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顏真卿的結果 展開

顏真卿

唐朝名臣、書法家,代表作品《臨川集》

徠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楷書四大家”之一,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率義軍對抗叛軍。后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為官有聲

顏真卿像 2張
顏真卿像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顏真卿生於京兆府萬年縣敦化坊。顏氏家族本籍琅玡臨沂,但自顏真卿的五世祖顏之推起,顏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長安
顏真卿三歲時喪父,由母親殷夫人親自教育。他長大后,學問淵博,擅長寫文章,對母親殷夫人非常孝順。開元九年(721年),七月,顏真卿隨殷夫人南下,寄居蘇州外祖父家。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讀於京師長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尚書省吏部應試。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顏真卿中進士甲科。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經吏部詮選,任校書郎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顏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陽丁憂三年。
天寶元年(742年),顏真卿回到長安,並中博學文詞秀逸科(制舉考試的一種)。十月,被任命為醴泉縣尉。天寶五載(746年),三月,遷長安縣尉。據《雲溪友議》所載,顏真卿又曾任臨川內史,使“澆風莫競,文政大行”,頗受讚譽。經兩次提升,任監察御史,奉命巡查河東、隴州。他在巡視過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獄,受百姓稱讚。巡查河東時,劾罷不孝的朔方縣令鄭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詔終身禁止錄用。
天寶八載(749年),顏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楊國忠厭惡,被外調為東都採訪判官。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天寶十一載(752年),轉任武部員外郎。楊國忠始終想排擠他,於次年將顏真卿調離京師,出任平原太守

首唱大順

顏真卿版刻像
顏真卿版刻像
平原郡屬安祿山轄區,當時安祿山謀反的跡象已顯露出來,顏真卿便假託陰雨不斷,暗中加高城牆,疏通護城河,招募壯丁,儲備糧草。表面上每天與賓客駕船飲酒,以此麻痹安祿山。安祿山果真認為他是個書生,不足憂慮。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河北郡縣大都被叛軍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嚴密,顏真卿派司兵參軍李平騎快馬到長安向玄宗報告。玄宗初起初聽到安祿山反叛的消息,嘆息說:“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嗎?”等到李平到京,玄宗大喜,對左右的官員說:“我不了解顏真卿的為人,他做的事竟這樣出色!”當時平原郡有三千靜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萬人,派錄事參軍李擇交統領,任用刁萬歲、和琳、徐浩、馬相如、高抗朗等人為將領,分別統領軍隊,在城西門盛大地犒勞士兵,顏真卿慷慨陳詞,淚水直流,全軍都感奮。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目韋〉、鄴郡太守王燾各領軍來歸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渡河援助。叛軍攻下洛陽,派段子光送李憕、盧奕、蔣清的頭到河北示眾。顏真卿擔心大家害怕,哄各位將領說:“我一向認識李憕等人,這些頭都不是他們的。”於是殺了段子光,把三顆頭藏起來。過了些時候,用草編做人身,接上首級,裝殮后祭奠,設靈位哭祭他們。
此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殺了叛軍將領李欽湊等人,清除了土門的敵人,十七個郡同一天自動歸順朝廷,推舉顏真卿為盟主,有二十萬兵力,截斷了燕趙的交通聯絡。朝廷任命顏真卿為戶部侍郎,輔佐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討伐叛軍。顏真卿任李暉為自己的副手,而任李銑、賈載、沈震為判官。不久,被加拜為河北招討採訪使。清河太守派郡人李萼來向顏真卿求援,李萼建議顏真卿聯結清河郡,利用其錢糧。顏真卿便派出六千援兵,又向李萼求計,李萼說:“朝廷派程千里統帥十萬軍隊,自太行山向東進發,準備兵出山郭口,限制叛軍前進。您如果攻打魏郡,殺掉叛將袁知泰,用精兵打下〈山郭〉口。迎接朝廷的軍隊出〈山郭〉口攻打鄴城、幽陵,平原、清河兩郡共十萬軍隊攻向洛陽,分出精銳部隊控制要衝。您堅守不與敵人交戰,不超過幾十天,叛賊必然潰敗,自相殘殺而死。”顏真卿同意,就傳送文告給清河等郡,派大將李擇交、副將范冬馥、和琳、徐浩與清河郡、博平郡的五千軍隊駐紮在堂邑。袁知泰派白嗣深、乙舒蒙等領兵二萬交戰,叛軍戰敗,被斬了一萬多顆首級,袁知泰敗逃到汲郡。史思明圍攻饒陽,派游軍截斷了平原郡的救兵,顏真卿害怕打不過敵軍,便寫信請賀蘭進明,把河北招討使讓給他。賀蘭進明在信都作戰失敗。恰逢平盧將領劉正臣據漁陽起義,顏真卿想堅定他的信心,派賈載渡海送去十多萬軍費,並用自己十歲的兒子顏頗做為人質。眾人堅決請求將顏頗留下,顏真卿不聽。
此時,太子李亨(唐肅宗)已在靈武登基。顏真卿多次派使者帶著用蠟丸封的信向李亨彙報軍政事務,李亨任命他為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復任河北招討使。當時軍費困難,李萼勸顏真卿收取景城的鹽資源,讓各郡之間互相調濟,保證了軍費供給。理財家第五琦後來效仿此法,也使軍中物資豐富。

重振朝紀

顏真卿陝西大荔石刻像
顏真卿陝西大荔石刻像
安祿山乘虛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帶,各郡又淪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堅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奮起來。顏真卿經與眾人商議,於至德元載(756年)十月,放棄平原郡,渡過黃河,走崎嶇小路到鳳翔拜見李亨,李亨任命他為憲部尚書,又調任御史大夫。此時,朝廷正處於混亂狀態,但顏真卿仍像平常一樣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諫議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彈劾降職。廣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統率二十萬軍隊收復長安,辭行的那天,在行宮門前不敢上馬,快步走出柵欄才上馬。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於李俶上馬,顏真卿予以彈劾。李亨退回他的奏章,慰勉說:“朕的兒子每次外出,朕都諄諄教育他,所以不敢失禮。管崇嗣年老腿跛,你暫且寬容他。”百官由此都嚴肅守禮起來。長安收復后,李亨派左司郎中李選祭宗廟,在祝詞上署名“嗣皇帝”,顏真卿對禮儀使崔器說:“太上皇還在川蜀,這樣行嗎?”崔器立即報告李亨更改,李亨因此讚賞顏真卿的才識。顏真卿又建議在長安郊野築壇,由李亨向著東方哭祭,然後再派出禮儀使,李亨未採用此建議。宰相厭惡顏真卿直言勸諫,調他出京任馮翊太守。轉任蒲州刺史,封丹陽縣子。又被御史唐旻誣陷,降為饒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年),顏真卿任浙西節度使。淮西節度副使劉展將要反叛,顏真卿指示預先做好戰備,都統李峘認為他無事生非,反而攻擊他,李亨因此召顏真卿為刑部侍郎。劉展後起兵反叛,渡過淮河,李峘逃奔江西。李輔國將太上皇李隆基遷居西宮,顏真卿率百官問安,此舉招致李輔國的厭惡,致仕其被降為蓬州長史。
寶應元徠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顏真卿為利州刺史,沒有下任命書,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荊南節度使,還未赴任,改拜尚書右丞
廣德元年(763年)十月,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難陝州,顏真卿請求讓自己奉詔召僕固懷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李豫回京,顏真卿請李豫先參拜陵墓宗廟,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載認為他迂腐,顏真卿生氣地說:“這意見用不用在您,進言的人有什麼罪過?但朝廷規章哪能經受您兩次破壞呢?”元載記恨在心。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李豫命顏真卿以檢校刑部尚書的職務任朔方行營宣慰使,勸說僕固懷恩入朝。顏真卿回答說:“陛下在陝州時,臣去用忠義的道理質問他,讓他前來奔赴國難,他還有可來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經回宮,他進不是勤王赴難,退則無法向大家解釋,這時去召見他,他怎麼肯前來呢!再說,告僕固懷恩謀反的人,僅有辛雲京、駱奉仙、李抱玉魚朝恩四人而已,其餘大臣都說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儀取代僕固懷恩,這樣可以不戰而使其臣服。”李豫同意。顏真卿因而留在京城主持尚書省事務,改封魯郡公。元載結黨營私,怕群臣奏報李豫,因而讓他下詔,讓群臣進言時,都經自己審查才能上奏。顏真卿上奏勸阻,於是宦官在朝廷內外傳播此事。

歷職撫湖

顏真卿掌管太廟的事務,說祭器沒有整治,元載認為他誹謗朝廷,將其貶為峽州別駕,后改任吉州司馬。大曆三年(768年)四月,顏真卿改任撫州刺史。後任湖州刺史。在撫州任職的五年中,顏真卿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生產,熱心公益事業。針對撫河正道淤塞,支港橫溢,淹沒農田的現狀,他帶領民眾在撫河中心小島扁擔洲南建起一條石砌長壩,從而解除了水患,並在旱季引水灌田。撫州百姓為了紀念顏真卿,將石壩命名為千金陂,並建立祠廟,四時致祭。

剛正遭嫉

顏真卿頭像
顏真卿頭像
大曆十二年(777年),元載被殺,經宰相楊綰常袞舉薦,顏真卿獲召入朝,擔任刑部尚書,隨後升任吏部尚書。
大曆十四年(779年),李豫駕崩,顏真卿任禮儀使。他上奏說前幾朝皇帝追加謚號的禮節繁複,請按初定的禮節為準。顏真卿的意見遭袁傪排斥,往往無法上報朝廷。時值戰亂之後,典章法令廢弛,顏真卿雖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議多被權臣阻擾,難以實施。顏真卿因剛正而得罪宰相楊炎,被改為太子少師,但仍兼任禮儀使。到奸相盧杞掌權后,更加厭惡顏真卿的剛正,改授他為太子太師,罷免其禮儀使一職。盧杞還多次派人探聽哪一個方鎮方便些,準備把他排擠出京都。顏真卿去見盧杞,告訴他說:“你先父盧中丞(指盧奕)的頭顱送到平原郡,臉上滿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親自用舌頭舔凈,您忍心不容忍我嗎?”盧杞表面驚惶地下拜,但內心卻恨之入骨。

忠至滅身

顏真卿彩像
顏真卿彩像
建中四年(783年),叛亂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盧杞建議派顏真卿前往李希烈軍中,傳達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適同意。朝臣為此大驚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為失一國老,貽朝廷羞”,堅決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鄭叔則也勸他不要去,顏真卿回答說:“聖旨能逃避嗎?”
顏真卿到后,李希烈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在見面時,李希烈讓自己的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廳堂內外。顏真卿剛開始宣讀聖旨,那些人就衝上來,手裡拿著明晃晃的尖刀,圍住他又是謾罵,又是威脅。顏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才用身子護著他,命眾將退下,讓顏真卿住進驛館。李希烈逼他寫信給朝廷,來洗刷自己的罪行,顏真卿不聽,李希烈就借他的名義派他的侄子顏峴與幾個隨從到朝廷繼續請求,李適沒有答覆。顏真卿每次給兒子寫信,只告誡他們嚴謹地敬奉祖宗,撫養孤兒,從未有其他的話。
李希烈派李元平勸說他,顏真卿斥責李元平說:“你受國家委任為官,不能報答國家,想我沒有兵殺你,還來誘說我嗎?”李希烈請來他的同黨,設盛會,喚來顏真卿,並指使戲子們借唱戲攻擊和侮辱朝廷。顏真卿憤怒地說:“您是皇帝的臣子,怎麼能這樣做!”起身拂衣離去。李希烈非常慚愧。當時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等藩鎮的使者都在座,對李希烈說:“很早就聽說太師的名望高,品德好,您想當皇帝,太師來了,選人當宰相誰能超過太師?”顏真卿斥責說:“你們聽說顏常山沒有?那是我的兄長,安祿山反叛時,首先起義兵抵抗,後來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罵叛賊。我將近八十歲了,官做到太師,我至死保持我的名節,怎麼會屈服於你們的脅迫!”眾人面盡失色。
李希烈最終將顏真卿逮捕,用甲士看守著。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見方的坑,傳言說要活埋他,顏真卿約見李希烈說:“死生有命,何必搞那些鬼把戲!”荊南節度使張伯儀兵敗時,李希烈命令把張伯儀的旌節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送給顏真卿看,他痛哭撲地,氣絕後又蘇醒,從此不再與人說話。恰逢李希烈同夥中的周曾、康秀林想偷襲殺掉李希烈,尊顏真卿為帥,事情泄露,周曾被殺死,李希烈就把顏真卿押送到蔡州的龍興寺。顏真卿估計自己一定會死,於是寫了給德宗的遺書、自己的墓誌和祭文,指著寢室西牆下說:“這是放我屍體的地方啊!”李希烈稱帝時,派使者問登帝位的儀式,顏真卿回答說:“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國家禮儀,只記得諸侯朝見皇帝的禮儀!”胡三省評此語“辭不迫切而義甚嚴正”。後來,唐軍日益強大,淮西形勢轉變。李希烈派部將辛景臻、安華到顏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乾柴說:“再不投降,就燒死你!”顏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與朱泚叛亂被殺,李希烈因而發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殺害顏真卿,說:“有詔書!”顏真卿拜了兩拜。宦官說:“應該賜你死。”顏真卿說:“老臣沒有完成使命,有罪該死,但使者是哪一天從長安來的?”宦官說:“從大梁來。”顏真卿罵道:“原來是叛賊,何敢稱詔!”於是被縊殺,享年七十六歲,時為興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嗣曹王李皋聽到顏真卿死節的消息后,為他流下眼淚,三軍都為之痛哭。半年後,叛亂平定,淮西節度使陳仙奇派軍將護送顏真卿的靈柩回京,顏真卿之子顏頵、顏碩至汝州襄城縣迎喪。同年,葬於京兆萬年顏氏祖塋。德宗為他廢朝五日,追贈司徒謚號文忠”,另贈錢五十萬、粟二百碩。
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錄用顏真卿的一個兒子為正員官。次年二月,朝廷授顏頵為河中戶曹參軍,“旌忠烈之後”。
紹興三年(1133年),宋高宗趙構御賜顏真卿廟額為“忠烈”,尊其為神。

主要成就


書法

成就、地位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又得筆法於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範,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書法《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書法《自書告身帖》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故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比較端莊遒勁還有《顏勤禮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
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他的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在吐露風華的青年時代,顏真卿就向張旭請教“如何齊於古人”的問題。這是顏氏的書學心聲,亦是顏氏高懸的鵠的。這位從小以黃土帚掃牆習字的顏氏苗裔,幾乎在一開始就站到一個高聳的書學起點上。而在書學上鯤鵬展翅,則經過了幾乎長達三四十年歲月的歷練,才稍成自己的面目與氣候。繼之又以數十年工力百般錘鍊、充實,使得“顏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顏體”終於在書壇巍然屹立。正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所說:“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真卿的楷書,尤其是印歲以後的楷書,已形成一種範式,後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
書學境界
顏真卿一生書學境界的歷練,大略有三:
立堅實骨體,求雄媚書風
在五十歲以前,是第一境界的歷練。在這一過程中初步確立自己的“顏體”面目。如果以天寶五年(746),張旭在裴儆府上授筆法於顏真卿為一個界線,那末在此以前顏真卿尚在艱苦的摸索階段。此一階段傳世之作鮮見。如天寶元年寫《張仁蘊德政碑》,天寶五年寫摩崖書法禾山石壁“龍溪”二字。此時顏真卿在書學方面已有相當的修養,這在張旭考問顏氏十二筆意時,顏真卿或以從張旭處領教所得,或以自己攻習所悟對答如流,使張旭深以為然。他志向高遠,期在“齊於古人”。張旭也因此願意再授筆法。
在接受張旭的筆法后,顏真卿欣喜地說:“自此得攻書之妙,於茲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從天寶五年以後的五年(或七年)時間,可說是顏真卿依照張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礪的階段。果然在天寶十一年後,顏真卿書碑漸多,在社會上已享有一定的聲譽。天寶十一年書有《郭虛己碑》《郭揆碑》《多寶塔碑》《夫子廟堂碑》等。天寶十三年又有傳世名作《東方朔畫像贊》《東方朔畫像贊碑陰記》等。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顏真卿投身於金戈鐵馬與叛軍作戰之中,無暇顧及筆硯藝事。此可為顏氏書法歷練的第一階段,也是第一境界的歷練。
在這一時期,雖然各碑面目或有差異,但總體上說,是“顏體”的初步形成階段。從《多寶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顏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筆上沉著、雄毅,以健力立骨體,敷以較厚之肉彩;結體上整密、端莊、深穩,由瘦長型變為方正形;在布白上減少字間行間的空白而趨茂密。這一階段,顏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點畫皆有筋骨”,“點畫凈媚”,“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專門攻習真書、草書,雖有隸書、篆書之作,並不多。顏真卿的第一境界,從初唐而來,又脫出初唐之軌轍,自立一家面目。這種境界的歷練又多循張旭所示為門徑。
究字內精微,求字外磅礴
顏真卿書法
顏真卿書法
從五十歲后至六十五歲,是第二境界的歷練。在這一過程中“顏體”形神兼具,已漸成熟。其間作品有《金天王廟題名》《請御書逍遙樓詩碑額表》《鮮於氏離堆記》《磨滅記》《顏允南碑》《韋縝碑》《臧懷恪碑》《郭家廟碑》《顏秘監碑銘》《顏喬卿碑》、“逍遙樓”三字、《殷踐猷碑》《張景倩碑》《元子哲遺愛碑》《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麻姑山仙壇記》《小字麻姑山仙壇記》《大唐中興碑》《顏含大宗碑》《宋廣平碑》《重建顏含碑》《八關齋會報德記》等。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以及其後接二連三地排擠,使顏真卿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靈的空間,人生體驗更多,藝術體味也就更深。這些,顏真卿“一寓於書”,將前期的“顏體”反覆錘鍊,鍊形煉神,從而神形兼備,終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強了腕力,中鋒運行,取篆籀方法,圓轉藏鋒,如印印泥。筆畫形成蠶頭燕尾,直畫則成弓弩蓄勢之形。筆畫之間採取橫細豎粗的對比錯綜方法。在鉤末、捺末挑踢出尖鋒,耀其精神。其捺筆表現出一波三折的節奏。其直鉤、平鉤、斜鉤,飽滿取勢,彎度均勻,圓勁有力。其折筆則提筆暗轉,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釵股”擬之。從結體上說,方正端莊,穩健厚重,中宮寬綽,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側取勢,不以左緊右松取妍,而像篆隸以對稱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間櫛比,行間茂密,以形密取氣勢,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顏真卿已一掃初唐以來的那種楷書風貌:前者側,後者正;前者妍,後者壯;前者雅,後者直;前者瘦,後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後者有法可循;前者潤色開花,後者元氣淋漓。可謂變法出新意,雄魂鑄“顏體”。
《劉中使帖》
《劉中使帖》
臻神明變化,與生命爛漫
在六十五歲以後的十多年中,是第三境界的歷練。從成熟中加以神奇變化,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此時期的作品有《元結碑》《干祿字書》《竹山堂聯句》《妙喜寺碑》《顏杲卿碑》《李玄靖碑》《顏勤禮碑》《馬璘碑》《顏家廟碑》《顏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如《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典型碑刻中,顏書在老辣中富有新鮮活潑的生機,在疏淡中顯示質樸茂密的風神,在筆鋒得意處顯現功力的爐火純青,在圓潤豐腴中透露自己的豪邁氣度。
顏真卿晚年在對生命與書藝在反省中得到悟徹,並將生命哲學與書藝哲學打通,因此在其點捺撇畫中既留著生活的血淚斑駁,又在筆墨的動勢中洋溢著生命的頌歌;既在線條的起落移動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櫛比鱗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輝。其書如老枿枯林,卻有濃花嫩蕊,一本怒生,萬枝爭發。

思想

顏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尤崇忠孝。他認為德有三,“孝悌稱其至”。有五,“仁道原其終”。善事父母謂孝,和睦兄友謂悌。孝悌為仁之本。竭誠奉君主謂忠,“率義忘窮謂勇”,“子仕教忠之謂慈”,戰陣勇敢謂孝,“慈孝有裕”,則道存於方冊。他主張君主要掌握賞罰二柄,此為事在必行。“無功受賞,為善不勸;有罪不罰,為罔辨”。應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賞之令。
顏真卿總結唐立國以來的經驗教訓,建言唐德宗李適要廣開言路。顏真卿不但精通儒學,而且身體力行,以盡忠孝,被後世儒者奉為修身楷模。

禮制

顏真卿久任禮儀使,參定禮儀,對唐朝的禮儀制度多有釐正。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李適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史稱其“集中《廟享議》等篇,說禮尤為精審”。

文學

顏真卿在《顏真卿集》中所撰的作品,大多系實用性文字,言辭率真慷慨,意直氣壯,生動感人,對唐代古文運動有促進作用。為後世所稱頌的《論百官論事疏》《與郭僕射書》等,宏詞沉鬱,忠節之言,如見其人,充分體現了顏真卿的忠烈剛直品節。
南宋學者晁公武稱顏真卿“學問文章往往雜於神仙浮屠之說,不皆合於理”。高棅在《唐詩品彙》中評道:“魯公情欣所遇,悉綜古調,頗尚格氣,不事彌文。雖有一二近體,不過遊戲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載不及百篇,大都守吳興時,與皎僧、陸處士之流結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曠世之情,優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時色相。”

個人作品


顏真卿傳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書有《多寶塔感應碑》《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等,行書有《爭座位稿》,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其中《顏勤禮碑》比較端莊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
顏真卿著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後人輯其詩文為《顏魯公文集》15卷。《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及《全唐文》亦收錄有其作品。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祖先顏回字子淵,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十六世祖顏盛字書台,一字書震,曹魏時官至青、徐二州刺史,封關內侯。
十二世祖顏含字弘都,東晉時官至右光祿大夫光祿勛,封西平縣侯,卒謚“靖”。
五世祖顏之推字介,北齊時徙居長安,隋朝時官至東宮學士。著有《顏氏家訓》。
高祖顏思魯字孔歸,官至秦王府記室參軍。
曾祖顏勤禮字敬,官至弘文館學士。
祖父顏昭甫官至曹王侍讀,追贈華州刺史。
父親顏惟貞字叔堅,官至薛王友,追贈太子少保
母親殷氏教育顏真卿直至成人。
子輩長子顏頗安史之亂時被顏真卿送為人質。
次子顏頵字葵山,官至河東士曹,封沂水縣男。
三子顏碩官至秘書省正字。
曾孫輩曾孫顏弘式唐文宗時被授為同州參軍。
表格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御史雨

顏真卿擔任監察御史時,曾巡查至五原。當地有冤獄很久沒有斷案,天又乾旱,顏真卿平反冤獄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稱此為“御史雨”。

劾罷縣令

顏真卿巡查河東時,上書唐玄宗李隆基,彈劾朔方縣令鄭延祚在母親死後三十年還未將其下葬,李隆基詔令終身不錄用鄭延祚。聽聞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不屈權貴

酷吏吉溫因為私怨,曾陷害御史中丞宋渾,使其被降至賀州任職。顏真卿說:“怎能因一時氣憤就想害宋璟(唐玄宗初年名相)的後代呢?”安史之亂時,任御史大夫的顏真卿仍遵守禮法,彈劾武部侍郎崔漪、諫議大夫李何忌及廣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等人,使百官因此奉法守禮。晚年時,他因剛正直言而相繼得罪於宰相元載、楊炎、盧杞等人,最終因此遇害。

改善風俗

顏真卿坐像 3張
顏真卿坐像
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縣裡有個叫楊志堅的人,酷愛學習,但家裡貧困,不為鄉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為錢財的供給太少,向他要休書離婚。楊志堅寫了一首詩送給她說:“當年立志早從師,今日翻成鬢有絲。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遲。金釵任意撩新發,鸞鏡從他別畫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他的妻子拿著詩,到州里去辦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顏真卿在評判的公文上說:“楊志堅很早就鑽研儒家學說,很有作詩的名聲,心裡雖然羨慕高高地考中科舉,自身卻沒有享受到一點俸祿。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終沒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願意象冀缺的妻子,幫助丈夫成就事業;只想學朱買臣的女人,討厭並拋棄自己的丈夫。給家鄉帶來恥辱,敗壞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給以懲罰警誡,怎麼能制止這類輕浮的行為呢?婦人應當打二十板子,任憑她去改嫁。楊志堅秀才,資助他糧食布匹讓他隨著軍隊暫時擔任個職務。”四面八方的人們聽說了這件事,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從此江表一帶的女子,沒有敢拋棄她的丈夫的。

封仙傳說

古代神仙傳記《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收錄了顏真卿的傳記,並引用全真道南宗的創派人白玉蟾之言,稱“顏真卿今為北極驅邪院左判官”。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七十八》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
《書史會要·卷五》
堯山堂外紀·卷二十七》
《六藝之一錄·卷三百二十九》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五十一·列傳五十一》
《神道碑銘》

後世紀念


墓址

顏真卿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南三兆村,原有七座墳墓,墓主依次是:顏師古、顏勤禮、顏杲卿、顏真卿、顏允南、顏允臧、顏幼輿。今塋地冢碑無存。

紀念館

顏真卿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廣州路,東連烏龍潭公園,南望蛇山,西鄰龍蟠里,北依清涼山、虎踞關,清靜幽雅,翰墨流香。這裡原名顏魯公祠,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祭祀顏真卿的祠廟遺跡。現存的顏魯公祠為磚木結構,青磚小瓦,有大殿,配殿、東西廂房12間,佔地1500平方米。
1982年,顏魯公祠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至1995年,鼓樓區政府撥款全面維修顏魯公祠。並在原放生井上恢復修建新放生亭一座。庭院內增設景點,栽種名貴花木。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題“書壇泰斗”,鑲金匾高懸與大殿內正中上方。

真跡

2020年11月13日,陝西首次發現顏真卿書寫墓誌真跡。

人物評價


總評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不阿於權貴,不屈意媚上,剛正有氣節,以義烈聞名於時,最終以死明志。

歷代評價

顏真卿半身像 3張
顏真卿半身像
李隆基:朕不識顏真卿形狀何如,所為得如此!(《舊唐書》引)
李萼:聞公義烈,首唱大順,河朔諸郡恃公為長城。(《舊唐書》引)
李亨:立德踐行,當四科之首。懿文碩學,為百氏之宗。忠讜罄於臣節,貞規存乎上范。述職中外,服勞社稷。靜專由其直方,動用謂之懸解。山公啟事,清彼品流;叔孫制禮,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實貞萬國,力乃稽古,則思其人。(《授顏真卿太子少師敕》)
盧杞:顏真卿四方所信,使諭之,可不勞師旅。(《舊唐書》引)
令狐峘:①奉大順為元功,建大節為至忠,以安橫流,以紐頹綱,秉是一心,祗事四朝。(《顏真卿墓誌銘》)②自登朝及作藩牧,常以安君厚俗為務,獎善伐惡為志。言非至公,不發於口;事非直道,不幾於心。植操則夷齊之高也,理戎則羊陸之仁也,當朝則汲黯之正也,蒞下則廉范之通也。蘊是具美,行乎至儉,強暴莫敢沖,千飆不能動。大義久廢,公起之;醇風久(闕),公還之。非賢人之業,何以臻此?然虛已下士,不以名位自高,苟有道者,蓬門鶉衣,必與抗禮……善與人交,執友之子,義均甥侄。介操所至,不遷其守。剛而中禮,介而容眾,靜而無悶,動而有光。便於已,希權幸不為也;君有命,蹈湯火不辭也。心在弭亂不在功,志圖報國不圖生,故其殺身成仁,視死如歸,雖漢之龔勝、魏之王經,無以加焉。(《顏真卿墓誌銘》)
李適: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屬賊臣擾亂,委以存諭,拘肋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贈顏真卿司徒詔》)
穆員: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動神祇。期以日照天臨,風清雨滌。受命以出,視途如歸。(《為淮西宣慰使鄭右丞祭顏太師文》)
殷亮:昨段秀實奮身擊泚(朱泚)首,今顏真卿伏縊烈(李希烈)庭,皆啟明君臣,發揮教訓,近冠青史,遠紹前賢。(《顏魯公行狀》)
陸羽:徐吏部不受右軍筆法,而書體裁似右軍,顏太保受右軍筆法,而點畫不似。蓋徐得右軍皮膚眼鼻,所以似之,顏得右軍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書譜》)
顧況:其鴻名大德……國朝則周擇從令聞也,顏魯公忠烈也,袁給事高讜正也,劉員外全白文翰也。(《湖州刺史廳壁記》)
裴敬:以忠烈稱者,顏魯公、段太尉。(《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劉昫:①國,是武之英也;苟無楊炎弄權,若任之為將,遂展其才,豈有朱泚之禍焉!如清臣富於學,守其正,全其節,昌文之傑也;苟無盧杞惡直,若任之為相,遂行其道,豈有希烈之叛焉!夫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德宗內信姦邪,外斥良善,幾致危亡,宜哉。噫,“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二君守道歿身,為時垂訓,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舊唐書》)②自古皆死,得正為順。二公雲亡,萬代垂訓。(《舊唐書》)
宋祁:當祿山反,哮噬無前,魯公獨以烏合嬰其鋒,功雖不成,其志有足稱者。晚節偃蹇,為奸臣所擠,見殞賊手。毅然之氣,折而不沮,可謂忠矣。詳觀二子(段秀實、顏真卿)行事,當時亦不能盡信於君,及臨大節,蹈之無貳色,何耶?彼忠臣誼士,寧以未見信望於人,要返諸己得其正,而後慊於中而行之也。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新唐書》)
孫甫:顏真卿之立朝,論議風節,時無倫比。(《歷代名賢確論》引)
石介:唐家六世樹威恩,外建藩翰御不賓。二十三州同陷賊,平原猶有一忠臣。聖賢道在惟顏子,忠烈名存獨杲卿。甘向賊庭守節死,不羞吾祖與吾兄。(《顏魯公太師》)
劉敞:魯公極忠不避難,臨難不違義,是其塵垢糠秕,猶將祗飾而誦習之,以勸事君,況其所自造之文乎?
歐陽修:①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集古錄跋尾》)②顏公忠義之節,皎如日月,其為人尊嚴剛勁,像其筆畫,而不免惑於神仙之說。(《集古錄跋尾》)
朱長文:(顏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續書斷》)
蘇軾:①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②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論書》)
李行中:平生肝膽衛長城,至死圖回色不驚;世俗不知忠義大,百年空有好詩名。(《讀顏魯公碑》)
馬存:公之功名事業已絕於人,而文學之妙亦不可及。(《顏魯公祠堂記》)
范祖禹:真卿忠義奮發,而功不就者,以不與李、郭為犄角,而進明是讓也。(《志遠齋史話》引)
米芾:①顏真卿(書)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賓退錄》引)②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海岳名言》)③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人俗品。(《海岳名言》)
徐俯:公生開元間,壯及天寶亂。捐軀范陽胡,竟死蔡州叛。其賢似魏徵,天下非貞觀。四帝數十年,一身逢百難。(《容齋三筆》引)
姚兕:吾慕其人耳。(《宋史》引)
晁公武:世謂真卿忤楊國忠、李輔國、元載、楊炎、盧杞,拒安祿山、李希烈,廢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所為乃爾者,蓋天性然也。(《文獻通考》引)
綦崇禮:昔唐天寶之亂,河北列郡並陷,獨常山、平原能為國守者,蓋杲卿、真卿二顏在焉。(《困學紀聞》引)
劉珙:此五君子(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踈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於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梅溪集序》)
朱熹:顏魯公只是有忠義而無意智底人。當時去那裡,見使者來,不知是賊,便下兩拜。後來知得,方罵。(《朱子語類》)
洪邁:顏魯公忠義大節,照映今古,豈唯唐朝人士罕見比倫,自漢以來,殆可屈指也。(《容齋隨筆》)
童敏德:未說邦人懷使君,且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盧杞相,出當斯位誠艱辛。生逆龍鱗死虎口,要與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姦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仁或殺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復有,洗空凡馬須騏驎。(《容齋三筆》引)
趙秉文:①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輩以身許國,亦書生也。(《金史》引)②肅代有一顏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陸贄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還,唐衰矣。(《唐論》)
顏真卿題跋像
顏真卿題跋像
徐鈞:一曲霓裳失太平,漁陽鼙鼓暗風塵。君王只識楊丞相,不識平原老守臣。
王應麟:①顏魯公為《郭汾陽家廟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險夷概其懷;堅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斯言也,魯公亦允蹈之。(《困學紀聞》)②顏真卿、鄭畋以興復為己任,倡義討賊,其志壯矣。真卿權移於賀蘭進明,畋見襲於李昌言,功不克就。故才與誠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困學紀聞》)
文天祥:平原太守顏真卿,長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漁陽動鼙鼓,大江以北無堅城。公家兄弟奮戈起,一十七郡連夏盟。賊聞失色分兵還,不敢長驅入咸京。明皇父子將西狩,由是靈武起義兵。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論牽制公威靈。哀哉常山慘鉤舌,心歸朝廷氣不懾。崎嶇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節。當年幸脫安祿山,白首竟陷李希烈。希烈安能遽殺公,宰相盧杞欺日月。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煙草中原土。公死於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當天。(《過平原作》)
鄭枃:其人亡,其書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顏真卿含宏光大,為書統宗,其氣象足以儀錶衰俗。
陶宗儀:惟其忠貫白日,故精神見於翰墨之間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隸而下,同為一律,號書之大雅,論者謂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此其大槩也。又謂“如鋒絕劍摧,驚飛逸勢,至其千變萬化,各具一體……其正書真足以垂世。(《書史會要》)
羅貫中:①萬古真卿義不磨,衝天豪氣世間無。忠貞凜凜名猶在,烈烈轟轟大丈夫。(《隋唐野史》)②顏魯公三朝舊臣,忠直剛決,名重海內,人所信服。然以耄耋之年,猶不能豫為退身之策,卒至陷於逆賊之手,良足悲矣。(《隋唐野史》)
孫承恩:烏合抗胡,白首陷賊。秉執節義,甘蹈鼎鑊。坐斥降奴,視若蟻虱。勁氣孤忠,嚴霜烈日。(《古像贊》)
豐坊: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論書勢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自鍾、王以來,知此秘者……唐則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鍾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書決》)
何良俊:唐人書,歐陽率更得右軍之骨,虞永興得其膚澤,褚河南得其筋,李北海得其肉,顏魯公得其力。此即所謂皆有聖人之一體者也。(《四友齋叢說》)
王世貞:①書家鐵手腕當推顏魯公第一,如前數帖皆稿草,不經意而天真爛然,往往有歩武山陰意。至於文則愈竄改而愈不快,人有不勝其絮與沓拖者,何也?魯公在唐舉制科,又中文詞清麗科,此尤不可曉。(《弇州續稿》)②真卿知臣而不知將。(《弇州四部稿》)
陳懿典:魯公幾歷奸佞,幾遭讒沮,卒能以忠節自著,而終為奸讒所陷。其從兄杲卿已先死難,一門靖節。 (《讀史漫筆》)
高維岳:嗣若韓昌黎之文起八代,顏魯公、文丞相之忠耿千秋,此其著者。(《敬亭山記》)
董其昌: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楊凝式)得之,趙吳興(趙孟頫)弗能解也。(《畫禪室隨筆》)
錢謙益:魯公以精忠大節,不容於本朝……此告(《自書誥》)流傳至今,雖悍夫弱女見之,皆知改容斂手。然當日之事,迴環思之,猶可為感激流涕也。(《跋顏魯公自書誥》)
宗本:顏魯公具大節義,文章書法,孰能加焉?(《歸元直指集》)
張鳳翔:嗚呼!古忠臣烈士不幸而死於奸臣之手,如伯嚭之殺伍子胥王鳳之殺王章、曹操之殺孔文舉王敦之殺周伯仁李林甫之殺李北海、盧杞之殺顏魯公、秦檜之殺岳武穆者非一,而獨公與武穆,至今英雄之恨未銷。(《墓祠碑記》)
馮班:①唐人行書皆出二王,宋人行書多出顏魯公。(《鈍吟書要》)②顏書勝柳書,柳書法卻甚備,便初學。(《鈍吟書要》)③顏魯公書磊落嵬峨,自是台閣中物。(《鈍吟書要》)④魯公書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鈍吟書要》)
王夫之:①二顏之起河北,張,許之守唯陽,皆率市人以戰,賊之所望而目笑者也。(《讀通鑒論》)②顏魯公一振於平原,旬日之閑,而得勇士萬餘人,於是盧全誠於饒陽,李奐於河閑,李隨於博平,而顏常山所收河北義旅凡二十餘萬,張唯陽所糾合於雍邱者一日而得數千人,皆蹀血以與賊爭死命。斯固三數公忠勇之所激,而豈此數十萬比屋之民,皆養憤填胸、思拯國難者乎?(《讀通鑒論》)③顏魯公謂盧杞曰:“先中丞傳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趙冢宰以魏廣微叔事逆奄,而歡曰:“昆溟無子。”魯公陷死於賊中,冢宰沒身於遠戍,取禍之繇,皆君子之過也。(《讀通鑒論》)
釋如純:詩書法程,節義嚴峻,孰如顏魯公?(《耶穌會文獻彙編》)
褚人獲:通幽顧家不顧國,承業冒功更忌功。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將血淚灑西鳳。(《隋唐演義》)
張彥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使人謀之允當而厥功,弗就則天地。杲卿二失、真卿二過……軍國之事重矣,倚任非人,鮮不僨事,是以兄弟二人忠義凜凜,而功烈不就者,職是故也。天何咎哉?(《讀史矕疑》)
李光地:①立言最要謹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義如此。(《榕村語錄》)②顏魯公忠義強直,至死不變。(《榕村語錄》)
朱軾:杲卿、真卿各以一郡起兵,討賊事雖無成,大義凜千載矣。義聲一動,河北響應,以二公之才,烏合二十萬,而常山未及旬日,平原亦終不支……杲卿罵賊百世下,如聞其聲;真卿立朝忠貞勁直,侃侃乎社稷之佐。臨難則抗節賊庭,至死不屈。二人為唐室增光,豈小哉?(《史傳三編》)
金維寧:常山死於安祿山,平原死於李希烈,貞心勁節,允稱二難,當為作顏氏雙忠傳。(《垂世芳型》)
愛新覺羅·玄燁:史稱顏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非公言直道,不萌於心。天下不以姓名稱,咸曰“魯公”,而獨為權奸盧杞所忌,遣諭李希烈,竟被賊害。觀其赴火罵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書,宋祁稱其“筆力遒婉”,今披閱遺跡,凝重沉鬱,奇正相生,如錐畫沙,直透紙背,覺忠義之氣,猶勃勃楮墨間。朕重其人,益愛其書,不啻逾於球璧矣。(《跋顏真卿墨跡后》)
鄭元慶:公忠義之節,明若日月、堅如金石,自可以光後世、傳無窮,不待其書然後不朽。(《石柱記箋釋》)
蔡世遠:抗節不屈,則張、許、段、顏、文信國、余闕最烈。(《歷代名臣傳序》)
紀昀:真卿大節,炳著史冊。而文章典博莊重,亦稱其為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楊以貞:若用李萼,則不讓進明,而與李、郭為犄角矣,惜魯公之不知出此也。(《志遠齋史話》)
周星蓮:近又見得顏魯公書最好,以其天趣橫生、腳踏實地、繼往開來,惟此為最。(《臨池管見》)
計大受:真卿仕曆元、肅、代、德四朝,雖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報國之心。故嘗以正色公言,見惡於元載、楊炎、盧杞諸奸,誣劾敗斥,至於七、八。義不顧身,所志必達,而終為杞陷。李希烈反,詔遺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誘,以宰相責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積薪欲焚,多端迫協而毫無怵於心。凡二十閱月,卒縊殺之於蔡州。嗚呼!自平原倡義,至此乃有以畢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謂從容就義,難也。(《史林測義》)
蔡東藩:①拚生一擊報君恩,死後千秋大節存。試覽《唐書》二百卷,段顏同傳表忠魂。(《唐史演義》)②顏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脅迫,且累叱四國使臣,直聲義問,足傳千古……唐室不謂無人,誤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唐史演義》)
汪楨:嗚呼!真卿之死其職,豈足以盡公之節哉?惟歷折權奸而始終不以死生為顧慮,非篤於道者,何能致此。 (《史弋》)

人物爭議


卒年日期

關於顏真卿的卒年日期,史書大體有兩種觀點:
1、興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持此說的有《顏真卿墓誌銘》《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及《欽定續通志》《陔余叢考》。其中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說明了採用此觀點的原因:“《實錄》及《舊(闕)》(應指《舊唐書·顏真卿傳》)雲(八月)三日,今從之。”
2、貞元元年八月二十四日(785年10月1日):持此說的主要是唐人殷亮所撰的《顏魯公行狀》,《行狀》除記載“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於龍興寺幽辱之所,凡享年七十七”外,還引用嗣曹王李皋的上言稱“臣見蔡州歸順腳力張希璨、王仕禺等說,去年八月二十四日(顏真卿遇害)……臣聽之未畢,涕泗交流。三軍對臣,亦苦嗚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