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長子
李徠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太宗李世民長子。唐太宗即位,立為太子,時年八歲,聰明可愛。但是年長后,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
人物關係
大事件
619
出生
619年,出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620
被封為恆山王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624
徙封中山王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
626
被冊立為太子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
639
患上足疾,開始叛逆
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因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
642
起兵逼宮,事情敗露
貞觀十六年(642年),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后,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643
充軍黔州
643年,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
645-01-05
鬱鬱而終,謚號為愍,陪葬昭陵
645年1月5日,鬱鬱而終(墓誌為貞觀十七年十月一日(643年11月17日薨) ,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孫子李適之得志於唐玄宗,追贈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謚號為愍,陪葬昭陵。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了嫡長子。根據史書的記載,因為這位皇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認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李淵為這個皇孫親賜。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恆山王。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李世民將妻子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李承乾的侍讀。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徙封中山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並非誇誇其辭。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太宗非常喜歡他,而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萬眾矚目的生活也就此開始了。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於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並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后,承乾又親自為老師立碑。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詔令承乾“宜令聽訟”,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只是“聽訟”,不過可見唐太宗已經在有意識地鍛煉承乾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而這時候的李承乾不過12歲。同年,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令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不過唐太宗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從來不信佛也不通道的唐太宗卻請了道士秦英來為兒子祈福;等承乾病癒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並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兒子祈福。
公元632年(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岐州,李承乾身為太子留京監國,八月李承乾來朝,唐太宗高興之餘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公元633年(貞觀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下旨請天竺高僧波頗為兒子祈福。承乾病癒后,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同時也因為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准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並沒有藉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不過唐太宗也擔心承乾“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於是對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太子,平常應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每當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而李承乾亦十分好學,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后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館秘閣內,並賞賜顏師古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公元634年(貞觀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三月,唐太宗駕幸九成宮,九月丁丑,李承乾來朝。同年,李承乾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又念及“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一事,特意請了普光寺高僧釋道岳前來,甚為禮遇。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幹得相當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懇請太宗上朝聽政,唐太宗應允,不過“細務仍委太子”,之後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都是由太子留京監國。
公元636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漸漸病重,承乾憂心之下便請求大赦囚徒並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卻被長孫皇后斷然拒絕。承乾於是不敢將請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訴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齡,朝臣聞之紛紛懇請大赦。雖然長孫皇后最終還是拒絕了大赦一事。但唐太宗卻另闢蹊徑,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以此為愛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卻終究還是沒能從死神手中奪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長孫皇后崩於立政殿,享年三十六歲。
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四月,李承乾於延興寺造一切經。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長子李厥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
同年,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不過這時候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開始叛逆起來。於是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如于志寧、李百葯、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等,又令劉、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與太子承乾談論。然而這些諫臣們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適合李承乾,一味的進諫是否能夠將承乾已經出現偏差的行為糾正過來?因為通觀于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的勸諫就能發現共同點——這三人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最後卻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于志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相比之下孔穎達更是激烈,他只要覺得李承乾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勸說過孔穎達,認為太子年齡既長,不宜總是當著面痛加批評指責,而孔穎達卻表示我這樣做“死無所恨”,結果是“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至於張玄素,那更是無時無刻不諫,言語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聽他的,至於結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承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稱心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自己死去的男寵立室,讓宮人日夜祭奠。李承乾在宮中為稱心樹冢立碑,並贈予官職,並經常為稱心而哭泣流淚。自此,李承乾與父皇之間的隔閡更深了。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於志寧的上書。雖然李承乾因為害怕父親知曉而只敢偷偷地暗著來,然而世上並沒有不透風的牆,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麼,唐太宗心裡自然一清二楚。於是唐太宗下令讓李百葯等人侍講於弘教殿,並囑咐杜正倫要時時規勸太子注意言行。結果杜正倫在幾次規勸無效后,便把太宗的話告訴了承乾,承乾一怒之下抗表聞奏,唐太宗對此十分不滿,質問杜正倫“何故漏泄我語?”於是將杜正倫貶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後來又因承乾謀逆一事,將之流放驩州。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僕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庚子,唐太宗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
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於是唐太宗乾脆下詔取消了太子出用庫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辭,唐太宗答道:“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而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唐太宗知道后自然將之收殺,結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然而就算是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甚至煞費苦心地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此舉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不會廢掉承乾這個太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重,唐太宗親自帶著太子與衡山公主(永徽三年改封新城公主)到魏徵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上表稱:“皇太子及諸王,陛下處置,未為得所。太子國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則答道:我知道愛卿你的意思,我的兒子雖患腳疾,可依然是嫡長子,我怎能捨棄嫡子而立庶子呢?(正妻皇后所出皆為嫡子,其中最長者為嫡長子,余者例如李世民四子李泰,為嫡次子,第九子李治為嫡三子。)
徠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唐太宗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卻因為忌憚同樣深得父親寵愛且懷有謀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試圖暗殺失敗后,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然而責之切的背面也是愛之深,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實在忍不下心來殺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最後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於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最後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於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愛子的一條性命。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爾後在重新立儲之際,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於是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然而承乾這個曾經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兒子,終究還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祖父 | 唐高祖李淵 | |
祖母 | 太穆皇后竇氏 | |
外祖父 | 唐齊獻公長孫晟 | 隋右驍衛將軍 |
外祖母 | 高氏 | 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女,高勱之女,申國文獻公高士廉之妹。 |
父親 | 唐太宗(李世民) | |
母親 | 長孫皇后 | |
舅舅 | 長孫無忌 | |
妻子 | 太子妃蘇氏 | (蘇亶長女) |
弟弟 | 濮恭王李泰 | |
弟弟 | 唐高宗李治 | |
妹妹 | 長樂公主李麗質 | 嫁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 |
妹妹 | 城陽公主 | 初嫁杜如晦之子杜荷,后改嫁薛瓘。 |
妹妹 | 晉陽公主李明達 | |
妹妹 | 新城公主 | 嫁長孫詮 |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第六代 |
李承乾 恆山郡王 | 李象(忄象) 蘄春郡守 越州都督 郇國公 | 李玭,太子詹事 贈秘書監 右武衛大將軍 | 李粹(漼),宗正卿 | 李伷,信州刺史 | |
李廙(潩),尚書左丞 河南尹,江華太守 | 李位 邕管經略使 御史中丞 | 李孟輿 | |||
李仲權 | |||||
李季謀 | |||||
李沖 | |||||
李璥,齊州都督 | 李黯(氵頇),大理評事 | ||||
李溱,蜀郡功曹 | |||||
李江,永嘉太守 | |||||
李冰,司議郎 | |||||
李泳,少府監丞。 | |||||
李適之(琩),宰相 光祿大夫、渭源公 | 李霅(溠),巴州別駕 | 李鼎(忊) | |||
李厥(憠) 鄂州別駕 青州都督 宗正卿 | 李昶,漢州刺史 左羽林將軍 | 李澤,長水令 | 李愜,京兆兵曹 | 李立則 侍御史 | |
李液,壽安令,贈衛尉 | |||||
李渾 | |||||
李淮,臨晉令 | 李悅 | ||||
李侃 | |||||
李旭,扶風郡守。 | |||||
李悘,早夭 |
相傳唐貞觀年間,射得一鹿,治癒太子之病,築廟祀神鹿,該地被命名為神鹿坊,故以此遺址命名為神鹿立交。
《全唐文》
立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詔
尚書奏議:以為少陽作貳,元良治本,虔奉宗祏,式固邦家。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長,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業履昭茂,早聞睿哲,幼觀《詩》、《禮》;允茲守器,養德春宮。朕欽承景業,嗣膺寶位,憲則前王,思隆正緒,宜依眾請,以答僉望。可立承乾為皇太子。
令皇太子承乾聽訟詔
皇太子承乾,宜令聽訟,在茲恤隱。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今若有固執所見,謂理不盡,然後聞奏。
命皇太子權知軍國事詔
朕以不天,夙罹偏罰,假息旦暮,分沈苫壤。仰賴先皇慈恩鞠育,爰自幼年。至於成家,未及弱冠,仍屬亂離。翼奉義旗,身當矢石,克平多難,任居藩屏。遂復委以萬機,膺庇景命。祗懼虛薄,弗克負葆,日夜兢兢,不遑寧宴。加以氣患,屢幸九成,晨昏定省,廢於朝夕。今歲停行,盡行養禮,不謂殃罰深重,大行崩背。號天叩地,無所逮及,伏奉遺詔,追跡漢文。以日易月,降其常期,顧命之旨,誠不可違。然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殷周以來,罔弗遵用,漢文變古,有乖前式。且慈顏日遠,忻謁無由,俯就之文,理即遵奉。然朕之情切,不可循前,荼毒之心,何可堪忍。皇太子承乾,文過志學,秉性聰敏,頻年治國,理務允諧。今欲於東宮平決,朕得盡哀廬室,終其喪紀,望群公卿士,股肱王室。興言及此,唯增哽絕,朝多君子,恕朕哀心。
皇太子用庫物勿限制詔
儲貳不會,自古常式。近代以來,多為節限,求之故實,深非事宜,自今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
答皇太子承乾詔
汝家之冢嫡,國之儲兩,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入學齒胄,則君臣之義也,同之府庫,實父子一體也。是以君子富而不驕,謙而受益,奢則不孫,以約失之者鮮矣。勉思守道,無煩致謝。
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咸立上嗣,以守宗祧,固本忘其私愛,繼世存乎公道。故立季歷而樹姬發,隆周享七百之期;黜臨江而罪戾園,炎漢定兩京之業。是知儲副之寄,社稷系以安危;廢立之規,鼎命由其輕重。詳觀歷代,安可非其人哉!
皇太子承乾,地惟長嫡,位居明兩,訓以《詩》、《書》,教以《禮》、《樂》。庶宏日新之德,以永無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義蔑聞,疏遠正人。親昵群小,善無微而不背,惡無大而不及,酒色極於沈荒,土木備於奢侈。倡優之技,晝夜不息;狗馬之娛,盤游無度。金帛散於奸慝,捶楚遍於仆妾,前後愆過,日月滋甚。朕永鑒前載,無忘正嫡,恕其瑕釁,倍加訓誘。選名德以為師保,擇端士以任宮僚。猶冀中人之性,可以上下;蟠木之質,可以為容。愚心不悛,凶德彌著。自以久嬰沈痼,心憂廢黜,納邪說而違朕命,懷異端而疑諸弟。恩寵雖厚,猜懼愈深,引奸回以為腹心,聚台隸而同游宴。鄭聲淫樂,好之不離左右;兵凶戰危,習之以為戲樂。既懷殘忍,遂行殺害。然其所愛小人,往者已從顯戮,謂能因茲改悔,翻乃更有悲傷。行哭承華,制服博望。立遺形於高殿,日有祭祀;營窀穸於禁苑,將議加崇。贈官以表愚情,勒碑以紀凶跡,既傷敗於典禮,亦驚駭於視聽。桀跖不足比其惡行,竹帛不能載其罪名。豈可守器纂統,承七廟之重;入監出撫,當四海之寄。承乾宜廢為庶人。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
冊蘇亶女為皇太子妃詔
配德元良,必俟邦媛,作儷儲貳,允歸冠族,秘書丞蘇亶長女,門襲軒冕,家傳義方,柔順表質,幽閑成性,訓彰圖史,譽流邦國,正位儲闈,寔惟朝典。可皇太子妃,所司備禮冊命,主者施行。
冊蘇亶長女為皇太子妃文
惟爾秘書丞蘇亶長女,族茂冠冕,慶成禮訓,貞順自然,言容有則。作合春宮,實協三善,曰嬪守器,式昌萬葉。備茲令典,抑惟國章。是用命爾為皇太子妃。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
縱觀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雖然作為大唐帝國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對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時,卻只如同天底下千千萬萬個最普通的父親一般,細心栽培耐心教導,特別是自己的這個愛子將要繼承自己的帝業,唐太宗更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
承乾不足6歲時,唐太宗便讓赫赫有名的儒學大家陸德明教導他;承乾12歲時,唐太宗便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在承乾年歲漸長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費苦心地想要將他引回正道,甚至一聽說有人猜測承乾的儲位不穩,立馬將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以絕眾望;哪怕後來承乾犯下了謀逆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失望之餘仍要絞盡腦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時滿心都在為自己的這三個愛子做打算。
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沒過多久便鬱鬱而終。而唐太宗對這個自己曾經寄予厚望的愛子的離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是據說就在承乾去世后的這一年,唐太宗寫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
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
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
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
別鶴棲琴里,離猿啼峽中。
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
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無論是惟見秋菊點綴花叢的寂寞冷清,還是別鶴、離猿這些意象所象徵的哀愁,無不在暗示著唐太宗對已離開人世的愛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乾已逝,曾經備受萬眾矚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會回來了。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禮有闕,於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於是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恆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併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並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十年,李承乾終於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長眠於昭陵,自此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不分離。
《樂游原上》作者:小伊es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