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

東漢大臣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師,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據《後漢書》)。東漢末年大臣。

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因為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爭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隱居,在中平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歷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為了司徒兼尚書令。身為地方官勤政愛民,由於朝廷腐敗而被迫在此為官,從而密謀刺殺董卓。

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37

出生

137年出生,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156

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9歲那年,被推舉為郡吏。任職期間深得民心,鑒於他的才能和表現,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以司徒高第征為侍御史。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這是其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也為他實現忠心為國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廣泛的政治舞台。

184

得罪權貴,兩度入獄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全國各地便爆發了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討伐黃巾軍。在受降過程中,發現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上奏皇帝。但靈帝自認為他無罪,也便不再追究。張讓脫罪后,一心想報復。第二年,終於找到一個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免罪釋放,還復刺史原職。沒出十天,他又以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王允治罪,再度入獄。

186

去官隱居

鬥爭中常侍張讓失敗后,去官隱居,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189

重新入仕

中平六年,大將軍何進掌權之後,闢為從事中郎,遷河南尹。

189

隱忍入董卓門下

公元189年(永漢元年),董卓廢掉少帝,獻帝劉協繼位,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

192

計殺董卓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四月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后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呂布所殺,並且株連三族。

192

被處死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長安。王允兵敗而被處死,時年五十六歲。

人物生平


望族世家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王允天資聰穎,獨具慧質,深受上輩們的喜愛和賞識。在他們的影響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氣非凡,立志長大后不僅要繼承和發揚父輩的傳統,而且還要心憂國家,有益於東漢社會。為了實現這一志向和目標,王允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素質的修養。雖出生豪門世族,但他並不迷戀奢侈的生活和舒適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裡的優越環境,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少年時期,王允就已經成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遠近文人學士都對他刮目相看。習文章、閱經典之餘,王允還堅持習武強身。他崇慕衛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氣度,同時也佩服他們誓死衛國的精神。認真不懈的文修武練不到數年,王允便出落為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由於出生上層士族世家,平日除了習文練武之外,王允也經常跟隨父輩們出入官場,結交許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願意與下層人民接觸,因為這樣更能接近生活,體驗生活,積累豐富的經驗。一時之間,少年王允不僅在同輩中間脫穎而出,而且在整個山西也已經小有名氣。

秉公為官

19歲那年,王允被推舉為郡吏。任職不久,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允得知這一情況后,氣憤地對手下衙吏們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此為非作歹,貪贓枉法,格殺勿論!”隨即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晉陽百姓見他們深惡痛絕的禍害已除,個個拍手叫好,他們還紛紛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謝慰問王允,稱讚他是為民作主,不畏強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並贏得眾人的稱讚和擁護,由衷地感到高興,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東漢末年,由於朝廷腐敗,導致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地方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與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游混無賴,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他仗著家裡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財迷心竅的王球是個見錢眼開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賂賄后,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王允對這種骯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迹,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后,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的別駕從事。王允很感激鄧盛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鄧盛的正義行為所感動,於是一心一意為鄧盛效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鄧盛深感滿意。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
王允為官初露鋒芒,不僅贏得了州郡官吏和當地百姓的讚賞和欽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鑒於他的才能和表現,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時徵召,以司徒高第征為侍御史。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也為他實現忠心為國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廣泛的政治舞台。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即王允征為侍御史不久,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徵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擔任王允的從事,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預先,王允廣泛徵求從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見,設計了周密的作戰方案;戰鬥過程中,王允親自披掛上陣,大顯身手,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之後,王允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內容。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係,他懷疑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便進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發出來,並且寫成奏摺上奏皇帝。漢靈帝大驚,立即召張讓進宮,怒氣沖沖地指責張讓,並要他交待實際情況。張讓一向在朝中自以為是,指手畫腳,也沒想到有誰敢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因此見到王允的奏章后嚇得半死,急忙叩頭謝罪。可張讓是何等狡詐圓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時,不僅不承認自己的罪行,反而說王允忌妒陷害他,說自己對陛下,對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沒有絲毫與黃巾軍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靈帝本就有意偏袒張讓,加上被張讓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認為他無罪,也便不再追究。
張讓脫罪后,對王允心懷忿恨,一心想伺機打擊報復王允。第二年,張讓終於找到一個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釋放,還復刺史原職。可是,睚眥必報的張讓並沒就此罷休,沒出十天,他又以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獄。
王允
王允

堅強不屈

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的為人和品性,知道張讓是有意想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讓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楊賜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說:“你因事得罪宦官張讓,一月之內,兩次下獄,很明顯他是有意和你過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難保。為了成就自己的志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讓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只一味好強,恐怕他不會放過你,請你仔細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從事也對王允的再次入獄深感憂慮,他們想方設法營救王允。有一名好鬥氣的下屬去獄中探望王允時,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求他網開一面,被王允怒斥拒絕。下屬找來一杯酒,氣憤地對王允說:“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還在獄中受別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屬的意料,王允一把奪過酒杯,厲聲說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賜罪於我,我應當接受懲罰,按照王法在街頭斬首示眾,而且天下人都應以我為戒,不再違反法律,維護社會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藥,以死逃避法律制裁的道理?你們不用再勸我了,我意已決!”說完,便把酒潑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車,又重新被關進監獄。
由於王允一直又沒有向張讓賠罪認錯,張讓又進一步渲染他的所謂的罪行情節。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審,王允的手下官員和朋友以及朝中許多官員都十分著急,想制止張讓對王允的陷害。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向皇帝上書,替王允求情,希望漢靈帝能夠赦免王允。他們在奏章中寫道:“王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盡忠盡誠,寬宏賢能,具有君子的風範和氣節。過去晉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嗎?如此王允受命於朝廷,誅討逆賊,安撫良民,本應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難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嗎?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給予他處罰,恐怕有負眾望,百官有所不服吧。”靈帝劉宏看完奏章后,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獄重新定罪。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於張讓始終從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進、袁隗、楊賜等三公要員繼續上書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釋放。當時,朝中宦官當權,張讓閹黨憑藉權勢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剛剛出獄的王允雖對張讓等人的行徑深惡痛絕,但因力量有限,只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不久靈帝駕崩,王允急忙趕赴洛陽弔喪。此時,朝廷局勢極度混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大增,閹黨張讓失去了對中央政權的控制權,面臨覆滅的危險。大將軍何進利用各地方官吏奔喪的機會,大肆結交和拉攏親己勢力,以謀張讓。王允一到洛陽,就被何進緊急召見,並說明意圖。王允很感激何進對他的救命之恩,便滿口答應,並擔任從事從郎一職。後來情況發生急變,張讓集結黨羽,用何太后召見何進的名義把何進騙入宮中,趁機伏殺。王允不得不遷任河南尹,暫時逃避張讓的囂張氣焰。張讓伏殺何進后,曾奉密召的董卓、袁術等人立即領兵進京,討殺張讓。張讓、段掛等人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當時,朝中公卿大夫被急變的局勢嚇得不知所措,他們都不敢護衛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隨尚書盧植一起保護少帝,事後,又奉迎少帝回宮。
公元189年(永漢元年),董卓廢掉少帝,獻帝劉協繼位,王允被拜為太僕,不久遷任尚書令。公元190年(初平元年),王允替代楊彪擔任司徒職務,同時兼任尚書令。
王允擔任司徒,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秋。獻帝登極后,外戚、宦官鬥爭仍在繼續,黃巾軍起義風起雲湧,如火如荼,各地割據豪強也趁機發難,借討宦官為名,紛紛問鼎中央政權,整個東漢政權危機四伏,動蕩不安。面對如此國將不國的尷尬局勢,王允毅然承擔起恢復和革新東漢政權和社會的重任,沒有絲毫退縮和畏懼。為了穩定政局,消除混亂,王允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將一道出謀劃策,重新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隱忍不發

董卓在進駐洛陽過程中,迎立少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進駐洛陽后,董卓又多次赤裸裸地表現出對權力的貪婪慾望。他廢舊立新,毒殺太后,廣植黨羽,培養親信,統收兵權,控制朝廷。從董卓的種種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他將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最大隱患,必須採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可是,董卓手中掌握有強大的軍事力量,黨羽眾多,而且董卓本人兇殘毒辣,如果主動出擊,只能是以卵擊石。於是,王允表面上一味聽任,甚至順從董卓,讓他放鬆對自己的戒備,實際上卻在細心計劃,周密布置。董卓進入洛陽后,為了站穩腳跟和擴大勢力,曾極力拉攏朝中有影響的官員。王允不動聲色,順勢歸順,盡量迎合。有時,王允不惜矯情曲意,偏違原則,來換取董卓的信任。董卓見王允不但具有才識,而且對自己忠心耿耿,毫無二心,於是便把王允當作自己的心腹親信,對王允不生絲毫疑心,無論朝政大小,都託付給王允處理。王允藉此時機,親自主持一些恢復王室和發展社會經濟的具體事務。
王允雖然表面上多有曲迎董卓之意,但在有些涉及原則、正義問題上,他仍堅持自己的意見。楊勛是當時朝廷的正義之土,自從董卓亂政以來,楊勛不畏強暴,一直與他進行尖銳的鬥爭。他曾與左將軍皇甫嵩一起密謀誅殺董卓,后因皇甫嵩升遷,楊勛勢力弱小,只得作罷。一次,董卓問王允:“不知誰最適合擔任司隸校尉?”王允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只有楊勛最合條件。”雖然明知董卓與楊勛之間矛盾很深,但是,出於正義,王允毅然推舉了楊勛。
在與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時,王允暗中積極組織和籌備反董卓的鬥爭。王允首先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等人共同商議誅殺董卓的計策。為了控制一定武裝力量,王允等人極力向皇上推薦、保舉羌校尉楊瓚行使左將軍的權力;同時還舉薦執金吾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勢力,並且命令他借討伐袁術為名,帶領兵馬出道武關,實則為多路夾擊董卓作準備。士孫瑞的行動引起了董卓的懷疑,他決定把士孫瑞留在都城。王允聽說后,便順從董卓的意思,擢升士孫瑞為僕射。另外又擢升楊瓚為尚書,為最後反擊董卓作準備。

剷除董卓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董卓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王允想拒絕,士孫瑞對他說:“在大事沒成功之前,不能有絲毫破綻,您與董卓加官進爵,朝廷百官都瞻仰您的崇高品節,何樂而不為呢?不要因意氣而誤了大事啁!”王允一聽有道理,便受命聽封。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天,天下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連續下了兩個多月的雨。王允和士孫瑞、楊瓚等人借登台祭祀乞神降雨之機,緊急商議謀殺董卓的行動方案。
這年四月,正當王允等人準備採取行動的時候,正逢天子大病初癒。朝廷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事前,呂布派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心腹親兵,穿上宮廷侍衛的服裝,潛伏在宮殿側門兩邊。當董卓大搖大擺地出現在側門外時,立即遭到潛伏在門后的李肅等人的突然襲擊。董卓急呼呂布,呂布手捧聖旨,大呼:“奉旨殺賊!”董卓在絕望中被呂布所殺,並且株連三族。董卓被殺后,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張種撫慰山東”。

身死人手

涼州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后,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一片驚慌。涼州兵將領本來就成了驚弓之鳥,對自己的前途深感憂慮,當他們得知王允要削奪他們的軍權,解散涼州兵的消息后,更是驚慌。絕望的涼州兵尋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個痛快。於是他們迅速召集軍隊,嚴陣以待,準備見機起事,並且互相傳告:蔡邕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殺了。對於我們,不僅沒有絲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剝奪我們的兵權,置我們於死地。我們除了聯合起來,別無選擇。
當時,涼州軍中最有影響和實力的將領是李傕和郭汜。他們將所有涼州兵集合起來,誓師進發都城長安。東漢官兵不堪一擊,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隊便攻陷長安。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在青鎖門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斷然拒絕,對呂布說:“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保佑我們的國家平安無事,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皇上年紀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們來輔助他。國家遭受如此災難,如果棄下皇上,只顧自己逃命,我實在是不忍心。況且,我身為宰相,不僅不能使國家平安無事,反而導致逆賊的反叛,我的責任重大啊!請你出城以後,多多鼓勵關東豪傑,要常常念及皇上!”說完,便扶著獻帝逃到宣平城樓。
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門下,叩頭便拜。漢獻帝壯起膽子詢問道:“你們目無王法,作亂京城,到底打算作什麼?”李傕回答說:“董太師對陛下忠心耿耿,卻無緣無故遭人殺害,我們只想替太師討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處決兇手后,我們願意接受審判。”王允二話沒說,向漢獻帝行了最後的君臣大禮,便隨士兵走下了城樓,李傕、郭汜命令手下當場將王允處決,時年五十六歲。
王允死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遷都許昌后,漢獻帝思念王允的忠貞氣節,便改用隆重的殯禮重新安葬王允,還特意派虎賁中郎將“奉策弔祭,賜東園秘器,賜以本官受綬,送還本郡”。後來,又封王允的孫子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王允的坎坷一生中,另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提及:即他對漢代圖書、檔案等文化典籍的收集和保護。董卓遷都長安時,王允特意把蘭台、石室兩個藏書館所藏的圖書和檔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運往長安。“諸藏典策文章,寬共部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惟蓋,小乃製為滕囊。”後來,王允又收集了漢朝其他書籍,一律上奏珍藏,“經籍具存,允有力焉”。

主要成就


王允半身像
王允半身像
王允性格剛直,疾惡如仇。漢桓帝永壽元午(155年),王允19歲,為郡吏。當時宦官專權,氣焰囂張。小黃門晉陽趙津,倚仗權勢貪橫放恣,橫行鄉里,為一縣巨患。王允不畏權勢,向郡守討令,捕殺了趙津,為百姓除去一害。從此,王允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成為東漢王朝的一名忠實捍衛者.
東漢後期,宦官,外戚爭相專權,朝政極端腐敗。豪強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農民紛紛破產。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到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終於爆發了以張角為首的黃巾大起義,此時48歲的王允被提升為豫州刺史,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卻因揭露宦官張讓與黃巾軍通謀,而遭到了宦官集團的誣諂,身陷囹圄。
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王允被捕下獄,不久逢大赦被釋。但十餘日後,又因其他罪名再次被捕下獄。第二年,王允才被釋放。此時,宦官氣焰愈加囂張,對他們稍有不滿者,便會慘遭殺害。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去世,王允到京師治喪,並參與了大將軍何進誅殺宦官的計劃,被任命為從事中郎,後轉任河南府尹,再次參與朝政。
漢靈帝死後,何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輔政。何進拉攏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袁術兄弟,策劃消滅宦官勢力。為迫使何太后同意,何進召令并州牧董卓等軍閥引兵進京。董卓到京之時,何進巳被宦官處死,董卓乘亂誅殺宦官,朝中大權盡歸董卓。董卓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獻帝,自立為太師。漢獻帝即位后,王允被任命為太僕、后升任尚書令。
王允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權臣董卓,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卻說什麼也不肯放過他。所以,蔡邕的死,既讓人扼腕搖頭,更讓人匪夷所思。
王允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權臣董卓,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卻說什麼也不肯放過他。所以,蔡邕的死,既讓人扼腕搖頭,更讓人匪夷所思。
初平元年(190年),代楊彪為司徒。王允雖然看出董卓的篡位之心,但因懼其權勢,也只好假意咐合,以求取得董卓的信任。是時,關東一些州郡的牧守,不滿董卓專權,紛紛舉兵聲討,活躍在河東一帶的白波黃巾軍也對董卓造成威脅。於是,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命王允隨駕,自己暫留洛陽,朝中之事皆委王允做主。王允到長安后,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肖鄭公業等密謀,派護羌校尉楊贊為左將軍,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以征討袁術為名,率軍出武關道,分路征討留在洛陽的董卓,然後使漢獻帝還都洛陽。因董卓生疑而作罷。
初平三年(公元]92年)春,王允又暗中與董卓部將呂布聯絡,讓他為內應。趁漢獻帝病癒之時,王允派呂布同郡騎都尉李肅率親兵十餘人偽裝成宮內衛士,等董卓入朝向漢獻帝問安時,刺殺了董卓。
對王允這一時期的做為,范曄評價說:“士雖以正立,亦以謀濟。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權,伺其間而敞其罪,當此之時,天下懸解矣。而終不以猜忤為釁者,知其本於忠義之誠也。故推卓不為失正,分權不為苟冒,伺間不為狙詐。及其謀濟意從,則歸於正也。”在他看來,士人既要有堅定的立場,也要有適當的謀略來輔助,王允委曲求全於董卓,正是為了實現他除掉董卓的計劃。這是值得稱道的,
董卓死後,王尤主持朝政。命令把蔡邕交付廷尉。蔡邕向王允謝罪,並甘願受黥首之刑,編寫完《漢史》。眾公卿可惜蔡邕才華,也一起請求王允赦免其罪。但王允還是堅持殺了蔡邕。
董卓部將李榷、郭汜因得不到王允的赦免,隨採用謀士賈羽之計,誘集陝人及本部軍馬十餘萬與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陷后,呂布招呼王允出走,王允說:“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侍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堵公,勤以國家為念。”王允攜天子上宣平城門以避賊兵,李被催,郭汜殺死於樓下,為東漢王朝流盡了最後的鮮血,時年56歲。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官職註記
長子王蓋與王允同被誅殺
次子王景與王允同被誅殺
王定與王允同被誅殺
侄兒王晨王允被誅時逃回家鄉
王凌王凌在曹魏官至太尉在後來圖謀推翻司馬懿失敗,最終自殺,被誅滅三族
王黑安樂亭侯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後漢書·王允傳》:“子師圖難,晦心傾節。功全元丑,身殘餘孽。時有隆夷,事亦工拙。”

歷代評價

郭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何進、袁隗、楊賜:“夫內視反聽,則忠臣謁誠;寬賢矜能,則義士厲節。是以孝文納馮唐之說,晉悼宥魏絳之罪。允以特選受命,誅逆撫順,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勛,請加爵賞,而以奉事不當,當肆大戮。責輕罰重,有虧眾望。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蒙三槐之聽,以昭忠貞之心。”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他是貂蟬的義父,貂蟬是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以致於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討論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和連環計時經常引用此事件。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56電影《貂蟬》楊志卿
1976電視劇三國春秋鍾景輝
1987電視劇《貂蟬》鮑漢琳
1988電視劇《貂蟬》葛香亭
1994電視劇《三國演義》譚宗堯
1996電視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曹健
1999電視劇《曹操》彭乙
2001電視劇《呂布與貂蟬》傅彪
2003電視劇《貂蟬》樊志起
2003電視劇《曹操與蔡文姬》鄭坤範
2004電視劇《武聖關公》鄢復成
2010電視劇《三國》鄭天庸
2013電視劇《曹操》李曉文
2015電視劇《武神趙子龍》苗海忠
2018電視劇《小戲骨放開那三國》羅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