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
香港新界的地名
荃灣(Tsuen Wan)為香港新界的一個地方,荃灣新市鎮及荃灣區的主要部份。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荃灣一詞原來是昔日當地的一個海灣,位於大帽山南面山腳,西南方面向狹窄的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的對岸,后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
荃灣是香港首個新市鎮,九龍半島的地鐵在太子站分為東、西兩線,西路線的終點就是荃灣站。該街道在地鐵站的北端與南端差異很大,北面車站附近是大山,樓房很少,山中有佛教寺院,建有白鐵皮的小屋。東北面是香港式的高層住宅樓,南面是商店街。
該鎮不太大,有遊船及香港第一吞吐量的集裝箱碼頭,一直延伸到東部的葵涌。另外,隔著海灣,西部有重工業的島嶼青衣島。近來急速的發展使荃灣成為新界西部的交通樞紐,更是進出機場的門框,每當旅客從機場進入市區,宏偉的青馬大橋和汀九大橋必會令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這幾年不斷落成的私人屋苑和商業大廈外,區內也保留了不少具有地區特色的建築物,如位於荃灣地鐵站旁的三棟屋博物館和馬灣島上的“九龍關”,可讓遊人一睹昔日農村時期的遺跡。此外,荃灣區更是著名廟宇林立之地,圓玄學院,西方寺及竹林襌院均是善心信眾參拜之地,遊人善信每天絡繹不絕。
遊人還可以在深井品嘗美食外,然後漫步於鄰近沙灘,細聽浪濤聲,欣賞荃灣恬靜的一面。喜愛冒險的人士可選擇前往大帽山郊野公園遠足,于山頂上俯瞰荃灣和九龍的迷人景色。另外,從荃灣站有前往屯門、元朗、錦田、新界等西部方向的公汽,這裡是前往這些街道的重要的交通樞紐。站前有叫做南豐中心的購物中心及眾多餐館,適合途中休息、用餐。
荃灣古稱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在清初的時候,荃灣稱為荃灣約;後來又稱全灣約(簡稱全灣),至於何時被稱作荃灣則不可考了。
據戰前考古學的發現,荃灣區早在年前便有人居住,考古學家所發現的遺物與李鄭屋古墓十分相似,相信是屬於同一個時期(東漢中,期即公元第一世紀至第二世紀中葉)。傳說荃灣區在宋時有一淺灣村,宋末元兵南下,二帝南逃,帝正便曾一度逃到淺灣,且與元兵相遇激戰。
較確切的歷史記載要追溯到清初。1649年,有張姓的居民在荃灣居住,稍後有曾,黃,許,鄧等姓前來居住,至清沿青山路建立了大約二十六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便是老圍村。
1898年,荃灣區約有人口三千人,但所屬村落已有家廟及祠堂。三十年代以前當地居民多以種植禾稻,菠蘿,蕃薯等。二次大戰以前荃灣區的發展仍是尚當緩慢。但1950年前後,大量的內地人士湧入香港,引入了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各種製造業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和柴灣角一帶開設起來。及後,六十年代已發展成具規模的新市鎮。
荃灣區
荃灣人口在七十年前只有三千餘人,六十年代己增至三十多萬,至八十年代人口己增加至七十多萬。荃灣之建築己近飽和,如欲再擴展,得賴填海而成之。
戰前荃灣菠蘿馳名遐邇,海濱地帶,也有鄉人建設捕魚,以助生計。荃灣早期也有工廠,不過為數較少,只有一間醴泉制酒廠及一間青山陶業工廠較著名而已。當日軍侵華後,荃灣有較大規模的南海紗廠出現,搪瓷廠則位於荃錦公路入口側一帶地區,至今該等用品已因少人購用而遭淘汰。時至今日,荃灣地價急刻上升,己達寸金土的地步,一般行業停業他遷,但亦促使荃灣成為繁榮之新市鎮。
19世紀末,荃灣分為四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並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
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
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
1977年,政府宣布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
1981至1985年期間,荃灣區議會的管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新市鎮(荃灣、葵涌及青衣),東至金山郊野公園西面界線,南至荔景山路九華徑及荔景台,西至青龍頭嘉龍村,北至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鑛凹,而馬灣和大嶼山東北部也是荃灣區的範圍。
隨著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了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在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荃灣區重新劃界,東面以和宜合道、城門道、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線和馬灣海峽為界,西面仍以青龍頭嘉龍村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鑛凹為界,馬灣及大嶼山東北部仍歸屬荃灣區。全區總面積約60.01平方公里(現時數字)。
荃灣區
城門水塘:又稱銀禧水塘。位於新界沙田西北。1923年開始興建,由荃灣至蘋果坳闊16英尺長1.92英里的水道於1925年完成。至由城門河引水入塘的堤壩,長達6000英尺的臨時水坑,長達2900英尺的北堤,長達2000英尺的南堤,長達2160英尺通過走私橋的北山洞,以及長4689英尺通過金山的南山洞,於1926年間先後完成。至1936年才完成全部工程,歷時13年。儲水量30億加侖。
大欖涌水塘:位於新界屯門與荃灣之間。該水塘於二次世界大戰前即計劃建設,由於戰爭影響,拖至1951年才開始動工。水塘建築工程宏偉,耗資共達1.25億元。水塘隧道共分三段:第一段由大欖涌通至深井,長達10720英尺;第二段在深井山邊,長達1600英尺;第三段由深井山邊至汀九,長達13900英尺。水塘主壩長1000餘英尺,高200英尺,厚153英尺,還有副壩3道,堤壩全長9000餘英尺。至1957年3月全部完工,儲水量達45億加侖。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冬天清涼且乾燥;春夏季則和暖多雨;秋季不是涼爽,陽光亦很充足。香港偶爾會被颱風侵襲。
三棟屋博物館:荃灣如今大約有100萬名的居民,但直到1977年為止,它仍是個僅僅擁有數千人口的寂靜村莊。回溯到17世紀,這地區因常受到沿海盜匪的攻擊,居民為了抵禦外侮,遂築了一座由城牆包圍約村鎮聚落。而且每一村都只住著單一的氏族,當初三棟屋所住的是陳姓客家氏族。這些客家族群源於中國北方,在12、13世紀時移居至中國南方,但由於土地糾紛迫使他們往更南的地方遷徙,最後到達香港、台灣和新加坡。這個村落人約建於公元1786年。
三棟屋博物館佔地2000平方米,地處已有200年歷史的圍村內。
三棟屋博物館其實是座由圍牆固防起來的客族村落,它是由個相連的大廳所組成,而這三個大廳則是此村落的生活核心。之所以稱為三棟屋,是因為這座三房屋分別出三支大主梁所支撐。供奉祖先的大廳座落在房子的最前端,裝潢得十分華麗,廳中的裝飾布置已經過修復,且色澤鮮艷恰如原貌。另兩座廳堂則較為自然質樸,適合作為淳樸居民日常生活作息的中心。
當前館內陳列了當時的農具與傢具,還有廚具和一些日常家庭用品,以供遊客參觀。屋外尚有一魚池、打穀場和出來守衛整個村落的門房。它真實地反映出中國南方的舊農村生活。
珠海學院是區內唯一的大專院校,亦是全香港的其中一間私立專上學院,校舍早期位於旺角,其後搬入海濱花園至今。
截至2007年,荃灣區共有13間中學。
• 荃灣官立中學
• 荃灣聖芳濟中學
• 可風中學
•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
•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 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
• 聖公會李炳中學
• 廖寶珊紀念書院
•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 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
•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一小學
•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
• 中華基督教會基慧小學(馬灣)
•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 靈光小學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
• 嗇色園主辦可信學校
• 海壩街官立小學
• 路德會聖十架學校
•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
• 基督教凱欣學校
•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 寶血會思源學校
•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 天佑小學
• 玫瑰蕾小學
• 九龍弘爵國際學校
• 聖公會主愛小學(梨木樹)
•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 深井天主教小學
• 荃灣天主教小學
• 荃灣潮州公學
• 荃灣官立小學
• 荃灣信義學校
•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前稱荃灣公立學校)
三棟屋博物館
• 仁濟醫院
• 公營診所
• 戴麟趾夫人分科診療所
• 荃灣港安醫院
荃灣區因為大部分土地已經規劃為工業或商業區,1980年代令區內的文康設施非常少,只有荃灣大會堂及荃灣公共圖書館,但1990年代區域市政局積極在荃灣東北面興建多個文康設施,包括城門谷游泳池、城門谷運動場、及蕙荃體育館。
• 三棟屋博物館
• 石圍角公共圖書館
• 荃灣公共圖書館(前荃灣中央圖書館)
• 流動圖書館一
• 流動圖書館四
• 流動圖書館五
• 荃灣大會堂
• 石圍角社區會堂
• 梨木樹社區會堂
• 雅麗珊社區中心
• 荃灣公園
• 荃灣海濱公園
• 城門谷公園
• 賽馬會德華公園
• 馬灣公園
• 城門谷運動場
• 沙咀道遊樂場
• 曹公潭戶外康樂中心
• 荃景圍體育館
• 荃灣西約體育館
• 楊屋道體育館
• 蕙荃體育館
• 城門谷游泳池
• 荃景圍胡忠泳池
• 汀九灣泳灘
• 近水灣泳灘
• 更生灣泳灘
• 海美灣泳灘
• 馬灣東灣泳灘
• 釣魚灣泳灘
• 雙仙灣泳灘
• 麗都灣泳灘
荃灣工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工業區:「柴灣角工業區」和「德士古工業區」。
荃灣區
德士古工業區的範圍,東面及南面至德士古道,北面至沙咀道及荃榮街,西面至聯仁街及馬頭壩街,包括沙咀道後段、楊屋道、德士古道的工廠大廈。最早在該區發展的是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這區建立了油庫,1950年代周邊地區陸續有工業發展,例如太古汽水廠在這裡設有廠房。在1970年代油庫遷出後,原地發展成住宅海濱花園。隨著物流業的發展,這區在這幾年更加有大量物流公司遷入,形成一個物流區。
按產地可分為西珠、東珠和南珠,且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中國北部灣一帶所產的珍珠就屬於“南珠”,香港附近海水中亦有出產。
“南珠”粒大、珠圓、珠層厚、粉色嫩、晶瑩璀璨。史書上有記載,自漢代以來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均要合浦太守上貢合浦珍珠作為宮廷最高珍禮。
珍珠還是六月的幸運生辰石,象徵著生活美滿、家庭和睦、健康長壽。
珍珠除了是一種貴重的裝飾品外,也是一種珍貴的藥材。
蝴蝶是香港名產之一,香港出產的蝴蝶已有142種之多。香港蝴蝶最多的地方是蝴蝶谷、大學堂一帶。蝴蝶谷原在九龍荔枝角的背後,這是港九學生時常集體旅行野餐的地點,也是觀察、搜集蝴蝶標本最理想的地方。
這個山谷的林木很茂盛,大多是小松樹,和一種土名叫“鴨腳樹”的矮樹,是蝴蝶蛹最喜歡棲息的植物。因此一旦孵化出來,就構成整千整萬蝴蝶繞樹紛飛的情景。這種蝴蝶以黃翅的粉蝶居多。所以看來一片金黃,使蝴蝶谷享有盛名。
香港真正土生土長的特產並不多,稱得上特產的是這裡出產的一種香料,用本地香樹製成,這香木點燃后冒出的煙特別香,遠近聞名。有錢人家甚至普通百姓都願意買這種香,在逢年過節用以供奉祖先。當地人稱之為“莞香”。
荃灣區
莞香樹是一種著名的經濟植物,其含有香脂的木部就是著名的中藥沉香,富集香脂的沉香呈黑褐色,堅實而重,入水即沉,這就是莞香樹又稱沉香樹的緣故。莞香的樹皮色白質細,纖維柔韌,自古以來便是製造高級紙張的原料,用莞香樹作原料製成的紙統稱蜜香紙、香皮紙。
據說連“香港”的地名都與此有關:早先,運往各地的莞香被堆放在碼頭,散發出衝天的香氣,來往船隻上的人都能聞到,因而將這個港口命名為“香港”。
荃灣位於新界西部,這裡急速的發展使荃灣成為新界西部的交通樞紐,更是進出機場的門框。每當旅客從機場進入市區,宏偉的青馬大橋和汀九大橋必會令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荃灣區主要交通幹道有荃灣路、青山公路(荃灣段) 、城門隧道、象鼻山路、青馬大橋、汲水門橋、汀九橋。
荃灣路(舊稱荃灣支路)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新界荃灣,連接位於葵涌道及屯門公路。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為一條高架道路,限速每小時70公里。荃灣路沿海繞過荃灣市中心,連接屯門公路的出口。荃灣路沿途有3個分層道路交匯處,分別為葵青交匯處(往青衣大橋及葵芳興芳路)、荃青交匯處(往青衣北橋及德士古道)和海興交匯處(往荃灣新市鎮中心)。
青馬大橋是青嶼幹線的一部分,連接青衣島與馬灣島,是當前通往赤鱲角機場的必經之路。汲水門大橋是青嶼幹線的一部分,連接馬灣島與大嶼山。它是通往赤鱲角機場的必經之路。汀九橋連接青衣及汀九,是3號幹線(元朗-西營盤)的一部分。
地鐵荃灣線(Tsuen Wan Line),香港地鐵營運的6條路線之一,由香港島途經九龍西部,連接到新界南區的荃灣。1982年5月10日通車,因總站設於荃灣而得名。截至2004年,荃灣線共有16個車站,當中有8個為轉車站,荃灣站、葵興站、葵芳站、荔景站4個車站為架空或地面車站。荃灣線在路線圖中以紅色代表。
荃灣線是1967年最初計劃香港地下鐵路的4條路線之一,其初期規劃與後期落成興建時的設計大為不同。特別在於車站名稱,及位於新界地區的車站建設。當初計劃的時候,本來打算在現今荃灣站的西面,興建一個“荃灣西站”作為終點站,以便接駁未來的九廣西鐵。但車站並不是建於填海土地上,而是打算建於山谷之上。除此之外,荃灣站至荔景站一段最初的設計是建於地底,並非如如今建於高架橋之上。
荃灣線的興建於1975年獲批准後隨即動工。縱然位於九龍彌敦道的一段已經於1979年建成並開始運作,荃灣站至深水埗站一段要到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不過,所有位於深水埗區的車站(深水埗站、長沙灣站、荔枝角站及美孚站)須於荃灣線通車後1個星期才開啟使用。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最少有8個車站的名稱,跟最初計劃的名稱均有出入。中環站、油麻地站和旺角站本來的英文名稱,最初是以車站所在的街道而命名的。分別是遮打道、窩打老道和亞皆老街。但後來三個車站的名稱,均用所在地區命名。此外,旺角站本來是計劃建於比現時更北的位置,取代現有的太子站。而深水埗站則會建於比現時較南方的位置。
美孚站本來是叫“荔枝角站”;而荔枝角站則叫做“長沙灣站”;長沙灣站應該是叫“蘇屋”的。而位於荃灣區的葵芳站本來是叫“垃圾灣站”的。因為車站本來是定位於較現時南的位置,靠近一個已廢用的堆填區。而另一個車站,葵興站,本來是被命名為“葵涌站”的。
最終,葵芳站、葵興站、荔枝角站及長沙灣站四個車站,均於通車前更改為現時的名稱。而美孚站則由“荔枝角站”改名為“荔灣站”。其餘車站的中文名稱也於開幕前全部更改。“荔灣站”最終於1985年命名為現時的“美孚站”。
東涌線轉車站,當東涌線正式落實興建時,地鐵明白需要在荃灣線興建轉車站。否則,乘客就要坐畢全程,到達位於香港島的香港站才可以轉換到其他路線。地鐵選擇了荔景站作為轉車站,於是荃灣線北行路軌經過重新鋪排,以便騰出空間建造一個可供轉乘東涌線的月台。有趣的是,新月台於1997年正式啟用,竟較東涌線在後一年才投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