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武周的結果 展開

武周

中國歷史朝代

武周(690年~705年)是女帝武則天建立的朝代,國號為“周”,為區別於歷史上其他周朝而稱為武周,是世界歷史上唯一受到萬國紀功頌德的王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在皇室百官、各國君王、沙門道士及遠近百姓共6萬餘人的請願下,改唐為周,尊號“聖神皇帝”,定都神都(今河南省洛陽市)。694年,世界各國君王為武周建立象徵世界中心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705年,爆發神龍革命,唐朝復辟,武周滅亡。

武則天執政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推行促進了農業生產,戶口數由652年的380萬戶,增長到705年武則天退位時的615萬戶。武周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政治上,前期曾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後期知人善任,號稱“君子滿朝”的婁師德以及狄仁傑,“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均在其列。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置北庭都護府。歷史學家郭沫若給予武周很高的評價,稱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國號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登基大典在神都紫微城則天門隆重舉行。武則天“革唐命”,定國號為周,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據《姓纂》記載,武則天的武姓來源於周平王之子。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紋路,形狀就像個“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為名,後來他的子孫也以武為氏。而武則天自認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孫。
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當時的唐人看來,惟周、漢兩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漢法,武則天卻認為應承周,以“周”為號,也是為了表明她要承周禮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被中國古代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復周禮”,因此,武則天以“周”為國號就是在實踐孔子的遺志。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歷史


建國準備

自高宗死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作為新帝生母的武后被尊為皇太后。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此後武太后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幽皇帝於別宮,自操政柄,漸有代唐稱帝自立之心。
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改紫微城 為太初宮(太初寓意新的起點,標誌著武則天時代的開始),又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併改易。同年徐敬業以匡複唐室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便聚合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規定百姓都可以向朝廷自我舉薦,以求被任用。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皇帝李旦。李旦知其並非出自誠心,“奉表固讓”。武則天便繼續臨朝稱制,自此朝中再無人提及還政一事。
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匣子,類似於檢舉箱、報冤盒),置於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天下表疏。此舉廣開言路,對穩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同時,為了監察百官及宗室,武則天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秘密告發)。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以致“民告官”現象蜂起,官員們皆重足屏息。
垂拱四年(688年),李唐宗室李沖、李貞起兵反武,但很快被武則天派兵擊潰。
十二月,武則天所造明堂落成,總高94.87米,“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去都百餘裡外,遙望見之”,號稱“萬象神宮”,使得萬人空巷。
武周萬象神宮
武周萬象神宮
武則天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又賜予酒食,攬盡民心。吐蕃等世界各國聞之,紛紛遣使來賀。武則天在紫微城建造的明堂
載初元年(690年)秋七月,薛懷義、法明等佛教僧人撰《大雲經》,稱武則天為彌勒佛下凡,應代唐為王。於是武則天令各州置大雲寺以宣揚。
自此,武太后的稱帝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開國大典

武周代唐,又稱“武周革命”。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來到神都上表請武則天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武則天沒有準許;於是文武百官、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國王、沙門道士共計6萬餘人,俱上表請願,唐睿宗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
不久,群臣上言:“有鳳凰從明堂飛入上陽宮,落在肅政台梧桐樹上。”武則天便前往觀看;過了很久鳳凰向東南飛去,恰好武則天趕到,此時朱雀數萬雲集朝堂,不肯離去。看到此景,一位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徵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台,見到您后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改國號為周;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於是武則天認可了唐睿宗及群臣之請。陳子昂亦作《大周受命頌》:“天命神鳳,降祚我周。”
武周紫微城則天門
武周紫微城則天門
九月九日,武則天御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朝為武周,改元天授,定都神都(洛陽)。接著上尊號曰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太子,賜姓武氏;並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武周盛世

武則天稱帝,年歲雖高,但駐顏有術,善於塗澤粉飾,時常容光煥發,即使和子孫站在同側,也感覺不到她的衰老。在位期間,她善於治國,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製度,並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婁師德、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極其重要的基礎,史稱武周之治。
長壽元年(692年)一月,武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不論賢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種官職進行試用,試官制度自此開始。舉人沈全交妄言道:“糊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被御史紀先知捉拿,彈劾他誹謗朝政,請在朝堂上杖責他,並交付法司論罪。武則天聽后笑道:“只要官員不泛濫成災,何需憂慮人言!應當赦免他的罪行。”紀先知聽后感到很慚愧。武則天“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洛陽明堂景區模擬《神宮大樂》
洛陽明堂景區模擬《神宮大樂》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親自主持祭典,並上演自製的宮廷樂舞《神宮大樂》。《神宮大樂》是武周帝國的官方樂舞,由武則天親自創作,並選九百人共舞,是世界歷史上陣容最強、規模最大的音樂舞蹈作品。

亞洲大戰

武周時期亞洲大戰
武周時期亞洲大戰
公元7世紀末,693-694年初,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韋4國大軍入侵,號稱“亞洲大戰”。武周上下一片恐慌。武周皇帝武則天,並沒有像慈禧太後面對八國聯軍那樣倉皇出逃,而是沉著冷靜地應對戰爭。她派王孝傑與吐蕃和西突厥聯軍作戰,武周碎葉鎮守使韓思忠與西突厥阿悉結泥熟俟斤部落及突厥施質汗、胡祿屋闕部交戰,又派李多祚同后突厥和室韋交戰。經過一年多的交戰,武周大獲全勝。此戰中,吐蕃和西突厥傷亡人數多達7萬以上,比八國聯軍侵華的總數還多。
軍事上的成就使武周威名大振,國際聲望大幅提高,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營建奠定了軍事基礎。

萬國紀功

武周萬國天樞
武周萬國天樞
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君王在波斯大帝阿羅憾的號召下,請求為武則天建造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建成后,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寓意武周為天下中心樞紐,統領萬國。位居世界三大紀功柱(中國武周王朝天樞、羅馬帝國圖拉真紀功柱、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之首,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是武周帝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統領萬國、協和萬邦的見證。
證聖元年(695年),天堂火災,延及明堂,二堂俱毀,武則天遂下詔重建明堂。武則天又派王孝傑出兵攻打后突厥。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投降並歸附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授予大周左衛大將軍一職。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封禪嵩山,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免天下百姓租稅一年。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重建的明堂落成,號曰“通天宮”,大赦天下,改元「萬歲通天」。大食(阿拉伯帝國)獻上象徵權威的獅子。武周上下認為獅子專吃肉,不宜飼養,於是武則天直接將其退回。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紫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兵十餘萬人,連同宮中儀衛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於明堂廷內。

神龍革命

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聯合禁軍桓彥范、敬暉以及袁恕己等以兵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奉皇太子李顯複位,是為唐中宗。尊武皇為則天大聖皇帝,是為神龍革命。
二月,復國號為唐,所有典章制度,一律恢復到唐高宗永淳年前,武周滅亡。

疆域


武周開國初期,疆域相對較小。這是由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原本歸屬的東突厥叛變,建立后突厥政權,導致唐朝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喪失。 687年-689年,安西四鎮又被吐蕃攻佔。
武周疆域變化過程 3張
武周疆域變化過程
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收復安西四鎮,征服后突厥,又使黨項、羌族、吐蕃部落、西南永昌蠻、昆明等紛紛歸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41萬平方公里。
武周疆域示意圖(攝於陝西乾陵地宮展館)
武周疆域示意圖(攝於陝西乾陵地宮展館)
● 吐蕃部落歸附
如意元年(692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落萬餘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首領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精兵二萬迎接。不料曷蘇事情泄漏,被國人擒回。此時恰逢羌族首領昝捶率領八千餘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
● 收復安西四鎮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大將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十月,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於闐、碎葉等安西四鎮,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增兵三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 攻佔吐蕃泥熟沒斯城
長壽二年(693年)西突厥聯合吐蕃入侵。次年,韓思忠大破西突厥後,南下攻佔吐蕃的軍事要塞——泥熟沒斯城。
● 西南永昌蠻歸附
延載元年(694年)六月,西南永昌蠻首領薰期率領其部落二十餘萬戶歸附武周。
● 征服后突厥
證聖元年(695年)正月,武則天派王孝傑出征后突厥。十月,后突厥投降並歸屬武周,武則天封其為“歸國公”,並授予大周左衛大將軍一職,協從武周作戰。
● 昆明歸附
神功元年(697年)七月,昆明歸附武周。
● 吐谷渾歸附
聖歷二年(699年),吐谷渾部落一千四百帳歸附武周。

政治


君子滿朝

武則天在位前後,規定百姓皆可通過自薦來當官,賦予了百姓自我舉薦權,不問賢愚,全部提拔試用,試官制度由此產生。又開創殿試、武舉,使科舉制度達到完善,官員數量空前激增。
根據記載,“(唐高宗)乾封以前,選人每年不越數千。(武則天)垂拱以後,每歲常至五萬。”
也就是說,武周時期每年選官人數多達5萬,較唐高宗時期(每年不超幾千)一下激增了五十倍左右;即便是形成冗官局面的宋朝,每年選官人數也在1萬左右,即使是最高紀錄的公元991年,選官人數雖多達17300餘,也僅僅是武周的三分之一。
此外,武周一朝短短15年任用宰相數量便達到驚人的73人。其國祚雖是唐玄宗在位時間(45年)的三分之一,但任用的宰相數量卻是玄宗朝(26人)的三倍。而開元中的賢臣多由武周所選拔,開元四大名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皆出自武周,正如唐人李絳評價:“后(武后)命官(任命的官員)猥多(繁多),而開元中名臣多出其選。”即便是宋仁宗時期,任用的宰相也僅有23位,不足武周的三分之一。
試官制度實行后,有民間歌謠:“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杷推侍御史,碗脫校書郎。”意思是補闕一車一車地運,拾遺滿斗滿斗地量,鐵齒耙耬來的侍御史,碗筷子脫出的校書郎,形象地描繪出了試官制度所產生的官吏繁多的現象。舉人沈全交緊接著諷刺道:“評事不讀律,博士不尋章。 ”意思是 大理平事等司法官不用去讀法律了,太常博士也不用尋章摘句了。讓百姓們自薦就都能當官了。
但是這樣一來什麼人都能當官,豈不造成冗官局面?官員豈不泛濫成災?
對此,武則天對官吏的考核很嚴格,“進退皆速”。有才能者迅速陞官,不稱職者很快革職,以權謀私、尸位素餐、濫用權力、貪贓枉法者甚至會殺頭。如此一來,大浪淘沙,不能勝任職務的官吏很快就被淘汰了,留下的基本上都是經過考驗的“金子”。
唐人陸贄評價:“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
仁、智、勇便是孔子所謂的三達德,說具有這樣的品格,就是君子。而武周朝,集婁師德之仁、狄仁傑之智、徐有功之勇,三者兼備,皆為君子。
由此可見,武周帝國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君子滿朝治天下”。

鼓勵直諫

在武周帝國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而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整頓吏治

武則天整頓吏治、嚴懲貪污,“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 ,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如宰相李迥秀“頗受賄賂,監察御史馬懷素彈奏之,迥秀貶廬州刺史” ;
又如宰相蘇味道“謁歸葬其父,制州縣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監察御史蕭至忠劾奏之,左遷坊州刺史” 。
武則天所親信的酷吏來俊臣“納賈人金,為御史紀履忠所劾,下獄當死。后忠其上變,得不誅,免為民” 。另一親信酷吏索元禮“以苛猛,復受賕,后厭眾望,收下吏,..死獄中” 。

科舉

唐朝初年,漢魏以來興起的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由盛而衰。以王、謝為首的東晉南朝門閥士族已經銷聲匿跡,只有以北方的崔、盧、李、鄭為首的山東士族,以北周時代八柱國家為首的關隴士族,還保有一定的勢力和社會地位。由於隋、唐皇室出自關隴集團,關隴士族依然保持較多的特權和較高的官位。唐太宗修《氏族志》,根據士族衰落庶族興起的新形勢,以官位品秩尊卑定門第高低,主要是打擊山東士族,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較高的功臣升為高級士族。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就是如此,唐高宗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詔令中就強調“武氏門著勛庸,地華纓黻”。然而這些由皇朝欽賜的新士族卻得不到舊士族的承認。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新士族還是門第卑賤的庶族。當唐高宗決定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時,顧命大臣關隴士族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同山東士族官僚褚遂良極力反對。主要理由之一是王皇后出自“名家”,“必欲易皇后,伏請妙選天下令族,何必武氏?”徐敬業的起兵檄文中也有所謂:“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就是沿襲這種說法。武后對這些舊門閥士族十分痛恨,冊立不久,立即誅殺貶逐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高宗死後,武后廢黜其子中宗為廬陵王,寵信武氏諸王,引起“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 。光宅元年(684),徐敬業等起兵揚州,以“匡複廬陵王”為辭攻下揚州各州郡。

軍事


武周對外戰爭統計
武周對外戰爭統計
武周時期與周邊各國的局部小戰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疆域的遼闊,國家的強盛。武周時期內外戰爭共26次,勝利21次,失敗3次,另2次未分勝負。
692年,安西之戰。結果:勝。
武則天派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數百萬平方公里領土,徹底結束唐與吐蕃反覆爭奪安西的局面。
·693年,“亞洲大戰”。結果:5勝。
長壽二年(693年)西突厥聯合吐蕃、后突厥、窒韋4國大軍一併入侵武周,總兵力近200萬,武周全國一片恐慌,而武則天卻堅決不出逃,她派王孝傑與吐蕃和西突厥聯軍作戰,韓思忠與西突厥阿悉結泥熟俟斤部落及突厥施質汗、胡祿屋闕部交戰,李多祚同后突厥和室韋交戰。
次年(694年),李多祚擊敗后突厥默啜可汗與室韋,二月,王孝傑在泠泉及大嶺擊敗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殺吐蕃、西突厥各30000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亦於次年二月大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殺敵10000餘,繼而攻陷吐蕃泥熟沒斯城。經過一年多的苦戰,5個場次的戰爭武周皆勝,威震八荒,萬國臣服,200多個國家為之建立“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位居世界三大紀功柱之首,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
·695年,攻后突厥之戰。結果:勝。
正月,武則天王孝傑攻打后突厥;十月,后突厥默啜可汗請降並歸附武周,被冊封為“歸國公”,並授予大周左衛大將軍一職,協從武周作戰。
·696年,素羅汗山之戰。結果:敗。
此戰武周大敗,論欽陵要求武周罷免安西四鎮駐兵並瓜分突厥十姓之地,簽訂和約。武周堅決不許,並採用離間計誅殺論欽陵。
·696年,檀州之戰。結果:勝。
契丹發動營州之亂,進圍檀州,清邊前軍副總管 張九節將其擊退。
·696年,黃獐谷之戰。結果:大敗。
張玄遇、曹仁師、麻仁節等及契丹戰於黃獐谷,契丹假意投降,設下埋伏,武周大敗(一說全軍覆沒)。
·697年,東硤石谷之戰。結果:敗。
王孝傑率領精兵孤軍深入契丹內鏡,戰於東硤石谷,以少敵眾,蘇宏暉所率領的主力軍不至,故敗,王孝傑墜谷而死。
·697年,滅契丹之戰。結果:勝。
婁師德,沙吒忠義攻打契丹,楊玄基掩其尾,契丹大敗,首領被殺,契丹亡國。
·698年,趙州之戰。結果:未分勝負。
沙吒忠義、狄仁傑率軍攻打 后突厥,然而 敵軍撤退,未能交戰。
·699年,攻契丹餘黨,結果:勝。
武則天派李楷固、駱務整攻打契丹餘黨,完全平定。
·700年,洪源谷之戰。結果:6連勝。
唐休璟攻打吐蕃,六戰皆捷,吐蕃大敗。
·701年,相王李旦攻打后突厥,然而 敵軍撤退,未能交戰。
·702年,茂州之戰。結果:4連勝。
陳大慈與吐蕃贊普赤都松贊交戰,四戰皆捷,吐蕃大敗。
·703年,攻始安獠之戰。結果:勝。
武則天派裴懷古攻打始安獠,敵軍不戰而降,南蠻皆歸附,嶺外悉定。

經濟


● 運河經濟與商業貿易
武周時期大運河
武周時期大運河
武周時期,在大運河中心開“新潭”,能容上萬艘租船停靠,商旅雲集,促進了國內外商業貿易往來。當時大運河中心神都(洛陽城)中的北市一帶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河道擁堵太過嚴重,於是公元701年,武則天下令“引漕渠,開新潭,以置諸州租船”。新潭為舟船提供了一個可以停靠、裝卸、交易的大港灣,便利了大運河通航,帶動了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商業繁榮等。
公元694年世界各國為建天樞,“聚錢百萬億買銅鐵”。民間銅鐵被外國人廣泛購買,外國白銀由此大量湧入中國,促進了武周商品經濟發展,增加了國民收入。
● 免稅措施
武周時期經常頒布免稅措施。公元696年,武則天封禪嵩山,免除全國百姓一年的租稅,這在古代社會是極為罕見的。其中洛州百姓免除兩年,登封、告成縣的百姓免除3年租稅。免稅措施的推行,減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負擔,激發民眾生產活力,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 西部開發
武則天採納陳子昂的建議,在河西地區的各州縣以及西域地區大興屯田,促進了西部地區的開發;
● 絲路經濟
武則天派遣裴行儉、王孝傑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貴族對河西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侵擾,恢復安西四鎮(於闐、龜茲、焉耆、疏勒),使貫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 農業生產
打退突厥余部和契丹貴族對北方地區的侵擾,保障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東北邊境的安定,使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人口


武周時期,吏治清明,政局穩定,使廣大農民得以休養生息,因而社會生產有發展,墾田和戶口數字大幅度的增長。
戶口增殖方面,唐高祖武德年間,經過隋末唐初長期混戰之後,全國戶口僅有200餘萬戶,貞觀初年增至300萬左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又增至380萬戶,至武則天神龍元年(705),全國人口上升至615萬戶,口3714萬,50年間增長了200餘萬戶之多。
可見武周時期國勢仍在持續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武則天是把國勢推向極盛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新舊《唐書》把武則天稱帝視為“僭位”;但也不得不承認“僭於上而治於下” ,“泛延讜議,時禮正人” ,無法否認武則天的治績。

文化


文學

武則天打破了關隴集團主宰唐政權的局面,提拔了一些下層有識之士,這對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詩歌的影響不可小視。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文章四友,他們從社會的底層躋身宮廷,為了明哲保身,他們往往以頌美為能事,以作為宮廷文人為榮耀,但是,其來自底層的基因卻也使得其詩歌呈現出某些新變的特質,使其區別於唐初一般宮廷文人。
武周一朝的詩歌對後世尤其是盛唐詩歌的影響,其功績當然應該歸功於武周詩人群體,然而,若從盛唐詩歌的“聲律”與“風骨”之最終成熟來看,則沈宋之於近體詩聲律之貢獻,陳子昂之於盛唐詩風骨之挺立,建樹尤多,是以不得不拔而出之,將沈宋、陳子昂專門論之。論沈宋,除了論證其“變律”之功外,還對歷來未被人深究的宋詩的別一種特色——清新疏朗,做出細緻的分析和論述;對於沈佺期,則對其流配嶺南一事進行了新的考證。論陳子昂,除了論述其標舉風骨、革新詩風的意義外,還對詩歌的特質問題做出新的探討和論述。
對於沈宋的“變律”之功,沈宋是近體詩律化過程中的兩個傑出者,而並非近體詩之律化成於二人之手。宋之問詩歌清新疏朗的一面,古人早有論及,然湮沒已久,故亦有表而出之且作細密分析之必要。沈佺期配流嶺南歸自何時,是否在歸途中曾至台州,此亦是關於沈佺期生平之大事,所以綜合各家之論,提出新說,非敢必是。

樂舞

洛陽明堂景區模擬《神宮大樂》
洛陽明堂景區模擬《神宮大樂》
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后,傾力打造了一支宮廷樂隊,名為“十萬宮廷樂”,後世傳為“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其規模之雄偉是歷史上罕見的。唐玄宗欽點的三百梨園子弟備受讚譽,與之相比,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自製的《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演出於萬象神宮之庭,規模宏大,堪稱帝王建制宮廷樂隊之最。
武則天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明堂樂章》、《大饗拜洛樂章》等,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繁盛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典籍中記載唐歷代帝王御制坐、立部伎作品共十四部,其中由武則天創作的佔有四首,即《天授樂》、《長壽樂》、《鳥歌萬歲樂》、《聖壽樂》等,其數量乃諸位帝王之最。這些御製作品影響廣泛,傳到日本后被奉為雅樂代代相傳,《聖壽樂》又被唐玄宗加以改編並廣泛流傳。
武則天還將內教坊改為雲韶府,習雅樂,改制音樂機構,促進宮廷音樂的發展。
武則天執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

宗教

武周時期尊崇佛教,同時支持道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摩尼教、祆教(即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等宗教共同發展。其中,摩尼教在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正式傳入中國,受到許可。景教曾遭受佛僧道士的排擠,其教士集資於洛陽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並得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佛化,獲得了武則天的保護與支持。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敕嚴加禁斷摩尼教。會昌五年(845)唐武宗在禁傳佛教和其他外來宗教的同時,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許多祠廟都被拆毀,僧侶被勒令還俗。由此觀之,武周王朝或為中國歷史上宗教政策最為自由開放的王朝。

科技


● 扶植科學,發展航海事業
武則天對科學大力扶植,造船術和航海術都有很大發展,因此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凸顯。武則天統治前後期,印度洋、太平洋上的海路也逐漸發展起來。大體路線是:從廣州起航,沿印度支那半島海岸經今天越南的崑崙島南行,經過今天的新加坡海峽至蘇門答臘東南部。在此分為兩線,一為東南通今天的爪哇;一為西北出海峽至今天的斯里蘭卡等國,經今天的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最後陸路行至大食國的首都縛達城(現伊拉克巴格達),全程需要3個月。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不但建立了武周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聯繫,還建立了與中亞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國之間的聯繫。

外交


外籍官員

據學術論文《蕃將與武則天政權》指出,武周時期“從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員,其數目之巨,讓人不可思議,僅充武職的蕃將一項,就當以千計。有姓名可考的,粗略統計,擢將軍、郎將的,不下百餘人”。武周一朝,在朝為官的外國人總數多達四千五百餘,超過了唐朝頂峰時的三千多人。

萬國來朝

據《唐六典》記載,自唐建國至開元末年,朝貢過的國家累計300餘。各時期的數量均不同。唐玄宗開元時期為70餘國,而在武周時期,朝貢國數量竟達到了驚人的200餘國,甚至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將近3倍,是萬國來朝的頂峰時期,更是世界歷史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王朝。壁畫《萬國來朝》(陳列於洛陽天堂遺址)

紀功頌德

延載元年(694年)八月,世界各國元首在梁王武三思、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等人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銘紀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制可,以姚璹為督作使,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
次年四月,天樞建成,總高147尺(如果按照一唐尺=31.209cm計算,則天樞高45.87米),柱身八面,下層為鐵山,中部是用蟠龍、麒麟縈繞的稜柱,頂部為騰雲承露盤,上置四龍立捧火珠,高一丈。東夷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於是武周便成為了世界歷史上唯一受到萬國紀功頌德的王朝,是中國古代國際地位的頂峰。
天樞寓意“天下中樞”,史料記載其用於“立頌以紀上之功業”“銘紀功德,黜唐頌周”“刻字紀功,以頌周德”,因此可看作武則天紀功柱、武周帝國的標誌、世界中心的象徵,位居世界三大紀功柱(中國武周王朝天樞、羅馬帝國圖拉真紀功柱、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之首。建於洛陽皇城端門外,全稱“大周萬國頌德天樞”,標誌著中國古代國際地位達到頂峰,是武周帝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統領萬國、協和萬邦的見證。
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史料記載、出土文物等推測,天樞柱身所刻的四夷酋長應有:
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撼、高麗蕃長高足酉、新羅(今韓國)國王金理洪、疏勒王裴夷徤、於闐王尉遲璥、安國國王昭武氏、東天竺國王摩羅枝摩、西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南天竺國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國王婁其那那、中天竺國王地婆西那、龜茲國王延繇抜、突厥可汗默啜、羌蠻酋長昝捶、永昌蠻酋長薰期、真臘國王剎利·質多斯那、吐蕃酋長曷蘇、日本國持統天皇(存疑)、大食(阿拉伯帝國)國王阿卜杜勒·馬利克、拂菻(大秦/東羅馬帝國)皇帝利昂提烏斯等。另有林邑、勃律國、謝國、佛誓國等國王或酋長名稱待考。

朝貢貿易

武則天垂拱二年三月,林邑國遣使獻馴象,九月女國、十二月勃律國一併遣使朝貢。
天授二年(691年)十月林邑國遣使獻馴象。
天授三年(692年)三月,6個國家的國王一併親自來朝獻,分別是:東天竺國王摩羅枝摩、西天竺國王屍羅逸多、南天竺國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國王婁其那那、中天竺國王地婆西那、龜茲國王延繇抜。
長壽三年(694年)九月罽賓國遣使朝貢。同年改元延載,七月骨利干遣使朝貢。
證聖元年(695年)春正月林邑國貢戰象;四月,林邑國再次遣使朝貢。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食(阿拉伯帝國)獻上象徵權威的獅子。姚璹認為獅子專吃肉,不宜飼養。於是武則天將其退回。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四月安國獻兩頭犬。六月女國十月勃律國遣使朝貢。同年改元神功,二月辛丑蔥嶺國遣使貢方物。
聖曆元年(698年)春正月·真臘國、四月·疏勒王裴夷徤、臘月·默啜並遣使朝貢。
聖歷二年(699年)二月,新羅王金理洪遣使貢方物。六月,林邑國遣使獻馴象。八月,突騎施烏質勒遣其子遮弩來朝。
久視元年(700年)七月,謝國貢方物。
大足元年(701年)拂菻國(大秦,即東羅馬帝國)遣使來朝。同年改元長安,十二月佛誓國遣使貢方物。
長安三年(703年)三月大食國(阿拉伯帝國)遣使獻良馬。十月,日本國遣其大臣朝臣真人貢方物。十二月林邑國遣使朝獻。
長安三年(704年)正月吐蕃、新羅、林邑三國一併遣使朝貢。十月林邑國又遣使朝獻。十一月突厥遣其大臣移力貪汗獻名馬千疋並朝貢方物。

建築


宮殿

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為紫微城(太初宮),別宮為上陽宮。
武周紫微城
武周紫微城
紫微城,神都洛陽宮城(皇宮)區域,時稱太初宮。是武周帝國的大朝正宮、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雄踞隋唐洛陽城西北隅至高地,佔地面積約420萬平方米,是北京故宮(紫禁城)的6倍,乃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群,被譽為“萬宮之宮”。武則天在位前後大力增修紫微城,增建萬象神宮、通天浮屠等,使其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宮殿建築的最高峰,至今仍未被超越。
武周上陽宮
武周上陽宮
上陽宮,位於神都洛陽西北側的洛水高岸,南臨洛水,北連禁苑,制度壯麗。地處正宮紫微城以西,故稱西宮、別宮。其出現是洛陽城進入“兩宮制”的標誌。上陽宮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萬方朝謁,無不睹之”,是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的皇宮。上陽宮坐西朝東,面向日出之東方,建築豪華,風景秀麗,被譽為“人間仙境”,備受唐人吟誦。如白居易曾感嘆:“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王建亦贊曰:“上陽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宮處處流……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神都

神都
神都
武周神都分為宮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陽宮和神都苑,其中宮城(紫微城)為4.2平方公里,宮城、皇城、外郭城的面積之和是47平方公里,上陽宮為8平方公里,神都苑為400平方公里,總面積為455平方公里,是唐西京長安的5.2倍,明南京的2倍,明清北京的8.2倍,乃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都。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官名、官服都加以變更;洛陽城的許多名稱也加以變動,改東都為神都,東都苑為神都苑。洛陽城的建設也進入了她輝煌燦爛的時代。神都洛陽增建了許多壯觀的建築物,如宮城裡的萬象神宮、天堂,端門外的天樞,則天門及闕等。為自己帝位的鞏固,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
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
此外,武則天遷十萬戶居民入洛陽,使洛陽人口超過百萬;疏通城內水上交通,大力發展商業等舉措對洛陽成為當時亞洲的第一大都市、國際貿易城和“絲綢之路”的東起點。
天闕:即龍門“伊闕”,位於中軸線的最南端,對應於天上的“天闕星座”。
天街:即“定鼎門大街”,連接宮城正門和郭城正南門“定鼎門”的御道,寬110米。“天街”有天子之街的意思,對應於天上的“天街”星座。
天津:即“天津橋”,隋煬帝時所建。洛陽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宮”,洛水就像天上的“銀河”,其上之橋則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橋”。
天樞:立於皇城正門端門外、天津橋頭以北之“萬國頌德”銅鑄紀念碑,高30餘米,對應天上的“天樞星”。
天門:即宮城正門“應天門”,對應天上的“天門”星座。隋、唐初之時稱“則天門”,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諱而改名,晚唐五代時期稱“五鳳樓”,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李世民取東都時因太過奢華而被焚毀,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雙向三出闕,由門樓、朵樓、闕樓組成,是隋煬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時期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經考古發掘,“應天門”形製為北京故宮宮城正門“午門”之最初原型。
天宮:即“明堂”,初號“萬象神宮”,重建后曰“通天宮”。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約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峰巨作;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禮制建築,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禮佛堂“天堂”,內貯大佛,高度估約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構建築。
● 定都準備
武則天在稱帝建立武周前,在考慮定都城何處,因為這對即將建立的政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她為定都洛陽做了一系列精心準備。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臨朝稱制的武則天為了提高洛陽的地位,改東都為神都。批准武承嗣的請求,追封武氏祖先為王。
垂拱四年(688年)二月,又以薛懷義為使,毀乾元殿作明堂。明堂相傳為周公所創,系帝王布政、祭祀、大享、朝會之室,但明堂沒有具體的標準,歷代帝王、學者對明堂都莫衷一是。高宗時期,雖兩次發動“群儒”議明堂制度,但“終高宗之世,未能創立”,武則天則繼承高宗遺志,毀乾元殿以造明堂,表示她將在這裡祭祀天地、供奉祖先、發號施令、長期執政。
武則天還為定都洛陽大造輿論。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將偽造的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字樣的白石進獻武則天。五月,武氏 受“寶圖”,事南郊,告謝昊天,御明堂,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於拜洛前十日雲集神都。七月,更命“寶圖”為“大授神圖”,封洛水為顯聖,加特進,並立廟。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並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以“曌”字為名。七月,頒《大雲經》於天下。九月,登基稱帝,在洛陽立武氏七廟。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關內雍、同等九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
眾所周知,建立七廟是古代天子的特權;明堂是古代帝王舉行祭祀、朝會、慶典、賞賜等各種大型活動的場所;徙民實都也是古代帝王的一貫做法。這一切都表明武則天定都洛陽是早有準備的。

民族


西邊與北邊吐善、突厥出兵侵擾,無力抗擊,故安西四鎮失守。武則天在整頓之後,立即著手恢復她與唐高宗打下的疆域。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節率軍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傑大破吐善,收復龜茲、疏勒、於闐、碎葉安西四鎮,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鎮成兵3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武則天的邊疆政策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堅決反對各民族之間的侵擾。在武則天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長壽元年(692年)二月,吐蕃、黨項部落萬餘人歸降;三月初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餘人歸降。聖歷二年(699年)四月,吐蕃贊婆率所部千餘人歸降。
收復安西四鎮之後,武周王朝對外戰爭的目標主要是北方的契丹與突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13天後,武則天派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衛大將軍李多祚等率軍征討,八月二十八日戰於峽石谷,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兵征討,九月,在唐軍與突厥兵的共同打擊下,李盡忠兵敗身亡。孫萬榮收拾餘眾,軍勢復振,多次侵擾州縣。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武則天派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派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20萬征討,終於在六月三十日討平契丹,斬殺孫萬榮。長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后,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衝,拓寬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5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十年。長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於庭州,安定了北部邊境。

年號


武周年號
年號起訖時間使用時間備註
天授690年—692年3年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國號為武周
如意692年1年用子正
長壽692年—694年3年用子正
延載694年1年用子正
證聖695年1年用子正
天冊萬歲695年1年用子正
萬歲登封695年—696年2年用子正
萬歲通天696年—697年2年用子正
神功697年九月—十二月4個月用子正
聖歷698年—700年3年用子正
久視700年—701年2年元年十月復寅正
大足701年1年
長安701年—704年4年
神龍705年—707年3年元年二月唐中宗復國號唐朝

社會生活


武周時期盛行男色,被譽為“荒唐且美好的太平盛世”。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后,不僅自己廣選天下美男子入宮,還縱容全國女性跟風效仿。在這個時候,男孩子又可以以柔為美,在收納天下美男的奉宸府里,武則天經常讓張氏兄弟穿上羽衣,騎上白鶴,表演給眾人觀賞,真實版白鶴少年在此上演,男色的盛行不亞於魏晉。女孩子也可以參與政事,巾幗宰相上官婉兒,文章四友各個風流。

皇帝世系


廟 號謚 號姓名在位時間陵 寢
武周睿祖康皇帝姬武
武周嚴祖成皇帝武克已節陵
武周肅祖章敬皇帝武居常簡陵
武周烈祖渾元昭安皇帝武儉靖陵
武周顯祖立極文穆皇帝武華永陵
武周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武士彠昊陵 
則天順聖皇后武則天690年-705年乾陵

大事年表


●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正式稱帝。自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
● 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帥軍收復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並遣軍常駐,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
● 天冊萬歲二年(696年)十二月,武則天封禪嵩山。
●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 聖曆元年(698年)三月,復立被廢的廬陵王李顯為太子。
● 冬十月,幸京師,大赦天下,改元為長安。
● 長安二年(702年),於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置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將皇位讓給兒子中宗李顯,復唐國號。同年十月病逝於上陽宮,留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共在位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