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古城
福建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之一
銅山古城
銅山古城
傳說東山島地脈是條龍,西東走向,最後宿於岵嶁山。於是岵嶁山便成了龍穴寶地。當年督造銅山城的是江夏侯周德興。他深諳風水地理,選擇城址時相中這塊寶地。銅山城居於龍穴,便有了生命,有了蒼龍之氣。傳說畢竟是傳說,然而,飽經六百多年滄桑歲月磨礪與多少回炮火焚燒,這古城為何不倒,為何神氣依然,莫非她真有生命?是這山這水這人賦予她永不衰老的生命,看她那清一色花崗岩砌的城牆上,爬滿了縱橫交錯的榕樹根,柔韌的樹根從城石縫中硬擠出來,然後編織成不規則的網,再把古城牆緊緊地裹起來,虯曲的榕樹榦卻從城頭橫空而出,俯垂飄蕩著柳絲般的氣須,那片片綠葉在陽光中顫顫地閃爍著生命之光。也許,古城以此來展示她古老而不朽的生命。
銅山古城建於明朝洪武20年(1387年)間。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倭寇騷擾,派了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築城建寨。史載:周德興那一年親臨東山島,選擇要地,徵調民工,臨海砌石,環山建城。城長571丈,高2.1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上堞牆864片,窩鋪16間,置大炮數十門,建立水寨。並以依傍的”銅缽“、”東山“兩個村名中各取一字,合為”銅山“城。一時,它與福寧的烽火、連江的小亭、興化的南日、泉州的梧嶼,聯成全國捍疆的五大水寨。
銅山古城
東山島古稱銅山,銅山古城位於東山島東北部銅陵鎮,距漳州市區158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侵犯,江夏候周德興在此以石壘城,設立水寨,堅守海防。古城幾經戰爭洗禮,如今雄風依存,城樓宏偉壯觀。古城內有一座迴廊曲徑、玲瓏雅緻的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廟門曰“太子亭”,是一間宮殿結構琉璃瓦屋頂的亭閣,廟內木雕石刻之人物造型,呼之欲出;彩瓷剪貼之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廟門兩側,有數椽古老廬舍,是黃道周出生地。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有一塊重約200噸的臨海巨石,狀似玉兔蹲狀,底部接觸僅數寸,風吹石動,搖搖欲墜,故名風動石。該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附近另有一石,側看恰似披著袈裟、躬身朝拜的和尚,前方正好是隔海相望的一座寶塔,巧成“石僧拜塔”奇景。古城東門外海邊有一天然石洞,形如張開虎口,幽深清爽,石縫有清泉滴落,爭琮作響,故名虎腔滴玉。古城西北面,九仙山聳立海疆,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和民族英雄鄭成功,都曾在此安營紮寨,訓練水師。山頂一塊鐫刻“瑤台仙嶠”的巨石,是當年的水操台,周圍古榕遮蔭,樹根在石縫之間攀附盤扎,景色獨特。枝繁葉茂。
文物保護單位
銅山古城建於明朝洪武二十年,即公元 1387 年。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倭患日重,江夏侯周德興奉朝廷之命,到東山築城建寨,以防倭寇。他徵調民工,臨海砌石,環山建城,置十六間窩鋪、數十門大炮於城上。繼爾,銅山設立水寨。一時,銅山與福寧的烽火、連江的小埕、泉州的浯嶼、興化的南日,聯成鎮守閩海的五大軍事要寨,肩負起抵禦外侵、平定海氛、保衛祖國海疆的歷史重任。數百年來,銅山軍民憑藉古城,痛殲倭寇,先後擊敗了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進攻。他們用鮮血與生命,譜寫了一闕闕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章。
銅山古城城牆
明嘉靖43年(1564年)和明永曆10年(1582年),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率浙江義烏兵,在東山島設立“浙兵營”,據古城擊潰倭寇的侵擾。
明崇禎6年(1633年),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據城連續兩次大敗荷蘭侵略者。
清道光21年(1841年),英帝國主義者從虎門敗退時,猛攻銅山城,銅山軍民奮起反抗,打得英艦狼狽逃竄。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軍民又多次在此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犯。銅山古城的英雄史,訴不盡,講不完。
站在銅山古城的城樓上遠眺,城外海域碧波蕩漾,海風習習,漁帆片片,巨輪南來北往;城內綠樹蔭蔭,曲徑通幽,眾多景點景觀散落分佈,紅牆綠瓦的寺觀廟宇點綴其中,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漫步其間,悠然怡然——往日的戰爭喧囂已一去無蹤,呈現在面前的,是一派和平安寧的繁榮景象。
銅山古城晨曦門
修葺后的銅山古城牆
銅山古城石碑據《東山縣誌》載,銅山城總長 571 丈,高 2.6 丈。設東西南北四城門,皆有石門額,上鐫城門美稱,東門稱“晨曦”、西門“思美”、南門“答陽”、北門“拱極”。東門增建月城,月城內至今仍有洞,疑是“藏兵洞”。月城上是現代新修建的樓亭,傲然聳立,神氣凜然。南門不知廢於何年,只留下一方門額,字跡漶漫不清,只“答陽”等字隱約可辨,西門廢於抗戰時期,離原址不遠 處重建了一座西門樓,偉岸俊美。進入西門,便是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奇石──風動石。自西門經北門至東門,這段城牆順著山勢,自低而高,橫貫整個風動石景區,把那一派壯美秀麗的風光劃分出古城內外。
古城內,花樹掩映著廟宇亭榭,一片片如茵草地,一條條潔凈曲徑,一處處美麗景點,遊人絡繹不絕 , 情侶結伴成雙。從聞名天下的風動石一路過來,有維妙維肖的“石僧拜塔”,無端裂出一線天的“釣鰲台”,反映母系社會性崇拜的“貴子石”、“太陽與月亮神”等岩畫,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為主的古建築群,明末著名儒學大師、書法家、愛國主義者黃道周故居及其紀念館、東山博物館……簡直像進入歷史時空隧道,華夏數千年文明史結晶“萬花筒”,讓人目不暇接。在這裡,只需一舉足,便同時踩住了兩個相去甚遠的歷史年代。
銅山城和台灣有不解之緣。明隆武二年,鄭成功曾進駐銅山,造船練兵,當他東徵收復台灣時,“民樂而趨之”。《東山縣誌》記載:“1661 年鄭成功率巨艦收復台灣,銅山五百多青壯年隨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以銅山港為啟航點,出師東征,統一台灣。清政府統一台灣後設“銅山營”駐防澎湖,官兵“三年一換”。清光緒年間銅山舉人馬兆麟有詩曰:“重洋百里戍台灣,艋舡澎湖逆換班。二百年來人事變,征夫休唱念銅山”。
由於該景區在海邊,所以每年12月到2月是風大冷的季節,海風大不適合旅遊。其他時候去 特別是夏天 5月到10月是最好的時候。
飛機:距離廈門國際機場約3個小時高速,下飛機后可以搭車到漳州(60公 里),再從漳州轉車到東山(2個小時)。
鐵路:可以搭到廈門的火車,都有經過漳州。同上。
公路:有高速,從福建往廣東方向開,到東山出口下。
有324國道從“常山”拐進東山島
由於風景點在縣城邊角海邊,只要到了縣城,4--5元的小三輪摩托車或者打的都可以到,很方便。
【燒腱靈】:是將去除筋肉膜的豬腰、豬心、豬前腿肉切成寸長,以調料拌勻,待五六小時液汁被吸收后,用豬油網卷緊圓筒狀,然後用鐵叉串好置於木炭爐上烤,熟時切成寸段,加蕪荽等食用。以上兩種的特點是油而不膩。
【金錢肉】:是將豬前腿瘦肉和肥肉各切成大小相同的圓形,和調料拌勻,擱五六小時;液汁吸收后,瘦肉、肥肉相間隔的串進鐵叉,叉的兩端用甘蔗固定,用木炭爐烤熟即可食用。
銅山古城美食
【咸蝦蛄】:主要是以蝦蛄為原料,加入醬油、醋、蒜蓉、蒜絲和開水,過一段時間上下攪拌一會兒,直至殼能完全剝離為止。咸姑是佐稀飯的最好食料。
【魚 丸】:主要是以各種魚的肉為原料,經精取細刮製成肉泥狀,加入研細的粉料並配以硼粉,攪拌均勻後下到沸水中,熟后撈上晾乾;吃時,佐以芹菜、蔥油等重新煮沸即可食用。
【薰 鴨】:薰鴨、薰墨魚、薰魷魚就是在鍋底放上白糖,將鴨、墨魚、魷魚等放在白糖上面,蓋緊鍋蓋,不使蒸汽漏出;然後放在爐上薰幾分鐘即可食用,其特點是保持了其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