親朋,或贈送好友,或給家人外出時作乾糧,儘管用途不一,但已經成為一種工藝品了。在有些地區,採用油炸的方法製作面魚。
面魚
如今的七月十五,還有著新麥歸倉、歡慶豐收、品嘗新麥的含意在內。在五寨縣的鄉下,農民們磨出上等的白面麵粉,各家互相邀請村中鄰里、大閨女、巧媳婦,在家中捏面魚。
時代不同了,七月十五也就不光是捏面魚兒。如今,除去捏各種各樣的面魚:鯉魚、鰱魚、鯽魚、草魚外,開始捏制其它類型的面捏製品。如今的面魚,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達到一個面魚要用二至三斤發起的白面提制一個成品,而最小的,也有象小指那樣的金魚。
在五寨縣境內,農曆七月十五送面魚還有些講究,那就是這一日內提籃的、挑擔的、抬盒子的、騎驢的,東來西去,南來北往,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送面魚高潮。更有甚者,如今面魚造型,已經發展到捏小摩托車、小汽車、大象、斑馬、海豹等多種品種。
在山東省費縣,有一古老的習俗,就是每逢農曆閏年,結了婚的閨女,要在閏月里蒸一對面魚,送到娘家。過去,費縣是個窮地方,人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寅吃卯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老百姓過日子大都按農曆計算,趕上閏年便會多出一個月,閨女擔心年一長,娘家人會斷炊挨餓,就會專門抽出時間,蒸出一對面魚,趕忙送去。“魚”和“余”諧音,閨女當然也希望娘家的日子過得富足有餘,以圖吉利。這一風俗一直延續至今,不過也有了一些演變。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天天都能吃上麵食,大都不送面魚了,而改為送貨真價實、活蹦亂跳的真魚。這一習俗,不僅讓做女兒的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還能了卻父母對女兒的思念之情,真是一舉兩得,值得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