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品彙
唐詩品彙
《唐詩品彙》是2015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代的高棅。
《唐詩品彙》是明代高棅編輯的唐代中國詩歌選集。初編九十卷,后又補十卷,收681家詩6725首,是一部規模闊大、有獨到見解的大型選本。編纂工作歷時十數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成九十卷。洪武三十一年(1398)增補六十一家,九百五十四首為《唐詩拾遺》十卷,合成一百卷。此書明確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種詩體內又分為九格,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餘響,方外異人為旁流。其崇尚盛唐、區分流變的意見,為世人指示了學習唐詩的正確途徑,選詩和論析又很具識見,因而獲得廣泛的響應,對明代尊唐詩風影響深遠。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汪宗尼刻本重新影印此書。
《唐詩品彙》,明高棅撰唐詩總集。其中,正集九十卷,選唐代詩人六百二十人,詩作五千七百餘首;拾遺十卷,增補六十一人,詩作九百餘首。按詩體排列,先古后律。書前有總敘、歷代名公敘論、凡例、詩人爵里詳節等,每詩體之前,都有一敘目,為該詩體總論,主要說明該詩體的來源,及在唐代各期的流變情況。其論詩,主要承襲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尤以盛唐詩歌為重。
《唐詩品彙》將唐詩分為初、盛、中、晚,每一詩體又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旁流九格。《凡例》:“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餘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特立與時異者,不以世次拘之。”其中,每一詩人在各體中的位置,是變化不定的。如杜甫在五、七言古詩和五、七言律詩中,被放在“大家”的位置上,但在五、七言絕句中,就被放在“羽翼”的位置上;王昌齡的七言絕句被放在“正宗”的位置上,但他的五言絕句卻只能在“羽翼”。如此一分,每位詩人在各體詩中的強弱程度,便一目了然。
此外,《唐詩品彙》在論述每一詩體時,常常把九格與初、盛、中、晚四個階段結合起來,通過正、變關係,比較詳細具體地敘述了每一詩體在四個不同階段的演變發展過程,並點出有哪些代表作家,及各自風格如何。將這些敘述綜合起來,就可看出唐詩在四個不同階段中,演變發展的全貌。
此書有比較嚴整的體系,份量較大,與前代的唐詩選本有著明顯的不同。因而,自它問世以後,就一直成為明代人學習詩歌的通用教材。《明史·高棅傳》中說:“其所選《唐詩品彙》、《唐詩正聲》,終明之世,館閣宗之。”足見當時其影響之大,地位之高。但明末清初,有一些詩評家對此書卻不滿意。如錢謙益在《唐詩鼓吹序》中說:“蓋三百年來,詩學之受病深矣。館閣之教習,家塾之程課,咸稟承嚴氏之詩法,高氏之《品彙》,耳濡目染,鐫心刻骨,學士大夫生而墮地,師友熏習,隱隱然有兩家種子盤亘於藏識之中。迨其後時,知見日新,學殖日積。洄盤起伏,只足以增長其邪根謬種而已矣。磋夫!唐人一代之詩,各有神髓,各有氣候。今以初、盛、中、晚,厘為界分,又從而判斷之曰:此為妙悟,彼為二乘;此為正宗,彼為羽翼,支離割剝,俾唐人之面目蒙幕於千載之上,而後人之心眼沉錮於千載之下,甚矣詩道之窮也。”
關於《唐詩品彙》,後人雖有爭議,但它在我國的唐詩選本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它前後,雖然有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元好問《唐詩鼓吹》、李攀龍《唐詩選》、沈德潛《唐詩別裁》等著名唐詩選本,但在作品的廣泛、體系的完整、理論的闡述等方面,均未能超過《唐詩品彙》。
唐詩口品彙敘
馬得華敘
王儸敘
林慈敘
唐詩品彙總敘
歷代名公敘論
凡例
引用諸書
詩人爵里詳節
五言古詩敘目
五言古詩
七言古詩敘目
高棅(1350—1423年),又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長樂(今福建)人。高棅於永樂初年被征為翰林待詔,后升為典籍,與林鴻、王偁等並稱“閩中十子”。其所著《唐詩品彙》,為明初詩歌復古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評論著作。
詩歌發展的確是有時代性的。初唐詩受齊梁遺風影響,尚未擺脫靡麗之風,直到陳子昂、四傑之後,才開始出現風骨剛健、氣象開闊的詩作。盛唐時代,國力鼎盛,生活安定,詩人們性格開朗,志向高遠,精力充沛,創作的詩歌也氣魄宏偉,華贍富麗、變化多端,是唐代詩歌的黃金時期。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詩人們憂憤、失望、苦悶,但又承襲盛唐之風,仍不曾失去理想的追求與嚮往,故而詩風雖不如盛唐的雄健開闊,卻還不失清新剛健之氣,只是心胸狹小了,個人的苦悶、徬徨多了,灰色的情調加重了。到了晚唐,人們痛感盛世不復再來,回天無力,只好躲進個人的小軀殼與相對寧靜的大自然懷抱中低吟淺唱,所以,晚唐詩雖然也有細膩的感情、纖秀的描寫、幽雅的情致,但總歸間架狹窄、氣格渺小、情調灰暗,完全是哀世之音。高棅在《唐詩品彙總敘》中講得很準確:
貞觀、永徽之時,虞、魏諸公,稍離舊習,王、楊、盧、駱,因加美麗,劉希夷有閨帷之作,上官儀有婉媚之體,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龍以還,開元初,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正文章宿老,沈、宋之新聲,蘇、張之大手筆,此初盛之漸盛也。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鬱,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緻,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曆、貞元中,則有韋蘇州之雅淡,劉隨州之閑曠,錢郎之清贍,皇甫之沖秀,秦公緒之山林,李從一之台閣,此中唐之再唐也。下暨元和之際,則有柳愚溪之超然復古,韓昌黎之博大其詞,張、王樂府得其故實,元、白序事務在分明,與夫李賀、盧仝之鬼怪,孟郊、賈島之饑寒,此晚唐之變也。降而開成以後,則有杜牧之豪縱,溫飛卿之綺靡,李義山之隱僻,許用晦之偶對,他若劉滄、馬戴、李頻、李群玉輩,尚能黽勉氣格,將邁時流,此晚唐變態之極,而遺風餘韻猶有存焉。
因此,《唐詩品彙》的選錄側重於盛唐詩,而比較地疏略初唐、晚唐詩歌。
這一詩歌見解,在明代影響很大。明代中、後期出現的前後七子的“詩必盛唐”的主張,當然與此有很大關係。清代以後,有人不滿意這種階段的劃分(如《四庫總目》、葉燮《原詩》、錢謙益《列朝詩集》),但直到現在,它也還是為人們所廣泛採用的。
明萬曆刻本《唐詩品彙》02
高棅所創立的這一體例,一方面可以表示編選者對各體詩歌作者與作品水平的評價態度,也可以顯示這一體裁詩歌藝術發展的脈絡;但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了弊病。這樣的編排與編選者力圖顯示初、盛、中、晚唐詩歌發展線索的意圖不相吻合。一個詩人的詩,無論是古詩、律詩還是絕句,都反映出這一時代文化背景、心理狀況以及詩歌藝術風尚的總體影響,反映了這一詩人的藝術水平。雖然一個詩人可能在各種體裁之間有擅長與不擅長之分,但一個詩人的水平、一個時代的詩歌面貌,卻是要通過各體詩歌的綜合考察才能了解的。這種分割編排法,顯然並不利於體現時代、作家與文學之間的關係,也不利於體現編選者的編選宗旨。
《唐詩品彙》注重於詩歌的社會功能、思想內容,而不大顧及到詩歌本身的藝術風格特徵。例如李商隱詩,高棅就認為詠史詩才是他的代表作,所以主要選入了這一類題材的作品,而竟然沒有選入他的很有特色的無題詩。傳統詩論一向以杜甫為詩聖,把杜甫詩中的貫穿的憂君愛民精神當作藝術作品的典範,《唐詩品彙》也正是在這種傳統思想影響下,將杜甫評為唯一的“大家”。
當然,《唐詩品彙》是一個有價值的選本,它不僅在唐詩研究史上是一份值得注意的資料,而且,它有如下優點:第一,收詩數量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詩歌全貌,既是作為一個選本反映編選者的詩歌理論,也是一個很好的讀本和研究資料。第二,它編於明洪武年間,編選者看到過不少現已失傳的唐詩選本和別集。在校勘、考證上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第三,它在卷首附有《歷代名士評論》、《詩人爵里詳節》,在卷中引用了一些筆記詩話,對詩歌進行評論箋證,於讀者都有幫助。特別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汪宗尼本出版,書後又附一人名索引,使用起來就更加方便了。
《唐詩品彙》起編於明洪武甲子年間(1384年),完成於洪武癸西年(1393年)。目前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間陳煒的刻本,后又有汪宗尼、汪季舒、陸允中、張恂等人的校訂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了明代汪宗尼的校訂本。這是比較好找,且又較好的一個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