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區

福建省福州市轄區

台江區(古屬福州府閩縣、侯官縣),是福建省福州市轄區,位於福州市城區中部,閩江下游北岸,地理中心坐標為北緯26°05′,東經119°18′。東以光明港晉安河晉安區為界,西、南以閩江與倉山區為界,北以瓊東河、東西河、斗池路、上浦路與鼓樓區為界。

徠台江區陸域面積1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91平方公里,岸線全長7800多米,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傾,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勢更低。轄10個街道、52個社區。2017年末,台江區總戶數118273戶,戶籍人口320790人。

台江區2019年1-12月GDP總量5385991萬元,比增8.4%。

歷史沿革


蒼霞新城
蒼霞新城
台江區,舊稱南台。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從江上登岸,在大廟山築台設壇祭天,“登南城翹望,有台臨江”,台江、南台由此而得名。台江地區歷來商賈雲集,素負商業“黃金地”、“聚寶盆”之盛名,唐宋時期開始繁榮,至民國初年達到鼎盛。形成30多個同鄉會“會館”,以及行業的“商幫”。1945年(民國34年),台江地區成立了台江區公所、小橋區公所,屬福州市管轄。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時即置台江區,與小橋區並列市轄區。1949年8月17日解放后,仍為市轄區之一。1956年5月,撤銷小橋區,併入台江區。1968年9月,台江區更名為赤衛區。1978年4月,赤衛區複名台江區。 
1955年11月,設蒼霞、中平、后洲、瀛洲、新港5個街道辦事處。1956年5月,撤銷小橋區,併入台江區,所轄茶亭、洋中、雙杭、義洲、幫洲5個街道辦事處歸台江區管轄。1957年10月,撤銷中平街道辦事處,併入蒼霞街道辦事處。1970年2月,鼓山公社併入赤衛公社,劃歸赤衛區。1973年11月,赤衛公社分為赤衛公社和東風公社。1975年3月,撤銷東風公社,設立鼓山公社和鼓嶺公社。5月,鼓山、鼓嶺公社劃歸郊區。7月,赤衛公社劃歸蔬菜區。1986年,增設上海新村街道辦事處。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5]102號)批複同意調整福州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其中:(1)台江區轄瀛洲、新港、后洲、茶亭、洋中、雙杭、蒼霞、幫洲、義洲、上海新村10個街道辦事處,從原郊區劃入的台江鎮及所轄的南公、曙光、紅旗、雙豐、紅星5個居委會和洪山鎮的祥坂、長汀、高橋3個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將茶亭街道的斗中、西營里、福中、九福庵4個居委會劃歸鼓樓區管轄。將新港街道的連潘、連輝、象園3個居委會劃歸晉安區管轄。 
1996年1月,福州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后,台江區從鼓樓區劃入龍庭、狀元2個居委會;從原郊區台江鎮划入南公、紅星、曙光、紅旗、雙豐5個村委會;從洪山鎮划入祥坂、長汀、高橋3個村委會;劃出茶亭街道辦事處的斗中、西營里、福中、九福庵4個居委會歸鼓樓區;劃出連潘、連輝、邦輝、象園4個居委會歸晉安區;增設寧化、鰲峰2個街道辦事處。 
1997年,上海新村街道辦事處更名為上海街道辦事處。 
2000年,台江區轄12街道:茶亭街道、洋中街道、蒼霞街道、雙杭街道、幫洲街道處、義洲街道上海街道、瀛洲街道、新港街道、后洲街道、鰲峰街道、寧化街道。
2001年,台江區轄洋中、上海、茶亭、新港、寧化、義洲、幫洲、雙杭、蒼霞、后洲、瀛洲、鰲峰12個街道辦事處,設90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面積18.02平方千米,人口約29.7萬人。 
2004年4月,雙杭街道併入后洲街道,幫洲街道併入蒼霞街道。 
2005年底,台江區轄鰲峰、瀛洲、新港、茶亭、洋中、后洲、蒼霞、義洲、上海、寧化10個街道,設90個社區居委會,常住居民115289戶、318895人,人口密度為17716.39人/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台江區,閩江下游北港北岸,介於北緯26°02′—26°05′,東經119°16′—119°22′之間。

地形地貌

新台江
新台江
台江區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傾,尤以流沙沖積成陸的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勢更低,江岸線全長7800多米。東北與晉安區一河之隔,南與倉山區隔閩江相望,北及西北與鼓樓區毗鄰。 
台江區境內中部和偏南部一帶有火山岩、花崗岩組成的海拔高(羅零標高)12米-33米的大廟山(33.3米)、彩氣山(23.1米)、南禪山(20.3米)、吉祥山(20.68米)、保福山(又名文山15.75米)、金斗山(12.15米)、紫雲山(11.92米)和太平山(9.55米)、崎頂等小高地。2004年始,福州橫街一帶(從洋頭口南側至小橋頭北側)進行舊城改造,削平達道路北側的紫雲山(原小橋小學駐地)、文化宮門口北側的金斗山(原洋中街道辦事處駐地)和福州第八中學周圍的保福山(民宅)及吉祥山周圍(民宅)的小高地等;境內有白馬河、白馬支河、大慶河、新港河、打鐵港、瀛洲河、達道河、三捷河、茶亭河、光明港、光明港一支河、光明港二支河等小內河;以及南公園、茶亭公園、鱷魚公園、亞峰公園等園內的湖、塘、河浦。

氣候特徵

台江區,夏季長無酷暑,冬無嚴寒,2005年平均氣溫19.6℃,全年無霜期326天,年降水量1342.5毫米,年平均濕度為77%。常年風向多為東南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台江區有古榕樹152株,其中胸徑1米以上有70株。最大的一株古榕在打鐵壋1號旁邊,樹圍達4米。幫邊村還有4株古榕。福州市唯一的一株古紫藤在台江區八一七中路洋中派出所內,高10餘米,分2叉,胸徑分別為0.5和0.3米,冠幅達30多平方米。福州台江區發電廠廠區的6株樟樹和10株榕樹穿插相生,形成樟榕林,胸徑達0.8米以上。台江區境內重陽木計4株,其中最大的一株,位於福州34中校內,樹圍為4.4米,高10米,枝繁葉茂,樹齡達200年以上。

水資源

濱江景色
濱江景色
台江地區多江河,民國38年(1949年)統計,台江、小橋區較大水井有5口,院落水井617口(占福州市11%)。
福州的第一個水廠——西區水廠於1956年建成,7月1日試通水。

行政區劃


台江區轄10個街道、52個社區。
台江區街道基本情況一覽
街道轄地面積 (平方公里)人 口社區(個)
戶數(戶)人口數(人)
鰲峰5.108225243546
瀛洲2.2013301362025
后洲0.9611225311366
新港1.3511161335825
茶亭0.888321235794
洋中0.885754165954
蒼霞1.0710000305665
上海2.6518425523487
義洲0.8711597308705
寧化2.908525230255
本表格資料來自福州地情網(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人口民族


人口

民國21年(1932年),台江地區總人口為156571人。
民國26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至民國34年(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台江地區總人口為100531人,比民國21年(1932年)總人口減少56040人,下降35.79%。民國38年(1949年)1月總人口為155572人,比民國34年(1945年)總人口增加55041人,增長35.34%,總人口恢復到民國21年(1932年)水平。 
1950~1953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台江地區總人口界於147234~150786人之間,較為穩定。
1955~1960年,全區總人口從1955年168964人增到1960年222712人,共增加53748人,增長31.81%。
1964年全區總人口達231240人,比1961年總人口222638人增加8602人,增長3.86%。
1970~1974年增管鼓山、東風農業公社等農業地區,總人口達269542人至282998人。
1975年劃出鼓山、東風和赤衛農業公社,總人口降至222470人,比1974年總人口減少60528人,下降21.39%。
至1990年全區總人口達274978人,比1978年總人口233601人增加41377人,增長17.71%。
1990年全區總人口比1950年150664人增加124314人,增長82.51%,年平均增加3108人。 
台江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為44689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684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8491人,增長21.31%。年平均增長率為1.95%。 
台江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49032戶,家庭戶人口為40868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4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05人減少0.31人。
2021年5月,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411819人。

民族

台江區常住人口中,聚集了27個民族,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民族相同。漢族人口445758人,佔總人口的99.75%;少數民族人口1133人,佔0.25%。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長21.45%,少數民族人口下降17.84%,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上升0.12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下降0.12個百分點。超過百人少數民族有3個,畲族417人,回族238人,滿族119人。 

經濟


綜述

民國時期,台江地區現代工業不多,主要以鐵、竹、木行業為主的家庭手工業作坊。
台江夜景
台江夜景
據1949年有關資料記載,當時除福州電力公司及其鐵工廠、廣福興、廣福利機器廠、福州玻璃廠、蔡大生鞭炮廠、邱德康煙絲廠、美打、松茂、建德肥皂廠等幾家小規模的近代私營企業外,私營個體手工業共有1496家,從業人員5341人,資金法幣24.5274萬元。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進行公私合營外,對私營個體經濟採取鼓勵、支持、扶植政策,私營個體工業企業得到很大發展。
至1953年12月,全地區私營個體工業、手工業戶達到3590戶,比解放初期增加1.4倍。
經過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以後,這些私營個體企業遂分別轉為公私合營企業或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全區組織手工業合作社(組)達122個,職工社員總人數達9737人,工業產值1366.5萬元。
1958年,全民辦工廠時期,台江區商業、公安、衛生、民政等部門也組織各自的工業企業。
19徠58~1978年,台江區沒有私營個體工業、手工業企業。
據1960年統計資料記載:全區共有商辦工廠9家,1331人,年產值1149.42萬元;糧食系統3家,686人,年產值324.40萬元;民政系統10家,1505人,年產值607.96萬元;公安系統1家,186人,年產值270.81萬元;衛生系統1家,70人,年產值19.79萬元。此後隨著歷次工業體制的調整,合併與歸屬劃分等情況變化頻仍。
步行街夜景
步行街夜景
"文化大革命”期間,關閉自由市場,取締個體小商販。1972年,雖在排尾恢復農、漁民的“三小”市場,但全區農副產品供應緊張,商業經營萎縮情況未見好轉。 
1981年,台江區成立商業局。 
至1990年全區部門辦工業計有17家,職工1052人,年產值1089.89萬元,利潤32.64萬元。固定資產凈值303.50萬元。 
截止2011年,三次產業比例為第二產業22.25%、第三產業77.75%;全區生產總值247.88億元,比增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6.47億元,比增22.3%;商品銷售額727.11億元,比增25.02%;工業總產值134.55億元,比增15.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7.94億元,比增1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6.93億元,比增7.1%;財政總收入21.48億元,比增15.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2.89億元,比增20.9%;合同外資2.3億美元,比增8.15%;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1.19億美元,比增6.69%;出口總額12.21億美元,比增65.17%;進口總額2.5億美元,比增15.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1元/年,比增14.1%。
2017年,台江區地區生產總值4334693萬元,比增3.00%,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28658萬元,比增-5.20%,全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060302萬元,比增6.00% 
2018年,台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5.63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94.30億元,增長7.5%;工業增加值26.65億元,增長8.3%;第三產業增加值381.33億元,增長6.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8170元,增長6.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6.52億元,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17億元,增長4.1%。出口總額76.5億元,增長3.2%;實際利用外資0.7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3.60億元,增長3.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6億元,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8元,增長9.3%。
2019年,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517億元,增長8.7%;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5.6億元,增長8.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48億元,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3億元,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146億元,增長20%;進出口總額106.7億元,增長9.5%;實際利用外資6.24億元。實現三產增加值439億元,增長9%,三產佔GDP比重超過85%。全年限上商品銷售額763億元,增長26%,限上限下商貿比例由39:61優化至45:55。“蘇萬寶”商圈完成新一輪景觀改造和業態升級
新建成投用商務樓宇40萬平方米,新增落戶樓宇企業700多家,樓宇空置率由28%降至20%,“律師樓”“保險樓”“商會樓”等特色樓宇品牌進一步打響。全區樓宇經濟稅收達113億元,其中金融業稅收92億元,樓宇稅收佔全區收入比例達77%,樓宇經濟支撐作用進一步凸顯。 

第二產業

2006年全區工業總產值94.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8.6億元。 
2018年,台江區第二產業增加值94.30億元,增長7.5%;工業增加值26.65億元,增長8.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6.52億元,同比增長9.7%。 

第三產業

2006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38億元。 
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381.33億元,增長6.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17億同比增長同比增長4.1%。

文化


歷史文化

明、清代,台江地區設戲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蒼霞洲開始出現營業性戲園——廣裕樓(也稱廣聚樓),演戲不定期,也不排座,場中擺有方桌,每方桌6人席位,邊飲酒邊看戲。隨後蒼霞洲又興建廣福樓戲園(不久改為電影院)。民國4年(1915年),在台江建有瀛洲大世界戲園、大舞台戲園、歌舞台戲園、廣聲車館兼戲園;在雙杭夏醴泉建有陶陶居茶室兼戲園。民國7年,福建督軍李厚基在南公園開慶祝會,把園中的桑拓館、望海樓均改為戲園,后亦成為營業性戲園。30~40年代,曾在台江地區內開業的有大羅天、台江、三山、天華、天聲、中心戲院和廣星、大光、啟明電影院、大世界戲園以及廣裕樓戲園、仰文樓群芳會(戲園)、歌舞台(戲園)、大聲舞台(戲園)等。蒼霞洲基督教青年會小禮堂,也於周末、星期天放映電影。 
新中國成立后,大羅天戲院改為電影院。台江、三山、天華、中心戲院改為劇場,其中台江戲院改名為解放劇場。1951年元旦,在台江路新建福州閩南影院。1952年2月,大羅天電影院被福州市總工會接管,為福州市勞動人民文化宮(1954年遷八一七中路)。1953年,福州閩南影院改為福州市閩江電影院。1954年,福州市工人文化宮第一、第二禮堂陸續建成。1956年,閩江電影院改稱台江電影院。1959年,福州市文化局在台江路東段興建文藝影劇院,1963年又在南公園興建南公園影劇院。1990年,全區有台江電影院,天華、中心劇場,文藝、台江區文化館影劇院;福州市工人文化宮第一和第二、台江區教工、福州市公交公司、福建省交通廳禮堂,福州市交通、輪工、建工、運輸俱樂部;南公園聲雅廊中心共15家,各有1000人左右的座位。 
“2013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開展,本次活動由福建省文化廳、省台辦、福州市有關方面聯合主辦。由長樂和台灣原風文化藝術團聯袂打造的原住民表演《祭典歌舞》,由鼓樓區和台灣花蓮原鄉舞蹈團傾情奉獻的原住民歌舞《歡樂滿山谷》。台灣部分民間舞蹈家共同演繹民俗舞蹈《里山外山新春樂》。 
推動古厝保護制度化運作,完善古厝檔案資料庫,全面完成歷史建築掛牌保護工作。新增永德會館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修繕保護文保單位22處、歷史建築8處、傳統風貌建築27處,修繕數量為歷年之最。上下杭、蒼霞、南公園三大片區保護建設加快推進,生順茶棧、羅氏綢布莊舊址、浣花庄等一批極具鄉愁的老建築完成修復,蒼霞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將於春節前開街;南公園歷史建築群保護規劃通過專家評審,保留不可移動文物11處、歷史風貌建築30處。大力推進古厝活化利用,海絲文化博物館、福州美術館、台江碼頭文化博物館等一批優秀文化展示平台紛紛走進古厝,舉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復興分論壇”“閩菜文化展”等活動近百場。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增市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2個、市級非遺傳承人6名、區級非遺傳承人14名,耳聾伯元宵獲評省級非遺項目,台江區非遺展示館建成開放。

民俗風情

春節:企事業單位多是舉行新春團拜會、茶話會、親友之間走訪,多說“新年好”或“拜年、拜年”。 
元宵節:舉行民間踩街活動,有龍燈、舞獅、高蹺、地下坪、十番、陸地行舟等。 
拗九節”:也稱孝順節,有“送九”習慣,送一碗“拗九”粥,加2個鴨蛋,一束線面,一碗蒸豬蹄。 
“乞巧”:也稱七月七夕,煮熟或砂炒蠶豆,有互送蠶豆之習俗。 
“除夕”:即春節過年,家家設宴團聚,收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后禁放煙花爆竹,以迎新年。 

音樂文化

音樂發源於福州市台江區的茶亭街。它位於台江區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恥虛齋詩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詞》描寫十番的詩里曾記載道:“閩山廟裡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擯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這些詩句足以體現當時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歡樂的盛況。並記載了福州十番音樂在清乾隆年間已極具規模,流行於福州城。 
關於福州十番音樂的由來及其演變,在很早前,福州民間盛行舞龍燈。後來,這種用來伴奏的打擊樂逐漸分化出來,成為單獨演奏。演奏時,使用的樂器有狼串、大小鑼、大小鈸等五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賽會、婚喪壽喜時敲打一番。當裝點儀式還顯得單調感到不滿足時,便考慮加進管弦樂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時加進了清鼓、為了鑼為了為了為了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種管弦樂器多用雙數,即雙笛。雙管、雙胡。

交通


北宋元祐年間之後,福莆(福州至莆田)古道從南門經橫山過閩江上浮橋,往南而行,路面以石板或卵石鋪砌。
元至治二年(1322年),南面浮橋又改建為石樑橋,使台江地區成為福州往南陸路交通的要道,道路建設逐步發展。但至民國前,地區內仍只有一條可通行轎馬的從南門兜至萬壽橋(今解放大橋)石板間以沙土的道路;其他有中選南路等75條路、塢尾等40條街、后洲巷等36條巷、鳥弄等166條弄和安慶里等73條里以及城鄉結合部的小路,均為石板路或沙土路。
民國3年(1914年),台江地區開始建築福州市第一條寬9米自水部門直達塢尾街新碼頭的道路,民國5年1月竣工。后因線路曲迂,又建築從南門沿茶亭、洋頭口轉經國貨路至南公園的馬路,與水部門至新碼頭路線相接。民國17年,又辟通吉祥山,拓寬南門兜直線至萬壽橋的線路。民國22年後,政府對台江地區內道路進行改建、新建。民國34年,全地區有主要道路14條,共長13938米,除形成從北至南起自南門兜,經茶亭街、橫街、中亭街至萬壽橋頭的直線馬路外,在東西兩側相對走向的有國貨路和洋中路、達道路和下杭路、中平路和台江路等。路面多是洋灰、石板、三夾土、粉磹土等,路寬11~14米之間,可通汽車。
新中國成立后,台江地區從1950年開闢支前路,使之由中平路與閩江水運碼頭相聯接開始,至1990年,先後修建或開闢新工業路、五一路、八一七南路、八一七中路北段、六一路、群眾路、連江路、國貨路、蒼霞路(今青年路)、學軍路、達道路、達江路、廣達路、白馬路、台江路東段、江濱路等道路以及瀛洲立交橋、洋頭口立交橋和解放大橋、閩江大橋,全區共有主次幹道81條,面積73.8115萬平方米,長度30.248公里和2座大橋、2座立交橋。
1994年全區有主幹道81條,總長30.25公里。小街巷945條,長97.2公里。境內建有解放大橋、閩江大橋、瀛洲、洋頭口立交橋。公共交通汽車有4個始發站、22條線路、77個乘車站點。通往省內外線路102條。16條內河中可通5~30噸船隻航道9條,長19公里。客運碼頭3座,與國內外60多個港口通航;貨運碼頭泊位42個,1994年港區吞吐量125.7萬噸。

社會


科技

2019年,台江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7家、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7家,信息軟體業稅收增速25%。鼓勵科技創新,科技經費支出增長9%,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1家、市級專家工作站2家,專利授權量445件,築夢之星獲評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衛生

民國時期,台江地區私人診所有中醫、西醫、草藥醫3種。全區100多家中醫均是私人開業醫,多是祖傳。
1951年3月,大部分西醫私人診所、私人醫院組成19個聯合診所。1958年7月,全區所有私人開業的中醫、西醫、草藥醫都參加“大聯合”,組成集體所有制的醫療機構、製藥廠。暫時人暫時所暫時不存在。1963年,國家政策允許,有233名醫務技術人員,其中中醫(含草藥醫)117人、西醫42人、牙醫3人、醫士15人、護士2人、助產士12人、牙技士30人、接生員12人,經批准退出集體醫療機構,開設私人診所。“文化大革命”中,私人診所被取締。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恢復,至1990年,全區經審查批准開業的各類私人診所有136家。 
2019年,台江區繼續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提升工程,“一院一品”基層特色科室實現街道全覆蓋,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複審。
截止2010年台江區省級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共有81家:
醫院類型醫院名稱
綜合三甲醫院福建省立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
專科三甲醫院福建省腫瘤醫院福建省人民醫院福建省婦幼保健院
福州市傳染病醫院福州結核病防治院福州市第二醫院
綜合三級乙等醫院解放軍476醫院武警福建省總隊醫院福建省建新醫院
福州市第一醫院
專科三乙醫院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福建省皮膚病性病防治院
福州市皮膚病防治院福州市中醫院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
綜合二甲醫院福建省老年醫院福建省級機關醫院福州市第八醫院
綜合二乙醫院福建省煤礦中心醫院福建省金雞山工人溫泉療養院福州市鼓樓區醫院
福州大學醫院福州市晉安區醫院福州市第六醫院
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醫院福州市第七醫院福州市台江醫院
綜合一甲醫院福建師範大學醫院福建農林大學醫院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航衛處
福建省中醫學院國醫堂福建蜂療醫院福建省軍區門診部
福州口岸門診部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衛生室福建省中醫院研究院綜合門診部
福建省醫學會西洪門診部倉山區中醫院台江區中醫院
鼓樓區中醫院福州國際航空港有限公司醫療中心福建省軍區門診部
福建省郵電管理局門診部
其他福州東南眼科醫院福州福興醫院福州華安醫院
福州市精神病療養院西岸門診部康凱診所
民鳳診所福州鼓樓榕樺醫院福建醫學科學研究所門診部
福建汽車運輸總公司閩運診所
本表格資料均來源於台江區人民政府網

教育

建國前
五代後梁始設書院,明設私塾,清有社學、義學,清朝後期義塾崛起,文風蔚然。清末,廢科舉、創新學。辛亥革命后,學堂改稱學校,新學發展較快。民國元年(1912年)起,分別開始設立小學、初中、職業學校。 
建國后
1950年,社會人士在蒼霞洲創辦私立榕工中學。 
1952年,福商中學,四端中學(初中部)、榕工中學(初中部)、開智中學(高中部)併入,組成福州第四中學。同年8月,政府又接辦文山女中,同時,開智中學(初中部)和四端中學(高中部)併入,成立福州第八中學。 
1954年,在私立青年會商業職業學校舊址上創辦福州十三中學,在開智中學原址上創辦福州十四中學。當年,福州四中在校學生數1250人(初中949人,高中301人),教職員工88人;福州八中在校生1171人(初中1043人,高中128人),教職員工85人;福州十三中初中生411人,教職員工59人。 
1955年,福州市工商聯創辦五愛中學,設址國貨路,1956年改為福州十五中學;7月,政府接辦私立雙江補習學校,改稱為福州十七中學。同年,愛國華僑林珠光等在義洲寧化路創辦華僑中學(初為初級中學,1958年增辦高中,1978年改為福州二十六中學,1983年複名華僑中學)。1958年,福州十四中改辦福州冶金學校,1961年,復辦福州十四中。 
1962年,由社會人士創辦培英(在龍嶺頂)、勤工(在隆平路)兩所民辦中學。 
到1965年,培英中學,設6個班,學生301人,教師20人,工友1人;勤工中學設6個班,學生253人,教師16人,工友1人,學制均為3年(初級中學),“文化大革命”期間,學生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1969年底停辦。
1963年,在國貨路小學附設初中班基礎上,創辦福州二十三中學。 
1965年,在瀛江小學附設初中班基礎上,創辦福州二十五中學。 
1975年,為解決學生人數不斷增長與師資校舍緊缺的矛盾,擴增小學加冠初中班。當年,有2所小學擴辦加冠初中班38班,學生1854人。 
1976年有19所班76班,學生3681人。 
1977年有25所班87班,學生3951人。 
1978年,為滿足青少年入學需要,台江區創辦4所區屬中學:台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初級中學。學制3年,各校招收10個班,學生450~490人,每班招收45~50人,教師各有30多人。 
80年代,轄內部分市屬中學高中部改辦職業高中,如福州十三中、十七中、二十三中、二十五中的高中職業班改稱福州財政金融職業學校、電子職業學校、文教職業學校、交通高級職業中學;華僑中學兼辦電子計算機職業高中班。但各職業學校的初中部仍是普通初中。 
1988年,福州文教職業學校的普通初中停辦,成為專門職業學校。 
至1990年,轄內有福州四中、福州八中、福州十三中、福州十四中、福州十五中、福州十七中、福州二十五中和福州華僑中學共8所市屬中學,學生總數9185人,其中高中2652人,初中6533人;有台江第一中學,台江第二中學,台江第三中學、台江第四中學共4所區屬中學,在校初中生1782人,教職工182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32人。 至2011年,台江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7857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13160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41134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6951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306人。
2019年,光明小學等11個學校建設修繕工程全面完成,治理回收小區配套幼兒園11所,新增公辦及普惠性幼兒園學位3700多個,學前教育普惠率達81%。

對外交流

截至2008年2月25日,台江區先後與53個省內外城市(區)締結友好城區關係: 
所屬省市友好城區所屬省市友好城區
北京崇文區江西東湖區西湖區
上海靜安區寧夏金鳳區隆德縣
天津和平區河南西工區西工區
湖北江漢區應城市沙市區黑龍江道里區永紅區
重慶江北區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北區
江蘇金閶區滄浪區鐘樓區北塘區雲南五華區
浙江拱墅區下城區江東區白下區遼寧鐵西區中山區
河北海港區路北區橋東區青海城西區
陝西新城區碑林區臨潼區廣東越秀區
山東槐蔭區菏澤市內蒙古玉泉區
山西北城區迎澤區晉城市城區四川成華區
福建思明區鼓浪嶼管委會三元區尤溪縣貴州雲岩區台江縣
薌城區鯉城區古田縣上杭縣
本表格資料均來源於福州台江政府網

民生

2019年,台江區財政用於民生支出16.6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下大力氣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啟動了坊巷小學、南公小學、行政服務中心、社會福利中心建設,實施了3個農貿市場改造提升。
新增城鎮就業9560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793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發放低保、臨時救助、優撫對象補助等各類撫恤補助金8500萬元。回遷安置群眾4000多戶,排查安全隱患房屋1700多棟。推廣“家園事務服務中心”管理模式,有效破解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問題。3個街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成投用,實現“一街一中心”。改造提升10個街道(社區)綜合文化站(中心),建成10條健身路徑。 

城市建設

2019年,台江區啟動實施260個、總投資35億元的新一輪城市品質提升項目。水系治理加快清盤掃尾,12條內河全面整治提升,22個串珠公園建成開放。高標準整治荷塘路等20條小街巷、南禪新村等20個老舊小區,同步推進100條道路通信纜化下地、47處零星綠地建設、120處拆牆透綠。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太平汀洲、柔遠雅苑等片區路網實現貫通。兩大商務區標識系統基本建成,濱江市民廣場及商務區休閑景觀平台加快建設。上下杭等10個重點區域61棟精準景觀整治全面落實,順利完成國慶70周年焰火晚會和燈光秀等重大任務。
完成了南公園、同暉兩片最大的舊屋區改造,打通了23條遺留多年的斷頭路、瓶頸路,破解了衛生髒亂差、佔道經營、夜排檔等城市管理頑疾。海峽金融商務區燈光秀連續兩年登上央視,空氣優良率創近年來新高。“最靚閩江北、最旺蘇萬寶、最美白馬河、最紅中平路”成為有福之州不可或缺的風景線。

獲得榮譽


台江區榮獲“福建省科普示範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