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湖

全國第六大淡水湖

高郵湖,古名樊良湖,又名新開湖。跨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寶應縣、淮安市金湖縣安徽省天長市,屬淮河流域,淮河入江水道穿湖,終達長江。

水域總面積為760.67平方公里(平水面積),僅次於太湖洪澤湖,為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江蘇省第三大淡水湖。一般水位5.55米深。高郵湖是天長水路唯一的入江通道。

高郵湖屬跡窪地型湖泊,水面寬廣,環境優美,物產豐富。高郵湖大閘蟹、高郵湖龍蝦、高郵湖青蝦、高郵湖鯿魚、高郵湖銀魚、高郵湖白魚、高郵湖鯽魚是著名的品種之一,魚蝦的產量也很大。

在,龜、蝦、蟹等水產品豐富,亦以產高郵鴨著名。

位置境域


高郵湖位置及境域
高郵湖位置及境域
高郵湖,地處東經119º06’-119º25’,北緯32º42’-33º41’之間,江蘇省中部、安徽省天長市東北部。地跨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寶應縣、淮安市金湖縣和安徽省天長市。湖泊長48公里,最大寬度28公里。湖底一般高程4.5米。在水位6米時,水面積700平方公里;水位5.70米時,面積650平方公里;水位9米時,水面積780平方公里。高郵市水利部門記為總面積760.67平方公里。天長境內水域約為70平方公里,高郵市境內431.5平方公里,佔55.3%。
新中國成立前,高郵湖容量較大,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時測得湖水位7.99米時,可蓄水51億立米。但由於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不斷接受入湖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以及湖內各種生物殘體的沉積,湖底被不斷的淤高,灘面擴大,1913年湖底平均真高3米,到21世紀初已達到平均真高4米,個別河槽底由原來的真高1米淤到真高4米。1956年有公灘17000畝,1961年公灘為23000畝,五年內就擴大6000畝,因而容積縮小,21世紀初8.00米水位時可蓄水26.20億立米,6米水位時可蓄水10.8億立米。
高郵湖北岸金湖縣境內地形
高郵湖北岸金湖縣境內地形
高郵湖東岸高郵市鎮國寺一帶湖面
高郵湖東岸高郵市鎮國寺一帶湖面
高郵湖西岸天長市水面
高郵湖西岸天長市水面
高郵湖南部高郵縣境內湖尾地區
高郵湖南部高郵縣境內湖尾地區

名稱演化


歷史上高郵湖名稱很多。高郵湖名稱最早出現在明朝洪武初年。高郵的運道在北魏時期僅有《水經注》所說的樊梁湖(樊良湖)和《魏書》所說的津湖(元代改稱界首湖),後來逐漸增多了。宋代起,為增加漕運水源,築堤界水,湖面增多,到了明洪武初年,出現了高郵湖之名。直到民國還保留著原來新開、姜里、甓社、七里、平阿、珠湖、武安、張良、塘下、鵝兒白、石臼湖等11個湖的湖名。
此外,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甓社湖曾現珠光(河蚌珠光),故後人也稱高郵湖為珠湖。還有新開湖之稱,來源待考。

類型成因


高郵湖屬於河跡窪地型湖泊。這類湖泊系由河流演變而來。洪澤湖和高郵湖在成湖以前,這裡就有許多小型湖盪,如洪澤湖地區有破釜澗、富陵湖、白水塘、泥墩湖、萬家湖、成子湖等;高郵湖地區據清嘉慶十八年(1813)《高郵湖州志》記載,原有36個大小不等的湖泊。為“串珠式”小型湖泊群。這些湖盪處於淮河下游,南宋建炎二年(1128)東京留守杜充於李固渡西決黃河入淮河,以阻金兵,黃河自此由泗入淮。黃河南泛,取淮河入海故道,使淮水歸海不得而四處泛濫,破釜澗等許多小湖遂合為一大湖,即洪澤湖。洪澤之名不見古籍,自隋煬帝乘船游幸江南,途經破釜澗,時遇大雨,便將破釜澗改稱為洪澤浦,洪澤湖之名由此而來。天長舊縣誌中記載的汀溪湖,即為高郵湖形成前的小湖泊之一。淮水向東既無出路,而洪澤湖又容納不了全部淮水,遂循地勢向南流去,泛濫於高、寶地區,使這一地區的許多小湖成為巨浸,形成了高郵湖及寶應湖

主要支流


高郵湖主要入湖河流有三河(淮河入江水道)和安徽省天長縣的白塔河、銅龍河及新開河等。湖水經南端莊台閘、新王港、新港、老王港、楊庄等漫水閘和毛港閘泄入邵伯湖,最後進入長江。
上游水系
淮河入江水道金湖縣一段
淮河入江水道金湖縣一段
淮河入江水道,在江蘇省西部洪澤湖下游。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於周橋以南的五壩開了三條引河,並築六道河堤,時稱“三河六堆”。嘉慶十八年(1814)在今三河閘處開挖仁、義、禮三條引河(即新三河),洪水遂經新三河入寶應湖。出湖后汊流多而曲折,北達白馬湖,南入高郵湖和邵伯湖,經江都六閘入里運河,再出金灣河、鳳凰河、太平河等五河,由芒稻河、廖家溝南下,至三江營入長江。汛期常潰堤東侵,為害嚴重。1956年,興建白馬湖隔堤,以防水害。1958年在鳳凰河修築堤防,建東風閘。1962年在廖家溝建萬福閘。1969年建三河攔河壩、大汕子隔堤和淮南堤,使新三河改道直入高郵湖,不再危害寶應湖地區。后拓浚歸江河道,廢草壩10座,建節制閘。入江河道上段自三河閘起經金湖縣共和集、黎城、石港、金溝達施尖入高郵湖,長55公里,寬2-3公里;中段從高郵湖到邵伯湖六閘,湖區長55公里;下段自六閘起經運鹽、金灣、太平、鳳凰、新河等水道,匯入芒稻河、廖家溝、夾江至三江營注入長江。並在金灣河和太平河上興建節制閘和配套工程,最大泄洪量12000立方米/秒。為淮河下游最大泄洪河道。
新白 塔河
新白 塔河
新、老白塔河,主幹發源於西部來安縣長山,經半塔、汊澗、石樑、護城橋等地注入高郵湖。老白塔河南北朝時稱石樑溪、石樑澗,唐代稱下阿溪,明、清稱石樑河,民國初稱南山河,后稱白塔河。新中國成立以後,由石樑開新河道,穿黃家湖、東壬湖、錢家澗等3湖,越何庄、劉北、黑塘埂3崗入高郵湖。新河開通后,石樑以下老白塔河道成為沂湖內河。據1983年統計,新、老白塔河縣內長度為82公里。新白塔河流域面積970平方公里,河床寬92米;老白塔河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河床寬12米。
銅龍河,原名銅城河,民國初稱北山河。發源於江蘇省盱眙縣境內,經大通、安樂兩水庫於銅城鎮西三里橋處匯合,經龍岡流入百家盪,與高郵湖通聯。全長52.5公里。流域面積426平方公里,河床寬60米。
楊村河,發源於天長縣張鋪鄉,經躍進水庫流入沂湖,通白塔河,全長32公里,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河床寬22米。
川橋河,明代為白揚河,即舊志所載禹王河。發源於江蘇六合縣馬集,流經川橋、高峰兩水庫后匯入七里橋,流入黃家湖,通白塔河,全長28.4公里,流域面積279平方公里,河床寬30米。
秦欄河,發源於江蘇省儀征縣和天長縣橫山,經官橋、焦澗兩水庫匯於秦欄,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299平方公里,河床寬15米。
王橋河,源出天長縣橫山北麓,經崗陳、汴橋、王橋、寶林寺匯戊橋河入洋湖,再入高郵湖。全長18.5公里,流域面積146平方公里。
沂龍河,是新中國成立后新開人工河,由於銅龍河入高郵湖段河底淤高,水位低時不能從高郵湖引水灌溉,且淤泥太深,難於疏浚。從老白塔河至沂龍閘穿沂湖經龍崗開挖一道人工河通銅龍河,稱為沂龍河,長約7千米。
百盪湖,舊稱白馬湖,在天長縣東北部,與高郵湖通聯,承接銅龍河及金湖黎龍河一帶來水,匯水面積426平方公里,湖面14.5平方公里。
黃家湖,又名黃雀湖,舊稱萬壽湖(萬歲湖),在縣城之西,是白塔、川橋兩河下游之行洪區。由於湖中地面高程在6米以上,春冬不積水,盛長葒草,故又稱葒草湖。湖面6.4平方公里,匯水面積842.6平方公里。
沂湖,原稱泥湖,明代改稱沂湖,在縣城北偏東10公里處,屬白塔、楊村河水系,湖面19平方公里,匯水面積230平方公里,盛產魚蝦及菱角芡實
洋湖,在縣城東15公里處,承王橋、戊橋河來水匯入高郵湖,面積11平方公里,魚、蝦及菱、藕等水產品豐富。
沙湖,在縣境東部,為秦欄河入高郵湖之入口處。匯水面積30平方公里。
下游水系
新民灘,位於高郵湖、邵伯湖之間,是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走廊,東西長7.55公里,南北長10多公里,灘面高程為5.0~6.0米,總面積約6.3萬畝。
邵伯湖,位於高郵湖南端,與揚州市江都區、邗江區交界,北起高郵湖新民灘,東瀕京杭大運河,西為高郵、邗江沿湖地區,南抵六閘河口。總面積164.97平方公里,下經六閘注入歸江河道入江。
邵伯湖湖周分屬邗江、高郵和江都三縣。上承高郵湖來水,分別由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及里運河注入長江。湖泊長17公里,最大寬度6公里,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相應於水位4.36米),平均水深1.1米,湖水蓄量1.1億立方米。湖水pH值8.5,礦化度為215.07毫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Ⅰ型水。在湖的東南里運河西堤上建有邵伯閘,以調節湖泊水量。湖泊具有調洪、灌溉和養殖之利。

水文特徵


高郵湖湖底平坦,湖底高程3.5-4.5米,高郵湖常年水位5-5.5米,蓄水5-6億立方米,汛期蓄水9.38億立方米。死水位5米,死庫容4.6億立米,蓄水位5.7米,蓄水面積648平方公里,灌溉庫容4.2億立米,防洪水位9.24米,防洪庫容27億立米,蒸發量890毫米。
湖水呈黃綠色至淡黃色,為重碳酸鹽類鈣組I型水。據2010年數據,高郵湖pH平均值為8.66,溶解氧平均值為7.3毫克/升,總氮平均值為1.02毫克/升,總磷平均值為0.051毫克/升,CODMn平均值為9.61毫克/升,葉綠素a平均值為10.38毫克/升,透明度平均值為0.69米。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高郵湖地處長江、淮河下游內陸水域,浮游植物有9門156屬,其中蘭藻門29屬,佔18.6%,隱藻門2屬,佔1.3%,金藻門5屬,佔3.2%,黃藻門2屬,佔1.3%,硅藻門29屬,佔18.6%,甲藻門4屬,佔2.6%,裸藻門6屬,佔3.8%,綠藻門78屬,佔50%,輪藻門1屬,佔0.6%。浮遊動物有288種,其中原生動物94種,佔32.6%,輪蟲106種,佔36.8%,枝角類50種,佔17.4%,橈足類38種,佔13.2%。
底棲動物有92種,其中軟體動物腹足類15種,佔16.3%,斧足類22種,佔23.9%,節肢動物的甲殼類14種,佔15.2%,水生昆蟲16種,佔17.4%,環節動物的多毛類3種,佔3.3%,寡毛類7種,佔7.6%,蛭類3種,佔3.3%,其他12種,佔13%。
水生植物共29科62種,其中萍科、水蕨科、芡科、菱科、柳葉菜科、唇形科胡麻科、狸藻科、金魚科、桔梗科、黑三棱科、茨藻科、科、燈心草科各1種,各佔1.6%,槐葉萍科、繖形科、龍膽科、玄參科、澤瀉科、天南星科、浮萍科各2種,各佔3.2%;小二仙草種、雨久花科各3種,各佔4.8%,睡蓮科、蓮子菜科、菜苤科、禾本科、莎草科各4種,各佔6.5%,蓼科8種,佔12.9%。

魚類資源

魚類計有24科74屬109種。作為捕撈對象的主要有鯉科、鯷科、銀魚科、鯰科、鮠科、鰻鱺科、鯔科、鮨科、鱧科、合鰓科、塘鱧科、杜文魚科等12科,主要有鯉、鯽、青、草、鰱、鱅、鯿、魴、、紅鰭鮊、蒙古紅鮊、翹咀紅鮊、條、鱤魚鰟鮍大銀魚太湖短吻銀魚梅鱭、鯰魚、黃顙魚、河鰻、鱖魚、黑魚等。另外,還有蝦、蟹和貝類。高郵湖在三河閘建閘之前,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的捕撈量,1952年佔總捕撈量的12%,1953年建閘后,四大家魚捕撈量逐年減少,到1960年,僅占捕撈量的0.16%,幾乎到了絕跡的程度。

水生植物

江蘇省湖盪灘地多,水生經濟植物資源豐富,可分為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四大類。主要品種如下:挺水植物有蓮藕、蘆葦、蒲草等。一般生長在靠近岸邊水淺的地方,植株挺立於水中,部分基葉伸出水面。省內淡水水域均有分佈,特別是湖泊、河盪地區資源豐富。浮葉植物有菱、芡實、蒓菜等,根生在水底,莖比較柔軟,葉片浮於水面。菱主要分佈在里下河、蘇州水網地區;芡實在湖盪、港汊和漚田均有分佈;蒓菜以太湖東山所產最為有名。漂浮植物有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整株植物飄浮水面,其根不著生於水底,省內河溝和湖盪地區均有分佈,資源比較豐富。沉水植物有有苦草、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等,植株生於水中,湖盪地區均有分佈,資源豐富。

治理開發


高郵湖地區河湖交錯,圩區較多,舊時因水利設施殘缺,加上連年失修,旱澇災害重而頻繁,尤以水災為重。清嘉慶《備修天長縣誌稿》於此記述甚確:“天長西南接滁、來、六合諸山,大抵憂水者十之七,憂旱者十之三。緣諸山之水以東北大湖(即高郵湖)為歸,每盛夏淫水,山水盈溢,河側田畝多被浸沒。”舊志載明永樂九年(1411)迄清宣統三年(1911),全縣發生大規模旱澇災害84起,其中水災45起,佔54%;旱災34起,佔40%,其餘為水旱兼發。封建政府對水利設施雖時有修建,均小補小修,不能根治。災害來時束手待斃,災后雖有賑濟蠲免,但杯水車薪。
民國時期,水旱災害仍然不斷。民國元年(1912)到民國37年,全縣大旱7起,大水8起。民國19年,淮河流域嚴重水災,天長受災慘重,縣內山洪暴發,而高郵湖水位猛漲,引起湖嘯,致湖水倒流,內澇成災,縣東北一片澤國,縣城周圍可行船,居民甚至可騎城牆洗腳,29萬畝農田淹沒,5萬餘間房屋水毀,傷亡110人,4326戶、19290人無家可歸。安徽省政府列天長為特等災區,撥糧麥冬衣,具領人卻將其變賣私分。國民黨甚至人為製造災害,民國27年炸決花園口,致黃河潰堤,天長縣受災15萬畝,水毀房屋2786間,2369戶近1萬人無家可歸,13人喪生。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立足抗旱排澇,大興水利工程。根據旱澇程度,統籌安排和指揮抗旱排澇。災害得以緩解。

防洪工程

高郵湖上下游控制工程示意圖
高郵湖上下游控制工程示意圖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和政務院及時作出治理淮河決策,入江水道先後興建了一系列工程。
入江水道原經三河泄洪入寶應湖,而後多叉分流,北達白馬湖,南入高郵湖、邵伯湖,迂迴、曲折匯入長江。1950年大水后,按照政務院決定的淮河洪水“仍暫以入江水道為泄水尾閭”的要求,對入江水道的三河堤、里運河堤及沿湖圩堤進行全面復堤加固,疏通水道,清除行洪障礙。1953年7月建成三河閘,控制了入江水道的口門。1954年淮河發生特大洪水后,至1987年,先後三次大規模治理入江水道。
三河閘
三河閘
三河閘,工程於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共63孔,每孔凈寬10米,總寬697.75米,底板高程7.5米,寬18米,共21塊底板,閘孔凈高6.2米。門墩架設公路橋,按汽-10級標準,採用雙車道,凈寬10米。三河閘按洪澤湖水位16米設計、17米校核,原設計流量為8000立方米/秒,加固后的三河閘設計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設計抗震烈度8度。三河閘攔蓄淮河上、中游來水,使洪澤湖成為一巨型平原水庫,為蘇中、蘇北地區的工農業、人民生活用水及航運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1956年冬,對寶應湖、高郵湖、白馬湖、邵伯湖沿湖圩堤進行加固。
從1969年11月開始,按照淮河流域規劃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相應超高2.5米的要求,對入江水道全面治理。省成立江蘇省革委會入江水道工程指揮部,組織淮陰、揚州、六合3個專區24.7萬人次,用兩個冬春時間,全面加高加寬三河南北大堤,興建堵斷入寶應湖的口門長4公里多的三河攔河壩,完成金溝改道段東西大堤,在金湖縣城東橫跨入江水道處興建漫水公路,並在東、西偏泓上各建一座漫水閘和西偏泓漫水套閘,新建大汕子格堤12.1公里和寶應湖大汕子退水閘,使淮河洪水由過去彎曲迂迴經寶應湖再入高郵湖的狀況,改由金溝直接入高郵湖,縮短洪水入江線路20多公里,並使寶應湖地區不再行洪,實現了洪澇分治。同時,加固了淮南圩大堤和里運河西堤,增做塊石護坡,湖西圩堤加固,整治新民灘,清除行洪障礙,修建由新、老王港閘等6座漫水閘聯結起來的高郵湖控制線。
三河閘,控制包括三河閘和1970年1月在蔣壩鎮附近建成的500噸級蔣壩船閘1座,1975年1月在蔣壩船閘下引河口建成1座簡易的蔣壩抽水站,裝機260台套,可抽水130立方米每秒入洪澤湖。這三項工程形成入江水道的第一級控制。
金湖控制工程,包括入江水道東、西偏泓兩座漫水閘、西偏泓漫水套閘、三河攔河壩和石港船閘、石港抽水站等,主要為發展金湖縣交通、航運、排澇和蓄水灌溉。興建入江水道金溝改道段時,在金湖縣城東建成橫跨入江水道的漫水公路,東西偏泓上各建1座漫水閘,汛期排洪,汛后蓄水灌溉。入江水道北側於1971年建成石港船閘,通過新辟的金(金湖)寶(寶應)航道,再經南運西船閘,溝通京杭運河,打開金湖水運出路。1974年7月又建成簡易的石港抽水站,裝機240台套,可抽水130立方米每秒。配合蔣壩抽水站,可將江都抽水站北送的部分江水向洪澤湖輸送100立方米每秒,還可抽排寶應湖地區的澇水。
三河攔河壩,是截斷三河,洪水不再迂迴寶應湖而由金溝改道段直接入高郵湖的關鍵工程。壩長4.4公里,在三河河床里築壩。1969年冬大壩施工時,經過三個月建成。1982年後屢次加固,到1987年形成多級平台壩體,壩頂高程14.5米,頂寬14.0米,混凝土擋土牆頂高程15.0米,寬30厘米。
入江水道中段自高郵湖至邵伯湖六閘長55公里,並建有高郵湖控制工程。這一段大部屬於湖區。由於高郵湖湖面風浪較大,湖東即為里運河西堤,自大汕子格堤興建后,寶應湖不再行洪。19561957年整治里運河時,自高郵界首鎮向南26.5公里長築新東堤,處理了清水潭、馬棚灣等歷史險工,成為“兩河三堤”。高郵以南至六閘,湖東均為新築的京杭運河西堤,堤頂高一般均超過洪水位2.53米,頂寬6米。迎湖平台一般寬30米,並有干砌塊石護坡。高郵湖、邵伯湖西幾個大圩的圩堤頂高,一般超出洪水位22.5米,頂寬3.5~5米,迎風浪地段和險工地段均建有塊石護坡。
新民灘楊庄漫水閘
新民灘楊庄漫水閘
高郵湖控制工程,位於高郵湖至邵伯湖之間8.8公里長、6.7公里寬的新民灘。灘面高程4.76.2米。是入江水道的一個咽喉。歷史上這裡就有堵港濟運、蓄水灌溉的記載。清光緒十七年至宣統元年(18911909年)就有5年堵港濟運的資料。新中國成立后,從1953年起,每年汛後用堵閉各港蓄水,並從運河西堤到湖西郭集大圩,在湖灘上建起一條11.3公里的控制線。汛期拆壩行洪,汛后堵港蓄水,堵堵拆拆,年復一年。1962年開始並港建閘。1969年興建入江水道,並對新民灘進行了整治,以解決淮河排洪和蓄水灌溉、航運等問題。先後興建和改建了老王港、新王港、新港、毛塘港、楊庄河、庄台河等漫水閘6座,漫水套閘1座,並將漫水閘和東西向堤埂聯接成一道高程6.5米的控制線,統稱高郵湖控制。1971年在小汕子河以東、距運河西堤1.3公里,順水流方向結合開挖庄台河,新建一條南北長8850米、東西寬18米的庄台。庄台高程1111.5米,高出設計最高洪水位1.52米,將分散居住在灘面上的5301人,全部遷至新莊台定居,原來分散的庄台、樹木、墳墓、蘆柴等均清除,以利行洪。1978年經過批准,又將庄台河與運河西堤之間的灘地,開荒造田,一水一麥,適當提高控制線上子埝的標準,但頂高不能超過8米,頂寬不得大於1米。當入江水道行洪,高郵湖水位達7.5米,並有上漲到8米趨勢時,立即破圩行洪。但後來人口增加到1萬人左右,庄台住不下,部分居民在庄台坡上和1.3公里的行洪道中重新建房。1984年群眾又將子埝加高到9.5米,頂寬5米,並將塊石護坡做到高程8米,嚴重影響行洪。
高郵河湖調度閘
高郵河湖調度閘
高郵河湖調度閘,位於京杭大運河西堤,主體工程按二級建築物要求設計的調水閘。該閘在原有老運西通湖船閘基礎上改建而成,1990年11月正式施工,1991年11月順利竣工。2003年洪水后,於2004年實施了淮河入江水道災后重建應急工程運河西堤加固項目。
新民灘工程,建於1970年代中期,在新民灘北部修築了控制線圍堰工程,全長11.5公里,堰頂真高6.5米,在通往邵伯湖的港汊上修建了控制線漫水閘工程,計7座155孔,閘門頂高程6.0米,最大泄洪量2000立方米/秒,當高郵湖水位6.0米以上時,漫水閘開啟,灘面漫灘行洪。有毛港、王港、老王港等3座漫水閘。新民灘工程在2003年大水行洪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前,高郵湖西岸天長縣河堤彎曲低矮,加上高郵湖無固定干堤,洪水季節常常倒灌,致河流決堤成災,白塔河、川橋河經常危及縣城。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大量投資,組織群眾利用大水之後利於堵口復堤和大旱年景便於取土之機,逐年加高培厚。到1980年代,共完成圩堤工程土方2000萬立方米,石方52萬立方米,建成以高郵湖大堤為主包括城防圈堤在內的河堤計453.9公里。高郵湖干堤全長34公里。這些堤線以白塔河為界,形成南北兩大片,保護著大小94個圩23.5萬畝農田和縣城的安全,其中萬畝以上的大圩有金埠、龍集、大壙、上泊湖、彎聯、河灣及三盪7處,計有耕地12.37萬畝。
高郵湖西堤
高郵湖西堤
2004年實施了淮河入江水道災后重建應急工程運河西堤加固項目,主要內容是在北起二里鋪,南至湖河調度閘,工長26.5公里老西堤后修築戧台(頂真高10.5米,頂寬6米,1:3坡)、吹填老河槽至真高9.5米。西堤作為里下河防洪的第一道屏障,其工程位置十分重要,工程沿線的吹填加固,不僅有效地消除了工程險情,確保防洪安全,同時在吹填區域內形成了2500畝左右的土地資源。

圩區灌溉

1978年天長縣抽高郵湖水灌溉
1978年天長縣抽高郵湖水灌溉
高郵湖地區由於氣候原因,一年中兩頭旱中間澇,6月份僅降雨82.5毫米,而蒸發量達104毫米。1960年代後期高壓電輸入后,沿湖圩區興建和配套機電排灌設備,在乾旱季節提高郵湖水用於灌溉,特別是湖西岸的安徽省天長境內,沿高郵湖邊興建起沂湖、洋湖、秦欄河、馬草灘等7處大型臨時翻水站,把高郵湖水翻進縣內,例如1978年大旱,提高郵湖水2.1億立方米,保證了90萬畝農田的豐收。

圍湖造田

長江下游地區建圩有悠久歷史。特別是清代和民國時期較多。高郵湖西岸天長縣境內的有:
金小大圩,東、北部分迎高郵湖長堤。東以東、西九連圩為屏障,南臨沂湖,西接后家湖,北瀕百家盪,原跨金龍(屬龍集鄉)、小關(屬湖濱鄉)兩鄉,故名。建於清康熙主十六年(1697),嗣後從未大修,致堤線彎曲過長。1951年3月中旬開工興建,受益8053畝。
新河大圩,隔丘渡湖與三盪圩相對,西南阻高地,東、東南、東北環牧馬、西王渡以及高郵等湖。原與高郵縣共轄,新中國成立后劃為天長縣新河鄉,故名。內有大小圩24個,1951年3月底開工復堤,受益8053畝。
大壙圩,東濱高郵湖,南以新白塔河北岸為堤,北系老白塔河。建於民國,1957年,開挖新白塔河的同時建成大壙圩,1960年代中期改建為省農墾廳屬大壙圩農場。有耕地1.74萬畝,圩堤長38.9公里。
友好圩,原為陸沉的12個小圩,位於銅龍河口,近百家盪,受銅龍河山洪和高郵湖風浪的雙重威脅。1953年建堤成功,堤長7125米,培修3100米,新建833米,受益2477畝,安置轉業漁民350人。

航道航運

高郵湖湖區天長市境內的航運船隻
高郵湖湖區天長市境內的航運船隻
高郵湖,是天長市向外水運的唯一航道,(高郵市及金湖縣、寶應縣一般通過湖東的里運河船運)湖西耿家尖(海軍靶場)為古漕運碼頭。高郵湖區由高郵、金湖、天長3縣共轄。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淮河的治理,先後修建了三河、蔣壩、高澗、淮安等船閘,下游從高郵運河西堤至陸家橋(即新民灘)開了庄台河,建了庄台、新港、王港、毛港、楊庄等5座小型過船閘。新白塔河口門至大尖灘北頭18公里,湖底高程3.5米左右,枯水期湖水位在5-5.5米之間,最低通航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可常年通航80-100噸級的貨駁船。由於大尖灘以東的航道積淤和建於30年代的高郵運西船閘限制,嚴重礙航。1978年大旱,省航道局派船疏浚,從閔橋西河口經漫水閘、石港閘、運西入運河至高郵,比從高郵湖直達繞道79.5公里。1984年來,國家投資681萬元新建珠湖船閘,對大尖灘航道進行疏浚,1985年12月完工。閘首凈寬10米,閘室寬16米,長100米。極大地便利了高郵湖與京杭運河之間的水運交通。
同時,天長市入江河道新、老白塔河、銅龍河、秦欄河、川橋河、王橋河等都可通高郵湖。新白塔河可通100噸船隻。在上述河流沿岸建有若干港口、碼頭、渡口。
高郵湖運西船閘入口處
高郵湖運西船閘入口處
為維護高郵湖與運河的通航,1985年建成高郵運西(珠湖)船閘1座,同時封閉民國時期建造的高郵老船閘。設計年船舶通過量300萬噸。

漁業生產

高郵湖區漁業生產
高郵湖區漁業生產
高郵湖漁產品向以天然捕撈為主。歷史上是天然捕撈水域。據民國23年(1934)調查,僅百盪、沂湖、洋湖年獲漁產品就達150餘噸。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可供捕撈的湖泊水面為38.6萬畝。1950年代後期大面積圍墾種糧,1958年,大壙圩、上泊湖萬畝被圍墾。1965年以後,高郵湖湖灘大面積被圍,到1970年,5處水域被圍墾10.5萬畝,占水域面積的38%。圍湖造田使捕撈範圍大為縮小。
1970年代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繼續圍湖造田,水域面積進一步縮小。1980年,全縣湖泊水面由1970年的19萬畝下降到18.15萬畝,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7%。高郵湖、沂湖等地則實行了人工增殖,按不同漁類產卵生長季節確定開放時間,致使捕撈水域縮小,捕撈季節也不斷縮短。
河蟹資源向依通海水道回遊。隨著湖區通往長江的萬福、邵伯、高郵等閘的建成,河蟹回遊通道受阻,產量銳減,1962年後幾乎絕跡。1969年,高郵湖管理委員會在湖區人工放養蟹苗,

其它水產

高郵湖大閘蟹體型肥大,蟹黃細酥,肉質白嫩,蟹味美且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上品。秦少游曾把此蟹作為上等禮品饋贈蘇東坡,並賦詩《以蒓姜法魚糟蟹寄子瞻》一首。每百克高郵湖大閘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質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核黃素、煙酸,其發熱量超過一般魚類的營養水平。2002年,“高郵湖”牌大閘蟹獲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標誌。2005年,“河盪”牌螃蟹、“碧湖”牌螃蟹通過國家無公害食品認定。2008年,“王鮮記”大閘蟹獲揚城地產優質生態大閘蟹、揚城最正宗的生態大閘蟹“蟹王”稱號。2011年,“左岸”牌大閘蟹通過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由揚州江淮湖泊漁業有限公司養殖、生長於高郵湖水域的“寶湖”牌大閘蟹囊括“華東杯”蟹王、蟹后大獎,為“中國十大名蟹”之一、江蘇名牌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標誌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動物養殖場註冊認證。2015年,“高郵湖大閘蟹”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獲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批准。2016年,據市農委統計,高郵湖大閘蟹養殖面積1萬多公頃,產量近5800噸,產值4.5億多元。
高郵湖青蝦肉質鬆軟,易消化,營養豐富,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後需要調養的人是極好的食物。2005年,“橫涇河”牌青蝦通過國家無公害食品認定。2016年,據市農委統計,青蝦(鯽魚、龍蝦)混養面積1.3萬公頃,產量近200噸。
高郵湖龍蝦,2016年,據市農委統計,龍蝦(鯽魚、青蝦)混養面積1.3萬公頃,產量近500噸。
高郵湖產的鯽魚肉質細嫩,肉味甜美,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並含有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高郵湖的鯽魚以2-4月、8-12月的最肥美。2002年,“碧湖”牌、“金盪”牌鯽魚被評為省無公害農產品;2005年,“河盪”牌鯽魚、“碧湖”牌鯽魚、“龍虯庄”牌鯽魚通過國家無公害食品認定。2016年,據市農委統計,鯽魚(青蝦、龍蝦)混養面積1.3萬公頃,產量近2000噸。
高郵湖泥鰍可食部分佔整個魚體的80%左右,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較高、脂肪較低,能降脂降壓,素有“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和“水中人蔘”之美譽。2016年,據市農委統計,高郵泥鰍養殖面積48公頃,產量為720噸。
高郵湖鯿魚具有補虛、益脾、養血、祛風、健胃之功效。2016年,據市農委統計,鯿魚養殖面積986公頃,養殖產量4533噸。

水生作物

高郵湖收穫芡實
高郵湖收穫芡實
高郵湖的水域環境,滋長著種類眾多的野生水生植物。又經過漫長歷史時期的培育選育和引種馴化,產生了許多聞名海內外的優良水生經濟植物品種。水生經濟植物主要有:蓮、菱、芡、蒓、荸薺慈姑茭白、芋頭、水芹席草、蒲、蘆葦等。揚州的雞頭米,絕大部分都分佈在高郵湖。1950年代以前,湖盪、岸灘,水生植物生長茂密繁盛。隨著水域環境的急劇變化,許多地方的水生植物資源遭受嚴重破壞。1960年代初農業減產,引起各級政府對水生經濟植物栽培利用和繁殖保護的重視,提倡種植“水上莊稼”,並結合畜牧業的發展,在中小型湖泊的湖灣、港汊及溝塘放養“三水”,即水浮蓮、水花生和水葫蘆。198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水生經濟植物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並出現草灘提水護柴養魚、蘆魚結合、藕魚結合、草盪養蟹等綜合利用水域,以利水生經濟植物恢複發展的經驗。利用水面發展水生經濟植物已成為高郵湖工區多種經營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淺水湖灘產蘆葦、菱、藕、麻鴨。高郵鴨、高郵鹹鴨蛋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旅遊開發

金湖縣荷花盪景區
金湖縣荷花盪景區
荷花盪景區地處金湖縣閔橋鎮東南部高郵湖畔,總面積12000畝,是全球面積最大、品種最全、花期最長的觀荷賞蓮園,全國農業旅遊示範基地、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荷文化傳承基地,2017年9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盪內是鋪天蓋綠的萬畝荷田,盪外是煙波浩淼的高郵湖,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荷花盪獨有的自然生態風光。 2017年9月,荷花盪正式獲批國家4A級景區。
高郵湖
高郵湖
金湖水上森林公園景區,總佔地面積約12000畝,是全國優選旅遊項目、2018年江蘇省重點旅遊項目。景區位於銀塗鎮,地處兩市(淮安、揚州)三縣(寶應、高郵、金湖)交界,在高郵湖與寶應湖之間,主要依託水杉、蘆葦盪和水上兵馬俑等自然奇觀優勢,以“自然生活,從林開始”為旅遊形象定位,以白鷺和水杉熱愛的森林為建設理念,共建有田園牧歌、樹屋部落、清境江湖、活力森林數十個景點。
寶林寺
寶林寺
寶林寺,坐落於天長市區東郊蘆龍鄉王橋古街北側高郵湖南岸,四周綠水環繞,環境幽雅,寺內古柏參天,花木繁茂。寶林寺是唐代御賜寺院,歷史上規模頗巨,現復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聖殿、多景樓等。古寺聲名遠揚,歷史上文人墨客參訪者甚多,留下大量詩篇遊記,當代高僧茗山法師為寶林寺題寫寺名。
汊河旅遊度假區,坐落於高郵湖西岸,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豐厚,景區內有高郵湖風力發電、千畝沿湖柳樹景觀、馬岔河老街、節孝牌坊等特色自然人文景觀。
高郵市界首鎮湖西蘆葦盪濕地,擁有5.2萬畝灘塗資源,其中蘆葦面積2萬畝,盪區內河道縱橫交錯,形成“一里橫塘,二里縱鋪”的稠密水網。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水質清澈透明,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生物豐富多樣,素有“水鄉澤國”之稱。
高郵湖
高郵湖
鎮國寺,位於高郵市城西西門灣的河心島上,始建於唐僖宗時期。鎮國寺塔亦稱西塔,該塔雖經歷代修葺,但仍保留了唐代的風格,宋代的基礎,明代大修的特徵。被人們譽為“運河上的明珠”,“南方的大雁塔”。1956年,京杭大運河疏浚拓寬,拉彎裁直,位於高郵城西南角的塔身正好處於河心位置,為保護古塔,運河改道,留下了河心島上的古塔。2006年,鎮國寺的建成和鎮國寺塔的修繕完工,使鎮國寺宗教景區初步形成。鎮國寺為3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郵湖灘郊野公園
高郵湖灘郊野公園
高郵湖灘郊野公園是新民灘旅遊資源開發的一部分。整個新民灘面積共約50平方公里,加上地形地貌的特殊性,難以實現一次性大體量的開發,為對接高郵湖水上旅遊需求,由北向南有序推進,突出重點板塊。高郵市全面啟動湖上遊覽線開通的各項準備工作,購買了一條54座客位的豪華遊船,並在高郵湖楊家塢入口清淤修建了遊船停靠碼頭。
高郵湖蘆葦盪濕地公園
高郵湖蘆葦盪濕地公園
高郵湖蘆葦盪濕地公園位於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的高郵湖畔,為江蘇省四星級旅遊景區。是一處集休閑度假、農漁業觀光體驗、湖鮮美食品味、水上娛樂於一體的新型生態環保旅遊度假區。2008年,高郵湖濕地被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國家級重要濕地保護名錄》。
運河西堤綠化風光帶
運河西堤綠化風光帶
運河西堤綠化風光帶,地處京杭運河與高郵湖的紐帶位置,處於明清運河故道的遺產區和緩衝區,南起鎮國寺,北至萬家塘,西臨高郵湖,東臨京杭大運河,南北全長3.2公里,東西長度80至200米。從運西船閘至萬家塘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域,有運西船閘、鎮國寺、平津堰、明清運河故道、耿廟神燈、楊家塢和萬家塘等歷史景觀。高郵市還多年舉辦環高郵湖國際自行車越野賽、橫渡高郵湖等活動吸引遊人。

流域概況


社會經濟

高郵湖東南大部屬高郵縣轄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春秋為吳邗溝地,越並吳屬越;戰國,楚並越屬楚。秦滅楚,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亦稱秦郵,並設廣陵、東陽等縣。漢時西部置有廣陵縣、北部有平安縣(后建射陽縣、山陽縣、安宜縣、寶應縣)、東南域屬高郵縣。西部後來曾置沛縣、石樑縣、永福縣、六合。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為紀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將每年的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並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千秋縣隨之易名天長縣,清代始屬安徽,後為紀念已故新四軍羅炳輝將軍曾兩度更名為“炳輝縣”。唐肅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1959年10月,湖西北部建立金湖縣。1991年高郵撤縣設市(縣級),實行計劃單列。1993年9月18日,天長撤縣設市。
2016年,高郵市戶籍總戶數255138戶,戶籍總人口814771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7.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2498元。實現農業產值135.64億元,水產品產量13.79萬噸。全市52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及銷售2000萬元以上非國有企業)累計完成現價產值1205.11億元、銷售收入1161.1億元、利稅92.55億元、利潤50.9億元。2016年,據城市居民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9.61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1.83元。
高郵湖以西2個鄉鎮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為主,其中菱塘回族鄉、原天山鎮分別兼種湖桑、茶葉。高郵湖、京杭大運河高郵段以東成網的河渠、東北部成片的盪灘,為發展淡水養殖提供條件,同時也適宜於高郵鴨、揚州鵝的生長。水產資源有銀、鯉、青、草、白、鱔魚和蟹、蝦等63種;野生動物資源有野雞、野鴨、秧雙雙鳥、野兔、黃鼠狼等,鳥類約有12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大鴇丹頂鶴等。
高郵湖西北部金湖縣域屬水網地區,湖河溝渠眾多,水面面積佔總面積30.1%,水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水禽(鵝、鴨)飼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特種水產品有大銀魚、淡水小龍蝦(克氏原螯蝦)、河蜆、螃蟹、中華鱉、鱔魚、泥鰍、青蝦、鱖魚、白魚等,產量占淮安市一半以上;金湖小白鵝久負盛名,高郵麻鴨為省推廣良種;荷藕、菱角、芡實、蔞蒿、雙黃鴨蛋是金湖名產。金湖土地肥沃,絕大部分為湖積土壤,盛產糧棉油、林桑果,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平原綠化先進縣。境內地下蘊藏石油資源,2016年,採油二廠年產原油51萬噸。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開採,共探明含油麵積108.84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7億噸,是國家南方重要原油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禽蛋之鄉”“中國荷花之都”“蘇北小江南”之譽。 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公安戶籍數)35.1916萬人。 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8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80696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2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505.34億元。
高郵湖東北角為寶應縣轄區。該縣總人口92萬,下轄14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有機農業開發區。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4.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6億元,輸變電裝備產業是寶應主導產業現有中規模企業近百家,輕紡化建產業現有規模企業100多家,山陽鎮被中國羽絨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羽絨名鎮”稱號。2016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4.23億元。2016年全年糧食總產90.04萬噸。
天長市總人口63萬,其中市區人口約20萬。天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一直在全省保持前十名,是全省唯一一個連續十年十強的縣市,在滁州市連續多年保持綜合考核第一的位次,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一直穩居全省十強、中部百強,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行列,2017年11月榮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4億元;財政收入45.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8元。

地理特徵

地勢西南略高,東北偏低,多為水鄉平原。高郵湖西南部屬儀六低山丘陵尾端,多數海拔15-20米,最高處神居山(火山熔岩)海拔49.5米;京杭大運河高郵段以東里下河淺窪平原由古瀉湖淤積而成,河渠成網,良田萬頃,一般海拔0.85-4.8米,最低處海拔0.75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寒暑顯著,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6.2℃,無霜期221天,常年降水量1341.5毫米。主要災害性天氣為水災、風災、雷擊災害,偶有旱災。

歷史文化

宋代,甓社湖曾現珠光(河蚌珠光),並為在甓社湖居室臨窗夜讀的著名學者孫覺親眼所見,被其好友沈括記載於《夢溪筆談》,故後人稱高郵湖為珠湖。《高郵州志》記載,夏秋之際,雨過天晴,湖面上會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的大山,如天上的世界,這就是高郵湖上有名的“海市蜃樓”奇觀。西湖夕照,漁舟唱晚,珠湖雪浪,邗溝煙柳,美不勝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