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縣

江蘇省鹽城市轄縣

射陽縣,隸屬江蘇省鹽城市。位於蘇北沿海中部,介於北緯33°31′12″~34°07′15″,東經119°55′48″~120°34′47″之間,總面積2605.72平方千米。射陽縣坐落在北半球中緯度和歐亞大陸沿海邊緣,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截至2018年底,射陽縣轄13個鎮,另轄6個鄉級單位,縣政府駐合德鎮;總人口95.18萬人。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射陽縣建立后,相繼隸屬於鹽阜區行政公署、鹽阜分區專員公署,蘇皖邊區第五和第十一分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后,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射陽縣境內有G15瀋海高速公路連通南北,臨海高等級公路縱貫全境。世界珍禽丹頂鶴有90%在境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故射陽縣又有“鶴鄉”之譽。境內有息心寺、后羿文化園分別獲批國家4A級、3A級景區。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射陽縣名列其中。

截至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2.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3.89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7.6億元,同比增長3.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80.87億元,同比增長5.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7587元,增長4.3%。

歷史沿革


射陽縣境大部分為明代以後逐步成陸。明清時,境內多為煎鹽地,隸屬於兩淮鹽運使淮安分司,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隸泰州分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前,今射陽河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地區,屬山陽縣;今射陽河以南,西潮河以北地區屬鹽城縣。雍正九年(1731年),阜寧建縣后,潮通港以北地區,歸阜寧縣所轄;潮通港以南地區,歸鹽城縣所轄,但均屬淮安府統管。
射陽縣風景
射陽縣風景
民國五年(1916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北洋政府副總統、代總統馮國璋和清末狀元張謇等人,先後在境內創立29個農、鹽墾公司,隸屬國民政府農商部,行政上先隸屬於淮揚道,后隸屬於國民黨江蘇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江蘇省行政督察區第七區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屬於江蘇省第六行政區。
1942年4月,射陽縣建立后,相繼隸屬於鹽阜區行政公署、鹽阜分區專員公署,蘇皖邊區第五和第十一分區;1949年3月,隸屬於蘇中鹽城地區專員公署,江蘇省鹽城專員公署;1950年8月以後,先後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蘇北人民行政公署鹽城專員公署、江蘇省鹽城地區革命委員會,鹽城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后,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區位

射陽縣位於江蘇鹽阜平原東部,地理坐標是:北緯33°46′,東經120°15′;東臨黃海、西接建湖、阜寧縣、南鄰亭湖區、大豐區,北部偏東隔蘇北灌溉總渠、偏西隔射陽河與濱海縣相望。射陽縣位置介於北緯33°23′~34°39′,東經119°55′~120°34′,總面積2776平方公里(包括省屬農、鹽場用地402平方公里,不包括海域),其中陸地面積2111.9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5.56%,海岸線長103公里。

地貌

射陽縣濱湖公園
射陽縣濱湖公園
射陽縣屬於里下河沿海墾區,地勢平坦,射陽河穿越東西全境。在射陽河以南的地區為江蘇中部海積平原,在射陽河以北地區屬廢黃河三角洲平原。以廢黃河口基面為基點,地面高程在0.8米至2.2米之間,屬於低平原區。全縣境內地勢略呈東高西低,南北高、中間低的狀態。西潮河地區和利民河地區1.5米至2.3米,局部2.3米以上;運棉河地區1.2米至2米;射陽河以北地區1.5米至2.0米;海河地區1至1.5米;射陽河、新洋港沿岸低洼為0.8米至1.4米。縣域陸地高程差在1.4米左右。從微地形看,由於在陸地形成過程中受河流及海潮作用的差異,形成局部小起伏。

地質

射陽縣域坐落在鹽阜拗陷區中部,位於華北地台與下楊子准地台的過渡地段,隸屬下楊子准地台。北部和西部是蘇魯隆起和建湖隆起,南部是蘇南與南沙隆起,東部是南黃海中部拗陷區。域區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各個不同時期的地殼運動,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制約著本區第三、第四紀地層的沉積厚度。
射陽縣日月島生態旅遊區
射陽縣日月島生態旅遊區
縣域內無基岩出露,據物探資料分析,該區為第三、第四紀地層之下。而全新世沖積層厚度為30米左右,南部較北部稍厚一點。第三、第四紀地層由粘土、粗細砂、粉土(含有礫土)組成,具有層理性,結構較為鬆散,空隙度較大、富含水,局部地層含有雲母、石英砂、氧化鐵物質。
穿過縣境內的斷裂有:建湖隆起北側斷裂,經千秋、海通進入黃海,斷裂長100多千米,走向NE。鹽城——灌南斷裂長150多千米,走向NW,經新坍、海河、與唐朝海岸線吻合。鹽城斷裂經特庸、新洋,長為200多千米,走向NEE。海岸線斷裂,NW向,長200多千米。
射陽縣地下水主要貯存在第三紀和第四紀鬆散沉積物中。含水層受古沂沭河和古淮河兩大水系共同作用而形成,含水介質顆粒較細,富水性相對較差。其具有供水意義的含水岩組為第Ⅱ、Ⅲ、Ⅳ承壓含水岩組。
第Ⅱ承壓含水岩組:由3至6層砂層組成,單層厚度均不超過10米,含水層總厚度10至50米,其中千秋——臨海農場以北,通洋——合興——洋馬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單井涌水量500立方米/日至1000立方米/日;水礦化度介於0.5至1.5克/升,為淡水和微鹹水;水型由HCO3-Na型、HCO3.CL-Na型和CL.HCO3-Na組成。
第Ⅲ承壓含水岩組:頂板埋深170米至230米,底板埋深190米至280米,西淺東深。該層組由4至6層薄砂層組成,總厚度10米至40米,自北向南逐漸增厚,新洋一帶超過30米。單井涌水量500立方米/日至1000立方米/日;地下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
第Ⅳ承壓含水岩組:岩性以中細砂、中砂、細砂為主,頂板埋深220至300米,含水砂層厚5至30米,洋河附近達30米至33米。單井涌水量可達1000至2000立方米/日;該層水均為礦化度小於1.0克/升的淡水。

氣候

射陽縣氣候圖片
射陽縣氣候圖片
射陽位於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季風氣候區,季風環流支配本地區主要氣候要素的變化。總的氣候特點是:氣候溫和,季風盛行,夏季炎熱,冬季較冷,四季分明,熱量充裕,光照充足,受季風早遲和強弱年際變化的影響,旱澇、低溫、陰雨、大風、冰雹等災害時有發生。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
射陽縣年平均氣溫比常年偏高,其中二月平均溫度高於30年氣候極值;總降水量正常偏少,梅雨期雨量少於常年,全年總雨量少於常年;日照總時數與常年比較正常偏多;夏季出現明顯災情,總體年景較好。射陽2009年平均氣溫14.9度,較歷年平均值14.0偏高0.9度;2月、5月、6月、10月分別比常年偏高3.4度、1.4度、2.2度、2.3度,其他各月接近常年;其中2月平均氣溫5.9度,異常偏高,高於30年氣候極值。全年極端最高氣溫36.1℃,出現在6月25日;極端最低氣溫-10.9℃,出現在1月24日;全年出現35℃以上高溫4天,分別是6月25日、7月17日、7月20日、8月19日。

土壤

射陽縣日月島生態旅遊區高清組圖2
射陽縣日月島生態旅遊區高清組圖2
射陽縣境內的土地為沖積平原的沙質土壤,主要分為水稻土和鹽土兩大類。水稻土面積約1萬公頃左右,主要分佈在射陽河沿岸的海河、阜余、四明等鎮,適宜種植水稻、三麥等;鹽土類面積約9.45萬公頃左右,經過人工改造后適宜棉、糧、果、菜等各類作物生長。

水文

射陽縣境內河流縱橫,共有大小溝河2800餘條,骨幹河道多為東西向,里下河腹部地區排水走廊三大港(射陽河、黃沙河、新洋港)橫穿縣境。主要骨幹河道中,市管的除三大港以外還有西潮河、小洋河、海河、廖家溝等河道;縣管的有六子河、潭洋河、利民河、運棉河、新民河、運糧河、八丈河、串通河、通洋港、戰備河、誇套河、新洋干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濕地
濕地
射陽縣土地總面積260571.67公頃,其中:耕地134897.51公頃,園地1484.58公頃,林地1462.96公頃,草地8.38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32667.3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4948.40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81977.61公頃,其他土地3124.91公頃。土地為沖積平原的沙質土壤,經過人工改造后適宜棉、糧、果、菜等各類作物生長。

水資源

射陽縣地處蘇中里下河地區,東臨黃海,射陽河、蘇北灌溉總渠貫穿境內,海、淡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有水域面積164萬多畝,不僅有利交通,而且適宜淡水魚、蝦、蟹、蚌的養殖。沿海除傳統的曬鹽和捕撈外,近十多年來海水養殖發展很快。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徑流、過境外水、地下水和回歸水。蓄水方面的重點是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以及沖淤保港和環保用水等。2011年射陽縣地表水資源量為6.176億立方米,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為2.539億立方米,重複計算量為0.037億立方米,水資源量為8.678億立方米。2011年射陽縣農田灌溉用水量為5.535億立方米,林牧漁畜用水量為0.74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為0.69億立方米,城鎮公共用水為0.199億立方米,生活用水量為0.403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量為0.017億立方米,總用水量為7.59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量為0.091億立方米。

氣候資源

射陽縣全年日照時間在2000小時左右,無霜期達220天以上。因受海洋季風影響,風力資源也很豐富,優於江蘇省其他地區,平均有效功率密度達110至140瓦/平方米。輻射沙洲潮汐水道潮差大,能量集中,適宜於發展潮汐發電。

生物資源

射陽丹頂鶴保護區
射陽丹頂鶴保護區
射陽縣生物品種繁多,沿海灘塗自然保護區內有國家級保護動物種,其中丹頂鶴每年來該縣過冬,成為射陽縣沿海灘塗發展旅遊的一大亮點,有“鶴鄉”之稱。

灘塗資源

射陽縣海岸線長103公里,是江蘇省五個擁有灘塗縣份的面積最大縣,其中潮上帶面積83萬畝,潮間帶面積26.7萬畝。縣屬灘塗面積73萬畝,潮上帶面積53萬畝,潮間帶面積20萬畝,開發的潛力巨大,可以有效保障重大項目成片用地需求。地形特別,後備資源豐富。射陽沿海灘塗屬淤泥質型海岸,地勢平坦,自然屬性優越。全縣每年成陸寬約50米~100米,凈增灘塗面積約3000畝。潮上帶灘塗經過圍墾繼而復墾為農田,為區域內實現耕地佔補平衡創造了基礎條件。
自然資源數據主要來源:射陽縣政府官網2014年7月顯示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東方濕地
東方濕地
1942年4月,射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大顧庄(今阜寧縣施庄東首)成立。
1946年10月,射陽縣將原有21個區撤併為辛庄、喻口、溝墩、陳坎、海河、新坍、陳洋、合德、通洋、四明、吳灘11個區。
1947年2月,岡河以西的喻口、溝墩兩個區劃歸建陽縣
1949年3月,中共鹽阜海委併入射陽縣委,海委所轄的漁民、漁灶、興灶、南坎、雙洋、竹節等6個鄉同時並給射陽縣海濱轄地。
1949年11月14日,鹽東縣併入射陽縣,此時,全縣共轄17個區,187個鄉,846個村。
1949年末,射陽縣划入蘇中行政公署鹽城專區;
1952年,划入江蘇省鹽城專區;
1983年,鹽城撤縣設市,由省直轄,射陽縣划入鹽城市。
1984年4月16日,陳洋、臨海撤鄉建鎮。
1987年7月21日,射海鄉更名為黃沙港鄉,海洋鄉更名為新洋港鄉。
1989年,千秋、通洋、黃沙港、新洋港、盤灣、興橋撤鄉建鎮。中路港和射陽港經濟開發區改為中路港鄉和射陽港鄉。
1992年6月,射陽經濟開發區在縣城東側啟動建設。行政區劃由原屬合德鎮的射東、合東和原屬大興鄉的中聯3個行政村組成。
1994年,海通、四明、阜余、海河撤鄉建鎮。
2000年1月25日,新洋撤鄉建鎮。原新洋鄉人民政府更名為鹽東鎮人民政府。
2000年5月15日,部分鄉鎮區劃調整,即大興鄉合併到合德鎮,新洋港鎮、洋河鄉、射陽港鄉、中路港鄉合併到黃沙港鎮
2001年4月20日,縣委、縣政府決定對各鄉鎮的村組進行大範圍的合併調整。調整后,全縣有178個村,69個居委會,佔全縣原村(居)委會總數的45.5%。
2001年6月13日,撤六垛鄉合併到臨海鎮、撤鮑墩鄉合併到千秋鎮、撤合興鄉合併到合德鎮,區劃調整后全縣共有19個鄉鎮。
2002年,耦耕撤鄉建鎮。
2002年,射陽經濟開發區建設西區。原屬合德鎮的雙龍、鳳興兩個居委會划入開發區。
2007年8月2日,划射陽縣鹽東鎮給鹽城市亭湖區管轄;
2008年4月3日,划射陽縣黃尖鎮給鹽城市亭湖區管轄;
2011年1月26日,合併合德鎮、陳洋鎮、耦耕鎮,成立新合德鎮;合併海河鎮阜余鎮,成立新海河鎮;合併四明鎮通洋鎮,成立新四明鎮。
2011年4月,將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洋居委會、興農村和黃沙港鎮金灘公司劃歸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管轄,將射陽縣射陽林場、中路港養殖場劃歸亭湖區管轄。

區劃詳情

射陽看海黃海風景
射陽看海黃海風景
截至2018年底,射陽縣轄13個鎮(鎮下設 152個村民委員會、85個居民委員會)、2個經濟開發區:合德鎮、臨海鎮、千秋鎮、四明鎮、海河鎮、海通鎮、興橋鎮、新坍鎮、長盪鎮、盤灣鎮、特庸鎮、洋馬鎮、黃沙港鎮;另設江蘇射陽經濟開發區、江蘇射陽港經濟開發區、鹽城市現代高端紡織產業區。境內有省屬淮海農場、臨海農場、新洋農場和市屬射陽鹽場。 縣政府駐合德鎮。
轄區詳情
合德鎮臨海鎮千秋鎮四明鎮海河鎮
海通鎮興橋鎮新坍鎮長盪鎮盤灣鎮
特庸鎮洋馬鎮黃沙港鎮江蘇射陽經濟開發區江蘇射陽港經濟開發區
鹽城市現代高端紡織產業區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射陽縣戶籍總戶數32.26萬戶,總人口96.67萬人,比上年減少7150人,其中女性47.11萬人,鄉村人口46.3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為9780人,出生率10.0‰,全年死亡人口為5244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4.6‰。城市化率達5.03%。
截至2018年末,射陽縣戶籍總戶數309872戶,總人口95.18萬人,比上年減少4295人。全年出生人口為8134人,出生率8.5‰,全年死亡人口為6582人,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1.6‰。常住人口87.8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1.81萬人,城市化率達58.98%,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
2021年5月30日,鹽城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布,射陽縣常住人口為759403人。

民族

2012年末,射陽縣有25個少數民族,計992人。少數民族人口構成:苗族192人,白族12人,布朗族5人,回族131人,達斡爾族11人,黎族3人,壯族124人,滿族19人,藏族3人,土家族212人,彝族32人,瑤族8人,侗族94人,哈尼族44人,蒙古族14人,傈僳族5人,傣族16人,水族13人,朝鮮族1人,拉祜族6人,布依族4人,仫佬族2人,佤族8人,未確認民族12人(穿青族10人,奕族2人)。
截至2017年末,射陽縣有31個少數民族,計2000人。少數民族人口構成:傣族76人,白族29人,侗族116人,回族143人,黎族27人,滿族86人,苗族321人,羌族1人,畲族7人,水族30人,土族4人,佤族19人,瑤族40人,彝族128人,藏族8人,壯族270人,土家族356人,錫伯族1人,布朗族11人,布依族134人,朝鮮族21人,東鄉族1人,仡佬族9人,哈尼族21人,景頗族11人,拉祜族50人,傈僳族26人,毛南族1人,蒙古族35人,維吾爾族2人,達斡爾族2人,未確認民族14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射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6.6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產值87.67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產值196.71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產值252.23億元,增長8.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083元,增長8.05%。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16.3︰36.7︰47,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83.7%,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2018年,射陽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得分預計達88.46分,比上年增加13.68分。到2018年末,對照鹽城市縣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六大項49個指標,全縣有23個指標達到或超過小康標準
2018年,射陽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6%。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3%,投資額佔全部投資的66%,比上年同期提升2.9個百分點。完成服務業投資90.4億元,同比14.1%。
2018年,射陽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3.3億元,同比增長0.3%,其中住宅投資40.3億元,增長9.4%。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56.3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0.8%;商品房銷售額29.7億元,同比增長17.4%,住宅銷售額28.16億元,同比增長25.4%。
2018年,射陽縣財政總收入112.39億元,比上年下降1.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6.36億元,比上年增長9%。
2018年,射陽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3元,同比增長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54元,比上年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3元,比上年增長8.8%。

第一產業

2018年,射陽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196.81億元,比上年增長3.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3.61億元,比上年增長3.1%。
2018年,射陽縣糧食種植面積233.3萬畝,與上年持平。糧食總產112.61萬噸,比上年下降1.1%。其中,夏糧產量40.81萬噸,比上年下降5.5%;秋糧產量71.8萬噸,比上年增長1.6%。主要畜產品中,肉類總產量7.92萬噸,比上年增長10.1%,其中豬牛羊肉5.5萬噸,比上年增長0.2%;禽蛋總產量7萬噸,比上年增長16.1%。奶牛存欄0.48萬頭,與上年持平。全年水產品產量22.48萬噸,比上年增長6.1%。“射陽大米”榮獲“2018年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共品牌”、“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榮譽稱號。
2018年,射陽縣列入省級耕地輪作休耕試點縣項目,推廣綠肥種植、休耕等培肥地力模式1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達90%以上,全縣化肥使用量同比減少1%;建立水稻、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2個,全縣綠色防控面積達80%以上;規模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驗收認定率達100%,全縣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率90%以上,推廣秸稈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綜合利用技術,種植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95%以上。全縣共完成成片造林3.28萬畝,完成四旁植樹112萬株,建設森林村莊14個,新建和提升高標準農田林網12.5萬畝。
2020年1月2日,射陽縣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第二產業

2018年,射陽縣實現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收入423.8億元,同比增長42.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68.4億元,同比增長16.73%。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31.2億元,同比增長15.9%,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規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2.2億元,同比增長16.8%;實現利潤總額23.78億元,同比增長19.7%。
2018年,射陽縣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70家,比上年增加21家,全縣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實現開票銷售63.5億元,增長42.15%,增速高於規上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增速25.8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開票銷售收入的比重達23.7%。2018年列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統計的企業共有42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114.7億元,同比增長19.3%,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1.6%。
2018年,射陽縣44家建築企業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6億元,增長44.7%。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達275.3萬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8.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5%。

第三產業

2018年,射陽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52.23億元,同比增長8.2%,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47%,較上年提升0.61個百分點。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6.73億元,同比增長9.35%。規上服務業實現營業利潤1.87億元,增長21.46%。
2018年,射陽縣新增貿易限上企業31家,截止2018年年末全縣有限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145家,比2017年年末增長了14.2%,有力促進我縣貿易業的發展。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02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8.36億元,佔全縣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8.6%,同比增長2.3%;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1.66億元,佔全縣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11.4%,同比增長4%。
2018年,射陽縣外貿進出口實現4.73億美元,同比增長6.7%,其中出口2.73億美元,進口2億美元。全年新備案外資項目14個,總投資3.85億美元,協議利用外資2.76億美元,其中總投資超3000萬美元的重大外資項目4個。
截至2018年末,射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488.02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312.76億元,同比增長7.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346.47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短期貸款137.79億元,同比增長10.4%,中長期貸款162.91億元,同比增長13.7%。
2018年,射陽縣接待遊客215萬人次,同比增長19.4%,其中接待海外遊客10952人次、國內遊客214萬人次,分別實現旅遊收入830萬美元、19.8億元。擁有國家4A級景區1個,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區2個、省工業旅遊區2個。
射陽縣日月島生態旅遊區
射陽縣日月島生態旅遊區

文化


地名由來

1941年,為開闢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鹽阜區行政公署決定在射陽河南的沿海地區新建一個縣。第一任縣長為陳克天。建縣時,為縣名問題產生了兩種意見。根據中國人的傳統,山之南為陽,河之南為陰,因新建的縣地處射陽河之南,有人便建議這個縣應該稱為射陰縣。另種意見則認為,“射陰”二字不雅,不如依河取名,就叫“射陽”。於是射陽1942年正式建縣時沿用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侯國,實質上就是“射陽河”的名字。人稱年輕的縣份,古老的邑名。

地方風俗

•說媒
說媒又叫做媒,就是通過媒人從中說合,讓男女雙方共結秦晉之好。請媒一般是男方的事,若女方對婚姻也有意,則可以雙方派人互訪。有時,女方的條件佔優勢,甚至可以委託媒人介紹,讓男方“倒插門”,叫“入贅”。
在古時,媒人又被稱為“月老”、“紅娘”。說媒,確實需要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女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而且要能基本準確地向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反映情況,又要儘可能揚長避短,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使雙方樂於達成嫁娶的協議。就是說,要生就一張“媒婆嘴”。做媒人要勤於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來往於男女兩家,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發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
•過冬
冬至,也叫冬節、過冬,起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在冬至這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在鹽阜地區一般稱冬至叫過冬,並有大冬與小冬之分,小冬為冬至的前一天,人們習慣於吃赤豆紅瓜煮的豆糜子。在冬至這天,人們還要做餅、蒸糕,大戶人家還殺豬宰羊,帶出嫁的女兒回家吃飯。民間廣泛流傳“大冬大喜年,”“過冬吃餅,過寒不冷;過冬吃糕,過寒不焦”的說法。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冬節食品。“冬至亞歲宴”如吃冬至肉、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在冬至也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北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進補的習俗。在山東還有“冬至不把水餃端,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所以,冬至這天,各家各戶非吃水餃不可。

地方特產

•射陽大米
“射陽大米”是指產於江蘇省射陽縣的大米,該產品具有米粒飽滿,晶瑩剔透,香純綿甜,營養豐富,口感獨特的特點。射陽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20世紀90年代前,以種植雜交稻為主。后改良種植粳稻,由於氣候地理條件獨特,所產大米很快馳譽上海、蘇南等地。射陽大米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證明商標。
•洋馬菊花
洋馬鎮是久負盛名的“中國藥材之鄉”。洋馬藥材基地於1997年創建,佔地近6萬畝,種植300多個藥材品種。單菊花一季收穫就達1.5萬噸。洋馬菊花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蒜苔
江蘇省射陽縣是中國大蒜的主產區之一,常年種植面積13000公頃,年產蒜苔、蒜頭各12萬噸左右。射陽蒜苔1996年註冊為“青龍”牌蒜苔,1997年被評定為“中國蒜苔之鄉”,1999年“青龍”牌蒜苔被“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評為優質產品,“青龍”牌蒜苔的主要特點是:粗細知中、色澤碧綠、入口無渣、無病斑、耐貯藏。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及國內近二十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
•特庸蠶絲被
射陽縣特庸鎮素有“紡織之鄉”之稱,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支柱產業,特庸鎮農村地區幾乎家家養蠶,每到養蠶季節,外出打工者也回家養蠶,等養蠶結束後繼續出城打工,在當地稱為“特庸現象”。
射陽縣特庸鎮發揮桑蠶產業優勢,先後成立了十多家加工蠶絲被企業,各有不同的商標,特庸的蠶絲被由於質高價優在江蘇已經聞名遐邇。

交通運輸


射陽縣境內有G15瀋海高速公路連通南北,臨海高等級公路縱貫全境。射陽高鐵站及綜合樞紐廣場建成,正式開通北京、濟南、青島等方向高鐵動車;3.5萬噸級航道及碼頭工程建成投用,5萬噸級航道和黃沙河疏港航道納入部省規劃;黃沙港二期碼頭主體工程竣工;開放運營華東地區首個A1類儀錶導航通用機場。 
截至2018年末,射陽縣有公路總里程254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8千米。年末全社會擁有機動車15.2萬輛,比上年增長10.2%,其中汽車10.7萬輛,比上年增長8.68%。公交線路43條,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586萬人次。射陽港實現貨物吞吐量1224萬噸,與2017年基本持平。

社會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末,射陽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4380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066人;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2266件,其中發明520件;專利申請授權量735件,其中發明53件。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805人,其中研究與發展(R&D)人員3672人。2018年我縣列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統計的企業共有42家。

教育事業

射陽縣實施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項目27個項目,新建、拆建校舍23916平方米,新建農村中小學塑膠跑道10片,目前竣工5家,主體完成2家。投入近3000萬元,推進智慧校園創建,15所校園辦公區、教學區無線網路全覆蓋。啟動校園“三防”建設八個“百分百”達標行動,132所中小學和規模幼兒園全部接入校園監控網,建成全縣校園視頻監控集成控制平台,校園重點區域監控實現全覆蓋、全天候。

文化事業

2018年,射陽縣按照“八個一標準”新建103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5個幸福小廣場。對已建成的93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進行全方位視頻錄製存檔。深入開展“文化四送”工程,送戲由過去每村每年演出1場擴大到6場,送電影由行政村覆蓋全縣村、居、社區。全年完成“淮雜文化村村到”1410場,“群星大舞台·周末戲相逢”48場,送電影2832場,送展覽980版次。舉辦12期“書香大講堂”品牌活動。更新圖書分館圖書10400冊、農家書屋圖書19300冊。規劃建設完成10個閱讀培訓基地、20個鳥巢書屋、20個閱讀新空間。

醫療衛生

2018年,射陽縣組織57.5萬人免費健康體檢,被央視報道並在全市推廣;新增名醫工作室2個,成立射陽縣心臟介入中心;全市最高分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縣評審,獲評省基層衛生十強縣、省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均等化示範縣,創成國家級衛生鎮1個、省級衛生鎮2個;衛生監督技能競賽榮獲全市團體一等獎;承辦全民體檢、基層衛生2個全市現場會。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射陽縣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96平方米。進一步完善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工作。盤灣鎮體育公園規劃擬投資1200萬元,新增千鶴河公園健身步道8千米,已投放150萬元體育器材配置到13個鎮(區),城鄉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承辦中國射陽國際高爾夫球業餘公開賽、江蘇省少兒門球比賽等活動。縣老年體協被表彰為“全國老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組隊參加省健美健身錦標賽斬獲4金1銀優異成績,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打響了射陽群眾體育品牌。千鶴湖公園被省體育總會評為“2018江蘇最美跑步路線”、“網路人氣獎”。

社會保障

2018年,射陽縣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失業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9.5%、98.5%和98%。全縣9.07萬人參加職工養老保險,12.11萬人參加職工醫療保險,76.19萬人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5.4萬名離退休人員和16.5萬名城鄉老年居民按時領取養老金待遇,企業、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分別增加7.17%、4%,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調高至每月135元。
2018年,射陽縣實現新增就業1085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120人,支持成功自主創業3203人,職業技能培訓3315人。

基礎設施

2018年,射陽縣開放大道花海綠廊一期等基礎設施工程竣工交付,吾悅廣場、鳳凰文化廣場、世紀金源大酒店等項目開工建設。改造棚戶區2056戶。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通過省優秀管理城市初步驗收。城鄉生活垃圾實現無害化處理,城市亮化設施通亮率、設備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2018年,射陽縣實施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三年行動計劃,優化村莊規劃空間布局,拆除農村危舊房1.4萬戶,新建示範居住點82個、房屋8529套。新建100千米農村道路、60座橋樑,鎮村公交實現全覆蓋。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全面啟動集鎮和集中居住點標準衛生間建設,完成農村改廁1.44萬座。新建集鎮雨污管網17.4千米。“十里菊香”列入省級特色小鎮培育計劃,特庸王村入圍省特色田園鄉村。

旅遊


•息心寺
射陽縣息心寺
射陽縣息心寺
息心寺,原名息心庵,國家AAA級旅遊區,佔地99畝,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海通鎮,寺院既有漢傳佛教寺院的格局,也有江淮建築古樸典雅的特色,堪稱“黃海福地”。始建於宋孝宗年間,明清期間相繼修復,民國十八年有江易園、仇益庵二位居士恭請凈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住持寺院。寺院歷史底蘊深厚,有史可溯至宋初,距今約850餘年的歷史。但文革期間所有佛像被毀,部分房屋1995年因縣城改建而被全部拆除。
•東郊生態農莊
東郊生態農莊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城東郊,原江蘇沿海防風林試驗站內。總面積121畝,其中:水面10餘畝。農莊里植物品種豐富,觀賞樹種達100餘種,四季常青。農莊由江蘇射陽東郊生態特禽養殖基地負責投資管理,以注重生態,崇尚自然為主要特色,是一個集休閑、觀光、綠色特禽餐飲和有機農業產品基地於一體的農業旅遊勝地。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高清大圖
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又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鹽城生物圈保護區”。1983年建立,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生物圈保護區,成為中國第九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9年被納入“東亞——澳大利亞遷徙涉禽保護網路”。鹽城丹頂鶴保護區為中國最大的海岸濕地保護區,海岸線長587公里,總面積45.3萬公頃,其中核心區位於斗龍港與新洋港兩處海河之間,面積為1.74萬公頃,主要保護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灘塗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等12種,二類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67種。每年來區越冬的丹頂鶴達到千餘只,佔世界野生種群50%以上。每年春秋有近300萬隻岸鳥遷飛經過鹽城,有50多萬隻水禽在保護區越冬。保護區設有遊客服務中心,開發了海洋世界、水禽湖、千頃湖和萬畝蘆葦濕地景點,馴養了河麂麋鹿、孔雀、天鵝、丹頂鶴等多類動物。
•十里菊香景區
洋馬十里菊香景區高清大圖
洋馬十里菊香景區高清大圖
“十里菊香”景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名聞遐邇的“中國藥材之鄉”射陽縣洋馬鎮境內。洋馬鎮具有悠久的中藥材種植歷史,全鎮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其中菊花種植面積4萬畝,為全國之最,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每年的11月份是菊花盛開的季節,綿延數十里的菊花競相開放,黃白相間,景色蔚為壯觀。每年此時,洋馬都會舉辦“菊花節。

代表人物


射陽縣著名人物有韓方、張謇、劉天恨、陳為倚、顧錫九、馬玉仁、陳發鴻、徐秀娟等。
名人介紹
韓方,曾任中共高郵市委書記,現任南通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獲得榮譽


中國百強縣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
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投資潛力全國百強縣(市)2020年全國百強縣
2019年“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稱號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縣城)2020年7月28日,入選“2020年賽迪百強縣”。
2020年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江蘇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
2020年度“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