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

福建省主要僑鄉之一

閩侯(hòu)縣,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是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中國橄欖之鄉”、千年古縣,素稱“八閩首邑”,第一批沿海開放縣。1913年由閩縣侯官縣合併而成。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南側,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通行閩東語福州話。縣內著名景點有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曇石山文化遺址、雪峰寺、馬嵐山、十八重溪風景區、塔礁洲濕地公園等。閩侯縣(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縣,位於福建福州西南側,是千年古縣,素稱“八閩首邑”。

閩侯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景點有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曇石山文化遺址、雪峰寺、馬嵐山等,曾入選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截至2017年末,閩侯縣下轄15個鄉鎮街道(1個街道、8個鎮、6個鄉)313個行政村(居),縣人民政府駐甘蔗街道。常住人口為988200人(2020年),以漢族為主,有畲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旅居國外華僑11.6萬人,港、澳、台同胞5.5萬人,是福建省主要僑鄉之一。

2019年12月,位列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

2020年7月28日,在賽迪顧問發布《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閩侯縣排名第56位。

歷史沿革


閩侯縣境內地域在夏、商時期屬揚州,周時屬七閩地,春秋屬越國,戰國屬閩越國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在今福建設閩中郡,境內屬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封無諸為“閩越王”,建都於冶山(今福州市屏山東),境內地復屬閩越國。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叛亂,為漢所滅,徙閩越國臣民於江淮,至漢始元元年(前86年),福建不設治。始元二年置冶縣,境內屬之。
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
196年(漢建安元年)置侯官縣,屬會稽郡南部都尉。三國吳時,隸屬建安郡。282年(晉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豐縣、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502—519年(南朝梁天監中年間)侯官、原豐合併為東侯官。589年(隋開皇九年)複名原豐。592年(隋開皇十二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623年(唐武德六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公元631年(貞觀五年)侯官又併入閩縣。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復置侯官縣。766年(永泰二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785年(貞元元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808年(元和三年)侯官併入福唐縣,810年(元和五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閩國年間(933年)改閩縣為長樂縣,侯官縣為閩興縣。935年,長樂、閩興複名閩縣、侯官縣。941年,閩縣再改稱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此時兩縣皆隸於長樂府。
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元屬福州路。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建寧福道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併,稱閩侯府,原兩縣一切事務均歸閩侯府接收管理。
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
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民國2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併為閩侯縣,轄地範圍不變。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閩侯由此而得名。
1946年,民國35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1950年複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1956年3月直屬福建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閩侯又歸其管轄,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2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稱莆田地區。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民國23年9月,閩侯縣營前等的六里的光裕、高詳、欽仁、江左、紹惠、至德劃到長樂縣。
民國25年,閩侯縣琯頭8鄉及川石、壺江2鄉劃到連江縣。
民國29年,小箬、大箬、安仁溪、大溪、北溪、馬洋、樟洋、石鄭劃到閩清縣。
民國32年,小箬又划回閩侯縣。
民國35年1月划縣城區設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閩侯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
閩侯縣
閩侯縣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
1949年12月,從福建省第四專區閩侯縣划西豹、凈屏、雙岳、松鼓、江南、江北,白湖、雙湖、平遠、開閩等鄉劃到福州。
1952年12月,從第四專區閩侯縣劃出鼓山、洪山、蓋山、新店等到福州,隸屬福州市人民政府郊區行政辦事處。
此時今郊區所轄的建新、琅歧、亭江、城門和嶺頭、宦溪、紅寮等鄉鎮仍隸屬於閩侯專區閩侯縣。
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1957年11月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原所轄的18個鄉鎮調整為10個鄉鎮,屬福州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恢復建制,稱福州市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59年7月改為福州市人民委員會郊區行政辦事處,其隸屬不變。1960年3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鼓山、新店分別成立區人民委員會,隸屬福州市。
洪山公社分解划屬鼓樓區台江區,蓋山公社划屬倉山區。1962年1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恢復后,上述區、社歸其管轄。此後,在今郊區轄區內曾先後設立過郊區革命委員會、北峰區革命委員會、蔬菜區革命委員會(后改名為環城區人民政府)、郊區人民政府,均隸屬於福州。
1955年5月,從閩侯專區閩侯縣划義序、吳山,盤嶼、陽岐劃到福州。
1956年6月,縣石牌區貴洋鄉丹洋村劃到福州。
1958年4月,永泰縣葉洋鄉劃到閩侯縣。
1956年3月,閩侯專區撤銷,閩侯縣直屬福建。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管轄。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60年1月,從閩侯專區閩侯縣划縣馬尾公社到福州。
1961年11月,從閩侯專區閩侯縣划縣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到福州郊區。
1970年2月1日,蓋山公社等併入朝陽公社(城門公社),地並回閩侯專區閩侯縣。
1970年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福建閩侯專區革委會機關由閩侯螺洲遷至莆田,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改為莆田地區。
1971年8月,從莆田專區閩侯縣划城門公社(包括今城門鎮、蓋山鎮等)到福州市朝陽區(即後面的倉山區,原郊區1970年2月撤銷)。
1973年9月至今,閩侯縣實際划給福州,1973年9月閩侯縣革命委員會才從莆田地區實際划給福州革命委員會管轄。
但是閩侯縣閩江江心中心線以南的電力和水利則繼續由莆田地區(莆田市)負責建設、管理、發電、供電,包括閩侯縣的南通、上街、南嶼、祥謙、尚干、青口和鴻尾、竹岐、閩江,截至1989年底,電力供給覆蓋面達到99.1%的行政村,直到1993年7月才由莆田市改轉給福州代管。
1975年3月撤銷北峰區,5月重新恢復成立福州市郊區革命委員會。
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后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撤銷閩江鄉,閩江鄉並回祥謙鎮。合併后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琯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9月27日,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政府所在地五福村。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2013年7月1日,閩侯縣南嶼鎮以及上街鎮建平、新洲、厚庭、馬排、馬保等5個村交由福州高新區託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省會福州市西南側,介於北緯25947'~26°36',東經118°52'~119°25'之間。東部、東南部與福州市、長樂區相鄰,西部、西南部與閩清、永泰縣交界,南部與福清市接壤,北部、東北部與古田、羅源縣毗鄰。南北長89.7公里,東西寬55.75公里,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閩侯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閩江流域從洋里、鴻尾、白沙起,向東至尚干逐漸平坦開闊,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土地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折320.43萬畝),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縣份。

氣候

閩侯縣境內屬中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5C,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年總輻射107.3千卡/平方厘米,年無霜期240~.320天。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東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

水文

閩侯縣境內水系發達,水網密布,除閩江、大樟溪均為客水河流外,全縣主要溪流有17條,總長307.5公里,流域面積1712.8平方公里。其中,發源於縣境而流出縣外的有廷坪鄉的文山崗溪、黃埔溪,大湖鄉的萊峰溪、新安溪4條,境內流程總長88.2公里。
匯入閩江的有大目溪、穆源溪、小目溪、荊溪、溪源溪、梧溪、七瀨溪、十八重溪、井下溪、中房溪、雙龍溪、洋里溪、尚格溪等13條溪流。縣內溪流多為東北西南流向,與閩江成直角交匯,構成格子狀水系。

自然資源


截止2009年9月,全縣耕地3.7萬公頃,林地面積11.5萬公頃,園地1.4萬公頃。境內地熱溫泉廣布,多處地熱資源已被開發成淡水鰻熱帶魚養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礦有金、鎢、銅、鐵等21種。盛產橄欖、龍眼、荔枝、柑桔等名果,其中橄欖最為珍貴,素譽“八閩珍果”。尚干單腳蟶、峽南鳳尾魚、南通銀魚、侯官河鰻素稱“水中四珍”。閩江兩岸產柑桔,素享“閩江桔子紅”之譽。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 宋至清時期區劃
閩縣
宋代,閩縣轄12鄉統37里。
元代,改待仕里為永慶里,榮綉里為西集里,合併還珠南、北里為還珠里,其餘不變。
明承元制,屬今縣境的行政區劃不變。
清仍承明制,至清末,撤鄉里建區,閩縣分為11區,今屬閩侯縣轄的只有內七里區和外七里區(部分)。
宋代,侯官縣轄10鄉統50里。
元代,廢鄉設都,除將桂枝鄉改為右一廂,右三廂外,其餘9個鄉改設為37都.統47里。
明代,改廂為坊,恢復鄉建制,轄10鄉、36都、68圖。明萬曆八年(1580年)將懷安縣轄區25個都併入侯官縣。
清代,仍循明制,侯官縣轄4坊61都,統圖114。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出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二都、三十三都、五十三都、五十四都、五十八都、五十九都、六十都、六十一都歸大湖縣丞管轄,侯官縣則轄4坊,49都。
清末廢鄉、都.建區,侯官縣分為22個區,今屬閩侯縣管轄的有甘蔗區、竹岐區、白沙區、官源區、大穆區、穆源區、都巡區、溪源區、南嶼區、大湖區、文山區(部分),仙坂區。
懷安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閩縣九鄉八千戶置懷安縣。懷安縣轄9鄉44里。屬於今境內地的有:感應鄉(安康里)、侯官鄉(清泰里、北平里、靈運里、安定里、德風裡、超勝里、江陽里)、同樂鄉(施化里、興城裡)。
元分同樂鄉為東、西同樂兩鄉,統10鄉25都、45里。
明代,鄉都仍舊。屬今縣境的有感應鄉,至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全部併入侯官縣。
● 民國時期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5月5日,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併為閩侯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下設區,區下設村裡,村裡下設閭鄰(5戶為鄰,25戶為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下置鄉鎮、閭鄰兩級(10戶為鄰,10鄰為間)。同年,又改實行保甲制度(10戶為甲,10甲為保)。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縣設6個區,以序號為區名,均為甲等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全縣轄6區63鄉(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定第一、二、四、五區為乙等區,第三、六區為甲等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縣劃為4個區:鼓山區(駐魁岐)、南港區(駐新岐)、鳳山區(駐嶺頭)、大湖區(駐大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撤區並鄉。次年10月,國民政府為紀念已故國府主席林森(閩侯籍),改閩侯縣為林森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林森縣轄29個鄉鎮410保。屬今境內的有13個鄉180個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劃為41個鄉鎮,接近縣治的松鼓鄉、雙岳鄉、平遠鄉、開閩鎮、西豹鄉等20個鄉鎮直屬縣政府,其餘鄉鎮劃為4個區。
● 中國成立後區划
1949年8月17日,閩侯縣全境解放。9月中旬,縣人民政府劃分全縣為9個區,以序號為區名。
1951年4月,析第九區雙大鄉和洋箬鄉部分保設十一區(駐小窘),析第五區南港鄉設十二區(駐南通),析第六區侯官鄉設十三區(駐上街)。
1952年5月,析第四區滬嶼鄉設十四區(駐滬嶼),析第七區穆源鄉設十五區(駐鴻尾),析第九區東汶鄉設十六區(駐廷坪)。8月,對區轄鄉鎮進行調整,原有的214個鄉(鎮)合併為184個鄉(鎮)。
1953年7月,增設水上區,管理自福州市划來的漁民,區公所駐六區鳳塘鄉。
1955年7月,各區委、區政府以地名稱謂代原來數字稱謂。8月進行區劃調整,由16個區政設為13個區。
1956年4月,全縣13個區合併為7個區。
1958年5月,全縣進行撤區並鄉,成立6個鎮、11個鄉。8月22日,城門人民公社成立,9月中旬全縣實現公社化,全縣原有595個農業社合併為17個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石牌人民公社改名為北峰人民公社。9月,增設閩江人民公社。
1960年1月,馬尾公社划屬福州市。1961年11月,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划屬福州市郊區。
1962年10月,恢復區建制,全縣設12個區。同時設1個縣人民公社,即閩江人民公社。
1964年9月,撤區並社,設立城門、祥謙、南嶼、上街、荊溪等13個公社。
1970年6月,城門公社劉歸福州市。
1983年3月,祥謙公社分解為兩個公社一個鎮,即祥謙公社、青口公社和尚干鎮。
1984年7月,撤銷公社建置,全縣設4鎮11鄉。
1992年8月,上街、青口、樣謙、南通、荊溪5個鄉改為鎮建制。
1993年,全縣共轄9鎮6鄉、3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和6個鄉,縣政府駐甘蔗街道。
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
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
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閩侯縣常住人口72.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2.2‰;人口死亡率為5.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41.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30.2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比上年末提高1個百分點。年未全縣戶籍人口69.42萬人,從性別結構看,在戶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5.43萬人,女性人口33.9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24(以女性為100)。從年齡構成看,18至59周歲的年齡人口41.4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59.7%;60周歲及以上人口13.12萬人,佔總人口的18.9%。
2021年5月21日,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截至2020年閩侯縣常住人口為988200人。

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閩侯縣人口以漢族為主,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分佈。

經濟


綜述

2018年,閩侯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603.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9.17億元,比上年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341.34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223.01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比例為6.49:56.56:36.96。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4%、68.1%和28.5%。
2018年,閩侯縣固定資產投資486.79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增速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32.9億元,下降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427.3%;第二產業(工業項目)投資增長38.9%,比上年加快1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3.5%,比去年回落了7.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房地產投資的下降,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88.54億元,比上年下降33.6%,當年新開工面積174.15成平方米,下降13.3%。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350.61萬平方米,增長24.1%,全縣商品房銷售額442.34億元,增長30.7%。
2018年,閩侯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213元,增長8.7%,快於人均GDP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23元,增長8.0%;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92元,增長8.9%,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續高於城鎮居民。
2018年,閩侯縣居民消費支出20699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城鎮居民消費支出26449元,增長8.3%;農村居民消費支出15842元,增長6.3%。
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74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下同)7.9%,與福州市增幅持平,增幅位居全市第六位,GDP增幅依然保持在合理區間。
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7億元,比上年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394.5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300.0億元,增長5.9%。三次產業佔比結構為6.2:53.3:40.5,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2.8%、67.6%、29.6%,分別拉動其增長0.2、5.3、2.3個百分點。
2019全年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16.3億元,下降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3.2億元,下降8.5%;稅收收入92.1億元,下降5.8%。
2019年新增提升了72家工業企業和108家服務業企業。

第一產業

2018年,閩侯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77億元,增長5.0%,其中農業產值47.57億元,增長5.4%;林業產值1.68億元,增長8.2%;牧業產值12.58億元,增長3.4%;漁業產值2.77億元,下降1.1%。
2018年,閩侯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17452畝,增長4.8%;全年糧食總產量55942噸,增長1.8%。全縣食用菌產量19589噸,增長6.5%;茶葉產量1525噸,增長14.1%;肉、蛋、奶總產量60137噸,增長9.6%;蔬菜瓜果產量1087525噸,增長6.7%;水果產量144757噸,增長8.8%;水產品產量20421噸。
2019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78.9億元,增長4.0%。

第二產業

2018年,閩侯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3家,完成規上產值1034.88億元,增長7.7%,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8.9%,增速緩中趨穩。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產值2.95億元,增長9.2%,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539.80億元,增長1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完成產值492.13億元,增長0.8%。分行業來看,汽車行業完成產值315.69億元,下降6.4%;工藝品行業完成產值148.63億元,增長19.9%;鞋帽服裝紡織業完成產值103.38億元,增長6.0%;建築材料製造業完成產值120.90億元,增長31%;食品飲料製造業完成產值75.43億元,增長5.5%;機電製造業完成產值168.05億元,增長9.8%。規上工業中,R&D經費投入10.66億元,增長15.9%。
2019年,閩侯縣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155億元,增長9.1%。

第三產業

2018年,閩侯縣重點服務業營業收入27.61億元,增長27%,其中,其它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9.86億元,增長45.1%,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租賃業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38%、118%和38%。在重點服務業中增長速度最高的是房地產租賃經營業,增長達到278%。
2018年,閩侯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7.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223.98億元,增長15%。從消費類型看,全年批發業銷售額270.9億元,增長24.3%,零售業銷售額287.7億元,增長8.4;餐飲業營業額30.5億元,增長10.3%;住宿業營業額1.5億元,增長8.7%。
截至2018年末,閩侯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餘額969.29億元,增長17.6%,其中,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89.40億元,增長16%,住戶儲蓄存款餘額302.09億元,增長14.2%;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79.89億元,增長20.1%。保險事業:全縣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3.98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9億元,增長3.9%,人壽保險收入2.39億元,增長6.40%。
2019年,閩侯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3億元,比上年增長9.9%,依然保持穩定增長,但增幅趨緩。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251.8億元,增長13.1%。

文化


文物古迹

曇石山遺址位於荊溪鎮恆心村南面的曇石山,緊靠閩江,高出江面約20米處為福建省著名的貝丘遺址,1953年發現。1954~1974年,經省考古隊7次發掘,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厚達3米的蛤蜊殼、貝殼、螺殼的堆積層。堆積層分上、中、下三層:上層距地表0.5~0.9米,厚度0.5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紡輪、陶網墜和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主的陶片,屬青銅器時代;中層厚度1米多,有火塘、燒坑、紅燒土層遺跡和14個灰坑、17個墓葬,還有兩列牆壁,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石鉞和石鐮,陶器以粗砂灰繩紋陶和灰磨光陶為主;下層厚度為0.2~0.4米,有兩個灰坑遺跡,墓葬15個,出土文物有石錛、石鏃、陶網墜、陶紡輪和以細砂陶為主的陶器,此外還出土有豬、狗、牛、虎、熊、象、斑鹿和水鹿等獸骨。遺址的下、中兩層以泥質磨光陶為特徵,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經測定距今約5000年。
曇石山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原始社會晚期文化遺存之一,文化內涵具有特色,被命名為。“曇石山文化”。
● 庄邊山遺址
庄邊山遺址在竹岐鄉春風村西南的庄邊山。遺址東西長約190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1956年發現,1960年春試掘,發掘面積78平方米。1982~1983年進行大面積發掘,揭露面積近3000平方米,出土一大批石、貝、陶質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出土的石器以石錛為主,陶質器具主要為灰、黃砂陶和黑、灰泥陶,當屬新石器時代遺物,上層破壞嚴重,出土的文物與下層基本相類似,陶器卻有明顯不同,主要為橙黃陶和灰硬陶,屬青銅器時代遺物。遺址南部現尚有局部堆積。
1960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宋代李綱
宋代李綱墓在荊溪鎮湖裡村大嘉山南麓。李綱,邵武市人。宋靖康元年(1126年)為尚書右丞,因主戰被謫。建炎元年(1127年)復為宰相,又因主戰再度被罷黜。晚年寓居福州,紹興十年(1140年)卒,葬於此,謚忠定。墓坐北朝南,墳為圓形拱頂磚結構,徑約2米,高約為2.5米,後有“如意”字形擋土磚牆。五拜台,面寬約50米,縱深約80米,四周砌以石矮牆。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墓碑上刻:“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落款:“清福建巡撫張師誠重修”。神道長約150米,分列石翁仲、石獸、望柱和旗杆石。墓前立有。古社稷臣”石坊。墓保存較好,
1961年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省撥款重修拜台。
● 靈濟宮御碑亭
靈濟宮御碑亭位於青口鎮青圃村靈濟宮左側,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派宮廷工匠建造。碑亭為四角攢尖重檐的木構方亭,邊長8.89米,高9.8米,覆蓮柱礎,十六亭柱,抬梁斗拱,亭頂面密鋪望板,板瓦、灰筒瓦、蝴蝶瓦、滴水瓦,角脊置獸吻。1991年與御制靈濟官碑一道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唐至明代枯木庵樹腹題刻
唐至明代枯木庵樹腹題刻位於大湖鄉雪峰寺東南的枯木庵內。庵內有1株枯木,高3.32米,圍7.13米,無枝梢,樹腹中空。寺僧在樹之腹壁刻三行左讀的文字,文日:“維唐天佑乙丑歲,造庵子及作水池,約伍阡餘功,於時廉主王大王”楷書直行,字徑約13厘米。現比較完整的只剩下十九字。在末行大字下面,尚刻有“枕子一枚雀觜枚一條匕生庵子”14個小字。自宋至明,枯木內外續刻有20餘段文字,題刻字小而淺,逐漸風化,可辨的尚有如下數段題刻:其一:懷安仁仕安、合肥李說、河南范口口、蔡審、昆陵邵口、鄭興、莆田方陽王康功,三月吉日。”刻於外壁,楷書直行,字徑2.5厘米。其二:“至正壬辰(1352年)夏三月壬午,侯官縣主簿阿里岡懷安,縣尉趙君仁因公差到此”刻於外壁,楷書直行,字徑約2.5厘米。樹腹題刻已歷一千餘年,為國內所罕見,金石家稱為“樹腹碑”,認為這是。金石以外奇珍”。1985年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明代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
明代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位於青口鎮青圃村靈濟宮內,系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御制於南京。據傳碑為鄭和下西洋時由海上運來,動用軍佚萬人立碑,足見碑的高大雄偉,是福建省保留至今的最大古碑之一。碑通高6.2米,寬2.1米,厚約0.6米,龜趺高1.9米,長4米,寬2.6米,石灰岩質地;碑額為半圓形,兩邊浮雕雙螭圖案,中間為篆體陰刻“御制洪恩靈濟宮之碑”字徑約12厘米。碑文記述重建靈濟宮及敕封二徐真君的緣由,傳為解縉所書,楷書直行,字徑約3厘米。碑四周框以浮雕龍紋圖案。碑刻下部因人為摸觸等故,字跡已模糊。靈濟宮御制碑於1991年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言

閩侯縣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市的西、南側,東鄰福州市、長樂區、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連閩清縣,北界古田縣。
民國二年(1913年)閩侯縣由閩、侯官兩縣合併定名。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才析出福州市。閩侯方言和福州市方言基本相同,但有些小差異。
閩侯縣方言內部比較一致,只有地處西北部山區的洋里鄉和最北部山區的廷坪鄉,兩鄉口音聲調和甘蔗音略有不同。

交通


閩侯縣境內有7個鎮與福州城區接壤或隔江相望,洪塘、浦上、灣邊等7座跨江大橋(不含鐵路橋、高速橋)把閩侯與福州城區連成一片,境內高速高鐵、國道省道縱橫其間,形成環市區30分鐘交通圈。閩侯是全省第一個通地鐵的縣,已建成的地鐵2號線有7個站點落戶閩侯,還有加快建設中的地鐵5號線,以及建設中的濱海快線,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構建形成了適度超前、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路。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閩侯縣共有33所普通中學,其中高中7所;小學117所,幼兒園190所。全年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31780人,其中高中8465人,小學學生57350人,幼兒園28799人。在教師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225人,其中高中648人,小學專任教師數2652人,幼兒園教師1605人。縣第二實驗小學、青口大義幼兒園等12個項目建成投用,擴容學位4739個,普惠性幼兒園學額覆蓋率達83.7%、比市下達指標高5.7個百分點,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00%入學公辦學校。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閩侯縣設有醫療衛生機構399個,比上年增加43個,涵蓋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村衛生室、個人診所、門診部等類型;擁有床位1593張,比去年增加128張;衛生技術人員2536人,其中執業醫師773人,註冊護士985人,基本建立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體系。

文化事業

2018年,閩侯縣公共文化示範區建設以全優成績通過國家終期驗收,原創閩劇《玉玲瓏》參加第七屆省藝術節會演獲5個獎項,縣圖書館獲評國家一級館並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獲評全國全民閱讀優秀組織獎的單位。全縣389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實現定線落圖、掛牌管理,青紅酒釀造技藝等5個項目入選市級以上非遺名錄。

體育事業

2018年,閩侯縣新建健身路徑40條,選送運動員代表福州市參加省運會喜獲22塊金牌,為我市獲得金牌、獎牌和總分三項第一作出重大貢獻。

旅遊


風景名勝

● 龍津橋
龍津橋位於閩侯縣廷坪鄉流源村東南約1千米。始建於宋代,明崇禎四年(1631年)改建為木拱廊屋橋,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及1998年重修。東西走向。以峭壁巨岩為橋堍,上架由圓杉木穿插而成的木拱架,再順鋪圓木為梁,上橫鋪木板為橋面,其上建廊屋。廊屋歇山頂,穿斗式木架構,面闊11間,進深4柱。橋兩旁置長凳和直欞欄桿。明間北部設神龕,主祀玄天上帝,並保存有明代木雕神像。橋東立有清碑兩通:一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所立,另一為重修龍津橋捐資碑,主要記述村民獻資情況。該橋修建年代有明確紀年,是研究木拱廊橋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99年10月公布為閩侯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遠濟橋
遠濟橋位於閩侯縣白沙鎮聯坑村東約200米,又名壹佰橋。建於清光緒(1875~1908年)年間,單孔木拱廊橋,南北走向。橋堍以天然岩石為基,用塊石壘砌而成。用圓木穿插交錯成多組拱架,上順鋪圓木為梁,再橫鋪木板為橋面。廊屋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十一間,進深四柱。兩側設木欄桿。橋東頭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侯官縣進士陳景韶撰寫隸書“遠濟橋”木雕橋匾,並陰刻方寸行書跋文,詳細記載建橋歷史背景、時間是研究橋樑建築史和交通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89年3月公布為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
● 龍泉山莊
閩侯龍泉山莊位於閩侯縣雙龍村,距市區僅20公里,是集農業觀光、休閑泡溫泉度假等為一體的農家樂。總經理鄭國璋介紹說,龍泉山莊溫泉區有300多畝,另有1000多畝的蔬菜、水果採摘基地。
● 十八重溪
十八重溪位於距福州市區約20公里的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發源於縣南古崖山尾東麓,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主溪長16.2公里,沿溪上溯有十八處迂迴曲折,彙集十八條溪流,故取名。整個景區自然風光奇特,以天然的峽谷、瀑布、深潭、溪澗景觀和奇峰危崖、峭壁洞穴、火山岩地貌以及神秘的野生獼猴群而著稱。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三疊井森林公園
三疊井森林公園位於閩侯縣荊溪鎮關源里瀛洲村,距福州25公里。三疊井景區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峽谷瀑布交疊的景觀。景區因有象鼻、仙女、清音三個高低相疊的瀑布而得名,為景點類型豐富多彩的綜合性景區。
閩侯縣名勝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馬嵐山、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聞名遐邇。閩台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聖禪寺,以及馬嵐山六公殿、三疊井森林公園、塔礁洲濕地公園等多處旅遊勝地。
閩侯縣主要景點一覽
棋磐寨龍泉山莊白沙灣金水湖度假娛樂山城
新東陽高爾夫球場旗山萬佛寺軍博園兔耳山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旗山國家森林公園十八重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三疊井森林公園
資料來源:

代表人物


閩侯縣近現代部分人物
人物標籤人物標籤
林則徐民族英雄林徽因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
林覺民民主革命者嚴復啟蒙思想家
陳寶琛末代帝師林白水報界先驅
林祥謙“二七”烈士林森國民政府主席
林庚北京大學教授侯德榜化學家
陳體誠公路運輸專家張鈺哲天文學家
陳岱孫中國當代經濟學家薩本棟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
薩本鐵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薩師煊中科院院士
薩鎮冰愛國將領陳運和中國名詩人
陳彪科學院士龔子榮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國務院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常務副主任
陳景潤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林權農業專家,福建稻麥研究所前所長,福建農業科學院前副院長

獲得榮譽


閩侯縣先後獲得了“中國百強縣”、“全國綠化模範單位”、“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2019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市)”、“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2019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第14名”、“2020年全國百強縣”、“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TOP100榜第88名”、“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2020年賽迪中國百強縣、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等稱號。
2020年4月30日,2020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在人民日報社發布,閩侯縣2019年以740.22億排名57位。
2020年5月20日,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TOP100:閩侯縣排名第88。
2020年6月,入圍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020年7月28日,在賽迪顧問發布《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中,閩侯縣排名第56位。
2020年11月13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發布了《中國縣域工業競爭力地圖》,在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中,閩侯縣排名第53位,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榜單第23位。
2020年12月1日,位列2020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49位。
2021年1月28日,入圍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