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濟宮
靈濟宮
靈濟宮道教宮觀。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青圃鄉。始建於五代,初名大王廟,明代永樂十五年 (1417)重建后賜名靈濟宮。傳說明永樂皇帝的母後身得疑難之症,后頒詔天下,尋醫求治,閩侯青圃人曾神孫揭榜進京醫治,手到病除,永樂皇帝龍顏大喜,逐賜令重建青圃大王廟,建成之時並御手其額“靈濟宮”,時該宮建築壯觀,規模宏大。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欲識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靈濟宮”。這句福州地區廣為流傳的民謠,是人們對閩侯縣青口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靈濟宮的讚頌。
靈濟宮坐落在閩侯縣青圃村,距福州市區僅20多公里。據清林楓《榕城考古略》載:“在金鰲峰下,祀南唐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皆南唐主知浩弟也。後晉天福開運三年(946年)建祠,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里人方珏定廟於芝嶼,祥符元年(1008年)又定廟於橫溪,政和七年(1117年)遷今址。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奉旨而新之,春秋致祭。又京師亦立廟。加封金闕真君、玉闕真君。正統成化間累加封號,遺官致祭御碑亭,由宰相解縉書,豎於廟左。”由此可知,靈濟宮主祀徐知證與徐知諤,均系歷史人物,後晉開運三年,閩王內訌,朱文進叛亂,株連滅殺王族裔親幾十餘人,自稱閩主,王氏遂向南唐求援。江、饒王承旨即率隊伍揮師南下,由江西入閩,攻取建州(今建甌)、福州,討伐叛亂殘敵。當南下隊伍橫渡烏龍江,宿營駐紮閩侯七里之時,青圃鄉胡姓一位鄉民向駐軍報告敵寇動態:有數百名逃亡匪兵盤旋鰲峰山一帶,為非作歹,殘害百姓。兩位悍將火速帶兵消滅了匪兵。他們的部隊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體恤黎庶,熱心為民治病,閩人感德。離別之後,青圃百姓為紀念二徐之功德,遂在龍湫之北立生祠,供圖像奉祀。二王逝世后,發展為廟,其事迹在民間傳為佳話。
明永樂年間,成祖朱棣出征,因疲憊勞累,身患疑難痼疾,雖經“用藥百計,罔底無效”,病情不見好轉。相傳某日,他夢見“二王”(徐知證、徐知諤)施濟妙藥,於是尋方敷服,身體痊癒。永樂十五年,成祖為“答神鴻庥”,詔令一批宮匠抵閩,大規模重建二王廟宇,並親筆御書“靈濟”宮名,御制巨碑。靈濟宮坐東朝西,依山勢疊建。重建後有三重門,六宮殿。現存佔地面積1972平方米,圍牆內有前、后、正、偏殿堂、宮廳、宮苑,有可容納千人的石鋪廊埕、御碑亭、鐘鼓樓、金鰲門牌坊、法堂、客舍等。明代,凡官員蒞臨此處,一律要在宮前下馬、下轎躬行。隨後又經清康熙、民國以及上世紀80年代的幾次修葺,使靈濟宮以其建築風格獨特與厚重的歷史積澱以及皇朝的重視,令人敬仰。御碑通高6.2米,寬2.1米,厚0.65米,碑頂呈半圓形,盤紋青龍圖案框邊,碑座雄卧石雕龜趺,雕刻精美,造型栩栩如生,雄偉壯觀,堪稱一絕。據《明實錄》記述:鑿石碑與龜趺當年是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船隊奉旨護送而來,這隻象徵吉祥的龐然大物,足有萬斤之重。連同巨碑,上蓋為亭,為福建省之最全國罕見之文物,傳說此龜為龍子其為民間高人協此處的青圃村人用石碑封印於此。而後,靈濟宮連同御碑亭,在1989年與1991年分別被列為閩侯縣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濟宮
閩侯青圃靈濟宮位於福州市閩侯縣青口鎮青圃村的中心地帶,建築面積約2460平方米,其中大殿佔地面積1972平方米。國道324線與福廈高速公路從青圃村頭穿過,距福州市區僅20多公里,交通便利。靈濟宮為宮觀所在地青圃村所有,並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所組成管委會進行日常的宮務管理工作。青圃村在歷史上人文鼎盛,民國著名報人林白水就是閩侯青圃人,現村內有林白水先生紀念堂。青圃村在1981年農村包產到戶時,該村因人口過多(在1978年前為中國農村第二大生產大隊,有人口一萬五千人),被分解為九個行政村,其中平原地區六個,山區三個。由於人口密集,平原村基本相連在一起,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靈濟宮正好位於村中央。現雖劃為九個行政村,但各村的村民仍稱自己是青圃村人,平時聯繫緊密。現青圃村人口約近二萬,居民多聚族而居,共有31姓,以林姓人口為最多,約佔村人口一半以上,所有林姓人口都屬於同一個宗族,而且大都集中在平原地區,其它人口較多的姓氏有方、鄭、庄、程等姓。林姓在村內還有一座建築面積達800多平方米的“九牧林氏”西井宗祠。
如果您有機會到閩侯青口鎮一帶觀光遊覽,青圃靈濟宮、林白水先生紀念堂以及西井林氏宗祠,鄭都總管府等都是不可錯過的人文景觀(還有一個古迹就是在山上比較遠就不說了,如果有興趣的來青圃玩的到當地問一下就懂了)。
福州閩侯青圃靈濟宮主祭道教民間俗神二徐真人,從兩宋時期以來,就是福建著名的民間道教聖地。明代時因明成祖朱棣崇信,使閩侯青圃靈濟宮達到興盛的頂峰,明成祖曾專門撥款修建靈濟宮,宮廟建築異常雄偉壯觀一時。當時靈濟宮的管理者們非常自豪在山門上嵌刻上“欲觀北京皇帝殿,先看青圃慈濟宮”的對聯。可惜由於歷史變遷,明代的建築多已不存,現存的明代建築僅為全木結構的碑亭,以及下面的明成祖朱棣御賜的石碑、石龜跌。現大殿為民國年間重建,殿內眾神造像多為本世紀80年代所造。今天遊覽青圃靈濟宮,仍可領略到當時二徐真人信仰在盛況時的遺跡,那匹馱著一丈高石碑的大龜蚨,它就是歷史的見證人,它似乎能向你訴說二徐真人廟——青圃靈濟宮的滄桑發展史。
閩侯青圃慈濟宮主祭二徐真人,二徐真人又稱徐仙、靈濟真人、洪恩真人、洪恩真君等,生前為同胞兄弟,俗姓徐,名知證、知諤,五代時期吳國人(今浙江人)。徐知證與徐知諤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南唐書》、《十國春秋》等史籍上均有其二人傳記。二徐的父親徐溫是五代吳國權臣,徐溫死後,養子徐知誥篡位,改姓李升,建立南唐王朝,徐知證與徐知諤因與李升的關係,被封為江王與饒王。二徐因生前有德於福建閩侯百姓,故死後演變為道教俗神,在福州地區有一定的影響。二徐真人信仰始於後晉開運三年(946年),據《靈濟祖廟記》和《靈濟宮記》載:後晉開運二年,閩國發生內亂,權臣朱文進乘機叛亂,殺王氏五十餘人,自稱閩王。王氏遂向南唐乞援,徐知證、徐知諤率查文徽、邊鎬等數萬大軍,從崇安入閩,水陸並進,連取建州和福州,進而揮師南下,欲取漳泉。大軍渡過烏龍江,路過青鋪(即今閩侯青圃)時,有胡姓鄉民攔住二徐馬頭,哭訴:“有數百民殘兵敗將盤踞在附近鰲峰山上,為非作歹,殘害百姓,請大王率師剿滅,功德無量。”二徐遂率兵攻打鰲峰山,殺死其頭目,餘眾紛紛來降,從而蕩平草寇,百姓大歡。大軍駐紮在青鋪期間,秋毫無犯,深得百姓愛戴。大軍離開青鋪時,鄉人依依不捨,極力挽留,並在鰲峰龍湫之北立生祠祀二徐。二徐深受感動,對鄉民說:“我等明年當脫離凡世,來這裡棲住。”第二年,二徐去世,但精魂不滅,託夢於青鋪之民,說他們已成為神靈,降臨於鰲峰。百姓遂奉他倆為神,年年歲歲焚香祭祀,從不相忘。二徐成神受福州百姓祭祀一事,《八閩通志》、《重纂福建通志》、《福建通志》、《閩侯縣誌》、《閩都記》、《福州府志》等均有如同上面的類似記載。但載有徐知證、徐知諤的《南唐書》、《十國春秋》等史籍上均未記載二徐曾親自帶兵入閩平定叛亂,也許是漏記,也許是別人打著二徐旗號來過福建,有德於閩侯地方百姓,於是當地百姓便奉祀其頭領徐知證與徐知諤。
二徐真人的信仰在宋元時期獲得發展,在明代時達到鼎盛,到清代時開始衰落,近年來又開始走向興盛,閩侯青圃靈濟宮也隨其主人而榮枯不定。宋代時,二徐真人被當地百姓奉為地方守護神,具有滅火、治病、生子、祈雨、治水、滅蝗等多方面的功能。據林國平《福建民間信仰》(見書第204頁至217頁)考證,五代時期,閩侯青鋪鰲峰上的二徐真人廟十分簡陋,實際上是一座茅屋,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被山洪所沖毀,方珏等人捐資建廟於芝嶼,號“芝嶼祖廟”,後世稱“靈濟祖廟”。北宋祥符元年(1108年),又在橫溪建分廟,後世稱為“社壇”。到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潢溪社壇荒廢,遂遷廟於龍首之東,即為後世所說:“洪恩靈濟宮”。靈濟宮在南宋時期先後得到三次擴建,初具規模。五代末至北宋初,二徐真人被百姓私謚為“護境感應王”,后又私謚為“金闕真人”與“玉闕真人”的封號。二徐真人信仰在宋時已得到當地官府的支持與認可,在地方官的大力推薦下,南宋時二徐真人廟獲得朝廷賜予的“靈濟”廟額。“靈濟”意為“有求必應,護佑四方”,這是對二徐真人的功德的概括,這好是青圃靈濟宮名稱得來的由歷。元代時,二徐真人信仰開始納入道教系統,形成一系列的宗教程式,成書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的《徐仙翰藻》對這方面記載猶為詳盡。《徐仙翰藻》共14卷,近10萬字,收入大量宗教活動時撰寫的青詞疏榜表文,多以扶乩(又稱扶鸞、降卜、扛箕)的形式寫成,反映扶虯在二徐真人信仰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徐仙翰藻》也是今天人們研究宋元時期民間道教儀式的重要資料。由於元代時二徐真人信仰的擴大,二徐真人又獲得朝廷賜予的“金闕真人”與“玉闕真人”的封號,實際上承認了宋代民間的“私謚”。在明代以前,二徐的功能主要是降葯治病為主,是“醫神”,其它功能則在其次。但這是這種降葯治病使得二徐真人在明初由一地方“小神”而一躍變為名聞京城的道教“顯神”,這是因為有明王朝的推崇和扶植,從而迅速達到其鼎盛階段。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前後,明成祖朱棣龍體欠安,久治不愈,後轉禱於二徐真人,突然轉好,明成祖朱棣龍顏大悅,認為是二徐真人顯靈治好自己的病,於是才有大修閩侯靈濟宮之舉。有關二徐真人顯靈治癒明成祖疾病的神話傳說,不是出自民間的虛構,而是出自明代帝王之口,今天仍豎立於青圃靈濟宮的《御制洪恩靈濟宮碑》對這方面有記載,但對過程記載較簡約。清代的《閩都別記》(見書第269回、第270回)也載有二徐真人治好明成祖朱棣之病一事,但神話色彩嚴重。青圃民間對此事過程的傳說是這樣:永樂帝母親病重,皇帝招天下名醫入京救治,青圃人曾神孫揭榜入京,以二徐降下的靈藥治好的國母之病,從而才有永樂帝大修青圃靈濟宮之舉。民國《福建通志》則載青圃有個名“曾甲”的人入京治好永樂帝之病。《明史·方伎傳》則載:有個禮部郎周納從福建回到京城,對明成祖說閩地有二徐真人很靈驗,於是就從福建迎二徐真人像及廟祝入京。永樂患病,廟祝以二徐名義晉葯,竟然治好了永樂帝之病。徐曉望在《福建民間信仰源流》(見書第438頁)中據此推測是周納推薦曾辰孫(即曾神孫)入京治好了永樂帝的病。這是比較有史料根據的。明成祖為了感激二徐真人救命之恩,一方面大力旌表二徐真人,永樂十五年(1417年)與次年永樂十六年兩次賜予二徐真人封號,第一次封號為“九天金闕清微洞玄沖虛妙感慈惠洪恩真人”與“九天玉闕高明弘靜沖湛妙應仁惠洪恩真人”;第二次為“九天金闕明道達德大仙顯靈溥濟清微洞玄沖虛妙感慈惠護國庇民洪恩真人”與“九天玉闕宣化扶教上仙昭靈博濟高明弘靜沖湛妙應仁惠輔國佑民洪恩真人”,封號字數從18個字增加到32個字,神格稱號也由“洪恩真人”上升到“洪恩真君”。另一方面,明成祖下令重建閩侯青鋪靈濟宮,永樂十五年(1457年)正月,明成祖詔令大規模重建閩侯青鋪靈濟宮,著工部行文督促福建布政司(相當今天福建省)經辦。重建青鋪靈濟宮時,動用軍民上萬名,費時一年多才完工,其中的御碑亭下的石碑並龜跌還是在南京鑿石刻好才海運至福建,據說從烏龍江運抵閩侯青圃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明成祖還派內宮太監、錦衣衛與太常寺等京城官員會同福建布政司、福州府、閩侯縣等地方官員親臨督造。重建后的洪恩靈濟宮自金鰲山下沿山勢建到山頂,計有三重門、六座宮殿,以及法堂、道房、鐘鼓樓、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築200餘間,四周建有宮牆環繞,整座建築金碧輝煌,仿帝王宮殿而成,故其大門楹聯寫道:“欲觀北京皇帝殿,先看青鋪靈濟宮”。靈濟宮建好后,朝廷除定期遣使祭祀、送換衣袍外,還設專職官員以掌其事。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又下詔在北京皇城西側,仿福建青圃靈濟宮祖宮的樣式建造一座洪恩靈濟宮,以便皇帝時時祭拜。明成祖以後,二徐真人又得到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的大力推崇,其中,明憲宗在成化二十二年(1436年)加封二徐真人為“上帝”,神格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神階等級,神像的衣袍也由原來的“皮弁冠,大紅雲龍服”,改為“平天冠,明黃紵衣”。明憲宗還在京城擴建靈濟行宮,規模也異常宏大。據史書記載,北京靈濟宮佔地974畝,擁有八座大殿、三百五十間房屋,其規模可同皇宮相比。作為地方神靈的二徐真人得到帝王如此推崇,並在北京建造宏偉的宮廟祭祀,這在福建民間宗教史上是極為罕見,也絕無僅有。因此在實際上,二徐真人已變為明皇室的“家神”。由於明代歷朝皇帝的大力推崇,使二徐真人在福建的影響迅速擴大,盛極一時,福州地區的二徐真人廟隨處可見,有關二徐真人的神話故事也廣為流傳。但到清代時,由於江山易主,皇帝不再信奉二徐真人,故二徐真人信仰在清代以後走向衰落。北京的靈濟宮在清代時改為它用,早已不存在。閩侯青圃的靈濟宮因得不到官府的維護,也日蕭條冷落。康熙十年(1617年)閩侯青圃靈濟宮曾得到重修,有碑記(現鑲嵌在大殿左側圍牆上,名為《重修靈濟宮記》)可見證,但以後近三百年的時間內,閩侯青圃靈濟宮沒有得到重修,以至於宏偉一時的靈濟宮逐漸荒廢。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曾修復前殿,但僅僅是小規模地修修補補,無法再現當年的風采。現在可見到的明代建築僅僅是木構的碑亭而已。解放以後,殘存的靈濟宮也屢遭破壞。1956年農業合作化后,青圃靈濟宮被當地政府征作為糧食倉庫使用,一直使用到80年代;“文革”期間,破除“四舊”,宮內文物被毀之一空。村民祭祀二徐真人的信仰活動也隨之遭禁。
靈濟宮
靈濟宮
改革開放后,靈濟宮才開始又恢復青春。1988年青圃靈濟宮被村民收回,村民們還自發地集資維修宮內外建築,並重新造像布置靈濟宮神殿。如今,修葺一新的靈濟宮,建築面積約有2460平方米。沿石條相徹的大道向上,迎面是一道上書“昇平人瑞”的石碑坊,上雕人物花草樹木,刻工精美,為明代遺物。走過碑坊便是一座閣樓式山門,上書“金鰲門”三字。山門后就是掛有“閩侯青圃靈濟宮”牌額的廟堂。廟堂為前廳後殿式布局,廳殿連為一體,沒有明確界限,主要陳設是戲台、閣樓式看台及神殿。前廳約佔整個廟堂面積的三分之二,為日常村民演戲酬神和信眾神誕聚餐之所。靈濟宮這種廳殿連為一體的廟堂布局在福建民間宮廟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這種建築陳設也充分說明了民間宮廟不僅僅是民間信仰開展的宗教場所,而且也是村民的公共聚會之地與公共文化娛樂之所。靈濟宮後殿,即神神,正殿立“御封洪恩上帝”碑額,正中供奉二徐真人身著明代帝王裝的“金闕洪恩真君”和“玉闕洪恩真君”造像,左右為其二像的金身塑像。正殿左右有兩偏殿,分別名為“永安宮”與“注生堂”,供奉二徐真人的父母與其兩位夫人。延伸至前廳內的左則與右則殿堂供奉著二徐真人的部下。左則為左相、吏部、禮部、刑部、春報等四位“御前官員”,以及查大元帥、岳大元帥、魏大元帥、馬大元帥等四位當年隨二徐南下的將領;右側為右相、戶部、兵部、工部、地府使者、秋報等四位“御前官員”,以及邊大元帥、許大元帥、趙大元帥、魏少爺(左側魏大元帥之子)等四位當年隨二徐南下的將領。靈濟宮廟堂大門外左側為木構建築式樣“御碑亭”,高7.2米,由20多根大木柱立地支架,亭上蓋青色小瓦,四角蚩吻獸頭。據專家考證,該碑亭具有遼金時代北方木亭的風格,在南方能見到,實屬罕見。木亭結構牢固,雖經500多年的風雨,但保存仍較完好。亭內的石制龜蚨背馱高大“御碑”仰首而伏。“御碑”是明成祖所賜,麻石質料,碑身高4.2米,寬0.6米,厚0.42米,碑頂半圓,上刻篆字“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碑文為楷書字體,由於由碑亭保護,碑文大部分字仍可清晰可讀,約有720字。碑文兩旁飾以蝙蝠圖案,花樣精美。碑下的龜座高1.4米,作伸頸昂首狀,龜體石料紅白相間,光滑似鏡,可惜上面已布滿細坑,龜吻部分已沒有了。據說是因為龜身上的石粉可治家畜之病,特別是治生豬的病。因此,附近鄉民經常用刀來刮取石龜粉末給豬吃,以致於龜體受到損傷。看來文物保護方面的宣傳要加強。今天,為保護這些明代的文物,閩侯縣及福建省已將靈濟宮列為縣級(1989年3月立)和省級(1991年3月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門外右側有兩座較小的新建堂宇,分別稱刁元帥府和鄭都總管府,分別供奉當年二徐南下的先鋒大將軍刁大元帥和鄭都總管。在靈濟宮眾多的神靈中,鄭都總管的香火最盛,甚至超過主神二徐真人。當地百姓都說鄭總管最靈驗,有求必應。當地百姓還認為鄭總管是明代的三保太監鄭和,說是在因護送“御碑”與龜蚨而到過閩侯靈濟宮,這當然不是“信史”,只是人們的一種揣測而已。
在長期的信仰崇拜活動中,宮內眾神祗已被當地群眾賦予“滅蝗除瘟、治水救災、求財祈嗣、治病保泰”等多方面的功能,基本上滿足當地信眾信仰崇拜的需求。村民們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都要到廟中敬香。另外,每逢五月初五魏元帥生日、七月十五徐知諤生日、九月十七徐知證生日、九月二十一鄭都總管生日,當地群眾必舉行神誕祭典,並演戲酬神,特別是九月十七和九月二十一這兩天最為熱鬧,附近鄉民前往進香者成千上萬,絡繹不絕;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彩日”,也是香客雲集,熱鬧非凡的日子。據靈濟宮管委會介紹,每年村民因酬神“做戲”(請戲班演出)或放電影平均要達80場次左右,體現了福建民間道教“人神共慶,人神共樂”的世俗生活精神。近年來,靈濟宮的影響在逐漸擴大,已波及青圃周邊的鄉鎮與縣市,甚至遠在台灣的閩侯籍同胞也回鄉參加二徐真人祭祀大典。閩侯青圃村為了管理好靈濟宮,保護好靈濟宮,使其更好地造福於民,在省宗教事務管理局、省文化廳文物管理局、閩侯縣政府的領導與支持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成立“閩侯青圃靈濟宮文物管理委員會”與“閩侯青圃靈濟宮道教管理委員會”,雖然是兩塊牌子,但實際是一套人馬。所有管委會成員都是義務性地參與宮廟的管理工作,其任勞任怨的無私奉獻精神頗令人感動。他們雖然都是清一色的老年人,但管理宮廟的熱情並不老,他們要將人生最後一段美好的時光獻給靈濟宮,多為村民做點好事與實事。相信在由青圃老年村民所組成的管委會的管理下,青圃靈濟宮將會保護得更好。
1.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 甘滿堂:《福建沿海村廟信仰活動中的村廟管委會——以閩侯青圃靈濟宮管委會田野調查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