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

種植業

植物栽培業。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園藝作物。在中國通常指糧、棉、油、糖、麻、絲、煙、茶、果、葯、雜等作物的生產。亦指狹義的農業,亦稱農作物栽培業。通常指栽培農作物以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

在中國,種植業同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合在一起,為廣義的農業。在國外,種植業一般同畜牧業合在一起,統稱為農業。

特點


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
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利用農作物的生物機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和農產品。
就其本質來說,種植業是以土地為重要生產資料,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礦物質合成有機物質,同時,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質中。它是一切以植物產品為食品的物質來源,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種植業是大農業的重要基礎,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與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還為輕紡工業、食品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業和漁業提供飼料。同時,種植業的分佈和發展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有直接影響。中國種植業歷史悠久,中國農業中種植業的比重較大,其產值一般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它的穩定發展,特別是其中糧食作物生產的發展對畜牧業、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義。
正確處理種植業與其它各業的關係,正確確定種植業內部各類作物的種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分佈


種植業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有分南方和北方,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田為主。
根據發展種植業的條件、種植制度、作物結構、生產布局和商品化程度,以及發展種植業生產的方向、措施,按照區內相似性與區間差異性,並保持一定行政區界完整性的原則,中國農作物種植業區域劃分為10個一級區和31個二級區。其中一級區分別為:東北大豆、春麥、玉米、甜菜區;北部高原小雜糧、甜菜區;黃淮海棉、麥、油、煙、果區;長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區;南方丘陵雙季稻、茶、柑橘區;華南雙季稻、熱帶作物、甘蔗區;川陝盆地稻、玉米、薯類、柑橘、桑區;雲貴高原稻、玉米、煙草區;西北綠州麥、棉、甜菜、葡萄區;青藏高原青稞、小麥、甜菜區。

發展


種植業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的後期。在長達約2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由於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只能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但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人們逐漸地了解了一些植物的生活習性,學會了栽培技術,於是形成了原始的種植業。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不斷地進步。這主要表現於農作物種類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播種面積擴大,總產量增加,產品品質改善等等方面。

地位


種植業
種植業
種植業在整個農業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整個農業的基礎。因為只有綠色植物能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和水分,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有機能,使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畜禽則主要以植物性產品為食料,將植物能轉化為動物能,而不能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所以,除依靠天然牧草放牧外,畜牧業均以種植業為基礎。另外,人們要生存,每天必須攝入一定數量的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自從人類社會從採集和狩獵經濟過渡到農業以後,這些營養物質無論來自植物性食品,還是來自動物性食品,其最初的來源都是種植業。種植業一直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發展前景分析


種植業發展現狀及玉米種子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1)70-90年代單產增幅較大,漲幅超過50%,但面積增加較小,總產量的提高主要是由於單產增加所致,而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成為推動單產增加的第一要素;
2)2000年以來,單產增速有所下降,播種面積快速增加,總產量提高的驅動因素中,播種面積佔據主要位置。據有關部門的研究推算,玉米新品種的推廣利用在玉米增產總額中發揮40%的作用。在未來玉米種植面積增速將總體趨緩的背景下,玉米產量持續增長將主要依賴於良種開發帶來的單產提高。
2003-2013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及產量統計
指標玉米產量(萬噸)玉米播種面積(千公頃)
2013年21848.935690.00
2012年20561.4135029.82
2011年19278.1133541.67
2010年17724.5132500.12
2009年16397.3631182.64
2008年16591.429863.71
2007年15230.0529477.51
2006年15160.328462.98
2005年13936.5426358.3
2004年13028.7125445.67
2003年11583.0224068.16

糧食種業


糧食種業行業數據
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5年3月中國大米產量為10,135,797.76噸,同比下降0.4%。2015年1-3月止累計中國大米產量27,947,396.01噸,同比增長1.61%。2015年3月全國大米數據表如下表所示
2015年1-3月全國大米產量分省市統計表
地區3月(噸)1-3月止累計(噸)3月同比增長(%)1-3月累計同比增長(%)
全國10,135,797,7627,947,396,01-0,41.61
北京14,851,1242,276,3940.6349.99
天津3,653,088,935,07-1,279.03
河北8,849,6324,462,6311.7713.65
山西20380--
內蒙古61,292,20156,819,77-7,192.56
遼寧564,720,151,637,906,65-11,89-3,03
吉林1,116,511,063,059,297,321.55-0,86
黑龍江962,480,382,189,400,03-20,56-19,42
上海6,377,0016,034,00-44,69-54,88
江蘇849,628,392,140,697,138.7711.01
浙江85,716,00202,258,0029.4312.03
安徽1,238,163,613,716,558,83-6,4-3,71
福建160,099,89462,050,33-1,999.27
江西488,116,191,458,816,22-10,57-11,34
山東48,283,66137,991,0812.414.22
河南496,013,111,412,757,8212.2710.36
湖北1,893,420,175,538,606,856.549.27
湖南880,674,122,595,477,705.299.81
廣東76,668,41228,977,4035.532.95
廣西294,568,93535,342,05-2,915.05
海南1,064,003,134,0019.9529.13
重慶111,414,86316,114,1114.529.33
四川525,662,661,384,364,798.412.48
貴州85,707,42236,497,609.655.72
雲南26,426,0070,030,00146.1995.59
西藏----
陝西68,173,00180,864,0028.0432.64
甘肅----
青海----
寧夏53,980,72155,987,7211.588.12
新疆13,262,0035,358,52-2,139.94

突出問題


1、農業產品的供給與需求失衡
農產品市場空前活躍的同時,人們對產品的消費出現了結構上的變化,人們日趨向小康型的農業產品結構調整自己的消費方向。人們對農業產品已經不單純滿足於類別與質量,這就導致一些層次較低、水準較低的產品難以進入市場,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出現矛盾。
2、農業種植業科技創新能力弱化
受傳統的農村自給自足經營理念的影響,農業經營的機械化程度一直未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加之,所經營的土地比較分散,規模又極其有限,農業生產經營中技術創新受到嚴重的阻礙。最近十數年以來,很多農村居民進行務工,經營農業種植業難以得到充足的勞動力保證,致使勞動力的素質日益低下。與種植業有關的機構發展遲緩,並沒有為農民增收起到任何促進作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30年以來,農業種植業獲得了較以往更高速度的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其中的差距依然很大。不僅缺乏應有的核心技術,而且對於主要技術與設備還只能依靠進口。
3、農業產品質量安全存在較大隱患
最近一些年以來,農作物在培育過程中由於大量使用富含有害化學成分的農藥,致使農產品的安全隱患大大增加。在對農業產品的生產與加工過程,經常出現因添加劑、重金屬等方面的污染,尤其是這些藥物經食物鏈進行傳遞後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在廣大民眾保健與養生意識不斷提升的前提下,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的關注也日益提高。對種植業實施結構調整,不能不關注其食品安全問題。
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不夠科學
農業生產的硬體設施還比較落後,種植業的灌溉技術也難以支撐生產需要。農業生產最容易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農作物對惡劣的天氣抵抗能力低下。此外,我們對種植業的調整並不科學,無論是農產品的生產還是加工等環節都處於一種面向市場自主運營的狀態。由於當前的市場機制在很多方面並不健全,這就導致批發市場少,信息溝通差,調控作用弱。

調整策略


1、促進思想認識與農業種植業調整相適應
進行農業經營的主體是農民,如何撒種、如何經營都是農民自我決定。農民對於種植業的經營往往會考慮許多因素,比方自身的實際需求、經濟的現實狀況、地理環境與天氣條件等。
2、促進區域項目與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相適應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固然重要,但是具體的經營過程往往又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假使不能使經營方案制定得更加科學合理,或者農民之間欠缺經營上的配合就會使農業經營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種植業結構進行調整必須首先確定科學合理的經營方案,制定出切實的經營策略。作為大農業國,農業之於我國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3、增加政府採購預算的執行力
執行力要求相關預算單位根據預算編製,制定採購相關計劃,如果沒有一定的預算編製和計劃,政府不能進行採購,杜絕以往的無預算情況下還要強行執行採購,相關的預算單位會根據政府採購的一些定期預算,再向財務部門兒遞交採購執行計劃,這樣財務部門可以及時的把控預算單位採購的執行和未來發展狀況,可以有效地監督預算部門做好採購相關的申報工作,採購計劃當中會明確採購的數量規格以及資金如何使用,可以完整的體現出政府採購對資金節省或者是採購更多有利於社會發展節能的相關政策傾向。
4、政府採購預算當中採取績效管理
對於政府採購預算整個過程當中是否達到一定的標準,必須有績效評價作為其基礎的結果論證,這個績效評價是以提高預算收支效益為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