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徽

魏徽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巨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贈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參與修撰《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併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人物簡介


魏徽(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鹿縣)人。

人物生平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徵卻對長史鄭頲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佔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鄭頲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魏徵說了一句:“這是奇謀深策,怎麼是老生常談呢。”拂袖離去。

主要成就


政治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鑒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文史
史書編撰
魏徵出任秘書監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寫四部群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秘閣圖籍。數年之間,秘府圖籍,燦然具備。他改職之後,與虞世南、顏師古等碩學名儒續任秘書監之職。主撰《隋書》,其《經籍志》雖出於於之寧、李淳風等眾人之手,但總領其書。《隋書·經籍志》參考了阮孝緒《七錄》體例,以《漢書·藝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遺書14466餘部,89666餘卷,與《隋大業正御書目錄》核對,按經、史、子、集四部,下分40類,著錄存書3127部,36708卷,佚書1064部,12759卷。對考南北朝、隋代的藏書有幫助。
在著錄方法上,每類下錄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官銜、內容提要、真偽、存亡或殘缺。以究學術之發展、考流別之變遷。為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是研究古代書目史的重要文獻。他在《隋書經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容。貞觀七年(633),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

人物評價


王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
魏徵頭像,取自清光緒修《浙江餘姚魏氏宗譜》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東宮,盡心所事,當時誠亦可惡。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為無愧古人。②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長孫皇后:①嘗聞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聞其諫,乃能以義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願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聞公言,故令將物相賞。公有事即道,勿為形跡也。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權德輿: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詞,上裨大化,無疆之祚,實兆於斯。
獨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時近“文”,愛君忘身近“貞”,二者並優,廢一莫可,故曰文貞。
劉素:魏徵有大志,大恥小節,博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勣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劉昫等《舊唐書》:①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 ②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③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狀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膽智,每犯顏進諫,雖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朏,纔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④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李世民用之,子孫長世。
宋祁等《新唐書》: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始,徵之諫,累數十餘萬言,至君子小人,未嘗不反覆為帝言之,以佞邪之亂忠也。久猶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嶢嶢者難全”,自古所嘆雲。唐柳芳稱“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為三代遺直”。諒哉!謨之論議挺挺,有祖風烈,《詩》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趙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趙頊: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努爾哈赤:人臣身秉國釣,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諭君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康熙:人臣進言固當直切無隱,人君納諫尤當虛懷悅從,若勉聽其言后復厭棄其人,則人懷顧忌不敢盡言矣。每閱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嘆君臣遇合之際,千古為難,魏徵對李世民之言‘臣願為良臣,毋為忠臣’,嘗思忠良原無二理,唯在仁君善處之,以成其始終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謹慎。魏鄭公、顏魯公,為人忠亮節義如此。魯公為文,往往雜於浮屠之說;鄭公作《李密墓誌》,感密舊恩,猶之可也,更稱讚暢素,極其推高,豈非失言。
趙翼:貞觀中直諫者,首推魏徵。
袁枚:才智之士,非賢臣也。...太宗有故縱魏徵之心,博納諫之名。魏徵有挾制太宗之意,彰能諫之直。...知其說之可以行,即不行亦無害,則諫。知其說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則不諫。其諫太宗之心,即其諫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稱者也,謚之曰貞,愧矣!

個人作品


歷史著作
《群書治要》
個人詩篇
《賦西漢》
《橫吹曲辭·出關》
《暮秋言懷》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郊祭文
《五郊樂章·肅和》
《五郊樂章·黃帝宮音》
《五郊樂章·黑帝羽音》
《五郊樂章·舒和》
《五郊樂章·青帝角音》
《五郊樂章·肅和》
《五郊樂章·雍和》
《五郊樂章·赤帝征音》
《五郊樂章·雍和》
《五郊樂章·白帝商音》
太廟文
《享太廟樂章·永和》
《享太廟樂章·長發舞》
《享太廟樂章·大基舞》
《享太廟樂章·肅和》
《享太廟樂章·大成舞》
《享太廟樂章·雍和》
其它
《十漸不克終疏》

親屬成員


家世
祖父:魏釗
父親:魏琬,字長賢,北齊屯留縣令,
妻妾
妻子:河東裴氏
子女
長子:魏叔玉,駙馬地位,光祿少卿
孫:魏膺,秘書丞、鄭國公
次子:魏叔瑜,兵部職方郎中
孫:魏獻
孫:魏華,禮部侍郎
曾孫:魏瞻,駕部郎中
第三子:魏叔琬
第四子:魏叔璘
女:魏氏,嫁霍王李元軌
魏殷為汝陽令,有三子:
曾孫:魏明,監察御史玄孫:魏憑,獻陵台令
來孫:魏謨,字申之,唐宣宗年間宰相
晜孫:魏隋,蓬州刺史
仍孫:魏萬,御史中丞

軼事典故


態度嫵媚
李世民皇帝對人說:別人說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度,只覺得是嫵媚。
嗜吃醋芹
唐代筆記《龍城錄》里有一則關於魏徵與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歡提意見,且常讓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愛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籍貫爭議
中國歷史地圖集-南北朝
籍貫,是祖居地或原籍。詳細指的是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長久居住地,詳細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下圖標註魏徵出生前地圖: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曰魏氏,巨鹿曲陽人也。”原文記載“公諱叔瑜,字思瑾,曰魏氏,鉅鹿曲陽人也。考太師鄭文貞公,致君皇極,配神清廟,故祖德胄系,敘於太宗之先碑矣。”。
《魏華墓誌》公諱華,字茂實,巨鹿下曲陽人,有唐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庶子、上柱國、武陽縣開國男、太師鄭文貞公之孫,豫州使君之二子。原碑拓片見《邙洛碑誌三百種》中鄭(魏)華墓誌。
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中記載: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巨鹿魏徵、太原溫大雅穎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
杜淹(?-628年),字執禮,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
《北史·魏長賢傳》(659年)原文“魏長賢,收之族叔也。”同文記載“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人也。”。
元和郡縣圖志》(820年)鼓城縣,後魏、北齊貴族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鉅鹿曲陽人”者是矣。
《魏公先廟碑》(852年)記載,魏徵祖上是巨鹿魏氏西祖。
《太平寰宇記(976~983)卷五十五河北道四相州安陽縣》“魏徵宅:征,巨鹿人,有宅存,後為唐睿宗潛龍之地。景龍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龍飛於此宅。”
《浙江魏氏分徙錄》中記載“至鄭國公由曲陽(晉州)卜居彰德府之安陽縣”
五代記載《舊唐書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原文:魏徵,字玄成,鉅鹿曲城人也。
《新唐書》原文: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
《晉州重修儒學明倫堂碑記》“晉畿輔首善地,降神毓秀,代產偉人,唐有魏文貞公”。
『魏氏公譜』----魏徽公家譜記載魏徵家族是巨鹿郡下曲陽。
《新建晉州名宦鄉賢祠記》記載“唐鄭國公贈司空魏徵,趙魏人”。
《辭海》修訂“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一說館陶(今屬河北)人。”綜合了《貞觀政要》,《新舊唐書》碑記 和歷史相關記載。指明了《貞觀政要》中“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內黃。”中巨鹿人指的是巨鹿郡下曲陽。

後世紀念


墓葬
魏徵墓(魏徵墓)在陝西禮泉縣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約3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墓于山嶺南端依山鑿石而築,屬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現僅有蟠桃紋碑首的豐碑一通,《舊唐書·魏徵傳》載:“帝親制碑文,並為書石”。碑首造型,與眾不同,似有獨特恩遇之意。現碑身通體磨光,已無書寫鐫刻痕迹。
廟宇
魏徵廟建在魏徵墓前,廟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東西牆壁嵌存有明天啟四年《重修碑記》、大明開封府《魏公廟金神重修碑》、清順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廟重修門碑》四通碑。殿前還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滿堂神像碑》,記載了重修魏徵廟的經過。1985年,魏徵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形象


小說《西遊記》里記載了魏徵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王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為了賭勝,胡亂施放雨水,犯了天條,玉帝要將他斬首,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李世民為他說情,李世民滿口答應。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中靈魂出竅斬了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天天到宮裡來搗亂,鬧得李世民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可沒過幾天,那老龍又在宮殿後門來找李世民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李世民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李世民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