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縣

福建省福州市轄縣

永泰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於福建省中部,福州市西南部,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面積2229.86平方千米。 

唐永泰二年(766年),划侯官縣(今閩侯縣)西部和尤溪縣東部的一些鄉村組建永泰縣,設3鄉。2020年,全縣共設9個鎮,12個鄉,255個村,17個社區居委會。2020年末,全縣總戶數124628戶,總人數385736人。 

2008年5月成為全國第十二個、福建省第一個“中國溫泉之鄉”。2018年9月,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永泰縣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62億元,增長10.8%

歷史沿革


永泰縣山野
永泰縣山野
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類在本土活動,這是形成永泰縣土著民族的礎。東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遷入永泰縣,人口逐漸繁衍增多。 唐代建縣前設永泰鎮,鎮址大樟。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縣西鄉、尤溪縣東鄉置永泰縣,以年號永泰為縣名,雅稱永陽。
五代十國時期,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稱閩王,閩國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為大都督府,永泰縣屬之。
閩國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審知卒,子延翰立,稱威武軍留後,屬之。
閩國天成四年(929年)十月,延翰自稱閩王,十二月被王審知養子延稟所殺,延翰弟延鈞繼,尋封閩王。屬之。
閩國龍啟元年(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改閩縣為長樂縣,侯官縣為閩興縣,隸屬不變,閩國永和元年(935年),長樂、閩興複名閩縣、侯官縣。
閩國通文六年(939年),王審知少子延羲殺繼鵬自立,改元永隆,翌年稱大閩皇。屬之。
閩國天德三年(945年),延政以福州為東都,改國號為閩。八月王氏亡,複名福州。隸屬不變。
吳越國文德十八年(947年),福州為吳越國佔領,縣屬吳越福州威武軍。
吳越國文德二十一年(951年),改福州威武軍為新武軍,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復以福州為威武軍,屬之。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諱改名永福縣。元、明、清一直沿用。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為福安府,屬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侵入福州后,初設福建中書省,尋廢,改福安府為福州路,均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福州路改為福州府,屬之。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稱帝福州,改福州府為天興府,順治三年復原名,屬天興府。
清,順治三年,永泰縣屬福建省寧福道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永泰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
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併,稱閩侯府。
原縣一切事務均歸福建閩侯府接收管理。
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 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
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
民國2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併為閩侯縣,轄地範圍不變,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與永泰縣屬東路道(后改名為閩海道)。
民國初期區劃沿襲清制。受辛亥革命影響,在閩縣內劃分為自治區。
民國3年(1914年),因與廣西省永福縣重名,又恢復舊名永泰縣。
本縣隸屬各代不同,唐屬長樂郡。 閩國王延政,改屬東都。宋屬福州。元屬福建行省福州路。 明清屬福建福州府。民國3年廢府屬東路道;同年改屬閩海道;
16年道廢直屬省轄;
23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24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
民國34年9月,國民政府對鄉鎮保甲進行複查整理,正式宣布撤銷區署建制,至翌年初編查結束,
1944年閩侯縣改名林森縣。
1949年10月到12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駐地林森縣。1950年改名閩侯專區。
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1960年永泰縣又歸其管轄,1956年改屬晉江專區,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1960年復屬閩侯專區
1961年劃為18個人民公社,
1970年2月17日,福建閩侯專區機關由閩侯螺洲遷莆田,
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永泰縣隸屬莆田專區,同年5月,改莆田專區為莆田地區。
1971年6月,永泰縣改隸莆田地區。莆田地區轄莆田、仙游、永泰、長樂、閩侯、閩清、福清、平潭、連江縣,
1983年7月,莆田地區原轄屬的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縣從莆田地區實際划給福州。
1983年9月9日莆田地區正式改組為莆田市, 永泰縣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縣升格為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供給仍然繼續由莆田地區(莆田市)建設、管理、負責到2008年, 永泰縣和福清市、平潭縣的電力和水利在2008年實際從莆田市划給福州代管。
1971年至1983年屬莆田地區。
1983年7月 實際劃到福州,劃為21個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2個鎮19個鄉,后陸續將7個鄉改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永泰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於福建省中部,福州市西南部,地理方位介於北緯25度39分至26度05分,東經118度23分至119度12分之間。東鄰閩侯、福清,西界德化、尤溪,南連莆田、仙游,北接閩清,面積2229.8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樟溪景觀
大樟溪景觀
永泰縣由於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早先大規模火山噴發,加之造山運動至今的新構造運動,使全縣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間歇上升,構成現代的高峻地勢,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全縣以中低山地為主,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個別達千米左右,山勢高亢。不同火山岩岩性抗風化程度的差異,使地形多呈尖峰峭嶺,切割強烈,具山陡坡急的特點,僅大樟溪沿岸的侵入岩區和部分火山岩區呈低緩丘陵與山間侵蝕盆地展布。大致上以大樟溪為界,地勢上可分為不同的西南和東北兩部分:
西南部山勢高大雄偉,千米山峰連綿不絕,斷裂面、深切谷、瀑布壯觀。其中嵩口赤水至葛嶺塘前的近東西向主體山脈橫亘永泰縣南部,長約100公里,寬約15公里,海拔高度自西向東起伏下降。東湖尖海拔1681.9米,為全縣最高山峰。其鄰近區域在縣內山勢最為高大雄偉,群山海拔常在1100~1400米,向北延伸的蓋洋長慶方向山勢減緩,海拔由千米以上降至800米左右,向東的赤錫一帶山勢略緩,海拔常在600米左右。再延東至嶺路一帶的地勢起伏上升,千米山峰連綿再現。沿溪流兩側高差變化大,地形陡峻,奇峰林立,懸崖、突岩、峭壁皆是,局部形似喀斯特小貌。葛嶺、塘前一帶地勢再緩,而後沒入福州平原。
東北部山勢較緩,海拔常在600~800米,點狀分佈千米孤峰。大洋、同安、丹雲、霞拔、白雲、東洋、盤谷等地形成階級侵蝕階面上的丘陵及山間小盆地,其中以同安——大洋盆地較為平坦開闊,面積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間小盆地面積亦在10~30平方公里。
縣內山脈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質構造控制明顯。長慶、蓋洋、嵩口一帶受浦城富嶺至永泰嵩口大南北向構造制約,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展布。洑口——嵩口——赤錫——縣城——葛嶺受大樟溪深大斷裂控制,沿岸山脈多呈北東向、北西向,水系呈網格狀,尤其以赤錫為中心,網格狀特徵最為顯著,間距在10~20公里不等。城關、清涼、紅星一帶受東西向構造影響,常見山脊呈東西向,石柱山、雲山地區以破火山口為中心,山脈呈環狀階梯展布(每一階梯常形成200米左右的環帶狀壁崖),水系呈放射狀等。
大樟溪自西向東,深切縣中部,形成長廊式谷地,谷地由兩岩狹窄丘陵、山間侵蝕小盆地、山前侵蝕階地組成,其中以城關丘陵侵蝕盆地、嵩口山間小盆地、梧桐丘陵盆地、葛嶺山前沖洪積盆地較具規模。面積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大樟溪支流計有數十條,多形成狹谷和部分斗狀、串珠狀小迴廊谷地。

水文

建國后,永泰縣先後設立縣水文站、嵩口水位站、太平口水文站和分佈在流域內20個雨量站,形成初具規模的水文站網,從事水文測驗研究工作。

氣候

氣溫
大樟溪
大樟溪
永泰縣常年平均氣溫在14.6~20.1攝氏度之間,自大樟溪河谷地向南北兩側山區,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5~0.6攝氏度,相當於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氣溫降低0.56攝氏度/100米;6~9月為0.59~0.6攝氏度/100米;1~2月為0.51攝氏度/100米;其他各月為0.53攝底度/100米~0.57攝氏度/100米。但由於地形的影響,雖海拔高相近,氣溫卻有明顯不同。如該縣西部的嵩口、長慶、梧桐一帶的氣溫比海拔高度低的葛嶺、樟城等地還高一些。河谷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以上,其中梧桐、嵩口等地近20攝氏度。低、中山地區在17攝氏度以下,紫山等中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5攝氏度以下。梧桐與紫山兩地緯度相差很少,而年平均氣溫卻差距達5.5攝氏度。各季節的氣溫分佈趨勢與年平均氣溫分佈相似,實有“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
氣溫逐月變化基本近於周期性,以1月(或2月)為最低,月平均在5.5~11.0攝氏度。2月以後,氣溫逐月回升,上升的幅度以4月最大,達4.5攝氏度左右。至7月(或8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0~29.0攝氏度。8月以後,氣溫逐漸下降,以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攝氏度左右。以樟城和盤谷資料為例,1月為最低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0.2攝氏度和6.7攝氏度;7月最為最高值,月平均氣溫分別為35.5攝氏度和24.40攝氏度(見曲線圖)。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就概括了氣候上的寒暑所在。
降水
永泰縣全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間,溪谷低丘向高山遞增。
西部的嵩口、長慶、洑口等地在1500毫米以下,1967年嵩口年雨量僅為1012.3毫米,是該縣的少雨量地區。東北部的白雲、丹雲等地,年雨量達1700毫米多。東南部的二樓,年雨量達到1800毫米以上,是該縣雨量較多的地區。白雲最大年際差值達1536.1毫米;樟城的年際差也達779.1毫米,但多數年份雨量達1200~1800毫米之間。

自然資源


概況

永泰縣
永泰縣
永泰資源豐富。主要有“五多”:一是山地多。山地面積272萬畝,有林地242萬畝,森林復蓋率76.8%。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之一。二是水果多。各類水果種植總面積為25萬畝,常年水果產量達8萬多噸,主導品種李果種植面積達13萬畝、年產量3.5萬噸,青梅種植6萬畝、年產量1.6萬噸。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李鄉”和“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榮譽稱號。三是景觀多。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全縣有人文、自然景觀116處,經福建師範大學旅遊院系普查、評價,大多數為優良級旅遊資源。四是水能多。理論蘊藏量88萬千瓦,可供開發水電裝機容量51萬千瓦,位居全省前列,現已建成電站122座,裝機12.5萬千瓦,是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縣。五是溫泉多。泡溫泉是永泰人傳統保健習慣。據縣誌記載,梧桐湯埕陳俊,因常泡溫泉,歷經三朝,壽命達444歲,人稱“小彭祖”。溫泉開發利用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永泰溫泉日出水量大,水溫在40-80℃之間,已探明的溫泉自露點約有12處,泉脈廣,大部分鄉鎮都有溫泉礦藏,為福州市各縣(市、區)最多。永泰溫泉除了被廣泛用於養殖、烘乾、催芽等生產項目外,更是被開發用於保健、旅遊休閑等。已開發的有溫泉游泳館、青雲山御溫泉酒店、天宇溫泉酒店等,正在開發的有慈心園俱樂部、櫻花泉、赤壁溫泉山莊等項目。

水資源

大樟溪
大樟溪
永泰水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大樟溪在境內流長127公里,流域面積178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0.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72萬千瓦。永泰的水利工程可追溯到宋幹道年間,系農民自修自用。樣式有山塘、旱池、陂渠等。但工程小,受益面積少,抗旱能力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積極組織農民興建蓄引水工程,陸續建成了尖山水庫、先進水庫、頂隔水庫、大喜水庫、白雲水庫、汪洋水庫、方廣水庫、丘洋水庫等和灌溉面積達千畝以上的東升渠、翻身渠、高湖渠、環山圳等,還建起了一批水泵站。在興修水利工程的同時,積極利用水能資源發展水電事業,1957年建成第一個水電站——梧桐水電站。1994年全縣有水庫76座,引水工程5117個,其中蓄水百萬畝以上的水庫10座,10萬畝以上的水庫33座,還有機灌站、電灌站等,有效灌溉面積達17.54萬畝。全縣有水電站160多座,裝機容量達5.03萬千瓦,其中1000千瓦以上電站的6座,500~1000千瓦水電站8座,100~500千瓦電站22座。
截止2009年,水能蘊藏量和人均佔有地表水居全省之冠。水電開發潛力巨大,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51萬千瓦,其中大樟溪幹流已規劃7級,裝機容量27萬千瓦。地熱水異常面積達2.8平方公里,水溫高、水質好,自冒水溫多在30-70℃,最高達83℃,日出水量可達3000多噸。

礦產資源

已發現或初步探明儲量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金、銀、鉬、鋅、紫砂土高嶺土等10多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永泰縣
永泰縣
永泰縣建縣后境域屢有變動,宋代曾按水流向,把藤山鄉劃歸本縣,山溪鄉劃歸莆田縣,建國後邊界地區轄屬也多次改動。
宋時分為豐和、通化、和平3鄉。元代仍沿其舊。明代改通化鄉為中和鄉,清沿明制。
民國3年(1914)因與廣西永福縣同名復改永泰縣。歷屬福州、長樂府、東都、福州、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閩侯專區、莆田專區、莆田地區等。
民國25年(1936)劃為3個區,公元1942年(民國31年)並為嵩口、葛嶺兩個區。
民國35年(1946)劃為鶴皋、梧桐、嵩口3鎮和泉山、三愛、赤埔、台口、葛嶺、龍鯉、蓋洋、蓮峰、霞東、文輔、大洋、清溪、雁鳳、丹葉14鄉。
1955年4月把潼關鄉寨前村(32戶)劃歸仙游縣。
1956年3月,將霞拔鄉蘭前村7戶24人,划給閩清縣,1962年復歸本縣。
1957年7月,把嵩口區東湖鄉兩個村135戶564人,劃歸仙游縣。
1958年,德化縣標頭鄉大傅村(11戶)劃歸本縣。同年,將長慶區珠峰、珠洋兩村,划給尤溪縣,共劃出132戶,457人,耕地553畝。
4月又將一都、善山、東山三個鄉19個村1238戶,4992人,耕地9144畝,劃歸福清縣。9月將葉洋鄉29村920戶,3355人,耕地1451.7畝,竹林10362畝, 劃歸閩侯縣。
1964年6月,尤溪縣中仙公社珠峰村56戶198人,劃歸本縣蓋洋公社。
1997至2003年,永泰縣轄9個鎮、12個鄉;2004年11月19日,樟洋鎮更名為大洋鎮

區劃現狀

2015年,永泰縣轄9個鎮、12個鄉。
樟城鎮嵩口鎮梧桐鎮葛嶺鎮
城峰鎮清涼鎮長慶鎮同安鎮
大洋鎮
塘前鄉富泉鄉嶺路鄉赤錫鄉
盤谷鄉紅星鄉白雲鄉丹雲鄉
洑口鄉蓋洋鄉東洋鄉霞拔鄉

人口民族


2002年,人口35.87萬人。2003年末,戶籍人口35.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5萬人。2011年全縣常住人口為249455人,同第五次全國 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24344人相比,十年共減少74889人,下降23.09%。年平均下降2.59%。
2011年全縣總人口362822人(公安統計口徑),其中男性人口193247人。出生4856人,死亡4812人。據抽樣調查數據推算,全縣常住人口24.7萬人,城鎮化人口7.93萬人, 城鎮化率32.1%。
2019年末全縣總戶數124628戶(按公安統計,以下同),總人數385736人,其中:男性204708人,女性181028人。年平均人口385438人。出生人口5267人,其中:男性2749人,女性2518人,男女性別比109:100,人口出生率13.66‰。死亡人口2107人,其中:男性1254人,女性853人,人口死亡率5.47‰。人口自然增長率8.20‰。遷入4496人,遷出6899人。 
2021年5月21日,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永泰縣人口數為28.1216萬人。

經濟


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永泰縣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現代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農業沿襲原始耕作制度,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民國後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城鄉經濟瀕於崩潰邊緣。到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僅743萬元,其中農業731萬元,佔98%,工業12萬元,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僅54元。
永泰天門山
永泰天門山
從1949年至1952年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由於實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產力,1952年與1949年相比,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農業總產值增長46.48%,糧食總產量增長44.92%,分別平均每年以13.86%與13.17%的速度遞增。人均佔有糧食從206.5公斤提高到274公斤。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42元增加到50元。由於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全面趨向繁榮,1952年全縣社會總產值達到1264萬元,其中農業1070萬元,工業53萬元,建築業1萬元,運輸郵電業41萬元,商業飲食業99萬元,是永泰農村經濟順利發展時期。
進入1953年至1957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通過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促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與1952年相比,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農業總產值增長38.07%,年均遞增6.66%,糧食總產量達4.5萬噸,年均遞增725噸。1954年實行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先後組織起80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同時對私營企業實行公私合營。1956年後全民所有制企業開始發展。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1957年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429倍。在此期間,永泰基本建設投資從1952年的0.5萬元增到1957年的20.38萬元。城關、大洋、同安等鄉村,先後組織起建築社外出承包工程,1957年建築業縣內產值達69萬元。1954年開始對資本主義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佔領了城鄉市場,調整加強了購銷網點,1957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達833萬元,從1952年算起平均年遞增22.26%。1957年永塘公路通車,為永泰交通運輸業揭開新一頁。郵電事業也得到較快速度的發展。
“一五”時期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為此後社會主義建設奠立了基礎,也推動了當時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到1957年,全縣社會總產值增至2039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1360萬元,工業總產值為291.0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農業占社會總產值的比例降為74.22%,工業占社會總產值的比例上升為12.07%。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得到相應的改善。1958年到1962年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的口號下,全縣農村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調”刮“共產風”,在生產上搞瞎指揮,刮浮誇風,使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挫折。到1960年農業總產值下降到793萬元,與1957年相比,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下降45.02%,糧食產量下降36.22%,人均佔有糧食從281公斤劇減為174公斤,下降38.08%。1958年貫徹“全黨動員,大辦工業”的方針,開展“全民大鍊鋼鐵”,在短時間內,全縣辦起數百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達813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57年增長1.79倍。但這些企業大多匆促上馬,多數企業虧損嚴重。建築業則由於人民公社要求勞動力高度集中,搞“五匠歸隊”,又一次跌入低谷。商業企業一方面搞所謂“大購大銷”,大量物資積壓變質,造成極大浪費,另一方面又由於商品匱乏,社會商品零售額嚴重滑坡。
永泰風光
永泰風光
1960年到1962年為三年困難時期,工業企業多數被迫下馬,到1962年全縣工業產值猛降為309萬元。社會商品零售額繼續滑坡,比“一五”時期平均遞增率下降20.3%。人民生活水平明顯下降。1963年至1965年三年調整時期,繼續貫徹中共中央1961年提出並已取得成效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根據《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糾正了公社化初期的失誤,農業生產迅速回升。1965年與1962年相比,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農業總產值以年均26.93%的速度增長,達1851萬元,比1957年增長11.35%。糧食總產量以年均11.78%的速度增長,達4.52萬噸,恢復到1957年水平。工業生產也有較快的增長,1965年與1962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長46.68%,達441萬元,比1957年增長55.92%。建築業也恢復了生機,縣、鄉又相繼建立起一批建築社,外出承包工程。社會商品零售額也略有增長。1965年全縣社會總產值增長至2829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57年上升19.5%。在“二五”和三年調整時期,雖然在發展經濟中走過一段彎路,但“大躍進”中創辦的一些工業企業,經過整頓並鞏固下來,為永泰工業發展奠立了初步基礎。特別在這一時期公路建設發展較快,先後修建了通往福州、莆田、閩清、德化等縣的公路幹線,鄉村道路也有很大改善,這些都對後來永泰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966年至1975年國民經濟第三個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即“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時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在農村“割資本主義尾巴”,在分配上搞“政治評分”,鼓吹所謂“窮過渡”,雖然受到廣大農民的抵制,但仍給農村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十年間農業總產值年均只遞增102%,糧食總產量年僅遞增1.1%,全縣人均佔有糧食196公斤,比1965年還下降20%。“三五”初期,多數工業企業領導班子受到衝擊陷於癱瘓,到1968年工業生產總值下降到399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65年下降11.47%。到70年代由於莆田地區在永泰創辦幾家中小型工廠,增加投入,提高了工業產值,特別到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進行了工業整頓,生產秩序得到恢復,加上農村小水電又有很大發展,使工業生產呈回升勢態,到1975年工業總產值達1208萬元。商業飲食業在“三五”期間,由於各項規章制度被說成“管、卡、壓”,受到批判,企業管理混亂,服務質量下降。由於生產受到破壞,物資匱乏,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年僅平均遞增4.98%。到“四五”後期,經過企業整頓,商業網點下伸,社會商品零售額有所上升,年平均遞增達9.1%。人民生活水平沒有提高,1975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89元,比1965年還下降1.1%。
大樟溪
大樟溪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期間,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的破壞,但由於人民群眾的抵制,工農業生產和一些其他事業,仍在艱難曲折中緩慢前進。1975年社會總產值達532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65年增長60.79%,年均遞增4.86%。莆田地區創辦的工業企業後來又陸續下放縣裡,成為永泰工業的主要骨幹。特別是公路建設發展速度很快,並延續到“五五”時期,到1980年全縣共有公路31條,總長439.6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汽車。交通事業的發展,對永泰縣“六五”、“七五”時期的經濟迅速發展,起到有力的推進作用。1976年到1980年進入國民經濟第五個五年計劃時期。由於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撥亂反正,國民經濟發展步伐大為加快。特別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使經濟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到1980年,全縣社會總產值達到10002萬元,突破1億元。其中農業5481萬元,工業2762萬元,建築業561萬元,運輸郵電業346萬元,商業飲食業852萬元。
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第六個五年計劃和第七個五年計劃的頭兩年,改革和建設取得很大成果。到1987年社會總產值達28016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與1978年相比增長145.96%,年平均遞增10.52%,比1949年增長14.7倍,比前29年年均遞增6.6%增長3.92個百分點。
農業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開始,改革步步深入。1987年農業總產值達1306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87.55%,年均遞增7.24%,大大超過前29年4.86%的速度。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與非農業的比例,由1978年的90∶10變為70∶30,初步形成農村產業結構的新格局。多種經營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多元化,種植業和林牧副漁的比例,由1978年的53∶47變為46∶54,使農業內部結構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農副產品收購總額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85%,提高到36.65%,表明永泰農村生產的商品率也有較大的提高。
工業在“改革、開放、搞活”方針指導下,出現了以全民所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局面。到1985年,全縣先後湧現了上百家工業個體戶和私營企業。與此同時,各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並從日本、香港等地引進設備、資金,發展外向型企業。1986年以後,在工業企業內部逐步推行和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以促進工業的發展。至1987年工業總產值達10236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與1978年相比增長2.8倍,年均以16.03%的速度遞增。與1949年相比,增長453.7倍,即三天產值等於1949年一年的產值。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27.46%,上升到42.57%,不少產品還打入國際市場,行銷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港澳等地。
建築業也發展很快,到1987年底,全縣有25個建築企業,有職工9129人,在全國13個省市有一百多處施工點。1986年和1987年先後有兩批工人130多人到科威特承建工程。1987年全縣建築業完成工程總造價4165.2萬元,比1978年增長6.57倍,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2.5倍。
經濟體制改革,也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1987年全縣公路總長度達655.5公里,比1958年增長7.8倍。貨運量188.25萬噸,貨運周轉量5311.2萬噸公里。到1987年底,全縣郵路總長達1873公里,實現全縣21個鄉鎮254個行政村全部通郵。縣內電話可達所有鄉鎮和496%行政村,長途電話可達美國、日本等17個國家和地區。1987年運輸郵電總產值達752萬元。比1978年增長135.1%,年均遞增率達9.96%,比1952年增長11.8倍。
為了適應農業生產體制改革的新形勢,1980年以後實行流通體制改革,建立起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體制。至1985年,商業個體戶和私營商業達1760戶,從業人員3744人,比1956年對資本主義商業改造前增加兩倍多。商業個體戶和私營商業的商品零售額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由1978年的1.66%,上升為22.4%。同時,全縣集市貿易也日益繁榮。至1987年底全縣商品零售額達8762萬元,與1952年相比,增長27.7倍。
改革、開放給永泰經濟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但由於歷史、地理條件,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科學技術落後,產業結構不合理,交通運輸不方便等制約因素,至1987年人均工農業總產值仍居全省第60位,人均國民收入也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2008全年生產總值39.13億元,增長1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63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9.33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13.17億元,增長18.7%。財政總收入1.69億元,增長26.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04億元,增長26.9%。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75億元,增長3.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7.55億元,增長2.4%;各項貸款餘額9.73億元,增長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6億元,增長3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8億元,增長16.1%。堅持對外開放,新批合同外資780萬美元,增長173.7%;實際利用外資577.65萬美元,增長67.4%;出口總值(海關口徑)730.45萬美元,增長105.2%;內資實際到資2.61億元,增長30.9%。
201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83億元,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56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31.83億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增加值25.44億元,增長12.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3.7﹕36.5﹕29.8調整為33.3:37.1:29.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1%、54.7%和30.2%。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666元,增長19.9%。

綜述

2016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8億元,比上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5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53.33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46.2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0.2:37.8:32調整為30.78:37.09:32.13。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1%、39.9%和39.1%。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7062元,增長7.2%。
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上升2.4%,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升0.8%。居民消費價格分類看。食品煙酒類上漲6.2%,衣著類上升0.3%,居住類上升0.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升1.1%,交通和通信類下降0.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升1.7%,醫療保健類上升1.9%,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升2.3%。 

第一產業

2016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9.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3%,其中:農業產值43.23億元,增長5.2%;林業產值15.42億元,增長5.3%;牧業產值6.55億元,增長5.3%;漁業產值3.16億元,增長7.1%。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69.53萬畝,增長2.39%;糧食播種31.5萬畝,下降0.26%,產量10.88萬噸,下降1.1;蔬菜播種面積28.22萬畝,增長5.45%,產量50.22萬噸,增長5.9%;水果年末實有面積23.45萬畝,增長1.26%,產量14.72萬噸,增長1.07%;肉類總產量1.49萬噸,增長3.96%;水產品產量12055噸,增長7.07%。
2019年11月18日,永泰縣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永泰縣2019年1-12月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52.94億元,增長4.0% 

第二產業

2016年,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69.4億元,增長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5.58億元,增長11.4%。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3.39億元,增長8.1%,全年全社會用電量71883萬千瓦時,增長5.59%。“兩區一走廊”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4.07億元,增長9.4%,其中:城峰工業集中區完成總產值10.48億元,增長8.8%;馬洋工業集中區完成總產值13.38億元,增長11.4%;塘前工業走廊完成總產值10.21億元,增長7.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輕重看,輕工業增長10.9%,重工業增長12.1%。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8.1%,製造業增長10.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8.6%。工業產品銷售率97.67%,比上年下降0.16個百分點。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重點骨幹企業共有20家,實現產值44.91億元,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0.81%,產值比上年增加7.97億元,增長21.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5.97個百分點。所涉及的16個大行業中,有15個行業的生產情況好於2015年,10個行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長速度,紡織、電力、食品製造、儀器儀錶、化學製品等五個行業的總量規模較大、增長速度較快,全年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6.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6.31%,比去年增加3.93億元,增長11.9%,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7.9個百分點。 
2016年,全縣建築業總產值359.64億元,增長21.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766.5萬平方米,增長31.6%;房屋建築竣工產值234.7億元,增長24.4%。 
永泰縣2019年1-12月建築業增加值112.8億元,增長11.5% 
永泰縣2019年1-12月第二產業增加值134.43億元,增長10.7%。 

第三產業

201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2.56億元,增長9.7%。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8.91億元,增長1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65億元,增長8.7%。按限額分,限額以上貿易業零售額16.56億元,增長13.2%,限額以下貿易業零售額36億元,增長8.1%。
造“清新福建,樂享永泰”品牌,培育鄉村游、文化游、體育運動游等新型旅遊業態,入選“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試點縣,獲得國家生態縣命名,獲評福建省旅遊標準化試點縣。舉辦首屆福州(永泰)民俗旅遊節、第四屆永泰美食節、全國網路媒體旅遊宣傳主題研討會等活動,帶動實現年接待遊客651.4萬人次,創旅遊產值22.1億元,分別增長25.1%和30.8%。201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21.34億元,增長18.6%,其中儲蓄存款餘額72.10億元,增長13.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6.91億元,增長12.1%。 
2019年,永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79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95.25億元,增長15.8%。 
2008年,永泰縣成功創建全市第一個、全省第五個“中國優秀旅遊縣”,被評定為“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鎮舉辦“中國永泰趕墟節”。青雲山入選“福州十大名片”。旅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御溫泉酒店建成並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部分項目已對外營業;彌勒之里理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部分景區周邊開辦了多家農家飯店。全年全縣接待遊客93.8萬人次,增長38.8%;旅遊業總收入2.78億元,增長43.3%。

農業

梯田
梯田
永泰縣海拔高低懸殊,群峰林立,地貌差異顯著。境內大體上是“八山一水一田”。“五業”(農、林、牧、副、漁)土地總利用率為83.8%。農業種植業耕地利用率占土地面積的9.38%。農民種植水稻、栽培番薯、發展果樹、飼養禽畜,世代為本,至今不衰。曾培制出“埔埕李干”、“城關薯苗”、“永福白菜”、“嵩口筍乾”、“蓋洋香菇”、“姬岩茶葉”、“埕頭糟菜”和“富泉羊”、“同安豬”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和優良畜種。但是,封建王朝及國民黨政府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入手,解決農業(尤其是糧食)的持續發展問題,直至建國前,農民仍過著“甘薯當糧草,火籠當棉襖,竹篾滿牆倒”的悲慘生活,1949年糧豆平均畝產僅83.5公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都把發展農業作為主要工作來抓。糧食生產總趨勢是發展的、向上的。糧豆總產量1949年為1.86萬噸,到1957年增至4.50萬噸;1972年增至5.93萬噸;1984年又增至10.08萬噸;1987年達到10.31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種植面積平均畝產:1949年僅為83.5公斤,至1957年增至104.5公斤,1975年達到160公斤,1985年達到315公斤,為歷史最高水平。1987年雖有下降,但也達到292公斤。
由於政策失誤和自然災害,建國后的農業生產曾有過3次滑坡。第一次是1958~1961年,這一時期由於“大躍進”、“公社化”,搞一平二調,加上三年困難時期,糧食平均年總產量降至3.22萬噸,低於1951年。1961年總產量僅2.71萬噸,低於1949年。第二次是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糧食生產又一次滑坡。4年中,糧食總產量年平均4.09萬噸,雖然比50年代末期有所增長,但也僅相當於1952~1955年水平。第三次滑坡是1976年,“反擊右傾翻案風”,農業生產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總產量從1975年的6.06萬噸,下降為5.05萬噸,是1971~1987年的17年中產量最低的一年。
1987年糧食總產量雖然達到1.03億公斤,但由於全縣人口從1957年的166181人,增到310009人,因此全縣人均糧食佔有量僅達332.6公斤。人口急劇增加,給農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2008年糧食播種面積2.12萬公頃,總產11.44萬噸。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畜牧、水產、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產業朝著優質化、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全縣名、特、優水果種植面積0.2萬公頃。李果種植面積0.8萬公頃,產量3.8萬噸;青梅種植面積0.33萬公頃,產量1.55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18萬公頃,產量28.12萬噸;茶葉生產面積0.2萬公頃,產量0.30萬噸;食用菌生產5000萬袋,產量3.59萬噸。大洋龍泰蔬菜有限公司西紅柿種植基地列入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有機梅、芙蓉李、白色金針菇、白雲檳榔芋等生產項目列入福州市首批16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綜合示範區項目。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家。品牌農業持續發展,取得有機食品認證1個,綠色食品認證2個,無公害認證3個;4家茶葉精製廠和3家蜜餞企業通過QS認證;順達食品公司“李都”牌蜜餞獲福建省著名商標,“永泰李干”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先後組建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永泰藍豐高蓋山農民蔬果專業合作社為福州市首家。

林業

永泰山場遼闊,森林資源豐富,是福建省重點林區。林木除杉、松、竹外,還有眾多種類的雜木和許多古稀珍樹。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國家曾在洑口、嵩口、梧桐等地建立國營採伐場,實行合理採伐。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現全縣性嚴重的濫伐,致使森林遭到嚴重的破壞。1973年國家撥巨資在丹雲大湖辦國營林場,營造速生林。1975年全縣有集體林場24個、國營林場1個。1987年全縣林木蓄積量為534.7萬立方米,有林地面積為164.4萬畝,森林復蓋率為54%。90年代后,森林得到較好的保護,1994年林木蓄積量為479萬立方米,有林地面積為222萬畝,森林復蓋率為72.2%,林業總產值達1.06億元。

工業

永泰縣長期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生產落後。唐後期,鍛鑄、紡織、磚瓦、食品、竹木加工等行業有較大發展。宋、元時期,造船業與手工造紙漸趨興盛。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煉鐵業;本縣生產的土紙已銷往福州、興化、侯官等地。清光緒年間,紡織業興起,產品售往鄰近各縣。
民國時期,大洋、霞拔一帶鑄造業勃興,並開始開採鉬礦,嵩口試辦電力工業。抗日戰爭時期,福州兩度淪陷,部分手工業者流入永泰,促進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並出現一些新行業。到民國後期,城關、嵩口、葛嶺、大洋先後創辦十多家小型碾米兼火力發電廠,縣城出現了機械印刷業。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2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6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全縣共組建生產合作社、組80個,從業人員1019人,印刷廠、酒廠等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擴大了生產規模。1958年“大躍進”時期,一哄而起大辦工業,全縣工業企業達540家。國營企業從1957年的13家增加到32家,職工人數由1957年的139人激增到2488人。在“大鍊鋼鐵”中,從業人員猛增到上萬人。但由於設備簡陋,工藝落後,企業管理不善及政策上的原因,大部分企業嚴重虧損。1961年被迫調整,關、停、並、轉部分企業,並將部分國營企業轉為集體企業。經過調整,國營工業餘下21家,集體工業共有24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工業生產受到衝擊,管理一度混亂,但由於廣大職工力排干擾,加上七十年代莆田地區在永泰縣內創建的一批企業,同時增加了水電工業的投入,使得工業生產在折騰中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經濟效益長期處於不穩定的徘徊狀態。
永泰縣
永泰縣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先後創辦了上百家個體工業和小型私營企業,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還先後由香港、日本引進了設備、資金,以合資、聯營等形式創辦昌華制衣廠、嵩口木筷廠和永利工藝廠等企業。1983年以後,產品門類有較大增加。經過1985年以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到1987年,全縣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27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3家,集體企業404家(其中鄉辦企業75家,村辦企業278家),個體、聯合體企業1835個(其中個體1533個),三資企業1家。有職工1266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241人,縣辦集體企業935人,鄉(鎮)辦集體企業2775人,村辦集體企業1829人。全年工業總產值10236萬元,為1949年的853倍,占工農業總產值43.94%(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總產值為8185萬元,為1949年的454.7倍,占工農業總產值62.07%),實現稅利900.90萬元。
2008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22億元,增長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98億元,增長38.9%。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3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實現產值13.63億元,增長39.9%。不鏽鋼製品、烤鰻加工、工藝品製造、電力生產供應、紡織服裝等5個行業增長速度較快,成為永泰縣工業主力。福建深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福州環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為第48批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填補了永泰縣高新技術企業的空白。

商業

永泰在明朝商品集市交易已具相當規模。清乾隆年間,全縣集市達26個。民國時期已有商會組織,民國末年,全縣有坐商304家,攤販百餘個,行商250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營商業和集體商業(主要是供銷社)興起。1978年全縣有百貨、食品、醫藥、飲食服務、五金交電化工、石油、土產、水產、日雜、農業生產資料等10個公司和18個供銷社。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個體商業發展。
2011年永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15億元,增長20.5%。分城鄉看,縣城消費品零售額15.20億元,增長26.0%;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1.96億元,增長14.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18.85億元,增長21.4%;住宿餐飲業8.3億元,增長18.6%。

文化


永泰縣文化歷史悠久。宋張元乾的詞,清黃任的詩、柯祺的畫,均名噪一時。民間文藝源遠流長,民歌盤唱久盛不衰。“詩社”、詩會,百餘年不輟。閩劇表演在清末即有“信足樂”、“慶雲仙”等頗有影響的戲班。這些活動大都屬於自發性質,政府並未設立專門機構加以指導和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成立了文化局、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有了領導和管理、輔導的專門機構,群眾文化、民間文藝、文藝創作、戲劇表演、圖書檔案、電影電視廣播等均有了長足的發展。1966年開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給文化事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傳統文化被視為“封、資、修”,一律封禁,文化界人士被視為“牛鬼蛇神”,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和摧殘。 
至1987年,全縣建立了21個鄉鎮級文化站,149個村級文化室,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有了場所,也有了管理機構;全縣舉行過6次(1978年以前14次)大型文藝會演和調演。縣閩劇團年演出場次均在200場以上,最高年份達333場。縣成立了文藝創作指導委員會、劇目室、業餘創作組,積極開展文藝創作,還出版了《永泰文藝》(季刊)。電影放映隊伍由1955年的1個隊,發展到1987年的22個隊;放映場次由1963年的292場,觀眾13萬多人次,發展到1987年的6144場,觀眾364萬人次。檔案館全部整理了民國檔案,完成了所有縣直機關的檔案鑒定。鄉村廣播通播率達90%;有大小電視差轉檯22座,電視復蓋面積達65%;城鄉有電視機萬餘台。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豐富了人民精神生活,造就了一批文化人材,先後被吸收為各種協會會員的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人;中國民間文學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2人;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5人;中國曲藝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1人;中國舞蹈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1人;中國攝影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2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8人;中國作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1人。 
2008年椽板龍、紙獅、虎尊拳、安海拳成功申報為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嵩口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特產

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
永泰特產主要有永泰芙蓉李、青梅、柿子、板栗、福桔、西甜瓜等水果及其產品,此外香菇、綠茶、茶籽油、地瓜燒酒、加飯酒及竹草編、軟木畫等也極具特色。永泰蜜餞聞名遐邇,主要產品有李干、化核嘉應子、蜜李餅、鹽水梅、酸梅露等。

交通


永泰縣境內有355國道534國道穿境而過。
向莆鐵路於2013年9月26日建成通車,在永泰縣境內設永泰站
G1523甬莞高速公路(寧波→東莞)[原S35福詔高速公路],經過永泰縣境內,設有葛嶺,城峰,樟城,梧桐4個收費站。青雲山一處服務區。
G1517莆炎高速公路(莆田→炎陵)[原S1512興尤高速公路],經過永泰縣境內,設有嵩口收費站,2020年6月30日下午12時,莆炎高速公路福州段正式通車。

社會


教育事業

截止2016年底,永泰一中晉陞省一級達標高中,實驗幼兒園通過省級示範園驗收。動工建設福州市中小學生實踐基地、第三實驗幼兒園、赤錫中學教學樓;加固三洋中學、二十一中、清涼中心小學教學樓;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一期主體裝修完成。出台緊缺學科新任教師補充及教師輪崗工作方案和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全面改薄”通過國家督查。 

民生保障

在全市率先成立扶貧開發協會,創新“1+3+N”扶貧捆綁機制,貧困村“造血”功能不斷增強,37個貧困村村級收入突破10萬元,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286人,新增城鎮就業2125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至1.94%。社會福利中心完成項目驗收,在樟城鎮7個社區先行開展社區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試點工作。推進農村敬老院建設,在建鄉鎮敬老院4個,已建鄉鎮敬老院15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6300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3%,城鎮基本醫療合計參保率達96.9%。農村低保標準從2300元提高到3000元,全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3375萬元。實施臨時救助政策,救助困難群眾3350多人,發放救濟金241萬元,城鄉醫療救助2萬人次,發放救助資金435萬元。 

科學技術

從8世紀以來,永泰人民在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漸出現一些能工巧匠。如在唐代就已經鑄造出縣城重光寺、下漈能仁寺的銅鐘。宋元豐到清道光年間,先後對太原銀場的銀礦,樂山的鋅礦及莆邊的鉬礦進行開採。清代醫學家力鈞的研究成果被醫學界所推崇。明、清時期本縣對李果加工已負盛名,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加工的化核嘉應子更是馳名國內外。但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總的說來本縣的科學技術發展比較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永泰才逐漸開展群體科學技術研究和試驗工作。建國初期,重點發展農業科技,先後建立北斗農場(良種場)、氣象站、種子站、獸醫站、水文站、農科所等機構。並著力興修水利,進行農業技術指導,改良土壤,引進良種,推廣化學肥料,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等。工業方面的科技活動,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進入60年代后逐漸加強。1959年3月成立縣科學技術委員會,作為管理全縣科學技術的政府職能機構。以後,全縣科技隊伍逐年擴大,專業門類逐漸增多,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但由於“左”的傾向影響,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科技活動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到1975年3月才恢復科技委員會機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永泰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成立了縣科學技術協會,此後各鄉鎮也相繼成立科協,同時各種專業學會也先後成立,促進了該縣科技工作的發展。 
1974年至1985年,全縣較有成效的開發項目有50項,其中:工業12項,農業22項,林業6項,資源普查4項,山區資源綜合開發6項。1986年開始執行“星火計劃”,至1987年,兩年間共開發科技項目37項,屬“星火計劃”的有31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1項、市級4項、縣級24項。 
2008年組織實施科技項目省級1項、市級7項、縣級21項。永泰三中科技實踐活動課題《保護名山室研究》獲得第二十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2016全年專利申請量574件,增長245.8%;專利授權量161件,增長57.8%。 

醫療衛生

民國前,永泰城鄉多是個體行醫,大部分是中醫。民國3年(1914年)基督教會在城關開辦一所亨通醫院,歷時3年就停辦。到民國27年(1938年)1月縣政府才成立一所簡陋的縣衛生院。由於缺醫少葯,醫院無法發揮有效的防疫醫療的作用,因此各種傳染病地方病仍長期在城鄉肆虐。至於婦幼衛生保健更為落後,全縣僅縣衛生院有一個助產士,婦女分娩皆由產婆接生,甚至“自包”,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高得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對醫藥衛生保健事業非常重視。從1951年一所簡陋的縣衛生院,發展到1981年有相當規模的縣醫院、縣中醫院、縣衛生防疫站、縣婦幼保健所、縣衛生進修學校等5所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和21個鄉(鎮)衛生院(或中心衛生院)、226個村衛生所。全縣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國營醫藥單位從無到有,1956年成立縣醫藥公司,現有4個醫藥商店、1個製藥廠。1987年全縣有衛生技術人員576人,平均每幹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8人,其中醫生0.7人,護士0.5人;有床位497張,平均每千人床位數為1.58。醫療技術日益提高,消滅了鼠疫、天花,有效控制霍亂等傳染病的發生,減少了麻疹、痢疾百日咳乙腦、肺結核等慢性傳染病的發病率。新法接生率已達94.4%,新生兒死亡率下降到27.3‰,年出生率下降到12.74‰,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6.9‰,人民的體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2008年完成長慶、蓋洋、嶺路3所鄉鎮衛生院門診樓建設。全面啟動免費婚檢服務,恢復婚檢以來全縣婚檢率達85%。
截止2016年底,縣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遷建項目動工建設,縣精神病院住院部大樓、城峰衛生院新門診投入使用。鄉村醫生養老保障得到落實,完成計生技術服務與婦幼保健資源整合。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事業

清代以前,永泰的體育有民間傳統項目,如武術、游泳、划龍舟、舞獅、舞龍等。此外還有踢毽、跳繩、敲機等兒童遊戲體育,至於下棋則古已有之。民國以後,學校開始設體育課,體育活動逐步發展。40年代初,因日軍侵擾,從福州等地遷來很多學校,一些體育界人士也避亂於永泰,永泰的體育活動曾興盛一時。民國27年(1938年),舉行全縣第一屆運動會,后又分別於民國28年、30年、31年舉行二、三、四屆全縣運動會。抗戰勝利后,內遷學校紛紛遷回原地,外地人也多離開永泰,體育活動相對減少。
1951年,舉辦建國后第一屆全縣運動會,至1958年共舉辦了8屆。1959~1961年“困難時期”全縣運動會停止舉行,到1967年1月又舉行第9屆全縣運動會。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停止舉辦,直到1978年才舉行第十屆全縣運動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永泰的體育事業得到恢復和發展,發源於永泰的“虎尊”拳現已流傳至日本以及西歐一些國家。 
2008年組隊參加第六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各2項。
截止2016年底,啟動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六館一中心”主體基本建成,實施綜合布展和二次裝修,藝術中心實現動工。環福州·永泰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賽事升級,成為繼環中國、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后國內第三個UCI2.1級國際大賽。成功舉辦第17屆縣運會。參加第24屆市運會,獲得金牌30枚。

旅遊


城東南塔山公園有烈士墓、聯奎塔。蓋洋赤嶺闇亭寺景區。白雲鄉姬岩(雞岩)濃蔭復翠,雲霧繚繞。樟洋棋桿院里村高蓋山(名山室)有紫蓋峰、龍嶺池、飛升台諸勝。葛嶺方廣岩有天泉閣、玉泉洞、“一片瓦”、脫凡樓等景,為閩山勝地。名勝古迹還有城峰太原灘唐代石刻“清流戲鳳”,赤錫溪門桃源洞,嶺路青雲山青龍瀑布、狀元洞、水簾宮、八仙崖、雲天石廊、玉女相思岩、鯉魚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龍潭瀑布、鋪錦灘、莒溪尺五樓,嵩口壽春寺、德星樓、祭門司遺址、林帶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岩侖洞、宋狀元鄭僑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華瑞應寺,同安鳳凰寺、清涼白鶴仙山、極樂寺,長慶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閣(奎光閣)、龍門石刻。
2008年,永泰縣成功創建全市第一個、全省第五個“中國優秀旅遊縣”,被評定為“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鎮舉辦“中國永泰趕墟節”。青雲山入選“福州十大名片”。旅遊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御溫泉酒店建成並對外營業;大樟溪休閑娛樂中心部分項目已對外營業;彌勒之里理療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部分景區周邊開辦了多家農家飯店。全年全縣接待遊客93.8萬人次,增長38.8%;旅遊業總收入2.78億元,增長43.3%。
永泰赤壁景區
赤壁生態景區
赤壁生態景區
赤壁景區佔地23平方公里,計劃投資1億元,截至2012年,已投入4000多萬元。赤壁溪貫穿景區全境,共有九十九彎、八十八曲。赤壁生態景區已成為福建省著名旅遊景區之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景區保持了原始粗獷野趣極強的自然風貌,成群結夥的頑猴時常出沒,伴隨遊客,山羊、野兔、穿山甲、狸貓、小浣熊等野生動物穿梭自如。植物生長繁茂,種類多樣,有維管束植物多達7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紅豆杉、水松銀杏、刺桫欏等就有近20種。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生態藤山林自然保護區及福州農業經濟開發區。
永泰青雲山景區
永泰青雲山景區
永泰青雲山景區
青雲山,國家級AAAA重點景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距福建省永泰縣嶺路鄉與莆田市涵江區相接處,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雲而得名。景區面積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山高林茂,雲霧飄渺,瀑布眾多。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稀動植物--桫欏和獼猴等。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9條溪流盤桓其間,形成了系列瀑布和深潭,其中九天瀑布號稱亞洲最大的梯級瀑布。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白馬峽谷五大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
中國雲頂
中國雲頂
中國雲頂
中國雲頂景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與莆田市涵江區相接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雲山之巔。距福州90公里,佔地36平方公里。雲頂景區分別由花海梯田景區、天池草甸景區、雲頂大峽谷景區(含七彩瀑高山花海梯田景區谷景區、紅河谷景區及翡翠谷景區)三個風景區構成。
嵩口古鎮
嵩口古鎮
嵩口古鎮
嵩口古鎮位於福建永泰縣的西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是南宋愛國詞人張元乾的故鄉,同時是永泰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嵩口鎮區有60多座明清時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屬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達百座以上。

代表人物


五代時期閩國君主:朱文進
七年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
四疏劾秦檜黃龜年
宋代愛國詞人:張元干
五子登科三代人十八條官帶:張肩孟
閩中十才子之一:王稱
清代詩人:黃任
乾隆皇帝贊為“福建之寶”:黃文煥
近醫學家、教育家、藏書家和社會活動家:力鈞 
近代民主主義革命者、曾任孫中山先生秘書:黃展雲
現代林業專家:俞新妥
女子排球運動員:侯玉珠
現代作家:郁秀
女子體操運動員:姚金男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檀雲坤 
福建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張作興

獲得榮譽


榮譽
榮譽
永泰縣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水土保護生態修複試點縣、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福建省林業生產重點縣,福建省10大旅遊重點縣之一,素有“福州後花園”、“中國李果之鄉”、“中國建築之鄉”、“中國武術之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優秀旅遊縣”等。
2018年9月26日,永泰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9年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2月29日,據福建日報微信綜合報道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名單》,永泰縣被確定為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
2020年5月24日,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發布,福建省永泰縣總評分84.35排名第31。
2020年6月3日,永泰縣入圍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020年7月31日,入選2020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市、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1月28日,入圍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發展潛力百佳縣排名第7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