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伊尹的結果 展開
- 商朝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
- 王十朋詩作
伊尹
商朝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摯,有莘國(今河南省杞縣葛崗鎮空桑村,一說山東省曹縣),史籍記載生於洛陽伊川,商朝開國元勛,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華廚祖。
聰明穎慧,勤學上進,耕作於有莘國。經過成湯三聘之後,擔任右相,聯合仲虺輔佐商湯打敗夏桀。商朝建立后。擔任尹(相當於秦朝時期的丞相),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歷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號"阿衡",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興盛富強立下汗馬功勞。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歲,以天子之禮陪葬於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奉祀為“商元聖”,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
大事件
-1649
出生
公元前1649年出生於有莘國(今河南省杞縣葛崗鎮空桑村 ,一說山東省曹縣),史籍記載生於洛陽伊川
-1601
輔佐商湯打敗夏桀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經過成湯三聘之後,擔任右相,聯合仲虺輔佐商湯打敗夏桀。
-1600
擔任尹(相當於秦朝時期的丞相)
商朝建立后。擔任尹(相當於秦朝時期的丞相),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治理天下。積極整頓吏治,洞察民心國情,推動經濟繁榮、政治清明。
-1550
去世
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去世,卒年100歲,以天子之禮陪葬於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
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國庖人收養。耕於莘野,樂堯舜之道。因后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母親是居於伊水(今洛陽伊河)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仆”。
由於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夏朝末年,同時出現商湯,周。所以,伊尹經歷三代。
伊尹
商朝建立后,商湯便封伊摯為尹。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捨我其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實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根據陳君儉發現並且編輯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於沃丁丁未年,這也是眾多甲骨文為什麼記載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緣由。因此有關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關係可以由此一一查證。
伊尹活動範圍圖
西漢國家藏書目錄《漢書·藝文志》,在“道家”類中著錄有伊尹所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注曰:湯相。此書又與《太公》《管子》《鶡冠子》、淮南王》等同被班固列為兵家,似又可以當做兵書。小說類著有《伊尹說》二十七篇。班固注曰:“其語淺薄,似依託也。”玉函山房輯佚書有《伊尹書》一卷,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也有伊尹篇。
商代給後代留下的最大一筆遺產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產生就是由巫師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還有關於後代祭祀伊尹的內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黃尹”諸稱皆指伊尹。甲骨文記載的疾病約有二十多種,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蠱、齲等,還有疾年、雨疾、降疾等,雖然不能說與伊尹有直接關係,但伊尹肯定參與過類似占卜活動。
《漢書·藝文志》中有《湯液經法》,醫家都認為此書為伊尹所撰。明李梴也歷代上古醫家聖賢中也記載:“伊尹殷時聖人。制《湯液本草》,後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撰有《湯液本草》一書,他堅信湯液就是伊尹所創立的:“神農嘗百草,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為萬世法,既簡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於神農,得立法之要,則不害為湯液。”
歷代醫家皆對伊尹創製湯液的故事深信不疑。元代起的三皇廟中,伊尹已列配享,與上古傳說的醫家進入醫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陸以湉記載了京師先醫廟的沿革情況,在先醫廟諸位名醫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師先醫廟,始於明嘉靖間。
還有人將黃帝、神農和伊尹並稱為“三聖人”的說法:“隱醫醫之為道,由來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黃帝;辨百葯之味性,本乎神農;湯液則本乎伊尹。此三聖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贊天地之生育,其有功於萬世大矣。萬世之下,深於此道者,是亦聖人之徒也。賈誼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隱於醫卜。孰謂方技之士豈無豪傑者哉?”
清代徐大椿則認為湯液並不是伊尹發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時開始盛行而已:“《內經》中所載半夏秫米等數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湯液之說,大抵湯劑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1985年當代名醫姜春華在《中醫雜誌》撰文指出《傷寒論》與《湯液經》的淵源關係。依據除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之外,還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寫卷子本的傳抄本——梁·陶弘景《用藥法要》。清代陳修園也指出:“明藥性者,始自神農,而伊尹配合而為湯液。仲景《傷寒》《金匱》之方,即其遺書也。”
伊尹的《湯液經》在宋代時民間還有殘存,如《普濟本事方》在大柴胡湯方的最後一味葯大黃后即以小字說明:“伊尹《湯液論》大柴衚衕姜棗共八味,今監本無,脫之也。”再如朱肱《類證活人書》在桂枝加葛根湯方后注中也說明:“伊尹《湯液論》桂枝湯中加葛根,今監本用麻黃誤矣。”《陰證略例?伊尹湯液論例》也進一步指出:“朱奉議雲仲景瀉心湯比古湯液則少黃芩,後人脫落之。許學士亦云伊尹《湯液論》大柴胡湯八味,今監本無大黃,只是七味,亦為脫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湯液》也。”
伊尹雖然不是最主要的醫藥行業神,但大多數民眾相信,湯液是由他發明的,湯液的發明提高了醫藥的療效,成為中醫藥學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於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後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並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鶡冠子·世兵篇》還有“伊尹酒保”的記載,表明伊尹曾在餐館干過。伊尹建樹卓著,烹飪理論與實踐較全面。記載伊尹烹飪實踐的倒不多,只有說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羹(天鵝羹)很受青睞。但從《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說湯以至味那些話來看,他的烹飪理論水平絕對是一流的。雖然他是借烹飪之事而言治國之道,但若無對烹飪理論的研究和烹飪實踐的體會,是不可能說得那麼在行、那麼精闢的。中國著名烹飪理論學者熊四智先生在《當立伊尹為廚壇始祖》一文中說:伊尹說,烹調美味,首先要認識原料的自然性質:“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伊尹說,美味的烹調:“凡味之本,水最為始。”與此同時,伊尹又為商湯講了當時可以製作美味的各種名特產品。在中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說中的彭鏗、周朝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伊尹在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獨樹一幟。廚藝,只是伊尹眾多本領中的一種。伊尹是中國烹飪之聖。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聖”、“烹調之聖”。
伊尹在軍事方面的活動,主要是參與了滅夏戰爭的策劃、準備與實施。關於湯滅夏之戰,史料欠缺,現今所知的有關記載亦多是語焉不詳,尤其是對戰役戰鬥的記載極少,難以全面詳實地敘述,但關於滅夏戰略的謀划、準備和實施,古文獻中略有涉及。通過對這些文獻資料的歸納,可以看出伊尹在滅夏之戰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及其對軍事認識的深刻和駕馭軍事的傑出才能。
伊尹第一次赴夏是為了偵察夏王朝的政情民情,以便制定滅夏計劃的話,那麼第二次赴夏則不僅僅是為了了解情況,而且還利用所掌握的情報,聯絡夏臣和當時已失寵於桀的妹嬉,擴大敵人內部的矛盾,以削弱其實力,為後來滅夏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商湯經“十一征”后,不僅剪滅了親夏的方國,而且擴大了統治區域,實力大增,滅夏的戰爭準備工作業已完成。當時夏王朝內部矛盾更加尖銳,呈現出分崩離析之勢,在此形勢下,向夏發起最後總攻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但伊尹為確保戰爭的勝利,考慮到夏雖然已近末日,然而它為中原之主已歷時400餘年,其聲威餘緒,不可忽視;再者商為夏之方國,商伐夏有以下犯上之嫌,沒有十分的把握不可輕動,因此認為一定要等大多數方國都不支持夏桀時方可進攻。於是為試探各方國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議湯停止向夏進貢,以觀反應,桀怒而“起九夷之師”,準備大舉伐商。
在天命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時代,伊尹不是通過占卜、觀象來決定是否發動和何時發動戰爭,而是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充分認識人在戰爭中的主導地位,由人〈即他自己〉來把握和選擇戰機,實屬難能可貴。
伊尹在軍事上的成就除以上幾個方面以外,在前文所述的諸如孤立敵人、壯大自己、迂迴包抄和切斷敵人後路等都有其獨到之處,但其最突出的貢獻則在於不受時代的束縛,大膽衝擊天命觀禁錮,較清醒地認識到人在戰爭中的主體作用;其戰略和選擇有利戰機均得於人心向背影響戰爭勝敗的觀點,這對於中國軍事的發展尤其是戰略學說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愧為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軍事謀略家。
《竹書紀年》說伊尹放太甲是自立為天子,以後太甲潛出桐宮,殺了伊尹。對於這個說法目前眾說紛紜,雖然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但是也存在太平天國誅殺楊秀清後設立東王升天節的事例,僅憑伊尹在商代受到祭祀就否認竹書紀年的記載是不可取的,伊尹在商代的地位之尊介於殷先王與先公之間,而且還有大乙(成湯)、伊尹並祀的卜辭。直到春秋時叔夷還說:“伊少(小)臣佳輔,咸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鍾》銘),讚揚伊小臣(即伊尹)輔佐商湯取得天下。這同《尚書》《詩經》稱頌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見,伊尹不僅授成湯以帝王之術,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對“顛復湯之刑”(《孟子萬章》)不守成湯法度,胡作非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見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稱典範。
由於商代有關伊尹的文獻極缺,所以伊尹在做“師仆”時如何對奴隸主貴族子弟施教,在被封為尹后,又是怎樣在宮廷中施教,很難勾畫出一個像樣的輪廊。但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還可以從《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記載。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伊尹就是被稱為“格於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商代“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巫教。說伊尹是太上老師,就是因為他是“格於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師。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傳天意,在《伊訓》中,伊尹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傳意,說明老天爺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對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設教思想的體現。
雖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覺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給君權塗上神授的色彩,以統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禍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別是帝王的道德修養。雖然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歸於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於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他還強調“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他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並視此為大臣之職。
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於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於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仆”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於桐宮,並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並自覺地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並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至少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於前,獎善於后。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對於德和政的關係,伊尹說:“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後世是否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可見伊尹是主張德政的。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的傑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聖”、“烹飪始祖”和“廚聖”。《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從夏末至清,歷三千四百多年,且中無缺失,實在是個奇迹。它對於伊尹研究,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對於族譜學、人類學、姓氏學皆有莫大意義。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摯,尹為官名,甲骨卜辭中稱他為伊,金文則稱為伊小臣。
相傳伊尹生於伊水邊,成年後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為生,地位雖卑,而心憂天下。他見有莘氏國君有賢德,想勸說他起兵滅夏。為接近莘國君,他自願淪為奴隸,充任有莘國君貼身廚師。國君發現其才幹,提拔為管理膳食之官。經長期觀察,伊尹終於發現,有莘氏與夏同姓,均為夏禹之後,血緣聯繫難以割斷,況且有莘國小力弱,不足以擔當滅夏重任,只有湯才是理想人選,決定投奔湯。
其時湯娶有莘氏之女為妃,伊尹自願作陪嫁縷臣,隨同到商。他背負鼎俎為湯烹炊,以烹調、五味為引子,分析天下大勢與為政之道,勸湯承擔滅夏大任。湯由此方知伊尹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免其奴隸身份,命為右相,成為最高執政大臣。
伊尹不僅是輔佐湯奪取天下的開國元勛,還是後來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辭中被列為“舊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僅與湯同祭,還單獨享祀。
有資料記載中藥湯劑創始人就是伊尹。相傳伊尹很有學問,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最拿手的是用草藥為人治病,藥到病除,人稱活神仙。《史記·殷本紀》有“伊尹以滋味說湯”的記載。《資治通鑒》稱他“憫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甲乙經·序》亦謂“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到伊尹對中藥湯劑的研究有多麼深奧。
湯即位之初,商王畿之內連續五年大旱,驕陽如火,河井枯竭,田地龜坼,草地枯萎。湯命史官在郊外燃燒積薪,以牛羊豕作為犧牲,祭祀上帝。湯祈禱時引咎自責,列舉六條自己可能犯的錯誤,哀求上帝賜福降雨,但毫無效果。大旱延續到第七年時,湯又在桑林之地設壇,祭天求雨。史官占卜后說,要用活人作犧牲,上帝才肯降雨。湯認為,祈雨本是為民,豈可再又殘害於民?便決定由自己充任犧牲。他剪去頭髮指甲,沐浴潔身,向上天禱告:“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人,勿因我一人之過,而傷害村民性命!”禱畢便坐到柴堆上。正當巫祝要點火燃柴,大雨驟然而來,萬民一片歡呼,作歌頌揚湯的德行,樂曲取名為“桑林”,又名“大”,後人稱其為“湯樂”。
成湯滅掉暴君夏桀后,命大臣伊尹改編這一舞蹈,就是《大濩》,持矛以舞,象徵成湯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救護萬民,因此稱“護”[古代濩和護(護)相通]。《大濩》雖然是武舞,但音樂寬厚溫和,充滿勸善仁愛的厚義。吳國公子季札欣賞《大濩》后,感嘆地說:“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聖者如此偉大,仍會為不足感到慚愧,做聖人真是不易呢!)
這裡不但有鏗鏘的音樂,還有美妙的萬舞,萬是一種舞的專名。此外還有“嘉客”,就是唐堯、虞舜和夏禹的後代子孫以及諸侯們,前來助祭的。可以想像到這種典禮是怎樣隆重了。並且祭的第二天,按例還有舉行一次祭的,叫做“肜”祭。
昔者湯將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葯於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於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葯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開封杞縣空桑村 伊尹故里
《大明一統志》第1828頁:“空桑城,在陳留縣南一十五里。帝王世紀雲,伊尹生於空桑。又雲,生於伊水之上。”
《河南通志》第九百三十三頁記載:“伊尹,名摯,夏末商初人,生於杞之空桑(今杞縣葛崗鄉西空桑村),別稱伊尹村。”
《河南歷代名人史跡》第十九頁記載:“空桑城,在杞縣縣城西十三公里的西空桑村,舊名尹尹村,傳為伊尹出生地。”
《杞縣誌·地理》第一百零一頁記載:“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縣城西十二公里的西空桑村。”
《杞縣誌》第十五頁記載:“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皇帝東巡,歸至雍丘,蒞空桑伊尹廟,祀伊尹並立石,親作序銘”。
開封杞縣
關於伊尹的生地與故里,商朝沒有文字記載,後人所記載的史料,說法不一。按多數史料和傳說以及遺跡遺址的追源,今河南開封市杞縣空桑村作為伊尹的生地與故里,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親至伊尹廟,祭拜伊尹。這座伊尹廟,即位於伊尹的出生地(今杞縣葛崗鎮空桑村)。據《杞縣誌·重修伊尹廟碑》記載:“開封屬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記》曰:‘伊尹生於空桑,即其地也……舊嘗有伊尹廟,考之建於商周時,邑人水旱、癆疫無不禱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車駕幸其廟,親灑寰輪,刻序銘於石。’”
有宋一代,學術發達,飽學之士遍布朝廷,對於賢相伊尹的出生地,他們不會弄錯,也不可能弄錯。宋真宗親至伊尹廟所立的原碑雖已不存,但碑額尚在伊尹廟中遺址處,筆者曾親見。碑文也保存在《杞縣誌》及《伊尹世家譜》中,現謄錄如下:
“宋真宗御制碑贊”:始就於桀,以勸人臣之忠;后歸於湯,以濟天下之難。成有一德,敷?萬方。大節昭明,嗣王服其訓,餘慶不墜,令子承其家。舊禮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駐蹕,永用懷賢,聊復刻銘,庶幾旌善。贊曰:成湯之仁,溥率來賓,阿衡之忠,天輔成功。民難既平,嘉謨賓貞。王室木衰,大訓可知。頻蘩之祭,傳於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南宋人范成大在《攬轡錄》中記載:“……丙寅過雍邱縣(今杞縣——引者注)空桑,世傳伊尹生於此。一里過伊尹墓,道左磚堠石刻雲湯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煇的《北轅錄》也記載:“八日至雍邱縣……行二十里過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許伊尹墓。”
位於杞縣葛崗鎮空桑村的伊尹廟遺址現為一所學校。前文所提到的宋真宗御制碑碑額就在這所學校的地下埋著。有幾方與伊尹廟有關的碑刻,在一口枯井的井台上,還有一方更奇,竟被埋在土路中央。據資料記載,這幾方碑當是歷代重修伊尹廟的碑刻。
伊尹尚有後裔。伊尹後裔大部分居住在開封縣八里灣鎮伊砦村。他們保存有伊尹畫像、《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從《河南杞縣伊氏家譜》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後人從漢昭烈帝時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時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開始著意於譜牒,明一百二十代伊思禮增修成譜,清代的伊六璧又於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據伊氏後人介紹,伊氏已在這一帶生活了數千年,傳了140多代。
清代嘉慶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孫、衍聖公孔慶鎔曾為《河南杞縣伊氏家譜》作序,孔慶鎔的夫人還親筆畫了伊尹像和伊尹廟圖。以上這些證據充分說明了,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在今開封縣、杞縣一帶。
《呂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故命之曰伊尹。’”東漢高誘 註:“以其生於伊水,故名之伊尹,非有訛也”。
沒有歷史文獻記載伊尹出生於有莘國。
渭南合陽
伊尹
菏澤曹縣
據曹縣人民政府官網顯示:伊尹生於伊水岸邊,空桑之中,被有莘國(今曹縣北莘冢集)君庖人收養。指明了伊尹並非曹縣人。
商丘伊尹墓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九月初九,這裡都有伊尹廟會,本地及附近的安徽、江蘇、山東等地數百里成千上萬的人們都會來此朝會。1984年,政府對伊尹墓進行了重修。該墓被列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商丘伊尹祠
山東省曹縣伊尹祠,據《皇覽》載:“己氏城有平利鄉,鄉有伊尹冢”。古己氏城即今曹縣楚天集,平利鄉即殷廟村。殷廟村在楚丘西二十餘里,西望湯陵,前有神祠,名曰“元聖祠”,為明代知縣范希正重建,其規模與湯陵同例。民國時幾經烽火,至新中國建立后,僅存徑五步、周十五步、高丈二之古墓一丘,正殿三楹,拜三楹,伊尹等塑像,及徑五尺周丈五高七尺重兩千斤之大鐘一口,和部分殘斷碣。十年浩劫祠墓夷為平地,碑碣大鐘亦蕩然無存。近幾年,曹縣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新建了墓祠。
河南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明代曾重修過的“元聖祠”。祠堂有副對聯說:“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的是伊尹事耕桑於莘野,下聯是說孔丘著書於尼山。可見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齊觀的,一個是元聖,一個是至聖。1983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陽市偃師市西洛河北岸屍鄉溝一帶發掘的商城遺址,懷疑此處為商都西亳,進而推斷伊尹死後葬於此處,但洛陽至今仍沒有發現伊尹墓。
《孟子·萬章》:“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納之溝中,自任以天下重如此,故以伐夏救民。”
《荀子·臣道》:“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
《文心雕龍》:①“伊尹以論味隆殷,太公以辨釣興周,及燭武行而紓鄭,端木出而存魯,亦其美也。”②“商周之世,則仲虺垂誥,伊尹敷訓,吉甫之徒,並述《詩》《頌》,義固為經,文亦足師矣。”
《舊唐書》:“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續藏書》:“古唯湯武庶幾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則無以安殷之忠臣。湯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則決不能免於太甲之顛覆。”
高柔:“天地以四時成功,元首以輔弼興治;成湯杖阿衡之佐,文武憑旦望之力,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勛代作心膂,此皆明王聖主任臣於上,賢相良輔股肱於下也。”
曹髦:“"伊摯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綏寧周室,蔑以尚焉。”
齊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於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於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夫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由是觀之,賤可賤邪?皋子生五歲而贊禹,由是觀之,少可少邪?駃騠生七日而超其母,由是觀之,弱可弱邪?”
弄清伊尹是哪裡人,對於更好地研究伊尹是大有裨益的。不認真研讀資料,只憑一些表面現象就對伊尹的出生地輕下斷語,不但對歷史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對讀者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伊尹墓、伊尹祠均為後人所立,更不能作為伊尹出生地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