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是一個漢字,讀作huái,本意是指最清的水,也指水名,源於中國河南省桐柏山,古稱“相城”,流經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該文字在《爾雅》和《周禮·職方式》等文獻均有記載。

字源演變


huái 匣紐、微部;匣紐、皆韻、戶乖切。
形聲字。從水,隹聲。水名。凡三:1.今稱淮河。古代四瀆之一。《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源出河南桐柏山。《說文》:“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2.在安徽省南陵縣南。3.指“秦淮河” (因部分為秦時所鑿,故名)。甲骨文用為地名。《殷虛書契前編》2.24.5:“己亥卜,貞:王於淮往來亡災。”金文用為部族名。曾伯??:“克狄淮夷”。 《書·費誓》:“徂茲淮夷。”《史記·周本紀》“東伐淮夷”用並同。《尚書大傳》卷二:“久矣天之無別風淮雨。”鄭玄註:“淮,暴雨之名也。”淮,金文或從“唯”,於義無別。

基本釋義


● 淮 huái ㄏㄨㄞˊ
◎ 〔~河〕水名,源於中國河南省桐柏山,流經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簡稱「淮」,如「~北」。「~南」。

詳細釋義


◎ 淮 Huái
〈名〉
● ● (形聲。字從水,從隹(zhuī),隹亦聲。“隹”本指“鳥兒”,特指“鳥頭”,引申為“高、精、尖”。“水”與“隹”聯合起來表示“頂級水”、“水至清”。 本義:最清的水。 特指:水名。也稱淮河) 同特指 [the Huaihe River]
淮,淮水也。――《說文》。朱駿聲曰:“出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桐柏山,經安徽至江蘇清河縣合於河,經安東縣至雲梯關入海。”
江淮河濟為四瀆。――《爾雅》
其浸淮泗。――《周禮·職方式》
淮左名都。――宋·姜夔《揚州慢
● ● 又如:淮洪(淮河與洪河,一說淮河中的洪水。也比喻善言健談);淮軍(李鴻章在安徽一帶組織的軍隊);淮南耆陽(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聲望的人)。
詞性變化
◎ 淮 huái
〈形〉?
大 [torrential]
淮雨。——《尚書大傳》。注:「大雨之名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淮
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從水隹聲。戶乖切
說文解字注
(淮) 淮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南陽郡平氏、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縣西北四十里有故平氏城。前志平氏下曰。禹貢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至淮陵入海。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江夏、廬江、九江、不邳諸郡。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按桐柏大復、以四字為山名。漢志、說文、風俗通、酈注皆雲桐柏大復山。應劭注地理志雲。復陽縣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是也。後世地誌析為二山。乃非是。禹貢祇雲桐柏、省言之也。古經史所舉之山皆舉其全勢。後人乃以一支一節當之。若水經所謂胎簪、亦卽桐柏耳。作水經者別為二。亦非也。今淮水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東流經羅山縣、眞陽縣、息縣、固始縣、光州。又入江南畍。經潁州府、霍邱縣、潁上縣壽州懷遠縣鳳陽府、臨淮縣、五河縣、盱眙縣、泗州。至淸河縣合於河。經山陽縣、阜寧縣、安東縣。至雲梯關入於海。古水道河於冀州入海。不與淮同入海。淮之古水道今未有異。淮自平氏至入海、大致東北行。東多北少。許雲東南、南字誤。從水。隹聲。戶乖切。十五部。按禹貢濰水、漢書作維水。其作淮者、誤。

康熙字典

《唐韻》戸乖切《集韻》《韻會》乎乖切,音懷。水名。《說文》水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風俗通·山澤篇》淮,均也。均其務也。《春秋·說題辭》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分界,東至於海也。《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書·禹貢》導淮自桐柏。
又水出漢中。《前漢·地理志》漢中郡房陵縣淮山,淮水所出。
又淮安,郡名。《廣輿記》秦屬九江郡,曰淮隂。漢曰臨淮,晉曰山陽,隋唐曰楚州,宋曰淮安。
又《韻補》葉胡隈切,音回。《左傳·昭十二年》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一說淮讀為濰葉韻。
又葉虛欺切,音熙。《顏延之詩》惜無爵雉化,何用充江淮。去國還故里,迷門樹蓬藜。

經籍籑詁

~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釋名釋水】○~均也【廣雅釋水】○~者均其勢也水經淮水注引【春秋說題辭】○~者均均其務也風俗通山澤引【書大傳】○大水~也【淮南時則】雉八大水為蜃注○~ 0405夷二水名【書禹貢】~夷蠙蛛曁魚馬注○~沂二水名【書禹貢】~沂其乂鄭注○~暴雨之名也【書大傳】~雨注○~榮二祝氏之官也【周書王會】祝~氏榮氏次之注○~極地名【山海經海內東經】汝水入~極西北注○~或為睢【周禮職方氏】其川~泗司農注○【左氏昭十二年傳】有酒如~釋文~本作濰○【唐扶頌】匯夷來降~作匯。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淮雨、秦淮、南淮、淮左、淮西、淮甸、淮白、邊淮、淮汭、兩淮。

相關成語

淮南雞犬河漢江淮、、淮橘為枳、別風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