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

茨河

茨河,是淮河支流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張胖店以上稱黑河,以下稱茨河,故又統稱黑茨河。一般以李貫河為主源,源出河南太康縣王公府附近,流經太康、淮陽、鹿邑、鄲城、界首、太和及阜陽諸縣(市)境。河道全長185公里,流域面積2994平方公里。豫、皖省界張胖店以上稱黑河,以下稱茨河,又統稱黑茨河。黑茨河原是潁河的支流,於阜陽市茨河鋪注入潁河。茨河原為潁河支流,茨淮新河開挖后,截入新河。

幹流情況


茨河是淮河支流茨淮新河左岸支流。豫、皖省界張胖店以上稱黑河,以下稱茨河,故又統稱黑茨河。黑茨河上游分兩支,北支為李貫河,南支為黑河。其中河南省境100公里,安徽省境85公里。流域面積2994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境1738平方公里,安徽境1256平方公里。
黑茨河在安徽境內,自省界張胖店起,東南向流,經清淺集、李興集、張冊店、倪邱集,然後通過原牆閘,基本南流,經關集右納谷河,至茨河鋪注入茨淮新河。
茨河,古稱細水。發源於河南省太康縣與淮陽縣交界處,在河南省稱黑河。到張胖店入縣境,始稱茨河。流經清淺、雙廟、張冊店、斤溝、名利、原牆、關集等地,至高溝出縣境入阜陽達茨河鋪入茨淮新河。縣境內全長71.5公里,流域面積1009平方公里。流入諸水:右岸有谷河、北八丈河、鳳凰溝、大王溝、南洛河、蘆草溝、皇姑河、港溝、改溝、解放溝、魏溝。左岸有宋塘河、柳溝、響溝、青陽溝、古舊溝、魚鱗溝、鞏馬溝、紅蓮溝、黃河溝等。
茨河是潁河的又一主要支流。由太和西北部入境,流經太和縣,入阜陽市北境,原於茨河鋪匯入潁河,開挖茨淮新河后,茨河改入茨淮新河。茨河在阜陽地區境內長83公里,流域面積1256平方公里。其支流有谷河、北八丈河等。
黑河,發源於太康縣姜庄,經太康、淮陽,由鄲城縣張胖店出境。區內河長107公里,流域面積1738平方公里,是發源於區內的最大河流,平均徑流量0.73億立方米。
茨河——源自河南太康縣遜母口之北,東南流,經淮陽、鹿邑、鄲城,於張胖店入安徽省境,再東南流,經太和縣於吳橋口入阜陽縣境后,轉南流。在呂庄,有長流溝自東北來注;在張橋涵有張溝自西北來注;在四里庄南有任溝自東北來注;在郭溝閘有郭溝自東來注;在郭溝閘南有向陽河自東南來注;在許溝涵有許溝自西來注,然後於茨河鋪入潁河。在縣境內流長15公里,流域面積107平方公里。河床高程為23.62米至21.67米;河底寬為35米;河口寬為120米底底比降為1/8000;最大安全泄量為720m3/秒。
茨河在縣境內主要支流:
張橋溝——源於太和縣青楊樹南,東南流,在前軍王營東入阜陽縣境,折東流,與楊溝相交,在張橋涵注入茨河。在縣境內流長3.5公里。
郭溝——源自伍明集北蔣庄,西流,交新建溝、老茨河,在郭溝閘入茨河。流長8.25公里。
韓溝——源自大關庄,穿楊溝,經蘆營,在韓溝涵入茨河。長5.92公里。
薛溝——源自大鹿庄,穿楊溝,經邵營,在薛溝涵入茨河。長7.94公里。

水文特徵


茨河1955年至1958年測得平均年徑流量為282億立方米。主要河道徑流量豐水年與枯水年相比變化大,少數枯水年部分河道斷流,水利資源利用率較差。
茨河上共建有2個水位站,即茨河關集水位站、茨河倪邱水位站。關集水位站自1943年至1985年觀測38年份,測得茨河歷年最高水位為1957年7月22日的32.83米;最低水位為1953年10月14日的24.01米,並測得茨河1956年全年徑流量8.758億立方米。
受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口,黃河南泛影響,本干自清淺集至范渡口,河槽全部淤平;范渡口至關集中,被斷續淤塞;關集至茨河鋪基本淤平。支流北八丈河、黃姑河,淤平后已無河形;谷河自吳孤堆至關集,也基本淤平,不成河形。1951年低標準疏通了本干及較大支流;1988年開始進一步整治,排澇標準為3年一遇,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整個工程已經竣工。張胖店地面高程37.0米,河口地面高程30.0米,平均沿河地面坡降1/12000。現河槽底寬為38~61米,河底高程31.5~22.96米,水深4.7~6.9米,排澇能力278~558立方米每秒,比降1/13400;排洪能力613~1114立方米每秒,水深6.64~8.36米,比降1/12500。

主要支流


北八丈河 又稱八丈溝,即古黑河;亦名蔡河。源於河南省扶溝縣古浪蕩渠(今賈魯河),自汝寧經鄲城入境,東流經蘆村、光武區,至太和縣兩義口分支,南支流經黑虎廟入谷河(南八丈河),稱唐河;北支流經范渡口入茨河。境內寬25米,深5米,長10.2公里。
南八丈河 太和縣境內稱谷河。源於河南省汝寧,由沈丘縣入境,穿越光武區東流,過如意溝入太和縣境,至關集入茨河。境內寬約八丈,故名。境內長17公里,深6米。
皇姑河 黃河決口衝擊而成,又稱小黃河,源於河南省鄲城縣境,穿越縣境棗林鄉,東流太和縣李興區,與北八河合河合流入茨河,境內長6公里。
蘆草溝 原是小溝,兩岸蘆草較多,故名,1966年治理。源於河南省鄲城縣境,東流經縣境蘆村鄉2公里入太和縣境,經王閣鄉入茨河。
拉縴溝 原系黃河故道,以行船靠人工拉縴,故名。源於河南省鄲城縣,經趙樓行政村入北八丈河。境內長10.3公里,寬22米,深3.5米。
徐寺溝 源於光武區馬集鄉前劉窯,流經徐寺村,至郝庄入南八丈。1958年重挖,長8公里,寬10米,深5米。
界亳河 1959年開挖的二級河道,計劃由界首通往亳州。西起界首師範后潁河左岸,東北經河北、光武、劉窯3鄉,過八丈河入太和縣境,由李興集匯入茨河。境內長10公里,寬18米,深6米。

水系疏浚


茨河古稱細水,在地區境內有薛溝、韓溝、蓮花溝、順堤溝、響溝、柳溝、杜溝、大澗溝、黃連溝、宋塘河、黃姑河、東順堤溝、北八丈河、古河等40多條大小支流。民國27年(1938年)花園口決堤后,黃河主流由賈魯河入侵,一支經北八丈河、皇姑河入茨河,一支由谷河入茨河。連續9年,該河主河道28段淤塞,清泥淺至范渡口、范渡口至關集、關集至茨河口已基本淤平。一遇陰雨,濁流四溢,界首、太和境內的131.14萬畝耕地經常被災。1950年,政務院做出治理淮河的決定后,中共阜陽地委把疏浚茨河作為治淮的一項重要任務。1951年春,太和、阜陽兩縣,投入民工30萬人次,歷經3個冬、春,疏浚鮑樓至邵檯子,邵檯子至茨河口的河段,並分期分批疏浚該河的各條支流。青陽溝、宋唐河等支流流速滯緩,易於淤堵,已3次進行清淤。

水系調整


茨淮新河系由治淮規劃領導小組規劃,並報請國務院批准實施的解決淮河中游洪水出路的大型骨幹工程。該河上起潁河左岸的茨河鋪,截引茨河、西淝河芡河,在懷遠縣荊山口入淮河,全長134.2公里。1979年冬至1980年春,仍因經費不足,只開挖插花閘至潁河的24.456公里的河道中泓(底寬40米),將茨河水截引至新河。

提防


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堤,茨河皆蒙其害,其兩岸堤壩早已湮沒無存。1951年夏,連降暴雨,河水出槽,兩岸農田皆淹沒。水退後,茨河兩岸農民利用清淤棄土築圩堤19處(茨左9處,茨右10處)進行自保。1963年,茨河漲水,一些溝口倒灌,兩岸耕地又一次受淹。當年冬,太和縣人民委員會報請安徽省計劃委員會批准,在縣境內的茨河兩岸築防洪堤壩134.51公里。工程計劃剛實施,“文化大革命”開始,誣築防洪堤是“以生產壓革命”,工程停頓。1967年,地區水利局應河南省邀請,與周口地區水利局洽商后,擬訂茨河治理方案,提出按20年1遇的防洪標準修建茨河堤壩,並沿堤壩建閘蓄水,因當時“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工程未能順利進行。1975年,在群眾的迫切要求下,阜陽、太和兩縣出動民工10萬人,按照堤頂高程34米至37.9米,堤頂寬4米、內外坡1∶3的標準,歷時3個月,修築改造了茨河口至關集、關集至母豬港,母豬港至名利店、名利店至倪丘、倪丘至北八丈河、北八丈河至張胖店的兩岸堤壩。總共做土方473萬立方米。
茨河
茨河

樞紐


茨河原牆閘:該閘位於太和原牆集西500米處的茨河之上。全閘16孔,每孔寬5米,兩端邊孔閘底高程27.5米,中間14孔閘底高程25.5米。底板以寬以2孔為單元,每單元底板寬12.6米、長15.5米,厚1米。閘座拱垛式,拱垛之上澆灌混凝土,作為橋頭基礎。設計排洪流量每秒1008立方米。最高蓄水水位32米,可蓄上游來水1350萬立方米。閘上設有機動車道,道寬7米,兩側設人行道,道寬1米。採用鋼筋混凝土板式平面閘門。正孔的下扇閘門用滾輪滑動,配2×25噸卷楊啟閉機。邊孔閘門為1扇,配1×25噸卷揚機。該閘於1976年12月開工興建,1977年5月竣工。做土方65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8804立方米,國家投資265.2萬元。

航道


茨河是受黃泛危害較嚴重的河流,解放前,河道彎曲,且被淤塞。1952年至1954年,對該河進行全線疏竣、茨河鋪至清淺可通10噸以下木船。
1958年潁河阜陽節制閘建成,原牆以下河段受回水影響,通航情況好轉,茨河鋪至關集,枯水期水深1米,可通500噸級輪駁船,關集至原牆,枯水期水深0.8米,不利通航;1979年,原牆建節制閘,航道被切斷,斷航。
西淝河民國時期,淝河口至高公廟缺水,不能通航;高公廟至王市集,水深0.8米至1.4米,可通10噸木帆船;王市集以下,多淺灘,淺灘處水深0.6米,無淺灘處水深1.2米至1.5米,多雨季節,可通10噸木帆船。
茨河有胡寨、邱渡口、徐崗、張坡橋、張淺、劉淺、何樓、金鉤、范渡口、馬樓、淤溝、草谷堆、店集、田莊、邵渡口、齊大庄、趙灣等30個渡口。
茨河,屬坡水河,水勢平緩。抗日戰爭時期,沿河商業興隆的集鎮如清淺、倪邱、原牆等,每天停泊船隻在400隻以上。上可去蚌埠,下可通淮陰。縣內生產的小麥、黃豆多賴此水道運出,並靠它運進食鹽、煤油、日用日用用雜貨。
茨河
茨河
1950年至1952年間,縣政府先後在該河兩岸建造清淺、李興、雙廟、張冊、倪邱、斤溝、瓦房庄、原牆、關集9座糧倉,庫容量達7000萬斤。1951年起,縣內組織12萬民工用2年時間疏通航道。竣工后,河道上口寬150米,下口寬40米,落差23.8米。1973年至1979年有客輪往返阜陽和原牆之間。1979年原牆茨河閘建成后,關集以上航道斷航,只有茨河鋪至關集航道22公里,其中境內8公里尚可通木帆船。
1973年新辟從阜陽至境內原牆鎮的茨河輪船客運業務,每日1班往返1次。年客運量僅0.2萬客運量客運量運最多的1977年也只有0.48萬人次。1979年原牆節制閘建成后,該航班又告停航。
茨河,上通關集、原牆,下經茨河鋪入潁河。最大水深10米,最小水深4米,可四季通航。茨河,在縣境內有茨河鋪、店集兩座碼頭,可停泊20噸級駁船。茨河在阜陽縣的主要渡口有:茨河鋪渡口、店集渡口、馬樓渡

古迹文物


細陽故城在原牆集北1里處,茨河左岸,為漢時縣治,遺址東西長為550米,南北寬為460米。
倪邱孤堆在今縣城北30公里,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經專家鑒定為皖西北地區商周文化遺址,上限可為新石器時代晚期。
遺址原在茨河左岸,茨河至此為U形,從孤堆西部折向東南,繞過孤堆又折回東北。新中國成立后治理茨河,將此段取直,今茨河從孤堆北200米處東走,孤堆遂變為茨河右岸。孤堆西部因水沖刷,形成陡壁。遺址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縣內流傳此處是西漢倪寬墓,明萬曆年間,在孤堆上建倪公祠,課課課堂堂、經鋤樓。清乾隆年間於此建經鋤書院。民國時期設有鄉公所、中心小學。新中國成立後設有區公所。孤堆保護完好,經鋤樓至今猶存,附近有明朝古柏一株。歷年來此處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針、陶片等等等等等等。
君王營孤堆位於草寺鄉君王營村東北角,茨河西岸。墓葬區東西長40米,南北寬59米,殘高2米。因墓葬被挖掘,墓葬表面呈盆形。1979年平整地土時,挖出40多個陶罐、陶樓、劍、銅幣以及大小墓磚,據出土文物鑒析,此處為東漢墓群。

河道變遷


黑茨河原是潁河的支流,於阜陽市茨河鋪注入潁河。1980年茨淮新河通水后,在茨河鋪分洪閘下調尾入茨淮新河,改屬茨淮新河水系。

歷史


茨淮新河是1971年治淮工程中確定開挖的大型人工河道,主要為淮河中游擴大排洪能力,並具防洪、排澇、灌溉和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河道自阜陽城北潁河左岸的茨河鋪開始,上連潁河,有茨河鋪分洪閘控制,以下向東流,黑茨河於閘下左岸調尾匯入,經連莊、董小郢,至張灣南穿過濉阜鐵路,再過插花樞紐,至劉郢子西淝河上段自左岸匯入,折東南流,過闞疃樞紐,經康圩、大興、顏庄,至古路崗折東流,經何巷、姚山,過上橋樞紐后,芡河被截斷納入茨淮新河,然後折東北,於懷遠縣荊山口上游注入淮河。流經阜陽、利辛、蒙城、懷遠四縣(市)境內,全長134.24公里,截引潁、渦河之間大小支流的來水面積6960平方公里(如黑茨河2994平方公里,西淝河上段2244平方公里),其中皖境5222平方公里,豫境1738平方公里,自成水系,為淮河新增一條一級支流。茨淮新河於1971年11月開工,1980年5月插花以上小斷面完成,全線通水,迄至1990年10月全部工程竣工。河道系平地開挖,挖深6~10米,底寬122~250米,河底高程為24.0~13.0米,泄水能力西淝河口以上為5年一遇14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200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淮干1954年型,相應潁河阜陽來量為5800立方米每秒)2300立方米每秒;西淝河口以下為5年一遇180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2400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2700立方米每秒。比降西淝河口以上為1/11000,以下為1/15000。1980年以來,茨河鋪分洪閘每年都分洪,以1983年為最大,分洪流量為736立方米每秒,分洪計5次,分洪總量達7.71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