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蔡邕的結果 展開

蔡邕

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133年-192年),男,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於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後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董卓被徠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於獄中,年六十。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生性至孝

畫像
畫像
蔡邕的六世祖蔡勛,喜好黃老之術漢平帝時曾任郿縣令。父親蔡棱,也有清白的操行,死後稱貞定公。
蔡邕對長輩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卧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母親去世后,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一隻兔子很馴順地在他的住宅旁邊跳躍,又有木生連理枝,遠近的人都覺得奇怪,前來觀看的人很多。他與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品行好。

師從胡廣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太傅胡廣。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鼓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啟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假稱生病,返回家中。
蔡邕在家裡無所事事,品玩古董,不與時人來往。受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設疑自通的啟發,於是汲取百家之言,肯定其中正確的而糾正不對的,創作了《釋誨》來警惕和自勉。

密言七事

半身像
半身像
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徵召為掾屬,受到橋玄的厚待。后出任河平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
熹平六年(177年),靈帝下詔自責,並下令群臣各自陳說可行的治理國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陳說應該施行的七件事。奏書送上后,靈帝於是親自在北郊迎祥氣,舉行辟雍禮儀。又下詔把那些以宣陵孝子為名被任命為太子舍人的,統統改任丞尉。
同年七月,護烏桓校尉夏育上疏請求討伐鮮卑,而犯罪被處罰的護羌校尉田晏則通過中常侍王甫請求靈帝命自己為將討伐鮮卑,以此來贖罪,王甫也同意出兵。蔡邕上疏勸阻,但靈帝不聽。八月,靈帝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屍逐就單於等各率一萬多騎兵出擊,被鮮卑首領檀石槐下屬三部的大人打得大敗,損失慘重。
光和元年(178年)七月,靈帝下詔召蔡邕與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單颺至金商門,入崇德殿,讓中常侍曹節、王甫問他們關於災異及消除變故所應當採取的辦法,蔡邕用心答覆。並彈劾太尉張顥、光祿勛瑋璋、長水校尉趙玹、屯騎校尉蓋升等人貪贓枉法,又舉薦廷尉郭禧、光祿大夫橋玄、前任太尉劉寵,認為可以向他們咨議朝政。靈帝在看了奏章后很是嘆息,在起身如廁時,奏章被曹節在後偷看,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內容,致使事情泄漏。蔡邕奏章上認為應該廢黜的人,都非常恨他,企圖打擊報復。

遠避江海

半身畫像
半身畫像
程璜讓人寫匿名誣告蔡邕、蔡質幾次因私事請託於劉郃,劉郃沒有答應,蔡邕於是懷恨在心。決心要陷害蔡邕,靈帝因此下詔給尚書,召蔡邕質問。蔡邕上疏為自己辯白,但他與蔡質還是被送入洛陽獄,有關部門認為應該將二人棄市。後下詔將他免死,與家屬被流放至朔方郡,不得因赦令而免罪。
蔡邕之前在東觀時,與盧植、韓說等修撰《東觀漢記》,正遭流放,所以沒有來得及寫成。他因此上書所著的十意,分別首目,附在書尾。靈帝愛憐蔡邕的才高,正好在第二年大赦,於是赦免蔡邕,准許他返回原籍,蔡邕自從放逐到被赦免,歷時九個月。
蔡邕正準備啟程回郡的時候,五原太守王智為他送行。酒喝足后,王智起舞勸蔡邕,蔡邕不理他。王智非常恨他,於是密告蔡邕心放懷怨,誹謗朝廷。靈帝寵幸的人也都誣陷他,蔡邕害怕無法倖免,於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之地,往來依靠泰山羊氏,在吳地共待了十二年。

受卓所敬

頭畫像
頭畫像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說蔡邕的名氣,於是徵召他,蔡邕推說有病不能去。又急令州郡徵召蔡邕到府。蔡邕不得已只好應命,被任命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三天之內,遍歷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為左中郎將,隨漢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董卓的賓客部屬想讓朝廷尊崇董卓與太公相比,稱尚父。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發生地震,董卓為此詢問蔡邕。但董卓性格剛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話很少為董卓採納。

無辜遇害

漫畫《火鳳燎原》中的形象
漫畫《火鳳燎原》中的形象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殺,蔡邕在司徒王允坐上,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並為之嘆息,臉色都變了。王允勃然大怒,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要救他,沒有成功。蔡邕於是死在了監獄里。王允後悔了,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當時蔡邕六十歲。群臣和士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
著名經學家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后,嘆息說:“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兗州、陳留郡間都畫蔡邕的像來紀念他。

主要成就


文學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於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其代表作品為《述行賦》。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他小賦的題材多樣,他甚至用以表現男女情愛,風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以真摯的感情,表現了人情與封建禮法的矛盾撞擊。
蔡邕的散文長於碑記,工整黃雅,多用排偶,舊時頗受推重。
據《後漢書·蔡邕傳》載,蔡邕曾收集漢朝歷史,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后史。只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亂散失,大多亡佚。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執》,祝文、章表、書記,共104篇傳於世。
蔡邕詩歌現流傳有400多首。但由於當時戰亂連年,沒有保存原稿流傳下來,均由其女蔡琰憑藉驚人的記憶力默寫而來。
蔡邕生平喜藏書,多至萬餘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家存藏書還有四千多卷。
《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紹儀《全漢詩·卷七》亦載其作品。嚴可均《全後漢文》卷69~卷80對其奏疏詞賦等作品多有收錄。

書法

藝術創造
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靈帝命工修理鴻都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作品行情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後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至罕見。

經學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於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於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任,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靈帝予以批准,蔡邕於是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後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家族成員


人物關係名稱官職封號註記
六世祖蔡勛,字君嚴平帝時為郿縣令后遁山隱居
祖父蔡攜,字叔業漢順帝時任新蔡縣長
父親蔡棱,字伯直新蔡縣長
母親袁氏司徒袁滂之妹
叔父蔡質,字子文漢靈帝時任衛尉后被誣陷下獄死
堂兄弟蔡睦蔡質之子,遷徙宗族避居考城
蔡谷蔡邕曾向他商議辭官避居兗州一事
女兒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文學家,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蔡氏上黨太守羊衜妻,羊祜之母,西晉時封濟陽縣君。清朝乾隆年間的《新泰縣誌》稱其為蔡貞姬。
孫子蔡襲封關內侯
外孫羊承早夭
羊祜西晉太傅
羊徽瑜晉景帝司馬師妻

軼事典故


焦尾琴

蔡邕在吳地(今江浙一帶)時,曾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後面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於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說:“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蔡邕向來被鄉里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並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裡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
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後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贈與大周后。李煜死後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柯亭笛

柯亭笛,也簡稱“柯笛”、“柯亭”。相傳為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優美。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
伏滔《笛賦序》:“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及《晉書·桓伊傳》:“(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等皆有記載。

史書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資治通鑒》等也有記載。

後世紀念


陵寢墓地

蔡邕墓
雕像
雕像
蔡邕墓位於河南省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現為白沙楊氏獲之。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體法多變,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年),靈帝詔蔡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蔡邕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灧,景色一新,為旅遊勝地。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庄自然村村北又有一蔡邕墓。

柯亭

徠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原為驛亭,地處一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面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築,飛檐翹角,古樸典雅。南面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後人紀念蔡邕所設。辛亥革命前後,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弔古迹和遊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在鎮南,有一四面環水的“絕倭塗”。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橋獨山村出現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長子。為了紀念這位抗倭義士,人們立祠於其獻身之地,易其地名“化人壇”為“絕倭塗”,並把前後兩座橋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后祠倒塌,在橋頭建立“姚先烈抗倭紀念碑”。該碑高6.5米,碑座呈正方形,碑身正面刻有姚長子像,背面鐫刻著他的英勇事迹,稱讚其“效死鄉梓,名垂千古”。紀念碑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之南即為著名的柯岩風景區。

人物評價


馬日磾: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陸機:彼洪川之方割,豈一等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諒知道之已妙,曷通道之未堅。忽寧子之保已,效萇淑之違天。冀澄河之遠日,忘朝露之短年。
范曄:①意氣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極之運,有生所共深悲也。當伯喈抱鉗扭,徙幽裔,仰日月而不見照燭,臨風塵而不得經過,其意豈及語平日幸全人哉!及解刑衣,竄歐越,潛舟江壑,不知其遠,捷步深林,尚苦不密,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董卓一旦入朝,辟書先下,分明枉結,信宿三遷。匡導既申,狂僭屢革,資《同人》之先號,得北叟之後福。屢其慶者,夫豈無懷?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后,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②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徒,籍梁懷董,名澆身毀。
裴松之:蔡邕雖為卓所親任,情必不黨。寧不知卓之奸凶,為天下所毒,聞其死亡,理無嘆惜。縱復令然,不應反言於王允之坐。斯殆謝承之妄記也。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姚鉉:如劉向、司馬遷、揚子云,東京二班、崔、蔡之徒,皆命世之才,垂後代之法,張大德業,浩然無際。
陳普:①不際明時論石渠,空將薄命仕鴻都。天公似把詞人戲,父子然臍子墜胡。②萬歲黃金欲散時,柯亭風笛尚堪吹。一時謀卓人無數,不遣中郎一個知。
黃伯思:想文饒(劉寬)之高風,玩中郎(蔡邕)之妙楷。
王應麟:蔡邕文,今存九十篇,而銘墓居其半。曰碑,曰銘,曰神誥,曰哀贊,其實一也。自云為《郭有道碑》,獨無愧辭,則其他可知矣。其頌胡廣、黃瓊,幾於老、韓同傳,若繼成漢史,豈有董、南之筆?
徐鈞:琴遇知音始可調,卓非善聽亦徒勞。早知應聘終罹禍,罪死何如節死高。
歸有光:賈生之通達,蔡邕之文學,張衡之精思,卓茂之循良,李膺之高節,黃憲之雅度,鄧禹之功勛,有不可一二數者。
李贄: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為非,是論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錄,何也?士各為知己者死。設有人受恩桀紂,在他人固為桀紂,在此人則堯舜也,何可概論也?董卓誠為邕之知己,哭而報之,殺而殘之,不為過也。猶勝今之勢盛則借其餘潤,勢衰則掉臂去之,甚至為操戈,為下石,無所不至者。畢竟蔡為君子,而此輩則真小人也。
鍾敬伯:士為知己者死,蔡邕哭卓,未為不是。第卓非可知己人,而邕翻成知己死,哀哉!
王夫之:①蔡邕意氣之士也,始而以危言召禍,終而以黨賊逢誅,皆意氣之為也。何言之?曰:合刑賞之大權於一人者,天子也;兼進賢退不肖之道,以密贊於坐論者,大臣也;而羣工異是。奸人之在君側,弗容不擊矣。擊之而吾言用,奸人退,賢者之道自伸焉。吾言不用,奸人且反噬於我,我躬不閱,而無容以累君子,使猶安焉,其猶有人乎君側也。君子用而不任,弗容不為白其忠矣。白之而吾言用,君子進,奸人之勢且沮焉。吾言不用,奸人不得以奪此與彼之名加之於我,而猶有所憚焉。邕苟疾夫張顥、偉璋、趙玹、蓋升之為國蠹也,則專其力以擊之可耳。若以郭禧、橋玄、劉寵之忠而勸之以延訪也,則抑述其德以贊君之敬禮已耳。而一章之中,抑彼伸此,若將取在廷之多士而惟其所更張者。為國謀邪?為君子謀邪?則抑其一往之意氣以排異己而伸交好者之言耳,庸有聽之者哉!②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
韓菼:欒布哭彭,朱詡葬董,伯喈一嘆,未足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書,朝廷伸國討,國士感私恩,不妨並美也。
顧景星:始邕直言為閹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離,可謂難矣。及宥還畏禍,亡命吳會,十有二年,無意功名,而且以彈琴著書終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長流江湖,豈不高哉?董卓擅權,辟署祭酒,補御史,遷尚書,不三日而周曆三合。伊何為者?卓蓋惜邕致天下豪傑,不加望外之榮,無以市德。故舉之髡鉗之餘,爵之卿貳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今夫捕鳥者,擇其黠者以為囮,毇米為飼,濾流而飲,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於野,置之叢薄之間,悲呼眾鳥,至日暮,翾然投於羅者眾矣。夫囮,未始樂為是也,而鳴致眾鳥,謂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師,稱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輒贊事鼓琴。后遂為表薦卓,時卓已為太尉,封郿侯、進相國,廢少帝、放太后,傾逼人主。邕謂宜益隆委。厚其爵賞,豈欲卓加九錫、封安漢而已哉!然則邕死,不亦宜乎!
沈銘彝:邕薦董卓表,極為推重,收邕時不聞以此罪之,當由王允未見此表耳,而流傳至今,為後世增一口實,才之為累如此。
蔡東藩: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餘而忠不足,吾於邕猶有餘憾焉。但曹鸞一言而即遭掠死,國家無道之秋,固未足與陳讜論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間,固無容苛求也。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蔡中郎墳》
河南尉氏蔡庄的塑像
河南尉氏蔡庄的塑像
《三國演義》
《琵琶記》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99年電視劇曹操勞革
2004年電視劇《武聖關公》段軍
2013年電視劇《曹操》孫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