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
福州府
福州府(閩東語羅馬拼音:hok ciu hoo)為明清時期福建省布政司下轄的府級行政區同時也是福建的省城,其轄區大致為今天的福州市的六區一縣級市六縣再加上寧德市的古田、屏南二縣,即閩縣,侯官縣,長樂縣,屏南縣,福清縣,古田縣,羅源縣,連江縣,永泰縣,閩清縣,這十個縣同屬於福州民系和福州十邑文化圈。民國元年(1913年)廢除福州府。
從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同時期福州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開始遷居琉球,而鄭和艦隊選擇長樂縣太平港作為停泊基地、物資採辦地及開赴西洋的起點,很多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的寶船即是福州製造的福船(古代木質海船代表),而大批幹練的福州籍水手則活躍在鄭和艦隊中。此後福州海外貿易逐漸復甦,1474年成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還是中國和琉球交往的樞紐,福州柔遠驛專門用於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間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繼光曾兩度入閩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同福州的接觸漸趨頻繁,1624年底,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福州府改為天興府。1646年,清軍擊潰隆武政權後攻佔福州,天興府復稱福州府。
清代福建省行政區劃
鴉片戰爭之後,1844年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自1845年南台島的英國領事館建立起,先後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領事館。台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而福州的茶葉出口更佔到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5%。外資、民營與官營的銀行、企業、商號等相繼在福州開辦。1847年,基督教新教開始在福州傳播,並在此後創立了許多教會學校和福州最早的報紙和期刊。洋務運動興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馬尾設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為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隨後福建水師成立。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馬尾港發生的馬江海戰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晚清的福州是中國較為現代化的城市。清朝立憲運動后,福建省咨議局於1909年在福州開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擊敗清軍,佔領福州,成立了福建軍政府。
五代時期梁長興四年(933年,閩龍啟元年),閩王王延鈞稱帝,升福州為長樂府。
後晉開運二年(945年),王延政以長樂府為東都。不久即為南唐、吳越所滅。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為福安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安府改為福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福州府。
明成化九年(1473年),設福寧州。福州府減轄福寧、寧德、福安3縣,所轄地改為閩縣、侯官、懷安、長樂、連江、古田、永福、閩清、羅源、福清10縣。萬曆八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
清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元隆武,福州府改為天興府。順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兵攻克福州,天興府復稱福州府。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割古田縣北境雙溪地置屏南縣。
清嘉慶三年(1798年),割福清縣地置平潭廳。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鴉片戰爭后,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
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船政局成立(后改為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
民國元年(1913年)廢。
注 長樂府、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均治今福州市。
福州府知府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為從四品。
明代知府 | |||
姓名 | 籍貫 | 出身 | 就職時間 |
楊士英 | 洪武間 | ||
董彥哲 | 北平真定府藁城縣 | 洪武間 | |
李庸 | 北平真定府真定縣 | 洪武三十年夏第三甲進士 | 洪武間 |
廖崇德 | 洪武間 | ||
朱季用 | 浙江台州府仙居縣 | 洪武間 | |
劉鑒 | 山東東昌府 | 洪武間 | |
唐循中 | 永樂間 | ||
宋珉 | 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 | 舉人 | 永樂間 |
王榮 | 浙江杭州府 | 舉人 | 永樂間 |
張輝 | 湖廣荊州府公安縣 | 舉人 | 宣德間 |
王泰 | 宣德間 | ||
張徽 | 正統間 | ||
吳信 |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 舉人 | 正統間 |
雷硠 | 廣東廣州府連州 | 舉人 | 景泰間 |
畢亨 | 山東兗州府曹州單縣 | 景泰五年第三甲進士 | 天順間 |
吳淵 |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 | 天順元年第三甲進士 | 成化間 |
周鈍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舉人 | 成化間 |
鄭時 | 南直隸廬州府舒城縣 | 景泰二年第三甲進士 | 成化間 |
唐珣 |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 | 天順元年第二甲進士 | 成化十一年 |
陸珩 |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 | 成化五年第三甲進士 | 成化二十二年 |
陳勉 | 江西撫州府臨川縣 | 成化五年第二甲進士 | 弘治間 |
張遜 |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 | 弘治間 | |
蔣濙 | 江西廣信府上饒縣 | 成化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 弘治間 |
尹灝 | 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 弘治三年第二甲進士 | 正德間 |
王子言 | 浙江嚴州府淳安縣 | 弘治九年第二甲進士 | 正德四年 |
余祐 | 江西饒州府鄱陽縣 | 弘治十二年第二甲進士 | 正德六年 |
葉溥 | 浙江處州府龍泉縣 | 弘治十八年第三甲進士 | 正德間 |
歐陽鐸 | 江西吉安府泰和縣 | 正德三年第三甲進士 | 正德間 |
汪文盛 | 湖廣武昌府崇陽縣 | 正德六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朱豹 | 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 | 正德十二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汪堅 | 南直隸寧國府旌德縣 | 正德十六年第二甲進士 | 嘉靖間 |
胡有恆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嘉靖二年第二甲進士 | 嘉靖間 |
沈大楠 |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 嘉靖二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陳大綸 | 南直隸廬州府舒城縣 | 嘉靖八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鄔紳 | 南直隸鎮江府丹陽縣 | 嘉靖二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鍾允謙 | 廣東瓊州府崖州 | 嘉靖八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二十三年 |
翁伍倫 | 浙江紹興府蕭山縣 | 嘉靖十四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吳應奎 |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 嘉靖十四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祁清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嘉靖二十六年第三甲進士 | 嘉靖間 |
吳嵩 | 浙江嘉興府 | 嘉靖二十九年第二甲進士 | 嘉靖間 |
伍典 | 湖廣永州府祁陽縣 | 嘉靖三十五年第二甲進士 | 嘉靖間 |
胡帛 | 四川重慶府忠州墊江縣 | 嘉靖三十五年第二甲進士 | 嘉靖間 |
潘恩 | 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 | 嘉靖二年第二甲進士 | 嘉靖間 |
邊維垣 | 四川成都府彭縣 | 嘉靖三十五年第二甲進士 | 隆慶間 |
陳楠 | 浙江紹興府上虞縣 | 嘉靖五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李應藺 | 廣東廣州府東莞縣 | 嘉靖四十四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潘頤龍 |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 嘉靖四十四年第二甲進士 | 萬曆間 |
宋堯武 | 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 | 隆慶二年第二甲進士 | 萬曆間 |
顧顯仁 |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 | 隆慶二年第二甲進士 | 萬曆間 |
蕭敏道 | 江西南昌府南昌縣 | 嘉靖四十四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江鐸 |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 萬歷二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王士琦 | 浙江台州府臨海縣 | 萬歷十一年第二甲進士 | 萬曆間 |
何繼高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萬歷十一年第二甲進士 | 萬曆間 |
車大任 | 湖廣寶慶府邵陽縣 | 萬歷八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彭應捷 | 河南汝寧府光山縣 | 萬歷十四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黃似華 | 四川成都府內江縣 | 萬曆間 | |
孫大壯 | 湖廣黃州府黃岡縣 | 萬歷二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喻政 | 江西南昌府 | 萬歷二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張泰禎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萬歷三十八年第二甲進士 | 萬曆間 |
勞永嘉 | 浙江嘉興府崇德縣 | 萬歷二十九年第三甲進士 | 萬曆間 |
潘師道 | 湖廣武昌府興國州 | 萬歷四十一年第三甲進士 | 天啟間 |
陸文衡 | 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 | 萬歷四十七年第二甲進士 | 天啟間 |
白貽忠 | 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 | 萬歷四十一年第三甲進士 | 崇禎間 |
吳炳 | 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 | 萬歷四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 崇禎間 |
王永吉 |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 | 天啟二年第三甲進士 | 崇禎間 |
蔡茂春 | 湖廣黃州府麻城縣 | 天啟二年第三甲進士 | 崇禎間 |
熊士逵 | 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 崇禎元年第二甲進士 | 崇禎間 |
吳起龍 | 南直隸鎮江府丹徒縣 | 崇禎元年第二甲進士 | 崇禎間 |
周維新 | 河南懷慶府濟源縣 | 萬歷四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 崇禎間 |
楊邦翰 |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 | 崇禎四年第三甲進士 | 崇禎間 |
熊經 | 江西撫州府臨川縣 | 崇禎元年第三甲進士 | 弘光間 |
陸維翰 | 浙江寧波府 | 弘光間 | |
陳仲實 | 廣東雷州府海康縣 | 弘光間 | |
熊華國 | 湖廣荊州府江陵縣 | 崇禎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 隆武間 |
錢嘉征 | 浙江嘉興府海鹽縣 | 隆武間 |
清代知府 | |||
清代知府 | |||
姓名 | 籍貫 | 出身 | 就職時間 |
馮欽明 | 江南徽州府祁門縣 | 崇禎十年第二甲進士 | 任年缺 |
彭六翮 | 江南滁州全椒縣 | 任年缺 | |
張利賓 | 直隸 | 任年缺 | |
李雨沾 | 山東濟南府泰安州 | 順治六年第三甲進士 | 任年缺 |
吳六一 | 江南寧國府宣城縣 | 順治四年第三甲進士 | 任年缺 |
李仲顆 | 江西廣信府上饒縣 | 貢生 | 任年缺 |
王之儀 | (八旗)正藍旗漢軍 | 康熙六年 | |
陳於朝 | (八旗)鑲黃旗 | 康熙間 | |
蔣璷 | 直隸順天府遵化縣 | 蔭生 | 任年缺 |
張懷德 | (八旗)鑲白旗漢軍 | 順治十二年第三甲進士 | 任年缺 |
譚琳 | 河南衛輝府淇縣 | 舉人 | 任年缺 |
王原直 | 直隸真定府 | 蔭生 | 任年缺 |
石之玫 | 陝西延安府甘泉縣 | 順治十五年第三甲進士 | 康熙三十一年 |
王紀 | (八旗)正黃旗漢軍 | 蔭生 | 康熙三十三年 |
遲維城 | (八旗)正白旗漢軍 | 康熙三十五年 | |
顧焯 | 江蘇蘇州府太倉州嘉定縣 | 康熙十五年第三甲進士 | 康熙三十九年 |
周元勲 | 遼東全州衛 | 蔭生 | 康熙四十三年 |
石曰琮 | 山東濟南府長山縣 | 康熙三十年第三甲進士 | 康熙四十七年 |
王鵬 | 貴州安順府普安州 | 舉人 | 康熙四十九年 |
姚讓 | 湖北漢陽府黃陂縣 | 貢生 | 康熙五十一年 |
李舜卿 | 直隸順天府宛平縣 | 監生 | 康熙五十五年 |
韓奕 | (八旗)鑲藍旗漢軍 | 監生 | 康熙五十七年 |
楊宴 | (八旗)正紅旗漢軍 | 蔭生 | 康熙六十年 |
胡承謀 | 安徽寧國府涇縣 | 康熙三十九年第二甲進士 | 雍正二年 |
楊宏緒 | 四川成都府新繁縣 | 康熙六十年第三甲進士 | 雍正五年 |
蘇本潔 | 江蘇蘇州府常熟縣 | 舉人 | 雍正七年 |
高元昆 | 江蘇揚州府江都縣 | 康熙五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 雍正九年 |
張良弼 | 陝西西安府長安縣 | 貢生 | 雍正十年 |
鄂善 | (八旗)鑲藍旗滿洲 | 監生 | 雍正十一年 |
王德純 | (八旗)鑲白旗漢軍 | 雍正二年第三甲進士 | 乾隆元年 |
張鏐 | (八旗)正白旗漢軍 | 舉人 | 乾隆三年 |
姜順龍 | 直隸大名府 | 舉人 | 乾隆五年 |
林興泗 | 湖北漢陽府孝感縣 | 監生 | 乾隆六年 |
陸福宜 | 江蘇通州泰興縣 | 監生 | 乾隆八年 |
徐惟垣 | 浙江嘉興府平湖縣 | 貢生 | 乾隆九年 |
王淳 | (八旗)正紅軍漢軍 | 蔭生 | 乾隆十二年 |
徐景熹 |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 乾隆四年第二甲進士 | 乾隆十五年 |
黨羅四明 | (八旗)正藍旗滿洲 | 舉人 | 乾隆二十年 |
暴煜 | 山西潞安府屯留縣 | 舉人 | 乾隆二十二年 |
謝錫佐 | 直隸順天府通州 | 舉人 | 乾隆二十三年 |
蔣允焄 | 貴州貴陽府貴築縣 | 乾隆二年第三甲進士 | 乾隆二十三年 |
李拔 | 四川嘉定府犍為縣 | 乾隆十六年第三甲進士 | 乾隆二十五年 |
張學舉 | 江蘇通州如皋縣 | 舉人 | 乾隆二十八年 |
李浚源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舉人 | 乾隆三十一年 |
錫爾達 | (八旗)正白旗滿洲 | 蔭生 | 乾隆三十一年 |
蔣允焄 | — | — | 乾隆三十二年(再任) |
宋豐綏 | 江蘇蘇州府長洲縣 | 監生 | 乾隆三十四年 |
張珽 | 陝西西安府涇陽縣 | 舉人 | 乾隆三十四年 |
方體泰 | (八旗)正白旗滿洲 | 監生 | 乾隆三十五年 |
徐元 |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 貢生 | 乾隆四十年 |
景昌 | (八旗)鑲紅旗滿洲 | 乾隆四十三年 | |
蘇泰 | 江蘇常州府江陰縣 | 貢生 | 乾隆四十四年 |
永福 | (八旗)正黃旗滿洲 | 乾隆四十七年 | |
思明 | (八旗)鑲藍旗滿洲 | 乾隆四十九年 | |
李振文 | 山西太原府榆次縣 | 乾隆十七年第三甲進士 | 乾隆五十年 |
成寧 | (八旗)鑲黃旗滿洲 | 筆帖式 | 乾隆五十三年 |
德泰 | (八旗)正白旗滿洲 | 乾隆五十六年 | |
鄧廷輯 | 貴州大定府畢節縣 | 舉人 | 乾隆五十七年 |
袁秉直 | 江蘇松江府華亭縣 | 乾隆六十年 | |
陳觀 | 江西建昌府新城縣 | 乾隆四十九年第三甲進士 | 嘉慶元年 |
岳山 | (八旗)正藍旗滿洲 | 監生 | 嘉慶三年 |
彥布 | (八旗)鑲白旗滿洲 | 蔭生 | 嘉慶九年 |
多托禮 | (八旗)鑲紅旗蒙古 | 官生 | 嘉慶十一年 |
朱桓 | 廣西桂林府臨桂縣 | 乾隆五十八年第三甲進士 | 嘉慶十三年 |
鄒貽詩 | 湖北漢陽府 | 監生 | 嘉慶十九年 |
凃以輈 | 江西建昌府新城縣 | 嘉慶四年第二甲進士 | 嘉慶二十一年 |
雷維霈 | 江西建昌府南豐縣 | 乾隆五十二年第二甲進士 | 嘉慶二十一年 |
方傳穟 |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 監生 | 嘉慶二十五年 |
何煊 | 浙江紹興府蕭山縣 | 嘉慶十四年第二甲進士 | 道光五年 |
王耀辰 | 浙江湖州府烏程縣 | 嘉慶十三年第二甲進士 | 道光六年 |
桂芬 | (八旗)正白旗蒙古 | 貢生 | 道光十年 |
托渾布 | (八旗)正藍旗蒙古 | 嘉慶二十四年第三甲進士 | 道光十一年 |
戴嘉穀 | 江西南安府大庾縣 | 蔭生 | 道光十二年 |
史致蕃 | 直隸順天府宛平縣 | 舉人 | 道光間 |
沈汝瀚 | 江西南昌府 | 監生 | 道光二十四年 |
趙鏞 | 江西建昌府南豐縣 | 道光六年第二甲進士 | 道光二十五年 |
史渭綸 | 江蘇鎮江府溧陽縣 | 監生 | 道光二十八年 |
庄受祺 | 江蘇常州府陽湖縣 | 道光二十年第二甲進士 | 道光二十八年 |
胡應泰 |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 道光十五年第二甲進士 | 道光二十九年 |
保泰 | (八旗)鑲白旗漢軍 | 監生 | 咸豐三年 |
婁浩 |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 國學生 | 咸豐四年 |
司徒緒 | 廣東肇慶府開平縣 | 蔭生 | 咸豐五年 |
葉永元 | 廣東南雄州 | 附貢生 | 咸豐五年 |
鍾峻 | 浙江杭州府海寧州 | 咸豐七年 | |
秦金鑒 |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 道光二十年第二甲進士 | 咸豐七年 |
劉翊宸 |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 | 舉人 | 咸豐八年 |
陳謙恩 | 江西建昌府新城縣 | 例監 | 咸豐十年 |
周立瀛 | 江西吉安府安福縣 | 道光二十四年第二甲進士 | 同治元年 |
胡肇智 | 安徽徽州府績溪縣 | 拔貢 | 同治二年 |
丁嘉瑋 |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 監生 | 同治三年 |
尹西銘 | 山東沂州府蘭山縣 | 拔貢 | 同治六年 |
趙均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監生 | 同治間 |
林慶貽 | 山東萊州府掖縣 | 咸豐三年第二甲進士 | 同治十三年 |
張夢元 | 直隸天津府天津縣 | 舉人 | 光緒二年 |
翁學本 | 湖南長沙府善化縣 | 監生 | 光緒二年 |
延楷 | (八旗)正黃旗滿洲 | 舉人 | 光緒四年 |
解煜 | 直隸永平府臨榆縣 | 同治二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七年 |
張國正 | (八旗)鑲藍旗漢軍 | 蔭生 | 光緒八年 |
彭鏊 | 江西寧都州 | 副貢 | 光緒十二年 |
廷愷 | (八旗)鑲白旗滿洲 | 舉人 | 光緒十二年 |
傅以禮 |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 監生 | 光緒十七年 |
恆齡 | (八旗)正紅旗滿洲 | 同治元年第三甲進士 | 光緒十七年 |
胡勝 | 直隸順天府寶坻縣 | 同治十三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十七年 |
侯材驥 | 湖南衡州府安仁縣 | 舉人 | 光緒十八年 |
唐寶鑒 | 直隸天津府靜海縣 | 舉人 | 光緒十八年 |
秦炳直 | 湖南長沙府湘潭縣 | 舉人 | 光緒二十一年 |
胡廷干 | 河南光州光山縣 | 同治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 光緒二十二年 |
金學獻 |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 光緒二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二十四年 |
徐兆豐 | 江蘇揚州府江都縣 | 同治十三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二十五年 |
謝啟華 | 廣西桂林府臨桂縣 | 光緒六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二十六年 |
鹿學良 | 直隸保定府定興縣 | 光緒六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二十七年 |
程祖福 |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 | 舉人 | 光緒二十七年 |
玉貴 | (八旗)正藍旗滿洲 | 舉人 | 光緒二十八年 |
程祖福 | — | — | 光緒三十年(再任) |
嚴良勛 | 江蘇蘇州府吳縣 | 附監生 | 光緒三十一年 |
高凌漢 | 浙江寧波府定海縣 | 光緒三十一年 | |
呂渭英 | 浙江溫州府永嘉縣 | 舉人 | 光緒三十二年 |
張星炳 | 河南光州固始縣 | 光緒六年第二甲進士 | 光緒三十二年 |
曹垣 | 山東曹州府定陶縣 | 舉人 | 光緒三十四年 |
福州府文進士明代六百餘人,清代七百餘人,合計一千三百餘人。
其中
●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十八人(8狀元、9榜眼、1探花)
●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四百餘人(1傳臚)
●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八百餘人
明代文進士
蕭文煇 | 連江縣 | 第127名 | |
李品亨 | 侯官縣 | 第149名 | |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 |||
陳寶琛 | 閩縣 | 第二甲 | 第25名 |
楊廷傳 | 侯官縣 | 第41名 | |
高紀 | 閩縣 | 第45名 | |
林懋祉 | 永福縣 | 第58名 | |
邵積誠 | 侯官縣 | 第62名 | |
葉大焯 | 閩縣 | 第65名 | |
陳欽銘 | 侯官縣 | 第95名 | |
沈詠彤 | 侯官縣 | 第124名 | |
王懋修 | 侯官縣 | 第三甲 | 第19名 |
陳翔墀 | 長樂縣 | 第51名 | |
林步瀛 | 永福縣 | 第69名 | |
邱璜 | 長樂縣 | 第83名 | |
田逢年 | 侯官縣 | 第94名 | |
嚴兆麒 | 閩縣 | 第95名 | |
王慶霖 | 閩縣 | 第98名 | |
林灼三 | 閩縣 | 第112名 | |
江琛 | 永福縣 | 第114名 | |
同治十年辛未科(1871年) | |||
龔履中 | 侯官縣 | 第二甲 | 第35名 |
潘炳年 | 長樂縣 | 第43名 | |
王崧辰 | 閩縣 | 第45名 | |
劉齊潯 | 侯官縣 | 第52名 | |
陳慶禧 | 侯官縣 | 第58名 | |
楊銘 | 閩縣 | 第103名 | |
陳季芳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0名 |
張秉銓 | 侯官縣 | 第12名 | |
鄭聲鏘 | 閩縣 | 第13名 | |
何式珍 | 侯官縣 | 第28名 | |
陳宗濂 | 閩縣 | 第37名 | |
陳士鈞 | 連江縣 | 第51名 | |
吳雲濤 | 閩縣 | 第71名 | |
歐陽泰 | 閩縣 | 第76名 | |
李應華 | 長樂縣 | 第114名 | |
李敦煌 | 閩縣 | 第122名 | |
黃金山 | 福清縣 | 第164名 | |
薛崇禧 | 侯官縣 | 第192名 | |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 |||
林紹年 | 閩縣 | 第二甲 | 第16名 |
陳崧齡 | 閩縣 | 第54名 | |
吳徽鼇 | 侯官縣 | 第127名 | |
梁天昂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7名 |
陳其昌 | 閩縣 | 第18名 | |
林星賡 | 閩縣 | 第24名 | |
郭兆福 | 侯官縣 | 第27名 | |
林文炳 | 福清縣 | 第67名 | |
周維新 | 閩縣 | 第86名 | |
馬逢亨 | 閩縣 | 第90名 | |
吳宣珏 | 侯官縣 | 第126名 | |
陳兆煥 | 長樂縣 | 第148名 | |
光緒二年丙子恩科 (1876年) | |||
陳琇瑩 | 侯官縣 | 第二甲 | 第20名 |
陳贊圖 | 長樂縣 | 第33名 | |
陳翥 | 閩縣 | 第34名 | |
陳懋侯 | 閩縣 | 第39名 | |
林啟 | 侯官縣 | 第93名 | |
楊兆麒 | 閩縣 | 第105名 | |
林元賡 | 侯官縣 | 第126名 | |
葉愈 | 閩縣 | 第127名 | |
梁億年 | 長樂縣 | 第143名 | |
陳熙愷 | 侯官縣 | 第148名 | |
陳一鶴 | 羅源縣 | 第152名 | |
何德溱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名 |
王贊元 | 閩縣 | 第36名 | |
丁毓琛 | 侯官縣 | 第48名 | |
鄭樹榮 | 侯官縣 | 第58名 | |
林穗 | 閩縣 | 第60名 | |
陳自新 | 侯官縣 | 第79名 | |
歐景芬 | 連江縣 | 第81名 | |
唐肇午 | 侯官縣 | 第111名 | |
柯祖培 | 長樂縣 | 第118名 | |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 |||
王仁堪 | 閩縣 | 第一甲 | 第1名 |
鍾大焜 | 侯官縣 | 第二甲 | 第35名 |
吳穆 | 侯官縣 | 第101名 | |
王驤 | 侯官縣 | 第112名 | |
何剛德 | 閩縣 | 第126名 | |
吳銘恭 | 閩縣 | 第131名 | |
陳宗和 | 長樂縣 | 第三甲 | 第6名 |
何式璜 | 侯官縣 | 第63名 | |
庄鼎元 | 閩縣 | 第64名 | |
藍耀樞 | 閩縣 | 第75名 | |
陳璧 | 閩縣 | 第104名 | |
謝章鋌 | 長樂縣 | 第138名 | |
姚鍾瑞 | 侯官縣 | 第140名 | |
陳紹棠 | 長樂縣 | 第174名 | |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 |||
郭曾炘 | 侯官縣 | 第二甲 | 第10名 |
陳與冏 | 侯官縣或閩縣 | 第23名 | |
葉大遒 | 閩縣 | 第24名 | |
陳秉崧 | 侯官縣 | 第三甲 | 第35名 |
楊溶 | 閩縣 | 第64名 | |
林士菁 | 閩縣 | 第67名 | |
何晉德 | 侯官縣 | 第68名 | |
廖國琛 | 侯官縣 | 第72名 | |
鄭貞本 | 長樂縣 | 第79名 | |
黃嘉爾 | 永福縣 | 第82名 | |
董敬安 | 侯官縣 | 第88名 | |
黃軒齡 | 閩縣 | 第90名 | |
楊維培 | 侯官縣 | 第106名 | |
劉鈺成 | 長樂縣 | 第141名 | |
施朝銓 | 福清縣 | 第170名 | |
邱兆榮 | 長樂縣 | 第172名 | |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 |||
盧聿炳 | 閩縣 | 第二甲 | 第54名 |
張亨嘉 | 侯官縣 | 第62名 | |
曾宗彥 | 閩縣 | 第82名 | |
鄭淑璋 | 侯官縣 | 第84名 | |
陳鳳墀 | 侯官縣 | 第102名 | |
尤蘭芳 | 長樂縣 | 第111名 | |
張嘉猷 | 閩縣 | 第114名 | |
葉大烜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名 |
吳長釗 | 福清縣 | 第25名 | |
謝必鏗 | 連江縣 | 第66名 | |
馬琇荃 | 侯官縣 | 第72名 | |
鄭籌 | 長樂縣 | 第75名 | |
王耀曾 | 侯官縣 | 第116名 | |
蘇人谷 | 閩縣 | 第131名 | |
王恭三 | 永福縣 | 第148名 | |
陳貽香 | 長樂縣 | 第153名 | |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 |||
葉大琛 | 閩縣 | 第二甲 | 第82名 |
葉大涵 | 閩縣 | 第92名 | |
林鑒中 | 侯官縣 | 第97名 | |
曾福謙 | 閩縣 | 第110名 | |
林仰崧 | 閩縣 | 第117名 | |
張元奇 | 侯官縣 | 第122名 | |
鍾大椿 | 侯官縣 | 第124名 | |
鄭仲和 | 連江縣 | 第三甲 | 第11名 |
邱為鈺 | 長樂縣 | 第14名 | |
林福熙 | 閩縣 | 第55名 | |
葉在琦 | 閩縣 | 第75名 | |
劉憲仁 | 閩縣 | 第78名 | |
史誠 | 閩縣 | 第109名 | |
林履端 | 閩縣 | 第114名 | |
許益謙 | 永福縣 | 第133名 | |
王皋 | 閩縣 | 第146名 | |
羅崇鼎 | 侯官縣 | 第160名 | |
劉瀛 | 閩縣 | 第176名 | |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 |||
何爾鈞 | 閩縣 | 第二甲 | 第26名 |
陳鳴秋 | 閩縣 | 第47名 | |
薛啟榮 | 閩縣 | 第72名 | |
陳春瀛 | 長樂縣 | 第81名 | |
陳懷中 | 閩縣 | 第91名 | |
林孝恂 | 閩縣 | 第111名 | |
高涵和 | 侯官縣 | 第三甲 | 第10名 |
郭曾程 | 侯官縣 | 第13名 | |
薛賀圖 | 侯官縣 | 第18名 | |
魏秀琦 | 侯官縣 | 第40名 | |
薩嘉樂 | 閩縣 | 第77名 | |
黃大琨 | 長樂縣 | 第107名 | |
梁肇榮 | 侯官縣 | 第125名 | |
李錦 | 侯官縣 | 第132名 | |
鄭籛 | 閩縣 | 第155名 | |
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年) | |||
劉成傑 | 長樂縣 | 第二甲 | 第47名 |
鄭錫光 | 閩縣 | 第60名 | |
柯樹德 | 長樂縣 | 第72名 | |
陳瀚年 | 侯官縣 | 第99名 | |
李毓芬 | 侯官縣 | 第108名 | |
鄭叔忱 | 長樂縣 | 第117名 | |
陳懋鼎 | 閩縣 | 第127名 | |
陳寶璐 | 閩縣 | 第132名 | |
陳禧年 | 侯官縣 | 第三甲 | 第26名 |
胡詠琛 | 侯官縣 | 第35名 | |
邱聿徵 | 長樂縣 | 第41名 | |
鄭襄 | 侯官縣 | 第55名 | |
陳寶瑨 | 閩縣 | 第56名 | |
陳雲霖 | 侯官縣 | 第83名 | |
林毓菁 | 侯官縣 | 第84名 | |
張恭彝 | 侯官縣 | 第88名 | |
梁維新 | 侯官縣 | 第101名 | |
施魯濱 | 長樂縣 | 第139名 | |
黃國琛 | 侯官縣 | 第162名 | |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 |||
周景濤 | 侯官縣 | 第二甲 | 第6名 |
許貞干 | 侯官縣 | 第15名 | |
陳錫瓚 | 閩縣 | 第28名 | |
陳希賢 | 閩縣 | 第29名 | |
方家澍 | 侯官縣 | 第59名 | |
池佰煒 | 閩縣 | 第72名 | |
郭會准 | 侯官縣 | 第80名 | |
陳兆豐 | 長樂縣 | 第85名 | |
陳毓鑫 | 侯官縣 | 第107名 | |
黃允中 | 侯官縣 | 第130名 | |
陳鉅前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8名 |
鍾為楨 | 侯官縣 | 第21名 | |
鄭炳章 | 侯官縣 | 第123名 | |
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1894年) | |||
林鉞 | 閩縣 | 第二甲 | 第32名 |
翁成琪 | 侯官縣 | 第42名 | |
陳壽琯 | 閩縣 | 第49名 | |
陳君耀 | 長樂縣 | 第65名 | |
陳汝梅 | 長樂縣 | 第78名 | |
林炳章 | 侯官縣 | 第90名 | |
蔡琛 | 侯官縣 | 第94名 | |
郭傳昌 | 侯官縣 | 第114名 | |
林怡 | 侯官縣 | 第三甲 | 第44名 |
林揚光 | 侯官縣 | 第45名 | |
陳誠 | 長樂縣 | 第49名 | |
林檉藩 | 閩縣 | 第134名 | |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 |||
卓孝復 | 閩縣 | 第二甲 | 第4名 |
林開謇 | 長樂縣 | 第7名 | |
葉芾棠 | 侯官縣 | 第17名 | |
陳望林 | 侯官縣 | 第32名 | |
李景驤 | 侯官縣 | 第84名 | |
林玉銘 | 侯官縣 | 第90名 | |
邱炳萱 | 長樂縣 | 第三甲 | 第55名 |
廖鳴龍 | 侯官縣 | 第65名 | |
林振光 | 長樂縣 | 第88名 | |
黃葆初 | 長樂縣 | 第101名 | |
林清照 | 閩清縣 | 第102名 | |
林宗奇 | 侯官縣 | 第127名 | |
林灝深 | 侯官縣 | 第143名 | |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8年) | |||
葉在藻 | 閩縣 | 第二甲 | 第9名 |
蔡壽年 | 侯官縣 | 第24名 | |
曾廣嵩 | 古田縣 | 第38名 | |
陳培錕 | 閩縣 | 第78名 | |
何廷獻 | 閩縣 | 第113名 | |
陳應濤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0名 |
劉翼經 | 侯官縣 | 第55名 | |
陳柏侯 | 閩縣 | 第65名 | |
林師望 | 侯官縣 | 第68名 | |
陳耕三 | 長樂縣 | 第73名 | |
劉煥光 | 閩清縣 | 第74名 | |
陳海梅 | 閩縣 | 第79名 | |
陳易奇 | 長樂縣 | 第83名 | |
陳維倫 | 福清縣 | 第115名 | |
李熙 | 侯官縣 | 第116名 | |
吳孝愷 | 閩縣 | 第120名 | |
趙以成 | 閩縣 | 第158名 | |
陳景韶 | 侯官縣 | 第164名 | |
端木棻 | 侯官縣 | 第180名 | |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併科(1903年) | |||
郭則澐 | 侯官縣 | 第二甲 | 第31名 |
劉敬 | 閩縣 | 第96名 | |
何啟椿 | 侯官縣 | 第98名 | |
楊廷綸 | 侯官縣 | 第114名 | |
王世澂 | 侯官縣 | 第118名 | |
於君彥 | 閩縣 | 第119名 | |
卓寶謀 | 閩縣 | 第三甲 | 第12名 |
吳鼎金 | 侯官縣 | 第17名 | |
黃光厚 | 侯官縣 | 第54名 | |
鄭廷琮 | 侯官縣 | 第70名 | |
薩起巖 | 閩縣 | 第84名 | |
廖毓英 | 侯官縣 | 第86名 | |
何諶 | 閩縣 | 第92名 | |
林步隨 | 侯官縣 | 第96名 | |
馬天翮 | 侯官縣 | 第106名 | |
陳其相 | 閩縣 | 第162名 | |
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年) | |||
林志烜 | 閩縣 | 第二甲 | 第13名 |
陳震 | 閩縣 | 第18名 | |
方兆鼇 | 閩縣 | 第50名 | |
梁禹旬 | 閩縣 | 第72名 | |
李景銘 | 閩縣 | 第109名 | |
陳宗蕃 | 侯官縣 | 第三甲 | 第26名 |
王鴻兟 | 閩縣 | 第37名 | |
葉大華 | 閩縣 | 第38名 | |
葉大章 | 閩縣 | 第84名 | |
孟應奚 | 閩縣 | 第91名 | |
鄭猷宣 | 長樂縣 | 第123名 | |
林振先 | 閩縣 | 第132名 | |
林蒼 | 閩縣 | 第137名 |
福州話(Hók-ciŭ-uâ)是閩江下游的舊福州府下轄十邑的共通語,是閩東語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語。屬於漢語族的閩語分支。此外,福州疍民也以福州話為母語。在漢語八大語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福州人把這門語言稱作平話(Bàng-uâ),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
通行於福建東部的福州十邑、寧德市、南平市部分地區、三明市尤溪縣,台灣地區的馬祖列島(仍屬福州十邑的連江縣管轄)。
隨著福州人移民海外,在東南亞的印尼、泰國、汶萊、馬來西亞的東馬(沙撈越州詩巫省有新福州之稱,通行福州話)及西馬的實兆遠(有小福州之稱)。此外新加坡也有大量來自福州十邑的移民講福州方言;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區的以福州十邑籍華人為主的社區,所指的福建話通常為福州話。此外,在阿根廷、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華人社區也是以使用福州話 為主。
閩劇 又稱福州戲,流行於福州十邑地區以及閩東、閩北、台灣、香港、東南亞以及北美等福建籍華僑社區。閩劇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同時閩劇也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
“榕腔”一詞,最早見於清光緒年間福州舉人卓倓《惜春齋詞話》記載:“閩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榕腔之稱,從清末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時期。民國元年,福建教育司第三科曾致函警務廳,請實行禁演淫戲稱:“本司第三科審查,應禁榕腔戲曲數十種,當經先後照請貴廳嚴行禁演在案。查近月以來,各戲班如‘寶發’、‘仕梅’及南台‘群芳’、‘賽月’女班,尚多演唱上列請禁各淫戲,且撰意肖物,變本加厲,致今輿論嘖嘖……”
“閩腔”一詞,始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福州進士林蒼《天遺詩集·乙未集》的觀劇詩:“衣冠從宦亦逢場,肯為傷春一斷腸。冷落枉隨楊學士,是非任唱蔡中郎。天花四散因人期,水月相看與世忘。千偈瀾翻吾豈敢,乞君玉尺細裁量。”詩題為《戲仿閩腔十勸曲》。
福州是福建省會,江南名城,歷史上下轄十邑:閩縣、侯官(閩縣侯官二縣轄今福州市區和閩侯縣)、連江、長樂、福清、古田、永泰、閩清、羅源、屏南及平潭(民國元年設立)、是鄉音相連、風俗相通的地區,故稱福州十邑。
福州十邑通行閩東語福州話,同屬於福州文化圈,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感,認為自己是福州人,這種認同感在海外十邑籍的華僑華人中尤為顯著,即使在福州市轄境變遷以後(古田和屏南劃歸寧德市管轄),古田和屏南籍的閩人仍認同自己為福州十邑人。
福州十邑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物產豐富。人文薈萃,商賈輻輳。經濟發達,在歷史上素負盛名,如今更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
福州的鄉親在香港和海外,胼手胝足,艱苦創業,人才輩出,成就輝煌。許多同鄉崛起而為工商、金融、科技、文化等的翹楚,蜚聲海內外,為國爭光。尤其難得的是,廣大同鄉熱愛桑梓,關心鄉事,出錢出力,為家鄉的繁榮進步作出有益的貢獻。因香港居於優良的地理位置,鄉會在接待海外、台灣以及故鄉的鄉親,作為溝通海內外的橋樑,克盡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