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男,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代表作品有《郭沫若全集》《中國史稿》《甲骨文字研究》等。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892-11-16

出生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

1914

留學日本

1914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留學日本
1919

引起中國詩壇關注

1919年夏,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並創作小說《牧羊哀話》;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在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發表,引起中國詩壇關注。

1921

發表第一本新詩集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

1938-01

結婚

1938年1月,他與《救亡日報》社成員於立群(1916—1976)結婚。

結婚
1948

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8-06-12

逝世

1978年6月12日,因患大葉性肺炎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遵照生前意願,遺體供醫學解剖后火化,骨灰作為肥料撒在大寨肥田。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工作經歷

1926年7月,隨國民革命軍北伐,歷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副主任。
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寫作經歷

郭沫若青年時的照片
郭沫若青年時的照片
1919年,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台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7年,“四、一二”事變前夕,撰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
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佔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之後也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膽》《高漸離》六齣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
曾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人物備註
妻子張瓊華包辦婚姻,實際兩人並沒有感情,兩人無子女
情人佐藤富子在日本與佐藤富子同居,兩人四子一女
長子郭和夫中國科學院的化學家,原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所長
次子郭博建築家和攝影家,退休前為上海民用設計院總工程師
三子郭復生(亦叫佛生)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工程師
女兒郭淑瑀現任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參與創立日本郭沫若研究會
四子郭志鴻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妻子於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於立群縊死於北京故居。兩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兒子郭漢英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物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導
次子郭世英肄業北京大學哲學系,1968年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死,自殺他殺至今成謎
三子郭民英肄業中央音樂學院,196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無預兆突然自殺,成謎
長女郭庶英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任北京中沛經濟發展中心總經理
次女郭平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所長兼郭沫若紀念館館長
四子郭建英畢業於清華大學本科,北京大學碩士,在美國電腦公司任職。著名指揮、音樂翻譯評論和音樂活動家

健康狀況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長期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個人作品


甲骨學
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
《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
詩歌
天狗筆立山頭展望《詩的宣言》
《鳳凰涅槃》《血肉的長城》《爐中煤》
春鶯曲《鶯之歌》太陽禮讚
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我是個偶像崇拜者》
《罪惡的金字塔》《夜步十里松原》黃浦江口
《戰聲》《駱駝》《晨安》
靜夜《霽月》郊原的青草
《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
《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太陽問答》
《咒麻雀》《鋼,鐵定的一〇七〇萬噸!》《紅透專深(調寄十六字令)》
《四害餘生四海逃》《流溪河水庫觀魚》《女神》
星空《瓶》前茅
恢復《戰聲集》《新華頌》
《駱駝集》《百花齊放》沫若詩詞選
《我向你高呼萬歲——斯大林元帥》
參考資料來源:
文學
《女神》長春集《星空》
《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
《屈原》《新華頌》《迎春曲》
歷史劇本
《屈原》《南冠草》《武則天》
《虎符》《卓文君》聶嫈
《棠棣之花》《王昭君》《高漸離》
《孔雀膽》《蔡文姬》
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
《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
《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
參考資料來源:
翻譯書目
《茵夢湖》《少年維特之煩惱》《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
雪萊詩選《石炭王》《藝術的真實》
浮士德政治經濟學批判《戰爭與和平》
《沫若譯詩集》
參考資料來源:
著作書目
《黃浦江口》《詩集女神》《瓶》
《前茅》《恢復》《水平線下》
《我的幼年》漂流三部曲《山中雜記及其他》
《黑貓與塔》後悔《黑貓與羔羊》
《今津紀游》《桌子跳舞》《文藝論集續集》
創造十年《豕諦》《沫若書信集》
《北伐途次》《甘願做炮灰》《戰聲》
《羽書集》《話劇屈原》
《蒲劍集》《棠棣之花》《虎符》
《屈原研究》《今昔集》《孔雀膽》
《南冠草》《青銅時代》《先秦學說述林》
《郭沫若全集》《十批判書》《波》
《蘇聯紀行》《歸去來》《南京印象》
《少年時代》《革命春秋》《盲腸炎》
《今昔浦劍》《歷史人物》《沸羹集》
《天地玄黃》《地下的笑聲》《創作的道路》
《抱箭集》《蜩螗集》《雨後集》
《奴隸制時代》《沫若文集》
《雄雞集》《洪波曲》《蔡文姬》
《潮汐集》《駱駝集》《武則天》
《李白與杜甫》
影視形象
出品時間影視扮演者
1993《重慶談判》劉紀宏
2011《東方》潘廣居
書法特色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不凡,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迹、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新中國成立15周年而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於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給讀者。

社會活動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郭沫若本人真實照片
郭沫若本人真實照片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

社會任職


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

人物評價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創作,歌頌人民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開一代詩風,成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他創作的歷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鄧小平
郭沫若(左3)與周恩來等合影
郭沫若(左3)與周恩來等合影
郭沫若是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史上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無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學術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貢獻決定的。像他這樣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二十世紀中國史上沒有幾人,二十世紀以前亦不多見。對郭沫若的“反思”,實際上涉及到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如何認識的問題,即二十世紀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什麼,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方向何在這個根本問題。對郭沫若的評價要像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一樣,堅持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不能脫離一定的歷史條件,要著重揭示本質和主流。如果顛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誇大到無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衊和謾罵,那就背離了評價歷史人物應有的原則和方法;這同無限拔高一個歷史人物的做法一樣,都是不可取的。—— 瞿林東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氣橫溢,國學基礎也相當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確有原創性的貢獻。即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十批判書》《青銅時代》幾部書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見解。他雖然也遵從“一家之言”,卻與套用公式有別。我曾嚴厲批評過他襲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坦然承認,犯了學術研究的大忌,然而我並未對他一筆抹殺。不過從現代學術的規範來說,他逞才使氣有餘,而史學的紀律則遠為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和二陳(指陳垣、陳寅恪)、呂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學術,而別有懷抱。治學有成的學者可以參考他上述三書,但初學則不宜由此類作品入手。——余英時
讀書治學須不畏困苦、讀書治學須不畏權威、讀書治學須涉獵廣泛,讀書治學須學以致用。——人民網

後世紀念


郭沫若獎學金

1980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設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獎學金”,該獎學金為新中國第一個獎學金。“郭沫若獎學金”是中國科學院利用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長生前交給院黨組的15萬元稿費設立的專項獎學金,用以激勵莘莘學子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

紀念郵票

郵票上的郭沫若
郵票上的郭沫若
1982年11月16日我國發行《J87郭沫若同志誕辰九十周年》,紀念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文藝獎

1987年,為紀念郭沫若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經中國文聯批准,設立“郭沫若文獎”獎項,特別獎勵在中國文藝界做出傑出貢獻的藝術家。該獎項下設文學獎、書法獎、美術獎、攝影獎、舞蹈獎、音樂獎、民間文藝和戲劇八個類別,每五年評選一次。評選範圍為全國及海外華人藝術界,以中青年藝術家為主要對象。
“郭沫若文藝獎”的舉辦地設立在郭沫若的家鄉樂山市,由樂山市人民政府和樂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為永久性承辦單位,接受中國文聯的指導、審批和監督,目前已舉辦六屆,與山花獎、駿馬獎並稱中國三大專業領略藝術大獎。

紀念碑

大寨郭沫若紀念碑
大寨郭沫若紀念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沫若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專門為他建了紀念碑。

郭沫若廣場

1988年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十周年校慶,學校舉行郭沫若銅像揭幕典禮,嚴濟慈為郭沫若銅像題詞:“在建校三十周年之際敬立郭沫若像,緬懷郭沫若校長為首創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業績。‘郭沫若像’四字系鄧小平於1987年11月28日親筆題寫。”

故居紀念館

重慶郭沫若舊居
重慶郭沫若舊居
重慶郭沫若舊居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和文化工作委員會舊址,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西永鎮香蕉園村(全家院子)。舊居佔地面積10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66平方米,建築風格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結構,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頂。
2000年9月,郭沫若舊居被重慶市政府列為直轄市后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舊居修復工程正式啟動,6月30日舊居主體工程竣工,並於9月7日正式對外陳列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