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960—1368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907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定都上京。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北宋建立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1038年,黨項首領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1127年金軍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於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歷史


宋元時期(960—1368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宋朝(960年—1276年)建於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宋統一各藩鎮后,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後宋朝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少有廷臣豪強亂政,經濟、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後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
宋於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1127年6月12日,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宋朝,以都城臨安位於南方,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國、西夏、吐蕃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為並存政權。南宋由於軍事實力始終不敵金國,統治範圍被迫限於淮水秦嶺以南的華南地區,與金國長期軍事對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經濟、手工業、對外貿易、武器製造及科技的高度發展。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1227年八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徵伐宋戰爭去世后,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1271年改國號為 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於大汗忽必烈的關係,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國立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泛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遼朝建立

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遼太祖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戰爭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在軍事方面,他於925年東征渤海國,於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圖,然而於攻滅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去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攝政,以次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屠殺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
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最後協助石敬塘攻滅後唐,石敬塘得以建國後晉。
944年契丹國佔領大部分的中原地區。二月,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遼朝正式成立。四月,遼太宗被迫引軍北返,最後在河北欒城病逝。947年位於中原的耶律吼等將領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

北宋前期

主詞條: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澶淵之盟
顯德六年(959年)世宗崩,年僅7歲的恭帝繼位,趙匡胤有了代立之心。顯德七年(960年)春節之際,趙匡胤的黨羽製造遼國南下的假情報,時後周宰相范質急令趙匡胤率軍出城禦敵。正月初三,趙匡胤抵達陳橋驛駐紮,當天夜裡他酣睡之時,被手下將卒加黃袍於身(黃袍加身),高呼“萬歲”,被擁為天子,時年33歲,是為宋太祖。後周廷臣得知時城內空虛,只得承認現實。後周恭帝被迫遜位。趙匡胤曾為歸德節度使,駐於宋州,春秋時期宋州為宋國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帶),故定國號為“宋”,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北宋疆域
北宋疆域
建隆元年,趙匡胤平定南北李筠、李重進二人的叛軍。建隆二年(961年)七月、開寶二年(969年)十月,他聽從趙普的意見前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趙彥徽、羅彥瑰等和地方武將的軍事指揮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改以文官治軍,並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兩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時藩鎮割據的局面。然而,這項國策也導致地方軍事資源減少,使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始終處於下風。
政權穩固后,趙匡胤著手掃除五代殘餘割據,一統天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后,決定以先南后北為戰略順序,先取經濟富庶的南方六國以鞏固國力,再掉頭北伐契丹附庸北漢。他先行假虞滅虢之計,攻滅荊南和湖南割據政權,之後又滅亡后蜀、南漢、南唐三國。趙匡胤一心希望恢復唐時北方領土,設立封樁庫儲蓄錢財布匹,以期日後從遼人手中贖回被石敬瑭出賣的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他再度北伐,卻於當年十月十九日突然去世,留下千古謎團,統一大業暫告停止。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
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聖宗12歲,而蕭太后之父蕭思溫於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太后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太后及遼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后,遼聖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給韓德讓。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遼聖宗親政后,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污事件。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雍熙北伐后,遼國就經常在宋遼交界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歷代觀點以批評者為主,認為真宗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戰略目的並未達到,且軍事勝利者卻要年年向戰敗者贖巨款買和平,甚為屈辱。肯定者認為,擊退南侵本身已是勝利,宋時經濟發達合約負擔並非巨大,難以說成城下之盟。
宋英宗
宋英宗
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年內先後三次封禪,嚴重損耗民力。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真宗偶爾一次臨幸劉氏侍女李氏,結果李氏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就是後來的仁宗。而後,劉氏與另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改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持續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宋軍的失利使遼國趁機施壓,導致重熙增幣的發生。宋夏戰爭不利后,仁宗罷免宰相呂夷簡,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邊疆上,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南蠻壯族儂智高叛亂和西夏的挑釁。北宋進入立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然而,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為朋黨。仁宗一向厭惡廷臣結黨營私,這些新政官員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仁宗死後,英宗趙曙即位。

興修水利

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聖宗12歲,而蕭太后之父蕭思溫於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太后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太后及遼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
在這些行動后,遼聖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給韓德讓。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遼聖宗親政后,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污事件。

實行科舉

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無所作為。自雍熙北伐后,遼國就經常在宋遼交界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
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歷代觀點以批評者為主,認為真宗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戰略目的並未達到,且軍事勝利者卻要年年向戰敗者贖巨款買和平,甚為屈辱。肯定者認為,擊退南侵本身已是勝利,宋時經濟發達合約負擔並非巨大,難以說成城下之盟。

趙禎即位

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年內先後三次封禪,嚴重損耗民力。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真宗偶爾一次臨幸劉氏侍女李氏,結果李氏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就是後來的仁宗。
劉氏與另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改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持續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宋軍的失利使遼國趁機施壓,導致重熙增幣的發生。
宋夏戰爭不利后,仁宗罷免宰相呂夷簡,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名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邊疆上,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南蠻壯族儂智高叛亂和西夏的挑釁。北宋進入立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然而,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為朋黨。仁宗一向厭惡廷臣結黨營私,這些新政官員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仁宗死後,英宗趙曙即位。

秦檜事件

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擊退。此時金國發生內亂,金帝海陵王被殺,金軍北返。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相對復興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淡,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惇,也就是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就患精神疾病,對孝宗十分不敬。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孝宗朝的大臣,因此即位兩年後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逝后,光宗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秘密策劃另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1195年,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被韓侂胄和史彌遠兩名權臣操控。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被罷去相位。南宋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慶元六年(1200年)間,韓侂胄見理學已不成威脅,解除了黨禁。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開禧北伐,很快就遭到失敗。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

夾擊金朝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由於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呈亡國之態,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
蒙宋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文件,埋下後患。金哀宗得知,也派使節來宋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宋軍大敗

宋度宗去世后,其長子趙隰即位。當時,宋朝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舉行受降儀式,趙隰退位,南宋亡。但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鬥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將領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鬥,全線潰敗,史稱崖山海戰。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至此宋朝皇族在中國的勢力徹底消滅。

提倡農業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設立中書省,1263年設立樞密院,1268年設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設置大司農司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理髮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中國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蕩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79年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宗室貴族,加上開支繁重,財政日漸緊張,朝臣為了財政問題發生爭執,分裂成以許衡等漢人與漢化蒙古人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盧世榮與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為首的理財派。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舊任用理財派官員來解決財政問題,導致財政惡化。

國庫空虛

1294年元世祖駕崩后,鐵穆爾在庫里爾台大會中獲得重臣伯顏與玉昔帖木兒等支持,打敗真金的長子甘麻剌與次子答剌麻八剌等繼位,即元成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隨後繼位為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而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建立明朝

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后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政治:由分裂到局部統一、再到全國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經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經濟繁榮(打破市坊分區,夜市、瓦子、紙幣出現)海外貿易發展
民族關係:民族融合加強;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並立
文化:三大發展劃時代發展
對外關係:以海路為主

熙寧變法

主詞條: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
王安石
英宗死後,其長子神宗趙頊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初制訂的制度已產生諸多流弊,民生出現倒退,北方遼與西夏又虎視眈眈。因此,神宗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任其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彈。加之天災不斷,神宗實行新法的決心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官員鄭俠向神宗呈上流民圖一幅,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受到極大震撼。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首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藉機堅決求退,神宗於十月再罷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王安石被罷后,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開始西征,取得大捷,大大鼓舞神宗的信心。神宗崩后,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祐黨爭。哲宗親政后,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持續。

靖康之變

主詞條:靖康之變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
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趙佶生活奢侈迷醉,喜逛青樓,聽通道士之言大興土木,在開封東北角修萬歲山,后名為艮岳,方圓十餘里,其中芙蓉池、慈溪等勝地,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在兩浙路蘇杭地區設立應奉局與造作局,專在南方搜集奇花異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釀成民變。重和元年(1118年),黃河泛濫,河北、京東四路遭受水災,流民失所、無可謀生,淮南宋江發動民變,起義軍一度占居京東、淮南、河北數縣。兩年後的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等三十六名起義首領接受朝廷招安,起義結束。同年十月初九(11月1日),方臘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北)舉義,各地農民聞風響應,不久發展至萬人。三個月內,義軍佔領兩浙六州五十餘縣城。次年正月,徽宗派童貫南下征討,屢敗義軍,終於七月生擒方臘。
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后,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遼“南京”和“西京”;滅遼后,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給遼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海上之盟。然而宋軍被金軍打得大敗,金兵乘勝掠去燕京人口返北,並剋扣營、平、灤三州。
金軍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次南下,兵分二路直取開封。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擄妃嬪公主貴戚及宗婦、族婦、歌女等數千人到金國五國城(今黑龍江哈爾濱依蘭縣),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史稱靖康之變。

南宋前期

主詞條:紹興和議、隆興和議、開禧北伐、端平更化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
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 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朮撤兵北返。在北撤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截斷退路,被逼入黃天盪。宋軍以八千兵力圍困金兵十萬之眾,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者當推岳飛。通過北伐,南宋奪回金扶植的偽齊政權土地。宋高宗趙構因為種種政治原因一心議和,和岳飛的北伐意向始終相左。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與其子岳雲、部將張憲於臨安(今杭州)。
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
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跪像
秦檜死後,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擊退。此時金國發生內亂,金帝海陵王被殺,金軍北返。此事讓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相對復興時期,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高宗死後,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淡,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惇,也就是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就患精神疾病,對孝宗十分不敬。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孝宗朝的大臣,因此即位兩年後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孝宗病逝后,光宗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秘密策劃另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光宗被奉為太上皇。1195年,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寧宗,改元慶元。六年後,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寧宗一朝被韓侂胄和史彌遠兩名權臣操控。
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被罷去相位。南宋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慶元六年(1200年)間,韓侂胄見理學已不成威脅,解除了黨禁。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開禧北伐,很快就遭到失敗。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

蒙古興起

主詞條:蒙金戰爭、蒙古第一次西征
元太祖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
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寧宗去世,趙昀即位,是為理宗。理宗即位,史彌遠繼續專政,趙昀也就奉行韜晦之策。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理宗終於擺脫史彌遠,次年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改觀。
13世紀初,統治華北的金朝在金帝衛紹王的統治下走向衰落,原金朝藩屬國的蒙古諸部經過多次征伐後由蒙古部統一,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蒙古部鐵木真得到成吉思汗稱號,國號大蒙古國,建國蒙古帝國,后被尊稱元太祖。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斷交,隔年發動蒙金戰爭,於野狐嶺戰役大破四十萬金軍,隨後攻入華北地區並四處屠殺。1214年蒙軍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被迫求稱臣,並在蒙軍撤退後遷都汴京。
蒙古帝國旗幟
蒙古帝國旗幟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由於金國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戰”被蒙古軍殲滅,呈亡國之態,宋廷當朝大臣大多贊同聯蒙滅金,只有趙范反對。理宗答應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蒙宋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文件,埋下後患。金哀宗得知,也派使節來宋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被理宗拒絕。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元朝前期

元朝疆域
元朝疆域
主詞條:忽必烈滅宋之戰、崖山海戰、海都之亂
1248年8月貴由汗去世,蒙哥繼承汗位,后尊稱元憲宗。1252年蒙哥即位后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置行中書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並且與兀良合台迂迴南滅大理,擴大南宋防線缺口。蒙哥汗率軍攻打四川合州(今重慶)、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雲南晏當(今雲南麗江北部)直攻經過安南,進攻宋廣南西路而直攻荊湖南路,並兵臨潭州(今長沙),三軍意圖在華中會合,再大舉下長江圍攻臨安。隔年蒙哥汗在合州的釣魚城之戰戰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奪位。
蒙哥汗去世后,身在戰事的忽必烈立即與南宋和談,返回華北與留守蒙古本土的七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后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石別蘇木)自立為蒙古皇帝(又稱蒙古大汗),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台與窩闊台汗國的支持。爭奪汗位戰爭最後於1264年8月21日由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穩固其位。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國元朝,即元世祖。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宋度宗去世后,其長子趙隰即位。當時,宋朝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舉行受降儀式,趙隰退位,南宋亡。但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鬥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1278年)。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將領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鬥,全線潰敗,史稱崖山海戰。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至此宋朝皇族在中國的勢力徹底消滅。
元成宗鐵穆耳
元成宗鐵穆耳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設立中書省,1263年設立樞密院,1268年設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設置大司農司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理髮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中國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蕩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79年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520多年的分裂局面。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宗室貴族,加上開支繁重,財政日漸緊張,朝臣為了財政問題發生爭執,分裂成以許衡等漢人與漢化蒙古人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盧世榮與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為首的理財派。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舊任用理財派官員來解決財政問題,導致財政惡化。
1294年元世祖駕崩后,鐵穆爾在庫里爾台大會中獲得重臣伯顏與玉昔帖木兒等支持,打敗真金的長子甘麻剌與次子答剌麻八剌等繼位,即元成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隨後繼位為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而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朝中期

主詞條:延祐復科
元仁宗
元仁宗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 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1312年元仁宗恢復科舉制度。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史稱延祐復科。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托克托等,排除朝中異己。財政方面,元仁宗取消元武宗的經濟措施,並且於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產,史稱延祐經理。1320年元仁宗駕崩后,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
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1323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趁元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殺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晉王甘麻剌的長子,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並稱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於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複位元文宗,改元天歷,史稱天歷之變。
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順帝。

元末民變

元順帝
元順帝
主詞條:至正新政、元末民變
元惠宗在位之初,脫脫為相與元惠宗親政前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頒行《至正條格》等法規,以革新政治,緩和社會矛盾,史稱至正新政。
由於民族矛盾與統治腐敗,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起事,但事泄,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再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打出“復宋”旗號,以紅巾為標誌。其後郭子興於安徽濠州起事,芝麻李等人佔領徐州,此為東系紅巾軍。西系紅巾軍方面,彭瑩玉、鄒普勝與徐壽輝在湖北蘄州起事,國號天完。紅巾軍勢力遍布河南江北、江南、兩湖與四川等地,還有非紅巾軍的張士誠等部的起事,變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年佔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年平定張士誠后,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1357年至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后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階段特徵


政治:由分裂到局部統一、再到全國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經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經濟繁榮(打破市坊分區,夜市、瓦子、紙幣出現)海外貿易發展
民族關係:民族融合加強;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並立
文化:三大發展劃時代發展
對外關係:以海路為主

文化


學術思想

朱熹
朱熹
主詞條: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儒學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復興,在佛、道思想的影響下,產生新的儒學思想—理學。包括“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朱熹和陸九淵。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理”和“氣”是並存的,密不可分,但有先後之分。理是萬物之源。“天理”與“人慾”是對立的兩方,人慾是一切罪惡之根源,應當 去人慾、存天理。經過二程與朱熹的發展,理學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南宋末年理宗時成為官方哲學。之後,陸九淵又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
元朝理學家許衡
元朝理學家許衡
理學在元朝還有一些變化,南宋時期即有調和程朱理學的朱熹與心學的陸九齡等兩家學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學家大多捨棄兩派其短而綜匯所長,最後“合會朱陸”成為元代理學的重要特點。當代有名的理學家有黃震、許衡與劉因與調和朱陸學的吳澄、鄭玉與趙偕。
由於元朝由蒙古人所統治,漢族士大夫基於異族統治的考量,在蒙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與抵抗派。合作一派是華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楊奐、郝經與許衡等人。他們主張與蒙古統治者和平共存,認為華、夷並非固定不變,如果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如果蒙古統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

史學

司馬光
司馬光
最著名的史學著作當屬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另一史學家袁樞又對《資治通鑒》進行全面的整理,寫成《通鑒紀事本末》。朱熹也作了一部《通鑒綱目》。史學家鄭樵寫成《通志》,與唐杜佑《通典》、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此外重要的史學著作還有廿四史中薛居正等奉旨編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私撰的《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會要》和《五代會要》。著名的地方志有《太平寰宇記》、范成大《吳郡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等。由於金石學和考古學快速興起,也有一些相關史書誕生,如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考古圖》、趙明誠《金石錄》等”。
此外宋代編修不少與史學相關的類書,著名的“宋四大書”:《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較少,內容比較貧乏。

文學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宋朝文學十足發達,秉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灑脫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鬱,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和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
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和尤褒,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楊萬里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范成大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陸遊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後人言“好對偶被放翁用盡”。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也稱長短句。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零四百多首。詞是宋朝文學的標誌性體裁。晏殊富於花間派之風格。柳永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作用。蘇軾又立豪放派。周邦彥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後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屬此列。
此外,宋代“說話”(評書)非常流行,說話的內容就是話本。最著名的話本有《三國志平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宋宣和遺事》等;一些明清白話小說也是根據宋朝的話本改編。

科技


火藥

北宋初年,曾用以製作火箭、火球等。後來又出現帶爆炸性的霹靂炮。南宋時期更出現鐵火炮、突火槍槍、火銃等新式武器。這些武器威力巨大,被廣泛使用在對蒙戰爭中。《武經總要》是仁宗時期官方編修的一部詳細的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術的巨著,其中就有大量的火器介紹與火藥的配製方法。後來在蒙古人西征時,火藥又被傳到西方。

活字印刷

畢升
畢升
宋朝也可謂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科技進步最快的時代,所謂的四大發明之中的膠泥活字印刷術誕生於宋朝,不過,一直到1440年德國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術出現和印刷術開始在歐洲傳播以後(1833年傳入中國),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開始攀升。

指南針

水羅盤
水羅盤
北宋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制出指南針。關於指南針的裝置方法,沈括的《夢溪筆談·雜誌一》記載約有四種:把磁針橫貫燈芯浮於水上,把磁針架在碗沿上,把磁針放在指甲上,用縷絲綴住針腰掛在空中。其中以縷懸法的靈敏度最高。它的具體裝置方法,是將縷絲的一端用蠟粘在磁針腰部,另一端懸在木架上,針下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針便指向南北。這種懸掛型的指南針,基本上確立了近代羅盤的構造。以後,人們學會把指南針固定在方位盤裡,制出了羅盤針。當時的羅盤還是水羅盤,即將磁針橫貫著燈芯浮在水面上。水羅盤在南宋時已得到普遍使用。至於旱羅盤,中國到了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時才出現。

天文學與曆法

宋朝的曆法一共更改了十九次,是中國歷史上曆法改革非常頻繁的時代。元世祖先後在上都、大都、登封等處興建天文台與回回司天台,設立了遠達極北南海的27處天文觀測站,在測定黃道和恆星觀測方面取得了遠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學家有郭守敬、王恂、耶律楚材、扎馬魯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編訂有《西征庚午元歷》,1267年扎馬魯丁撰進《萬年曆》,郭守敬等人修改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編訂了《授時歷》。

數學

傳統數學在宋朝取得很大成就與進步,賈憲、秦九韶和楊輝都是出眾的數學家。著名的成果有“楊輝三角形”等,數學著作則有《數書九章》和《楊輝演演算法》。元朝數學湧現出了一批傑出數學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測圓海鏡》、《益古演段》;朱世傑及其《算學啟蒙》、《四元玉鑒》;李冶提出的天元術(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傑提出的四元術(即多元高次聯立方程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成就。算盤在元代也初具規模。

農學

元代的農業技術主要可見於《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與《農桑衣食撮要》等三部書。

地理學

地理學方面《元一統志》的編纂、河源的探索、《輿地圖》的問世及大批遊記類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

藝術


繪畫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文人畫與花鳥畫互相融合,讓宋朝花鳥畫顯得格外清麗脫俗。宋初名家有黃居采和徐崇嗣二人並起,其情形頗興北宗山水發展於院內,南宗山水發展於院外者相似。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其子趙構也受到薰陶,成為傑出書法家。宋朝人物畫的宗師是李公麟,他繪畫體裁廣泛,無所不工無所不能。以建築物比例構圖的界畫在宋朝勃興,郭忠恕和張擇端是其代表。武宗元、李公麟、梁楷等人。其中以《八十七神仙卷》最為出名,眾多仙人仙女,飄然列隊而行,行如流水,極為生動。
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

瓷器

宋朝是中國歷代當中陶瓷藝術的鼎盛時期,其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宋瓷經學者研究歸納,以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最為出名。海上絲瓷之路的便利,使中國瓷器開始暢銷到世界各地。

書法

趙佶 瘦金體
趙佶 瘦金體
宋朝書法主張尚意,注重在哲理性、書卷氣、風格化與意境表現,同時也提倡個性化和獨創性。蘇(蘇軾)、黃(黃庭堅)、米(米芾)、蔡(蔡襄)為北宋書法四大家。南宋的吳說、宋徽宗、陸遊、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延伸,其中宋徽宗特殊的書法風格被稱作瘦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