陔余叢考

清代趙翼創作的書籍

筆記。清代學者趙翼著,為作者自黔西罷官以後的讀書札記,逾十餘年始刊行,以其為循陔(即奉養父母)時所輯,故名《陔余叢考》。全書不分門目,以類相從,卷一至四論經義,五至十五論史學,十六至二十一雜論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論藝文,二十五論紀年,二十六、二十七論官制,二十八、二十九論科舉,三十、三十一論風俗名義,三十二論喪禮,三十三論器物,三十四、三十五論術數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論稱謂,三十九至四十三為雜考。

歷史沿革


在清代歷史上,本書是傳之久遠的著作。作者生前一方面由於史學成就為詩名所掩,另一方面又因為充斥朝野的考據學風的制約,所以,本書曾受到不恰當的貶斥。
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貽堂刊本、商務印書館1957年排印本等。《陔余叢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陔余叢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2006年新版。

內容簡介


作者長於文史,其考訂時有精到之見。另一著作《廿二史札記》,即在本書論史基礎上擴充而成。其中講經義部分較為平常;論史學、掌故、典制、藝文部分,為書內精華。如謂《左傳》敘事,對於一個人,或用名,或用字,或用謚號,一篇之中,錯見迭出。像《泌之戰》中同一人,有時稱士會,有時稱武子,有時又稱士季,幾乎使人無法識別。過去注家認為這是春秋筆法,其中寓褒貶,錢大昕認為這只是一種文法,別無深意,足見其認識高明。趙翼在書中還談到《三國志》記事的疏漏、訛誤,如《蜀志·關羽傳》有將軍傅士仁,《吳志·孫權傳》和《呂蒙傳》俱作“士仁”,這是一人姓名之異;《魏志·武帝紀》記建安十三年孫權攻合肥,曹操派張熹往救。然後,曹操到赤壁與孫劉聯軍會戰,不利退兵。顯然救合肥在前,赤壁之戰在後。而《吳志·孫權傳》則敘赤壁之戰在前,合肥之戰在後。作者歷考諸將傳,斷定《吳志》的記載是對的。作者還善於分析史料,比較史書異同,如卷六指出宋、齊、梁、陳、魏、周、北齊、隋史與《南史》、《北史》寫法上的不同;卷十二根據《通鑒綱目》、《貞觀政要》、《北夢瑣言》等書,訂正新舊《唐書》敘事上的差異,亦足以顯示《陔余叢考》在提供史料線索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參考價值並能給人一定的啟迪。 《陔余叢考》關於風俗、名物的考辨,也能綜貫各種引證,詳述源流演變。如卷三十對“名帖”的考辨,從漢唐到宋明,洋洋一千餘言,詳述其源流演變。

作者簡介


趙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