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庸鎮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下轄鎮

特庸鎮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鎮,原名北洋鎮。

歷史沿革


特庸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鎮,原名北洋鎮,特庸近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海濱風情,浸染了一方豐富獨特的人文景觀。該鎮育發達,文化底蘊深厚;該鎮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獨特的資源優勢、多彩的生活環境和優惠的投資政策;生機勃勃,商機無限。特庸鎮原名北洋鎮,民國初期改為北洋,是淮鹽集散地,解放后改以抗日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是鑲嵌在黃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她東枕黃海,離射陽港僅30公里,南與鹽城機場隔水相望,西距204國道、新長鐵路、通榆運河僅有10公里,省道陳李線、擬建中的沿海大道縱貫全鎮,境內河網密布,水(海)陸空交通十分便捷,獨特的區位優勢帶動了我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迅速發展。
射陽縣特庸鎮是全國唯一的無病優質桑苗生產基地,年產千葉牌桑苗5億株,暢銷全國17個省市,“蠶桑之鄉”美譽大江南北。絲綢、服裝、建材、建築、醫藥、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等行業。2017年,該鎮發種12萬張,生產鮮繭4500噸、畝平120公斤。
全縣十大景點之一——1000餘年“銀杏將軍”象巨人屹立蠶桑之鄉,導航藍天雄鷹,集聚景觀人氣,昭示美好未來。
特庸鎮
特庸鎮
這裡,教育發達,文化底蘊深厚;這裡,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獨特的資源優勢、多彩的生活環境和優惠的投資政策;這裡,生機勃勃,商機無限-----。我們熱情期盼海內外客商和社會各界人士來特庸投資合作,興辦實體,共創千秋大業。

面積人口


特庸鎮風景名勝高清大圖1
特庸鎮風景名勝高清大圖1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轄:居委會(碼頭、北洋);村委會(金山、九里、永興、紅旗、全港、永豐、洋西、長勝、盤洋、王村),該鎮鎮域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4.4萬。

經濟


特庸鎮
特庸鎮
改革開放以來,該鎮充分發揮“歷史、區位、交通、資源”四大優勢,和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以蠶桑生產為特色,名特基地為補充,適度糧棉、水產為依託的獨特農業發展新模式,2萬畝桑園如碧海,年產鮮繭4.5萬擔經濟。
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1億元,實現五年翻番。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36萬元,財政總收入3563萬元,分別是“十五”期末的7.5倍和4.6倍,順利實現翻兩番目標,財政收入增幅一直位居全縣前列,納稅超百萬的企業增加到6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917元,年均增長10%,比“十五”期末增長近1倍。全面小康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中有22個已達目標值或達序時要求,比“十五”末增加7個,進入了全縣小康第一方陣。

產業

特庸鎮
特庸鎮
桑蠶范園位於王村、紅旗居委會,2008年2月規劃成立,雛形已基本形成,具體地址為:北至運豐河,南至十中溝,南北長3.5公里;西至特庸與盤灣分界線,東至地龍河,東西長3公里,計15742畝,其中桑園和苗圃地為1.1萬畝,蠶桑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70%。園區現有人員162人,其中初中級技術人員23人,專業技術人員佔總人數14%,另外常年招聘養繁桑蠶能手6千餘人。先後投入80萬元,修建了路、橋、溝、渠、涵洞等基礎設施,園區以養蠶和繁育優質桑種苗生產為主,主打“千葉牌”優質桑苗桑苗遠銷山東、陝西、內蒙、吉林等全國10多個省市,“千葉牌”桑苗榮獲第七屆農業國際博覽會金獎。園區環境條件優越,遠離各級各類工業園,環境質量較好,森林覆蓋率達72%;園區內及四周有13條自然和人工骨幹河道,排灌十分便利;耕地以中性土壤為主,適合桑樹栽植及嫁接育苗。王村、紅旗居委會地處特庸鎮中心,區位優勢明顯,陳李線機場路貫穿全境。當地有較長的栽桑養蠶歷史,有較高植養技術水平,並有射陽縣華宏絲綢有限公司、射陽縣鹽江紡織公司等與其配套收購加工企業。

社會


項目建設

特庸鎮
特庸鎮
特庸鎮全面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重大項目突破年”和“兩提一擴”推進年要求,緊緊圍繞“項目立鎮、項目興鎮、項目富鎮”這一主題,突出機電產業集群,堅持走以工興鎮與全民創業相結合的路子,全力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成設的推進與組織力度,現已初步成效。已簽約投資一、二、三產業項目34個,其中:高效農業及其產業化項目7個,重點工業項目14個,服務業項目13個;11個規模企業已實施“兩提一擴”的項目9個。在14個重點工業項目中已建成投產的7個,分別為力源機械、華中機械、衛生材料、旭明服裝、建富建材及供銷食品;正在建設的3個,即由鹽城客商投資的6000萬元的華益電機、上海客商投資5000萬元家紡和國榮電機項目。2001年6月26日開工的4個項目,它們是躍進數控機床、燦晨機電設備、金帥機電科技及高檔針織面料項目。服務業開的項目是在縣經洽會上籤約的10萬平米商住小區項目。華宏絲綢的華榮電機、博瓦電機和三瑞電機等規模企業均已實施“兩提一擴”工程。

農村建設

著力做特農業
特庸鎮
特庸鎮
著力做特農業。一是壯大蠶桑產業。依託蠶桑特色,逐年擴大桑園基地的規模,力爭每年新拓和更新桑園5000畝以上,“十一五”期間,使全鎮桑園面積發展達到6萬畝以上;引進和更新桑園品種,提高桑園的產量和質量,使特庸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優質無病桑園基地。特庸鎮已規劃新拓桑5000畝,實現年產鮮繭10萬擔;實施萬畝銀杏複合項目,形成桑園林網;同時,新建1個桑苗專業市場,嫁接桑苗3億株以上,從規模上促農增收。二是實施高效農業。從轉變增長方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入手,逐步改變特庸鎮大而不強、特而不優的農業產業狀況,大力推廣和發展設施農業,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基地,實現“一村一品”。特庸鎮重點建設十萬隻蛋禽基地、千隻毛兔基地、千畝養殖基地、千畝蔬菜基地和百畝苗木基地等五大高效農業基地建設,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三是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實現農業產業化,我鎮將“強龍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號工程來抓,培大育強一批骨幹型、成長型、出口型的農業龍頭企業,打破產業延伸瓶頸,形成一批農產品加工的優勢產業群體。重點以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華宏絲綢公司為龍頭,拉長蠶桑產業鏈條,“十一五”期間,力爭將華宏絲綢打造成帶動蠶桑基地6萬畝、年銷售超5億元、稅收1000萬元、二期分配1000萬元、農民從蠶桑業中增加收放4000元以上的集團型龍頭企業,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並在全鎮真正形成蠶繭收烘、繅絲、並捻、蠶絲被、蠶沙生物肥等為集群的“龍”型經濟格局。
著力做富農民
射陽特庸古銀杏樹高清組圖
射陽特庸古銀杏樹高清組圖
著力做富農民。始終突出富民優先,多途徑拓寬農民增收空間。一是發動全民創業。我鎮把農村工作的著力點放到培育農民創業精神、提高創業能力上來,加大農民的創業培訓,發動農村干群投身創業,力爭民資投入五年翻二番,使民營經濟成為富民經濟。二是加大農業招商。引進和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農產品精加工企業、新型服務業,提高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動員農民以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轉參與龍頭企業的建設,成為新型農民。特庸鎮著力建設1個優質農產品集中加工區,新辦1個投入超500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形成以加工促種養、抓流通促生產、抓龍頭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三是搞活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收益分配”的原則,積極推行“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和二、三次利益分配”的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十一五”期間,特庸鎮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10個以上,逐步健全桑苗專業市場體系,組織好桑苗嫁接和銷售。並建設一支富民帶動能力強的農村經紀人隊伍,組織和發揮好他們在搞活農產品流通、帶動群眾增收、服務農村經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十一五”期間,每年轉移勞動力1000人,多方位、多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新五件實事深入推進
新五件實事深入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再增新里程。特庸鎮已於2007年就圓滿完成了70公里的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實現了“村村通”,通達率全縣第一。農村教育培訓工程再增新規模。建設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基地1個,培訓農民1500多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00多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900多人,農民創業培訓100多人。農民健康工程再增新亮點。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特庸鎮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2008年投入300多萬元,新建了衛生院病防樓,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加緊建設,醫療保障功能得到完善。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再增新面貌。圍繞“四清四無”、“四建四有”的目標,先後投入啟動資金13.5萬元,出動勞力近萬人次,清理草堆1500多個,填埋垃圾2500多噸,清理大中溝水面70多條計200多公里,挖垃圾塘5000多個,達到了預期的整治效果;投入16萬元,對淤積嚴重的民利大溝進行了疏浚;農村改水工作得到徹底解決,改廁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和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工程再增新特色。每年都邀請射陽縣清風藝術團、淮劇團及鎮文藝小分隊多次在全鎮組織演出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特庸鎮農村有線電視、調頻廣播“雙入戶”任務5000戶,已完成了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