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

徠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封晉王,后皇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皇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以後,唐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擴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中部,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於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仁孝立儲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於長安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職。
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中什麼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后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貞觀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畫像1
畫像1
唐太宗晚年,由於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於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將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唐太宗多次稱讚他的才能。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將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之後,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等到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從唐太宗到并州。當時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

即位初期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駕崩於終南山的翠微宮。二十七日,以禮部尚書、兼太子少師、黎陽縣公于志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兼尚書左丞張行成為兼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代理戶部尚書高季輔為兼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太子左庶子、高陽縣男許敬宗兼禮部尚書。二十八日,李治回京。六月一日,高宗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歲。六月十日,詔令其舅父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英國公李勣為開府儀同三司。以二人為輔政大臣。七月三日,有關的部門請求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諱唐高宗的名諱。唐高宗因為貞觀時先帝“世民”二字沒有避諱,所以沒有同意。有關衙門上奏道:“先帝兩個名字,在禮制上不偏向某一避諱。皇上既是單名,臣下不應指斥。”唐高宗聽從。八月,河東發生地震,唐高宗下詔派遣使者前去慰問,免當地賦稅三年。同月,以開府儀同三司、英國公李勣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八月十八日,將唐太宗安葬在昭陵。九月十二日,加授鄜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為司徒,前安州都督、吳王李恪為司空兼梁州刺史。二十四日,贈梁國公房玄齡為太尉;贈申國公高士廉為司徒,贈蔣國公屈突通為左僕射,都可在太宗廟庭配祭。
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六日,高宗立嫡妻王氏為皇后。七日,封長子陳王李忠為雍州牧。九月,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高宗分置單於、瀚海二都護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西突厥賀魯自立為沙缽略可汗。七月,沙缽略可汗攻入庭州,高宗派遣梁建方率軍征討。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薛萬徹、柴令武等人謀反,密謀擁立荊州王李元景為帝,事情敗露。二月三日,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等都被處死;李元景、巴陵、高陽公主都被賜以自殺。左驍衛大將軍、安國公執失思力發配到轀州充軍;侍中兼太子詹事、平昌縣公宇文節發配到桂州充軍。吳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因得罪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或死或貶。經過此事,高宗皇位的重大威脅勢力被剷除。

乾綱獨斷

早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大他四歲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駕崩后,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髮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氏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氏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武則天再次入宮,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對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順。王皇后不斷在高宗面前稱讚她,更加深了高宗對她的寵愛。高宗的寵愛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階梯。在武則天得寵的同時,王皇后、蕭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後,高宗決心要廢王立武,改換皇后。他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事先徵求有關大臣的意見。
長孫無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參與過太宗很多軍政大事的決策,被太宗視為“忠烈”之臣。太宗臨終時,特意向他們兩人託付後事,並明確表示:“我仁孝的兒子兒媳,如今就託付給兩位愛卿了。太子自幼仁孝,這都是你們了解的,一定要好好輔佐他!”同時又對高宗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你即位之後可以不用愁了。”顯然,廢立皇后是非聽取這二位顧命大臣的意見不可的。高宗先禮後兵,自己親自前往長孫無忌住宅表明態度,武則天母親楊氏、許敬宗等人也曾勸說長孫無忌順水推舟,都無濟於事。接著,高宗又召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等人入內殿,徵求他們對改立皇后的意見。李勣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借口有病,根本沒有入內。于志寧膽小怕事,不明確表態;褚遂良、長孫無忌堅決反對。勿庸置疑,高宗要改立皇后,必須採取果斷措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高宗不再考慮元老派的反對,下詔廢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則天為後,皇后正式易人。不僅如此,長孫無忌、褚遂良又先後被貶官。
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頒布《建東都詔》,稱洛陽“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於是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員品並如雍州。自此唐朝正式實行兩京制。
顯慶三年(658年),褚遂良死於愛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於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殺。長孫無忌這棵大樹一倒,關隴集團許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連。從此以後,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一切都自作主張。
顯慶五年(660年),十一月戊戌朔,邢國公蘇定方平定百濟后,獻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於東都洛陽紫微城正南門——則天門,唐高宗責問後下詔釋放。
高宗廢王立武,改換皇后的問題,已超出了皇帝家務事的範圍。褚遂良堅決反對的理由,是皇后出身世家,而且是先帝為高宗選擇的,輕易廢后,即是違先帝之命,即使想要更換皇后,也要在世族大家中選擇,沒有必要非要是武氏。王皇后出身名門大族,武氏出身低微。這種門第觀念,反映著士族官僚與庶族官僚的矛盾。士族地主勢力的沒落,庶族地主勢力的上升,是南北朝後期以來的歷史潮流。高宗敢冒“違先帝之命”的風險,打破士族勢力的威脅,直接掌握政權,正是他不願任人擺布,敢作敢為的具體表現。昏懦的皇帝是不可能有這種膽量和作為的。

帝后爭鋒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武則天取得皇后的地位並不滿足,她還想進一步掌握政權。於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做準備。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后得知,武後向李治申訴辯解,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李治擬詔的上官儀則遭族誅。這件事情過後,李治再也無由壓制武后。
武則天
武則天
顯慶末年,李治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后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議下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氏並稱二聖。武則天為了取得政權,還想盡一切辦法表現自己的政治才能。上元元年(674年),朝廷下詔尊皇帝為天皇,皇後為天后。當時天后雖是掌握實權,但仍居於後台地位。她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勸農桑,薄賦徭;給復三輔地;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南北中尚禁浮巧;省功費力役;廣言路;杜讒口;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高宗曾下詔實行。至於實行的效果如何,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資料,尚難作出確切的說明。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武則天懂得文史,才能出眾,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前往泰山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總章元年(668年)夏四月丙辰,哈雷彗星見於畢、昴之間,唐高宗認為是自己行為有過所導致的。群臣進言曰:“星孛於東北,此高麗將滅之徵。”唐高宗曰:“高麗百姓,即朕之百姓也。既為萬國之主,豈可推卸罪過於小蕃!”竟不聽從群臣所請。不久,彗星消失。九月癸巳,李勣攻破高麗,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歸。境內皆降,唐高宗以其地為安東都護府,分置四十二州。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怎麼能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李治因而暫時停議。武后得知后,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約千餘卷;並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權力。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議處理,但李治仍掌握實權,在他執政年間,武后的支持者李義府、許敬宗等先後倒台,武后的政敵及家屬拜相,王廢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擬定《內訓》和《外戚誡》壓制武家人興風作浪,武后對此皆無可奈何。

因病去世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后從泰山封禪以後,勸李治封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高宗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洛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詔令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將要宣布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則天門樓,由於氣不順而不能上馬,於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紫微宮貞觀殿駕崩,終年五十六歲。宣布遺詔:“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園陵制度,務以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群臣上謚號曰天皇大帝,廟號唐高宗。文明元年(684年)八月十一日,安葬在乾陵。天寶十三年(754年),改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緩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
•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佔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徵,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犯罪率較低。史載,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李治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兩人需要判死刑。

經濟

唐高宗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李治統治後期的顯著特點是持續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穀物嚴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釀酒。7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乾旱、蟲災和饑饉接踵而來,一直達到危機的程度。永隆元年(680年),糧價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認為高物價是流通貨幣過多的結果,因此大量減少鑄造新幣,對私鑄的懲辦也比以前更加嚴厲。與此同時,從原有登記地區逃往其他地區而成為不登記、不納稅的佔地者的流民佔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經濟和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去世的。
雖存在這一系徠列問題,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並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後來繼續使用於整個唐朝。政府周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穀倉中拿出穀物以低價賣出,調露元年(679年)甚至用穀物換回私鑄錢。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永徽六年(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軍事

永徽元年(650年),高侃擒車鼻可汗,平定漠北。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號沙缽略可汗。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略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
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文化

李治另一個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並在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永徽七年(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過進士考試。

外交

唐太宗統治時期,波斯薩珊王朝被阿拉伯的入侵摧毀。波斯國王伊嗣俟三世在貞觀十二年(638年)派使團向太宗求援以抵抗阿拉伯人。率領使團的國王之子卑路斯王子在長安定居,其後高宗統治時期他成立了波斯人的流亡政府。高宗還允許他在長安建一座襖教寺廟。按照一種說法,李治於儀鳳二年(677年)派出中國軍隊幫助王子重獲王位。但中國軍隊護送卑路斯最遠只能到龜茲,然後便返回唐朝。事實證明,卑路斯複位的企圖完全失敗了,他回到長安后死在那裡,大批波斯少數民族滯留在中國的京城。
唐高宗時期,中國第一次與征服薩珊王國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聯繫。第四位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第一個阿拉伯使團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王朝貢獻方物。

個人作品


•《監國求賢令》
•《為攝太傅高儉設榻令》
•《為文德聖皇后薦福令》
•《建東都詔》
•《建大慈恩寺令》
•《諭普光寺僧眾令》
•《答沙門慧凈辭知普光寺任令》
•《答張行成因旱請致仕表手制》
•《加潞王周王上柱國別食實封制》
•《定樂舞制》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唐太宗李世民
母親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孫皇后)
長兄廢太子李承乾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廢,貞觀十九年(645年)去世
二兄魏王李泰貞觀十七年(643年)因涉爭儲被改封外地,永徽三年(652年)死於鄖鄉
皇后王皇后
皇后武皇后(武則天)
妃嬪蕭淑妃
妃嬪徐婕妤唐太宗賢妃徐惠之妹
妃嬪劉宮人
妃嬪鄭宮人
妃嬪楊宮人
妃嬪韓國夫人武順武則天之姐
妃嬪魏國夫人賀蘭氏韓國夫人武順之女,武則天的外甥女,因與武后爭寵被毒殺
長子燕王李忠宮人劉氏所生
次子原悼王李孝宮人鄭氏所生
三子澤王李上金宮人楊氏所生
四子許王李素節蕭淑妃所生
五子孝敬皇帝李弘武皇后所生
六子章懷太子李賢武皇后所生
七子唐中宗李顯武皇后所生
八子唐睿宗李旦武皇后所生
女兒義陽公主李下玉蕭淑妃所生,下嫁權毅
女兒高安公主蕭淑妃所生,先封為宣城公主,下嫁王勖
女兒安定思公主武后所生,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謚號思
女兒太平公主武后所生,下嫁薛紹,又嫁武攸暨

軼事典故


皇帝畫敕

李治開始扶著床學走路的時候,喜歡拿著筆亂划,身邊的人把紙給他讓他劃在紙上,人們看到李治在紙角上畫出來的竟然是個“敕”字(唐朝政事堂議出的命令和政策后,由皇帝畫個敕字,代表詔令)。李世民叫人把紙燒了,而且命令不許外傳。

史書記載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
《資治通鑒·唐紀·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後世紀念


墓地

乾陵
乾陵
唐高宗李治死後葬於乾陵,后武則天死後也葬於乾陵。乾陵是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光宅元年(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墓葬,其內城象徵京城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官員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劍橋中國隋唐史》:①可是太宗仍然認為,他是被迫作了錯誤的選擇,而且懷疑意志軟弱的李治不能有效地治理國家。②高宗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
《舊唐書》:“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虛襟似納於觸鱗,下詔無殊於扇暍。既盪情於帷薄,遂忽怠於基扃。惑麥斛之佞言,中宮被毒;聽趙師之誣說,元舅銜冤。忠良自是脅肩,奸佞於焉得志。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為墟。古所謂一國為一人興,前賢為後愚廢,信矣哉!”贊曰:“藉文鴻業,僅保余位。封岱禮天,其德不類。伏戎於寢,構堂終墜。自蘊禍胎,邦家殄瘁。”
《新唐書》:“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遺德餘烈在人者未遠,而幾於遂絕,其為惡豈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於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歷代評價

唐太宗:①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②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蔡東藩: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勛舊,斥忠良。
呂思勉: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亂,把百濟和高句麗先後滅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來是很廣的。其最西的可薩部,已和東羅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內亂,把他戡定。分置兩個都督府。其所轄的羈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對外的聲威,至此可謂達於最高峰了。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出品時間影視作品扮演者
1984年武則天魯振順
1986年薛丁山征西吳鎮宇
1985年一代女皇武則天樊日行
1995年武則天陳寶國
1999年大明宮詞李志輿
2001年大唐情史馬可(童年)、霍亞明(青年)
2001年盛唐絕戀萬弘傑
2002年移山倒海樊梨花姬晨牧
2003年天子尋龍張英才
2004年至尊紅顏保劍鋒
2004年無字碑歌周衛濤(青年)、張鐵林(中老年)
2006年日月凌空馬曉偉
2006年貞觀之治胡文豹
2006年貞觀長歌馬浴柯
2006年薛仁貴傳奇閔西丁
2009年大明宮(紀錄片)王永強
2010年狄仁傑前傳丁正勇
2011年唐宮美人天下鄭國霖
2011年武則天秘史余少群(青年)、趙文瑄(中老年)
2012年薛丁山王仁君
2012年太平公主秘史高梓淇
2012年夢回唐朝譚耀文
2011年大唐女將樊梨花岳耀利
2013年少年神探狄仁傑袁弘
2014年隋唐英雄4黃天崎(幼年)、鄭思仁(成年)
2014年武則天陳柯帆(少年)、李治廷(成年)
2014年上官婉兒邱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