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左將軍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古代武官稱謂
- 中華民國時期軍銜稱謂
- 大將校
左將軍
中國古代武官稱謂
左將軍,古代官職,戰國已有。秦因之。漢不常置,金印紫綬,位僅次於上卿,職務或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漢末以後,將軍名號繁多,名稱素樸之前、后、左、右之類,遂漸廢棄。
左將軍,武將官職。
古有三軍,上軍、中軍、下軍。行兵打仗之時,任命將領,讓他們將上軍、將下軍,意即統率上軍、統率下軍而已,並無上將軍之類的特定官職。因此,放眼《左傳》,多見此類言辭。不足為奇。
然而禮樂崩壞,春秋以後,戰國之時,征伐自諸侯出。不但諸侯僭越,時而三軍並置,甚至諸侯的家臣——晉國的韓、趙、魏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都做了六軍。因此,左軍自然也有。隨之,將左軍者自然有。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記載:”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即為一例。
戰國時期,逐漸形成左軍,乃至於後來漸漸有了左將軍的官職。
秦滅六國,一統江山之後,也就沿襲下來。
楚漢之爭,漢得天下,左將軍也就固定為一個武將官職,只是不常置。
及至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甚至於都督之類的稱謂都出現之後,向來樸素的左將軍、右將軍之類的官職漸漸不合時勢,乃至於消亡。
劉備像
昭化馬超像
于禁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后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后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后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后,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獻之的兄弟,善草書、隸書。作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是謝安的兄長謝奕之女謝道韞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孫恩攻打會稽時,不聽手下進言,不設防備,禱告后相信已請得“鬼兵”助陣,因而與諸子一同遇害。
呂布(公元161年-199年2月7日),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九原區)人,東漢末年著名武將。其為丁原效力時擔任主簿官職(即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大致相當於現代的秘書或主任秘書一職)、為董卓效力時擔任騎都尉官職,后因誅殺董卓,受朝廷賞賜,任命其為奮威、奮武將軍,假節(中央授權其持天子符節,允許其代行天子軍政職權),儀比三司(享受相當於東漢朝廷中最尊顯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個官職的各種待遇),加爵為溫縣縣侯(縣候尊貴於鄉侯,鄉侯尊貴於亭侯,諸葛亮爵位為鄉侯,關羽爵位為亭侯)。在董卓死後曾短暫為袁紹、袁術效力,但始終不受二袁信任。后在劉備與袁術交戰時佔領徐州,因其曾在獻帝東歸時因糧食不夠無法勤王而上書請罪,有功,朝廷冊封呂布為徐州牧,任左將軍官職。建安三年(公元198年12月,陽曆為199年2月7日),在下邳城為曹操所擊敗,並死於白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