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廟

江蘇省揚州市邗溝大王廟

邗溝大王廟,又名吳王廟,俗稱邗溝財神廟,地處古邗溝南岸、老虎山之北,今揚州市維揚區梅嶺街道辦事處的邗溝社區邗溝組境內。

歷史沿革


邗溝大王廟相傳始建於漢,供奉的是吳王夫差。清康熙年間曾重修。
據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揚州畫舫錄》稱:“正位為吳王夫差像,副位為漢吳王濞像”,至於增加副位吳王劉濞的理由,《畫舫錄》又云:“自茱萸灣通海陵,如皋、磻溪,此吳王濞所開之河,今運鹽道也。”由於他們功德在民,所以同被祀奉。
嘉慶六年(1801),兩淮鹽運司使曾燠又予重建。
咸豐三年(1853),該廟毀於戰火,后雖再予重建,但廟貌規模已遠不如前,只有前後兩進各3間,前進為5架梁山門殿,後進為9架梁大殿;兩進之間以廊房相連,加上配房,共有廟房11間。
抗日戰爭勝利后,邗溝財神廟年久失修,破壞嚴重。廟內最後一任掌管道人為家住東圈門的曹姓道士。
解放后,1951年春,廟被拆除,磚瓦、木料被用於修建梅嶺小學,廟門前的一對石獅底座至今仍被填埋在邗溝橋南岸西側的河田地底下。

建築構造

天下的廟宇正門大都朝南,惟此廟門是朝北,面對古邗溝石橋,這是由於夫差為北上爭霸築邗城,鑿邗溝,後人對他的雄心壯志一直賦有一種激勵與敬仰的情懷。
廟門前舊有石獅一對;大殿前天井裡的東、西兩側,各栽有梧桐樹、白果樹一株;後進大殿正中並排供奉著夫差與劉濞的木雕坐像,兩旁是泥塑的玄壇趙公元帥和民間俗稱的瘸腿財神,上懸“海甸清風”四個大字的匾額;神龕兩旁的楹聯為“一殿兩王天下少,廟門朝北世間無”。
在高大的神台下,東置鍾,西置鼓,鼓旁的牆上舊砌有一塊曾燠的《重建邗溝大王廟碑記》的勒石。

廟會

據《畫舫錄》記載:“是廟靈異,殿前石爐無頂,以香投之,即成灰燼,爐下一水竅,天雨積水不竭,有沙漲起水中,色如銀,康熙間,居人輒借沙淘銀,許願,繳還乃獲銀,后借多還少,沙漸隱,今則有借元寶之風,以紙為鈔,借一還十,主庫道士守之。”最奇特的是大王廟不僅可以求財得財,相傳且可求子得子,因此邗溝大王廟香火鼎盛,尤以農曆初五“財神日”為甚。
每年此日,廟內外熱鬧非凡,爆竹聲聲,鼓樂陣陣,邗溝兩岸,香客雲集,通宵達旦,絡繹於途,成為舊時揚州有名的“財神勝會”。

現狀


今天新復建的邗溝大王廟,是一組仿古建築群,位於原邗溝大王廟遺址的東北約500米處,距金龍四大王廟約30米,北依邗溝路,南臨古運河,西傍高橋路,以廟為主體,輔以商業用房,形成一個集休閑、商貿、餐飲於一體的“大王廟廣場”。
在新大王廟的朝北門額上,石刻隸書“邗溝大王廟”五個大字。大殿面南,上方懸一匾額,上書“恩被干吳”四個金色大字。
殿內神台上供奉著兩尊袍帶飄逸、古貌岸然的塑像,東為吳王夫差,西為吳王劉濞。殿前的四根抱柱上,有兩副楹聯:“曾以恩威遺德澤,不因成敗論英雄”、“遺愛成神鄉俗流傳借元寶,降康祈福世風和順享太平”,飽含著揚州人民對兩位吳王的感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