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湖
江蘇省揚州市境內湖泊
徠邵伯湖,古為武廣湖,又名棠湖、甘棠湖,江蘇省揚州市境內湖泊,湖周分屬邗江、高郵和江都三地。古屬三十六陂,素有“三十六陂帆落盡,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稱。
邵伯湖,屬淮河入江水道上的湖泊之一,上承高郵湖來水,分別由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及里運河注入長江。湖泊長17公里,最大寬度6公里,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相應於水位4.36米),平均水深1.1米,湖水蓄量1.1億立方米。
湖泊具有調洪、灌溉和養殖之利。得益於悠久的運河文化,其旅遊價值也愈加突顯。
邵伯湖,屬運西諸湖,由古澙湖演變而來。原為濱海淺灘上的窪地,成湖初期只是個海灣,由於海灘淤漲延伸和沙壩的封閉,又在長期泥沙淤積和人為作用下,逐漸縮小分化為眾多的小湖盪。它上承淮河、洪澤湖的來水,原經三河注入白馬湖、寶應湖、汜光湖、高郵湖及邵伯湖而泄入長江。三河所攜泥沙,首先在寶應、汜光二湖沉積,使其不斷縮小而成為河道型湖泊,
邵伯湖湖周分屬邗江、高郵和江都三縣。湖水面積98平方公里(相應於水位4.36米),平均水深1.1米,湖水蓄量1.1億立方米。湖水pH值8.5,礦化度為215.07毫克/升,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Ⅰ型水。在湖的東南里運河西堤上建有邵伯閘,以調節湖泊水量。湖泊具有調洪、灌溉和養殖之利。
邵伯湖位於縣境東北部,跨邗江、高郵、江都3縣市。北起高郵湖新民灘,東瀕京杭運河西堤,西為高郵、邗江兩縣市沿湖地區,南抵六閘以下歸江河道口。50年代初,總面積164.97平方公里,其中高郵縣53.6平方公里,江都縣14.35平方公里,邗江縣97.02平方公里。邵伯湖南北長25公里,其中高郵市境內7公里,邗江縣境內1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7.3公里,位於高郵市境;邗江境內赤岸圩三棵柳最寬處為6.27公里,最窄處六閘僅1.3公里。京杭運河自邵伯經六閘縱貫湖床南部。邵伯湖上承高郵湖來水,西納丘陵地區區間徑流,下經六閘注入歸江河道入長江。
邵伯湖春秋時稱武廣湖(又名武安湖)。東晉太元十年(385年)以後,該地鄉民為思念謝安築堰灌田之德,把謝安比作周代德行高尚的召公,稱為召伯。古代召與邵通用,因名邵伯湖。邵伯湖屬過水性湖泊,分淮入江已有400餘年歷史,是淮河下游入江唯一行洪走廊。90年代末,縣境湖面面積為64.70平方公里,湖底高程一般為3.2米。六閘水位高程8.5米時,防洪庫容為5.72億立方米,一般灌溉水位高程4.2米,灌溉庫容僅0.54億立方米。為保證淮河入江水道行洪1.2萬立方米/秒安全入江,自1954年起,對邵伯湖多次治理,清除行洪障礙,擴大阻水的上鳳凰河、六閘湖口等處行洪斷面。經歷1991年大洪水的考驗,工程發揮巨大效益。
邵伯湖系由澙湖演化而成。原為濱海淺灘上的窪地,成湖初期只是個海灣,由於海灘淤漲延伸和沙 壩的封閉,又在長期泥沙淤積和人為作用下,逐漸縮小分化為眾多的小湖盪。
洪澤湖和高郵湖在成湖以前,這裡就有許多小型湖盪,如洪澤湖地區有破釜澗、富陵湖、白水塘、泥墩湖、萬家湖、成子湖等徠;高郵湖地區據清嘉慶十八年(1813)《高郵湖州志》記載,有36個大小不等的湖泊。這些湖盪處於淮河下游,南宋建炎二年黃河南泛,取淮河入海故道,使淮水歸海不得而四處泛濫,破釜澗等許多小湖遂合為一大湖,即今日的洪澤湖。洪澤之名不見古籍,自隋煬帝乘船游幸江南,途經破釜澗,時遇大雨,便將破釜澗改稱為洪澤浦,洪澤湖之名由此而來。淮水向東既無出路,而洪澤湖又容納不了全部淮水,遂循地勢向南流去,泛濫於高、寶地區,使這一地區的許多小湖成為巨浸,形成了高郵湖及寶應湖。
淮水經邵伯湖入境,南出長江。明代,邵伯湖即為淮水入江行洪走廊。清代先後增開太平、金灣、新河3條入江河道,擴大導淮入江規模,但歷史上水利工程時興時廢,防禦能力薄弱,水旱災害頻發。淮河入江水道下游段自邵伯湖六閘以下,分別注入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新河、壁虎河諸河,南行穿橫河,合併為芒稻河、董家溝、石羊溝、廖家溝4河。董家溝於朱橋河口東接芒稻河,石羊溝於管陳灘南端西接廖家溝。芒稻河、廖家溝分別於八江口、羊尾匯流於夾江,並東流至三江營注入長江。諸河總長84.31公里,其中主幹流長35.34公里(由鳳凰河口經廖家溝至夾江三江營)。最大行洪量為1.04萬立方米/秒(1991年7月11日),接近規劃行洪能力1.2萬立方米/秒。這些河道是淮河入江必經之路,縱貫縣境東南,形成江淮交匯,構成縣境地域上的一大特色。
邵伯湖,和洪澤湖、高郵湖一起,屬淮河入江水道上的湖泊。淮河洪水經洪澤湖后,湖水的出路有三:其中向南的一條是出三河閘,由三河東南流經入江水道,穿高郵湖、邵伯湖出六閘,再經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和新河等水道,匯入芒稻河至三江營注入長江。這條淮河入江水道全長158公里,最大泄洪量12000立方米/秒,是淮河下游主要泄洪河道。分別由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及里運河注入長江。
入江水道分為三段:上段從三河閘至施尖入高郵湖,長55公里,由三河與金溝改道段組成。中段從高郵湖施尖到邵伯湖六閘,長55公里,為湖區行洪。下段從六閘至三江營,長48公里,由運鹽河及金灣河匯入芒稻河;太平、鳳凰、壁虎、新河匯入廖家溝;芒稻河與廖家溝匯於夾江,至三江營入長江。設計排泄淮河洪水12000立方米每秒。沿線區間匯水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其中江蘇境內5476平方公里),除白馬湖、寶應湖地區外,有汪木排河、利農河、楊壽澗、方巷河、槐泗河及安徽省境內的銅龍河、白塔河、秦欄河、天菱河等支流匯入。水道沿線湖泊眾多。白馬湖底一般高程5.5米,在水位6.5米時,水面積110平方公里,湖容積0.95億立方米。寶應湖面積原有192平方公里,與淮河入江水道分離后,湖區圍墾,湖面積減為42.8平方公里。高郵湖底一般高程4.5米,在水位6米時,水面積700平方公里,湖容積10.8億立方米;在水位9米時,水面積780平方公里,湖容積34億立方米。邵伯湖底一般高程3.5米,在水位4.5米時,水面積120平方公里,湖容積1.7億立方米;在水位8.5米時,水面積220平方公里,湖容積9億立方米。
縣境邵伯湖湖西為沿湖圩區和丘陵山區,入湖澗河北自赤岸鄉太平澗,南至槐泗鎮槐泗河,共有大小澗河10多條,其中主要澗河有9條。
赤岸引水河,河道呈倒“V”形,由赤岸鄉宰灣麻風病院處向東北至橋頭套閘,長6.15公里;再由橋頭套閘向南至土良,長4.64 公 里,此 段 為 湖 中 河。河 全 長 10.79 公 里,河 底 高 程 2 米,河 底 平 均 寬 4 米,河 坡 坡比1∶2。
公道引水河,河道呈倒“L”形,由公道鎮朱橋澗口向東至土良,長8公里;再由土良向南至酒甸鎮西興圩下壩,長約9.68公里,此段為湖中河。河全長17.68公里。河底高程1米,河底寬20.5米,河坡坡比1∶2。三、朱橋澗東至朱家大荒成庄,西迄公道引水河口,長4.6公里,為楊壽鎮與公道鎮以及儀征市大儀鎮的界河。河底寬7米,河底高程1米,河坡坡比1∶2。
楊壽澗,東起黃泥窪,經楊壽鎮至陶庄入公道引水河,長7.51公里,河底寬8米~13米,河底高程1米,河坡坡比1∶2,青坎寬5米~10米。
王沖澗,自胡家沖經方家集至復興圩,出白馬港與公道引水河相通,長5.0公里,河底寬6米,河底高程1米,河坡坡比1∶2。
中港引水河,自黃珏、方巷鎮界東壩至中港套閘,長3.94公里,河底寬11米~15米,河底高程1.88米~2.0米,河坡坡比1∶2~1∶3,青坎寬5米~10米。
方巷引水河,南起方巷鎮,經三里撇洪河自梁庄出湖,接公道引水河,長10.85公里,底寬6米~10米,河底高程1米~2米,河坡坡比1∶2。
邗江港,原稱北澗,西至北澗水庫大壩,東至陳家溝,長5.1公里,河底寬4米,河底高程 2 米,河坡坡比1∶2,青坎寬3米。
槐泗河,為縣境與揚州市郊區的界河,西起大官橋漫水澗,東至瓦窯鋪以北接邵伯湖,長10.69公里,河底寬6米~15米,河底高程1米~1.5米,河坡坡比1∶2,青坎寬4米。
下遊河道情況是:
里運河,在里下河地區西側,京杭運河江蘇河段的中段。古稱邗溝、漕渠、中瀆水,也名淮揚運河,俗名里河。北端自淮陰水利樞紐起,經淮安、寶應、高郵、揚州等地,由邗江縣六圩入長江。長168公里。北與蘇北灌溉總渠在淮安交匯,南在揚州市北穿過淮河入江水道,自古為蘇中重要航道。始建於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它南引長江水,中段利用武廣湖(今邵伯湖)、陸陽湖、樊良湖(今高郵湖)水,東北出博芝湖(已淤平)和射陽湖;北段引射陽湖水到淮安縣域以北的末口入淮河。是一條溝通長江、淮河交通的人工運河,河道彎曲。東漢建安初裁彎取直,自今高郵直達淮安。隋大業元年(605)沿建安故道重開邗溝150多公里,可自揚州直達淮安。宋紹熙五年(1194)筑西堤180公里,分開湖河。明初築東堤,清康熙乾隆年間建歸海五壩。1950年後全面整治,堵閉歸海五壩,加高培厚岸堤,改建和整頓閘洞,建淮安水利樞紐工程。1956年移建高郵至界首25.5公里東堤,1958~1961年河道裁彎取直、拓寬浚深;重建西堤,徹底分開河湖;開挖揚州市瓦窯鋪至六圩航道,縮短揚州、鎮江間航程;沿運河修建節制閘、船閘地下涵洞等配套工程。1980年後,興建多項水利工程,提高航運能力,並作江水北調輸水河道。
運鹽河,又名泰東河。在泰州市區東北部。南起泰州新通揚運河,經淤溪、溱潼、時堰、西溪至東台鎮西南入串場河。明永樂二年(1404)開。明、清曾築堤,后廢。歷經疏浚。1950年代以起訖地命名。1982年拓浚淤溪段,河長60公里,寬60~90米。沿途與梓辛河、蚌蜒河交匯。排澇能力為50立方米/秒,可通航,是排洪、灌溉和航運河道。
太平河,在揚州市區東北。北起邵伯湖大閘,經秦庄至太平閘入廖家溝。古名東、西灣壩引河、太平引河,南端又名石洋溝。清乾隆十年(1745)開,北端建滾水壩;乾隆十一年建石洋溝滾水壩;道光中在壩上建橋,並增建草壩。1972年廢橋壩建太平閘。河長11公里,寬160~210米,是淮河入江水道。
運鹽河原名金家灣河。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由河道總督楊一魁開成,並建金灣、芒稻泄水閘,泄淮水由芒稻河入江,是為導淮入江之始,距今400多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河道總督朱之錫開人字河。康熙二十三年,河道總督靳輔復浚人字河。1953年,在人字河東側打壩並建仙女船閘與老通揚運河溝通。1965年建成芒稻閘,1966年建成運鹽閘。運鹽閘上段仍稱運鹽河,運鹽閘以下至芒稻閘以上改稱高水河,是南水北調的送水河,也是淮水入江諸河中唯一全程通航的河道(上達京杭運河,下通長江),汛期仍服從淮河行洪。運鹽河由邵伯湖口至橫河長9.37公里,寬90米~175米,河底高程-1米~0米。
金灣河始開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南穿橫河,下接董家溝,於芒稻閘下0.99公里處併入芒稻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董家溝滾水壩。乾隆二十一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疏浚董家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董家溝橋(又名頭道橋),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1973年建金灣閘,1988年在太安集鎮東側建成金灣橋1座。金灣河由邵伯湖口至橫河,長8.38公里,寬90米~160米,河底高程-2米~0米;下段董家溝,長3.94公里,寬105米~400米,河底高程-8米~0米。三、太平河清乾隆十年(1745年)開,原長8.78公里。橫河以南稱石羊溝,於萬福閘下2公里處西接廖家溝。乾隆八年,欽差大學士陳士倌等奏開石羊溝,原長11.22公里(長度與實際不符,可能包括上段太平河)。乾隆十三年,建石羊溝滾水壩,二十一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疏浚,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增建石羊溝橋(二道橋)。1971年拓浚鳳凰河工程時,對太平河口裁彎浚深,拓浚西灣河,堵閉東灣河。太平河由湖口至橫河長6.83公里,寬100米~180米,河底高程-2米~0米;石羊溝長3.09公里,寬190米~355米,河底高程-5米~-2米。
鳳凰河明代中期已有此河,河道南行至橫河入廖家溝,明末時口寬僅4.2米,清末時口寬77米,1931第七章 水系 水文 ·57·年寬147米。1955年春及1955年冬至1956年春,分兩期疏浚。兩期工程共完成土方1093.81萬立方米,拓浚長度4.6公里,河底寬230米,河底高程-0.68米~1.23米。兩岸邊坡坡比1∶3,青坎寬10米,堆土高程15米左右。鳳凰河自河口至萬福閘,長4.35公里,寬300米~360米,原行洪流量748立方米/秒,開挖后增至2965立方米/秒,凈增2217立方米/秒,為原來的近4倍,在淮水歸江6條河道中泄洪量最大。
新 河清道光八年(1828年)農曆正月由河道總督張井奏開,計長4.47公里,河口寬67米至103米不等,深2.3米~10米,於3月竣工。新河在橫河南與鳳凰河、壁虎河會合后入廖家溝。新河長3.96公里,河寬130米~200米,河底高程-0.5米~1米。
壁虎河明末已有此河。上接古運河,下通廖家溝,原為運鹽河(一名茱萸溝,漢代亦名邗溝)一分支,自道光以後泄水漸重。壁虎河原是泄洪量最大的一條(1921年9月19日測得流量1766立方米/秒,占該年入江總泄量8406立方米/秒的21%),1956年鳳凰河拓浚后位居第二。壁虎河從河口至新河下,長1.72公里,寬150米~450米,河底高程-1米~0米。
芒稻河古名蟒導河,相傳為明宣德六年(1431年)平江伯陳蠧所開。該河上承運鹽河,下注夾江,是明末清初淮水入江的主要河道。清康熙年間,多次整治,泄水漸暢。1963年,橫河至芒稻閘一段長1.69公里,改為高水河,寬105米~175米,河底高程-2米~-1米。芒稻河自芒稻閘至八港口,原長14.42公里,但河道曲折,經1955年、1972年兩次裁彎浚深,河道長度降至9.99公里,泄洪、引水、排澇和航運條件大為改善。
邵伯湖下游淮河入江水道控制工程示意圖
高郵湖控制工程位於高郵湖至邵伯湖穿過8.8公里長、6.7公里寬的新民灘。灘面高程4.7~6.2米。有王港、毛塘港、新港等大小17條港汊將高郵湖與邵伯湖串通。東邊為里運河西堤,西邊有郭集、衛東等圩,灘高港淺,蘆柴叢生,庄台林立,嚴重阻水,是入江水道的一個咽喉。歷史上這裡就有堵港濟運、蓄水灌溉的記載。清光緒十七年至宣統元年(1891~1909年)就有5年堵港濟運的資料。建國后,從1953年起,每年汛後用堵閉各港蓄水,並從運河西堤到湖西郭集大圩,在湖灘上建起一條11.3公里的控制線。汛期拆壩行洪,汛后堵港蓄水,堵堵拆拆,年復一年。據統計從1953~1969年,共拆堵291座次,花人工30多萬工日。因此,1962年開始並港建閘。1969年興建入江水道時,對新民灘進行了整治,以解決淮河排洪和蓄水灌溉、航運等問題。先後興建和改建了老王港、新王港、新港、毛塘港、楊庄河、庄台河等漫水閘6座,漫水套閘1座,並將漫水閘和東西向堤埂聯接成一道高程6.5米的控制線,統稱高郵湖控制。1971年在小汕子河以東、距運河西堤1.3公里,順水流方向結合開挖庄台河,新建一條南北長8850米、東西寬18米的庄台。庄台高程11~11.5米,高出設計最高洪水位1.5~2米。1978年經過批准,又將庄台河與運河西堤之間的灘地,開荒造田,一水一麥,適當提高控制線上子埝的標準,但頂高不能超過8米,頂寬不得大於1米。當入江水道行洪,高郵湖水位達7.5米,並有上漲到8米趨勢時,立即破圩行洪。但後來人口增加到1萬人左右,庄台住不下,部分居民在庄台坡上和1.3公里的行洪道中重新建房。1984年群眾又將子埝加高到9.5米,頂寬5米,並將塊石護坡做到高程8米,嚴重影響行洪。
入江水道下段自邵伯湖六閘以下到三江營長48公里。這一段由歸江河道分流入江,並建有歸江控制。運鹽河、金灣河匯入芒稻河;太平河、壁虎河、鳳凰河、新河匯入廖家溝。再由芒稻河、廖家溝匯入夾江至三江營入長江。1987年這段堤防的現狀:江都段堤頂高程7.5~8米,堤頂寬2.7~3米,萬福閘下和芒稻河堤頂高程為8.5~7.5米,頂寬2.5~3米。並有部分塊石護坡。
1992年,邵伯湖堤防塊石護坡、涵閘翻建加固、入江水道下游護岸工程分別開工興建。翌年竣工,完成土方7.2萬立方米,用塊石3.3萬立方米,計投資289.57萬元。
邵伯湖區域有6條航道,雖水面寬,水深良好,但流速過快,直接影響船舶航行安全,主要以泄洪為主,定為等外級航道。
赤岸鄉尤家灣是邵伯湖的一個湖汊,1987年,該鄉水產養殖公司將其“腹部”上下用網攔住,成立赤
岸水產養殖場第五工區,面積571畝,進行粗放式養魚,1989年開始半精養。1994年底開始,承包給個
人進行魚蟹混養。1991年開始,邵伯湖每年實行全湖禁捕,部分漁 民 利 用 圍 網 或 網 箱 進 行 養 殖。1995年,湖區網箱面積6700平方米,1998年、1999年、2000 年分別為2000平 方 米、1600平方米、3230平方米。1997年,漁業鄉大套村漁民用 80 平方米網箱養殖鱖魚,獲得成功。1998 年,該村 6 戶漁民利用網箱養殖鱖魚,養殖面積1200平方米,其中3戶還用網箱進行青蝦養殖。
邵伯湖尤家灣水草茂盛,1991年,漁業鄉板河村漁民等在尤家灣圍網1000畝,進行水產養殖。1993
年,漁業鄉廟灣湖漁場在廟灣湖中圍網23畝進行精養。1997年,漁業鄉沿湖村漁民在公道河兩岸圍網
508畝,其中養蟹503畝,當年產量1.9萬公斤。1998年,漁業鄉大套村漁民在湖邊圍網50畝,養殖草
魚、鰱魚和魚危魚。是年,湖區圍網500畝。1999年,圍網960畝,全是魚蟹混養。2000年,圍網養殖增加
到3300畝。湖區漁民走上由捕轉養的道路。
為保護漁業資源,休養生息,1991
年開始,邵伯湖水域實行禁漁期和禁漁區制度,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為全湖封湖禁漁期,禁止一切漁具
非法捕撈,禁止入湖或到沿湖收購水產品,禁止絞撈水草;6月1日至8月20日為銀魚、梅鱭禁漁期,禁止一
切網具入湖捕撈;1月1日至9月15日為螃蟹禁漁期,禁止捕撈、收購、販運螃蟹。
邗江區鳳凰島位於太安鎮北部的邵伯湖,水域遼闊,島嶼面積6平方公里。島內植被豐富,長有多種野生動物和珍貴樹種。全島風光秀麗、水碧風清、滿目蒼翠、生態宜人。1999年始,鄉黨委、政府組織專家論證規劃,招商引資,全面開發鳳凰島生態旅遊區。
江都區邵伯鎮旅遊開發。
區內多圩田,為抵禦洪水,清代末年建有中小圩38個。50年代初期,有中小圩69個。沿湖圩堤分散、矮小,外洪內澇,擋不住,排不出,農業產量低而不穩。新中國建立初期,連遭1950年、1954年、1956年三次淮河大洪水襲擊,湖西圩區耕地淹沒,損失慘重。1956年始,沿湖圩區培修圩堤,浚港建閘。1970年代,沿湖圩區繼續實施洪、澇、漬兼治,聯圩並圩,加固堤防。圍墾濱湖灘、土良灘灘地37.27平方公里,新增耕地1667公頃。
邵伯湖西岸為沿湖平原地區,範圍包括赤岸、公道、黃珏、方巷、酒甸、楊壽和濱湖等鄉鎮部分地區,佔全縣總面積的16.73%。清代中葉以後,淮河洪水大量過境入江,加之受西部丘陵地區山洪影響,該地區易洪易澇,受災頻繁。區內多圩田,為抵禦洪水,清代末年建有中小圩38個。
平原西為寧鎮揚丘陵地區的東部邊緣,形成於第四紀上更新世,距今約10萬年。範圍包括楊廟、甘泉、槐泗、太安等鄉鎮的全部,以及楊壽、赤岸、公道、黃珏、方巷、酒甸等鄉鎮的一部分,佔全縣總面積的32.61%。地面高程一般在9米~35米,坡度在3度~10度之間,甘泉山高程63米,為全縣制高點。丘陵崗地由於受侵蝕切割程度不同,可細分為緩高崗、平崗和高平田3種地貌類型。土壤絕大部分由下蜀系黃土發育而來,質地較黏重,土層深厚,黃泥土、黃土有效土層不足50厘米,其他土種的有效土層一般都在50厘米以上。區境耕地可分為高平田類型、平崗類型和緩高崗類型。
邵伯湖又名棠湖,古屬三十六陂,素有“三十六陂帆落盡,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稱。浩渺無際的邵伯湖是江蘇省揚州江都區邵伯鎮自然風光絕佳處,歷經千年風雨洗禮,愈顯風姿綽約。如今,兩岸綠樹成蔭,鬱鬱蔥蔥,好似綠色的長龍,盤繞著清澈的湖水;隋堤邊,大樹下,那接待遊人的大廳和別具一格的小木屋,錯落有致的點綴於綠樹叢中;臨湖遠眺,煙波浩渺,魚帆點點,一望無際。泛舟水上,垂釣湖畔,吃湖鮮,觀民舞、聽民歌、賞民樂,置身於大自然中,頓覺心曠神怡。邵伯湖風景旅遊區,為省級旅遊休閑度假區,以“古”、“水”為特色,是揚州旅遊十大景點之一。浩渺無際的邵伯湖是邵伯自然風光絕佳處,歷經千年風雨洗禮,愈顯風姿綽約。兩岸綠樹成蔭。
邵伯湖
水產
邵伯湖湖水清冽,水草豐美,盛產鯿、白、鯉、桂等魚種及銀魚、螃蟹、青蝦、蚌螺等水產,還有“運河三寶”之一“邵伯菱”和當今聲名鵲起的“邵伯龍蝦”。邵伯菱與寶應荷藕、高郵雙黃鴨蛋並稱“運河三寶”。邵伯湖上灘頭河汊,鎮內的南塘,鎮郊的艾菱湖、荇絲湖、星盪湖,河湖澄碧,水土肥沃,歷史上都是邵伯菱的故鄉。
螺螄
邵伯湖湖水清冽,水草豐美,盛產鯿、白、鯉等魚種及銀魚、螃蟹、青蝦、蚌螺等水產,還有“運河三寶”之一的“邵伯菱”和當今聲名鵲起的“邵伯龍蝦”。然而,與“邵伯菱”和“邵伯龍蝦”相媲美的還有鮮美的“邵伯湖螺螄”。時下,不少遊客和市民都驅車前往邵伯鎮吃龍蝦,與此同時,邵伯湖螺螄也變得聲名遠播,使人吃過之後難忘其味。其實,無論是品嘗正宗的邵伯湖螺螄或者龍蝦,不一定非要跑到邵伯鎮,在揚州市區,就有這樣一家飯店,老闆邵伯人,廚師也是一身的“邵伯技術”,更重要的是原料來自邵伯湖。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邵伯湖酒店還提供了十幾個品種的江鮮、河鮮。其品種主要包括船丁魚、條丁魚、江鰱魚、馬雞魚、鱖魚、白絲魚、鱸魚、虎頭鯊、草鞋底、鴉片魚、銅頭魚、鴨嘴魚等。真可謂品種齊全,口味眾多。當然光吃水鮮也不行,維揚風味的土家菜也成了邵伯湖酒店一大特色。
邵伯湖酒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邵伯湖酒店登陸揚城已經五年多了,憑藉著獨特的口味、優質的服務深得揚城人的喜愛。不僅本地的食客趨之若鶩,很多外地食客也紛紛慕名而來。
邵伯湖銀魚是邵伯湖的另一特產,由於邵伯湖水質特別好,可與太湖銀魚齊名。銀魚個體細小,周身銀白色,軟嫩而發亮。漁民用特別的漁網捕撈。銀魚無鱗、無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烹調銀魚方便快捷:銀魚可炒蛋、加上綠綠的蔥末,好吃好看;銀魚可與鹽滷點成的豆腐,加上生薑末、老蔥花,燒成一盆銀魚豆腐湯,味道鮮美。銀魚打蛋湯、銀魚燒豆腐乾子也是邵伯的家常菜。
邵伯湖旅遊度假風景區於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