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
南北朝至隋唐時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后,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后,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被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集》四卷。
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人物關係
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始興王咨議;父親虞荔,於陳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意志堅定,努力學習,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與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書法,虞世南拜智永為師,深得王羲之書法真傳,由此名聲更大。
到了守喪期滿除服,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他的叔父虞寄被晉安太守陳寶應捕獲,遠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已除去喪服,卻還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陳寶應戰敗,虞寄得以生還,才令虞世南脫去布衣食肉。
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陽王友。開皇九年(589年),陳朝滅亡后,虞世南與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師長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時,當時的人把他們比作西晉的陸機與其弟陸雲。當時隋煬帝楊廣還是晉王,聽到他們的名聲,楊廣與秦王楊俊徵召的文書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借口,堅決推辭,楊廣命令使者去追他們。
大業元年(605年),虞世南接連被授為秘書郎,升遷為起居舍人。與虞綽、庾自直共撰《長洲玉鏡》。同年,因母親去世而守喪。當時虞世基在當朝非常顯貴,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雖然同他們住在一起,卻清貧節儉,不改變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變后,虞世南隨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斬,虞世南又被竇建德抓獲,竇建德任命他為黃門侍郎。
《十八學士圖》
武德五年(622年),與裴矩撰《凶吉書儀》。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貞觀五年(631年),參與編撰《群書政要》。
貞觀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進呈《聖德論》一文。
貞觀七年(633年),虞世南轉任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
貞觀八年(634年),虞世南進封永興縣公。同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山東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問“天變”。虞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藉機勸諫太宗遵循道德義理,並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滿、不因太平已久而驕傲鬆懈,始終如一。太宗聽后斂容反省,認為此言對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國進獻獅子,太宗命虞世南為其作賦。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長安逝世,享年八十一歲。太宗聞訊後為他在別第舉哀,痛哭悲傷,下手詔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
頭像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詠物詩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像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其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從軍行》二首時就稱此詩(即《蟬》)“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題堂碑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虞世南從儒學為規,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進談論,共觀經史,每論及歷代為政得失,必有規綱,多有補益。強調學習經史,認為自古聖賢。“勸乎學而立其名”,若不學,則“沒世而無聞”。崇尚孔子“節用而愛人”的思想主張薄葬。認為古時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榮其親,然而高墳原壠,珍寶奇物,實所為累。聖人深思遠慮,安於薄葬,是為長久之計。虞世南為一代儒臣;對擴大儒學影響起一定作用。
書法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祖父 | 虞檢 | 梁始興王咨議。 |
生父 | 虞荔 | 字山披,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東揚揚州二州大中正,贈侍中,謚號德。 |
繼父 | 虞寄 | 字次安,虞世南叔父,因其無子,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官至中書侍郎。 |
哥哥 | 虞世基 | 字茂世(一作懋世),官至內史侍郎、金紫光祿大夫。 |
妹妹 | 虞氏 | 嫁陸某。一子為初唐書法家陸柬之,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另有一子為“草聖”張旭的外祖父。 |
兒子 | 虞昶 | 官至工部侍郎。 |
女兒 | 虞秀姚 | 字思禮。嫁朝議郎行右衛府長史、蘭陵縣開國公蕭鑒(後梁世宗蕭巋之孫)。 |
全身像
虞世南逝世幾年後,唐太宗曾在夜裡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第二天,太宗下令說:“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樸完備,文章是辭賦的宗師,早晚盡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轉眼過了幾年。昨因夜夢,忽見其人,並且進諫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懷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嘆,應當供給冥錢,申明朕的思舊之情,可在他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天尊像一座。”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寫《列女傳》用來裝屏風,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默記刻寫它沒有錯一個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后,悲傷哭泣說:“宮裡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太宗曾作宮體詩,讓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說:“聖作固然工整,但內容卻並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鶩甚至過猶不及,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隨效仿。因此不敢聽從您的命令。”太宗說:“朕不過是在試探你罷了!”又賜他五十匹布帛。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為他做詩一篇,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接著感嘆說:“鍾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篇詩,將拿給誰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詩到虞世南的靈帳邊讀完后焚燒,希望他的神靈能感知。
李世民曾稱讚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絕:
1.忠讜(忠誠正直)
2.友悌(能與兄弟相友愛)
3.博文(通曉古代文獻)
4.詞藻(詩賦)
5.書翰(作書)
《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紀六》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紀五》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半身像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嘗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憂不理!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③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吾有小失,必犯顏而諫之。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④禮部尚書、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備,文為辭宗,夙夜盡心,志在忠益。⑤虞世南學綜古今,行篤終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⑥虞世南死,無與論書者!
褚亮:篤行揚聲,雕文絕世。網羅百世,並包六藝。
裴行儉: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余與虞世南耳。
李嗣真:虞世南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綺嬌春,鵷鴻戲沼,故當子云之上。
張懷瓘:伯施隸行草入妙。
裴敬:以學行、文翰俱稱者,虞秘監。
劉昫:①虞永興之從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陽翟之依薛舉,蓋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大暑不能擇廕而息耳,非不識其飲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燭天下,群賢霧集,人之所奉,方得躍鱗天池,擅價春山,為一代之至寶,則所託之勢異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於隋、唐之際;褚河南父子,箴規獻替,洋溢於貞觀、永徽之間。所謂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②猗與文皇,蕩滌蒼昊。十八文星,連輝炳耀。虞、褚之筆,動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彌新。
岑宗日:世南潛心羲之,蓋若顏子之亞聖。
司馬光:世南外和柔而內忠直,上嘗稱世南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洪邁:夫太宗之夢世南,蓋君臣相與之誠所致。
高棅:虞監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玙之美,綺藻並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聖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准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誇,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令》雲“民瘼諒斯求”,《江都應詔》雲“順動悅來蘇”,其視宮體之規,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聖主,何能揚休下後世哉!
豐坊: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后。”論書勢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自鍾、王以來,知此秘者……唐則歐陽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純陀、薛嗣通、孫過庭、鍾紹京、賈膺福、李泰和、賀季真、李太白、張伯高、杜子美、顏清臣、柳誠懸、錢藏真、張從申……雖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師法,非孟浪者。
許學夷: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按《唐書》:“世南文章婉縟,慕徐陵。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門:‘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帝曰:‘朕試卿耳。’后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鍾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靈座焚之。”今觀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艷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客》及魏徵《出關》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褚人獲:學士虞世南文學邁世。