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魏徵的結果 展開

魏徵

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巨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

人物關係


大事件

-580

出生

580年出生。

-618

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

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

-627

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冊封巨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宜,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
-643

去世

貞觀十七年(643年),去世,獲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畫像
畫像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

歸唐獻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尚且佔據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佔據這麼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到黎陽,魏徵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於是派遣使者至長安,將獻城的功勞都歸給李密,然後押運糧草到李神通那裡;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率軍轉駐黎陽,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並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魏徵見李建成雖然是嫡長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於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犯顏直諫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卧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同年河北一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這樣河北太子舊屬才會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們。
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並對其進行校定。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了選人為官一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後審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
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貞觀八年(634年)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認為這是毀謗。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李世民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去世,葬於昭陵,謚號文德皇后。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告訴李世民當初隋文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準。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詔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機,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以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
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讓李世民要善始善終。
貞觀十六年(642年)後來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習德行和術業,魏王李泰的寵愛一天天增長,朝廷內外眾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

去世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不久之後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黨的。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這一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為政舉措


政治

直諫畫像
直諫畫像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鑒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個人作品


文史

作品
作品
魏徵出任秘書監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寫四部群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秘閣圖籍。數年之間,秘府圖籍,燦然具備。他改職之後,與虞世南、顏師古等碩學名儒續任秘書監之職。主撰《隋書》,其《經籍志》雖出於於之寧、李淳風等眾人之手,但總領其書。《隋書·經籍志》參考了阮孝緒《七錄》體例,以《漢書·藝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遺書14466餘部,89666餘卷,與《隋大業正御書目錄》核對,按經、史、子、集四部,下分40類,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對考南北朝、隋代的藏書有幫助。在著錄方法上,每類下錄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官銜、內容提要、真偽、存亡或殘缺。以究學術之發展、考流別之變遷。為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是研究古代書目史的重要文獻。他在《隋書經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容。貞觀七年(633),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
個人詩篇
《賦西漢》《橫吹曲辭·出關》《暮秋言懷》《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郊祭文
《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黃帝宮音》《五郊樂章·黑帝羽音》《五郊樂章·舒和》《五郊樂章·青帝角音》《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赤帝征音》《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白帝商音》
太廟文
《享太廟樂章·永和》《享太廟樂章·長發舞》《享太廟樂章·大基舞》
《享太廟樂章·肅和》《享太廟樂章·大成舞》《享太廟樂章·雍和》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祖父魏釗—-—-
父親魏琬—-—-
妻子河東裴氏—-—-
長子魏叔玉光祿少卿
魏膺秘書丞,神龍初為鄭國公
次子魏叔瑜職方郎中
魏華禮部侍郎
曾孫魏瞻駕部郎中

軼事典故


態度嫵媚

李世民皇帝對人說:別人說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度。我看只覺得得嫵媚。

嗜吃醋芹

唐代筆記《龍城錄》里有一則關於魏徵與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愛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魏徵傳說

小說《西遊記》里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裡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王又在宮殿後門來找唐太宗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唐太宗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歷史美名

魏徵,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雕琢“美玉”的良工、矯正己過的“人鏡”,故始有“帝王人鏡”一說,意思是魏徵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鏡子。李世民的原文為“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而世人則把魏徵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鑒”。從貞觀年間魏徵的進諫活動和主要表現看,魏徵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負盛名的傑出的諫官代表,忠心輔國,犯顏直諫,獲此殊榮,名實相符,當之無愧。
魏徵進諫,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數量多多。魏徵向唐太宗進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前後二百餘事”,數十萬言。二、質量上乘。魏徵諫言無論疏文、談話,觀點鮮明,文辭犀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從而達到進諫的目的。在魏徵所有諫言中,尤以貞觀十一年上奏的《諫太宗十思疏》和貞觀十三年上奏的《十漸不克終疏》兩篇疏文最為著名,被歷代史學家稱為“萬世師表“。魏徵諫言中許多膾炙人口的箴言警句,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民為邦本、本固國寧”等已成為中國廣大民眾使用頻率很高的經典辭彙。三、諫技高超。魏徵以敢於直諫而聞名於世,但也不是不講方式方法,一味地頂撞和冒犯皇帝。在長達17年的漫長歲月中,魏徵之所以屢諫屢勝,而唐太宗能夠言聽計從。與魏徵善於進諫,能把道理講清說透有很大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孟憲實副教授在做客“百家講壇”時講,魏徵進諫,寓貶於褒,有理有節,善於因勢利導,常常運用表揚的方式達到幫助皇帝改正缺點、錯誤的目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既可反觀過去,又能映照未來!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把進京執政比作“趕考”,向全黨莊嚴地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適時提出了“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著名論斷。20世紀60年代初,黨中央曾把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印發全黨學習借鑒。教育部將其作為首選篇目,編進了中學語文課本。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第七次全會上指出:各級黨委都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切實把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只有這樣,才能擔當起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

後世紀念


墓葬

魏徵墓在陝西禮泉縣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約3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墓于山嶺南端依山鑿石而築,屬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現僅有蟠桃紋碑首的豐碑一通,《舊唐書·魏徵傳》載:“帝親制碑文,並為書石”。碑首造型,與眾不同,似有獨特恩遇之意。現碑身通體磨光,已無書寫鐫刻痕迹。

廟宇

魏徵廟建在魏徵墓前,廟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東西牆壁嵌存有明天啟四年《重修碑記》、大明開封府《魏公廟金神重修碑》、清順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廟重修門碑》四通碑。殿前還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滿堂神像碑》,記載了重修魏徵廟的經過。1985年,魏徵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名

據舊志載,魏徵墓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縣城西南谷熟鎮南2.5公里魏堌堆村。魏堌堆村顧名思義就是由此而來。

人物評價


王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②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③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長孫皇后:①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權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於斯。
獨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並優,廢一莫可,故曰文貞。
劉素: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①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②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纔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③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李世民用之,子孫長世。
宋祁: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始,徵之諫,累數十餘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覆為帝言之,以佞邪之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嶢嶢者難全”,自古所嘆雲。唐柳芳稱“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為三代遺直”。諒哉!謨之論議挺挺,有祖風烈,《詩》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趙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趙頊: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康熙帝:人臣進言固當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后復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嘆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徵對李世民之言‘臣願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趙翼: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

人物爭議


籍貫爭議

史書大都記載魏徵是巨鹿人,但館陶和晉縣卻記載魏徵是“巨鹿下曲陽人”。下曲陽屬於巨鹿,遍觀從隋朝、唐朝到今天,歷代政府所設巨鹿郡的轄境都在邢台市範圍。而且唐時的館陶和晉縣不屬於巨鹿郡管轄,且館陶和晉縣的縣誌中也沒有魏徵任何記載。民國時期,邢台巨鹿古城發掘出的唐代時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鐵像也證明魏徵是邢台巨鹿人。
歲末民變
瓦崗軍
玄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唐太宗征討高麗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小說《西遊記》里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王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為了賭勝,胡亂施放雨水,犯了天條,玉帝要將他斬首,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李世民為他說情,李世民滿口答應。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
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中靈魂出竅斬了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天天到宮裡來搗亂,鬧得李世民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又在宮殿後門來找李世民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李世民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李世民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
1995年武則天黃斐
1996年隋唐演義周剛
2001年大唐情史許松源
2004年千古風流一壇醋杜泓君
2004年秦王李世民傳奇保劍鋒
2004年無字碑歌李立群
2006年蓋淵蘇文孟浩林
2006年貞觀之治金士傑
2006年開創盛世侯勇
2007年貞觀長歌董子武
2011年西遊記楊念生
2012年隋唐英雄陳繼銘
2013年隋唐演義史天庚
2014年武則天李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