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樟溪

福建省中部閩江下游最大支流

大樟溪,中國福建省中部閩江下游最大支流,發源於德化縣赤水鎮的戴雲山,源頭為國寶溪,德化至南埕稱滻溪,南埕以下稱大樟溪,有后亭溪、潼關溪等匯入;至閩侯縣江口注入閩江下游南港,大樟溪流域面積4843平方公里,河長234公里(一說231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1‰。

大樟溪歷史以來有為沿岸三縣通閩江與周邊地區溝通和出海的主要水運通道。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歷史上,干支流上建有許多引水工程,建國后建設中大量水庫及電站。特別是龍門灘引水發電工程,位於霞碧鄉碩儒村,是跨流域引水、梯級發電、綜合利用的工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幹流概況


大樟溪幹流,起自德化縣赤水鎮,上游為滻溪和涌溪。在南埕鎮以下匯合稱大樟溪,流經永泰縣閩侯縣,至江口注入閩江下游南港。

滻溪涌溪

滻溪德化縣城段
滻溪德化縣城段
滻溪,亦名潯水。位大樟溪上游,是境內最長的河流。全長101公里。發源於戴雲山南坡的德化縣赤水鎮,流經國寶鄉(故上段也稱國寶溪)、蓋德鄉、德化縣縣城、龍門灘鎮、南埕鎮,環繞縣境東南部,至水口鎮湖坂村的涌口與涌溪匯合,稱為大樟溪。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福建省志以此溪為正源。源頭為國寶溪。德化至南埕稱滻溪。
涌溪德化縣涌溪水庫庫區段
涌溪德化縣涌溪水庫庫區段
涌溪,發源於戴雲山西麓的赤水鎮,流經德化縣的上涌鎮葛坑鎮,環繞縣境北部,為境內第二大河流。上游為盧地溪,與九仙山東張岩溪匯合為西溪,至上涌鎮合東坑洋溪始名涌溪;又匯山茶溪折東流經曾坂,復向東北合香林溪,至李田又合葛坑溪、中坑溪,東流入彭坑尾,東南流再納梓溪水后,入水口鎮湖坂村涌口與滻溪匯合稱為大樟溪。自西溪至湖坂村涌口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453平方公里。

大樟溪介紹

大樟溪永泰縣梧桐鎮段
大樟溪永泰縣梧桐鎮段
在永泰縣,大樟溪幹流自西向東流入境內,把縣境切成南北兩大部分,永泰境內長121公里,流域面積4573平方公里。溪流經洑口、嵩口、梧桐、赤錫、富泉、城峰樟城、葛嶺、塘前等9個鄉鎮53個村。
大樟溪閩侯縣南嶼鎮雙龍村段
大樟溪閩侯縣南嶼鎮雙龍村段
在閩侯縣,從南嶼鎮龍泉村入境,於南通鎮新岐村匯入閩江南港。流經縣境水域面積為10.5平方公里,水深流緩,可通行船筏。
大漳溪入閩江的南港
大漳溪入閩江的南港

水文特徵


上游源頭,根據德化縣記錄,上游源頭滻溪估計水力蘊藏量7.5萬千瓦。年平均流量25.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1.722億立方米,年平均含沙量0.183公斤/立方米。涌溪年平均流量15.87立方米/秒,估計水力蘊藏量3萬千瓦。
大樟溪幹流,根據永泰縣水文記錄為:年徑流量40.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72萬多千瓦。閩侯縣水文記錄為:年徑流量為44.1億立方米,年徑流深為993.8毫米,年徑流模數為每平方公里31.5公升/秒。

主要支流


滻溪支流

花橋溪,在德化縣蓋德鄉。發源爐山,流經德化縣上地村,至林地村納吾華山水,東流經石山村入滻溪。
蓋德溪,在德化縣蓋德鄉,發源德化縣鳳山村石牌格斤山,東北流經鳳山、三福、蓋德、土坂村入滻溪。
丁溪,發源於雪山下,在德化縣縣府前入滻溪若丁字,故名。上游為有濟溪,流經福陽、有濟、英山、丁墘、丁溪村入滻溪。
纓溪,發源於格仔后金雞山下,流經德化縣仙境、龍翰、潯中村南流入滻溪。
大雲溪,發源於天馬山北麓,流經德化縣錦山、儒坑、橋內,至三班受羅城山北麓之水,到下村溪合高陽洋水,北流入奎斗村匯滻溪到龍門。
蕉溪,在縣東北10公里,源出戴雲山東南麓霞山尾為祥雲溪;合上洋溪繞虎賁山東南行,經德化縣李溪、潘祠、蕉溪、溪美等村,至蕉口入滻溪。全長28公里,流域面積112平方公里,河床坡降為18.2‰,年平均徑流量1.338億立方米。
石龍溪,古稱石牛溪,發源於仙游縣十八股頭,曲折西流,經德化縣霞碧、南埋鄉塔兜入滻溪。源出外縣之水惟此一溪。
雙芹溪,源於戴雲山東麓七里溪,流經德化縣雙芹、薦解、許厝、望洋、南埕而入滻溪。流長25公里,流域面積148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00億立方米。

涌溪支流

梓溪,又名左溪。發源於戴雲山北麓德化縣黃上林村,上游黃上林溪經陳溪合后宅溪為龍潭東流,經后宅、陳溪、梓溪、梓垵等村,至久住村雙溪口入涌溪,流長29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404億立方米。
雷潭溪,發源德化縣楊梅鄉鐵釘尖山北麓,流經楊梅、安村、西墘等村匯入后亭溪,全長26公里,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20億立方米。
后亭溪,發源於德化縣楊梅鄉北上雲村,流經尤溪玉溪,流入本縣楊梅鄉和順、紅菇林西匯雲溪,稱后亭溪,至扶楓林匯雷潭溪,經大傳村匯大樟溪入嵩口鄉,經永泰縣直入閩江,在德化境內流長12.2公里,流域面積75.5平方公里,河床坡降19.8‰。
東坑洋溪,源出戴雲山北麓,流經德化縣輝陽、上涌村陳厝坪入涌溪。

大漳溪支流

大樟溪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有24條,其中流域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洑口溪、下漈溪、梧桐溪、富泉溪、清涼溪等5條。
大樟溪主要支流情況表
溪流名稱
洑口溪德化縣52814.623836后寨、后亭、雙溪、洑口
下漈溪石厝頂248.825.23109赤嶺、上漈、下漈、三峰、東坡、蘆洋、先峰、蓮峰、嶺兜、中埔、下埔、尾樓、長慶
赤水溪石谷鮮67.916.55684紫山、赤水
月洲溪茂樓162.4246794茂樓、西塘、東洋、長畲、洋中、月洲
大喜溪東湖尖6314.51224里洋、大喜、溪口
丘洋溪王雷仙23.9104110占柄、西安、鳳洋、尾林
梧桐溪石峽511.513.410741潼關、西林、梧桐
圳南溪尖山158.4560洋中、洋頭、圳南
赤錫溪仙游大路頂77.214.46400溪門、壽山、赤錫
玉錫溪貫坑裡18.86.51000蕉坪、東坑、白葉、下萬、玉錫
富泉溪甲隔山20125.624500荷洋、同安、三捷、龍門、珠洋、大展、上洋、芭蕉、力華等十七個村。
清涼溪大帽山260.838.221535樟江、白雲、嶺下、小田、北斗、清涼、雁門、漁溪、村尾、里島
溫泉溪嶺路七斗90.223.34411七斗、寨下、洋中、庄邊、嶺路、溫泉、湯洋
溪洋溪藤山44.71132601七斗、萬石、溪洋
台口溪丹雲東坑77.7222821蕉坑、蒲邊、東星、台口
九老溪天台山66215033前洋、溪西、九老
葛嶺溪上巫洋40.415.52427巫洋、利洋、龍村、葛嶺
赤壁溪對山62.2234992對山、長坑、赤壁
莒溪福清過溪61.911.41612嶺頭、莒口
一都溪福清雲山132.511.13624芋坑、赤鯉、大樟

水利概況


圳陂

德化縣境內主要有:
潯中大圳(寶美圳),舊稱林厝圳,水壩位於雙魚山下的丁溪。宋元符中“邑紳林程捐資浚丁溪,復築陂開圳以灌田。圳長二里許,自縣前南市坂至縣東下董坂皆資其利”。陂高七尺,用卵石干砌,粘土止水,常遭洪水沖毀。直至明代中期林長娘捐資修復陂和圳,灌溉面積已有400多畝。民國期間農民無力興修,致陂、圳不能發揮應有效益。1950年後,由人民政府撥款及貸款重新修建並擴建,壩高增至3米,灌溉面積擴大到600畝。
大墘圳,位於丁溪村,壩頭起自英山水尾,早年通水至深圳格,明萬曆年間,由員外李藮雲續建,圳渠延伸到西門橋頭,全長7公里。1953年,開公路礙及部分水圳,由人民政府撥款重修,水壩提高到4米,圳底寬0.80米,圳高1.2米,引水流量0.2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700畝以上。
湖坂圳,在水口鄉湖坂村。建於1966年,干砌卵石壩,壩高1米,主幹渠長7公里,引水流量0.25立方米/秒。1981年從壩頭拓寬渠道3公里,並建電站一座,有效灌溉面積600畝。
龍門灘引水工程,位於德化、永春兩縣境內,工程跨越閩江及晉江兩大水系,在閩江大樟溪上遊河段滻溪的龍門峽谷築壩蓄水,開鑿3公里長引水隧洞穿越分水嶺,將水引入晉江東溪支流湖洋溪的上遊河段錦溪,是一個跨流域北水南調,梯級開發,集引水、發電、灌溉、養殖、旅遊為一體,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水利工程。整個引水工程依次為:龍門灘水庫、一級水電站;二級水庫、二級水電站;三級水庫、三級水電站;控制湖洋溪流域面積304平方公里的內碧水庫、四級水電站,梯級水電站的尾水注入山美水庫。龍門灘水庫控制產溪流域面積36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0m3/s,跨流域引水獲得天然落差50米。梯級水電站沿錦溪及湖洋溪56公里河段布置,總天然落差256米。第一期工程包括兩座水庫(一級水庫庫容5048萬m3、二級水庫庫容70萬m3)和總裝機4.4萬kw的兩級電站(一級電站2台機組1.8萬kw,二級電站2台機組2.6萬kw),設計年發電量1.72億kw.h,年向晉江流域引水4.1億m3。於1985年12月26日破土動工,1992年12月基本建成投產。2000年一級電站增容擴機2×1600kw;2002年二級電站增容擴機2×1800kw,現總裝機5.08萬kw。
永泰縣境內大漳溪上的引水工程在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前就已有之,至清乾隆13年(1748年),較有名的有:
赤錫兩陂,在二十五都(今赤錫鄉),一石陂溉田120畝,一木陂溉田100畝。
小田兩陂,在十六都(今清涼鄉),上下各溉田100畝。
陳陂,在十都(今蒲邊材)雲漈寺前,由陳姓夫婦捐資修建溉田近千畝。
連埕陂、穴利陂,在十二都(今城峰鄉),各溉田100畝。
后黃陂,在二十四都(今梧桐鄉),溉田200畝。
白雲十陂,均在十九都(今白雲鄉),它們是:圓潭陂、龍潭陂、坂頭陂、梌潭波、台前陂、瀨頭陂、雲壑陂、筆架石陂、上碓陂、過溪陂等,各溉農田數十畝或百畝不等。
一都兩陂,在今塘前鄉。一名龍嶼陂,溉田100多畝;一名石畲陂,溉田200畝。
二都兩陂,在今塘前鄉。一名黃潭陂;一名水磨陂,各溉田100多畝。
油杭陂,在十都埔邊(今葛嶺鄉),溉田100多畝。
赤岸三陂,俱在八都(今白雲鄉)。一名東陂,溉田200畝;一名西陂,溉田200畝;一名稱鉤環陂,溉田100多畝。
洋陂,在十都陳陂下,溉田50多畝。
雁門三陂,在十九都雁門鄉(今紅星鄉)。一名狐狸陂,在文昌閣下,溉田100多畝;一名九龍陂,在仙寄岩下,一名仙寄岩陂,亦在仙寄岩下,各溉田200多畝。

水庫

德化縣境內
1966年,水利工作轉向以興建水庫為重點的蓄水工程。1970年3月,建成南埕高漈小(二)型東風水庫。它是全縣第一座小(二)型水庫,集雨面積0.67平方公里,均質土壩,壩高19米,庫容60萬立方米,乾渠長12公里,灌溉面積500畝,投資28.6萬元。1974年9月,建成全縣第一座小(一)型三班紅洋水庫。蘇昌培任工程總指揮。水庫集雨面積1平方公里,均質土壩,壩高18米,庫容129萬立方米,乾渠長10公里,灌溉面積1000畝。到1984年12月又相繼建成愚公、隆泰等水庫。
涌溪水庫
涌溪水庫
涌溪三級水庫電站,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51億立米,總庫容0.69億立米,庫容係數20.7%,為年調節水庫。電站設計水頭185米,引用流量24.2秒立米,裝機容量2x2萬千瓦,保證出力1.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1.236億千瓦時,裝機利用小時3088小時。主要工程包括:中心壩頂溢流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86.5米,頂寬8米、頂長198米,壩體填方量24萬立米,其中碾壓混凝土17萬立米;引水隧洞總長5703.95米,其中高壓管道長639.49米;地麵廠房長51.3米、寬16.3米、高29.3米,安裝3台水輪發電機組(其中梓溪支流東固電站1台1.1萬千瓦),開敞式110千伏開關站長43米、寬32米,安裝2台總容量6.5萬千伏安變壓器;至城關110千伏輸電線路35公里等。
東固水庫,電氣化建設重點項目,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大壩為漿砌石雙曲薄拱壩,高86.5米,總庫容5400萬立方米,電站裝機1台,容量為1.2萬千瓦。
涌溪四級電站,位於福建省德化縣境內,為閩江流域大樟溪水系主要支流涌溪上的第四個梯級,距上游已建成的涌溪三級水庫14km。工程是一以發電為主的引水式電站,不承擔下游防洪任務,也無其他綜合利用要求。涌溪四級壩址以上集水面積410km2。壩址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67億m3,水庫正常蓄水位312m,設計洪水位317.65m,校核洪水位318.81m,水庫總庫容475萬m3,屬日調節水庫。電站總裝機容量22MW,多年均發電量6715萬kW.h。電站建成後主要向德化電網供電,以彌補德化縣中遠期的電力缺口,同時也可以與大網進行電力交換,緩解大網的電力負擔。樞紐工程主要由攔河壩、引水系統、廠房及開關站等建築物組成。攔河壩位於涌溪與梓溪匯合口(雙溪口)下游1.5km處,為細骨料混凝土砌石重力拱壩,壩頂高程319m,最大壩高38m,下游壩坡1:0.2,壩最大底寬11.6m,厚高比0.305,壩頂上游壩面弧長177.65m,壩頂左半拱中心角為52.003,壩頂右半拱中心角為54.075。泄水建築物為河床中部的一孔溢流壩,溢流堰前凈72m,不掛閘,堰頂高程312m,採用挑流消能。廠房位於壩下游5km河道右岸的丘板村附近,廠內安裝2台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單機容量11MW。主廠房尺寸為42.85×16.3×28.55m(長×寬×高),其中機組段總長25.5m,安裝場長17.35m,副廠房分別位於主廠房上、下游側和安裝場下部。
永泰縣境內
尖山水庫,位於同安鄉連坪村。1957年9月動工興建,1960年1月建成。水庫集水面積2.48平方公里,總庫容量229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90萬立方米,可灌溉同安、梧桐兩個鄉的8個村面積6000畝農田,有效灌溉6000畝,保證灌溉5400畝,防洪面積500畝。壩為均勻土質壩,主壩高2.45米,壩頂長110米,副壩高3.6米,長22米。渠道由總乾渠引出溪南、明燈左右兩支渠,渠道總長21.9公里。整個水庫建設投資78.2萬元(國家補助39萬元,地方自籌39.2萬元),投放勞力40萬工日,完成土石方42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6人(其中全民2人,鄉辦4人)。
先進水庫,位於盤谷鄉福坪村。1959年9月動工興建,1960年1月因國家遇到暫時困難,工程緩建,1966年10月續建,1967年12月建成。水庫集水面積1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3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9萬立方米。壩高21米,壩頂長97米,壩頂寬2.5米。左乾渠石渡槽一座,渠長1公里;右乾渠薄壁渡槽一座,渠長3公里,配套支渠3條計9公里,整個渠道總長13公里,可灌溉5個村3000畝農田,有效灌溉3000畝,保證灌溉2000畝。整個工程投資22.7萬元(國家撥款10.1萬元,地方自籌12.6萬元),投放勞力11.2萬工日,完成土石方7.31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3人(均為鄉辦)。
頂隔水庫,位於大洋鄉康樂村的大洋溪支流上。1970年4月動工興建,1972年5月竣工。水庫集水面積1.91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29萬立方米,有效庫容量103萬立方米。壩高23米,壩頂長122米,壩頂寬3.5米,可灌溉4個村的農田3500畝,有效灌溉3000畝,保證灌溉3000畝。工程總投資26.6萬元(國家補助13萬元,地方自籌13.6萬元),投放勞力12.15萬工日,完成土石方7.96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2個(鄉辦)。
大喜水庫,位於嵩口鎮大喜村。1973年12月10日動工興建,1979年8月竣工。水庫集水面積47.78平方公里,總庫容量222.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39萬立方米。壩為石砌重力壩,高22.2米,壩頂長71米,壩頂寬2.5米,可灌溉3個村水田2300畝,有效灌溉2300畝,保證灌溉2300畝。工程總投資65.19萬元(國家補助52萬元,地方自籌13.19萬元),投放勞力19.55萬工日,完成土石方3.85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3個(鄉辦)。
白雲水庫,位於白雲溪上游的白雲鄉牛洋里。1977年11月20日動工興建,1980年11月20日竣工。水庫集水面積9.3平方公里,總庫容量54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量53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4500畝,保證灌溉4500畝。壩為土石混合壩,壩高38米,壩頂長120米,壩頂寬6米。溢洪道為波型閘門(2——5×4.5米),輸水壓力隧洞,長140米,洞徑2米,採用斜拉閘門、控制。渠道分引水渠和乾渠。引水渠長2公里,流量2立方米/秒,左右兩條灌溉乾渠共長9公里,渠道上有渡槽4座,倒虹吸裝置180米。水庫是灌溉、發電、防洪綜合效益工程,總投資291萬元(國家撥款188萬元,地方自籌103萬元),總投工103萬工日,完成土石方55.66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16人(全民11人、臨時5人)。
汪洋水庫,位於大洋鄉旗東村。1976年動工,1984年8月建成。水庫集水面積2.7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6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33萬方,可灌溉大洋鄉旗東、肖洋、榮洋、共新、珠洋、尤乾、旗杆等7個村農田5500畝,有效灌溉3000畝,保證灌溉2500畝,壩型為粘土心牆石壩,壩高28.5米,壩頂長130米,壩頂寬5米。渠道有倒虹吸裝置541米,左乾渠長1702米,右乾渠長5810米。工程總投資99.92萬元(國家補助77.95萬元,地方自籌21.97萬元),總投工39萬工日,完成土石方30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5人(鄉辦)。
方廣水庫,位於葛嶺鄉方廣坑,海拔30米,集水面積8.5平方公里,總庫容量137.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量91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3100畝,有效灌溉3000畝,受益範圍有葛嶺、九老、溪西三個村。工程於1965年動工,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下馬停建,只完成壩高20米,蓄水量50萬立方米,工程量土石方19萬立方米,蓄水量5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000畝。1971年加高溢洪道1.50米,使蓄水量增到63萬立方米,並修建部份渠道。1984年續建,大壩加高,增建防浪牆、拉杆、護坡、溢洪壩、水閘以及管理所等,至1985年12月竣工。大壩為均勻土質壩,高21米,壩頂寬5米,壩底寬106米,壩頂長167米。渠道全長11公里,左渠4.5公里,右渠7.5公里。工程總投資58萬元,總投工51.6萬工日,完成土石方26.24萬立方米。水庫設管理人員5人(鄉辦)。
丘洋水庫,位於同安鄉丘洋,集雨面積15.4平方公里,總庫容為549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為439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5520畝,有效灌溉面積3520畝,受益範圍有同安尾林和梧桐等。工程於1984年10月開工,1987年10月竣工。壩型為粘土心牆堆石壩,壩高28.5米,壩頂長140米,壩頂寬6米,溢洪道寬35米,放水導流洞長152.8米,轉動門蓋孔1米,啟閉絞車5噸型2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21.5萬立方米,投放勞力32.36萬工日,總投資179.9萬元(國家補助80萬元,地方自籌99.9萬元)。庫區淹沒丘洋自然村計遷移23戶147人,淹沒水田242畝。水庫設管理所,有管理人員7人(均鄉辦)。

水電工程

德化縣境內
龍門灘引水發電工程,位於霞碧鄉碩儒村,是跨流域引水、梯級發電、綜合利用的工程。整個工程設4級水電站,裝機容量7.55萬千瓦。年引水4億多立方米,將閩江水系的滻溪水引入晉江水系后,南安縣山美水庫電站年可增加發電3400萬千瓦小時,並向泉州市和肖厝港工業區提供部分生活、工業用水。龍門灘一、二級電站分別位於德化境內的霞豐和冷水坑。第一期工程由1個引水樞紐和2個梯級電站組成,於1985年12月26日動工興建。水庫的容量5280萬立方米,流域集雨面積360平方公里。攔河壩採用碾壓式混凝土重力壩,壩高56.5米,頂長159米。一級電站有壓力引水隧洞長2872米,直徑4.6米,設計水頭90米,引水流量27.66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1.8萬千瓦,年發電量7600多萬千瓦小時。二級電站有41萬立方米的反調節水庫,壓力引水隧洞長3202米,直徑4.2米,設計水頭110米,引水流量30.9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2.6萬千瓦,年發電量1億千瓦小時。第一期工程還包括110千伏輸電線路,從龍門灘二級電站經一級電站至德化城關變電站16.7公里,工程於1989年8月竣工。一級電站於1989年9月建成發電。二級電站於1989年7月動工。
初溪電站,縣辦初溪電站,位於滻溪上游石山村境內,集雨面積132平方公里,設計水頭43米,引水流量4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1600千瓦,是縣辦第一座容量最大的電站。工程於1977年1月動工,12月竣工投產。工程指揮邱雙炯,技術設計、施工周桂發、連成績、陳春波、鄭章寶。整個工程包括漿砌石單拱壩1座,高4米,長20米;乾渠長5.6公里,其中無壓引水隧洞4個,總長1.4公里;廠房和宿舍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工程總投資130萬元。
雙溪二級電站,位於滻溪支流雙芹溪下游半嶺村。為引水式日調節電站。集雨面積120平方公里,設計水頭51米,引水流量4.14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1600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848萬千瓦小時,年利用5300小時。有4.6米高漿砌石攔河連拱壩1座,20.7米高、65米長的漿砌石單曲拱壩1座;渠道長3.2公里,無壓引水隧洞長2.27公里。工程總投資254.9萬元。電站原由南埕、潯中、三班鄉聯辦,1983年12月動工,工程指揮徐福鑽,后因資金不足而停建。1984年7月,縣入股合辦後續建。1986年12月至1987年5月,一、二號機組相繼發電並併入縣網運行。
瓮口電站,位於滻溪上游格頭村境內,由縣和國寶鄉合辦。集雨面積81平方公里,設計水頭66米,引水流量2.08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1000千瓦。主要建築物有:連拱壩1座,高7米,長40米;引水明渠3.8公里;隧洞長2.2公里(主隧洞長1.09公里),直徑2.3米;另有廠房、宿舍等。工程於1978年2月動工,1985年4月竣工投產,總投資170萬元。
雙溪一級電站,由雷峰鄉與南埕鄉的許厝村(1/40股份)合辦,位於滻溪支流雙芹溪中游長基村境內。集雨面積47平方公里,水庫容量183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6萬立方米,全縣最高的漿砌亂塊石單曲拱壩高25.6米,長86米,屬壓力洞引水壩后式;隧洞長3.2公里,直徑1.1米,設計水頭80米,引水流量1.6立方米/秒,裝機2台,容量800千瓦。工程於1978年7月動工。1981年5月,第一台機組發電,7月併入縣電網。雙溪一級水庫於1982年5月籌建,1984年12月竣工。第二台機組於1989年12月1日發電。工程總投資108萬元。
永泰縣境內,
梧桐水電站,於1955年11月動工,1957年7月建成投產。之後,里島、東風、芭蕉、東方紅等水電站相繼建成,到1987年全縣有5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9座,100~500千瓦的水電站22座,10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119座,總裝機容量19145千瓦。
東風水電站,為地方國營,位於城峰鄉太原村,是以大樟溪幹流發電、灌溉的綜合利用工程。於1966年動工,1970年8月建成發電。發電裝機8台,容量600千瓦,保證出力600千瓦,年發電量243萬度,灌溉農田面積3800畝。工程總投工40.03萬工日,總投資60.3萬元。工程包括大壩、航道、引水渠、進水閘、機坑、廠房和管道等。攔河壩由樁板壩、漿砌塊石重力壩、溢流壩等組成。重力壩高7米,長60米。航道長109米,寬5.5米,設計流量12立方米/秒,流速2——3米/秒。機坑安裝6台AT60——6水輪泵,每組二台串聯,三組並聯。水頭4米,每台過水量1.57立方米/秒,總過水量9.06立方米/秒,總揚程48米,凈揚程40.5米,每組水輪泵出水量0.138立方米/秒,總出水量0.414立方米/秒。
芭蕉電站,為地方國營,位於富泉鄉芭蕉村雙溪,利用大樟溪支流芭蕉溪水發電。電站於1970年6月動工興建,1973年6月建成投產。裝機3台,容量1200千瓦,年發電量215.64萬度,保證出力480千瓦,工程總投工13.3萬工日,總投資59.9萬元,土石方5.66萬立方米。工程包括攔河壩、引水渠、壓力管道、機坑和廠房。攔河壩為檔板壩,高1.9米、長60米。引水渠全長1.87公里。壓力管道用鋼板焊接而成,長170米,管內徑1米。站內設立主變壓器兩台,容量共1560千伏安。
東方紅水電站,為地方國營,位於葛嶺鄉台口村石塍頭地方,是利用大樟溪於流發電、灌溉的綜合利用工程。裝機10台,容量1250千瓦,灌溉農田5382畝。工程於1966年10月動工興建,1968年停建,1970年12月續建,1976年2月建成投產。工程總投工28.77萬工日,總投資147.78萬元,土石方15.5萬立方米。工程包括大壩、廠房、渠道、壓力池、壓力管道等。大壩長151米,高4.2米,由42跨板檔壩和7跨支檔壩組成。進水閘門為弧形,裝有液壓啟閉機1台。
富泉溪一級水電站,為地方國營,位於富泉鄉瑞應村,1975年10月動工,1979年緩建,1983年3月續建,1985年10月建成投產,裝機1台,容量2500千瓦,1986年3月發電,1987年又裝1台2500千瓦,共計5000千瓦,保證出力2500千瓦,年發電量1611萬度。工程包括在富泉溪上游大洋鄉下蘇村油洋地方和同安溪得石地方連建兩座水庫。油洋水庫庫容1275萬立方米,得石水庫庫容108萬立方米。從油洋開渠道4871米(其中隧洞9條,長3890米)至站址,從得石開渠道3369米(其中隧洞9條,長3139米)至站址。二條渠道上建有控制閘、泄水閘等共9座。壓力管道(鋼管)長296米,內徑1.4米,35千伏安變電站一座(總容量63千伏安)。工程總投資1074萬元,總土石方44.6萬立方米。
白雲二級電站,為地方國營,位於白雲鄉白雲溪夾港溪。系利用一級電站尾水發電。1977年11月動工興建,1979年12月竣工發電。裝機2台,容量800千瓦,保證出力720千瓦,年發電量194萬度。工程有引渠(分左右)兩條,單層磚石廠房一座,1000千伏變壓器一台等。總投資56.45萬元,總投工29.35萬工日,土石方7113萬立方米。
白雲一級電站,為白雲鄉辦,位於白雲鄉彎道橋。利用白雲至夾港溪河段135米天然落差,築壩引水建成電站。工程於1973年動工,1976年12月竣工,1980年擴建,總投資2783萬元。攔河壩築於白雲溪石門限的牛鼻腔瀑布處,是漿砌塊石溢流壩,壩高3.5米,長25米,引水渠長2.1公里,建有壓力池1個,壓力管2條。廠房為單層混凝土結構,裝機4台,容量1210千瓦。年發電308萬度,保證出力1210千瓦。
丘洋三級水電站,為梧桐鄉辦,位於梧桐鄉椿陽村。1985年7月開工,1986年8月建成投產,裝機2台,容量640千瓦,年發電量230萬度,主變壓器1000千伏安。電站引丘洋二級水電站(未建成)尾水,引水渠長2390米,其中涵洞4條長1390公尺,以及前池、管道和廠房,總投資120萬元,工程量5.09萬立方米,總投工5.15萬工日。
溪門電站,為赤錫鄉辦,位於赤錫鄉溪門村。1972年2月動工,后因勞力、資金不足停建,1979年8月續建,1981年8月建成投產。裝機2台,容量500千瓦,保證出力500千瓦,年發電量20萬度。工程包括攔河壩、引水渠、隧洞、壓力池與廠房等,總投資40萬元,總投工7.81萬工日,土石方13.15萬立方米。
口坑水電站,為洑口鄉辦,位於洑口鄉祥鑾村口坑觀音瀨。1980年動工,1984年9月建成投產。裝機3台,容量600千瓦,保證出力480千瓦,年發電量273萬度。該站工程包括一座寬80米,高3米的水泥石砌連拱壩,長440米的引水渠,以及廠房等,總投資66.39萬元,總投工9.8萬工日,土石方6.05萬立方米。

航道水運

德化縣境
滻溪水路,是縣內主要水路,全長101公里。用來放木排,竹排的溪段,從霞碧鄉碧坑起,流經塔兜、南埕、石柱、村場、摘錦、湖坂、溪頭至水口鄉湖坂村涌口匯涌溪入大樟溪,經永泰縣境入閩江,距福州230公里。據當地任氏口傳,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0年),南埕木船可沿溪入大樟溪而通閩江。1963年後,隨著公路的發展,放木量漸少。
涌溪水路自桂陽鄉涌溪開始可以放木,流經久住、丘坂,至涌口與溪匯合。涌溪沿岸盛產木、竹,向來漂運頻繁。1987年,仍有少量木、竹沿此漂運到公路邊。
永泰縣境
大樟溪幹流為永泰縣主航道,自橫山岐流經洑口、嵩口、梧桐、赤錫、樟城、台口、葛嶺、塘前至合山與閩侯縣交界處,全程121公里,自洑口至塘前水面最寬處為500米,一般為100米;水深洪水期13米,常水1米,枯水0.6米;流速洪水期每秒7米,常水每秒1米,枯水每秒0.2米。從洑口至樟城為岩石河床,樟城至塘前為岩石或卵石河床,塘前以下為卵石或沙質河床,全線均可結排筏運。可通木帆船里程1953年至1961年為90公里,1962年以後為120公里。
從洑口至嵩口水淺灘多,常水深0.8米,除洪水期外,須經水位配合方可通木帆船。嵩口至樟城常水深1米,除洪水外,視水位情況而定可否通木帆船。樟城至塘前,除洪水外,一般可通木帆船。塘前至福州航道,可通木帆船、機動船、小輪船及拖駁船。
大樟溪支流可通小舟或結排筏運的為永泰縣次航道。主要有:洑口溪、下漈溪、月洲溪、梧桐溪、赤錫溪、清涼溪、一都溪。此外,可散放木竹的溪流有:赤水溪、大喜溪、小喜溪、丘洋溪、圳南溪、赤錫溪、蜚英溪、富泉溪、溫泉溪、溪洋溪、台口溪、溪西溪、葛嶺溪、莒溪等。
閩侯縣
大樟溪是閩江下游最大的支流。上游滬溪、涌溪發源於德化縣境內的戴雲山主峰,兩溪匯合後由橫山岐流經永泰縣,溪流自南嶼鎮龍泉村入境,經南通鎮新岐村注入閩江南港。幹流全長234公里,其中閩侯境內河段長20.5公里。永泰塘前至新岐段枯水期水深0.5~0.8米,趁潮可通航30噸級輪船。
南通內港,大樟溪的一條支港,位於南通鎮的陳厝至文山間,通航里程25公里,枯水期水深1米,河床寬15米,可通航15噸級船隻。
南嶼內港,大樟溪的一條支港。位於南嶼鎮江口至洋里閘間,通航里程26公里,枯水期水深1米,河床寬20米,可通航15噸級船隻。
南通港,位於大樟溪與閩江南港的相匯處,是南通、南嶼通往福州的重要出口港。港區範圍可分為兩大片,南片有南通道、方庄、古城、新岐、文山等碼頭,北片有蘇岐、江口、六十份碼頭,岸線長達15公里,乘潮可靠泊50噸級貨船8艘。陸路有2條公路交叉港區,東西走向的福州至永泰公路從市郊灣邊過渡經江口直達永泰縣(1991年後改道過洪塘大橋經金嶼、南嶼達永泰);南北走向的國道316線與324線的連接線從港區中心穿過。正在建造的閩江南港大橋飛架在大樟溪之上,把港區南北兩片連在一起。港區江面寬闊,潮汐落差大,漲潮時江闊水深,大小船隻均可航行,退潮時沙灘裸露船隻需繞道而行。
南通港是永泰縣和閩侯縣境內南通、南嶼各鄉進入福州的主要門戶,歷來以客運為主,每日都有大量旅客在此過渡往返於福州。貨物運輸主要有磚、瓦、沙、石等地方建築材料。碼頭則根據客運特點和潮汐變化情況設置,多系石砌棧橋或台階碼頭。駁岸長短不一,長的可同時靠泊8艘渡船,短的只能供2艘系纜。運載工具主要是各類渡船和小噸位的磚瓦運輸船。新中國成立前,這裡有私人雙尖船100多艘用於客貨運輸。1953年6月相繼組織渡船合作社和水上運輸社,分別負責旅客渡運和貨物運輸。1978年以後,多數客渡船改為機動船,載客量多,航速快。1985年客運量達112萬多人次。洪塘大橋建成通車后,該港客運量銳減,1993年不到50萬人次。

流域概況


戴雲山,曾名迎雪山、佛嶺。是福建省中部主要山脈。走向為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由大戴雲、小戴雲和中尖、白鹿貢、蓮花池貢、牛皮尖、大格貢(海拔均達1660米以上)等七座山峰組成,遠望僅見五峰,似蓮花。主峰大戴雲位於北緯25°40′,東經118°11′。1985年5月16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戴雲山自然保護區,包括九仙山,隸屬德化縣人民政府。保護範圍位於上涌、赤水、雷峰、大銘四個鄉交界處,總面積145957畝,約佔全縣總面積的1/23。自然保護區內地勢一般為海拔900米以上的中山地,山體坡度都在40°~60°之間。
德化縣於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置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土地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萬,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德化縣地處閩中屋脊戴雲山區,全縣地勢較高、地形複雜,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5℃,年均無霜期260天左右。境內資源豐富,擁有“山多、水足、礦富、瓷美”四大優勢,素有“閩中寶庫”之稱。山多,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福建第二大山脈戴雲山主峰橫亘境內,是典型的山區縣;現有林業用地272萬畝,有林地257萬畝;林木蓄積量1245萬立方米,占泉州市的55%;森林覆蓋率77.3%,位居泉州市首位。水足,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為我省多雨區之一;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福建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國平均水平的3.8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產品80%以上外銷,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先後榮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瓷都·德化”、“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早熟梨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稱號。1996年以來,多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居福建省各縣(市、區)第14位。201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0.18億元,公共財政總收入14.92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1億元。
永泰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境內群山林立,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西南部的東湖尖為全縣最高,海拔達1681.9米。全縣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沒有平原,僅有城關、嵩口、葛嶺、大洋、白雲等山間小盆地。縣城至省會福州市區62公里。永泰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為14.6~20.1攝氏度。年日照時數為1445~2193小時,年均無霜期296天。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570.7毫米,相對濕度為79%。境內乾濕季節分明,3~9月為多雨季節,10至翌年2月為少雨季節。永泰縣水系發達,大樟溪發源於德化縣,橫貫西東。由於徑流量和落差都較大,淡水資源充裕,為發展水力發電、農業灌溉、工業用水以至人畜飲水等創造了有利條件。永泰山高林密,是福建省36個林區縣之一,綠化程度達93﹪。是著名的“李果之鄉”、“武術之鄉”、“建築之鄉”。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旅遊區青雲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姬岩,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蓋山名山室,有國家水利風景區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天門山等,是全國優秀旅遊縣。永泰歷史悠久,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建縣,縣名永泰。簡稱為永,1964年改簡稱為樟。永泰人民世代以農為本。曾生產出“埔埕李干”、“溪洋青梅”、“永福白菜”、“嵩口筍乾”、“梧桐塗柿”、“蓋洋香菇”、“姬岩茶葉”、“埕頭糟菜”和“富泉羊”、“同安豬”等聞名省內外頗具地方特色的產品。特別是胭脂李、芙蓉李,飲譽全國。用李果加工成的嘉應子,早已海外知名。1980年以後,鄉鎮工業企業異軍突起,除傳統的服裝縫紉、食品加工、竹木加工、鑄造等行業外,發展了工藝美術、化工、機械等新的行業。特別是2000年後以馬洋工業園區、城峰工業集中區和塘前工業走廊為龍頭,工業企業在全縣各地開花,至200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1173家,其中產值在5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有61家,全縣工業年總產值為250317萬元,是1950年的22.04萬元的11357.4倍,是1978年1724.81萬元的145倍。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福州市西南側,呈月牙形拱衛省城福州,東鄰福州市區、長樂市、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抵閩清縣,北靠古田縣,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閩侯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於此,創造了“曇石山史前文化”,被稱為“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設冶縣至今,歷為王都、省、郡、路、州、府駐地。閩侯縣風景秀麗,境內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全省八大旅遊品牌之首的曇石山文化遺址、國家森林公園旗山及漢族地區重點寺院、“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寺等多處旅遊勝地。南嶼雙龍、白沙湯院和荊溪光明等地是著名的地熱資源主要分佈地;縣內盛產柑桔、荔枝、龍眼、橄欖四大名果,是“中國橄欖之鄉”。地形全縣山脈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群山連綿,山巒重疊,氣勢雄偉,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屬鷲峰山東伸支脈,由閩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後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鄉鎮,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西南部山地屬戴雲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唐朝韓渥詩道:“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境內年降水量1200~210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73.9毫米。已成為接受中心城市輻射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依靠豐富的腹地資源,該縣注重以園區建設帶動工業發展,初步形成了“兩區三園”的工業發展格局。青口投資區屬省級汽車工業園區,是省市重點打造的汽車生產基地,以發展汽車為主,有245家企業,2010年全區實現產值260億元。閩侯經濟技術開發區涵蓋荊溪、甘蔗、竹岐、白沙等鄉鎮,規劃工業用地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2家,竣工59家,2010年全區產值突破40億元。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位於上街鎮,入駐37家企業。福州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位於南嶼鎮,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目前已引進兆元光電、海寰生物等22項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