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賜

東漢時期名臣

楊賜(?-185年11月4日),字伯獻(一作伯欽、子獻)。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東漢時期名臣,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

楊賜出身“弘農楊氏”,少時研習儒學,常隱居教授弟子,不應州郡禮命。後為大將軍梁冀所徵辟,又出任陳倉令,因病未就職,連辭三公禮命。后以高第遷侍中、越騎校尉。建寧元年(168年),於華光殿侍講,教授漢靈帝劉宏。歷任少府、光祿勛、司空,因災異被罷免。建寧三年(169年),拜光祿大夫,又升為司徒,因直言勸諫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屢現災異,與議郎蔡邕等入金商門,陳述時事。後為國三老,轉任少府、光祿勛、太常等職。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黃巾起義爆發后,楊賜因與靈帝爭辯而被罷免。靈帝移居南宮時,得到楊賜在事前關於防範起義的上書,於感悟之下封其為臨晉侯。又拜尚書令、廷尉,楊賜推辭,以特進回府。

中平二年(185年),楊賜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獲贈驃騎將軍,謚號“文烈” 。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楊賜
楊賜
楊賜的祖父楊震、父親楊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聞名,又精通儒學,因而有許多門生,擁有很高的名望。楊賜少年時便傳承家學,研習儒術,常常隱居教授門生子弟,州郡屢次禮命都不接受。據《後漢書·桓榮傳》記載,楊賜亦曾師從太尉桓焉。
後來,才受大將軍梁冀的徵辟,但楊賜並不以此為榮,反而不大願意。出任為陳倉令,因為疾病沒有赴任。朝廷派公車特徵也不到,又屢次推辭三公的禮命。後來才以司空所舉高第,遷為侍中、越騎校尉。

華光侍講

建寧元年(168年),當時年幼的漢靈帝應當學習儒術,於是下詔給太傅胡廣及三公,要求他們選精通《歐陽尚書》、《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三公因此舉薦楊賜,於是以楊賜及劉寬、張濟於華光殿中侍講,以教授靈帝。后遷任少府、光祿勛。

直言無諱

建寧二年(169年),當時青蛇出現在御座,靈帝詢問楊賜緣由,楊賜於是封書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內官。
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出任司空。同年七月,楊賜被罷免,改任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光祿大夫原秩為二千石,此為加秩,是給楊賜的特殊禮遇)。
熹平四年(175年),楊賜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上奏,指出經學典籍傳習久遠,訛謬的情況日趨嚴重,請求正訂《六經》的文字。靈帝同意他們的建議,遂命蔡邕等進行校勘,並將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作為經籍正本,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
熹平五年(176年),代袁隗為司徒,當時朝廷授人爵位,沒有次序,而靈帝非常喜愛遊玩。楊賜因此上書勸諫,言辭懇切。後來因為徵辟黨人而被罷免,又拜光祿大夫。
光和元年(178年),嘉德殿在白天出現明暗兩道彩虹,靈帝厭惡這種天象,引見楊賜及議郎蔡邕等人入金商門崇德署商議此事,使中常侍曹節、王甫主持問詢。楊賜仰天而嘆,答道:“我每次讀到張禹傳,沒有一次不感到憤怒嘆息的,張禹既不能竭力盡忠,暢言治國之道,反而留心自己的幼子,乞求讓他女婿由遠地調回近任。朱游想得到尚方斬馬劍來處治他,確實有理由。我憑藉淺薄學識,受任先帝之末,世代受寵,無以報國。學淺而以要事相問,想要死而後已。”楊賜於是上疏極言陳說時事,彈劾受寵的樂松等人逢迎帝意,不務正業,並請求斥退妄臣。
奏疏上呈后,被曹節偷看,不和其意。事後,蔡邕因直言而被流放朔方,楊賜因帝師身份,得以免咎。同年冬,靈帝前往太學行禮,以楊賜為三老。后再遷少府、光祿勛。
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因司徒劉郃於十月為宦官誣陷下獄死,因此以楊賜再次出任司徒。靈帝想造畢圭靈琨苑,楊賜又上書勸諫。但因侍中任芝、中常侍樂松認為可造,於是靈帝下詔建苑。
光和三年(180年)九月,楊賜因病被罷免。不久,拜太常,並賜御府衣一套。

疏陳黃巾

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接替許戫任太尉。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楊賜受詔入宮與群臣議論此事。但他因懇言諫靈帝而違逆靈帝,靈帝於是以發生起義為借口將其罷免。
在張角未起義前,利用旁門左道來扇動誘惑百姓,天下人紛紛扶老攜幼前往歸附。楊賜時任司徒,與掾屬劉陶商議道:“張角等人逢大赦也不思悔悟,反而變本加厲,如今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討伐,恐怕會引起更大的騷亂,加速禍患形成。應該嚴令刺史及二千石(泛指郡太守、國相、都尉等),簡選流民,派人將其送回原籍,藉機削弱其黨羽,然後誅其首領,可不費力平定,你看如何?”劉陶答道:“這就是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楊賜於是上書陳說此計,恰好他被罷免,此疏便被留在宮中。
靈帝移居南宮時,看到了此疏,感悟之下,下詔封楊賜臨晉侯,食邑一千五百戶。當初,楊賜與劉寬、張濟一道為靈帝講學,他認為不應自己一人受封,於是上書請求分出食邑給劉寬、張濟,靈帝於是封二人及其子爵位。不久后,楊賜又擔任尚書令,數日後出任廷尉,楊賜以自己並非世代法家出身,於是堅決推辭。靈帝命其以特進身份回府。

倍極哀榮

中平二年(185年)九月,楊賜接替張溫,再次出任司空。
同年十月,楊賜去世。靈帝身穿喪服,三天不上朝,贈東園棺槨、衣物,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並下詔哀悼,命左中郎將郭儀為使持節,追贈楊賜驃騎將軍司空印綬。等到安葬時,靈帝命侍御史持節送葬,蘭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騎士輕車介士,前後都奏響鼓吹,又下令驃騎將軍下屬及司空儀仗隊伍送葬至墓地。公卿以下都參加了葬禮。賜謚號文烈。以其子楊彪襲爵。次年的小祥祭,公卿又參加了。
蔡邕撰有一篇《太尉楊賜碑》,存於《蔡中郎集》及《全後漢文》。

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有《蛇變上封》、《上言願減賜戶以封劉寬張濟》、《上疏諫封爵過差游觀無度》、《上書諫作林泉畢圭苑》、《虹蜺對》、《虎見平樂觀又見憲陵對》、《與王允書》。

家族成員


宗親

• 十世祖
楊喜,字幼羅,因追殺項羽有功,封赤泉侯。
• 六世祖
楊敞漢昭帝時為丞相,封安平侯。
• 曾祖
楊寶:楊賜曾祖。大儒,隱居不仕。
• 祖父
楊震,字伯起。仕至太尉。
• 父親
楊秉,字叔節。官至太尉。
• 兒子
楊彪
楊彪
楊彪,字文先。官至太尉。在曹魏拜光祿大夫、班亞三司。
• 孫子
楊修,字德祖。官至丞相主簿,後為曹操所殺。
• 曾孫
楊囂,楊修之子,西晉泰始(266年—274年)初年任典軍將軍,早卒。
• 玄孫
楊准,字始丘,楊囂之子,晉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 五世孫
楊嶠,字國彥,楊准之子。
楊髦,字士彥,楊准之子。
楊俊,字惠彥,楊准之子,楊嶠之弟,官至太傅掾屬。
1.
楊嶠,字國彥,楊准之子。
2.
楊髦,字士彥,楊准之子。
3.
楊俊,字惠彥,楊准之子,楊嶠之弟,官至太傅掾屬。

姻親

夫人
桓氏,桓曄姑母。
侄兒
桓曄(本名桓嚴),字文林,東漢名士。

史書記載


•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 《東觀漢記
• 《後漢紀》
• 《資治通鑒

人物評價


劉宏:①故司空臨晉侯賜,華岳所挺,九德純備,三葉宰相,輔國以忠。朕昔初載,授道帷幄,遂階成勛,以陟大猷。師範之功,昭於內外,庶官之務,勞亦勤止。②大司馬楊賜,敦德允元,忠愛恭懿,親以尚書侍進。累評張角始謀,禍釁未彰。賜陳便宜,欲緩誅夷。令德既光,嘉謀恆然。
蔡邕:①赫赫烈侯,卓爾超倫。於唯楊公,乃華降神。故能明哲,德亞聖人。受茲介福,位極人臣。包羅五典,本道根真。為國之師,誨尚經文。頻歷鄉校,五登鼎鉉。建名著忠,確越前賢。攘災興化,蝥賊不臻,風雨有時,履獲有年。三葉宰相,應祚於天。臨晉是侯,子子孫孫。億兆不窮,如山之堅。四時潔祠,以承奉尊。祀事孔明,奉亡如存。馥馥芬芬,以尉顯魂。②巍巍聖猷,匪師不昭。士子困蒙,匪師不教。於皇文父,邈哉伊超。如玉之固,如岳之喬。鑽之斯堅,仰之彌高。示我顯德,授我無隱。正席傅道,承帝之問。誨茲一人,萬邦作順。微微我徒,實賴遺訓。文武作式,元勛既奮。光啟爵土,垂統末胤。存榮亡哀,沒而不泯。③天鑒有漢,誕生元輔。世作三事,勛在王府。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必畢力,胤其祖武。化洽群生,澤沾區宇,帝曰文烈,朕嘉君功,為邑河渭,建茲土封。申備九錫,以祚其庸。位此特進,於異群公。昔在申、呂,匡佐周宣。嵩山作頌,《大雅》揚言。今我文烈,帝載用熙。參光日月,比功四時。身沒名存,永世慕思。
范曄:楊氏載德,仍世柱國。……賜亦無諱,彪誠匪忒。
關構:霍光為宣成,孔光為簡烈,中代之勛德也;劉寬為昭烈,楊賜為文烈,東都之鼎臣也。
劉克莊:邕集十卷,大半為人作碑版,如橋玄、楊秉、楊賜,皆名臣。
蔣一葵:楊震畏四知,楊秉三不惑,楊賜議論切直,楊彪名震四海,孔融稱為“四世清”。
姚之駰:固世篤忠貞,而帝之待師傅,其恩禮亦備至矣。如所言不聽何?
李慈銘:按《靈帝本紀》,光和元年初開西邸責官,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至中平六年靈帝崩,其間十二年中,……其中(為三公者)或惟楊賜、劉寬,以侍講之恩,尊同帝師,不必以禮錢進,他人未必不由乎此。
袁行霈:楊賜有清操懿德,深通《尚書》,(蔡邕所撰)碑文也就本於經術,氣象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