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短吻銀魚
太湖短吻銀魚
太湖短吻銀魚俗名小銀魚。體細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部扁平,吻鈍,呈弧形,體透明,無舌齒,背鰭起點距尾鰭基部小於至胸鰭基部的距離,離水后魚體即變為乳白色,終生保持軟骨,除性腺成熟時雄性個體的臀鰭基部上方面側各有一列前大后小的鱗片外,通體無鱗,體短小,一般成體長度在5.0—7.0厘米,最大不超過8.4厘米,平均6.0厘米左右,體重在0.5—1.5克,平均0.8克左右。純淡水種類,生活在水體中上層。以浮遊動物為食。繁殖期3~7月,在湖邊水草叢生地區產卵。個體小,繁殖力強,數量較大。味鮮美,經加工鮮凍,或晒成魚乾暢銷國內外。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
![太湖短吻銀魚](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d/m3d7e4600efc8a28952d44ebab2f908a7.jpg)
太湖短吻銀魚
太湖短吻銀魚屬於純淡水種類,對水域條件要求不苛刻,喜生活在水面開闊,透明度大,溶氧充足的水體上層,以浮遊動物中的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為食,繁殖期3~7月,在湖邊水草叢生地區產卵。個體小,生長迅速,繁殖力強,從孵出到長成成體只需6個月左右的時間。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及附屬湖泊。不同水域的同期生長比較表明,以雲南滇池的生長最快,個體最大。長江中下游湖的生長速度差別不大。現在,很多地方有飼養。移植到新水域后,只要水域條件適合,往往一兩年內即可爆發性地形成種群產量,效益迅速巨大。
![銀魚乾](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f/m4f8663a47ae8bba80d647d866bafd00e.jpg)
銀魚乾
春季產卵群體是其主要產卵群體,體長範圍在5.0-7.0厘米,體重範圍0.5-1.5克,產卵期從3月中旬開始至5月中旬,4月中旬為盛產期。據調查,在太湖全湖均可捕到產卵或即產卵親魚,但比較集中的區域是有少量沉水植物的湖灣地帶。清水或渾水、漲水或落水、晴天或明雨天均可產卵,但湖風輕微,天氣晴朗的下午3-4時產卵較盛。沉性卵,無粘性,產卵時最低水溫要求為13℃。受精卵孵化最佳水溫在16℃—21℃,在該溫度範圍內受精卵經100小時左右可孵出仔魚。雌魚每尾懷卵量在1000—2000粒,平均為1600粒左右,卵徑最小0.60毫米,最大0.73毫米,平均0.66毫米,產卵群體中雄魚多於雌魚,可多出1倍至幾倍。秋季產卵群體,該產卵群體體長為5.1-6.3厘米,體重為0.86—1.28克,產卵時間從9月下旬開始至10月下旬為產卵盛期,持續時間僅月余,每尾雄魚仔卵量在1000-2000粒,平均1300粒,對水溫要求高於春季,最低18℃,最高水溫23℃—25℃。受精卵胚胎髮育的最佳溫度為16℃—21℃,在該溫度範圍內,受精卵經100個小時左右可孵出仔魚,在低於最佳水溫範圍內,發育速度減慢,在5.5℃-12℃條件下,胚體孵出膜時間可延續至236.5小時,但仍可正常出膜。
太湖短吻銀魚是太湖四個品種銀魚(大銀魚、雷氏銀魚、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中最好的一種。味鮮美,經加工鮮凍,或晒成魚乾暢銷國內外。"太湖牌"冰鮮銀魚在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久負盛名。銀魚還可曝晒製成銀魚乾,其色、香、味、形經久不變。銀魚營養豐富,日本稱為魚參。銀魚肉質肥嫩鮮美,可用來製作各種上等佳肴。銀魚炒蛋,味美鮮嫩,是傳統的飯店和家庭美食;干炸銀魚,外脆里嫩,色澤金黃,香酥可口。用銀魚做湯,更是清香爽口,鮮美無比,聞之生津。另有銀魚丸子、芙蓉銀魚、銀魚春卷、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太湖名菜名點。
2008年10月份,太湖銀魚經採樣檢測首次發現含有大量甲醛成份。商販為了防腐保鮮,色澤潔白,將銀魚經高濃度甲醛溶液浸泡,放置時間過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第九條規定,禁止生產和經營含有甲醛的食品。甲醛為無色、刺激性氣體,易溶於水,其水溶液俗稱“福爾馬林”,具有防腐、保鮮作用。經甲醛浸泡的水產品顏色過白、手感較韌、口感較硬,如甲醛量加入過大,細嚼時有刺激感。長期食用含有甲醛的食品,對人體健康危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