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的一段盛世。永徽是唐高宗在位的第一個年號(649—655)。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記唐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經濟,唐高宗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提倡文教,由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當時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唐高宗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300萬戶,增加到380萬戶),使得天下大治,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背景


唐朝建立后,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在政治、法律、軍事、科舉等制度方面,唐朝基本上承用隋制而加以改進,比隋朝更加完備,更加周密。唐太宗李世民則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奪帝位,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朝都城遷至洛陽。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為唐高宗即位后創立盛世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了危機,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房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等均賜死,高宗皇位由此得到鞏固。

政治


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唐高宗的《永徽律》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為後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參考。651年,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個由高級官員組成的組織把奉敕修訂好的律、令、格、式的新版本奏報皇上。651年陰曆九月的詔令向全國頒布新法。新法經過全面修訂,成為唐代一系列法律當中最重要和影響最大的法律之一,它稱為《永徽律令》。第二年,高宗又組織了另一個有幾名法律專家在內的組織,以編寫一部能用於法制教育的詳細的刑法官方註釋。這部形式稍作變動而成為流傳至今的《唐律疏義》,在永徽四年(653年)九月完成並被送呈皇帝。它經過小的修改後在幾個世紀中一直是刑法的權威性的註疏。

經濟人口


李治統治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全國人口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的360萬戶,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萬戶。
雖然這個時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價的措施,並取得部分成功,它們後來繼續使用於整個唐朝。政府周期性地從自己的中央穀倉中拿出穀物以低價賣出,調露元年(679年)甚至用穀物換回私鑄錢。更重要的措施是貞觀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進一步發展常平倉,永徽六年(655年),京師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資供應充分時以高於當時市價的價格買回商品,物資短缺時再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使物價浮動保持在一定限度內。後來每個州都設立了這種糧倉。

文化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有一個遠比他的前輩偉大的政績是重新建立科舉制度,選用了一大把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員。他統治時期更多地通過科舉制起用官員,而不僅僅是靠世襲的特權選拔。中舉和應試的人數開始迅速增多,科舉制的影響開始在最高一級官僚機構中表現出來。高宗的幾個宰相都有功名,相當數量的官員開始以這種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誇大這個趨勢。官員中中舉的人依然是少數,大部分官員仍靠世襲的特權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從胥吏升任。例如在顯慶元年(656年),不少於1400名胥吏有資格進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過進士考試。
李治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永徽二年(651年),隋朝和初唐最高級的秀才考試中斷。前此取得秀才功名的人極少。除了太宗時期設立的法律和書法(實際為語言學和古文書學)兩科外,顯慶元年(656年)又新設一門新的專科數學考試和一所為該科培養考生的專門學校。數學考試與原有的兩種考試一樣,是專為低級官員和庶民的兒子舉辦的。但在658年,所有的專科學校和專科考試都停辦。龍朔二年(662年)它們又在雇傭其中舉者的政府部門的控制下恢復:大理寺管法律學校,太史局管數學學校,秘書省管書法學校。(671年),這幾所學校可能又變成了國子監的一部分。
另一個創新在高宗時期雖屬罕見,但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就是顯慶三年(658年)第一次在皇帝本人命令下為特定應試人舉行的殿試。在以後各朝,殿試幾乎和進士試同樣被看重。
國家的首要的官員選舉制在高宗時期得到了徹底改造。8世紀盛唐時期實行的選舉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時期傳下來的。

軍事


李治登基后,文治武功並舉。永徽元年(650年)九月,高侃擒突厥車鼻可汗,平定漠北,分置單於、瀚海二都護府。
永徽二年(651年)正月,在李治登基后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破乙毗射匱可汗,自立為沙缽羅可汗。七月沙缽羅可汗攻入庭州,遣梁建方討之。永徽三年(652年)正月,牢山之戰,唐軍大敗賀魯軍。吐谷渾、新羅、高句麗、百濟並遣使入貢。永徽六年(655年),唐遣程知節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次年,石國人擒沙缽羅可汗付唐軍。西突厥亡,整個西域屬大唐王朝。李治以其地分置崑陵、濛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永徽六年(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李治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至龍朔三年(663),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於白江口,唐軍佔領百濟全境,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唐將薛仁貴攻下扶余城(今吉林懷德一帶),李勣打下高麗的都城平壤,滅亡高句麗。唐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
唐朝的軍事力量和國際威望在永徽時期達到了頂峰,甚至超過了唐太宗時期。李治在位34年的時間裡,讓大唐的疆域達到最大化——1350萬平方公里,而保持近1250萬平方公里的時間就有32年,直到李治駕崩的時候,這些領土都還在。

外交


唐高宗時期,中國第一次與征服薩珊王國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聯繫。第四位哈里發奧斯曼派出的第一個阿拉伯使團在永徽二年(651年)向唐王朝貢獻方物。

評價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本紀第五·高宗下》贊曰:“藉文鴻業,僅保余位。封岱禮天,其德不類。伏戎於寢,構堂終墜。自蘊禍胎,邦家殄瘁。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遺風。”
英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高宗統治時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變統治階級內部社會力量的對比這一難以作為定論的企圖,而是對科舉制本身進行一系列大改變。”
唐高宗外圓內方、膽大心細,凡他要做的事情,無不達成。沒有高宗 時代的發展、鞏固、鋪墊,貞觀之治就只是短暫的高潮,開元盛世將成為 無源之水。無論用“君主無為”的傳統政治思想還是實際達成的事功來衡 量,他都是一個成功的皇帝。然而,傳世史書卻多把他描繪成“軟弱無能”的人。這是因為他培養的武則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由於後世 史家要防範“女皇”的再現,他們寧願弱智化唐高宗而犧牲歷史的真實。

社會


唐高宗永徽時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物價也相當便宜。永徽五年(654),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斗兩錢半,粳米每斗十個銅錢。

民族


唐高宗永徽時期的民族政策是以招撫為主。當時吐谷渾、南詔國等唐朝藩屬國都曾遣使入貢。永徽四年(653年),為獲得唐帝國的支持,南詔王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帝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

影響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唐高宗的統治都是貞觀之治的繼承與發展。雖然以仁孝著稱的唐高宗對政治並沒有特別獨到的見解,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出色的守成君主。開創之功固然需要膽識與才幹,而遵行舊軌並非不需要能力。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成功的君主未必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推陳出新,恰恰相反,遵循舊制、循序漸進,往往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從永徽年間開始,唐高宗連年用兵西域。至顯慶二年(657),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被擒。西突厥亡。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部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高宗時期,唐朝的疆域擴張到了極限:東起朝鮮半島,抵達日本海;西臨裏海,佔有半個中亞,抵達阿拉伯;南至越南橫山,越過北部灣,佔有半個越南,抵達中南半島;而北部則越過貝加爾湖,佔有整個蒙古。
李治在位34年,這個時期大唐疆域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