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

福建省漳州市轄縣

東山縣(古屬漳州府漳浦縣、詔安縣)隸屬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地處海峽西岸、福建南部,是中國第六、全省第二大海島縣,總面積248.9平方公里。

東山島由主島和周邊67個小島組成,狀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故稱蝶島。截至2013年,主島面積248.34平方公里,設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旅遊經濟開發區、7個鎮、61個行政村和16個社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山縣常住人口數量為219511人。

2017年,東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2.87億元。

東山曾獲得中國優秀旅遊縣、福建省佳旅遊目的地、福建省“十大旅遊品牌”、“十大濱海旅遊精品”、’‘福建十大美麗海島’‘等榮譽。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2019年,東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68億元,同比增長7.1%。

歷史沿革


秦王嬴政三十三年(214年)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東山入其版圖。
西漢元鼎六年(111年),南海郡置揭陽縣,東山屬揭陽縣。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建義安郡綏安縣,東山屬之。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綏安縣併入泉州(治今福州)龍溪縣,東山隨屬之。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漳州懷恩縣,東山改屬之。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撤懷恩縣,併入漳浦縣,東山歸屬漳浦。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東山置銅山守御千戶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詔安縣時,划東山之五都歸之。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銅山守御千戶所轄境也歸詔安縣,東山結束兩屬歷史。
民國五年(1916年)5月1日,以東山島及其周邊諸小島(以上由詔安縣析出)和古雷半島(由漳浦縣析出)組建東山縣,縣治設於第一區(原銅山所城、今銅陵鎮)。
1950年5月12日,東山縣解放,成立東山縣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區域

東山縣位於北緯23度42分,東經117度25分附近,在中國福建省的南部。東面是台灣海峽,西面是詔安縣,西北面是雲霄縣,東北面是漳浦縣。全縣由東山島及其周圍4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其中主島為東山島,又稱“蝶島”、陵島,面積為18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島,全島的海岸線總長為141.3公里。

地形地貌

東山島全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多低丘,東南有連片風沙地。地形切割破碎,崗巒起伏,有小山丘413座,最高為蘇峰山海拔274.3米。無大溪流,只有幾條不足5千米長的小溪溝。海岸線曲折,長141千米。港灣多,灘塗海域面積遼闊。

氣候

東山縣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為20.8℃,終年無霜凍。多年平均降水1103.8毫米。

地質

東山縣上三疊統—侏羅系變質岩廣泛分佈於縣境北、西、南部,即建宅—西埔—親營山—岩雅一線以西、以南及銅陵鎮北部,約佔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二。第四系殘積層,由變質岩、火山岩、侵入岩風化而成的紅粘土。由表面向深部逐漸向風化岩、新鮮基岩過渡。紅粘土厚度一般1—5厘米。主要分佈於八尺門、杏陳、前樓、西埔、梧龍、東沈、康美、城垵、銅缽、親營、冬古、陳城等地。第四系全新統坡積層,分佈於局部山麓,為砂礫粘土混雜,厚度一般1—5米。

礦產資源

東山縣硅砂資源儲量2億多噸,含硅量高達97%以上。1986、1987年經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石英砂總儲量為27105.18萬噸(2.7億噸),其中玻璃用砂6956萬噸,含硅量95—97%的有2.4億噸,品位為:二氧化硅:97.54—96.18%,氧化鋁:1.26—1.44%,氧化鐵:0.13—0.15%。

生物資源

東山縣境陸地由於原生植被破壞殆盡,次生人造植被稀疏,加上長期的捕獵,導致陸上野生動物稀少。但水生動物資源豐富,有850餘種(除浮遊動物外),經鑒定的549種,其中海水魚類19目、96科、156屬、205種,淡水魚類11科、24種,軟體動物198種,節肢動物66種,其他56種。縣境原始植被稀少,除黃山、后姚等村有少量的雨林殘林外,植被都是人工次生林。

現任領導


2021年6月29日,東山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表決決定任命何靄同志為東山縣人民政府代理縣長。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5月,全縣劃為3個區。同年7月,古雷從第一區分出建第四區。
1952年9月,划詔安縣大嵼島入東山縣。
1955年11月,古雷半島划屬漳浦縣。
1956年3月,縣治駐地遷西埔。
1956年3月,縣人民委員會遷駐西埔。全縣劃為1鎮2區。
1957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1個鎮(鎮以下設街道)、9個大鄉(大鄉以下設小鄉)。
1958年9月,成立東山縣人民公社。隨後撤銷大鄉(鎮)、小鄉建制,全縣劃為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人民公社;縣人民公社改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
1958年12月,5個人民公社調整為9個生產團。
1959年3月,撤銷東山縣人民公社聯合社及生產團建制,恢復城關、西埔、康美、杏陳、陳城5個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析西埔、康美兩個公社的部分生產大隊增置樟塘、前樓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有7個人民公社。
1975年7月,撤銷城關公社,改置城關鎮和銅山公社。
1980年4月,銅山公社併入城關鎮,全縣共轄1個鎮、6個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實行鄉(鎮)、村建制。全縣劃為西埔、城關2個鎮及康美、樟塘、杏陳、前樓、陳城5個鄉。
1985年10月,城關鎮改為銅陵鎮。
1988年1月,縣域有東山島(與大島已連接)及其周邊44個小島。
1989年12月,杏陳、陳城2鄉改為鎮。
1994年9月,經福建省民政廳批複,撤銷銅陵鎮建制,將其轄區併入西埔鎮。同時,從康美鎮劃出銅缽村,樟塘鎮劃出湖尾村和南埔村轄區,一併併入西埔鎮。
2009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漳州市東山縣將原併入西埔鎮的銅陵鎮劃出,恢復銅陵鎮建制。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東山縣共轄7個鎮、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縣人民政府駐西埔鎮。
漳州市東山縣行政區劃表
地區西埔鎮
面積39.03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白石社區中興社區龍舞社區東埔社區景輝社區西埔村
頂西村宅山村梧龍村冬古村雙東村探石村
西坑村石埔村坑北村坑內村親營村金石村
地區銅陵鎮
面積5.24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碼頭社區公園社區頂街社區下田社區橋雅社區大沃社區
桂花社區演武社區文峰街社區蘇峰社區銅亭社區城南社區
銅興村東山港南門港   
地區杏陳鎮
面積33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后林村大嵼村前何村埕英村張家村埔頭村
高陳村礁頭村徑口村磁窯村向陽鹽場 
地區陳城鎮
面積56.53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陳城村沃角村宮前村后姚村岐下村山東村
山南村后崎村白埕村湖塘村港口村山口村
黃山村沃角管理區西港鹽場   
地區康美鎮
面積20.92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龍潭社區美鑾社區東沈村康美村銅缽村城垵村
美山村馬鑾村西崎村錢崗村馬鑾灣風景區 
地區樟塘鎮
面積21.04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樟塘村下湖村湖尾村港西村古港村南埔村
南山村前馬村后馬村   
地區前樓鎮
面積21.47平方千米
下設地區
岱南村前樓村東英村徑里村葉厝村頂上村
下西坑村     
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功能區)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東山縣戶籍總戶數63878戶,戶籍人口221716人,比2018年末增加835人,增長3.8‰,全年戶籍出生人口3088人、死亡人口1550人。
截至2019年末,東山縣常住人口22.6萬人,比2018年末增加0.1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5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0.1%,比2018年末提高1.0個百分點。根據常住人口推算,全年出生人口3209人,出生率為14.2‰;死亡人口1514人,死亡率為6.7‰;自然增長率為7.5‰。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山縣常住人口數量為219511人。

政治


副縣長:朱義興、張榮聰

經濟


綜述

2019年,東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68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03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32.30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87.35億元,增長6.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4372元,同比增長5.6%。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8%,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1.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3.9%。
2019年,東山縣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5.6億元,比2018年下降9.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4億元,下降5.7%;稅收收入完成11.95億元,下降14.0%。上划中央收入5.16億元,下降14.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89億元,與2018年基本持平,財政民生支出佔比76%。其中,教育支出3.77億元,醫療衛生支出1.77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75億元,節能環保支出0.6億元,住房保障支出0.4億元。

第一產業

2019年,東山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79.88億元,同比增長3.4%。其中:農業產值3.46億元,增長0.7%;林業產值0.07億元,增長7.0%;牧業產值1.65億元,下降3.0%;漁業產值63.29億元,增長3.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4億元,增長6.0%。
2019年,東山縣耕地面積4.18萬畝,全年總播種面積7.44萬畝。糧食總產量8863噸,油料產量2319噸,水果產量8457噸,蔬菜產量(含菜用瓜)71250噸(其中蘆筍3016噸)。肉類總產量4418噸,豬年末存欄數2.44萬頭。
2019年,東山縣水產品總產量44.06萬噸,同比增長5.0%。其中:海洋捕撈15.81萬噸,下降4.3%(其中遠洋漁業3.4萬噸);海水養殖27.34萬噸,增長11.2%;淡水養殖0.91萬噸,增長4.0%。年末全縣機動漁船數2657艘、總噸位12.97萬總噸、功率31.19萬千瓦,全縣水產養殖面積7598公頃。

第二產業

2019年,東山縣規模以上工業(105家)總產值373.75億元、增加值106.12億元,分別增長9.8%、9.5%。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共涉及15個行業中類,完成工業總產值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311.59億元,食品製造業11.72億元,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0.83億元,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2.12億元,傢具製造業1.62億元,造紙和紙製品業0.83億元,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0.25億元,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3.60億元,橡膠和塑料製品業0.54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36.71億元,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1.55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0.25億元,儀器儀錶製造業0.32億元,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81億元。

第三產業

2019年,東山縣房地產開發投資30.63億元,同比增長163.1%。商品房銷售面積45.92萬平方米,下降10.8%;商品房銷售額36.15億元,下降2.8%。
2019年,東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12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21.29億元(含市分解產業單位),增長18.8%;限額以下單位零售額34.83億元,增長8.5%。全年共新增限額以上單位26家,在全縣限額以上貿易業單位中,批發業銷售額82.0億元,下降18.0%;零售業銷售額10.48億元,增長16.1%;住宿業營業額1.15億元,增長13.9%;餐飲業營業額5.22億元,增長8.0%。
2019年,東山縣外貿進出口總額64.86億元,同比下降29.9%。其中:出口61.68億元,下降26.9%,制定東台融合發展22條措施,對台小額貿易增長三成;進口3.19億元,下降61.3%。

文化


語言

全縣通行閩南語。

潮劇

雲霄縣潮劇團傳統劇目《碧血瑤階》劇照
雲霄縣潮劇團傳統劇目《碧血瑤階》劇照
俗稱潮音,是東山主要劇種,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和閩南、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華人居住區。它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劇種,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明代中葉已形成,嘉靖年間有潮劇劇本流傳,現存的嘉靖刻本《荔鏡記》等。潮劇是宋元南戲的遺音。其聲腔受弋、昆、漢等劇種的影響頗大。音樂唱腔以聯體為主,也吸收板腔體的上下句式,是一種綜合性聲腔,即有一人唱而眾人和及幫腔的形式。保留了許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並不斷吸收當地的大鑼鼓音樂、廟堂音樂和民歌小調的營養。曲調優美動聽,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轉折,清麗悠揚。
音樂結構分成若干定型的類別,有“輕三六調”、“重三六調”、“活三五調”、“反繞調”4類。音樂曲牌非常豐富,僅嗩吶典牌就有三四百首。加上弦套、笛譜,不下千首。樂隊分武場和文場,分別置於舞台左右兩側。文右武左。武場樂器有高、中、低音搭配。文場樂器分別由二弦、笛子、嗩吶領奏,形成三種不同的樂器組合形式,各有一定的曲牌。潮劇的行當過去只有南戲的生、旦、凈、外、貼、末,現已發展到十類丑、七類旦、五類生、三類凈。分行很細。各個角色有齊唱、獨唱、幫腔、合唱、尾曲等。唱腔語言使用當地方言,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潮劇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一部分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等,還有一部分取材於當地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樂

潮州鑼鼓
潮州鑼鼓
潮樂是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東山島主要的民間音樂。潮樂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和演奏風格,分為“儒家樂”、“棚頂樂”兩種。“儒家樂”的演奏者,一種是由上層社會資助扶持的樂隊,另一種則是自發性的群眾自由集社組織,如農村、城鎮的“曲間”或稱“曲館”,就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民間娛樂組織“儒家樂”演奏風格纖細雅緻、悠揚婉轉、重視神韻,除自娛外,多用於民間婚、喪、喜、慶等場合。“棚頂樂”(“棚頂”是戲台的俗稱)則主要用於戲曲舞台,為渲染劇情服務,有時也獨立演奏,風格簡樸、粗獷。目前流行民間的傳統潮樂,多具“儒家樂”的風格。
傳統的潮樂用古老的二四譜演奏,其演奏可根據二四譜的各種調式加輕三六、重三六、反線、活五來進行轉換和變奏,達到旋律的不斷變化。輕三六調式的特點是旋律輕快明朗;重三六調式的特點是深沉含蓄;反線的特點與輕三六相同,但音調高4度;活五調式最富特色,善於表達哀怨或悲憤的情緒。
崑曲
崑曲
著名的潮樂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紅》、《寒鴉戲水》、《黃鸝詞》、《月兒高》、《大八板》、《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錦上添花》,其中前5曲均為三六樂曲,后5曲均為輕三六樂曲。其他流行的潮曲還有《柳青娘》、《浪淘沙》、《獅子戲球》、《千家燈》、《粉蝶採花》、《紅梅頭》、《粉紅蓮》、《畫眉跳架》、《深閨怨》等。

崑曲

東山崑曲(崑腔)的流傳,始於清道光十年(1831),銅陵人林阿哥由廣東碣石傳入。至光緒十六年(1890),東山始建崑曲館,館名“枕雲天”,主其事者為舉人馬兆麟及其子馬徵祥,此外尚有東山鹽場姓海的,人稱海老爹的人。以後參加學唱崑腔的人日益增多。1921年,林彭川到上海經商時,時上海泉漳會館戲台經常演出崑曲,他愛上了崑曲,在上海購得崑曲《六也曲譜》回東山,聘請崑曲票友謝騰飛任教習,改“枕雲天”崑曲館為崑曲傳習所。習藝者30多人。新中國成立后,崑曲館雖然不復存在,但業餘的崑曲活動沒有中止。1956年還登上舞台,演出了《白蛇傳》、《醉打山門》等崑曲片斷。1957年,東山崑曲代表隊曾參加龍溪地區戲劇會演,得到好評。1980年曾錄音,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省電台播送。現在崑曲老藝人還有健在者,還保存一對清道光年間向“蘇州周蘭所”購買的崑曲竹笛。

漢劇

東山漢劇是清代從廣東梅縣傳入的,俗稱“外江”。民國時期,城關、銅缽、東沈、下湖、馬鑾、后林、西埔、陳城等地組織漢劇團,其中城關有“賽成堂”漢劇團、“玉和成”漢劇班。1950年後,“賽成堂”漢劇團改名為“城關業餘漢劇團”。此後新成立的有九街業餘漢劇班。

薌劇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
薌劇是漳州地方劇種,1950年5月以後傳入東山,當時漳州薌劇團常來東山縣演出。1952年,城關創辦“群藝”業餘薌劇團,至今還經常演出。薌劇唱詞通俗,曲調優美,易唱易學,唱腔自由活潑,質樸流暢,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南國情調。腔調主要分為七字調、哭調、台灣雜含調、內地雜調和來自民歌及其它地方劇種的唱腔等5大類。

南音

南音,也稱南樂、南管、南曲。南音主要流行於泉州、漳州、廈門、台灣、南洋群島僑居地。東山南音,是一百多年前由泉州府造網師傅來東山傳授的。第一代傳給朱狗舌,第二代傳給陳金,第三代傳給張賣等人,現傳到第四代,現有一班藝人及古柏板、曲冊。曾經到漳州、閩南、泉州、菲律賓等各地演唱。南音的曲目分指、譜、曲三大部分。指亦稱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詞、樂譜和骨(琵琶彈奏指法)三個方面,比較完整。原有36大套,後來發展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根據故事的情節內容每一套又可分為若干節,而每一節都是一首獨立的樂曲。東山南音主要使用樂器有:洞簫、琵琶、二弦、三弦、笛、小嗩吶、拍板。號演出時必定撐起一支三層黃涼傘,涼傘上題書“天子同樂,御前清曲”;並排有八件東西:書、筆、手帕、扇、素珠、拂塵、桃花、柳枝。東山歌冊旋律簡單而動聽,縣文化工作者曾整理加工10首歌冊,配上唱本,參加省匯演,如《織網歌》、《漁家女》等,其中《山頂青松根連根》等5首被選入《中國民歌集成》。

飲食

東山縣以福州菜肴為代表的閩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選料精細,製作嚴謹,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飪界獨樹一幟,在海內外素有盛名。閩菜之首佛跳牆,原料珍貴,製作講究,湯濃味厚。雞湯氽海蚌,製法獨特,湯清味醇,清新靚麗,號稱百菜之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香芋鴨等福州名菜也獨具特色。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按製作原料分類,可分為米類、粉類、澱粉類、乾果類、肉類和海鮮類等,尤以米、豆、糖為主要原料的最為著名。春節期間的紅、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地搓等,是福州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
東山蘆筍,東山蘆筍嫩莖雪白、粗細均勻,筍尖圓形、鱗片緊湊;皮層較薄,肉質細嫩,潔白不透黃;味道芳香。
手抓面,東山縣手抓面俗稱"豆乾面份"或"五香面份",由面料、配料、佐料三部分合成,面料採用鹼麵條煮熟趁熱在竹篩上鋪製成手掌大的圓形的薄片,稱"面份"。
當歸鴨麵線,東山縣當歸鴨麵線麵線剪段、干鍋燒熱後放入黑麻油煎黃薑片,再加入鴨肉炒香。將炒香的鴨肉、酒、湯頭、冰糖與包入布包的藥材盛入陶鍋中用小火燉煮約1時,氽燙過的白麵線,加入當歸鴨湯中即成當歸鴨麵線。
鹼粽,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

習俗

“先祭谷公再祭祖宗”
在福建沿海,有一道三十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城”,這是谷文昌任職東山縣期間的成就之一。他帶領全縣軍民植樹、治沙、引水,改造惡劣的生態環境。歷時十多年,成功地治理了風沙災害,綠化了全縣四百多座山頭,三萬多畝沙灘,終於使東山島成為“海上綠洲”。1950年,谷文昌隨軍南下,途中接上級任命,赴東山島任職。當時的東山島,一年四季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肆虐,再加上解放前夕島上四千七百多青壯年被抓壯丁去了台灣,島上百姓無法求生,時常渡海逃荒。
谷文昌到任后,不僅帶領百姓植樹造林,更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將去台人員家屬的稱謂從“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妥善處理“大鍊鋼鐵”等問題,使東山老百姓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都得到了極大實惠。谷文昌上任時的東山島,流行著一首民謠:“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澇;一年四季,季季都有災”,老百姓苦不堪言。谷文昌帶領全縣軍民植樹造林,防治風沙,打水井、建水庫抗旱排澇,修公路、築海堤、建海港、造鹽田,為東山人民造福。即使在“文革”逆境中,他被下放到寧化,仍然幫助當地群眾發展生產,使糧食畝產超過八百斤,群眾親切地稱他為“谷滿倉”。正因為此,東山百姓一直崇敬和懷念谷文昌。“文革”時期,他們借批判為名保護他;谷文昌調離東山後,他們還一直保持聯繫;九十年代,他們把谷文昌的骨灰移到東山,還組織捐款為谷文昌建紀念碑、紀念雕塑,每年清明都自發到陵園祭拜,“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成為當地民間新風俗。
民歌、民謠
東山縣民間歌謠題材廣泛。有反映民國及其以前勞動人民艱苦生活的《長工歌》、《漁家恨》、《乞丐村十二個月歌》、《風沙無情田厝休》等;有反映男女愛情的《織網情歌》等;有歷史傳說的歌謠,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有宗教禮儀歌,如《洗佛歌》、《化緣歌》和帶迷信色彩的《觀姑歌》;有兒歌,如《紅公雞,刺紅鞋》、《天頂一粒星》、《虱母嫁給蛟蚤翁》、《搭手歌》;有童謠,如《草蜢公》、《月娘光光光》等。抗日戰爭時期,民間出現抗日歌謠,如《臭日本仔真無理》、《參加抗戰保家鄉》等。1950年5月後,特別在1958年全民創作民歌活動中,民間創作出許多新民歌、新民謠,有反映勞動人民新生活的《今年種作頂呱呱》、《一至十二月水果歌》等;有歌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溪水漲船就浮》、《織網唱歌頌黨恩》;有歌頌勞動熱情的《抗旱歌謠》、《螺號聲聲響嘟嘟》;有歌唱婚姻自主的《筍園情歌》、《十二相送兄參軍》等。縣文化工作者對民歌民謠進行發掘整理與發表,其中《罵漁霸》、《夜海曲》、《銅山十八景歌》、《拉網號子》、《漁家恨》、《搶魚歌》和《天頂一粒星》等被選入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漁歌選》。至1988年,共收集民歌民謠422首,輯成《中國歌謠集成·東山縣分卷》初稿。
諺語、謎語
東山民間諺語內容豐富。有事理類的,如“有理講實話,無理講蠻話”、“真理不怕勢來壓,人正不怕影子歪”等;有修養類的,如“不怕路長,只怕志短”、“好心有好報”等;有社交類的,如“一人計短、眾人計長”、“見面三分禮”等;有時政類的,如“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村看村,戶看戶,社員看幹部”等;有生活類的,如“在世不把父母敬,死後何必哭哀哀”、“人美不在貌”等;有自然類的,如“長五月,短十月,不長不短二、八月”、“日出東南紅,無雨便有風”等;有生產類的,如“人治水來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人要文化,山要綠化”等。至1988年,縣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輯成《中國諺語集成·東山縣分卷》初稿,內共2000多條。清末民國初,猜謎活動盛行。每逢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城鄉常舉辦燈謎活動。民國時期,城關燈謎愛好者自覺獻舞組辦猜謎會,給猜中者發獎品。1950年5月後,在元旦、“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也舉辦猜謎活動。1978年城關地區的燈謎愛好者成立燈謎小組。1984年,燈謎小組派員參加龍溪地區舉辦的燈謎會。

民間故事

東山縣民間故事多,內容豐富生動。有人物傳說,如《黃道周點化鯉魚仙》、《東門嶼的青蛙》、《木雞腿的傳說》等,唐朝彝的《巧懲貪官》、《啞謎招賢》、《海生伯領航》等;有神話,如《龍虎獅象嶼的傳說》、《唱歌請太陽的傳說》等;有描述風俗民情的,如《祭海神》、《藥渣倒在路上的由來》等;有民間笑話,如《皇帝慰朝臣》、《吝嗇財主儉家》等;有生活故事,如《洞房打賭》、《張屠夫巧猜和尚謎》等;有動物故事,如《豬為何哆老鼠》、《比目魚的傳說》等;有閩台關係傳說,如《澎湖島美人樹》、《田螺姑娘》等;還有對聯故事、諺語故事、武林故事。經發掘整理后的民間故事,有的刊登在《海峽民風》、《福建通俗文藝》、《故事會》、《故事林》等文藝刊物上,《黃道周的故事》、《陳大人愚四佬》、《邱蒙巧殺知縣》等被選編入198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龍江傳說》一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東山分卷》初稿共收入故事255篇,約22萬字。

著名戰役

東山島戰役,1953年7月16日,中國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胡璉率1萬多國軍進攻福建東山島。因解放軍增援之故,17日撤退。此役是國民黨最後一次“反攻大陸”的軍事作戰行動。

交通


東山縣境內無高速公路,首條高速公路漳州市高速公路東山支線預計2010年下半年開工。自八尺門海堤建成后,公路直通漳州。海運以東山港為中心,可達廈門、汕頭、香港等地。

社會


科技事業

截至2019年,東山縣受理專利申請261件,批准授權專利189件,發明專利每萬人擁有量1.825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東山縣現有普通中學8所,在校生8616人,小學31所,在校生15477人,幼兒園139家,在園幼兒8988人。全縣中小學教職工1814人。公辦幼兒園新增學位960個,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超96%。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東山縣共有縣級醫療衛生機構12家,全縣衛技人員1140人,千人均5.08人,全縣執業(助理)醫師399人,千人均1.78人。全縣編製病床數770張,千人均3.43張。

社會保障

截至2019年,東山縣共發放無力參保老年人生活保障金1200萬元。全縣766戶17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固脫貧,8個貧困村村財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建成5個五星級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養老服務站、幸福院。

城鄉建設

2021年3月10日,列入福建省“崇尚集約建房”創建縣的縣(市、區)名單。要按照“無裸房、有風貌、有機制、有示範、有設區市現場會”的“一無四有”目標,用兩年時間完成裸房整治,新建農房全部按建築立面圖集建設,並建立健全農房建築風貌管控機制。

旅遊


風動石
風動石
東山縣四面環海,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島上綠樹成蔭,素有“東海綠洲”之稱。這裡風光秀麗,極具南國海濱特色,天藍、水碧、林茂、海濱美、島礁奇,國內外影視家又冠之以“天然影棚”的美譽。主島東南沿岸有七個月牙形海灣首相接,綿延數十公里,潔白的沙灘背靠蔥蘢的林帶,環抱著清澈的海水,是天然美妙的海濱浴場。東山灣內小島星羅棋布,浩瀚的大海與奇偉壯觀的島礁相輝映。銅陵古城為福建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自然景觀有號稱“天下第一奇石”的風動石等;人文景觀有戚繼光,鄭成功屯兵址,明朝大學士黃道周的“讀書處”以及遠播四海、香火鼎盛的關帝廟。由海內外投資興辦的“百億新城”是具有國際性、大容量、高水準的旅遊新城。
風動石
在東山縣風動石景區,風動石就座落在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風動石高4.37米,寬4.47米,長4.69米,重約200噸,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磐石上,兩石接觸面僅十餘平方厘米,大風襲來,巨石微微晃動;人推亦會輕輕搖動,蔚為奇觀,故名為“風動石”。
從側面看,風動石就像一隻玉兔,蹲伏在磐石之上,呈三角形,上小下大,底部是圓弧形,整塊石頭稍稍向海的方向傾斜,圓弧的底部與下面岩石的接觸面只有十多平方厘米,幾乎是懸空斜立,半座半垂,不經意間還真會找不到上、下兩塊岩石間的接觸面。在風動石左側下岩壁上,刻著明代霞山居士題寫的“東璧星輝”四個大字,字體飽滿圓潤,端方渾厚。相傳,風動石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與其日月相伴,必能沾其靈氣,高中魁首。於是古時在風動石邊建有東山三大書院之一的“東璧書院”,又稱“魁星樓”,意欲與風動石交相輝映,得其靈氣,培育文人墨客,造就賢達能人。
風動石的正面是一個巨大的平面,上面刻有明永曆戊子二年(1648年)秋,巡撫路振飛題寫的“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瑸、陳士奇”。這三位都是東山先賢,黃道周任武英殿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陳瑸任七省軍務,陳士奇任四川巡撫。三位都是當時征戰沙場、堅貞不屈的風雲人物:黃道周因抗清失敗而被殺;陳瑸、陳士奇則是因與張獻忠相遇,戰敗而被殺。為紀念這三位東山先賢,人們將這三位先賢的名字刻在風動石上,供後人憑弔。清康熙三十年進士陳汝咸遊覽風動石,有感石上刻三忠臣姓名,寫下詩句:“何年鞭到故留蹤,袍笏吾將拜此中;飲羽醉歸真避矢,點頭頑化似因風。幡幢動處聞禪語,鱗甲秋時想漢功;石上依稀數行字,我來磨洗認三忠。”衷心表達了對三位忠臣的敬慕之情。風動石正面還題刻著毛澤東詞句“風景這邊獨好”六個大字。果不其然。風動石依山臨海,氣勢雄偉,神奇無比,本身就是一道絕佳的風景。而站在風動石前邊遠眺:銅山古城如長龍般,雄踞海濱,蜿蜒於綠樹叢中;古城外碧波蕩漾,大海無際無垠;綠島星點,宛如天女散落之仙花;海面上汽笛聲聲,舟楫往來。回首內望,綠樹紅花,相互映襯;紅牆黃瓦,座落其間;操著不同口音的遊客,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念,或閑坐小憩,各得其趣……這些,同樣都是賞之不盡的神怡美景。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
谷文昌教育基地:谷文昌教育基地位於東山縣赤山林場防護林的小山丘上,方圓五百平方米。這裡靜靜地安息著一位東山人民永遠懷念的共產黨人——原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四周種植青松翠柏,芳草青青,花團錦簇,顯得格外肅穆壯麗。走進教育基地,花崗岩砌成的五大台級120小級的石階依山勢而上,在石階坡道的中間築一方形斜面巨大的花壇,花壇以綠草為襯,紅葉在其間組合成耀眼的“綠色豐碑”四個大字。拾級而上,在最高的石階上,豎著一座白色花崗岩雕成的谷文昌半身胸像,高2.75米,座寬1.10米。這是一個沉思、剛毅的形象。沉思,是為戰勝風沙的執著思考;剛毅,是其綠化大地的頑強意志。塑像後面是谷文昌陵墓,墓碑上鐫刻著金光閃閃的“谷文昌同志萬古長青”九個字,墓碑後面刻著谷文昌的簡歷。陵墓很簡樸,水泥和塊石砌成的,規模不大,墓碑前的水泥供桌上,人們自發敬獻的鮮花、花圈和香案常年不斷。
教育基地右側有一座六角三層的塔式樓房,谷文昌事迹展覽室就設於此樓。展覽室由“艱苦創業,改天換地”、“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和“一座豐碑,萬古長存”三大部分組成,整個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公文包、筆記本、鋤頭、鐮刀、鐵爪笆、煤油燈、雞毛扇等實物、照片和翔實的文字,再現黨的好兒女、人民的好書記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迹。走進展覽室,一樓的第一部分展示谷文昌同志1953到1964年間,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帶領東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樹造林、根治風沙,從根本上改變東山生態環境的動人情景。登上二樓,第二部分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發生的則則真實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三樓的第三部分以大量的事實展示歷屆東山縣委如何弘揚谷文昌精神,使之成為推動東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及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東門嶼景區
東門嶼景區
東門嶼景區
東門嶼又稱塔嶼,位於東山島銅陵鎮東側,整個島嶼呈“工”字形,面積80.514公頃。因其匯聚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之美,而被人們喻為“海上仙山”。與溫州的江心嶼、廈門的鼓浪嶼、台灣的蘭嶼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嶼。以其礁石奇異、洞泉甘醇、古迹眾多而聞名於世,被列為福建省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西遊記》《海之戀》《八仙過海》等電影、電視劇也都是將東門嶼作為外景的拍攝基地。因此東門嶼也稱“天然影棚”。
馬鑾灣沙灘度假區
馬鑾灣景區是東山最早開發的景區之一,海灣呈月牙形,視野極為開闊,海域海水清澈,無污染、無暗礁、無鯊魚。東北角有"三支峰"、"媽廟山"為屏,東南角有赤嶼等四個小嶼護衛。沙灘縱深80~120米,后是寬達80--150米的人工防護林帶,林帶后是酒店群。景區整體呈海藍、沙白、林綠,綠林中隱現著紅牆綠瓦,自然景觀和海濱浴場各方面條件得天獨厚,已成為閩南著名的會議中心和福建省的海濱渡假聖地。
東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山森林公園1992年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的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東山島,與台灣海相望,公園區總面積861公頃,分設東門嶼旅遊度假區、烏礁灣海濱浴場健身區、西山岩遊樂觀光區三大功能區。東山森林公園牌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四季溫和、陽光充裕,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清新,環境安靜幽雅。森林公園集森林景觀和海濱風光於珍本。蒼翠的森林,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奇異的礁石,兀突的懸崖,幽深的岩洞。悠久的古迹,令人目不暇接。烏礁灣享有“金色的沙灘。之美譽,具有綺麗的南國海濱風光,天藍、水碧、沙白、林密,海灣美。在蔚藍的寧謐中,呼吸海風,追逐海浪,盡情地享受海水、沙灘、陽光。
蘇峰山
蘇峰山,古名東山、川陵山,因其峰呈尖形,俗稱蘇尖山,是東山島的主要山峰,也是閩南名山。蘇峰山巍然屹立在東山島東南部,海拔274米,為東山島最高峰,面臨大海,拔地而起,高聳雄秀,峻峭宏偉,崖壁陡立,氣勢磅礴。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東山縣為福建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
2021年1月28日,入圍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